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梵琦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延祐間,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蛊淙≈厍拜吶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端。字元叟。族臨海何氏。世為儒家。年十一。從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氣識淵邃??灰缘雷匀巍⒉刿爬隙U師于徑山。得旨。次至凈慈石林鞏公。處以記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行中書平章張公。舉師住中天竺。復遷靈隱。有旨。設水陸齋于金山。命師說法??⑹氯胗P。奏對稱旨。加賜佛日普炤之號。南歸即退。廬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眾。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請師補徑山。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人以為榮。而師漠如也。主徑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閫。道隆德重。諸方仰之。間作詩文。清絕古雅。林石田前輩居吳山。閉門無接。于師特敬慕之。嘗贈師以詩。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石田知師。以詩猶知見重。況知師以道者乎。先虎巖住徑山時。師為第一座。每聞巖法座上。舉云。度宗為北兵攻急。命道士設大醮。奏章天廷。問國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報。既竣事問故。高公云。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門不開。故得報遲也。巖舉此謂。住持非茍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預定之天庭。師聞頗心非之。及師繼席。適當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
號元叟。
生臺之臨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顯。
端母王氏。
博釋五經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
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
端生不茹葷。
襁褓中見沙門遂喜。
甫六歲。
母王氏授以論孟。
端咿唔成誦。
乃至經子章句悉不可難。
每遇紛華雜遝。
端則莊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駒也。
然恐不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歲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適歸省故里。
端竟從之剃染。
遍游叢林。
謁徑山藏叟。
臨機悟旨。
藏叟悅之。
一日藏叟問端曰。
汝是臺州人那。
對曰。
臺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還知我泉南無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無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罷參。
乃徜徉西湖山水間。
自稱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輪正卓午。
寥寥天地間。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凈慈書記。
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
吳山石田林處士。
久隱不與世接。
乍見端篇翰。
獨以詩柬端。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
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
欽曰。
駕發(fā)何處。
端曰。
兩浙。
曰。
因甚語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獺徑橋高。
集云峰峻。
未識阇黎在。
端拍手曰。
鴨吞螺螄。
眼睛突出。
欽顧侍者點好茶來。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禮賓之。
元成宗大德初。
為虎巖伏。
分座于徑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鳳。
乃曰。
大慧祖師道。
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
受地獄苦。
終不將佛法作人情。
徑山先師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縱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
也須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兩年。
弄盡機關。
做盡伎倆。
直是沒湊泊它處。
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
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詔主中天竺。
并賜慧日正辨師號。
皇慶壬子。
遷靈隱。
仁宗設無遮大會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號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間。
起端居徑山。
端居徑山。
人才之盛。
不減妙喜。
楚石琦輩。
時稱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
兼游諸禪宿之門。
自稱微笑居士。
每方楊大年之為人。
多剝啄諸家語錄。
而讀端提唱。
乃謂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諦理恢拓。
廣說略說。
莫不弘偉。
然關要隱而不發(fā)。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風馀韻。
猶有如此者。
不謂老夫復相識耳。
其提唱曰。
寂靜中做工夫者。
以寂靜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
憒鬧中做主宰者。
以憒鬧為得意。
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
經教中領覽者。
以經教為根本。
它且不是你經教中領覽得底物。
師友中講磨者。
以師友為淵源。
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
此無形段金剛大士。
從塵點劫來。
直至而今。
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你擬向東邊討它。
