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祖教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定演。
三河王子氏。
具宿根。
兒時。
人教之佛經(jīng)。
應(yīng)聲成誦。
為崇國隆安和尚弟子。
研精圓頓教旨。
隆安付以傳明之任。
總統(tǒng)清慧。
寂照大師志公。
師兄也。
贊師出世。
授之麈尾。
勖之曰。
正法不可以無傳。
人天眷眷。
望有所歸。
師唯唯而已。
即入五臺。
居上方寺。
探藏海。
尤注意于毗尼。
凈水香光。
人不得窺其室。
及隆安順世。
崇國席虛。
眾懇補(bǔ)處。
學(xué)徒大集。
日以雜華為講課。
訓(xùn)釋孜孜。
曾無厭斁憚煩意。
世祖。
聞而嘉之。
賜號佛性圓融崇教大師
至元丁亥。
別賜地大都。
乃與門人協(xié)力興建。
化塊礫為寶坊。
幻蒿萊為金界。
凡叢林所宜有。
以次成之。
故崇福有南北寺焉。
時昊天宿德雄辯大師。
授師遼道宗刺血金書戒本。
徒萬馀。
眾咸稽首座下。
秉受持犯之說。
師自蒞席以來。
顯受皇眷。
所得賜予。
及凈檀施奉。
凡至歲六月十九日。
盡出以飯僧誦經(jīng)設(shè)供。
徹底一空。
而后已。
祝曰。
愿國家平安。
眾生受福。
某無與焉。
年七十四。
無疾而化。
上聞。
特旨有司賻喪。
舊制。
近郭禁火化。
師即城西凈土院茶毗。
或以為言。
上曰演非常人。
近庸何傷。
獲舍利百馀顆。
圓潔如珠。
塔于魯郭之野。
越二年。
仁宗御宇。
其大弟子。
請于朝曰。
先師入涅槃。
遺骨舍利。
既奉以塔。
以先師道行。
承列圣寵遇甚厚。
非著之文字。
無以示永久。
在廷之臣。
孰宜為之銘。
惟陛下?lián)裱伞?div id="8rmc6fc"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538_0_86_comment'>
仁宗命翰林趙孟頫為文。
謂。
師戒行嚴(yán)潔。
如凈琉璃。
然其登大壇臨廣眾。
洪音下被。
則如大將誓眾。
無不惕然仰受。
非道成德備。
其孰能至于斯乎。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玄堅(jiān),字雪庵。
姓王氏,龜城人也。
幼而聰異,日誦千言。
既及成童,即善屬文。
因見雄辨所譯經(jīng)論,翻以僰語,聲入心通,便于俗學(xué),本所見聞解釋法旨,依韻為歌獻(xiàn)之。
雄辯一覽奇之,嘆為神助。
由是延譽(yù)遐方,竟以所作爭相傳誦。
元至元甲申,乃禮雄辯,為之披剃,親承指授,朝夕殷殷。
講演《圓覺》諸經(jīng),《摩訶衍四絕論》,分析幽微,妙解天成。
復(fù)受宗教禪師衣缽,為講仁大德。
庚子歲,雄辯倦勤,畀以法席,俾之繼承。
時梁王為云南王,有高僧節(jié)思?為王師,乃頒令與法旨,命主玉案山。
癸巳,云南行中書省平章蒙古督魯彌實(shí),創(chuàng)建大德寺,奏延堅(jiān)為寺主。
堅(jiān)至大德,廣演教乘,弘宣法音,諸方景企,徒侶日繁。
庚戌,南省大臣奏請大藏,以新荒服,有詔命古杭僧錄司管巴領(lǐng)瑯甬三藏,傳至善闡,分供筇竹、圓通、報(bào)恩三寺,俾僧眾轉(zhuǎn)覽。
乃命堅(jiān)主教法門,護(hù)持經(jīng)藏,蓋秉攝三剎,總攬大綱。
雖及暮年,不辭勤瘁。
延祐己未三月十七日,云隱四合,雨雪?霏,乃詔眾曰:“人世幻軀,如露電泡影,一切生滅,亦復(fù)如是,禪定慧,汝曹免之。
道豈從吾往哉!
