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明本

相關(guān)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懷澄禪師不知何許人。
與寶同出于五祖之門。
出世洪州泐潭。
諸方呼為泐潭澄。
黃龍南公依之最久。
然云門法道。
至師小變。
故云峰悅公。
方之藥汞銀。
鍛則流去。
大覺連和尚其嗣也。
所謂青出于藍者。
別具。
系曰。
一洞山也。
詮去授聰。
聰嗣文殊。
聰死授寶。
寶嗣五祖。
要見拄持續(xù)佛慧命。
非細事故。
古人舉授唯大。
公弗容一毫私念于其間。
不然詮聰工老。
豈少法嗣哉。
中峰國師
與定叟書云。
古人于法嗣嫡傳。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不可誣也。
世漓俗薄。
奉金請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某嘗痛心于此。
寶亦云門子孫之杰出者。
惜大德為一眚所掩。
燈錄謂寶生娼室無姓氏。
未之考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開(一一八三~一二六○),號無門,俗姓梁,杭州(今屬浙江)人。寧宗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入住湖州報因禪寺。后歷住隆興府天寧寺、黃龍崇恩寺、平江府靈巖顯親崇報寺、隆興府翠巖廣化寺,再住黃龍崇恩寺,鎮(zhèn)江府焦山普濟寺、平江府開元寺、建康府保寧寺、開山護國仁王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入朝起居奉旨。景定元年(《西天目山志》作四年,誤)卒,年七十八。為南岳下十八世,月林師觀禪師法嗣。有《無門慧開禪師語錄》二卷、《禪宗無門關(guān)》一卷,均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末附《行實》,又見《西天目山志》?!♂尰坶_詩,以輯自《語錄》及其中單編偈頌、《禪宗無門關(guān)》中的頌古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慧開(一一八三——一二六○),字無門,俗姓梁,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從天龍肱和尚受業(yè),繼謁月林師觀得法。嘉定間住安吉報國寺,歷遷龍興天寧寺、黃龍翠巖、蘇州開元、靈巖、鎮(zhèn)江焦山、金陵保寧等剎。淳祐間還里居西湖北山。有旨入內(nèi)演法,賜號佛眼禪師,就其居地建護國仁王寺。著有《禪宗無門關(guān)》一卷,其弟子輯有《無門慧開禪師語錄》二卷,今并存。事跡見《語錄》末小傳,《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九。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慧開。
字無門。
杭之良渚人。
俗姓梁。
母宋氏。
禮天龍肱和尚。
為受業(yè)師。
聞月林觀公開法于萬壽。
師同石霜印公。
往謁之。
林令看無字話。
六年迥無入處。
乃奮自尅責(zé)。
誓云。
若去睡眠。
爛卻我身。
每至困劇時。
廊下行道。
以首觸露柱。
一日在法座邊立。
忽聞齋鼓聲有省。
成偈云。
青天白日一聲雷。
大地群生眼豁開。
萬象森羅齊稽首。
須彌??跳舞三臺。
入室通所得。
林叱曰。
何得見神見鬼。
師便喝。
林亦喝。
師又喝。
自此機語吻合。
嘉定間。
出世住安吉報國。
遷龍興天寧。
黃龍翠巖。
蘇之開元靈巖。
鎮(zhèn)江焦山。
金陵保寧。
淳祐間。
還里。
于西湖北山林木幽蔭處。
樂而居之。
有石自山趾斗折而上。
??砑不合如礪。
師之來其下。
劃然出泉。
色紺而甘。
洌澄若重淵。
言者謂。
師自黃龍移是山。
蓋龍隨師錫而歸也。
遂呼其石處。
為黃龍洞。
而峰為黃龍峰。
是凡夏雨初霽。
有物蜿蜒松上。
氣茀茀而黃。
其黃龍焉。
時境內(nèi)大旱。
少保孟珙。
丞相吳潛鄭清之。
奏師道行。
致泉自涌龍時現(xiàn)。
必能為蒼生救枯槁也。
有旨。
召入文德殿演法。
師升座。
無所說唯嘿坐。
雨應(yīng)時大作。
遠近普洽。
上喜甚。
問何以致是。
師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
上悅。
賜號佛眼禪師。
被以金縷伽梨。
敕祠黃龍。
曰靈濟侯。
于黃龍峰下。
建護國仁王寺。
撥平江官田三千畝。
命師開山。
師形體矬小。
其赴召也。
指日觀眾。
而后踰閾。
施重墄于座級而升焉。
朝士多竊笑之。
師誓弘法教。
惟自諱報身不偉。
洞之顛。
有玉峰一片。
削成插天。
瑩如脂肪。
高二丈馀。
因命工肖己形。
長丈許。
飛云隱其足。
緣背光??蔚起。
鑿龍首蟠。
繞右向虛。
左竇可俛入。
前施案焉。
皆就石勢鏤之。
幻若從地涌出。
而登坐于空中者。
私祝云。
愿后有身視此。
師遷化之夕。
錢塘孫氏婦。
夢一僧篝燈。
自稱開道人。
寄宿。
翼日產(chǎn)男子。
后為大禪師。
中峰本公也。
師法嗣為永嘉見和尚。
高峰語石屋云。
溫有瞎驢。
是也。
亦為大宗匠。
不墜家聲者。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印原。
字古先。
相州藤氏子。
藤為國中貴族。
師生有異徵。
垂髫時。
輒刻木為佛陀像。
持以印空。
人異之。
十三剃發(fā)受具戒。
遍歷諸師戶庭。
咸無所證入。
乃嘅然嘆曰。
中夏乃佛法淵藪。
盍往求之乎。
于是。
絕鯨波之險。
奮然南游。
初參無見頂公于天臺華頂。
公語之曰。
汝緣不在此。
中峰本公
現(xiàn)說法杭之天目山。
爐韛正赤。
此真汝導(dǎo)師。
宜急行。
師即蓬累而出。
往見中峰
中峰一見。
遽命給侍左右。
屢呈見解。
輒遭呵斥。
退而涕泣。
至于飲食皆廢。
中峰憐其誠懇。
乃謂之曰。
此心包羅萬象。
迷則生死。
悟則涅槃。
生死之迷。
固是未易驅(qū)斥。
涅槃之悟。
猶是入眼金塵。
當(dāng)知般若如大火聚。
近之則焦頭爛額。
唯存不退轉(zhuǎn)一念。
生與同生。
死與同死。
自然與道相符脫。
使未悟之際。
千釋迦。
萬慈氏。
傾出四大海水。
入汝耳根。
總是虛妄塵勞。
皆非究竟之事也。
師聞遍身汗下。
益厲精猛積之之久。
忽有所省。
現(xiàn)前境界。
一白無際。
中峰印之。
復(fù)見諸大老。
皆無異詞。
會清拙澄公。
將入日本建立法幢。
師送至四明。
澄公曰。
子能同歸。
以輔成我乎。
師曰。
云水之蹤。
無住無心。
何不可之有。
即攝衣升舟。
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邇者。
皆師之力也。
然瓣香酬法乳。
的歸之中峰。
師化大行。
專以流通大法。
建立梵宮為事。
若丹州之愿勝。
津州之保壽。
江州之普門。
信州之盛典。
房州之天寧。
皆郁然成大蘭若。
而建長之西。
復(fù)創(chuàng)廣德庵。
命其徒守之。
如慧林。
等持。
真如。
萬壽。
凈智。
皆師受請弘化之剎。
勞績之見不與焉。
年度比丘千馀人。
非所度而受法稱弟子者。
不與焉。
師臨眾端嚴。
見者若未易親。
及聞其誨者。
溫若春陽。
莫不悅服而去。
人有來求法語偈頌者。
濡毫之頃。
翩翩數(shù)百言。
曾不經(jīng)意。
皆契合真如。
師不自以為是也。
取語錄并外集。
投火中曰。
吾祖不立文字。
留此糟粕何為。
門人欲畫師像。
預(yù)索贊語。
師作一圓相。
題其上曰。
妙相圓明。
如如不動。
觸處相逢。
是何面孔。
其方便為人皆類此。
甲寅春正月。
坐化于長壽院。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印原,字古先,姓藤氏,日本國人也。
世居相州,為國貴族。
生有異徵,垂髫時,輒刻木為佛陀像,持以印空。
父奇之曰:“是兒于菩提有緣,宜使之離俗,學(xué)究竟法。
”甫八歲,歸桃溪悟公,執(zhí)童子役。
年十三,即剃發(fā),受具足戒。
自時厥后,遍歷諸師戶庭,無所證入。
乃慨然曰:“中夏為佛法淵藪,盍往求之。
”于是浮海南游,飄然西渡,初至天臺參無見睹于華頂峰,睹語之曰:“爾緣不在斯。
中峰本以高峰上足,說法杭之天目山,爐火正赤,往來學(xué)徒無不受其鍛鍊,此真汝導(dǎo)師也。
”原遂往謁中峰,一見遽命給侍左右。
屢呈見解,中峰呵之曰:“根塵不斷,如纏縛何?