它向西邊立地。
你向南邊討它。
它向北邊立地。
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處一切時。
與你萬象為主。
萬法為師。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
將第八識斷一刀。
豈有成辦時節(jié)。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積生累劫。
多諸惡習。
若也照燭不破。
剔脫不行。
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礙殺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愛水。
即淹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燒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
即飄殺了你。
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羅萬象。
到處粘作一團。
如黐膠相似。
驅你入驢胎。
使你入馬腹。
總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無如之何矣。
端開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賜金帛悉賑貧乏。
復多怒。
老益甚。
每據(jù)坐。
竟日傳餐訶罵。
及入寢室。
或竊問其故。
乃左右顧視。
欲舉已忘。
故道俗于怒罵中。
得旨者甚多。
順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問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諸苦源。
來者不來者。
如何是來者不來者。
僧無語。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無生滅。
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
鐵樹花開。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臘七十六。
所剪爪發(fā)。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鵬摶峰北。
謚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錫來徵般若樞要。
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驚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羨也。
贊曰。
大慧四傳至端禪師。
二百載矣。
幾如勁弓之末。
其勢不能穿魯縞。
師崛出珍公之門。
而道被三朝。
德邁九洲。
源厚流長。
不亦宜乎。
或謂。
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
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
曰否。
不離菩提樹下。
而據(jù)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嗲蟠蠓?,至忘寢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答云:“臺州?!闭浔愫龋苏棺?。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復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居五載,學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復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蓖豆P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正逵。
字一關。
番陽方氏子。
初參晦機。
語已逸格絕塵。
機首肯。
處以明窗。
自是禪講諸老。
競以書聘。
欲令出門下。
逵不從。
時端元叟。
說法徑山。
人尊之為當代妙喜。
乃往從之。
才入門。
叟厲聲一喝。
若聞雷霆。
黏縛盡脫。
遽作禮。
叟曰。
汝果何所見耶。
問答數(shù)轉。
皆愜叟意。
顧左右曰。
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錄為子歸侍司。
遷掌記。
后出世金陵之崇因。
帝師廉其賢。
授以佛日普炤之號。
徑山新志云。
逵見宋濂傳。
而宋文集實無有。
且帝師贈號。
琦楚石
楚石亦元叟之嗣。
大都元叟法嗣滿天下。
必有逵無疑。
但不知新志據(jù)何書也。
姑錄之。
以備考。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懷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從延慶半巖全公。習教旨義。聲籍甚。久之嘆曰。教相繁多。浩如煙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轍而力禪。參承諸名宿下語。多枘鑿弗合。不勝憤悱。時竺西坦公。遷主明之天童。師奔質所疑。竺西一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語。師疑愈熾。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歷間。住補怛洛迦山。遷大龍翔集慶寺。龍翔。元文宗潛邸也。及至踐祚。建佛剎于其地。棟宇之麗甲天下。未幾毀于火。曇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師乃出衣盂之私。補前未備。不日而集成功。雖以名德領鉅剎。不效飾車輿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終一缽蕭然而已。會元政大亂。戎馬紛紜。寺事艱窘日甚。師處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興。索蘭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將歸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勵精進行。可也。言畢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則去矣。寧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師叱之而復瞑。侍者呼不已。師握筆書曰。平生為人戾氣。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而寂。時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寶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燦爛。雖煙所及處。亦累累然生。貯以寶瓶。光發(fā)瓶外。師賦性恬沖。喜溢顏間。生平未嘗以聲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頷首而已。然進脩極勤。自壯至髦。默誦法華經一部。雖暑爍金寒折膠。無一日闕者。屢感蓮花香。滿院芬郁異。嘗非世間者可比。當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風雨散去。師獨結跏宴坐。目不四顧。執(zhí)兵者滿前。無不擲杖而拜。上嘗親幸寺中。聽師說法。嘉師言行純愨。特為改龍翔。為大天界。告終前一日。上統(tǒng)兵。駐江陰沙洲上。晝寢。夢師服褐色禪袍來見。上還聞遷化。衣與夢中正同。大悅。詔出內府帛泉。助其喪事。且命卜葬。舉龕之夕。上親致奠。送出都門之外。師說。有五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懷信禪師者。
