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道孟

相關(guān)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9—1394 【介紹】: 元明間浙江會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鈞。元至正間中甲科,時稱宿儒。洪武初征修禮、樂書,授國子助教,進博士。后命訂正蔡氏《書傳》,書成賜歸。有《臨安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予,一字伯均,會稽人。元至正間鄉(xiāng)舉明初以明經(jīng)徽修禮樂書授國子助教乞歸召較書翰林加博士致仕有臨安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十四
宰字子予,一字伯均,會稽人。
元進士。
洪武二年徵修《禮樂書》,授國子助教。
十年,加博士致仕。
二十七年,徵修《書傳會選》。
書成遣還。
有《臨安集》六卷。
(《四庫總目》:錢宰詩吐辭清拔,寓意高遠(yuǎn),刻意古調(diào),不屑為艷仄之體。
田按:子予仕履,各家紀(jì)載多有錯誤。
列朝詩集》躊駁尤甚。
《實錄》:「洪武六年三月,以儒士錢宰為國子助教。
」是年,命建歷代帝王廟,則子予撰帝王廟樂章當(dāng)在此時。
牧齋敘次于修《書傳》之后,誤一。
《實錄》:「十年三月國子助教錢宰以年老乞致仕。
上敕云:「助教錢宰學(xué)問老成,訓(xùn)導(dǎo)有方,在學(xué)數(shù)年,悼有成效,年滿七十,懇辭還鄉(xiāng)。
特授文林郎、國子博士致仕。
」而牧齋云:「二十七年召校書翰林,加博士,賜敕遣歸。
」誤二;修《書傳》時,江東諸門酒樓成,賜百官鈔,宴其上。
宰等賦詩以獻。
帝大悅,遣禮部尚書任亨泰諭諸儒年耄思?xì)w者遣之。
宰年最高,請留。
牧齋云:「公嘗口占絕句云:『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
何時得遂田園樂?
睡到人間飯熱時。
』明日文華宴畢,上面諭曰:『昨日好詩,朕曷嘗嫌汝,何不改憂字。
』又曰:『朕今放汝去,好放心睡熟矣。
』公率諸老人拜謝,皆遣還。
」此詩當(dāng)賦于官助教之時。
而敘次于修書傳之后。
必?zé)o去留聽便之人,忽賦思?xì)w之句,自相抵牾。
誤三。
《四庫提要》云,「《臨安集》中《金陵形勝論》末署洪武二十七年六月國子博士致仕錢宰進。
」九月書成,六月己先署博士,此尤早加博士之確證。
又云:「是致仕即在奉召之年。
」修書遣歸,非致仕也,亦小有誤,偶不檢耳。
子予詩如畫家淺絳法,雖亦著色,不沒骨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浙江永嘉人,字則明。元末游學(xué)至常熟,道梗不能歸,學(xué)者爭師之,舉為州學(xué)訓(xùn)導(dǎo)。洪武三年領(lǐng)鄉(xiāng)薦,授延安府膚施知縣,升臨江府同知。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二十六
著字則明,浙江平陽人,徙居常熟。
洪武庚戌舉人,授膚施知縣,遷臨江同知。
有永嘉集十二卷。
田按:《列朝詩集》、《明詩綜》稱則明永嘉人。
余藏《永嘉集》十二卷,首有廬陵周矩《永嘉先生傳》云:「則明自號永嘉子,人稱永嘉先生,世居溫之平陽,至正間游學(xué)至姑蘇之琴川,兵梗弗克歸,遂占籍焉。
牧齋、竹蓋未見斯集,故誤稱永嘉人也。
則明知膚施以吏事見稱,公暇與同年金文徵、黃廷玉唱和,有《長安唱和詩集》流播于時。
《永嘉》一集雅健麗則,諸體并工,亦明初詩家罕見之笈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6—? 【介紹】: 元末明初浙江黃巖人,字九成,號南村。元末應(yīng)試不中。于學(xué)問無所不窺。元末避兵,僑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號。累辭辟舉,入明,有司聘為教官。永樂初卒,年八十余。輯有《說郛》、《書史會要》,著《南村詩集》、《輟耕錄》。
詞學(xué)圖錄
陶宗儀(1316-1403) 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巖人。學(xué)博雜,豐著述。有《南村詩集》、《南村輟耕錄》。編有《說郛》等。
欽定四庫全書·南村詩集·提要
臣等謹(jǐn)案:南村詩集四卷,明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fēng)尊經(jīng),已著錄。是編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內(nèi),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子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矣。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則宗儀、臣明原不自諱。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也。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肯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乎?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銓次。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知非宗儀自編也。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南村詩集