”原退而悲泣,飲食皆廢。
中峰憐其誠懇,乃謂之曰:“人惟此身,包羅萬象,迷則生死,悟則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驅(qū)斥。
涅槃之悟,猶是入眼金塵。
當(dāng)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則焦首爛額,唯存不退轉(zhuǎn)一念,生與同生,死與同死,自然與道相符。
若當(dāng)未悟之際,千釋迦,萬慈氏,傾四海大水入汝耳根,總是虛妄塵勞,皆非究竟。
”原聞之,不覺通身汗下,無晝無夜,未嘗暫舍,積之又久。
一夕忽有所省,見前境界一白無際。
急趨丈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銀山鐵壁去也。
中峰曰:“既入銀山鐵壁,來此何為?
”由是矚機生悟,超然領(lǐng)解。
十二時中觸物圓融,無纖豪滯礙。
未幾辭去,往謁虛谷靈、古林茂、東嶼海、月江印,此四公者,道譽隆隆,各據(jù)高座,展化一方。
見其證悟親切,機鋒穎利,莫不以“叢林師子兒”稱之。
會清拙澄將入日本建立法幢。
原送至四明,澄曰:“子能同歸以輔我乎?
”原曰:“云水之蹤,無住無心,何不可之有?
”即攝衣升舟。
其后澄之行化遐邇,皆原之力也。
已而出世甲州慧林,瓣香酬恩,卒歸之中峰,黑白來依,猶萬水赴壑。
古山源議革城州等持教寺為禪,物論非原無以厭伏眾心,竟迎原主之。
俄住州之真如,又遷萬壽,又遷相之凈智。
及謝去,更行化于奧州。
原之族兄藤君新建普應(yīng)寺,延原為開辟住持,方起而應(yīng)之,關(guān)東連帥源公建長壽院于相州,復(fù)請開山兼主圓覺,原又赴之。
未幾,遷建長。
其說法度人,孜孜弗懈,無異慧林時。
后退歸長壽,有終焉之志。
歲在甲寅正月,忽示疾。
至二十三日夜參半,召門人曰:“吾今日逝矣,爾等恪守常訓(xùn),使法輪弗替可也”。
黎朋賓明,候問起居應(yīng)接如平昔,及午,呼侍者曰:“時至矣,可持觚翰來。
”及至,復(fù)曰:“吾塔已成,唯未書額爾。
”乃手書“心印”二字,入室端坐,泊然入滅。
世壽八十,僧臘六十又八。
弟子奉全身瘞焉。
初原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宮為事。
若丹州之勝愿,津州之保壽,江州之普門,信州之盛興,房州之天寧,皆蔚然成大蘭若。
而建長之西,復(fù)創(chuàng)廣德庵,命其徒守之。
故先后所度比丘一千馀人。
平生端嚴若神,雖燕坐之時,儼若臨眾,目光炯炯射人。
見者若未易親炙,及聆其誨語,溫若陽春,莫不心悅誠服。
有求法語偈頌者,濡毫之間,洋洋數(shù)百言,曾不經(jīng)意,皆契合真如,猶不自以為是,取語錄并外集投于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但傳心印,留此糟粕何為。
”門人欲為畫像且索贊語,原乃自作一圓相,題其上曰:“妙相圓明,如如不動。
觸處相逢,是何面孔。
”其方便為人皆類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8—1295 【介紹】: 宋元間僧。吳江人,俗姓徐,號高峰。出家凈慈寺,住持天目山之獅子院。
全宋詩
釋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號高峰,俗姓徐,吳江(今屬江蘇)人。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為師。十六歲薙發(fā),十七歲受具,十八歲習(xí)天臺教,二十歲更衣入凈慈,立限學(xué)禪。二十二歲請益斷橋妙倫。繼扣雪巖祖欽,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三年,由國清過雪竇,謁西江謀、希聲叟、寓旦過。及祖欽掛牌于道場,開法于天寧,皆隨侍。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臨安龍須寺,苦行九年。十年,遷湖州雙髻庵。帝炳祥興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張公洞扁死關(guān),不越戶十五年。成宗元貞元年卒,年五十八。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巖祖欽禪師法嗣。有《高峰原妙禪師語錄》二卷、《高峰原妙禪師禪要》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行狀》?!♂屧钤姡暂嬜浴墩Z錄》、《禪要》的偈頌及其中單編的詩,依次分編為二卷。
槜李詩系·卷三十
原妙字高峰姓徐氏吳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鄉(xiāng))得法于雪巖欽禪師立死關(guān)于西天目之獅子巖設(shè)三關(guān)語以驗學(xué)者世壽五十八有語錄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諱原妙。
出蘇州吳江徐氏。
為雪巖欽禪師入室之真子也。
弘法于天目之獅子巖。
因以高峰自號。
關(guān)居三十載。
橫拈倒施。
而令行吳越。
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
而公生。
公生性遲重寡言。
笑行如瘦鶴。
望之似懦弱。
然其神氣精悍奪人。
幼喜趺坐。
凡見髡流。
必合爪勞問成禮。
淳祐壬子。
從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門得度。
年十五。
備知大僧事。
及戒得滿分。
于其律度。
開遮進止。
不期而咸合焉。
尋習(xí)教觀于天臺。
其文句義。
學(xué)弗可難也。
公每忖達磨一宗。
不立文字。
為教外別傳。
能了當(dāng)人大事。
為之立地成佛。
豈徒然哉。
即出杭州。
參訪宗門知識。
入湖南凈慈凈慈。
為武林禪窟。
倫斷橋居焉。
公參僧堂。
立死限三載。
擬求妙悟。
竟無所發(fā)。
時雪巖欽禪師寓北澗。
斷橋指公往謁。
公謁雪巖。
雪巖不許通謁。
公益心切。
乃告香通誠。
雪巖許見。
未作禮即連棒打出。
公垂涕回惶。
復(fù)入雪巖。
便問。
阿誰拖你死尸來。
又以拳打出之。
于是疑團猛結(jié)。
無所攀仰。
乃擬避喧求靜。
咬嚼話頭。
于徑山禪堂及月。
忽憶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匊戰(zhàn)胸次。
目不交睫者六晝夜。
忽睹演五祖真贊云。
百年三萬六千朝。
反覆元來是者漢。
從前話頭一并打。
失其年二十有四矣。
雪巖已赴南明。
公即走覲。
才入雪巖。
便問。
誰拖你死尸來。
公便喝。
雪巖拈棒。
公把住曰。
今日打原妙不得也。
曰。
為甚打不得。
公拂袖而出。
次日雪巖召公問曰。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對曰。
狗舐熱油鐺。
曰。
那里學(xué)者虛頭來。
對曰。
正要和尚疑著。
雪巖休去。
公以為妙契玄旨。
自此隨問即答。
久之雪巖謂公曰。
日間浩浩作得主么。
對曰。
作得主。
曰。
睡夢中作得主么。
對曰。
作得主。
曰。
正睡著無夢無想無見無聞。
主在甚么處。
公不能對。
雪巖曰。
從今日去。
也不要你學(xué)佛學(xué)法。
也不要你窮古窮今。
但只饑來吃飯。
困來打眠才睡。
覺來卻抖擻精神。
我者一覺主人公在那里。
安身立命。
公遂別入龍須。
經(jīng)五載。
因鄰僧推枕墮地作聲。
大徹乃曰。
元來只是舊時人。
不改舊時行履處。
咸淳甲戌年。
住湖之雙髻峰。
禪者登峰益眾。
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獅子巖。
巖絕躋攀。
其來決擇之者。
又滿百許人。
公乃別居巖西石洞。
石洞之險。
非梯莫升。
大書死關(guān)二字為額。
盡屏給侍。
日用一食。
以甕為鐺。
斷緣撤梯。
