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丘浚

相關(guān)人物:共 26 位。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4—1389 【介紹】: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為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為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筑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jīng)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為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全粵詩·卷五八
孫蕡(一三三七——一三九三),字仲衍,號西庵。順德人。南園五先生之首。元末避亂鄉(xiāng)間。早年為廣東行省右丞何真幕僚。明太祖洪武初,廖永忠南征至廣,真求蕡作書,請歸附,曲盡誠款。永忠不戮一人,闔境帖然,蕡之力也。洪武三年(一三七○)舉于鄉(xiāng)。初授工部織染局使。尋出主虹縣簿。入為翰林典籍。蕡嘗與黃哲、王佐、李德、趙介結(jié)詩社于南園抗風軒,世稱為南園五先生。后以事被誣,謫戍遼東。又以題畫坐藍玉黨,被株連處死。門人黎貞收葬于安山之陽。著有《西庵集》八卷?!?a target='_blank'>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時翰林典籍。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中自工部織染局使出為虹縣主簿選入為翰林典籍復外補平原主簿尋除蘇州府經(jīng)歷謫遼東坐黨禍伏法有西庵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九
蕡字仲衍,南海人。
洪武庚戌舉人,授工部織染局使。
尋出為虹縣主簿,擢翰林典籍,復出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
旋為蘇州經(jīng)歷,謫戍遼東,坐藍玉黨死。
有《西庵集》八卷。
(《四庫總目》:孫蕡當元季綺靡之馀,其詩獨卓然有古格,雖神骨雋異不及高啟,而要非林鴻諸人所及。
黃哲、李德、王佐、趙介與蕡?zhí)柲蠄@五先生。
哲之五言古體,祖述齊、梁,德之七言長篇,胎息溫、李,俱可自名一家。
惟佐氣骨稍卑,未能驂駕,而介詩所存太少,不足以見所長。
黃佐《明音類選》:吳下四杰、嶺南五先生,大家輩出,莫不比興成音,其深于詩者乎?
《詩談》:嶺南孫仲衍、王彥舉、黃庸之、趙伯貞,李仲修時稱五杰,惟仲衍清圓流麗,明珠走盤,不能自定,彥舉雄俊豐麗,殆敵手也。
德慶李文彬亦時勁敵,后瓊山丘浚詞雖豐腴,勁秀則少矣。
《國雅》:廣中四杰,并有盛才,特閑于七言。
如孫之《蔣陵兒》、《次武昌》,黃之《戰(zhàn)城南》,李之《秋情》等篇,能自迥出常境,綺嶄處亦類初唐語。
詩藪》:孫仲衍《驪山老妓行》濃麗繁富,殆過千言,而中多猥{宀兒}。
孫同時嶺南黃哲亦長七言古,才情少劣,氣骨勝之。
屈大均《廣東新語》:廣州南園詩社始自國初五先生。
越山詩社始自王光祿浙逵、倫祭酒以訓。
俘丘詩社始自郭光祿棐、王光祿學曾。
訶林凈社始自陳宗伯子壯,而宗伯復修南園舊社,與廣州名流十有二人倡和。
葉石洞云:「東廣好詞,縉紳先生解組歸,不問家人生產(chǎn),惟賦詩修歲時之會。
粵人故多高致乃爾。
粵詩自五先生振起,至黃文裕而復興。
」陳云淙云:天史公謂齊、魯文學其天性。
粵于詩則有然矣。
我國家以淮甸為豐、鎬,則粵應江,漢之紀,《風》之所為首《二南》也。
五先生以勝國遺佚,與吳四杰、閩才子并起,皆南音,風雅之功,于今為烈。
」 《本事詩》:仲衍才調(diào)杰出四人之上,即吳中四杰亦應讓步。
鄧球《泳化類編》:孫蕡博學善詩,豪逸足追古,為宋潛溪高弟。
太祖誅藍玉,蕡嘗為玉題畫,被逮將刑,口占一詩云:『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
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既誅,太祖問監(jiān)殺指揮,蕡死時有何言,指揮以前詩對。
太祖怒曰:「彼有如此好詩,汝乃不奏而遂殺之,何也?
