人物:柳成龍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簡介
成渾,朝鮮王朝中宗、宣祖年間的學(xué)者。
字浩原,號牛溪、默庵。
1594年和柳成龍一起主張與日本和議,因被罷官。
仁祖時復(fù)職,升任佐議政。
與李珥經(jīng)6年間展開了四端七情的論爭,在性理學(xué)上,打下了畿湖學(xué)派的理論基礎(chǔ)。
著有《牛溪集》,在《花源樂譜》上,傳時調(diào)3首。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惟政 松云洪濟(jì)大師 壬辰變后。
為義僧將。
陣于嶺南。
倭將清正。
要與相見。
松云入倭營。
賊眾列立數(shù)里。
槍釰如束。
松云無怖色。
見清正從容談笑。
清謂松云曰。
貴國有寶乎。
松云答曰。
我國無他寶。
唯以汝頭為寶。
清曰。
何謂也。
答曰。
我國購汝頭。
金千斤邑萬家。
非寶何。
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
不敢通和。
至癸卯來請信使。
人皆憤惋。
而朝廷恐其生□。
遣山人往試賊情。
山人遍□別章于[打-丁+普]紳間。
余贈之曰。
盛世多名將。
奇功獨老師。
舟行魯連海。
舌聘陸生辭。
變詐夷無厭。
羈縻事恐危。
腰間一長釰。
今日愧男兒(芝峰類說)。
萬歷壬辰。
居金剛山榆店寺。
倭兵大至。
與同舍僧。
避冠深谷間。
有僧往覘。
倭入榆店寺。
縛居僧?dāng)?shù)十人。
索金銀諸寶。
不出將殺之。
惟政聞之。
欲往救之。
僧皆挽之曰。
吾師欲為同舍僧救其死。
其慈悲莫大。
然探虎口將虎須無益。
只取禍耳。
惟政不從。
入亂兵中。
傍若無人。
倭兵怪之。
至沙門。
諸倭或坐或臥。
釰戟交鍛。
故不拜揖。
不顧眄。
不留行。
曳筇揮手而入。
倭熟視而不之禁。
歷山影樓。
至法堂下。
僧皆縛在兩廡下。
見惟政而泣。
惟政不之顧。
有倭在禪堂外治文書。
如軍目者。
政立觀。
倭兵亦不禁呵。
觀其文字不可曉。
直上法堂。
諸倭將皆列椅而坐。
惟政乘手不為禮。
彷徨縱觀之如癡人。
有一將以文字問曰。
爾解字否。
惟政曰。
粗解文字。
又問之曰。
爾國尊七祖乎。
惟政曰。
有六祖。
焉有七祖。
曰愿聞之。
即列書六祖視之。
倭將大異之曰。
此寺有金銀諸寶。
爾可盡出之。
不然當(dāng)殺之。
惟政曰。
我國不寶金銀。
只用米布。
金銀諸寶。
舉一國所罕有。
況山之僧。
只事供佛。
菜食草衣。
或絕粒餐松。
或乞食村閭以為生。
豈有蓄金銀之寶。
旦觀將軍能知佛事。
有六祖。
佛法全以慈悲不殺為上。
今觀無罪愚僧。
縛在廡下。
責(zé)以珍貨。
彼一筇千山。
寄食民間。
以度朝夕者。
雖刲身粉骨。
豈有一寸寶。
愿將軍活之。
諸倭傳示其書動色。
顧下卒云云。
下卒趍下堂。
盡解兩廡二十馀僧。
惟政又揮袖曳筇而出。
倭將以大字書大板。
掛沙門曰。
此寺有知道高僧。
諸兵勿更入。
即罷兵而去。
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
朝廷除政僧將。
統(tǒng)營入道僧軍。
出入倭陣。
以游說為任。
嘗入賊陣。
見倭將清正。
清正曰。
爾國何寶最貴。
惟政曰。
吾國無所寶。
所寶惟將軍之首也。
清正強(qiáng)笑。
而中實憚之。
亂既定。
奉朝命入日本國。
家康以云綿子二萬斤與之。
辭不得。
盡與對馬島主橘智正而歸。
及朝廷重修廟闕。
政鳩一國僧軍以助役(于于野譚)。
壬辰之亂。
倡義擊倭。
虜獲甚多。
上特拜僧大將。
名滿兩國。
亂定后。
源家康為日本關(guān)白。
請信使于我朝。
人皆憤惋。
而朝廷恐生邊釁。
送惟政于日本。
以試賊情。
倭素重其名。
欲試其節(jié)。
脅之使降。
政曰。
吾奉命于吾王。
通使于鄰國。