巖中弟子罕見其面。
或垂語以驗方來。
不契即拒關(guān)。
其垂語曰。
大徹底人。
本脫生死。
因甚命根。
不斷佛祖公案。
只是一個道理。
因甚有明與不明。
大修行人。
本遵佛行。
因甚不守毗尼。
杲日當(dāng)空。
無所不照。
因甚被片云遮卻。
人人有個影子。
寸步不離。
因甚踏不著盡大地。
是個火坑。
得何三昧。
不被燒卻。
元世祖丁亥年。
雪巖遣白拂囑公。
偈曰。
上大今已無人。
雪巖可知禮也。
虛名塞破乾坤。
分付原妙侍者。
始升座開導(dǎo)。
其語懇切。
中古尊宿。
未之有也。
叢林謂之禪經(jīng)。
抱道老成之士并歸焉。
一日民間訛謠。
官選童男女。
本小師問曰。
忽有人來問和尚。
討童男女時如何。
公曰。
我但度竹篦子與他。
本大徹于言下。
或問。
諸弟子優(yōu)劣。
公曰。
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
不道全無如義。
首座固是鐵根老竹。
其如七曲八曲。
惟本維那卻是上林新篁。
它日成材。
未可量也。
元貞乙未季冬朔日。
命鼓告眾曰。
西峰三十年。
妄談般若。
罪犯彌天。
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
不敢累及平人。
自領(lǐng)去也。
大眾還有知落處者么。
良久云。
毫厘有差。
天地縣隔。
復(fù)曰。
來不入死關(guān)。
去不出死關(guān)。
鐵蛇鉆入海。
撞倒須彌山。
跏趺泊然而寂。
七日容色益明潤。
舍利結(jié)于爪??。
越三七日。
塔全身于死關(guān)。
坐四十三夏。
歷世五十有八。
仁宗戊午。
謚普明廣濟禪師。
贊曰。
古以滹沱機用。
如涂毒鼓。
聞?wù)呓粤⑺馈?div id="dawjho6" class='inline' id='people_34599_3_216_comment'>
或先后于近遠稍異。
迨密庵后。
幾不橫死矣。
幸雪巖得無準藥授之師。
師復(fù)涂而擊之。
以立死中峰輩至今。
聞其馀響。
猶自胥喪。
吁何偉也。
非師玄要戈甲。
吳越正令。
曷克臻此。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原妙,字高峰,吳江人。出家凈慈,參斷橋倫,倫示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窮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脅不至席,口體俱忘?;蛱釂芜z巾,發(fā)篋置鐍,終歲矻矻,若無見聞。時雪巖欽寓南屏北澗,夙夜孳孳以剖決此心,見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無依無欲,得大解脫境界??壑`隱石田,天童癡絕,徑山無準,莫不印證。原妙聞之,欣然懷香往謁。方問訊,即推出閉門,再往稍得就近,欽忽罵曰:“阿誰與你拖個死尸來?”聲未絕,繼之以掌,如是者三。而原妙叩禮逾虔。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贊云:“百年三萬六千朝,返覆原來是此身?!彬嚾或\破死尸之疑。明日詣欽,又問阿誰話頭,舉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狈餍浔愠?。自此機鋒不讓,遂辭入天目,立死關(guān)于師子嚴三十馀載,影不出山。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語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攸州人。號海粟。博治經(jīng)史,于書無所不讀。其為文,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即據(jù)案疾書,隨紙多寡,頃刻輒盡。仕為承事郎、集賢待制。
元詩選
子振,字海粟,攸州人。
博洽經(jīng)史,嘗著《居庸賦》,首尾幾五千言,閎衍鉅麗,自號怪怪道人。
仕為承事郎、集賢待制。
海粟于書無所不記,當(dāng)其為文也,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
海粟據(jù)案疾書,隨紙數(shù)多寡,頃刻輒盡。
事料醲郁,美如簇錦。
與天臺陳孚剛中友善,剛中極敬畏之,自以為不可及。
金華宋景濂曰:海粟馮公以博學(xué)英詞名于時,當(dāng)其酒酣氣豪,橫厲奮發(fā),一揮萬馀言,少亦不下數(shù)千,真一世之雄哉!
惜全稿失傳,僅于書畫卷中搜得如干首。
又嘗與中峰禪師唱和,有《梅花百詠》,并附于后云。
詞學(xué)圖錄
馮子振(1257-1314) 字海粟,號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縣)人。存詞43首。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了義。德清人。俗姓楊。母張氏。宋景定癸亥舉師。六歲始能言。從其母誦法華經(jīng)。人世事懵無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舉高峰上堂語。師矍然起立。謂僧曰。能引我往見之乎。母具裝遣之。行見高峰于天目獅子巖之死關(guān)。以童子給侍左右。乃令提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因名之曰從一。他日室中。舉牛過窗欞話。師儗開口。峰隨痛棒之。不覺墮于崖下。同學(xué)明通。捫蘿接磴以救之。則已出半山無所苦也。謂通曰。我機緣不在此。往江西見欽公去也。通曰汝負老漢棒矣。即與還山之西禪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則決去。端直堅壁。忘廢寢食。夜則攀樹。露立達旦。未及所期?;砣淮笪?。馳至死關(guān)。呼曰。老和尚。今日謾我不得。呈頌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陽一出便無蹤。自此不疑諸佛祖。更無南北與西東。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網(wǎng)子。打鳳羅龍。不曾遇得一蝦蟹。今日有蟭螟蟲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絕頂。揚聲大叫去在。自此呵勵同學(xué)。言不少遜。乃曰。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我皆知之。峰嘆其俊快。久參者愧焉。幾有命如懸絲之慮。遂歸德清。其母為賣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結(jié)茅以居。人見其混俗。罔測其意。峰召之還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帶水。師曰。兩眼對兩眼。峰為落發(fā)受具。改名了義。元貞乙未。高峰示寂。師亦韜晦?;蛴味U林居下板。孤峭嚴峻。不假借人辭色?;蜴倚εR。粗言穢語。人所不堪?;虿灰騽裾?。隨機開導(dǎo)。聲如奔雷。自是王公貴人爭相迎。奉布施充斥。視之漠如。以泰定三年。歸坐祖山。學(xué)士大集。示眾曰。除卻語默動靜道。將一句來。又曰。一息不來。向何處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觀師就席之意。勉徇眾望。多非得已也。至順中。仁宗聞師道行。詔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問。敕有司加護。元統(tǒng)二年。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禪師。璽書未至山而師化矣。前一日召眾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揚大法。念報佛恩。勿生懈怠。旦起眾。聞空中雷聲隱隱。師已跏趺就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九。藏全身于獅子巖之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斷崖了義禪師者。