陶宗儀字南村,號九成,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元末舉進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到南京赴禮部試,賜鈔而歸。宗儀學(xué)識廣博,不但長于詩文,精于書法,還勤于記述典章制度。著有《國風(fēng)尊經(jīng)》、《南村詩集》四卷、《南村輟耕錄》三十卷、《滄浪棹歌》一卷,又節(jié)錄前人的小說筆記等為《說郛》。《南村詩集》卷一為古詩,卷二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卷三為七言律詩,卷四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內(nèi),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于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陶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毛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則陶宗儀臣明,原不自諱。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有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计漕}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所作。其編次年月,頗為無序,殆雜收遺稿而錄之。其詩平實順暢,雖受元末纖秾風(fēng)氣的影響,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頗有影響。有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毛晉汲古閣刊本(收于《元人十種詩》)行世。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二十三
宗儀字九成,黃巖人。
洪武六年,舉人才至京,以病辭,放歸。
有《滄浪棹歌》、《南村集》。
(《四庫總目》:陶宗儀《南村詩集》四卷。
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
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
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詮次。
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株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知非宗儀自編也。
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
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
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孫作《滄螺集》:陶先生宗儀沖襟粹質(zhì),灑然不凡,務(wù)古學(xué),無所不窺。
出游浙東、西,師潞國張公翥、永嘉李孝光、京兆仕本,問文章為事,故其繩檢家法,過人遠(yuǎn)甚。
尤刻志學(xué),工舅氏趙集賢雍篆筆。
至正間,辟舉行人、校官,皆不就。
張士誠開閫姑蘇,數(shù)郡之士畢至,其部帥議以軍咨屈,謝不往。
洪武辛亥,命守令舉人才,以病免。
藝圃一區(qū),果蔬薯蕷,度給賓祭已,馀悉種菊,栽接溉壅,身自為之。
間遇勝日,引觴獨酌,歌所自為詩,撫掌大噱,人莫測也。
晚益閉門著書,世所共傳《說郛》一百卷、《輟耕錄》三十卷、《書史會要》九卷、《四書備遺》二卷、其未脫者不預(yù)焉。
周亮工《因樹屋書影》:馀幼時在金陵,聞舊柵中老寇四家有《說郛》全部,以四大廚貯之。
近見虎林刻本才十六套,每一種為數(shù)少者尚全鐫,多者咸為逸去,甚至每集有存不四五葉者。
陶氏當(dāng)時即有棄取,未必如是之簡。
此刻未出,博古之士多有就寇家鈔錄者,及刻出,不知者以為《說郛》盡于此,更不知求其全。
余常言自刻本《說郛》出,而《說郛》亡矣!
