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309—1351 【介紹】: 元僧。平江路人,字道原。工詩,善書法。順帝至正初居石湖楞伽寺,一時名士多與游。后主嘉興德藏寺。詩清麗幽茂。有《碧山堂集》。元詩選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宗衍,字道原,中吳人。善書法,遍讀內(nèi)外書,而獨長于詩。至正初,住石湖楞伽寺佳山水處,一時名士多與游,為危翰林太樸先輩覺隱誠公所推許。嘗以僧省堂選主嘉禾德藏寺,才辯聞望,傾于一時。年四十三而歿,孫西白金嗣其法。道原為詩,博采漢魏以降,而以少陵為宗。取喻托興,得風人之旨,所著曰《碧山堂集》。初太樸與道原相知而未嘗相見,及洪武革命,太樸歸江南,而道原之歿久矣。特為之序其首云。
宗衍,字道原,吳郡人。元末居石湖寶積院,洪武初住持海鹽當湖鎮(zhèn)德藏寺,吳下諸名士,咸賦詩送之。有《碧山集》,危太仆為序,詩家稱其清麗幽茂,取喻托興,得風人之旨。選本誤收“野雞毛羽好”一首,乃溫州陳氏女作,今削去。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普仁。字德隱。蘭溪趙氏子。趙故名宦家。師生有出塵之思。博極群書。參了然義公于智者。機鋒奮觸。當仁無讓。聲稱籍籍。起叢林間。掌記室于東陽輝公。分座說法于南楚悅公。古鼎銘公。月江印公。無弗咨叩。相與辯詰無虛日。徵以宗門機緣。大而沙界。小而毫芒。無不收攝。激揚正法之馀。旁及辭章者。唯覺隱誠公。笑隱?公。為最密。元至正乙未。部使者挽師。出世金華之西峰。時天下大亂。師知事不可為。鳴鼓而退。及王師聚婺州。駕幸智者。見其山川深秀。而法席尚虛。特詔師住持。不聽。韶之南華。不遠三千里。致州侯之命。不從。杭之中竺。其請如南華。又加勤焉。師惠然欲往。郡守鐘某。惜其行。從容問師曰。佛法有重輕耶。曰否。曰佛法既無重輕。師位寧有崇卑耶。師一笑而止。久之。起應凈慈。道聲洪震。方以興壞起廢為己任。而秘書事起矣。有誣智者寺僧購名畫以歸者。事下刑曹。刑曹以師舊主智者。當知其是非。逮而質焉。事將白。忽示微疾于京師寓舍。屈指計曰。此八月八日最良。吾將逝矣。至期整衣。端坐而化。閱世六十有四。僧臘五十。師風指孤峭。不樂與非類狎逢。學行之士。輒敬之如賓師。縱無儋石儲。亦必久留不厭。故薦紳服其偉度。樂與過從。善談論。終日不倦。玉貫珠聯(lián)。纚纚絕可聽。尤能汲引后進。隨資誘掖。克底于成。有三會語錄。山居詩一百首。傳世。
釋普仁,字德隱,姓趙氏,蘭溪人也。性孤峭,年十歲便有出塵之想,依金華寶石演法院月公祝發(fā),及受具,乃慨然求道,危坐達旦,期息妄緣。時鄰院智者住山了然義,道價甚高,仁入室問答,機鋒遞相奮觸。久之,應部使者之請,出主金華西峰凈土。元季喪亂,天下紛擾,仁遂引退。戊戌冬,有明兵至婺州,太祖臨幸智者寺,見其虛席,特詔仁主之。坐夏十五,處之連云、韶之南華、杭之中竺,檄幣交至,皆辭不赴。洪武甲寅之秋,使者三至,請主凈慈,始強起應之。開法之日,聽者千人,莫不挹深飲醇,嘆詠而去。以乙卯八月八日端坐而寂,臘五十,年六十四。著有《三會語》若干卷,《山居詩》百首。
人物簡介
李穡(??,1328年—1396年),韓國人,字穎叔,號牧隱,高麗王朝后期大臣、詩人,名儒李谷之子。李穡本貫韓山(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韓山面),生于寧海(今韓國慶尚北道盈德郡寧海面)。早年留學元朝國子監(jiān)三年,深受程朱理學熏陶。其后在高麗考中狀元,又在元朝考中進士,曾供職于元朝翰林院,至正十六年(1356年)回國,深受恭憫王器重,歷任機要之職,同時負責重建成均館,傳播程朱理學,培養(yǎng)新興士大夫,成為高麗末期的一代儒宗。洪武四年(1371年)官拜政堂文學,進入中樞,后遭母喪,又受到恭憫王之死的打擊,多年不出仕。期間曾被恭憫王封為韓山君,在高麗祦王時再次出仕,進封韓山府院君。