爾等不宜侵凌。
吾膝不可為汝屈。
倭又大熾炭火。
烈若紅爐。
使政投入火中。
政不動顏色。
立向火邊。
若將躍入者。
天忽下雨如注。
火即自滅。
倭見之以為神。
遂羅拜曰。
天佑如此。
大師真生佛也。
即以金轎舁之。
自是雖如廁時。
輒舁奉之將送。
關(guān)白問以大師所欲。
吾必敬承。
試言之。
政曰。
山人本無欲。
唯愿還我國佛畫一幀。
關(guān)白曰。
敝國雖小。
尚多重寶。
何舍此而取彼。
政曰。
此佛甚靈。
可以祈風(fēng)禱雨。
可以禳災(zāi)致祥。
故愿還也。
關(guān)白以下齊聲言曰。
大師亦能呼風(fēng)喚雨。
何必求還佛幀。
政不復(fù)強(qiáng)迫而歸。
自是倭奴不敢復(fù)喝。
至今購得松云筆跡。
必以重價貿(mào)之。
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
古有一道買大[緄-比+月]八疋。
于燕市。
聯(lián)作一幅。
欲畫丈六金身為幀。
周行八道。
廣募能畫者。
數(shù)年不得。
適值楓岳僧大張水陸。
僧俗咸聚。
無慮數(shù)千人。
化主僧遍告大眾。
愿得畫佛手。
莫有應(yīng)者。
坐末疲癃一僧。
應(yīng)募自出。
與之偕歸。
齋沐而請。
僧曰。
此事滿三十日乃成。
吾處于佛殿隱身而為之。
慎勿覘視。
涂其四壁。
使無孔隙。
只存納飯一竅。
三日一納。
而納時亦勿邪睇。
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窺。
至二十九日。
自料雖未滿一日。
畫必已就。
暫流眄而視之。
畫師大驚。
擲筆起立曰。
畫不就矣。
即有黃雀。
出自飯孔而飛去。
影響寂然。
化主僧怪而入視之。
畫佛已就。
而一足未就。
仍畫著鳥跡而去。
即以其幀掛于桐華寺。
凡有水旱疾疫。
必禱此佛。
神驗如響。
壬亂時。
倭奴竊偷而去。
松云以此請還。
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師自經(jīng)倭變之后。
隱遁于伽倻山海印寺。
甲辰正月二十三日。
遭法師西山涅盤。
奔喪至京郡揚根娛嬪驛。
被上命招。
未由奔表。
乘驲至京師。
上下教曰。
咨爾惟政。
狂彼倭??。
采我仇讎。
而六載兵塵。
萬民憂苦。
予心不安。
爾其往見倭酋。
詳探賊情。
因通和好而還也。
太師拜命而退。
即治行李。
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啟程。
具威儀[咒-幾+尤]服資裝。
禮待之節(jié)。
一依使臣前例。
二十日至東萊。
候風(fēng)登舟渡海。
自對馬島。
復(fù)開洋前進(jìn)。
數(shù)月而達(dá)倭都。
倭人盛儀以待。
去都三十里。
設(shè)錦繡步幛。
左右列立金銀屏。
屏間盡寫倭國人所制詩辭。
大師于道上瞥然看過。
悉記其詩。
及至館。
與倭接伴使。
論其國中詩品。
輒能盡誦屏間詩。
無一差錯。
使者驚異之。
告于其王。
其王欲誠其道術(shù)。
掘坑十馀丈。
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
布琉璃其上。
使郡形畢露。
有若縱橫于流水之面者。
令人??然。
邀大師入坐。
大師亦疑其為水。
擲念珠知其琉璃。
而后入坐。
倭益服其智。
翌朝將見于倭王。
倭王立鐵馬以通路。
其下熾炭火四圍。
使大師緣鐵馬而入。
大師即西向默禱。
青天白日。
有片云來自朝鮮。
大雨旋下。
炭火皆滅。
倭君臣見者。
莫不驚怖。
曰此神僧也。
生佛也。
輒以上品金輦舁入內(nèi)庭。
設(shè)大宴師事之。
言所皆從。
大師托以盤游郡國。
賞玩山川。
周游倭境。
盡探其國物情人心。
至乙巳四月將還。
倭王及群臣上下。
各奉貨寶以為贐。
