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夫人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簡介
漢景帝劉啟與皇后王娡的長女,漢武帝劉徹同母姐。
初封陽信公主,嫁給平陽侯曹壽,故通稱平陽公主,生下一子曹襄。
漢武帝即位后,她被尊為長公主。
曹壽去世后,再嫁汝陰侯夏侯頗。
元鼎二年(前115年),夏侯頗畏罪自殺,她再嫁大司馬衛(wèi)青。
死后陪葬于茂陵。
漢武帝的皇后衛(wèi)子夫和寵妃李夫人都是通過她得到武帝臨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88 【介紹】: 西漢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
武帝李夫人兄。
武帝太初元年,為貳師將軍。
曾率兵越過蔥嶺,凡四歲,破大宛,得善馬數(shù)十匹,中等以下馬三千余匹,立昧蔡為大宛王而還。
封海西侯。
征和三年,復率軍出擊匈奴,兵敗降,為匈奴所殺。
全漢文·卷二十八
廣利,中山人。
以女弟李夫人有寵,欲侯之。
太初初拜貳師將軍,征大宛,還封海西侯,尋為大將軍。
三出擊匈奴。
會巫蠱事起,欲深入要功,征和三年,軍敗,降匈奴。
歲馀,衛(wèi)律害其寵,殺之以祠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前87 【介紹】: 西漢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
李夫人兄。
本樂工,坐法宮刑,給事狗監(jiān)。
妹得幸于武帝。
善歌,又善為新變聲。
武帝耽于祠祀,延年為造新聲。
為協(xié)律都尉,與帝共臥起。
李夫人死,寵幸漸疏。
后坐罪族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宋人。
南郡王劉義宣女。
麗色巧笑。
義宣敗后,宋孝武帝密取之,寵冠后宮。
假姓殷氏,左右宣泄者多死,故當時莫知所出。
及卒,帝常思見之,遂為通屜棺。
欲見輒引屜睹尸,如此積日,形色不異。
追贈貴妃,謚宣。
葬后,孝武帝擬漢武帝《李夫人賦》作《傷宣貴妃賦》以寄意。
謝莊作《宣貴妃誄》。
一說淑儀為殷琰家人,入劉義宣家,義宣敗,入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官御史。德宗貞元八年取黑水壁,詔城之,著與杜彥光戍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德宗貞元中官太仆寺丞。
其后行跡無考。
事跡散見《千唐志·李夫人紇干氏志》。
全唐詩》存詩4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59—901 【介紹】: 唐并州太原人,字群吉。昭宗大順二年登進士第。景福元年,授校書郎。出為山南節(jié)度使徐彥若推官。次年,改長安尉,累轉(zhuǎn)右補闕。彥若拜相后,薦為大明宮留守推官,遷司勛員外郎。光化三年,彥若出為清海節(jié)度使,渙復為其掌書記。次年卒。渙長于章奏,集所作為《燕南筆稿》、《西府筆稿》、《從知筆稿》,皆不傳。有歌賦誄銘等五百余篇,惟存《惆悵詩》十余首,哀傷媚嫵,為世傳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59—901 字群吉,族望太原(今屬山西)。昭宗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景福元年(892)授秘書省校書郎,旋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徐彥若推官,歷長安縣尉、右拾遺、右補闕。乾寧二年(895),遷起居郎,轉(zhuǎn)司勛員外郎、判考功員外郎。光化三年(900)以考功郎中兼御史中丞,為徐彥若清海節(jié)度使幕掌書記。天復元年(901)卒。事跡見盧光濟《唐故清海軍節(jié)度掌書記太原王府君墓志銘》(見岑仲勉《金石論叢》)、《唐摭言》卷三、《唐詩紀事》卷六六、《唐才子傳》卷一〇。渙少敏悟,長而工詩,妍詞麗唱,傳于當世。嘗為《惆悵詩》10余首,悉為古之佳人才子深懷感怨者。辛文房稱“哀傷媚嫵”,“皆絕唱,膾炙士林”(《唐才子傳》)。又擅文,所作甚多,無不稱工。《全唐詩》存詩14首。
唐詩匯評
王渙(859-901),字文吉,太原(今屬山西)人。大順二年(891)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長安尉、拾遺、補闊、起居郎、司勛考功員外郎。光化三年,授考功郎中兼御之中丞,為清海軍節(jié)度掌書記,卒。工詩,其《惆悵詩》十二首,膾炙士林。有詩約三百篇,其他著述甚多,多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十四首。

作品評論

盧光濟《太原王府君墓志銘》
君適當游戲之年,已無所弄,獨于文學筆硯,乃天敕其性。才十馀歲,其章句之妙遽有老成人之風,遂稍稍布于名士之聽。未數(shù)載,即妍詞麗唱,喧著縉紳,靡不相傳,成誦在口。既隨計吏,自若聞人,贄執(zhí)之初,聲稱籍甚。故凡所仰止者,皆世之名士,朝之鉅賢,俾成羽翰,迭用唱和。
唐才子傳
渙工詩,情極婉麗。
嘗為《惆悵詩》十二首《按當作十二首),悉古佳人才子深懷感怨者,以崔氏鶯鶯、漢武李夫人、陳樂昌公主、綠珠、張麗華、王昭君及蘇武、劉、阮輩事成篇,哀傷媚嫵,如“謝家池館花籠月,蕭寺房廊竹迪風。
夜半酒醒憑檻立,所思多在別離中”,又“夢里分明入漢宮,覺來燈背錦屏空。
紫臺月落關(guān)山曉,腸斷君王信畫工”等,皆絕唱,喧炙士林。
在晚唐諸人中,霄壤不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