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遷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儒。及長志求出世間法,禮奉化廣法院良公為師。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六學僧傳序、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增續(xù)傳燈錄卷四、佛祖綱目卷四十一、五燈嚴統(tǒng)卷二十二、宋學士集卷三十三)p6239?!对獰o見睹和尚塔銘》:“天臺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曇噩。
字無夢。
自號酉庵。
慈溪王氏子。
祖申。
舉進士于宋。
父祿。
任于元。
母周夫人。
師生六歲而喪父。
夫人命從鄉(xiāng)校。
師游氣岸高。
騫有一日千里之意。
無書不探。
學文于胡長孺。
藻思浚發(fā)。
縱橫逆順。
隨意之所欲言。
聲名頓出諸老生上。
已而心有所感。
嘆曰。
攻書修辭。
此世間相爾。
曷若求出世法乎。
遂別夫人。
走長蘆禮雪庭傳公。
薙發(fā)為僧。
春秋二十有三矣。
具戒后。
游心于教。
復棄教而即禪。
及雪庭遷靈隱。
師往侍焉。
雪庭示寂。
元叟端公。
來補其處。
元叟。
風規(guī)嚴峻。
非宿學之士。
莫敢闖其門。
師直前咨叩。
了無畏懼。
機鋒交觸。
情想路絕。
自一轉至于六七。
語愈朗烈。
元叟欣然頷之。
延佑初。
詔建水陸大會于金山。
名浮屠賢士大夫畢集。
師佐元叟。
敷陳法要。
及與群公辯論。
義趣英發(fā)。
莫不推敬。
鎮(zhèn)南王聞之。
延至廣陵。
尊禮備至。
彌年方遣重紀。
至元五年。
浙東帥閫。
合府公邑令。
請師出世慶元之保圣。
再遷慈溪之開壽。
三轉于國清。
師所至。
皆以荷擔大法為己任。
煅煉學徒。
孳孳如不及。
多有開悟之者。
瑞龍院。
易甲乙住持為禪剎。
師為開山。
院因賴以增重。
直與名伽藍相齊。
海上颶風發(fā)。
驟雨如注。
層樓修廊俱仆。
師所居亦就壓。
人意師齏粉矣。
亟撤其覆索之。
一鉅木橫支榻上。
師危坐其下。
若神物為之護者。
師凡四坐道場。
去留信緣。
皆略無凝滯。
不久引退。
叢林慕其名德之高。
每辟室以居之。
師教戒諸徒曰。
吾與爾等。
研究空宗。
當外形骸忘寢食。
以消累劫宿習。
然后心地光明耳。
自是日唯一食。
終夜凝坐。
以達于旦。
洪武二年。
就有道徵。
館于天界寺。
既奏對。
上憫其年耄。
放令還山。
越四年。
無疾而終。
年八十有九矣。
遺言云。
三界空華。
如風捲煙。
六塵幻影。
如湯澆雪。
亙古亙今。
唯一性獨存。
吾之幻軀。
今將入滅。
滅后阇維。
煅骨為塵。
不可建塔以累后世。
師修身廣顙。
昂然如鶴峙雞群。
文思泉涌。
有持卷軸求詩文者。
積如束筍。
當風日晴美。
從容就席。
縱筆疾揮。
須臾皆盡。
長短精觕。
無不合作。
袁文清公。
嘗指師謂人曰。
此阿羅漢中人也。
觀其為文。
骎骎逼古作者。
渡江以來。
諸賢蹈襲蘇李。
以雄快直致為誇。
相帥成風。
積弊幾二百年。
不意山林枯槁之士。
乃能自奮至于斯也。
翰林學士張公翥曰。
噩師。
儀觀偉而重。
戒行嚴而潔。
文章簡而古。
禪海尊宿。
今一人耳。
其為縉紳所推許。
類若此。
師平生著作甚富。
悉不存稿。
晚年重修歷代高僧傳。
筆力遒勁。
識者謂。
有得于太史遷。
日本國王。
雖僻在東夷。
亦慕師道行。
屢發(fā)疏迎致之。
師堅不往。
王與左右謀。
欲劫以歸。
浙江宣慰使完者都。
藏之獲免。
自是厥后。
凡遇師手跡。
必重購之而去。
且詫其能放異光云。
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夢堂。名曇噩。與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門。同赴明君之詔。噩之祖父。以仕顯家。貴且富。羅綺交錯。噩生其間。為童時。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靜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與世交。談吐風云。變幻莫狀也。于諸子史。一閱不再。因游郡城延慶講堂。見六祖壇經。遂竊懷歸翻讀。連日夕不釋手。乃至忘餐寢。竟辭脫發(fā)。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歷禪叢。乃罷參于徑山。噩事徑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禪寺請噩。噩則欣然肯來。