威化島回軍后扶植祦王之子高麗昌王,由此得罪李成桂集團。他被任命為門下侍中(首相),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至明朝賀正,并請求國王親朝并派明朝官員監(jiān)國,但未能如愿,回國不久后辭職。同年十一月,李成桂廢昌王,立恭讓王,李穡隨即遭到猛烈彈劾,先后流放長湍、咸昌、清州、矜州、長興等地。朝鮮王朝建國后不久被赦免,后居于江原道五臺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冬被李成桂召至漢陽,封韓山伯。翌年赴驪州避暑,途中得病,旋即去世,謚號“文靖”。人物簡介
李穡(1328~1396),字穎叔,號牧隱,謚號文靖。本貫韓山李氏。出身名儒家庭。師承大儒家李齊賢。1349年作為使臣來中國元朝,應科舉及格后,在元國子監(jiān)學習朱熹的學說,3年后回國。曾任成均館大司成、宰相等要職。他大部分時間研究性理學。李穡是在高麗后期(13~14世紀)開始廣泛傳播和發(fā)展的朱子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任大司成期間,講授朱子學,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儒學者,如鄭夢周、權近等。李穡是高麗末年“麗末三隱”之一,另兩隱是他的學生圃隱鄭夢周、冶隱吉再。著有《牧隱集》55卷。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411 【介紹】: 明福建建安人,名坤(或作垶),以字行,號履素。洪武初以明經(jīng)薦,十八年授建寧府訓導。學地為軍衛(wèi)所侵,力復之。歲荒,力請于官,發(fā)廩賑濟。永樂初擢翰林侍書,預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遷檢討,備講東宮。學本誠實,琴棋書畫皆精妙。有《履素集》。
名垶,以字行,建安人。洪武中以薦授建寧訓導遷晉府伴讀永樂初擢翰林侍書遷檢討有履素齋集明詩紀事·乙簽·卷五
伯厚名埣,以字行,建安人。洪武中,以薦授建寧訓導,遷晉府伴讀。永樂初,擢翰林侍書,遷檢討。有《素履齋集》。 田按:伯厚詩不多見,竹稱其五言有魏、晉風。馀從《武夷山志》得其七絕三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長興人,字希尹,號南苕。韋厚子。嘉靖二年進士。授大理評事。以請平反無罪廷臣,謫清江縣丞,稍遷河南按察僉事。為權要所構,遷四川布政司參議,落職歸。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希尹,長興人。嘉靖癸未進士,除大理評事謫靖江縣丞累遷四川參議有南苔集維基
韋商臣(1490年—1559年),字希尹,號南苕,浙江長興縣人。同進士出身。韋厚之子。正德五年(1510年)浙江鄉(xiāng)試第八十二名,嘉靖二年(1523年),登癸未科會試第一百七十六名,廷試三甲第二百十三名進士。次年授大理寺右評事,以敢言聞名。大禮議之后,因上疏反對外放官員,被謫靖江縣縣丞。六年正月量移德安府推官,八年冬升河南按察司僉事,分司汝寧。曾治里居給事中杜桐殺人罪。杜桐到吏部尚書汪鋐處構陷。不久,韋商臣遷四川左參議,隨即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正月以考察不過為由落職歸里。居家曾與孫濟、蔡玘、唐樞等一十五人,結峴山逸老之社。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孟春,商臣因背疽發(fā)作而卒,享年七十歲。著有《南苕集》一卷、《三隱草堂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