”書偈而逝,年六十五。
阇維有舍利,五色瑩然,與日下彩霞,照映南岡,豎塔筇竹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一作圭。
元人。
善刻碑,皇慶元年同王洪刻崇國寺崇教大師演公碑。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曇。
字覺原。
天臺人。
依越之法果寺。
時廣智笑隱?公。
說法中天竺。
師造焉。
備陳求道之切。
廣智斥曰。
從外入者。
決非家珍。
道在自己。
豈向人求耶。
師退。
凝然獨(dú)坐一室。
久之無所入。
廣智一日舉百丈野狐話。
師大悟曰。
佛法落我手矣。
廣智曰。
爾見何道理。
敢爾大言。
師展雙手曰。
不直一文錢。
廣智頷之。
丙申。
王師定建業(yè)。
師謁上于轅門。
上見師氣貌異。
嘗嘆曰。
此福德僧也。
命主蔣山太平興國禪寺。
時當(dāng)儉歲。
師化食以給。
其眾無闕乏者。
山下田人。
多欲??軍籍。
師懼寺田蕪廢。
請于上而歸之。
山之林木。
為樵所剪伐。
師又陳奏。
上封一劍授師曰。
敢有伐木者斬。
山木賴以全。
踰年丁酉。
改龍翔為天界。
詔師主之。
每設(shè)廣薦法會。
師必升座。
舉宣法要。
車駕親帥群臣幸臨。
恩數(shù)優(yōu)渥。
遠(yuǎn)邇學(xué)徒。
聞風(fēng)奔赴。
堂筵至無所容。
先是。
僧堂寮庫。
有司權(quán)以貯戎器。
久而不歸。
上見焉。
亟命出之。
洪武元年。
開善世院。
秩視從二品。
特授師演梵善世利國崇教大禪師。
住持大天界寺。
統(tǒng)諸山釋教事。
降誥命。
俾服紫方袍。
章逢之士。
以釋氏為世蠹請滅除之。
上以其章示師。
曰。
孔子以佛為西方圣人。
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釋。
非釋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陰翊王度。
卻不聽。
庚戌夏。
奉使西域。
辛亥秋。
至省合剌國。
布宣天子威德。
其國王喜甚。
館于佛山寺。
待以師禮。
一日呼左右謂曰。
予不能復(fù)命矣。
跏趺端坐。
夜參半問云。
日將出否。
曰未也。
已而復(fù)問。
至于四三。
曰日出矣。
恬然而逝。
其日蓋丙子云。
踰五日顏貌如生。
王大敬嘆。
斲香為棺。
聚香代薪。
筑壇而茶毗之。
師廣顙豐頤。
平頂大耳。
面作紅玉色。
耳白如珂雪。
目光爛爛射人。
學(xué)者見之。
不威而懾。
及即之也。
盎然而春溫。
其遇禪徒。
隨機(jī)而應(yīng)。
未嘗務(wù)為奇巧。
聞?wù)咦匀挥兴蛉搿?div id="rplfe9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8_0_115_comment'>
雖位隆望重。
恒處之若寒素。
無毫發(fā)自矜意。
為人寡言笑。
喜怒任真。
不能以貴賤異其顏色。
然毗翊宗教。
無一息敢忘。
廣廈細(xì)旃之間。
從容召對。
據(jù)經(jīng)持論。
每罄竭蘊(yùn)蓄。
松園之復(fù)釋道私租之免。
皆師之所請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慧曇禪師。
字覺原。
出天臺楊氏。
少信佛僧。
及得度于紹興之法果寺。
具足律儀。
去就秘重。
游泳止觀。
華嚴(yán)義壇特稱之。
當(dāng)爾時。
元剌嘛為帝者師。
獨(dú)尚禪宗。
諸山禪席大振。
曇陰疑焉。
乃展閱禪冊。
難入理解。
不覺心慚。
而起曰。
一言有礙。
萬劫羈鎖。
遂抵武林。
謁笑隱?禪師。
發(fā)明旨要。
?公居中竺。
從游者。
皆一時名賢。
互爭識曇。
曇之望遂顯。
未發(fā)。
開法牛。
首次遷清涼其臨眾寂靜。
雖數(shù)千指。
經(jīng)營內(nèi)外。
而終歲不聞笑詈之聲。
以故風(fēng)傾都下。
而保寧蔣山二剎。
皆歸于曇。
曇常謂眾曰。
一句子黑漆黑。
無把柄有準(zhǔn)則。
還會么。
碓搗東南。
磨推西北。
又曰。
威音王以前。
彌勒佛以后。
有個現(xiàn)成公案。
未敢與汝說破。
何故。
心不負(fù)人。
面無慚色。
于是。
有道之流。
益親朋。
初高帝。
改金陵龍翔寺。
為天界。
采有德禪宿主之。
畫院。
因圖諸山禪師頂相。
進(jìn)于上。
上獨(dú)喜曇相曰。
太平隆運(yùn)沙門也。
遂以曇居天界。
上常易服攜近臣。
私幸天界。
見曇跏趺丈室。
儼然在定。
上顧良久。
嘆美而去。
僧問曰。
駕至。
師何不迎。
曇曰。
駕至乎。
曰。
然。
曇屈指曰。
山僧持五戒。
僧罔措其語。
朝旨賜曇。
號曰演梵善逝利國崇教大禪師
上堂曰。
只個現(xiàn)成公案。
眾中領(lǐng)解者極多。
錯會者不少。
所以金鍮不辨。
玉石不分。
龍河者里。
直要分辨去也。
張上座。
李上座。
一個手臂長。
一個眼睛大。
總似今日達(dá)磨一宗。
甚么人擔(dān)荷。
噓一聲。
下座。
洪武三年。
高帝擇有志沙門。
通誠佛國。
曇應(yīng)詔。
夏六月御餞都門。
從行者二十馀人。
道經(jīng)高昌素葉諸國。