居無何遷開壽。諳熟典故。師僧皆從之。噩畫一規(guī)曰。僧堂內外有閱經書者。罰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納油庫司。讀梵網經。一僧納油。讀傳燈錄。一僧納油讀易。噩笑而憐之曰。立法之弊。寧至此乎。及移居天臺國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聰目察。敷揚宗旨。有道衲子趨焉。元順帝賜號佛真文懿禪師。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詔。館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馳當世。學冠諸老。與噩夜話。詞氣盡索。退而雅稱曰。此翁齒牙帶戟。不可與爭衡也。噩南歸。虛其名位。而規(guī)訓門人。復說偈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時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贊曰。楚石愚庵夢堂行道。際遇于離亂之秋。俱持風采。稱為狂瀾砥柱。暮年感有國者與交游。光鮮元叟家聲。雖三公一時之方便。于法門則有力焉。經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導之。此之謂也。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曇噩,字無夢,亦號夢堂,晚題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凈慈雪庭傳薙發(fā)受具。臺衡賢首慈恩諸文,晝夜研磨,不知有饑渴寒暑。及雪庭遷靈隱,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來補其處。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莫故闖其門。噩值前咨叩,自一轉至于六七轉語,機鋒交觸無畏,端頷之,命掌內記。與群侶辯論,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慶元寶圣,遷鄞之開壽、臺之國清,后居瑞龍。一日颶風驟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壓。人意其齏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橫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為之呵護者。噩凡四坐道場,不久即退。嘗游越中,詩人劉夢熙、唐處敬輩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眾方分韻賦詩,殊不相顧。俄而作禮曰:“有剩韻乞布施一字?!蹦榻蹲峙c之。噩即應聲賦詩云:“平明飯罷促高梢,撐出五云門外橋。離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綠弄晚風蒲葉搖。西北陰沈天欲雨,臥聽篷韻學芭蕉?!北婓@曰:“公非噩夢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詔徵奏封,閔其年耄,敕令還山。日本國王慕其道行,屢發(fā)疏請,欲迎致之,噩堅不往。凡遇噩手寫經論,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放異光云。越四年,謂其徒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毖杂櫄a目,趺坐而終。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資中,安福人。
永樂辛丑進士,除榮昌知縣擢御史遷廣西按察副使有雪坡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一
節(jié)字資中,安福人。永樂辛丑進土,除榮昌知縣。入為御史,擢廣西按察副使。有《雪坡集》。
瞿俊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世用,號學古。
成化五年進士,由御史遷廣東按察副使。
性廉介,人不能干以私。
以病致仕歸,不取嶺南一物。
工書畫,蘭竹行筆瘦勁,書法二王。
善為詩。
與漁民為鄰,時時席地與飲,酒酣吟詩作畫,分贈之,權門富室以金帛請求莫能得。
年六十八卒。
有《留余堂集》、《學古齋集》。
維基
瞿俊(1437年—?