大師悉卻不受。
首言交和寧國之事。
以求清正之頭。
次及刷還我國被虜人民。
倭君悚然。
即令刷出。
壬癸以來被虜者。
男女并三千馀口。
具舟糧以送。
使與俱還。
七月十三日還京祗肅。
上大加褒賞。
特賜一品秧。
大師不得已入謝恩命。
留三日乞退還。
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記)。
甲辰春。
倭人橘智正來。
懇乞通信。
命僧總攝惟政。
往日本詳探賊情。
政渡海托以盤游諸國。
玩賞山川。
倭人益奇之。
肩輿邀請。
殆無虛日。
及至大坂。
首言交和寧國之事。
次及刷還我人之言。
家康以為。
壬辰之役。
吾實未見。
兩國無事。
相安太平。
不亦可乎。
即令刷出被虜人民。
使與俱還。
但以要時羅事敀曲。
惟政曰。
我國與日本。
雖是萬世不忘之讎。
而交鄰之約素不負(fù)汝。
一倭有何關(guān)勝敗。
而兵退之后。
謀殺往來之使乎。
其年某月。
要酋回自中原。
我國如前接待。
同年某月日護(hù)送予釜山。
今已累年。
日本以此歸咎。
是必諱隱要開釁隙。
不然。
扁舟滄海。
應(yīng)有漂溺之患耳。
倭首等猶以為然。
更不言及要政再來。
乙巳四月。
惟政將還。
先以歷探倭情。
具報朝廷。
兼請回泊之日。
宜令舟師諸將。
聚屯釜山。
以壯軍容。
俾嚴(yán)護(hù)行諸倭之瞻視云云。
是日統(tǒng)制使李慶浚。
領(lǐng)舟師赴釜山。
風(fēng)送未及。
竟誤師期。
惟政以刷還人三千馀口。
付季慶浚。
使之從便分送。
慶浚分付諸船將聽其所愿。
船將等利其男女爭先恐后。
縶之維之。
甚于搶擄。
或問所系。
而不能答。
則并稱己奴。
美女則縛其夫投海。
而任作己物。
如此者非一。
怨聲傳播。
天高聽卑。
即罷李慶浚。
以李云龍代之。
因令各道水使。
摘發(fā)邊將之恣行者。
水使等視以文具。
竟不發(fā)告云進(jìn)(士趙慶男經(jīng)亂錄)。
瓶錫空山。
索然若枯死木灰。
何其靜也。
一日杖釰而起。
斫賊如麻。
何其勇也。
吾不信佛氏之有體而無用也(趙顯命撰真赟)。
僧將惟政。
方欲修葺龍起山城。
而患其私力不足。
令本道巡察使。
隨便助力。
且覓給種子使。
惟政率其軍百馀。
屯田山下。
以為積粟之[言*(〡/下)]事(懲毖錄)。
巳五月。
僧將松云。
還自日本。
刷還被擄人口一千馀名。
分載四五十船。
與倭人橘智正同還。
松云一名惟政。
任姓。
密陽人。
先世士族。
至松云出家為僧。
頗能詩。
善真草。
有名叢林中。
壬辰住金剛山。
一日倭兵亂入。
寺僧奔竄。
松云獨凝坐不動。
倭異之。
環(huán)立合掌致敬而去。
其秋余在安州。
通文各道。
無論僧俗。
令起兵勤王。
文到。
松云展文佛榻上。
率其類涕泣。
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
結(jié)陣于林原坪。
連與倭戰(zhàn)。
自是長在軍中。
又嘗再入清正營中論說。
意氣激烈無畏懾。
前年朝廷命往日本。
托以游山。
探賤中消息。
人皆危之。
松云恬然無難色。
主是乃還(西厓集)。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休靜 西山大禪師 字玄應(yīng)。
又號清虛堂。
俗姓崔氏。
完山人。
名汝信。
父箕子殿參奉世昌。
母金氏。
有異夢。
生師于庚辰年。
廿一投崇仁長老落發(fā)。
從一禪和尚受戒。
卅一中禪科。
選至禪教兩宗判事。
己丑之獄。
被誣逮獄。
宣廟即命釋之。
曰賜御畫御詩。
仍許還山。
壬辰之亂。
師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總攝。
師率門徒。
分僧與天兵助援。
進(jìn)戰(zhàn)斬馘甚夥。
乃扈駕還都。
請還舊棲。
宣廟許之。