字孚中。
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
十歲求師于其親。
親命抱本入鄉(xiāng)塾。
不二載。
諸籍了然。
竟罷讀。
乃謀法華而誦之。
遂堅圖出家。
荷任大法。
又三載。
師事法華院子思沙門。
以試經得度。
竺西坦禪師居天童。
信往謁之。
坦公瘦面如鐵。
尋常熱棒如雨點。
請益者。
隆冬亦戰(zhàn)慄揮汗。
信雖年少。
從容入問大法。
坦器重之。
久經爐鞴。
信乃道通。
擔垂問曰。
興化打克賓。
克賓還有吃棒分也無。
信出對曰。
俊哉獅子兒。
坦深肯之。
未幾坦公遷化。
信鳴眾請云外岫補居天童。
信與擊節(jié)酬唱。
拍拍是令。
岫每稱之曰。
信公乃洞宗赤幟。
濟室白眉也。
大定丙寅。
出住觀音寺。
天歷己巳。
遷居普陀。
至正改元。
天童席虛。
當事者必以致信。
信曰。
天童自哲人相繼。
化后規(guī)制非舊觀矣。
今諸公不棄山野。
山野惟據(jù)令而行。
諸公若以為可。
則山野以繼述為志。
豈敢堅遜而累諸公行李。
如不便諸公。
請更議之。
眾皆稽顙曰。
諾。
于是信蒞天童。
積弊頓除。
法席不期而再振。
四方以賢譽歸之。
當是時。
南北兵荒。
叢林多窘。
天童食堂盈千眾。
安居不乏。
尚有馀糧。
以賑饑貧。
楚石琦公嘗作偈與信曰。
長庚峰頂白云間。
捧劄西來笑展顏。
幾疊巖巒圍丈室。
萬株松樹繞禪關。
當年金碧誰將去。
今日天龍合送還。
老我恰如窺豹者。
管中時復見斑斑。
江表大龍翔寺行御史。
奉詔迎信。
信欣然自來。
時至正十四年甲午也。
越二載。
明太祖兵下金陵。
寺眾風散。
信獨趺坐不去。
頃之兜鍪蟻集。
信儼然在定。
如不知也。
及太祖入寺。
信合爪相迎。
太祖問曰。
眾僧因甚不見。
信曰。
明眼難瞞。
太祖甚喜。
乃命招僧還寺。
太祖嘗聽信說法。
歸為近侍曰。
龍翔信僧。
言行純愨。
真太平有道沙門也。
遂改龍翔為天界。
命褒章而賜之。
信德臘雖高。
未嘗以聲色加學者。
學者自化。
信日課蓮經七卷。
寒暑不間。
有僧問曰。
和尚誦經。
還解義么。
信曰。
清晨吃白粥。
而今又覺饑。
僧曰。
此語卻與經文不合。
曰。
明眼師僧灼然猶在。
僧呵呵大笑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信曰。
且喜信受奉行。
丁酉元旦日食。
太祖召信問之。
對曰。
食后自明。
太祖又深喜。
復論古今符讖之理。
信曰。
圣哲以至公為心。
不求符讖。
而符讖自合矣。
愚昧以私欲為念。
雖鳳麟晝現(xiàn)。
仍成怪物。
故曰在此不在彼。
太祖稱善。
盡歡而罷。
八月二十四晨起。
沐浴更衣。
召眾告曰。
吾行矣。
汝等當以荷法自期。
瞑目而逝。
侍僧撼且呼曰。
和尚不留片語。
以示人乎。
信復展目索筆書曰。
平生為人契戾。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萬里晴空片雪。
乃瞑目長往。
時太祖督戎江陰。
前一日。
夢信告別。
及還金陵聞訃。
與夢合。
太祖甚嗟悼。
左右皆言。
前日夢。
金甲大人相報曰。
天界古佛入滅矣。
太祖益驚異。
賜帑金以資后事。
舉龕日。
太祖臨奠。
依法阇維于聚寶山前。
獲舍利五色。
命賀齊叔。
為卜牛首山建塔。
又命儒臣銘之。
天童所塔者。
爪發(fā)衣履也。
初信承詔。
去龍翔天童。
左右諫曰。
當今擾攘兵戈。
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
師獨受元主隆譽之名。
某等似不取也。
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
信答曰。
我汝均為佛祖兒孫。
力當撐拄佛祖家庭。
任緣赴感。
職宜然也。
若俱以禍福攖心。
埋身藏影。
豈大慈曠濟之道哉。
且戈矛劍戟之場。
獨非安樂邦乎。
于是愿起從行者甚眾。
贊曰。
徑山三代。
門庭施設。
雖各不同。
究其機要。
皆通權達變之宗匠也。
度公至老。
尚力圖興復。
信公至歿。
猶示應明主。
是其荷負祖道之任。
真難釋肩。
如吳人游楚者。
病中聞之。
仍吳吟也。
先輩之苦心若此。
忽之可乎。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懷信,字孚中。姓姜氏,奉化人也。父嘗為縣校官,母劉氏,夜夢火星墮,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及誕,狀貌異凡,而性端凝,不妄舉動,唯見沙門,輒喜與親。稍長,受三經于宋進士戴公表元,聲入心通,經旨鬯達。然不樂帖括,獨企清幽。年十五離家,從法華院僧子思,執(zhí)童子役,已而祝發(fā)為大僧,受具戒于五臺寺。聞延慶半巖全弘三觀十乘之旨,復與之游。久之,且嘆曰:“教相繁多,浩如煙海,茍欲窮之,是誠算沙,徒自困耳?!奔礂壢?,渡浙而西,凡過名藍,輒往參叩,語多枘鑿,不勝憤悱。華藏竺西坦遷主四明天童景德禪寺,信隨質所疑,竺西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交一語。一曰上堂,舉興化與克賓案問之,信擬曰:“俊哉,師子兒也?!弊允且乐?,不忍去。竺西入滅,天寧云外岫,來繼其席,命司經藏管鑰。文章漸彰,不可掩遏。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請居四明觀音,策勵徒眾,珍惜時光,唯恐失墜。天歷己巳,遷住補怛洛迦山。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嘗持一缽,乞食吳楚間。鎮(zhèn)南王具香華迎至府中,虛心問道,語中肯綮,且出菩提達摩像求贊,信拈豪揮灑,略無停思,而辭旨淵邃,王甚嘆服。宣讓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請示法要。信隨其性資,利而道之。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禮,諸侯庶士,莫不望風瞻仰,施資填委。姑蘇產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寶佛塔十三成載歸。海東駙馬都尉高麗王繹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誼上聞,賜號為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禪師,及金襕法衣一襲。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天歷乙酉遷天童,矢志振興,百廢具舉,佛殿巋然,厥工甚鉅,亦徹弊而更新之,丹輝碧朗,照耀海濱。復造塔中峰,若將終焉。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龍翔集慶寺虛席,行御史臺奉疏迎信主之。龍翔文宗潛邸,及踐祚,改建佛剎,棟宇宏麗甲天下。其住持若笑隱?、曇芳忠,皆一時碩德,勵行《百丈清規(guī)》,為東南楷則。亡何燬于火,忠竭力興復海會堂,未就而化。信初升座,提唱宗乘,萬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機自融,無大無小,皆驩相親戴。