),字世用,號學古,直隸蘇州府常熟縣人,匠籍。
同進士出身。
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九名。
成化五年(1469年)乙丑科會試第二百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三甲第三名,由御史遷廣東按察副使。
工書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0—1616 【介紹】: 明撫州府臨川人,初字義少,改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繭翁。早有文名,不應首輔張居正延攬,而四次落第。萬歷十一年進士。官南京太常博士,遷禮部主事。以疏劾大學士申時行,謫徐聞典史。后遷遂昌知縣,不附權貴,被削職。歸居玉茗堂,專心戲曲,卓然為大家。與早期東林黨領袖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學、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釵記》(《紫簫記》改本)、《還魂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另有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
詞學圖錄
湯顯祖(1550-1616) 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道人。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撫州湯家山。劇作家、文學家。21歲中舉,34歲中進士,后歷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有《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又有詩集《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棘郵草》二卷。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義仍,臨川人。萬歷間官祠部。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義仍,臨川人。
萬歷癸未進士,除南太常博士遷南禮部主事謫徐聞典史遷知遂昌縣有玉茗堂集
維基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晚號繭翁,別署清遠道人,室名玉茗堂。江西臨川縣人。明代政治家、文學家、戲曲家、教育家。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士,歷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謫廣東徐聞縣典史、浙江遂昌縣知縣。其戲曲非常知名,乃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若的偉大劇作家。除了戲曲之外,又擅長八章文,與王鏊、唐順之、瞿景淳、歸有光等并稱明朝舉業(yè)八大家。湯顯祖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好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為人嚴正,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隆慶四年(1570年)江西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果兩次落第。萬歷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直到萬歷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士。湯顯祖中了進士后,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歷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fā)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明神宗。之后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后又調任浙江遂昌知縣。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xiāng),在臨川建了一座閑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于戲劇和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終其一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0—1717 【介紹】: 清浙江石門人,字孟舉,號橙齋,又號黃葉村農??滴鯐r貢生,官內閣中書。旋歸隱。與呂留良合選《宋詩鈔》,又有《黃葉村莊詩集》。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九
吳之振,字孟舉,號橙齋,又號黃葉村農,浙江石門人。官中書科中書。有《黃葉村莊集》。
詞學圖錄
吳之振(1640-1717) 字孟舉,號橙子,別號竹洲居士,晚年又號黃葉老人、黃葉村農,石門(今桐鄉(xiāng))洲泉鎮(zhèn)人。順治九年13歲應童子試,與呂留良定交,試后又與黃宗羲兄弟交往。舉貢生,以貲為內閣中書,不赴任。性淡泊??滴醵昱c呂留良、吳自牧合編《宋詩鈔》,收錄宋詩成集者84家,凡94卷。又選施國章、宋琬、王士禎、王士祿、陳廷敬、沈荃、程可則、曹爾堪8人詩為《八家詩》刊刻行世。十二年去北京訪求宋人遺集,與復社詩人冒襄、長洲尤侗、汪琬、錫山嚴繩孫、工部尚書湯斌等訂文字交。南歸時,冒襄等為之餞行,吳之振于席間賦《種菜詩》以言志,眾人和之,后匯編成《種菜詩倡和集》。筑別墅于石門城西,因愛蘇子瞻名句"家在江南黃葉村",便命名為黃葉村莊。生平銳意于詩,兼工書畫。撰有《黃葉村莊詩集》及后集、續(xù)集、《德音堂琴譜》等。
清詩別裁集
字孟舉,浙江石門人?!鹚未?,前此無選本。孟舉刻《宋詩鈔》,共百數十家。己所成詩,亦俱近宋人。
黃葉村莊詩·序
黃葉村莊,吾友孟舉學古著書之所也。
蘇子瞻詩「家在江南黃葉村」,孟舉好之而名其所居之莊者也。
天下何地無村?
何村無木葉?
木葉至秋則搖落變衰。
黃葉者,村之所有而序之必信者也。
夫境會何常?