湖州德清湯氏子也。
六歲始言。
言即入理。
常隨其母。
誦法華經(jīng)。
因牽母衣而問曰。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
照東方萬八千土。
靡不周遍。
母曾見么。
母答曰。
佛放瑞光。
如優(yōu)曇花。
時一遇耳。
又問曰。
因甚又道。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母良久。
撫其頂而嘆曰。
兒有慧根乎。
更宜廣見高明休自屈。
年十七。
聞舉高峰妙公警策語。
乃勃起曰。
此大善知識也。
我往從之。
其母甚喜。
竟造獅子巖。
謁妙公。
公愛其挺特。
俾提一歸何處話。
且授名曰從一。
妙公每呼從一。
一每應(yīng)諾。
公曰。
牛過窗欞頭角。
四蹄都過了。
因甚尾巴過。
不得一罔措。
自是一歸何處。
與牛過窗欞話。
結(jié)成一片。
如礙鐵圍。
或間求示。
非拳則棒一。
又疑拳棒與本參。
豈相干耶。
偶過缽盂塘。
見松梢雪墜有省。
即舉似公曰。
不問南北與西東。
大地山河一片雪。
聲未已。
又被痛棒打。
退不覺隕身崖下。
同學(xué)捫蘿救之。
一乃誓限七日。
晝則樁立。
夜則攀樹。
臨崖露立達旦。
未及期。
大徹扣關(guān)。
大呼曰。
今日瞞我不得也。
公曰。
作么。
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陽一照便無蹤。
自此不疑諸佛祖。
更無南北與西東。
妙公乃上堂曰。
我布漫天大網(wǎng)。
打鳳羅龍不曾。
遇得一蝦一蟹。
今日有個蟭螟。
蟲撞入三十年。
后向孤峰頂。
揚聲大叫。
且道。
叫個甚么。
舉拂子云。
大地山河一片雪。
一便奪拂子云。
盡大地有一人發(fā)真歸源。
我悉知之。
公便下座。
于是舉揚料揀。
詞不少遜。
而從一行者之名大顯。
辭歸。
德清結(jié)茆武康。
居以事母。
名緇樂訪之。
又五載還天日。
妙公曰。
大有人道。
你拖泥帶水在。
對曰。
兩眼對兩眼。
妙公。
乃為薙落。
更從一。
名了義。
自號斷崖。
遂單瓢只杖。
渡淮楊。
歷齊魯。
訪燕趙。
登五臺。
隨所至處。
辨論風(fēng)生。
海內(nèi)叢席為之大震。
中峰本公。
狀其生平曰。
撞漫天網(wǎng)。
解獅子鈴。
情亡義斷。
石裂崖崩。
奪龐老金珠。
高揮大抹。
將阿爺門戶。
豎柱橫撐。
這邊那邊。
了無羈絆。
問禪問道。
不近人情。
大地山河一片雪。
話頭流落至今行。
名剎爭起之。
不顧。
雍二禪師相繼化去。
義始住天目正宗寺。
年已七十。
道風(fēng)益峻。
眾未嘗登百輩半受諸方付囑者。
就正請益。
不敢生。
忽嘗示眾曰。
若要超凡入圣。
永脫塵勞。
直須去皮換骨。
絕后再蘇如寒灰。
發(fā)焰枯木重榮。
豈可作容易想。
我在老和尚處。
多年每被大棒打。
徹骨髓不曾。
有一念遠離心。
直至今日。
才觸著痛處。
不覺淚流。
豈是你歡喜踴躍。
咬著些子苦味。
便乃掉頭不顧。
殊不知苦味。
能除百病。
大凡功夫若到。
省力時。
如順水流舟。
只要梢公牢牢把柁。
才有絲毫異念。
生管取喪身失命。
若到純一處。
不可起一念精進心。
不可起一念懈怠心。
不可起一念求悟心。
不可起一念得失心。
才有念生。
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
使你顛狂。
胡說亂道。
永作魔家眷屬。
佛也難救你。
戒之戒之。
元統(tǒng)元年除夕。
告眾曰。
有一件事。
天來大還。
委悉么良久云。
明日。
是元朝越六日。
指法云塔西空地曰。
更好立個無縫塔。
歸與禪者談笑自若。
乃曰。
老僧明日天臺去也。
侍者曰。
某甲相隨得么。
曰。
騎馬趁不及。
次日跏趺而逝。
世壽七十二。
坐夏四十九。
奉遺命。
塔于所指之處。
賜號佛慧圓明正覺普度大師。
義初會葬中峰時。
笑謂眾曰。
過后十二年。
更為老僧。
一會及入滅時。
正符其讖。
贊曰。
棒頭覓落處。
何如撈月水中。
喝下越端倪。
卻似分膠膝里。
師初扣關(guān)。
見高峰孤硬。
有上山推轂之難。
自后立地知此道。
平常有順水放舟之快。
想其為人烈丈夫也。
故其問道出家之跡。
頗與盧行者相若說法。
寫自心曲。
以真實誨人。
至今傳其語。
為禪關(guān)策要。
宜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蕭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靈芝寺。嗣中峰。隱居伏龍。臨終說偈,投筆而逝,謚佛慧園鑒禪師。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無明,號千巖,蕭山董氏子。隱天龍山東庵,復(fù)渡江至義烏伏龍山,依大樹結(jié)茅而止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元長。
字無明。
一號千巖。
越之蕭山董氏子。
七歲經(jīng)書過目成誦。
出入蹈炬循彟。
有若成人。
年既長。
從授經(jīng)師。
學(xué)法華經(jīng)。
指義而問。
師弗能答。
受具戒于靈芝寺。
會行丞相府。
飯僧。
師隨眾入。
中峰本公在座。
見師即呼。
問曰。
汝日用何如。
對曰。
唯念佛爾。
公曰。
佛今何在。
師方儗議。
公厲聲喝之。
師遂作禮求指示。
公以無字授之。
遂縛禪于靈隱山中。
后又隨順世緣。
將十載矣。
一旦喟然嘆曰。
生平志氣。
充塞乾坤。
乃今作甕中醯雞耶。
即復(fù)入靈隱山危坐。
脅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
聞雀聲有省。
亟見本公
公復(fù)斥之。
師憤然來歸夜將寂。
忽鼠翻食貓之器。
墮地有聲。
遂大悟如蟬蛻。
污濁之中。
浮游玄間。
上天下地。
一時清朗。
被衣待旦。
復(fù)往質(zhì)于公。
公問曰。
趕州何故云無。
對曰。
鼠餐貓飯。
公曰。
未也。
對曰。
飯器破矣。
公曰。
破后云何。
對曰。
筑碎方甓。
公乃微笑。
祝令護持。
時節(jié)若至。
其理自彰。
師既受付囑。
乃隱天龍之東庵。
耽悅禪味。
不與外緣。
有二??。
日來環(huán)繞座下。
師為說皈戒。
??矯首低昂。
作拜勢而去。
自是聲光日顯。
笑隱方主中竺。
力薦起之。
丞相脫歡。
亦遣使迫師出世。
皆不聽。
無何諸山。
爭相勸請師度。
不為時所容。
杖錫踰濤江而東。
至烏傷之伏龍山。
誓曰。
山若有水。
吾將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師遂依大樹以居。
實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久之。
鄉(xiāng)民翕然宗之。
邑大姓二樓君。
為之創(chuàng)因舊號建大伽藍。
重樓杰閣。
端門廣術(shù)。
輝映林谷。
內(nèi)而齊魯燕趙秦隴閩蜀。
外而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
莫不奔赴膜拜。
咨決心學(xué)。
至有求道之切。
斷臂師前。
以見志者。
朝廷三遣重臣。
降名香以寵嘉之。
江淮雄藩。
若宣讓王。
則下令加護其教。
若鎮(zhèn)南王。
則親書寺額。
賜僧伽黎衣。
及師號。
帝師亦再降旨。
俾勢家無有所侵陵。
并錫大禪師之號。
資政院。
又為啟于東朝。
命朝臣制師號。
并金襕法衣。
以賜焉。
師疏眉秀目。
豐頤美髯。
才思英發(fā)。
頃刻千偈。
包含無量妙義。
得其片言。
皆珍惜寶護惟謹。
論者謂。
師踐履真實。
談辨迅利。
或無愧于智覺云。
至正丁酉。
師年七十有四。
示微疾。
會眾書偈云。
平生饒舌。
今日敗闕。
一句轟天。
正法眼滅。
遂投筆而逝。
弟子輩。
用陶器函蓋。
奉全身瘞于青松庵。