賜號曰國一都大禪師。
禪教都總攝。
扶宗拊教普濟(jì)登階尊者。
甲辰于妙香圓寂庵坐化。
年八十五。
禪臘六十五。
所著禪家龜鑒。
禪教釋云水壇。
三家一指各一卷。
清虛堂集八卷。
刊行。
筆跡疏勁有致云。
享于妙香酬忠祠。
密陽表忠祠。
??仡進(jìn)曰。
世出世法。
外內(nèi)不相反。
自昔空門耆宿。
鮮有寘力王事者。
吾師以窮衲子。
一言而受知圣祖。
蒙宸翰之窮。
及倭難之作。
卒能奮羲。
聚眾恊助天討克?。
恢復(fù)之烈。
名聞華夷。
夫吾師之心。
何嘗有所作也。
隨緣應(yīng)跡。
功用卓然。
心寘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義。
敢藉是以固請。
母金氏。
娠師有異夢。
生三歲。
忽有老叟來曰。
委訪少沙門耳。
遂提兒咒數(shù)聲。
摩其頂曰。
宜名以云鶴。
言訖出門。
不知所之。
兒時嬉戲。
必以佛事。
稍長風(fēng)神穎秀。
出語驚人。
為州牧所愛。
稱以奇童。
十歲表怗恃伶仃無所依。
州牧攜至京。
就學(xué)于泮齊。
屢試輒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游入頭流。
窮巖洞之勝。
遍閱內(nèi)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辭訣同伴。
有詩云。
汲水歸來忽回首。
青山無數(shù)白云中。
遂投崇仁長老落發(fā)。
從一禪和尚受戒。
時嘉靖庚子。
師年二十一歲矣。
尋參靈觀大師。
得印可。
后因游行村落。
聞午雞忽然有省。
嘆曰。
寧作一生癡呆漢。
不欲做鉛槧阿師。
拈筆題落葉曰。
發(fā)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泄。
今聽一聲雞。
犬夫能事畢。
自是云游關(guān)東諸名山。
偶入京師。
赴禪科中選。
升至禪教兩宗判事。
無何拂衣入楓岳。
作三夢吟。
一禪師臨滅有讖云。
單衣有債。
木人爭青。
不是無脛。
來自南溟。
會師自某至。
為禱舍利。
靈應(yīng)赫然。
師雖藏蹤晦彩。
而道譽(yù)益隆虛驕我慢之徒。
望風(fēng)心醉。
爭就北面。
己丑逆獄起。
為妖僧所誣。
被逮。
對獄明暢。
宣廟素聞其名。
即命釋之。
引見。
賜御制一色。
及御畫墨竹障子。
師立進(jìn)詩謝恩。
上益稱賞。
厚赍還山。
壬辰之亂。
宣廟西幸。
師出山詣行在上謁。
上曰。
國有大難。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師揮涕對愿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禪教都總攝。
師分命諸上足。
紏眾義徒。
于是惟政起關(guān)東。
處英起湖南。
與權(quán)公慄合兵。
鏖戰(zhàn)于幸州。
師自率門徒一千五百人。
隨天兵進(jìn)克平壤。
天朝經(jīng)略宋應(yīng)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協(xié)總兵以下諸將佐。
聞師名爭送帖致敬。
或贈詩稱美。
辭禮甚虔。
京城既復(fù)。
上將旋軫。
師率徒數(shù)百。
扈駕還都。
請于上曰。
臣老且死。
愿以兵事屬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歸。
上嘉其志許之。
因賜號。
將示寂于圓寂庵。
是日肩輿沖雪。
遍訪諸山近庵。
拜佛說法。
還方丈颒盥。
興威儀焚香佛前。
或筆自題畫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后我是渠。
又寄書訣惟政處英二門人訖。
趺坐就化。