姚弘緒《松風(fēng)遺韻》:郁文博嘗手錄《說郛》一百卷,其?!?a target='_blank'>說郛》有作云:「白頭林下一耆儒,終歲樓中校說郛。
」今坊間所刻《說郛》,首列郁序,知即文博手定本也。
田按:汲古閣刻《元十家集》有《南村詩》四卷。
每疑南村在明初亦一作家,而明人選本多不之及,大抵皆以為元人,則不自毛晉始矣。
牧齋引《丙子率諸生赴禮部考試》,疑其曾列官教授。
竹又援其《乙卯人日》等詩,謂此等詩可以不作而作之,宜錄入明詩。
《四庫》收入明人集類,論乃定矣。
易代之際,非特出處不可茍,即著作亦不宜輕易下筆,義嚴(yán)矣哉?。?div id="0xul9v9" class='inline' id='people_41608_4_32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浙江上虞人,字原功。學(xué)問賅博,與山陰唐肅齊名,時稱會稽二肅。元末張士誠據(jù)吳,肅欲見宰相,獻致太平之策,無所成就,歸越隱居。明洪武中舉明經(jīng),授福建按察司僉事,坐事死。有《密庵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八
肅字原功,上虞人。
洪武中舉明經(jīng),官福建僉事,以事下獄死。
有《密庵集》八卷。
(戴良《九靈山房集》:密庵五言古則本之魏,歌行則遵李、杜,近體則祖少陵。
他若山川之離合,土地之沿革,人物之廢興,可以正史策之訛謬,補志之缺略。
紀(jì)行之詩而至原功,可謂盛矣。
田按:《四庫提要》稱:《密庵集》傳本久希,藏書家罕著于錄,惟《永樂大典》中所錄肅詩文頗多,采綴編次,歷為八卷。
我朝四庫館開,凡前人著作之遺佚者,無不甄錄。
明初專集如錢宰《臨安集》、藍(lán)仁《藍(lán)山集》、藍(lán)智《藍(lán)澗集》、鄭潛《樗庵類稿》、龔敩《鵝湖集》,皆從《永樂大典》錄出。
原功古詩樸健,七律尤為到格。
牧齋謂原功出按漳、泉,有虎患,移文告境內(nèi)之神,即日遁去。
今觀集中有《諭虎行》,自序云:「將之泉南,道出興化,人云有猛虎傷人者甚眾。
余未信,薄暮而行,果遇虎。
虎伏不敢動,良久將遁。
辭以諭之,并示八閩官吏。
」詩云:「當(dāng)前立馬一叱虎,卒隸意氣方崢嶸。
鐵籃焚香明奪晝,照耀崖谷無潛形。
」夫以卒隸之眾,焚香奪晝之明,虎雖猛,即不逢按察,詎不遁且伏耶?
原功之意,蓋以虎喻苛吏。
其曰:「我職分符省風(fēng)俗,狐兔必掃豺虎逐。
于菟跑躍最豪雄,啖人肥已當(dāng)先戮。
」其后劾布政使薛大防不職寘法,有如此虎矣。
世遂附會其說,移文告神,虎遁出境,若宋均渡虎之事,不絕于后世也。
異哉?。?div id="ljw9h0m" class='inline' id='people_41539_1_23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惟允,號秋水,陳汝秩弟。與兄齊名,有大髯、小髯之稱。工詩善畫。倜儻知兵,嘗參張士誠軍事。洪武初以薦任濟南經(jīng)歷。坐事死,臨難從容繪畫,畫畢就刑。有《秋水軒詩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惟允,吳縣人。官濟南經(jīng)歷有秋水軒槁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十八
汝言字惟允,吳人。
明初官濟南經(jīng)歷,坐法死。
有《秋水軒稿》。
(《六硯齋三筆》:陳惟寅、淮允兄弟,蘇門高士,繪法宗唐、宋,傅采著色;有李思訓(xùn)、李營丘標(biāo)致。
畫史會要》:陳準(zhǔn)允能詩文,山水宗趙魏公,清潤可愛。
兄惟寅高士,有雅宜山居,亦善山水。
寅號大髯,允號小髯。
無聲詩史》:陳惟允當(dāng)國初為潘左丞客,有《壽左丞仙山樓閣圖》,此畫之精絕者。
徐幼文題其《山居圖》云:「昔年為客處,看圖懷故山。
今日還山住,儼然圖畫間。
泉來繞蘭徑,月出對花關(guān)。
應(yīng)知農(nóng)事畢,高坐有馀閑。
」 尤鏜《清賢紀(jì)》:陳惟允工為詩歌,而圍棋鼓琴,無一不造其妙。
與倪元鎮(zhèn)為契友,故有「覓句船工畫,看山不愛名。