因出衣盂私貲,纘續(xù)前功,不日而集。會元綱失紐,天下喪亂,戎馬紛紜。寺院蕭條,日見艱窘,信處之夷然,若不介意。明室龍興,初號吳國,大兵下金陵,徒侶風雨飄散,信獨結跏晏坐,目不他顧。執(zhí)兵者滿前,無不棄仗而拜。太祖嘗幸寺中,聽信說法,嘉其道行,命改龍翔為大天界寺,以寵異之。寺有逋租在民間者,官為徵集。僧眾日歸,法施益盛。一旦晨興,索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勵精進行,吾將歸矣?!毖援叾?,侍者呼曰:“去則去矣,寧不留片言以示人乎?!蹦宋展P書曰:“平生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睌S簡而逝,時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壽七十八,臘六十九。荼毗聚寶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爛,煙所及處,亦累累攢珠,貯以瓶水,光發(fā)于外。弟子致凱坎牛首山東麓為宮,藏之,建塔其上。將遷之夕,明帝駐兵江陰,夢信褐服而來,問何之,曰:“將歸,且告別?!奔斑€歸,聞其寂滅,為之驚異。乃出內府泉幣,助其喪事,且親致奠送于都門之外。榮貺之加,近代無比。著有《五會語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0—1358 【介紹】: 元僧。慶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應。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遷杭州徑山,賜號慧性宏覺普濟大師。有《古鼎外集》。
元詩選
祖銘,字古鼎,奉花應氏子。年十八,從金峨橫山錫公學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書記,后遍參諸尊宿,聞元叟在靈隱,往謁焉。言下豁然開悟,元統(tǒng)元年,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遷普陀,復遷中天竺。至正七年,還主徑山,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書偈而逝,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徹玄微,踔厲縱橫,袁伯長、胡汲仲、黃晉卿、虞伯生、歐陽原功皆稱慕之。原功贈詩,有「上人能舉龍文鼎,坐斷淩霄第一關」之句。初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乖懙┮允沦|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苟矶鴱缴矫拢務弋愔?。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銘。臨濟十五世孫。四坐道場。將示寂。謂其徒曰。觀世音持蓮華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齒牙數(shù)珠不壞。五色舍利無數(shù)。國史危先生為之碑。有四會語錄行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銘。字古鼎。奉化應氏子。幼穎悟。不近葷食。稍長學通百氏書。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厭處塵俗。從金峨錫公。學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游諸方。首依竺西坦公。掌記室。復走閩浙。多所參訪。莫有契者。時元叟在靈隱。師往謁焉。一語之下。遂坦然無疑滯。久之。臻其閫奧。一時德譽藹著。所與交游。皆雅望之士。去留為叢林重輕。而師愈謙抑自持。有以輿從為相迎者。悉謝絕之。唯杖履而已。順帝元統(tǒng)元年。師五十有四。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學者不憚步險。爭愿趨往座下。后八年。遷普陀。浙東都元帥完者都公。威震海上。而于師至禮甚恭。日本商航。數(shù)奉國命。盛赍金幣來聘。師每避去。未幾。遷中天竺。至正七年。還主徑山。師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若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詰旦以事質。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因與之俱來。為求給役。俄而徑山命下。聞者異之。朝廷以師法席之盛。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十一年。穎豪亂作。師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曰。吾將老于是。十七年。杭再受兵。師退而庵居。又數(shù)月。苗獠焚掠徑山。丞相達識帖木邇。延師入云居庵。暇則詣師問道。請禮彌篤。一日請看經次。師惟默坐。公問。長老何不看經。師云。尋行數(shù)墨為看經耶。公無語。師翻經云。老僧看經??唇浫ヒ?。公以手覆經云。請與說破。師云。伊尹周公阿誰做。公遂領悟。已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書丞相。囑以外護佛法之意。俄而指語其徒曰。觀世音金臺至矣。吾平生兼修之功。有驗也。乃大書偈曰。生死純真。太虛純滿。七十九年。搖籃繩斷。書已擲筆而逝。留七日。顏貌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設俎奠于道。茶毗。舌根數(shù)珠不壞。得五色光舍利無算。建塔于徑山及隆教普陀青山。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傳于世。師意度直率。不為緣飾。居處物用。清苦淡泊。晨興盥颒以至浣濯。未嘗役童仆。自幼至耆年。未嘗少休。修凈業(yè)禮觀音像。日必千拜。而于大法。洞徹玄微。開示直截。踔厲縱橫。應變無窮。雖門庭峻拔。若不可少殺。隨其夙器。慈悲誘掖成就為多。至于文學。乃師之世業(yè)。里中袁文清公桷。金華胡公長孺。黃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長沙歐陽公玄。咸稱慕之。見諸文字者。舉可徵已。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古鼎禪師。
諱祖銘。
出于四明應氏。
風骨軒昂。
談論超人意表。
得道于元叟端公。
出世。
談禪之會有四。
皆名山廣澤之中。
四眾圍繞。
其升堂入室之鼓。
日不停聲。
當是時。
六宗之徒。
互相犯諍。
銘著書千百言以解之。
聲達朝廷。
朝廷賜銘號。
曰慧性文敏弘學普濟禪師。
叢林共美其功。
楚石琦有語曰。
具眼宗師。
超方哲匠。
傳列祖之燈。
息六宗之抗。
身非身相非相。
天教擎在千峰上。
蓋銘初與楚石。
同參元叟端。
端公喜怒不測。
所舉者皆流俗鄙事。
所訶者皆賢圣章句。
銘大疑之。
乃詣端公之室。
端呵呵大笑。
銘曰。
自遠趨風。
師何謔耶。
端公驀起頓足曰。
山僧罪過不少。
銘瞠愕而卻。
會書記寮虛職。
林首座知銘。
欲舉銘補之。
端曰。
見彈而求鸮炙。
不亦早乎。
林曰。
何謂也。
曰。
待渠識得西來意方可耳。
不然流成文字蠹魚。
何益哉。
銘聞大慚隕涕。
自誓求決大事。
一日參罷。
銘復進曰。
黃龍南傾心。
請益于慈明。
慈明屢詬罵之。
何也。
端曰。
趙州道。
臺山婆子。
被我勘破。
與慈明笑曰。
是罵耶。
為復肝膽相似。
為復鼻孔不同。
銘曰。