」亦命殺之。
趙翼《陔馀叢考》:明孫蕡為藍玉題畫,臨刑口占云云。
按:此詩乃五代時江為所作。
為建州人,值王氏國亂,其友欲亡奔江南,為為草《投江南表》。
其友未出境被擒,搜得稿,遂并收為。
為臨刑詞色不撓,乃索筆為詩曰:「衙鼓驚人急,西傾日又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
」事見潯陽陶岳所撰《五代史補》第五卷。
今乃移之仲衍何耶?
豈仲衍被刑時誦此詩以寓哀,聞?wù)卟恢?,遂以為仲衍自作耶?div id="d5vnkcu" class='inline' id='people_44659_3_42_comment'>
田按:仲衍與彥舉、庸之、仲修、伯貞稱南園五先生。
其實南園結(jié)社,抗風軒中吟侶,仲衍一一舉之,伯貞不與也。
西庵集》中《琪琳夜宿與彥舉聯(lián)句序》云:「疇昔年十八九時,一時聞人相與友善,若洛陽李長皮仲修、郁林黃別駕楚金、東平黃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貢、維揚黃長史希文、古岡蔡廣文養(yǎng)晦、番禺趙進士安中、及其弟通判澄、徵士訥、北平蒲架閣子文、三山黃選士原善共結(jié)詩社南園之曲,豪吟劇飲,更唱迭和,而彥舉與馀為同庚,情好尤篤。
」獨不及伯貞名。
黃才伯云:「伯貞嘗以一囊自隨,遇景即投詩其中,絕不為人留題。
縉紳恒病其狷。
日往還西樵泉石間,獨與八十翁劉樂善,相倡和以自娛。
方孫、王、李、黃結(jié)社南園,更迭倡和,而伯貞自成一家言。
世以四子并之,稱五先生。
」此亦伯貞不與結(jié)社之一證也。
繼讀伯貞《聽雨詩》有云:「南園多酒伴,有約候新晴。
」又似曾與南園詩社者。
或入社較晚,故仲衍琪《琳聯(lián)句序》偶不及之耶?
仲衍于詩社中,獨推許彥舉,其作《南園歌》云:「昔在越江曲,南園抗風軒。
群英結(jié)詩社,盡是琪琳仙。
滄洲之盟誰最雄?
王郎獨有謫仙風。
狂歌放浪玉壺缺,劇飲淋漓宮錦紅。
青山日落情人已,王郎拂袖花前起。
歡呼小玉彈鳴箏,醉倚庭梧按宮徵。
哀弦泠泠樂末終,忽有華月出山東。
裁詩復作《夜游曲》,銀燭飛光白似虹。
當時意氣淩寰宇,湖海聲詩萬人許。
酒徒散落黃金空,獨臥茅檐夜深雨。
」讀此詩,可想見南園風雅之盛。
迄今游嶺海者,詫為美談。
仲衍家有煙霞寄傲事,當與南園抗風軒并峙不朽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08—1466 【介紹】: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tǒng)時為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zhuǎn)戶部,又轉(zhuǎn)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wù)。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為急務(wù),名臣多所識拔。卒謚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tǒng)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六
賢字原德,鄧州人。
宣德癸丑進士,授吏部主事。
進郎中,擢兵部侍郎,改戶部。
英宗復辟,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wù),進尚書。
坐事下獄,謫福建參政,未行,留為吏部侍郎。
尋復官,進太子太保。
成化初,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