諸國俱尊禮之。
以象馬傳送。
達(dá)僧伽羅國。
國王并群臣。
迎曇公于佛山精舍。
師事之。
膝行求法。
敬留休息。
曇示微疾。
乃呼左右曰。
吾不復(fù)進(jìn)矣。
又與僧伽王言別。
復(fù)書遺表并示諸國法語。
至夜半問曰。
日出否。
對曰。
未。
問至再三。
侍者曰。
日出矣。
乃趺坐。
向西而寂。
時洪武四年九月也。
其國老臣。
以辟支弗塔懸記而白王。
王遂奉曇禪師。
袝葬焉。
明年。
尚書回奏。
高帝覽遺表。
而嘉惜曰。
中原有僧。
萬國之光。
敕建浮屠于雨花臺之左。
瘞其所遺衣履。
表崇德也。
繼而奉詔西行。
有宗泐禪師。
新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第五之二
釋慧曇,字覺原。
姓楊氏,天臺人也。
母賈氏,夢明月自天而墮,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與群童狎。
每入塔廟,輒對法王瞻禮。
父母察其有方外緣,使依越之法果寺誦經(jīng)論。
年十六,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學(xué)律于明慶杲公,習(xí)教于高麗教公。
精進(jìn)力久,忽自嘆曰:“毗尼之嚴(yán),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cái)啾娏鳎怀比?,非禪波羅密曷能致之。
”時廣智笑隱?,方敷揚(yáng)大法于中天竺。
海內(nèi)仰之,如景星慶云。
曇往造焉,備陳求道之切。
廣智曰:“從外入者,決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曇退凝神,獨(dú)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廣智一日舉百丈野狐語,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為分明極,翻成所得遲。
”廣智曰:“爾何所見,敢大言邪。
”曇展兩手以示,廣智頷之,乃命侍香。
天歷二年己巳,龍翔新建,文宗命廣智為開山住持,曇實(shí)從之,為掌藏鑰。
明年庚午,廣智如燕都,見文宗于奎章閣。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曇獨(dú)神氣恬然。
廣智嘆曰:“真吾家?guī)熥觾阂病?div id="kfdezn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8_2_23_comment'>
”及歸寺,新鑄銅鐘成。
廣智曰:“非?;奂婷溃萨Q鐘。
”乃命曇首擊之。
至順二年辛未,出主牛頭山祖堂寺。
曇畚剔穢荒,為之起廢。
使殿閣一新,且改其號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遷清涼廣惠禪寺。
曇復(fù)自撙節(jié),使有馀貲,興葺頹廢。
帝師嘉之,授以“凈覺妙辯”之號。
尋遷保寧。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業(yè),曇謁太祖于營門。
見其氣貌異常,嘆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蔣山太平興國寺。
時當(dāng)儉歲,香積之供,恃有檀施,眾無匱乏。
山下田夫,多隸軍籍。
曇懼寺田蕪廢,請而歸之。
山中林木為樵者剪伐,又請而禁之。
踰年丁酉,詔改龍翔為大天界寺,命曇主之。
每設(shè)法會,曇必升座,舉宣秘要。
車駕親臨,恩數(shù)優(yōu)洽。
遠(yuǎn)邇學(xué)徒,聞風(fēng)奔赴,堂筵至無所容。
先是僧堂寮庫,有司權(quán)以貯戎器,久而不歸。
復(fù)請于朝,太祖乃命相國李韓公出之,且御書“天下第一禪林”,縣之寺門。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開善世院,秩視從二品,特授曇“演梵善世利國崇教大禪師”,住持大天界寺,統(tǒng)諸山釋教,頒之誥命,賜以紫方袍。
時章逢之士,以釋為世蠹,請滅除之。
疏再上,太祖以其章示曇。
曇曰:“孔子以佛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釋,非釋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陰翊王度,又善曇言,毀釋之議遂寢。
又聞寺僧多行非法,命曇嚴(yán)馭之。
曇但誘以善言,諸部沙門污染習(xí)俗者,咸思蕩滌,不悖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罷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國,宣布威德。
其國王感慕,館于佛山寺,待以師禮。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見王,自陳欲歸之意。