一對無孔鐵錘。
曰。
南立悟去。
又且如何。
銘曰。
病眼見空花。
端曰。
金沙混雜。
政未得在。
銘又擬進語。
端震聲喝之。
銘失聲笑曰。
祖銘此回做得書記也。
端公亦笑而許之。
住后僧問。
如何是佛。
銘曰。
秤錘蘸醋。
又曰。
如何是佛向上事。
銘曰。
仰面不見天。
僧曰。
云門乾矢橛。
又作么生。
曰。
不是好心。
僧曰。
乾矢橛與秤錘蘸醋。
相去多少。
曰。
鑊湯里??跳。
僧又擬問。
銘便喝。
銘言行平易。
不以繩墨制學者。
嘗曰。
滄海有擇流之心。
則成牛跡。
春日有偏炤之意。
仍似螢光。
所以大冶烹金。
不須九轉。
眾生成佛。
只在剎那。
分之別之。
遠之棄之。
豈大慈長者之心哉。
晚住徑山。
禪流益心歸之。
恕中慍。
早受業(yè)于元叟。
既出游方。
聞銘繼徑山之席。
乃歸訪銘。
銘請慍歸蒙堂。
間與商確古今。
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
及慍出世靈巖。
法嗣紫籜道公。
銘復稱之。
或曰。
慍公向親先老人。
今其背德承紹無名老衲。
師反獎之。
何也。
銘曰。
不然。
當今吾老人之望。
故重天下矣。
裨販之徒。
往往承虛接響。
慍公得意于紫籜。
不以聲名而忘其本。
節(jié)操如此。
豈可及哉。
銘年垂耄。
愛攜衲子山游。
不計遠近。
意得即到。
歸便高枕。
鼻息如雷。
一日命侍者遍插香。
聲鐘告寂。
眾趨繞之。
銘則宴然側身長往矣。
有遺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
搖籃繩斷。
其門下繼居徑山者。
象源淑也。
居徑山。
百爾躬先率之。
勤奮乃言。
先老人。
弗以絮務勞賢者。
淑曰。
安有賢者。
而弗勞乎。
于是。
冰風四峻。
廉士大集。
一日趨出門。
大叫曰。
殺來了。
殺來了。
眾驚集。
淑乃莊立蛻去。
其次門人力金者。
主持天界。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儒。及長志求出世間法,禮奉化廣法院良公為師。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六學僧傳序、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增續(xù)傳燈錄卷四、佛祖綱目卷四十一、五燈嚴統(tǒng)卷二十二、宋學士集卷三十三)p6239?!对獰o見睹和尚塔銘》:“天臺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曇噩。字無夢。自號酉庵。慈溪王氏子。祖申。舉進士于宋。父祿。任于元。母周夫人。師生六歲而喪父。夫人命從鄉(xiāng)校。師游氣岸高。騫有一日千里之意。無書不探。學文于胡長孺。藻思浚發(fā)??v橫逆順。隨意之所欲言。聲名頓出諸老生上。已而心有所感。嘆曰。攻書修辭。此世間相爾。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別夫人。走長蘆禮雪庭傳公。薙發(fā)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后。游心于教。復棄教而即禪。及雪庭遷靈隱。師往侍焉。雪庭示寂。元叟端公。來補其處。元叟。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之士。莫敢闖其門。師直前咨叩。了無畏懼。機鋒交觸。情想路絕。自一轉至于六七。語愈朗烈。元叟欣然頷之。延佑初。詔建水陸大會于金山。名浮屠賢士大夫畢集。師佐元叟。敷陳法要。及與群公辯論。義趣英發(fā)。莫不推敬。鎮(zhèn)南王聞之。延至廣陵。尊禮備至。彌年方遣重紀。至元五年。浙東帥閫。合府公邑令。請師出世慶元之保圣。再遷慈溪之開壽。三轉于國清。師所至。皆以荷擔大法為己任。煅煉學徒。孳孳如不及。多有開悟之者。瑞龍院。易甲乙住持為禪剎。師為開山。院因賴以增重。直與名伽藍相齊。海上颶風發(fā)。驟雨如注。層樓修廊俱仆。師所居亦就壓。人意師齏粉矣。亟撤其覆索之。一鉅木橫支榻上。師危坐其下。若神物為之護者。師凡四坐道場。去留信緣。皆略無凝滯。不久引退。叢林慕其名德之高。每辟室以居之。師教戒諸徒曰。吾與爾等。研究空宗。當外形骸忘寢食。以消累劫宿習。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終夜凝坐。以達于旦。洪武二年。就有道徵。館于天界寺。既奏對。上憫其年耄。放令還山。越四年。無疾而終。年八十有九矣。遺言云。三界空華。如風捲煙。六塵幻影。如湯澆雪。亙古亙今。唯一性獨存。吾之幻軀。今將入滅。滅后阇維。煅骨為塵。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師修身廣顙。昂然如鶴峙雞群。文思泉涌。有持卷軸求詩文者。積如束筍。當風日晴美。從容就席??v筆疾揮。須臾皆盡。長短精觕。無不合作。袁文清公。嘗指師謂人曰。此阿羅漢中人也。觀其為文。骎骎逼古作者。渡江以來。諸賢蹈襲蘇李。以雄快直致為誇。相帥成風。積弊幾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奮至于斯也。翰林學士張公翥曰。噩師。儀觀偉而重。戒行嚴而潔。文章簡而古。禪海尊宿。今一人耳。其為縉紳所推許。類若此。師平生著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歷代高僧傳。筆力遒勁。識者謂。有得于太史遷。日本國王。雖僻在東夷。亦慕師道行。屢發(fā)疏迎致之。師堅不往。王與左右謀。欲劫以歸。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獲免。自是厥后。凡遇師手跡。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能放異光云。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夢堂。
名曇噩。
楚石琦。
同籍明州。
出象山朱氏。
噩出慈溪王氏。
同出元叟之門。
同赴明君之詔。
噩之祖父。
以仕顯家。
貴且富。
羅綺交錯。
噩生其間。
為童時。
喜衣布裘。
喜餐蔬食。
喜坐靜舍。
目不遍眨。
如在定僧伽。
然與世交。
談吐風云。
變幻莫狀也。
于諸子史。
一閱不再。
因游郡城延慶講堂。
見六祖壇經。
遂竊懷歸翻讀。
連日夕不釋手。
乃至忘餐寢。
竟辭脫發(fā)。
父兄莫能阻之。
具戒。
遍歷禪叢。
乃罷參于徑山。
噩事徑山既久。
名知林下。
深圣禪寺請噩。
噩則欣然肯來。
居無何遷開壽。
諳熟典故。
師僧皆從之。
噩畫一規(guī)曰。
僧堂內外有閱經書者。
罰油若干。
一僧每逢朔望。
納油庫司。
讀梵網(wǎng)經。
一僧納油。
讀傳燈錄。
一僧納油讀易。
噩笑而憐之曰。
立法之弊。
寧至此乎。
及移居天臺國清寺。
年垂七十矣。
耳聰目察。
敷揚宗旨。
有道衲子趨焉。
元順帝賜號佛真文懿禪師。
年八十有八。
赴明天子之詔。
館南都天界。
天界金白庵。
名馳當世。
學冠諸老。
與噩夜話。
詞氣盡索。
退而雅稱曰。
此翁齒牙帶戟。
不可與爭衡也。
噩南歸。
虛其名位。
而規(guī)訓門人。
復說偈曰。
吾有一物。
無頭無尾。
要得分明。
涅槃后看。
泊然示化。
時洪武辛亥。
其年八十九矣。
贊曰。
楚石愚庵夢堂行道。
際遇于離亂之秋。
俱持風采。
稱為狂瀾砥柱。
暮年感有國者與交游。
光鮮元叟家聲。
雖三公一時之方便。
于法門則有力焉。
經云。
但以假名字而引導之。