棋枰消永月,琴調(diào)寄閑情」之贈。
《墨緣匯觀》:陳汝言《百丈泉圖》筆墨高古,無一不規(guī)法董、巨。
相傳松江王氏藏北苑《溪山行旅圖》,有「江南半幅董元」之稱。
太倉王氏有巨然《溽暑山行圖》。
董文敏題為北苑。
此二圖皆江南名畫。
余見石谷臨本,思慕有年,不能一見真跡。
今睹此圖筆法與石谷所摹二圖相仿佛,為元人中超軼者,當(dāng)作董、巨觀。
田按:惟允淮張時用事,牧齋云;「惟允嘗騎馬過吳市,遇王止仲徒行,不為下,以手招之曰:『王止仲可來我家看畫。
』止仲尾之往,弗敢后。
」其矜伉專己如此,馀考文徵仲《溪山秋霽圖》跋云:「惟允貴顯時,止仲為門下客。
惟允卒后,其子繼從止仲學(xué),故其辭稍距。
惟允婿劉政見之,罵曰:『此吾外父食客,那得稱吾友!
』以筆抹之。
」今抹筆隱然猶存,則牧齋之言信矣。
惟允與王叔明為素交,合作《泰山密雪圖》,為畫苑佳話,惜畫今不傳。
嘗見戴醇士侍郎畫冊跋云:「叔明《泰山圖》絕跡以意想像為之,其畫空靈駘宕。
」侍郎真一代畫家也。
惟允詩少局邊幅,不能如其人之豪宕,七律意格靈變,殊有別趣。
西市之日,索筆作畫,從容就刑,事詳張來儀詩后。)
明詩紀(jì)事·乙簽·卷十七
汝言字時獻,潼關(guān)衛(wèi)人。正統(tǒng)壬戌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景泰中,驟進戶部侍郎。天順初以迎駕功遷兵部尚書。以賄敗。
維基
陳汝言,官至兵部尚書。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累官至戶部侍郎。因依附石亨,曹吉祥謀奪門之變,故被石亨舉薦,以取代于謙擔(dān)任兵部尚書。其在任內(nèi)栽培黨羽,并幫助石亨冒領(lǐng)功勛賞賜者不下四千馀人。天順二年,因被群臣檢舉彈劾,被逮捕下詔獄,籍其家,家有萬產(chǎn)。。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0—1528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jié)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quán),同邑張文冕附之為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為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后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dāng)?shù)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滄海遺珠
顧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華亭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著有《東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士廉,松江華亭人。弘治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南禮部侍郎進本部尚書致仕謚文僖有東江集
明詩紀(jì)事·丙簽·卷一
清字士廉,松江華亭人。
弘治癸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進侍讀,以忤劉瑾,降編修,改南兵部員外。
瑾誅,復(fù)故官,擢侍讀學(xué)士,歷少詹事,進禮部侍郎,罷歸。
起南禮部侍郎,引疾,進本部尚書致仕。
卒謚文僖。
有《東江家藏集》四十二卷。
(《四庫總目》:顧清《東江家藏集》皆晚年所自編,故體例精審。
其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文簡煉醇雅,自嫻法律。
當(dāng)時何、李崛興,文體將變,清所著波瀾氣焰雎未能極俶奇?zhèn)愔^,要不謂之正聲不可也。
在茶陵一派中,亦挺然翹楚矣!