世壽八十五。
禪臘六十五異香滿室。
累日乃歇。
阇維得靈骨一片。
舍利三粒。
就普賢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頂骨一片。
來楓岳。
得舍利數(shù)顆。
窆于榆岵寺之北岡。
師少從靈觀得法。
而宗風(fēng)之振。
近代無弟子千馀人。
知名者七十馀。
其能領(lǐng)袖后學(xué)。
為一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謂盛矣。
晚節(jié)通脫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識者不以為病焉偈爽朗多警語。
筆跡疏勁有致云。
狀之所述。
如是亦備矣。
噫。
師之幻身。
既而化為灰塵矣。
其未幻者。
未嘗隨而變滅。
一片之石。
數(shù)紙之文。
何足為師不朽計。
雖然。
尊其道則不忍泯其跡。
而欲永其傳于來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許也。
莊周有言曰。
莫足為也。
而不可不為。
其是之謂歟(并張維拼碑)。
休靜。
善書與詩。
為叢林所宗。
其游金剛山詩曰。
舞月躍仙千丈檜。
隔林清瑟一聲灘(芝峰游說)。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頗解禪家學(xué)。
有聲于緇流。
且善詩。
自號清虛子。
嘗在香山。
有一絕云。
萬國都城如蟻垤。
千家豪士若醢雞。
一窗明月清虛枕。
無限松風(fēng)韻不齊。
有高蹈物外俯視塵寰之意。
亦一時意會作也(西厓集)。

人物簡介

簡介
權(quán)好文,朝鮮王朝中宗、宣祖年間的學(xué)者。
字章仲,號松巖。
原籍永嘉。
1561年進(jìn)士試合格,但不愿做官,在青城山山麓上蓋“無悶齋”,以讀書寫詩文度日。
晚年德高望重,文人學(xué)士聚集而來。
柳成龍、金誠一等人極高地評價他的學(xué)問與人品。
對詩歌也很感興趣,模仿景幾體歌著了《獨樂八曲》、《閑居十八曲》等。
著書有《松巖集》。

人物簡介

簡介
李舜臣(朝鮮語:???/???;英語:Yi Sunshin/Lee Sunshin,1545年—1598年),字汝諧,本貫德水(今朝鮮黃海北道開豐郡),朝鮮王朝中期武臣,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
李舜臣出生于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后遷居忠清道牙山。
萬歷四年(1576年,朝鮮宣祖四年)中武科,在咸鏡道、忠清道、全羅道等地任職,后經(jīng)柳成龍舉薦而出任全羅左道水軍節(jié)度使。
萬歷二十年(1592年,宣祖二十五年)爆發(fā)日本入侵朝鮮的“壬辰倭亂”,李舜臣與元均、李億祺等四次出海打擊日軍,取得了以閑山島大捷為代表的一系列勝利。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宣祖二十六年)升任三道水軍統(tǒng)制使,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宣祖三十年)因朝鮮宣祖中日本反間計而被革職逮捕,不久獲釋,成為普通士兵。
同年秋,因朝鮮水師被日軍擊潰而官復(fù)原職,重建水師,取得了

人物簡介

簡介
柳袗,朝鮮王朝仁祖時期的文臣。
字季華,號修巖。
原籍豐山。
雖司馬試及第,任過官職,但由于金直哉的誣告而下獄,仁祖反正后任刑曹正郎、持平。
著《水庵集》、《壬辰錄》等,出版了父親柳成龍的文集《西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