此之謂也。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曇噩,字無夢,亦號夢堂,晚題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凈慈雪庭傳薙發(fā)受具。臺衡賢首慈恩諸文,晝夜研磨,不知有饑渴寒暑。及雪庭遷靈隱,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來補其處。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莫故闖其門。噩值前咨叩,自一轉至于六七轉語,機鋒交觸無畏,端頷之,命掌內記。與群侶辯論,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慶元寶圣,遷鄞之開壽、臺之國清,后居瑞龍。一日颶風驟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壓。人意其齏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橫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為之呵護者。噩凡四坐道場,不久即退。嘗游越中,詩人劉夢熙、唐處敬輩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眾方分韻賦詩,殊不相顧。俄而作禮曰:“有剩韻乞布施一字。”拈蕉字與之。噩即應聲賦詩云:“平明飯罷促高梢,撐出五云門外橋。離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綠弄晚風蒲葉搖。西北陰沈天欲雨,臥聽篷韻學芭蕉?!北婓@曰:“公非噩夢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詔徵奏封,閔其年耄,敕令還山。日本國王慕其道行,屢發(fā)疏請,欲迎致之,噩堅不往。凡遇噩手寫經論,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放異光云。越四年,謂其徒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毖杂櫄a目,趺坐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1—1378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縣人,俗姓顧,字以中,號廣慧。出家于海云院,主持凈慈、徑山等寺。洪武初詔碩僧集天界寺,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對,賜還海云寺,卒。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以中,吳縣顧氏子。幼入海云院,歷主兩浙大剎。洪武初,詔高僧十人,集大天界寺。智及居首。尋賜還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及。字以中。蘇之吳縣顧氏子。入海云院祝發(fā)。受具戒。聞賢首家講法界觀。往聽之。未及終章。莞爾笑曰。一真法界。圓同太虛。但涉言辭。即成剩法。遂走建業(yè)。謁廣智于龍翔。微露文彩。廣智賞異之。尤為閩國王清獻公所敬。有同袍嶼上人者。訶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荷負大法。甘作詩騷奴仆乎。無盡燈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不知作何見解。師舌禁不能答。即歸海云。胸中如礙巨石。踰月。忽見秋葉吹墜于庭?;砣挥惺 O膊蛔詣?。乃走徑山。見元叟。叟勘辯之。師應對無滯。遂命執(zhí)侍。遷主藏室。至正壬午。行院舉師。出世昌國隆教。轉普慈。未幾。行省達識公。延主凈慈。兵燹之馀。艱窘危厲。人所不能堪。師運量有方。軌范峻整。綽有承平遺風。遷主雙徑?;拭鼾埮d。詔。有道碩僧集天界。師居首焉。以病不及召對。賜還穹窿山。即海云也。戊午八月。忽示微疾。至九月四日。書偈而逝。其徒。以遺骨藏山之陰。分爪發(fā)歸徑山。于無等才公塔左瘞焉。閱世六十八。臘五十一。師長深山立。昂然如孤松在壑。威令嚴肅。其下無敢方命。故所至百廢具興。然處事達變。接引后進。又如春風時雨之及物。使人不自知。元帝師。以為賢。錫師六字師號。曰明辯正宗廣慧云。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愚庵禪師者。
名智及。
吳人也。
年十七為僧。
亦得法于元叟端。
住后四遷名剎。
元帝師錫號明辯正宗廣慧禪師。
及公長身山立昂然。
如孤松在壑。
法令嚴肅。
其下無敢方命。
所至百廢俱興。
然能俯順時宜。
又如春風時雨之及物。
使人不知。
以其提唱語句達九重。
撐大元叟家聲。
復喜納言。
見三尺童。
理長則就之。
雖工剩藝。
自視若不逮。
至于料除積弊。
不出詞色。
力絕其原。
故學士宋濂譽曰。
元帝師以徽號。
加愚庵及公。
不虛也。
暮年不得已。
再赴明高帝詔抵京。
抵京未幾。
楚石遷化。
由此得辭還穹窿山。
時年六十八。
亦書偈趨寂焉。
火浴有香氣襲人。
如沉水香。
所用數(shù)珠循環(huán)不壞。
其遺骨紺澤。
類青琉璃。
設利羅積有光。
復有夢堂噩禪師。
與及齊名。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及,字以中,別號西麓,自題所居曰“愚庵”,姓顧氏,吳人也。謁廣智于龍翔,微露文彩,廣智大驚。有聚上人者呵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荷大法,甘作詩騷奴仆乎?無盡鐙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智及噤不能答,即歸海云,胸中如礙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見秋葉吹墜于庭,豁然有省。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zhí),乃走見徑山,山勘之,智及應機不滯,遂命執(zhí)侍。久之,乃掌藏室。元至正壬午,行院欽其道譽,推主昌國隆教,轉普慈。未幾,行省左丞相達識公延主凈慈,復請遷徑山。一日,達識帖睦爾翩然來游,直趨方丈便問:“凈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凈慈丈室容多少?”智及云:“一塵不立?!必┫嘣疲骸芭c么覿體相違?!敝羌敖液熢疲骸罢堌┫噼b?!蹦诵χx曰:“作家宗師,不勞再勘?!泵骱槲涔锍?,詔有道碩僧十馀人集天界寺,袖然居首,以病不能一對,賜還穹窿山,即海云所在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茶毗火燄化成五色,有氣襲人如沈香,遺骨紺澤類青琉璃色,設利羅交輟于其上。其徒奉以藏海云山陰,又分爪發(fā)歸徑山瘞焉。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弘道,字存翁,號竺隱,桐鄉(xiāng)密印寺僧。
族姓沈,吳江人。
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釋《楞伽經》。
后與楚石同被召入京,為僧錄司左善世。
辛未,告老,賜驛馳歸。
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壽七十八歲。