宋文憲銘之。
其序曰。
濂。
初往伏龍山見師。
師吐言如奔雷。
時濂方尚氣頗欲屈之。
相與詰難數(shù)千言。
不契而退。
越二年。
又往見焉。
師問曰。
聞君閱盡一大藏教。
有諸。
濂曰。
然。
曰耳閱乎。
抑目觀也。
曰。
亦目觀爾。
曰。
使目之能觀者。
君謂誰耶。
濂揚眉向之。
于是相視一笑。
自是厥后。
知師之道。
超出有無。
實非凡情之可窺測。
因締為方外交。
垂三十年。
其激揚義諦。
往來尺牘之在篋衍者。
墨尚濕也。
雖纏于世相。
不能有所證入。
而相知最深。
銘。
非濂為而孰宜。
其為名賢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千巖禪師。
諱元長。
越之蕭山董氏子也。
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門。
開化烏傷伏龍山圣壽寺。
其接物利人。
灼類于。
當(dāng)元季時。
其著我田衣者。
無不藉賴。
朝廷褒重。
而高其聲價。
公居伏龍。
惟力田博飯而已。
君王三錫徽號。
公終身不署焉。
于是。
識者以狂瀾砥柱而稱公。
公性英敏。
初棄家。
問戒于靈芝律主。
中峰本和尚
寓杭城云居蘭若。
會赴丞相府齋。
公得拜見于齋筵。
曰。
上人是何法諱。
對曰。
元長。
曰。
日逐何所用心。
公乃再拜請益。
本以狗子無佛性示之。
公即廬北高峰頂。
琢磨己躬。
屢走見
惟叱之無他語。
靈隱雪庭傅禪師。
虛記室。
以款公。
公來往云居靈隱。
荏苒法緣。
十載不發(fā)。
乃私嘆曰。
饑虎望幾上之肉。
寧自甘耶。
遂禁足峰頂。
聞雀聲有省。
急走質(zhì)。
公呈所以。
又被叱。
憤歸據(jù)關(guān)枯坐。
簡點所省處。
竟不可得。
徘徊中夜。
或行或立。
忽鼠翻貓器。
墮地有聲。
乃徹見本公相為處。
即棄廬歸本。
云。
趙州何故言無。
對曰。
鼠食貓飯。
曰。
未也。
對曰。
飯器破矣。
曰。
破后如何。
對曰。
筑碎方甓。
曰。
善哉。
此事非細。
承當(dāng)者須是其人。
于是。
公服勤一十三載。
別隱天龍東庵。
垢衣糲食無剩語。
人或鄙之。
石溪空禪師。
大建松云閣。
繪三教圣賢影相。
并藏其書。
以資三教學(xué)者流覽。
徵文于當(dāng)世銘之。
無敢命筆者。
空素知公。
乃邀游松云。
敘其所以。
公弗少辭遜。
文成四百五十言。
自書其壁。
是時松云閣閒士多屬名家子弟。
讀之大驚服。
于是。
冠蓋博學(xué)者。
爭游東庵。
有傳其文至中天竺。
笑隱禪師曰。
中峰有子如此。
臨濟宗風(fēng)何慮哉。
即言于行省丞相。
以名剎起之。
而公已去東庵矣。
其松云文曰。
見到說到行到。
猶是到到。
未是不到到。
雖是不到到。
未是不到不到。
何也。
世尊四十九年。
噇了現(xiàn)成閒飯。
簸者兩片皮。
說是說非。
說長說短。
說出許多閒言長語滿世間。
狼狼藉藉。
末后知非。
無著慚惶處。
乃云。
始從鹿野苑。
終至跋提河。
我于二中間。
未曾說一字。
敗也敗也。
老子亦云。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亦言也。
既非常名。
言之何用。
死也死也。
孔子亦云。
亂之所由生。
言語以為階。
乃欲無言。
謂天何言。
露也露也。
你看他者三個漢。
如向一片凈潔地上。
攃屎攃尿了。
有底將灰土蓋卻。
有底將糞箕笤帚掃卻。
有底將水洗卻。
任你如何。
只是臭氣還在。
引得許多蠅蚋蚤?螻蟻蚤虱之類。
競來咂啖。
各成窠窟。
頭出頭沒。
脫離無由。
秦坑之。
永平火之。
三武滅之。
愈熾愈盛。
云門殺之。
德山罵之。
臨濟喝之。
彌高彌大。
樹繞藤纏。
至今無個合殺。
石溪本空禪師。
奮巨靈劈太華之手。
用芥子納須彌之機。
建一閣。
扁曰松云。
繪佛祖三教圣賢諸師形像于松云之上。
及取三教之書。
悉藏松云之中。
無彼此之分。
絕人我等見真顯圓融廣大法門耳。
或謂辨魔揀異。
宗門眼目。
秤斤定兩。
向上鉗錘。
豈可雷同。
事須甄別。
曰會么。
瓶盤釵釧一金。
毒藥醍醐一味。
其人不覺手舞足蹈。
而歌曰。
松云萬朵兮。
溪山盤盤。
松風(fēng)一曲兮。
溪月團團。
冰崖筍出。
炎天雪寒。
眼睛只在眉毛上。
分付渠儂仔細看。
烏傷伏龍山。
古有圣壽寺。
廢久。
公乃登伏龍。
喜其涌泉如乳。
奇峰爭秀。
就故址棘叢中。
而卓錫焉。
次日。
鄉(xiāng)民集者數(shù)百人。
俱言。
昨夜夢乘云圣僧至伏龍。
及見公。
與所夢無異。
遂共開荒。
為搆草廬。
久之崇成大廈。
禪者接踵而問道。
三十載如一日。
嘗示禪者曰。
當(dāng)臺明鏡。
鑒在何人。
露刃吹毛。
逢他敵者。
從上的的相承以來。
無有不因者。
心肝五臟也同。
眉毛鼻孔也同。
眼睛舌頭也同。
三百六十骨節(jié)也同。
八萬四千毫竅也同。
一處同處處同。
只有些子不同。
諸人還簡點得出么。
阿呵呵。
縱饒滄海變。
終不與君通。
士大夫聞其風(fēng)。
而開發(fā)者甚眾。
鎮(zhèn)南王亦慕之。
則錫號普應(yīng)妙智弘辨禪師。
帝師又加圓鑒大元普濟禪師。
東朝又賜金襕。
并加師號。
曰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
其隆典雖經(jīng)疊下。
于題詠扁額中。
并無其制號也。
晚年缽鐼自滌。
衣衾自補。
侍僧屢竊為之。
公屢不悅。
至正丁酉六月。
示微疾。
更衣集眾。
書偈曰。
平生饒舌。
今日敗缺。
一句轟天。
正法眼滅。
擲筆而逝。
世年七十四。
坐五十六夏。
宋公濂。
久參伏龍。
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贊曰。
卻名易忘名難。
貞節(jié)易忘節(jié)難。
蓋名節(jié)亦虛器也。
長公入山。
惟恐不深。
重開伏龍。
一住三十載。
王公褒贈疊至。
公恬若不知。
至其生平說法。
勞勞玉齒。
如怒獅抉圓石于千仞之岡。
莫之能禦。
嗚呼。
克嗣天目。
以駿發(fā)臨濟于一時者。
微公其誰與。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元長,字無明,一號千巖。
姓董氏,蕭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歲生子,鞠育為艱。
姒婦謝氏,養(yǎng)為己子。
七歲即就外傅,諸書經(jīng)目成誦,出入蹈規(guī)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詩書,是子當(dāng)以文行亢吾宗。
”長有從父曰:“曇芳學(xué)佛于富陽法門院,羨長聰穎,欲乞為徒。
”謝氏弗許。
未幾,長遘疾甚革。
謝氏禱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灑掃役終身。
”禱已汗下而愈,遂使從曇芳游。
時年十七,益求良師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復(fù)從授經(jīng)師學(xué)《法華經(jīng)》至藥王品,問曰:“藥王既然二臂,何為復(fù)見本身?
”授經(jīng)師異之。
年十九,薙發(fā)受戒具,走武林,習(xí)律于靈芝寺,律師問曰:“八法往來,片無乖角,何謂也?
”長曰:“胡不聞第九法乎?
”律師曰:“問律而答以禪,真大乘法器也。
”會行丞相府飯僧,長隨眾入,智覺本公亦在座,遙見長,呼而語之:“汝日用何如?
”長曰:“惟念佛爾。
曰:“佛今何在?
”長方擬議,厲聲叱之。
長遂作禮,求示法要,本以狗子無佛性語授之。
既而縛禪靈隱山中,雪庭召掌記室。
長下筆成章,見者嘆服。
俄歸法門,隨順世緣,殆將十載。
一旦,忽喟然嘆曰:“生平志氣,充塞乾坤,乃今作甕里醯雞耶。
”復(fù)造靈隱,跏趺危坐,脅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聞鵲聲有省,亟見,具陳悟因。
復(fù)斥之,長憤然而歸。
夜將寂,忽聞鼠翻食貓器,墮地有聲,恍然開悟,覺躍數(shù)丈,如蟬蛻污濁之中,而浮游塵埃之外,蒼蒼兩間,一時清朗,披衣待旦,往質(zhì)于
問曰:“趙州何故云無?