列朝詩集》:文僖詩清新婉麗,深得長沙衣缽。
正、嘉之際,獨存正始之音。
今人以其不為何、李輩所推,不復(fù)過而問焉,斯所謂耳食者也。
靜志居詩話》:東江詩決西涯,觀其險韻再四疊用,足見能事。
當(dāng)日諸公受長沙衣缽,或推方石,或稱二泉,或首熊峰,以鄙見衡之,要皆不敵也。
田按:東江雖法西涯,實導(dǎo)源東坡。
古歌噴薄郁盤,可與匏庵抗席。
弇州輩評詩,于附和何、李者,自鄶以下亦刺刺不休,而東江曾不齒及,宜來牧齋之指摘也。)
維基
顧清(1460年—1528年),字士廉,號東江,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屬上海市松江區(qū))人。弘治五年(1492年)舉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一。弘治六年(1493年)聯(lián)捷癸丑科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改翰林院庶吉士,八年十月授編修。十六年三月以《大明會典》成,升侍讀。正德二年(1507年)七月與左諭德傅圭主考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三年十月丁外艱,四年五月因忤劉瑾,以未諳事體,令量調(diào)外任,調(diào)任南京兵部車駕司員外郎,五年八月劉瑾被殺,復(fù)原職。六年五月升侍讀學(xué)士,時仍居憂,八年五月服闋,乃拜命。九年四月與左中允賈詠為武舉考試官。十一年五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xué)士,十月與吏部尚書靳貴主考禮部會試,十二年三月教習(xí)庶吉士,六月升禮部右侍郎。世宗繼位,被劾致仕。嘉靖六年(1527年)四月起復(fù)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屢次乞歸,七年十月以南京禮部尚書銜致仕,顧清在赴京進奉徽號賀表途中去世于河間府,年六十九。嘉靖十六年十月賜祭葬,謚文僖。

人物簡介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二十五
南,一名南老,字正道,吳人。
元季江浙行省照磨。
明初徵詣太常議《》,《》成發(fā)臨安居住,放還。
有《姑蘇雜詠》、《拙逸齋稿》。
(《西湖竹枝集》:周正道才性清贍,刻意讀書,所交皆一時名公卿,其為詩文,尤有法度。
田按:明初高季迪有《姑蘇雜詠》,王仲光有《吳下古跡詩》,周正道亦有《姑蘇雜詠》。
陸子馀跋季迪詩后謂正道于季迪頗肆詆訾,可謂不自量。
然正道嘗與楊鐵崖、倪元鎮(zhèn)諸人游,稱為好事。
元鎮(zhèn)每入城訪正道,必先使人投剌。
正道禮遇特厚,凡燕室柱礎(chǔ)之間,先洗滌然后延坐。
故元鎮(zhèn)常主其家,為作著色山水。
李竹懶常見之,詫為云嵐霞靄,尤極鮮麗。
所寫松皆枯毫渴筆,就意為之,而天趣溢出。
正道題云:「云林小景著色者甚少,嘗客寒齊,間作一二,觀其繪染,深得古法,殊不易也。
」元鎮(zhèn)畫,江南人家以有無為清俗,若著色山水尤百不得一二也。
正道詩牧齋評為庸劣,詆訾過甚。
余甄錄數(shù)詩,亦殊不墮惡趣也。)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其先道州人。徙家吳中,以薦補信州永豐學(xué)教諭,歷淮南行省照磨官。明初徵赴太常議禮,發(fā)臨濠,尋放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洵陽人,字光世,號伎陵。弘治十二年進士。官戶部主事,移病歸。詩賦信手涂抹,不經(jīng)師匠,如村巫降神之語。與李夢陽同舉于鄉(xiāng),聲名出李上。年僅三十而卒。有《伎陵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光世,漢中洵陽人。弘治己未進士,除戶部主事有伎陵集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八