王令名僧咸來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復(fù)命矣。
”趺坐,夜半問:“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復(fù)問,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國王大敬嘆,聚香代薪,筑壇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壇下,命比丘千馀旋繞誦諸陀羅尼咒,至火滅方已,拾靈骨祔葬其國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遺衣,藏于金陵聚寶山雨華臺傍。
曇廣顙豐頤,平頂大耳,顏?zhàn)骷t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學(xué)者見之,不威而懾,及即之也,盎然而溫。
若有所叩,隨機(jī)而應(yīng),未嘗務(wù)為奇巧,聞?wù)咦匀挥兴蛉搿?div id="vg2fh9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8_2_72_comment'>
其毗翊宗教無一息或忘,廣廈細(xì)旃之間,從容召對,據(jù)經(jīng)持論,每罄其蘊(yùn)蓄。
松園之復(fù),釋氏私租之免,皆曇所請也。
弟子法印凈戒輯其行事,乞金華宋濂為之銘,具《文憲集》。
僧洪蓮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6—1456 【介紹】: 明僧。太原人,俗姓吳,字獨(dú)芳。幼孤,事母孝,母沒后出家,戒行卓越。永樂中詔選注大明三藏法數(shù),校大藏經(jīng)典,既成,辭還歸山卒。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洪蓮。
字獨(dú)芳。
山西太原吳氏子。
賦性嚴(yán)敏。
孩提時已若成人。
出家饒益寺。
二十具戒。
見休云。
蒙印可。
授以信衣。
入天龍洞結(jié)足。
刺十指血書。
寫五大部經(jīng)。
又于名仙洞。
立曼怛啰座。
設(shè)??口食。
賑濟(jì)幽類者三年。
晉王聞之。
延致問道。
奉衣饌。
請住鴻祐寺。
自是聲德遐播。
永樂中。
奉旨。
箋注大明三藏法數(shù)。
較勘藏經(jīng)。
又命入香殿。
與進(jìn)法主。
問答楞嚴(yán)大旨。
又命于海印寺。
較寫三藏。
前后從事。
皆得圣心。
繼承仁宣二廟恩眷。
除僧錄司右講經(jīng)。
正統(tǒng)七年。
轉(zhuǎn)左講經(jīng)。
以年老。
上謝事之請。
遂免師朝參。
職事如故。
至景泰七年七月四日。
端坐書偈而逝。
上聞悲悼。
命禮官致祭。
贈凈梵翊教禪師。
壽九十一。
僧臘七十一。
茶毗得舍利百顆。
敕歸西山萬佛寺。
造塔安厝。
師資貌魁特。
襟度豁如。
議論磊落。
一出于正。
解行兼全。
以身任道。
故得列圣。
禮遇殷至。
景泰四年。
日本僧入貢。
其僧。
本國大禪伯也。
少所與可。
獨(dú)服膺于師。
偕來者。
各有所問。
言人人殊。
師應(yīng)答如流。
皆得所請。
嘆未曾有而退。
其辯才服人。
又如此。
聊述應(yīng)跡粗槩。
以備傳。
其潛德密行。
與證悟所及。
可想見于語言之外也。
釋本智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靜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儻,夐然自遠(yuǎn),隱有出塵之志。
曲城之陽有朗目山,智父白齋出家居此。
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發(fā)為驅(qū)烏。
后行腳遇黃道月舍人,與語相得,為更其號曰“朗目”。
白齋以《華嚴(yán)》為業(yè),智多所熏發(fā),即從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齋將寂,智請益,乃瞿然曰:“是惡知不旦暮為人婿也。
”因發(fā)憤,決志操方,北游中原,遍??名山,足跡半天下。
南北法門,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無盡,廬山之大安,薊門之遍融、月心,皆一時教禪師匠,咸及其門,經(jīng)爐冶鉗錘。
故若宗若教,得其指歸,但于參究己躬,恐未悟徹,乃立禪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機(jī)辯自在。
發(fā)跡北游,過六安,劉公為新中峰華嚴(yán)蘭若居之,未幾去。
白下給諫宇淳鐘公頗研內(nèi)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門,無攖其鋒者。
一日至天界問主者,曰:“善世法門,可有禪者否?