卒贈太師,謚文達。
有古穰集》三十卷。
(《國史唯疑》:郭璉為兵部尚書,雅持正,試造士賢《嘉禾》詩,謂有公輔器,興張紞之識楊士奇事同。
《雙槐歲鈔》:文淵閣右植芍藥,有臺,相傳宣廟幸閣時命工砌者。
初植一本,居中澹紅者是也。
景泰初,增植二本,純白居左、深紅居右。
舊常有花,自增植后未嘗一開。
天順改元,徐有貞、許彬、薛瑄、李賢同時入為學士,居中一本遂開四花,其一久而不落。
既而三人皆去,惟賢獨留。
人以為兆。
明年暮春,忽各萌芽,左二右三,中則甚多,而彭時、呂原、林文、劉定之、李紹、倪謙、黃諫、錢溥相繼同升學土,凡八人。
賢約開時共賞,首夏四月盛開八花,賢遂設(shè)燕以賞之。
時賢有玉帶之賜,諸學士各賜大紅織衣,且賜宴,因名純白者曰「玉帶白」,深紅者曰「宮錦紅」,澹紅者曰「醉仙顏」,惟諫以足疾不赴,明日復開一花,眾謂諫足以當之。
賢賦詩十章,閣院宮寮咸和,匯成曰《玉堂賞花詩集》。
納蘭成德《淥水亭雜識》:玉堂賞花會賦詩者四十人。
學土則南陽李賢、安成彭時、槜李呂原、莆田林文、安成李紹、永新劉定之、錢塘倪謙、東吳錢溥,侍讀則金城黃諫,詹事則廬陵陳文、長洲劉鉉,侍講則眉山萬安、漁陽李泰,中允則古杞孫賢,贊善則范陽牛綸,修撰則吳中陳鑒、博野劉吉、錢塘童緣、華容黎淳,編修則西蜀李本,昆陵王?、馀姚戚瀾、宜興徐溥、瓊山丘浚、泰和尹直、安成彭華、書川陳秉中、臨川徐瓊、四明楊守陳、臨江吳匯,檢討則嚴州傅宗、安成張業(yè)、河東邢讓,翰林五經(jīng)博士則天臺鮑相,典籍則西蜀李鑒、泰和陳谷,侍書則浙江謝昭,其二人則禮部員外郎臨淮淩耀宗、中書舍人江東曹冕。
詩成,李賢序之,彭時作后序。
田按:諸公和李文達《內(nèi)閣芍藥黃字韻》詩,彭學士時句云「色借宮袍近柘黃」,林學士文句云「玉帶幾名新賜白,金花應瑞舊圍黃」,倪學士謙句云「托根終近省闈黃」,又云「近侍曾聞亞姚魏,品題今喜得蘇黃」,黃侍讀諫旬云「資福玉盤先逞白,廣陵金帶總腰黃」,永新劉學士定之則「玉帶白」、「宮錦紅」、「醉仙顏」各賦一詩,見本集。
此后成化中,徐少傅溥賦內(nèi)閣芍藥用吟、扉二韻,本院官皆和之。
正德中,大學士梁儲、楊一清賞芍藥用東、冬、清、青為韻,詩各別紀于后。
維基
李賢(1408年—1466年),字原德,河南鄧州長樂林(今鄧州市孟樓鎮(zhèn)長樂嶺)人,進士出身,明朝重臣。明英宗、代宗時代曾歷任吏部侍郎、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明朝內(nèi)閣首輔,進少保,一生從政三十余年,為官清廉正直,政績卓著,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謚文達。宣德、正統(tǒng)年間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年)聯(lián)捷進士,奉命調(diào)查河津蝗災,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李賢竟不往。正統(tǒng)初年,建議減少對塞外降人的俸祿,以消除其禍患。明英宗不聽。當時廷臣誥敕均須有九年任期,李賢建議改以三年,后準許。之后升為考功郎中,改文選,跟從明英宗北征,土木之變時脫逃回朝。景泰、天順年間景泰二年(1451年),上疏諫言景泰帝勤政等策,得到景泰帝贊許,命入翰林院。隨后升兵部右侍郎,改戶部右侍郎。也先屢次上貢馬,李賢則稱給金帛以強盜并非正策,于是陳述邊界戰(zhàn)備廢弛,于謙請其寫章批評諸將,之后轉(zhuǎn)為吏部右侍郎,并呈上《鑒古錄》。奪門之變后,明英宗復辟,命其兼任翰林院學士,直入文淵閣,與徐有貞共同在內(nèi)閣參贊機務(wù)。不久,進升吏部尚書。李賢為人氣度端凝,所奏對皆中機宜,深得英宗眷用。