”曰:“鼠餐貓飯。
曰:“未也。
”曰:“飯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長曰:“筑碎方甓。
乃微笑,祝曰:“善自護持,時節(jié)若至,其理自彰。
”蓋少林之道,十傳至慧照,而別為一宗,設(shè)三玄門,演暢宗乘,權(quán)實兼行,照用雙至,四方從者雷動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欽公起而任之,豎大法幢,屹然為東南之望。
本公深造閫奧,以大辯才通博無礙,慈澤普滋,遍一切處。
長既受付屬,遂為入室弟子,已而隱于天龍東庵,耽悅禪味,不與外緣。
時見二蛇,環(huán)繞座下。
長為說三皈五戒,蛇矯首低昂,若拜伏狀,相率而去。
自是聲光日顯,笑隱訴方主中天竺,力薦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脫歡公,時領(lǐng)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聽。
居亡何,名山爭相勸請。
長度不為時所容,與弟子希升杖錫踰濤江,而東至烏傷之伏龍山,見山形如青蓮花,乃卓錫巖際,誓曰:“山若有水,吾將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樹以居。
時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初伏龍山有禪寺曰“圣壽”,其廢已久,當(dāng)長入山時,鄉(xiāng)民聞有異僧來游,相率造訪,見其晏坐不動,各持食飲之物獻之。
邑中大姓樓君如浚一得,各為伐木,構(gòu)精廬延長居之。
遂因舊號建大伽藍,重廔杰閣,端門廣術(shù),輝映林谷。
由是聲稱翕然,洋溢中外,齊、魯、燕、趙、秦、隴、閩、蜀之士,與夫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臚拜,咨決心學(xué),留者恒數(shù)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斷臂于前以見志者。
長則隨其根性而為說法,譬如時雨春風(fēng),吹噓霢霂,喬木細草,各懷沾潤,欣欣向榮。
王公大臣,傾向之篤,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寵異之。
江淮雄藩,若宣讓王、鎮(zhèn)南王,或下令加護其教,或親書寺額,制僧伽黎衣,奉以“普應(yīng)妙智弘辯”之號。
帝都亦再降旨,更號曰“佛慧圓鑒大元普濟大禪師”。
資政院又為啟于東朝,更崇號曰“佛慧圓明廣照無邊普利”,并金襕法衣賜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會眾書偈云:“平生饒舌,今日敗闕。
一句轟天,正法眼滅。
”投筆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瘞于青松庵。
長疏眉秀目,豐頤美髯,才思英發(fā),超越丑夷,頃刻千偈,包含無量妙義,得其片言,皆珍襲寶護唯謹。
著有語錄若干卷,《和智覺擬寒山詩》若干首,皆梓行于叢林。
宋文憲公濂,與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揚義諦,無微不入,感其道誼,為述厥事跡,銘其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4—1344 【介紹】: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陳,號笑隱。九歲出家。博通經(jīng)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說。居杭州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文宗天歷初,被召赴闕,特賜三品文階,授太中大夫。順帝時受命校正《禪林清規(guī)》。有《蒲室集》。
元詩選
大?,字笑隱,南昌陳氏子。家世業(yè)儒,去而學(xué)佛,得法于晦機熙公。卓錫杭之鳳山,遷中天竺。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統(tǒng),命以潛邸之舊,為龍翔集慶寺。召?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設(shè)官隸之。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謂?公以說法之馀事為文,莫之能禦。吸江海于硯席,肆風(fēng)云于筆端,一坐十年,以應(yīng)四方來者之求,殆無虛日。鏗宏軒昂,感厲奮激,老于文者,不能過也。歐陽圭齋之序蒲庵復(fù)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覺璉公、明教嵩公、覺范洪公,以雄詞妙論,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間。一時老師宿儒,莫不斂衽嘆服?;试_國,若天隱至公、晦機熙公,倡斯文于東南,一洗咸淳之陋。趙孟頫、袁桷諸先輩,委心而納交焉。晦機之徒,笑隱?公尤為雄杰。其文,太史虞集嘗序之矣。?公既寂,叢林莫不為斯文之慨豫章見心復(fù)公以敏悟之資,發(fā)為辭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驅(qū)于嵩璉諸師無愧也。圭齋次論諸禪老之文,最為明悉,而推重?公如此。明洪武初,復(fù)公與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見召。已見于錢牧齋《列朝詩集》,故不具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禪師大訴者。
字笑隱。
世籍江州。
為唐尚書陳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為南昌陳氏也。
母蕭氏。
孕感異徵。
日者讖曰。
生子當(dāng)為法中龍文中虎。
及娩。
地為震動。
父歿。
母盛年修凈業(yè)。
?為童時。
見佛相好。
則戀慕如慈親。
年九歲。
得依水陸院伯父云阇黎為大僧。
遍閱大藏經(jīng)文。
欲扣明己躬。
愿盡形壽以法為檀。
時一山萬禪師開化匡廬之開先寺。
訴竟走依之。
不發(fā)。
然訴常于此切萬指。
往百丈。
遂徹證于熙禪師拂下。
熙曰。
昔黃龍得旨。
泐潭領(lǐng)徒。
游方及見慈明。
氣索汗下。
你道過在甚處。
訴對曰。
千年桃核里。
覓甚舊時仁。
熙以為類己。
大然之。
熙遷杭之凈慈。
命?分座。
訴以書記自任。
蓋?博學(xué)廣知。
加之辯才轉(zhuǎn)變無方。
嘗題曹操讀碑圖。
其略曰。
碑陰八字非隱語。
德祖有智如滑稽。
豈是阿瞞不解此。
感愧上馬歸路迷。
一時名輩稱之。
又訪中峰本禪師于天目山。
坐語。
夜半風(fēng)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訴不少動。
中峰曰。
訴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觀。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烏回。
次住杭城報國。
又住中竺報國。
中竺俱經(jīng)火之馀。
訴至任緣鼓舞。
大廈俱成。
僧徒相從者垂千輩。
首以竹篦子付之覺原曇。
而妙喜門風(fēng)又一振矣。
天歷元年。
朝旨改金陵潛邸。
為大龍翔集慶寺。
以訴為開山第一代。
明年詔入奎章閣。
設(shè)高座。
闡揚大法。
出貂裘金衲賜之。
?終不以示人。
然自奉儉薄。
衾衣常十?dāng)?shù)載不易也。
頻躬燒香。
浴以給眾。
身外之役。
不以勞人。
至于名教節(jié)義。
則感勵奮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風(fēng)范。
親書廣智庵額賜。
訴退居處。
至順二年。
疏謝。
歸林下。
不報。
又辭。
文宗敕臺臣慰?。
安居龍翔終老。
兼命較訂百丈清規(guī)。
為緇門定式。
蓋百丈建立以來。
年代數(shù)百。
法久成斃。
諸方叢席各杜繩規(guī)。
俾律儀大典易式無聞。
?以百丈舊文。
訂列條章若干門。
互換主賓。
令法久住。
書成。
進上。
敕諸叢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緇流。
禮樂鏗鏘。
進止有節(jié)。
大智之風(fēng)。
儼然在矣。
嗣后朝賜益隆。
梵侶益眾。
其禪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來。
未之有也。
會中龍象。
則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遠懷渭輩。
激揚旨要。
嘗問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畢竟一歸何處。
僧曰。
東廊頭西廊下。
曰。
甚么處見趙州。
僧?dāng)M對。
?曰。
棒上不成龍。
又問。
豎拂拈椎。
古佛榜樣。
擎杈舞劍。
列祖條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曰。
不消一劄。
又問。
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從你腳下過去也。
僧顧左右。
?喝之。
又問。
無位真人落在甚處。
僧便作禮。
?曰。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廣智庵。
復(fù)與御史脫歡公話。
別凡熟知。
悉致辭。
柬命弟子。
以兩朝所賜資帛。
營萬佛閣。
俾群生得所瞻仰。
從容書偈。
順寂焉。
閱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學(xué)士虞集為蒲室敘。
敘狀?生平甚詳。
蓋?之母。
精修凈業(yè)。
感地生白連。
?移居報國。
時其母西往。
?常愧慕陳尊宿編蒲。
以故志所居處。
皆曰蒲室。
四會語錄。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贊曰。
語云。
天地?zé)o全功。
圣人無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歿。
猶教誡弟子。
整其家法。
?公于歿前一日。
召宗泐輩。
孜孜以妙喜門庭為屬。
較二公之心。
而往返閻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嗚呼大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字笑隱,姓陳氏,九江人也。初謁開先一山了萬。萬嘗經(jīng)神祠,見紙灰隨風(fēng)旋起,脫然忘所證,以白東叟,叟詰之無滯,遂主開先。?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參凈慈晦機熙,熙器重之,問:“黃龍得旨泐潭,領(lǐng)徒游方,及見慈明,氣索汗下,過在何處?”?抗聲云:“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仁?!币蝗?,又舉百丈野狐語,詰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墮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脫野狐身,利害甚處?”?擬答,機喝之,生平疑滯,渙然冰釋。?博學(xué)多通,于《涅槃》、《法華》、《大品般若》,靡不窮究,故三諦圓融,觀法入妙,尤擅詞翰。黃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爛然,鏗鋐磊落,名重一時。元文宗、順帝時,屢承恩顧,命坐咨問,授三品文階,賜賚甚厚,盡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詣御史大夫脫歡為別,復(fù)留書與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書偈趺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9—1370 【介紹】: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號別峰,俗姓王。