藏于天竺雙檜峰云隱塔,獨庵少師撰碑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弘道,字竺隱,姓沈氏,吳江澄源里人也。幼而失恃,鞠于嫂氏。十年就外傅,日誦數(shù)千言,見人誦《法華經》歷耳成誦。年十三,父命禮密印寺云屋慈為師,弱冠薙發(fā),進受具戒,自此為學,孜孜靡懈。往見元叟端,復歸密印。時庭生五竹,因以名軒,將藏脩焉。聞魯山文公講授有規(guī)矩,乃從學臺宗疏鈔諸書,罔不通貫。會我庵遷主上竺,詣之。我庵深言獎勵,且曰“為我掌記”。未期月,入室請益曰:“前承指教,嘗于凈夜,試以平日所聞返照己心,圓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無礙,若明日以此心對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運泯合,不知過在何處?”我庵厲聲叱曰:“未在,去!”弘道汗流浹背,頓覺平日所聞所行,一切疑礙冰消,遂禮拜。我庵復謂之曰:“子善護持,他日教緒灰寒火冷之際,以此對揚明廷,重光末運可也?!泵骱槲涑酰意旨燃?,去從絕宗繼。未幾,秀之天巖耀退寂廣福,請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湖郡守請主慈感,無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時禮大悲像,期生凈土,為終焉之計。三年,詔天下高行僧道問鬼神事,弘道建議唯允。杭之靈山,兵后廢敗,眾請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凈珠,畚瓦礫、刜荊榛,重造光明懺堂。自元季之亂,期懺行法絕聞于時,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初居五竹軒時,夢與大明照師同游靈竺,賦詩有出紅塵戶外德業(yè)至今存之句。照嘗住此山,始悟所夢為有靈應。十年,大祖有旨,箋注《楞伽》諸經。弘道與全室具庵同注三經,頒行天下,御制竺隱說賜之。十五年,遷住上天竺,兼領杭郡都綱,尋轉僧錄司左善世。二十四年,以老告間,許之,時年七十七矣。退處長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夢觀仁公請為學者講《妙宗》,至三輩往生觀文,忽示微病,顧其徒正謨等曰:“昔我祖法智嘗為心境叵得故,染可觀凈,不礙緣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當處顯現(xiàn),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為準則。今夕世緣當謝。”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世壽七十有八,僧臘五十有九。火馀,藏舍利于天竺雙檜峰之麓,曰云隱塔。少師姚廣孝為撰碑銘。弘道四坐道場,所至莫不興修,惟靈竺懺堂,其功最鉅。為都綱僧錄,三宗諸山有所依怙焉。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萬金(槜李英華姑蘇志禪林詩輯俱作萬金。蔣之翹云:皆誤,當是力金),字西白,號白庵,吳郡人。早從衍道原出家,后依銘古鼎入道,住持秀州天寧寺,筑孤云庵以奉母。洪武初,詔主天界寺,開善世院,統(tǒng)領釋教五年。敇建法會于鐘山,總持齋儀,皆稱為白庵金禪師。六年,舉泐公自代,以母老辭歸。有《澹泊齋稿》。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力金禪師。
號白庵(有本。
名萬金)。
吳門姚氏子也。
幼孤。
楞伽寺道原衍公。
牧金為沙彌。
衍絕世交。
筑碧山堂以自娛。
因以白庵號金。
且愛其姿。
乃資金行腳。
遂深入古鼎銘公之堂奧。
已而歸吳。
壘土為孤云庵。
以事其母。
其母亦得悟焉。
元至正間。
浙宣政。
以凈慈請金。
金不就。
乃開法瑞光。
次移嘉禾之天寧。
南北英靈。
集如箕斂。
元帝師大寶法王。
贈金號。
曰圓通普濟禪師。
是時金之名日重矣。
愚庵素倔強不肯可。
諸方聞其名。
常致書問于楚石
以為古鼎有子乎。
楚石亦因褒之。
其詞曰。
道邁古今。
學兼內外。
白牙香象。
蹴踏而截流。
金毛獅子。
哮吼而踞地。
機用可謂逸群。
文章乃其游戲。
青天白日。
放古佛之瑞光。
鬧市紅塵。
闡湖南之祖意。
直得大海波翻須彌粉碎。
少林不識。
曹溪不會。
卻凈慈道愈高。
笑諸方進為退。
乃吾古鼎銘兄之的傳。
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
愚庵以為然。
作偈東金曰。
聞道湖南第一山。
交參龍象雜官班。
東頭賣貴酒頭賤。
空手來時赤手還。
頂??一機猶掣電。
語言三昧若連環(huán)。
鐵舡下載休輕舉。
老叔談禪亦強顏。
明初。
有詔主天界。
高帝留神內典。
楚石愚庵輩。
亦赴焉。
金以猶子之列與之。
援經據(jù)論。
披詰玄理。
共大元叟家聲。
五年。
敕集三宗二千人。
建鐘山法會。
大駕臨幸。
命金升座。
闡揚宗旨。
復命儒臣。
出眾燒香。
疏曰。
無量太虛。
因三才而建極。
有涯滄海。
會八德以朝宗。
發(fā)含靈心里之花。
至哉先覺。
秉樞斗寰中之秉。
久矣高人。
則寶鑒當空。
自合昆岡之璧。
而玄珠在握。
誰停赤水之車。
化廣無為。
音宣大呂。
豈非人天協(xié)贊。
日月雙懸。
金曰。
皇風浩蕩。
即凡心而印佛心。
慈澤彌漫。
據(jù)圣智目開世智。
乃拈香鞠躬起立曰。
會么。
打面還他州土麥。
唱歌須是帝鄉(xiāng)人。
便下座。
高帝大悅。
萬眾稱善。
金年暮欲謝退。
不可。
乃喟然曰。
吾以虛名濫當圣代。
每懷煨芋諸公。
予不逮矣。
遂稱病篤。
解還舊隱。
未久圓寂。
塔于嘉興環(huán)翠蘭若。
初高帝。
詔選名宿。
輔導諸藩。
而蜀王椿。
師事見心復。
復名溢都中。
金嘆曰。
復公其不免耳。
復果罹難而終。
故諸方嘉金靖退。
為叢林福云。
贊曰。
水火相憎。
鐺居其中。
則世味以調。
邪正相反。
智居其中。
則精神俱化。
而銘公之攝六宗。
其智能過于調化者也。
丹青雖異。
文彩全施。
貴其知宜也。
天岸雖高。
明舟不犯。
貴其用意也。
象源之繼徑山。
乃良于知宜。
而用意焉。
知退而不知進者。
滯于寂也。
知進而不知退者。
傷于勇也。
白庵其無滯傷之病。
與師資鼎峙。
俾風化有醐酪之純。
其流慈豈小小哉。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力金。字西白。吳郡姚氏子。七歲穎悟異常。一日請于母曰。兒患世相起滅不常。將求出世間法。可乎。母曰。出家甚苦。爾年幼。豈能堪之。曰。兒心樂之。自無苦也。請之不已。母知其志不可奪。俾依吳縣寶積院道原衍法師。后見古鼎銘公于徑山。悟人甚深。聲光燁燁。起叢林間。至正丁酉。出世住蘇之瑞光。會嘉興天寧寺災??な刭E咸以非師不足起其廢。具幣遣使。力迎致之。師至。未久。儼如兜率天宮下現(xiàn)人世。經過者。無不瞻禮贊嘆。帝師大寶法王。賢師之行。授師以徽號。師自幼喪父。唯有母存。乃去城一舍。筑孤云庵。以奉養(yǎng)焉。或議之。師喻之曰。爾不見編蒲陳尊宿乎。何言之易易也。洪武改元。有旨。起師住持大天界寺。萬機之暇。時召入內庭。奏對多稱旨。蓋師精通西竺典。及東魯諸書。其與薦紳談論。霏霏如吐玉屑。故咸樂與之游。四年命師總持鐘山法會。凡儀制規(guī)式。皆堪傳永久。尋以母年耄。舉徑山泐公自代。復還庵居。五年冬詔。復建會如四年。大駕臨幸。詔師闡揚第一義諦。自公侯以至庶僚。環(huán)而聽之。靡不悅服。一日忽示弟子曰。吾有夙因未了。必當酬之。汝等勿以世相遇我。未幾示微疾。謝去醫(yī)飲藥食。委順而化。茶毗。舍利無算。觀者競取之而去。師神觀秀偉。智辯縱橫。以宗教為己任。不畜私財。得財施輒舉以給貧者。誠法門之偉人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力金,字西白。姓姚氏,吳人也。母周氏,夢一龐眉僧類應真者,直前麾斥,驚??而覺,已而有孕。時至而育,奇芬滿室。年方齔髫,廣顙修頸,皙白如玉,見者愛憐。性尤穎悟,凡書一覽,即能記憶。嘗游佛寺,見像輒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縣中寶積院,禮道原衍祝發(fā)。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觀十乘之旨,領其樞要。衍主秀之德藏,金為綱維,軌范肅然。忽喟然嘆曰:“名相之學,略諳之矣。