就其地而言之,逸者以為可掛瓢植杖,騷人以為可登臨望遠,豪者以為是秋冬射獵之場,農人以為是祭韭獻羔之處,上之則省斂觀稼、陳詩采風,下之則漁師牧豎、取材集網,無不可者。
更王維以為可圖畫,屈平以為可行吟,境一而觸境之人、之心不一。
孟舉于此,不能不慨焉而興感也,覺天地之浩邈,古今之寥廓,無一非其百感交集之所得于心、形于腕。
于以為詩,而系之黃葉村莊,意有在也。
孟舉于古人之詩無所不窺,而時之論孟舉之詩者必曰學宋。
予謂古人之詩,可似而不可學,何也?
學則為步趨,似則為吻合。
學古人之詩,彼自古人之詩,與我何涉?
似古人之詩,則古人之詩亦似我,我乃自得。
故學西子之矉則丑,似西子之矉則美也。
孟舉詩之似宋也,非似其意與辭,蓋能得其因而似其善變也。
今夫天地之有風雨陰晴寒暑,皆氣候之自然,無一不為功于世,然各因時為用而不相仍。
使仍于一,則恒風恒雨、恒陰恒晴、恒寒恒暑,其為病大矣。
詩自三百篇及漢魏六朝、唐宋元明,惟不相仍,能因時而善變,如風雨陰晴寒暑,故日新而不病。
今人見詩之能變而新者,則舉之而歸之學宋,皆錮于相仍之恒而不知因者也。
孟舉之詩,新而不傷,奇而不頗,敘述類史遷之文,言情類宋玉之賦,五古似梅圣俞,出入于黃山谷,七律似蘇子瞻,七絕似元遺山,語必刻削,調必鑿空,此其概也。
不知者謂為似宋,孟舉不辭;知者謂為不獨似宋,孟舉亦甚愜。
蓋孟舉之能因而善變,豈世之蹈襲膚浮者比哉?
世之尊漢魏及唐者,必以予言為抑孟舉;世之尚宋者,必以予言為揚孟舉。
悠悠之論,非但不知孟舉,實不知詩。
然則讀孟舉詩,得其系之黃葉村莊之義,則思過半矣。
橫山葉燮序。
尋暢樓詩稿·序
孟舉之詩,神骨清逸而有光艷,著語驚人。讀者每目瞤而心蕩,如觀閻立本、李伯時畫天神仙官,旌導劍佩驂駕之飾,震懾為非世有,然不敢有所嗜愿,為非其類也。凡為詩文者,其初必卓犖崖異,繼而騰趠絢爛,數變而不可捉搦,久之刊落,愈老愈精,自然而成。今孟舉方當卓犖崖異與騰趠絢爛之間,固宜其驚人如此,所謂小稱意則人小怪,大稱意則人大怪。孟舉正須問其稱意何如昔人耳。人知我而驚,不知我亦驚,直不可以此介意也?;缸T、侯芭不足以知楊雄,而待韓愈知之;李翱、皇甫湜不足以知韓愈,而待歐陽修知之。若李白、杜甫之詩,則又近白、甫時之韓愈知之,宋人因而師承焉,今人又未之知也。然則惟作者而后能知作者,自古為然。而作者之出也,或駢肩而生,或數百年、一二千年而生。吾同時無其人,則必待之數百年、一二千年有黃口后生焉,足以竭吾之長而攻吾之短,此真吾之所戁畏而托命者也。目前紛紛廣座長麈、拈黑道白,如土蠓野馬,其不足與于斯文也明矣。而今人舐筆蘸墨,方以此曹之喜憎為是非趨背。得其譽,便可罵阮籍為老兵,訶杜甫為村子;一為貶毀,則志惑氣索,如喪家失父,不可自立于門戶。諺所謂「以盲引盲,相將入坑」,殊可劇嘆也。歸有光目王世貞為「妄庸巨子」,世貞曰:「妄則有之,庸則未也?!褂泄庠唬骸肝从型挥拐??!