出家于會稽崇勝寺。精研佛典,持律甚嚴。元仁宗延祐中主蕭山凈土寺,后又主持紹興寶林寺,傳徒甚廣。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鐘山無遮大會,尋放歸。有《寶林類編》、《天柱稿》。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別峰其別號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師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師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譁挠诖謭?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錢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迿C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硲z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師。師亦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乂。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尸@憍]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師奮然謀復(fù)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生神宇超邁伏犀貫頂。身修偉玉立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師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斷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師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師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從容餉之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事遂寢。師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嘗無闕。且求名儒撰行實樹石于墓側(cè)。師持律甚嚴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現(xiàn)高麗之若蘭景德之仁靜姜山之明善延壽之師顗南塔之國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悅凈土之梵翱寶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母嘆曰。是子般若種也。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法師。講清涼宗旨。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公。精四法界觀。因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師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于是命出錢塘。謁晦機熙禪師。見其揮麈之間。師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讀清涼像。付以遣之。師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還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z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師言。師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陷于名義。實傷之也。范不覺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元命住嘉禾之東塔。隨改寶林。乃放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來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師禱。師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師入見武樓。師時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師持律甚嚴。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內(nèi)。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說法。辭眾歸方丈。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
補續(xù)高僧傳·解義篇
大同。
一云其字。
號別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纓之族。
父有樵。
母陳氏。
妊師已十月。
父見龐眉僧。
振錫而行。
問僧來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闥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無有也。
暨出。
聞房中兒啼聲。
笑曰。
兒豈向來浮屠也。
幼極俊爽。
覽諸載籍。
輒會其玄奧。
父授以辭章之訣。
握筆翩翩。
輒有可觀。
遂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
母獨嘆曰。
是子。
般若種也。
可俾其纏繞塵勞乎。
命舍家入會稽崇勝寺。
從僧貴游。
已而剃落。
受菩薩戒。
會春谷講經(jīng)景德師。
復(fù)往依之。
獲受五教儀玄談二書。
又謁懷古肇師。
受四種法界觀。
懷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華嚴之學(xué)者也。
師天分既高。
又加精進之功。
凡清涼一家疏章。
悉攝其會通。
而領(lǐng)其樞要。
義趣消融。
智光發(fā)現(xiàn)。
識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寶林華嚴教院。
召師謂曰。
子學(xué)精且博矣。
恐滯于心胸。
以成粗執(zhí)。
曷從事思惟。
修以刬滌之乎。
師即出錢塘。
見佛智熙禪師。
于慧日峰下。
舊所記憶者。
一切棄絕。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閱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職。
不聽而去。
俄上天目山。
普應(yīng)本禪師。
普應(yīng)見已。
期之如佛智。
師將久留。
普應(yīng)曰。
賢首之宗。
日遠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張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為贊清涼像而遣之。
師喜曰。
吾今始知萬法皆一心。
不識孰為禪那。
而孰為教乘。
內(nèi)外自此空矣。
亟還寶林見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賓。
尋升上座。
當(dāng)時相從者。
皆宏偉之龍象。
師為分講雜華玄門。
會要統(tǒng)宗。
必極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
聞之。
相與崇獎莫置。
聲光煥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憐春谷僧臘已高。
風(fēng)之使讓其席。
師毅然不答。
侯設(shè)伊蒲供。
延師親與之語。
曰。
有是哉。
所貴乎道者。
在明師弟子之分。
垂訓(xùn)后人。
茍乘其耄。
而攘其位。
豈人之所為乎。
明公縱愛我厚。
名義不可犯也。
侯不覺離席。
把師臂曰。
別峰誠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薦者。
出世蕭山凈土寺。
師自念。
圭峰以來。
累葉相承。
其間或絕或續(xù)。
系執(zhí)法者之賢否。
遂發(fā)弘誓。
力持大法。
晨講夕演。
雖至于勞勚。
弗敢少懈。
天歷初。
朝廷新設(shè)廣教都總管府。
遴選名山主僧。
一歸至公。
升師住景德。
重紀至元中。
行宣政院。
遷主嘉禾之東塔。
師不赴。
時宰臣領(lǐng)院事。
乃改寶林。
寶林清涼肄業(yè)之地。
人咸為師榮。
師固守謙退。
遲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請。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終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齋。
辟幽舍。
招徠俊乂。
浙水東西。
莫不擔(dān)簦躡屩。
爭集輪下。
師竭忱開授。
比景德為尤勤。
法席之盛。
不減東山。
時至正初。
順帝。
御宣文閣。
近臣。
有以師之道行聞?wù)摺?div id="s9slg9t" class='inline' id='people_44435_3_173_comment'>
帝嘉之。
特賜金襕伽黎衣。
帝師大寶法王。
亦俾以六字師號。
隱然作鎮(zhèn)江南。
宗門恒倚之為重。
狀元忠介公泰不華守越。
病旱無以禳。
僉謂。
非師不可。
師為爇香臂上。
以請雨。
即澍。
師蒞事一紀馀。
以疾固辭。
堅臥崇福庵中。
而時事日棘。
師因退處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極。
四海更化。
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
名浮屠咸應(yīng)詔集闕下。
入見于武樓。
獨免師拜跽之禮。
命善世院護視之。
次日復(fù)召。
賜食禁中。
及還復(fù)有白金之賜。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辭眾語。
端坐而蛻。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壽八十一。
僧臘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準法阇維。
收馀燼瘞焉。
其嗣法分布列剎者。
則妙心大衍。
臬亭善現(xiàn)。
高麗若蘭。
景德仁靜。
姜山明善。
延壽師顗。
南塔國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稱。
法云道悅。
小寶□日益。
凈土梵翱也。
師神宇超邁。
伏犀插腦。
長身而玉立。
美談吐。
遇王公貴人輕重教門者。
發(fā)論兗兗弗休。
其挺己衛(wèi)道。
理或不直。
雖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氣。
中歲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師不顧。
下帷卻掃。
日味華嚴。
其人一旦自斃。
然其游心文。
翰賓接賢。
公卿燕饗贐遺。
唯恐不盡其意。
永康胡公長孺。
吳興趙文敏公孟頫。
巴西鄧文肅公文原。
長沙歐陽文公玄烏。
傷黃文獻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闕。
咸樂與師交。
函詩往來。
無虛歲。
晚歲與安陽韓莊節(jié)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間。
尤極其情趣。
扶植他宗。
無塵毛猜忌。
聞其賢也。
斂衽不暇。
斷江恩師少林學(xué)也。