鳳翔字光世,洵陽人。
弘治己未進士,除戶部主事。
有《伎陵集》六卷。
(《列朝詩集》,光世詩信手涂抹,不經(jīng)師匠,如村巫降神之語。
而獻吉作傳,以為子安再生,文考復(fù)出,關(guān)中入黨護,曲論,不惜人咀噱,皆此類也。
靜志居詩話》:《伎陵集》洵無足錄。
牧齋誚獻吉黨護作傳。
然其集本獻吉評點,初不假借,不以為近俳,即以為太實,黨護之論,殊不其然。
田按:光世沒,楊邃庵屬邊庭實整頓遺集。
庭實覆邃庵書云:「光世詩文草,叢維無序,脈絡(luò)難尋,若理亂絲之糾結(jié),極力整頓,各依體制,厘為六卷。
「一今所傳《伎陵集》蓋庭寅所訂也。
獻吉為作佳傳,而又《于伎陵集》指謫其失,一以殉友誼,一以著公評。
我輩今日取《伎陵集》而評騭之,早巳墮獻吉彀中。)
維基
張鳳翔(1473年—1501年),字光世,號伎陵子,陜西洵陽(今旬陽縣)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3年),孝宗弘治五年(1492年)鄉(xiāng)試中舉,弘治十二年(1499年)成進士,官至戶部主事。卒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4—1533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履仁,后字履吉,號雅宜山人。為蔡羽先生門生,居洞庭三年,既而在石湖之濱讀書二十年。由諸生貢入國子監(jiān)。工書畫,行書疏秀出塵,妙得晉法。于書無所不窺。詩刻尚風(fēng)骨。有《雅宜山人集》。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十一(下)
寵字履仁,更字履吉,吳人。
以諸生貢入太學(xué)。
有《雅宜山人集》十卷。
(《國寶新編》:王履吉清夷廉曠,與物無競,人擬之黃叔度。
詩辭刻尚風(fēng)骨,擺脫輕靡,陶熔李、杜,汰滌情文,既正體裁,復(fù)滅蹊徑,可謂后來之高足。
惜乎天不假年,進而未止,學(xué)士觀其汗血可也。
行書疏秀出塵,頗得晉法。
《胥臺集》:山人詩才力雄闊,醉篇麗贍,去輕靡而就沈著,尚鋪綴而略陶熔。
又白雀》諸篇,與興寄沖玄,思調(diào)清逸,遂窺陶、謝之堂,幾入王、孟之室。
甫田集》:王君風(fēng)儀玉立,舉止軒揭,讀書石湖之上,偃息長林豐草間,含曛賦詩,倚席而歌,邈然有千載之思。
《績吳先賢贊》:吳書學(xué)自宋克、祝允明逮王寵皆名得魏、晉法。
寵所為詩與文徵明相若,而格少尚之。
《藝苑卮言》:王履吉詩如鄉(xiāng)少年久游都會,風(fēng)流詳雅而不盡脫本來面目。
又似揚州大宴,雖鮭珍水陸而時有宿味。
四友齋叢說》:文衡山之后,當(dāng)以王雅宜為第一。
蓋其書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絕,迥出諸人之上。
雅宜詩清警絕倫,無一點塵俗氣,真所謂天上謫仙人也,所欠者沈著耳。
《六硯齋筆記》:王履吉不以畫名,偶然興到,隨筆點染,深得大擬、云林墨外之趣。
可見高人胸中無所不能。
無聲詩史》:雅宜山人書法出入晉、唐,持亦清新絕俗,作畫仿黃子久,蒼秀處不減徵仲。
嘗自題云:「遠(yuǎn)岸疏林斜日外,春風(fēng)碧水草堂前。
匡廬突兀開屏障,坐看銀河一道懸。
」 《明詩選》:李舒章曰:「履吉風(fēng)華燁燁,自有駿骨。
」陳臥子曰:「履吉中首山詩,追蹤顏光祿。
」 《列朝詩集》:王履吉初學(xué)于蔡九逵,其后游邊、顧之間,浸浸改轅而北。
《明詩別裁》:履吉圭臬顏、謝,痕跡未融。
然爾時吳中詩格以履吉為最。
七言律亦頗沈郁,或者必以摹古短之何也。
《田按》:履吉五古步趨顏、謝,亦時希蹤左、阮,固是吳中俊特。
其《贈邊太?!吩娫疲骸钢兄輧升垔^東魯,一夙摩傾倒李何。
」與邊至矣。
牧齋北轅之論,是履吉得力處,不得以此訾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