箽w之文至今可傳,以其意中能無此巨子也。今天下之巨子,其出世貞下又不知幾何。使吾之所為為其所稱嘆,則必為前與后之作者所噦詈矣;為其所詫異,則必為前與后之作者所疑而抉摘矣;為其所屏棄不復置目,然后必為前與后之作者所笑視莫逆矣。今孟舉雖不為所喜,而猶為所驚怪。其于作者,尚未知何如也。然孟舉進方銳,將數變而不可捉搦以底于成,則其驚怪益甚,其為屏棄不復置目,終所必至,顧在孟舉能卒不以此曹介意否耳。陸務觀曰:「外物不移方是學,俗人猶愛未為詩?!褂嘧x此句,輒自咎訟平生言距陽明而熟于用處,不事檢束,正坐陽明無忌憚之病;為詩恨偽盛唐而未離聲律,兩騎夾帶,猶為所牽挽。思欲坐進古人,所待于后甚遠。不汲汲有求于今世者,心知其甚難,然不敢不與孟舉同厲之也。南陽村友晚村氏序。 (此老友晚村序余癸丑以前作也。晚村墓有宿草,余年齒亦衰頹,學業(yè)日益荒落。重閱此序,念老友勉勵之語,不覺淚漬于紙也??滴跫仔缍罩裰菥邮繒?。)
黃葉村莊續(xù)稿·序
黃葉村莊續(xù)稿一卷,予叔父橙齋先生丁丑以后六年間所作詩也。前集八卷,皆先生所手定。自丙子季冬臥闥,遭絳云之燼,先生跳身烈焰中,支體潰灼,僅而獲全。自時厥后,先生見彌超,學彌劭,世事不復罩眼。常擬筑別業(yè)讀書歸老,顏之曰「補衲庵」。雖不果就,而平居坐臥一小閣,蒲團棐幾,一爐一編,優(yōu)游其中,未嘗輕出也。四方車馬造謁與交游過從問字者,輒戒門以絕。即詩文一道,平昔所深知篤好者,亦嫌于炫露,幾欲焚棄筆硯。然海內詩筒詞版往來徵索者無虛日,先生不欲過絕人情,亦時時牽率應之。憶嘗侍側,見案間側理填委,客坐廳事相促迫,先生率爾捉筆疾書,不移時,悉發(fā)遣去。初疑倉卒應付、不經意之作,已而回環(huán)吟咀,各有意理,而辭句之工、格律之細,又無論已。此不獨挾兔園冊、剽賊獺祭以誇多斗捷者無從望其項背,即作家宗匠刻意雕鎪,亦有攀躋不上者矣。然每不自愛惜收拾,甫脫稿,旋棄去。頻年所作,都流散于門人親友間。其甚者或落長須赤腳之手,以為窗糊藥裹。予每見,輒掇取之。積之既久,頗亦盈帙,蓋半抄于友人篋衍所貯,半搜之敝楮渝墨之馀,而其散亡遺佚、無從蒐輯者,已不知其幾矣,良可惜也。歲暮無事,料簡巾箱,因盡出而匯集之??鸵姸鴳冊唬骸负妊鐾壬骶靡?,而恨不得見也。盍付之梓,以慰其饑渴乎?」予曰:「此非先生意也。今世操觚之家,所謂未有長卿一句,輒災木費紙,投贄干時,馳逐榮利之場,集止津要之地,附末光而分馀潤。先生方惄焉傷之,故年來匿影村莊,深悔姓名落于人間。即偶然酬應之作,亦如浮云太虛,過而不留。窺其心,且不欲以詞章末技與學士大夫、騷人墨客斗新奇、較工拙以爭長于詞場吟社之間,況鏤版流播,跡同衒鬻,不幾與釣名營進者同類而共道乎?故知非先生意也?!箍驮唬骸鸽m然,歐陽子不云乎:聚多者終必散。茍不及今為可久計,異日者保無湮沒淪落之患乎?夫纂輯家集,無使隕墜者,子弟之責也。