”主者推智出見,便爾請問:“天界寺還在心內(nèi)、心外?
”智曰:“寺且置,借問爾以何者當(dāng)作心?
”給諫默然。
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諸佛,只在山僧拂子頭上。
”鐘良久作禮,退然心服,始知法門有人。
陶公允宜官比部時,即與莫逆,及左遷廬州別駕,署篆六安,創(chuàng)“鏡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東九十里曰“浮山”,昔遠(yuǎn)師與歐陽公說法處,有華嚴(yán)道場古剎,為一闡提所破廢。
吳太史觀我,每慨之,欲興而未能也。
智自淝水,飄然一錫而來,吳太史一見,與語相印契,再拜而啟曰:“浮度固為九帶宗乘,近為古亭演化地。
華嚴(yán)道場,即重豎剎竿也。
今為有力者負(fù)之以趨,其如茲山何!
古亭為滇南人,師豈其后身適來,胡不理前愿耶?
”智聞而愕然曰:“予少時每對古亭肉身,瞻戀無已,抑聞開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華嚴(yán)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許之。
于是禱于護(hù)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猶未知所向也。
智至淮陰沁水,劉中丞東星建節(jié)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龍興寺,睹其機(jī)警,喜愜素心,乃館之公舍。
暇與語,間 (問,閒)及浮度因緣,劉公忻然曰:“此彈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闡提懾伏,盡歸侵地。
百五十年之廢墜,一言而興之,豈非愿力耶。
寺既復(fù),乃北入京師,會神廟為慈圣皇太后敕頒印施大藏尊經(jīng),智乃奉璽書,持大藏歸浮山。
始戊戌,訖壬寅,五年之間,而浮山華嚴(yán)寺,巍然如從地涌出,寶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叢林就緒,即付其徒。
聞劉公薨,感其誼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為佛法金湯,聞智入國,欲致一見。
乃語使者曰:“久向賢王深心,外護(hù)法門,若以世法相見,則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聞法要。
”詰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長揖問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國土,貴無等倫,作何勝因,感斯妙果?
”王曰:“從三寶修來。
”智曰:“若然,因何見僧不禮,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請入存心殿,爇香成禮,請問法要。
因言《華嚴(yán)梵行品》云:“身語意業(yè),佛法僧寶,俱非梵行,畢竟何者是梵行?
”智曰:“一切俱非處,正是清凈梵行。
”王聞之喜,遂執(zhí)弟子禮。
所供種種,獨(dú)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鎮(zhèn)浮度山門。
王亦竟為華嚴(yán)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會于都南之廣慈,懿旨請講《楞嚴(yán)》,未及二軸,忽告眾曰:“生死去來,皆目眚所見耳,吾行矣。
”華藏莊嚴(yán),吾所圖也,今歸矣。
踞座端然而逝,時萬歷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訃聞,圣母悼恤,賜金造塔,返靈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從其志也。
吳太史觀我為之銘,有云:“古座歸路為來路,遠(yuǎn)錄宗乘入教來。
”皆實(shí)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