薦之主天衣。
天岸濟師臺衡教也。
挽之尸圓通。
至于甄別人品。
摩厲后進。
三宗屢得其人。
古林茂師之主保寧。
馭下過嚴。
楚僧無賴者數(shù)人。
將愬之于公府。
師偶遇于旅邸。
設(shè)豐食食之。
從容謂曰。
吾雖不識古林。
聞其為禪林名德。
子等將不利之。
君子以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則恐罹大咎也。
眾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寢。
師性至孝。
自恨蚤喪父。
養(yǎng)母純至。
及亡。
春秋祭禮無闕。
且請名臣書父母群行。
樹碑于墓。
生平無躁進意。
高麗沈王。
遣參軍洪瀹。
施大藏經(jīng)于二浙。
瀹自負通內(nèi)外典。
不復(fù)下人。
入越見師。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將振拔之。
過吳。
辭以疾而還。
持律甚嚴。
不敢違越。
撫世酬物。
終始如一。
不以久近為礙。
而散其誠。
逮革代之后。
囊無一錢。
唯存書史五千卷。
盡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頗多。
未脫稿。
輒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錄師自制詩文。
曰寶林編。
額聚古今人。
為寺所作者也。
嗚呼。
賢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凜乎若九鼎一絲之懸。
師獨能撐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傳之后。
凡五十年。
非賢者。
其能致是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同,字一云,亦字別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陳氏,妊十月,父晝坐堂上,忽見龐眉異僧振錫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來?”曰:“昆崙山。”竟排闥趨內(nèi)急追,聞房中兒啼聲,父笑曰:“吾兒,得非再來者乎?”同幼俊爽,讀書輒會玄奧,初習(xí)辭章,翩翩大有可觀。于是,父以纘承家學(xué)屬之。母獨嘆曰:“是子般若種也,詎俾纏溺塵勞乎!”遂命入會稽崇勝寺薙發(fā)。聞春谷講清涼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盡得其傳。又謁古懷肇,精四法界觀。會春谷移主寶林,乃謂同曰:“子之學(xué)精且博矣,恐滯心于粗執(zhí),但益多聞,縛于知見,誠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庶為吾宗之幸?!庇谑敲鲥X塘,見晦機熙禪師,見其揮塵之間,同之夙習(xí)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寒暑,晦機深嘉其志。又聞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參便有終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賢首一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之,毋久滯此。”特書偈贊清涼像,付以遣之。同大喜曰:“吾今始知萬法本乎一心,不識孰為禪,又孰為教也?!边€寶林,復(fù)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隨命分座,講《雜華經(jīng)》。時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簡相與崇獎,聲光煥著??な胤豆珣z春谷臘高,欲風(fēng)之讓席,乃設(shè)伊蒲,親與同言,同毅然動容曰:“其所貴乎道者,在師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訓(xùn)后學(xué),茍乘其耄而攘其位,豈人之所為哉!明公固愛我,使我陷于名,義實傷之也?!狈恫挥X避席,謝曰:“吾師誠非常人,豈吾所能知耶?!痹拥v初,出主蕭山凈土寺,次遷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東塔,尋改寶林,然寶林本清涼國師肄業(yè)之地,人咸榮之,同殊高臥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請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終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徠俊人,故天下學(xué)者莫不擔(dān)簦躡屩,集其輪下。至正初,賜“佛心慈濟妙辯”之號,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華守越苦旱,力請同禱。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亂,寺災(zāi),同奮然謀復(fù)新之。大明龍興,太祖御極,設(shè)無遮大會于鐘山,召同入見武樓,時年八十,次日賜宴禁中,事竣,賜內(nèi)庫白金數(shù)鎰并珍物榮其歸。同神宇超邁,狀甚修偉,玉立亭亭,而美談吐。如坐王公貴人有排難教門者,則法輪滾滾,理或不直,雖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氣,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顧,惟誦《華嚴經(jīng)》為常課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斃。同每扶植他宗,毫無猜忌,如繼江恩,少林之學(xué)者,乃薦之主天衣。天岸濟,臺教之徒也,挽之住圓通。同游閩時,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寧,而馭下過嚴,楚僧無賴者將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設(shè)豐食餉之,從容謂曰:“吾固不識古林,聞其為禪林名德,若輩將不利之,君子以若輩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則恐自罹大咎?!笔滤鞂?。同性至孝,恨蚤喪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養(yǎng)母純至,非惟順色涼溫,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嚴,一缽?fù)鉄o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說法辭眾,端坐而化,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有五。阇維徵異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寶林類編》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現(xiàn)、高麗若蘭、景德仁靜、姜山明善、延壽師顗、南塔國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悅、凈土梵翱、寶林日益,十三人俱繼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守貴。
字無用。
別號水庵。
婺之甄氏子。
其家業(yè)于耕樵。
每使之行馌田間。
師志弗樂。
乃同鄉(xiāng)童子。
從師學(xué)詩書。
年十八。
入里之康侯山。
為僧所事叢脞。
師又弗樂。
棄之往浙水西。
日以問道為事。
適千巖長公。
縛禪于龍華。
往拜之。
授以向上一機。
冥參默究。
恍若有所契。
龍華與天龍院鄰。
天龍沙門平大道。
務(wù)起廢。
之挽千巖主之。
及千巖走烏傷。
復(fù)與之俱。
山有廢剎。
曰圣壽。
千巖新之。
命師領(lǐng)其徒。
至正丙戌。
還天龍。
復(fù)往參中峰本公。
斷崖義公。
梁山寬公。
其反覆叩答。
不異見千巖時。
既而退居嘉興。
建庵為逸老計。
忽一夜。
夢大道來別曰。
吾已棄人間世矣。
師大驚。
急拿舟往視之。
大道果告寂。
因名所居庵。
為應(yīng)夢。
師自是復(fù)主天龍。
天龍素?zé)o恒產(chǎn)。
募齋民二千家。
每臨食時。
輒取一小甌。
聚之養(yǎng)四眾。
凡大道未竟之業(yè)。
師殫志畢慮。
為造僧室與演法堂。
堂上為閣。
以安吳越錢氏所造大悲尊像。
又買并寺之地。
以為蔬畦。
而寺制所有者。
小大咸飾。
隱然如大伽藍矣。
辛丑八月。
作偈一首。
副以高麗凈瓶。
寄別行省丞相達識公。
明日沐浴。
索筆書頌曰。
一蝸臭殼。
內(nèi)外穢惡。
撒手便行。
虛空振鐸。
天龍一指今猶昨。
擲筆而化。
世壽七十有二。
丞相加嘆。
遣官為具后事。
奉全身塔于西岡。
師平生不畜長物。
寒暑唯一布衣。
戒行甚峻。
常落一齒。
左右櫝藏之。
中生舍利。
五色燁然。
日見增長云。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守貴,字無用,別字水庵,姓甄氏,浦江人也。
父力農(nóng)業(yè),日事耕樵,嘗使貴行馌田間,志頗不樂,乃同里中童子入鄉(xiāng)塾讀書。
元至治癸亥,年十八矣,趨邑中康侯山習(xí)浮圖法,群僧各分檀越家,值其齋會,輒持鼓螺應(yīng)之,貴又弗樂也。
泰定乙丑,乃翩然往浙水西,日以問道為事。
適千巖長縛禪于龍華山寺,貴往叩之,授以向上一機,冥參默究,時有所契。
龍華與天龍院鄰,天龍沙門大道平,方務(wù)起廢,力挽千巖主之。
丁卯春正月,笑隱? 言:“千巖行業(yè)于行宣政院,將俾出世住大禪坊。
”千巖竟遁逃,不見使者。
久之,夜渡濤江,東走烏傷伏龍山,貴復(fù)與之俱。
山有廢剎,千巖為一新之,遂命貴領(lǐng)其徒。
至正丙戌,復(fù)還天龍,往參中峰本、斷嚴義、梁山寬,反覆叩答,不異千巖。
退而太息曰:“千江雖殊,明月則一。
吾今后無疑矣。
”戊子之夏,退居嘉興,建庵為佚老。
庚寅秋七月十日,夢大道來別,曰:“吾已棄人間世矣。
”貴大驚,急棹舟往視之,大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為“應(yīng)夢”,黃文獻公為記其事云。
自是復(fù)住持天龍,其寺素?zé)o恒產(chǎn),募齋民二千家,每臨食輒取一小甌,聚之養(yǎng)四眾。
大道既建大殿三門兩序,及造佛菩薩阿羅漢諸像,貴繼其后,殫志畢慮,增設(shè)僧室及演法堂,堂上為閣,以安吳越錢氏所造大悲尊象。
又購寺側(cè)地以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大小咸備,鐘魚響應(yīng),經(jīng)唄兼舉,隱然如大伽藍。
辛丑八月二十日,作偈一首,副以高麗凈瓶,寄別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穆爾。
明日命浴,索筆書曰:“一蝸臭殼,內(nèi)外穢惡。
撒手便行,虛空振鐸。
天龍一指今猶昨。
”擲筆而化,丞相聞之,大加嘆異。
弟子善法,為造慈濟塔院于天龍西岡,奉靈骨藏焉。
貴平生不蓄長物,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
嘗落一齒,其左右櫝藏,中生舍利羅,五色燁然,日見增長。
世壽七十有二,僧臘五十又四。
貴與宋文憲濂同鄉(xiāng)里,濂與千巖交最密,故于貴之行業(yè)知之甚悉,因銘其塔。
其詞曰:“伏龍之山,懸?guī)r千尺。
誰陟其巔,奮身一擲?
軀命既絕,萬緣頓息。
絕后復(fù)生,真體軒兀。
如摩尼珠,其光五色。
照耀東南,不落名跡。
天龍一指,斯為獨得。
無用之用,動而常寂。
化為樓閣,莊嚴凈域。
茍以為是,涉乎相執(zhí)。
以空為楮,以無為筆。
焯德示后,用垂千億?!?div id="pttolg7"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35_1_40_comment'>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