曷不刻之塾門,垂示子姓,并使鄉(xiāng)邦晚進有所矜式考問,以庶幾于大雅之克繼,所得孰多乎?」予感其言,因謀之武岡、瑞草兩弟,亦各出所藏,并甲戌元旦及乙亥春正雨雪、喜晴、公宴四詩合之,得古今詩二百二十馀首,相與排纘編次,釐之為若干卷,固請于先生而授梓焉。讀是編者,當求其義蘊之弘、寄托之遠與夫沉浸含咀之深,斯得之矣。若徒于抽黃對白、章絺句繪間賞之,非今日編纂之意也??碳瘸?,因記其緣起于此。侄景淳謹識。
黃葉村莊詩后集·序
黃葉村莊詩,其初集先生所自訂也,續(xù)集則令子武岡瑞草及其小阮弈亭所搜緝編次也。自時厥后,又垂八九年,先生年彌高,學彌邵,詩亦益精詣融脫,如少陵之老去律細、東坡之海外文章,昔人所謂「精能之至」者也。然先生之詩率然漫成,或口占,或授簡,初不置冊本。又書法妙天下,片紙脫稿,旋為人攫去,或藏弆,或博易,遂并詩失之。先生既不自省錄,而余數年來鹿鹿,時奔走長安道上,瑞草亦有負笈成均之役,武岡復遷居外舍,遂不及盡收錄,所存者僅十之二三耳。今年首夏,余公車罷歸,即仝瑞草昆季校輯,促付諸剞劂氏。第皆從零星收拾,故都無年次先后。又先生篤于故舊老友,晚年往來詩版,時復把玩,寓落月屋梁之意,而后學及子弟片語之佳,亦汲引獎借,故集中仿右丞、拾遺例,附入一二倡和篇什,亦先生意也。嗟乎!先生之詩,沾丐海內久矣。世徒賞其工妙而不究其由來,正如讀昌黎集,但見其章妥句適,而所謂「茹古涵今,不可窺校」者,則未之睹也。余館橙齋,與先生朝夕者十馀年。每見先生詩,大都成于對客談笑、酒闌游衍之馀,初若不經意,然他人旬鍛月鍊、苦思力索而未至者,先生以自然得之;從來苦捷敏者負蛟螭螻螾之譏,費推敲者蒙刻楮雕肝之誚,先生獨兩兼之。此正非可卒乍襲取,蓋才分既卓,學識絕高,而功力更復深至,乃克臻此境界。余嘗謂先生非徒以詩鳴者也,特其胸中蘊負之奇偶寓于詩而一發(fā)之耳。讀是集者,涉其津而溯其源,知其詩之所由來,無徒炫耀于絺章繡句而從事于本原,庶不負作者之苦心矣。余非敢序先生集也,因與先生周旋久習,知先生學問本末,因為指示其端要,愿與世之讀先生詩者共勉之而已。康熙壬辰歲端午前三日,后學徐煥識。
重刊黃葉村莊詩集·跋
先六世祖孟舉先生自編《黃葉村莊詩》八卷。又《續(xù)集》一卷、《后集》一卷,則五世祖武岡公及五世叔祖瑞草公所輯,板藏家塾,閱二百年。庚申之變,付之一炬??祲坌值鼙軄y滬上,購得印本,欲謀重刊,而力有未暇。閱數年,服官于吳,稍有俸入,復構祠宇,乃以此本付梓人。又《黃葉村莊圖冊》及國初巨公題種菜詩原本經同邑蔡硯香廣文刻石者,亦以重資購得。復得漁洋、鈍翁諸老送行詩墨跡,并附于末。先生學行箸海內,無俟論述。獨是數百年手澤,經兵火蕩析之馀,巋然尚存,若有神物護持。俾得再刊,以餉后學,則誠小子之所深幸也。工既竣,謹書緣起于卷尾。光緒四年正月,六世孫康壽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