盍棄諸緣,而往躋覺路?!彼旄氯牖⒘?,謁古鼎銘于雙徑。一見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見龍?zhí)墩Z。金奮然踴躍,直觸其機,從而有契,遂為記堂。未幾,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靈雨沾潤,四眾信服。復登前堂,聲光燁燁,起叢林間。元至正丁酉,出主蘇之瑞光寺,會嘉興天寧寺災,郡守貳咸以為非金不足以起廢,具禮幣遣使者力致之。金至,未久,儼如兜率天宮,下見人世道路,過者莫不瞻禮贊嘆。帝師大寶法王聞其賢,授以圓通普濟之號。有明初興,洪武改元,弘闡佛乘,首開善世院。俾擢有道浮屠蒞天下名山。杭之凈慈主席尚虛,僉欲起金居之,疏幣交至。浙江省丞,復遣使趣之。金皆力辭。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先夕有仆夢花,發(fā)如芙蓉,光彩絕異。旁一人曰:“此花天子當取之而去?!钡┒拢?。金既應詔至闕下,見于外朝。慰勞優(yōu)渥,即令內官送其入院,賜以天廚法饌。萬幾之暇,時召入禁庭,奏對多稱旨。蓋金精通內典,博極群書,其與薦紳譚論,霏霏如屑玉,故咸樂與之游。至于勘辯學子,直指心源,宗說兼行,機用迭發(fā),尤足使聞者敬仰。四年春,詔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眾二千,設廣薦法會于鐘山,命金總持齋事。于是靈承上旨,儀制規(guī)式,皆傳之遠永。五年,詔復建,會大駕臨幸,詔金闡揚第一義諦。自公侯以至庶僚,環(huán)而聽之,靡不悅服。一日忽示微疾,謝去醫(yī)藥飲食,手書一偈,委順而化。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停龕六旬,始行茶毗。其貌如生,火時獲舍利無算。壽四十七,臘三十六?!度龝Z》有錄。塔于嘉興城西環(huán)翠蘭若。金幼喪父,奉母至孝,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蛴凶h者,則婉告之曰:“不見編蒲陳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平生以宗教為己任,神觀秀偉,智辯緃橫。嘗以《楞伽經》及《法寶壇經》為釋門心要。當毒暑時,揮汗謄鈔,鍥梓以傳弟子覺慧,深恐遺行將泯,因條系群行為書,乞金華宋濂為之銘云,文見《鑾坡續(xù)集》。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吳興人,費氏子。
楚石千巖無見無聞諸大尊宿。
因緣不契。
后之匡廬。
遇無極源和尚。
親炙之。
源終日不語。
無所啟發(fā)。
一日值源如廁。
師急趨前問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源擒住曰。
道道。
師豁然頓悟。
槜李詩系·卷三十一
惟則,字天真,小字僧寶,湖州人,海鹽海門寺僧。洪武初,徵高僧赴天界,白庵金公首薦之。以足疾辭。澉川有胡秋碧者,善傳神,嘗欲畫師像百幅施人,畫將半而師化。俄而日本夷人至見之,皆羅拜曰:“此吾國祖師也,安得在此?!备傄越鹳徶?。有《冰檗禪師語錄》,曲江錢惟善為之序。又有《鴉臭吟頌古百二十偈》,宗門多傳之。黃鶴山樵王蒙題其像曰:“道人自是門戶別,蘿戶松窗總奇絕。時將無心拈似人,笑指寒潭印秋月?!?/blockquote>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天真。
姓費。
吳興人。
父君澤。
母沈氏。
夢異僧分衛(wèi)。
覺而有娠。
及誕。
異香襲人。
其父卒。
隨母適秦川澉上髫年志求出家。
禮本郡祐福高林壽公為師。
十六歲受具。
二十三首謁楚石琦公
次謁千巖長公。
無見睹公。
無用寬公等。
一十八人。
皆因緣不契。
后之匡廬。
聞無極源者。
乃雪巖欽禪師之子。
年已百歲。
獨坐茅庵。
終日不語。
師徑造之。
值源廁上。
乃趨問云。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被擒住云。
道道。
師于言下釋然頓悟。
但搖手而已。
源曰。
子有所得耶。
疾答之云。
何得之有。
源又云。
子作道理耶。
師拂袖而出。
自是機辯瀾翻。
有不可嬰之鋒。
遂服勤月馀。
日益玄奧。
諸方聞而咸畏服之。
靈隱平山林公招致。
俾掌藏鑰。
后眾請開法于海門祐福禪院。
千指圍繞。
如示眾云。
魚吹浪。
鳶掀風。
雞鳴犬吠異不同。
于斯薦得未為切。
俯仰黑云千匝蒙。
若要徹。
急下工。
慎勿解會。
須磨礱。
不因立志久無變。
一喝安能三日聾。
顯機用。
奚有窮。
鐵壁銀山一拶通。
生擒活捉不留跡。
吞吐回互稱大雄。
若向秋風江上過。
蘆花定白蓼定紅。
洪武初。
徵天下高僧赴京。
師列首名。
俄以足疾還海上。
化木造禪院。
神輸鬼運。
木從井中出。
時值大旱。
澉鹽至嘉興。
河涸不通。
本府太尊。
聞師名。
特詣澉川祈雨。
師許太尊備座船回去。
即時書一小匙。
付一童子。
出澉城東門。
投之海中。
囑童子竟歸。
莫轉頭觀望。
此童不及入城。
而大雨如注。
河路盡通。
太尊乘鹢而返。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禪師。名惟則。字天真。祖姓費。湖州人也。慕禪宗而脫白焉。即跋涉謀道。不計得失。歷見一十八員知識。俱不契。千巖禪師。以則為大器。乃謂之曰。當今佛法。大有子知見迥別。不能了悟。無極源老人者。隱西江匡廬。將六十年矣。雖臘高百歲。未將此道易賺于人。子宜見之?;蚓壴诒恕R嗖还仑撟有心_苦心也。則往謁之。見源枯坐木龕。常達旦不臥。霜眉如戟。威德逼人。惟三五白發(fā)侍僧同居。則展拜足下。擬請益。弗能申詞而出。私問侍者曰。和尚座下。有禪者來往否。侍者曰。來者多矣。柰老漢煞不近情。率以孤寂引去??v有求住者。難受龕前曲折。則曰。我求依棲可乎。曰。住即得。只是不可問佛法。則聞說大驚。居三月馀。果不蒙一言啟發(fā)。一日值源如廁。則遂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源公擒住曰。道道。則氣索不能對。源托開。則失腳倒地。大悟。失聲發(fā)笑。源曰。子有得耶。則便連搖其手。源曰。黃河三千年一度清。于是服勤久之。源公乃謂曰。當時雪巖先師言。我福薄不宜出世。只可山邊水邊。覓一個半個足矣。今住此山。不意子來。然子緣十倍于我。時至矣。宜東行。則既受命。遂應嘉禾海門之請。上堂曰。三三三。九九九。海門潮音似雷吼。香浮菊圃獻金錢。靈感杞堤呈玉狗。你也有。我也有。捩轉南辰看北斗。忽涌身。作修羅擎日月勢。便下座。有僧問。如何是日面佛。則曰。今日云生。如何是月面佛。曰。夜來再看。僧又問。作么是佛祖為人處。則曰。狗舐熱油鐺。秖如和尚。還有為人處也無。曰。猛虎當路坐。問。吃茶去意旨如何。曰。舌頭不出口。進云。便是向上事否。曰。掩鼻偷香。洪武初。蒲車徵則。赴皇都法會。則因足疾疏辭。高帝手敕曰。無心野鶴。不忘霄漢翱翔。跛腳老僧??扇紊皆谱栽?。乃賜還山。示眾曰。菊綻東籬香正浮。海天空闊月華秋。當陽拈出吹毛利。剿絕縱橫六不收。又誡其門人智安曰(安號懶云)。鏡非不明也。盲者持之以蓋卮。琴非不高也。聾者用之以拄戶。有此境界。方得自在。否則總被高明二病。侵入膏肓。妄為人師。自招罪犯。故吾無極老人。一生不為高明所買。所以人天莫柰渠何。癸酉二月。則有捐座意。弟子請遺語。則笑曰。平常說底不是耶。遂奄化。初胡秋碧。欲寫則頂相千輻。流施人間。將半。適日本人至見之。皆羅拜曰。吾國祖師也。安在此乎。競以金貿之東歸。 贊曰。凡讀史至精神相貫處。惟恐其欲盡。蓋今古之同心也。余讀天真行狀。至參無極老人。老人一段威德。猶在紙上逼人。恨不展日為年。使老人緒馀。廣滿人間。饒益澆漓之俗。可勝幸哉。然天真操履??嵝て鋷?。豈非蟠桃有核乎?;蛑^。丹山羽王。不容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