當時山東饑荒,英宗發(fā)帑幣以賑災,召徐有貞與李賢商議。徐有貞稱有官員多在其中私飽己囊。李賢則稱:「慮中飽而不貸,坐視民死,是因噎廢食也。」英宗于是下令增加銀錢。當時,石亨、曹吉祥與徐有貞爭權(quán),并忌恨李賢。諸多御史彈劾石亨、曹吉祥有罪,兩人懷疑此為徐有貞、李賢之計,于是向英宗求訴,徐有貞、李賢兩人均下獄。恰逢有風雷變,李賢得釋,謫福建參政。未行之時,王翱奏請李賢可大用,遂留用為吏部左侍郎。一個月后,恢復吏部尚書,仍然在內(nèi)閣參贊機務(wù)。石亨知英宗向著李賢,雖怒卻仍無可奈何,只能佯裝與他友好。李賢亦深居簡出,非英宗召見則不入閣,而英宗卻更加親近李賢。之后,蒙古孛來進犯邊界,石亨稱玉璽在孛來處,可以打仗取回,英宗為之心動。李賢則稱不可再主動挑釁,而玉璽不足為寶,事情遂方休。石亨卻更加忌恨李賢。當時英宗亦厭惡石亨、曹吉祥驕橫,有次屏人對李賢稱:「這些人干預朝政,各地奏事者均先到其門,怎么辦?」李賢稱:「陛下只能獨斷,這樣的趨附方能自息?!沟墼唬骸溉绻徊杉{他們的建議,他們的臉上就有難色?!估钯t稱:「希望您能以緩制之。」當時石亨、曹吉祥用事,李賢顧忌不敢盡言,然而每次都能從容應對。曹石之變時,曹欽攻入東朝房襲擊李賢,并將殺之,逼其寫釋己罪草奏。幸虧王翱率軍趕來救助得免。李賢則密疏請擒賊黨,英宗得疏后大喜,慰勞特加太子太保。李賢并進言,急宜詔天下停不急務(wù),而求直言以通閉塞,得到批準。曹石之變后,英宗再問李賢“奪門之變”事。李賢稱:「『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且爾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審置陛下何地!」英宗大悟并贊同。李賢并解釋道,英宗復辟是自然之理,石亨等人才是奪門之變的真正受益者。于是英宗下令章奏勿用「奪門」字,并議革冒功者四千余人,僅剩已襲父爵的太平侯張瑾和興濟伯楊宗。至成化初年,諸被革者訴請,李賢又進言,并奪張瑾、楊宗爵位,時論均稱大快。英宗重用李賢,其所言之事均見聽,錦衣衛(wèi)門達忌妒大學士李賢受寵,又多次規(guī)勸自己,便曾在朱祁鎮(zhèn)面前誣陷他,說李賢接受陸瑜的黃金,為他求取尚書一職。朱祁鎮(zhèn)懷疑了,半年仍不下詔書。至此,門達拷打楊塤,教他引出李賢,楊塤即謊稱:「這是李學士教我干的?!归T達非常高興,立即上奏朱祁鎮(zhèn),請求法司在午門外會審楊塤。朱祁鎮(zhèn)派宦官裴當監(jiān)視。門達想抓住李賢一起審訊,裴當說:「大臣不可辱!」門達這才罷休。到審訊時,楊塤說:「我不過是個小人物,怎能見到李學士?這都是門錦衣教我的。」門達氣色沮喪,話都說不出來,袁彬也歷數(shù)門達納賄的情狀。法司害怕門達而不敢上報,結(jié)果仍判袁彬絞刑,以財產(chǎn)贖死罪。楊塤論斬。朱祁鎮(zhèn)下命袁彬贖完后調(diào)到南京錦衣衛(wèi),而禁錮楊塤。天順七年,李賢請英宗寬恤、罷江南織造、清錦衣衛(wèi)獄、止邊臣貢獻、停內(nèi)外采買等事情,英宗感到為難,李賢則四次進言,同列官員均感到恐懼,李賢退則稱「大臣當知無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截止天順年間,李賢一直擔任內(nèi)閣首輔,呂原、彭時為輔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2—1478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永熙。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貪墨吏數(shù)十人。景泰時擢廣東副使,巡撫江西。劾奏寧王朱奠培不法狀,后被寧王誣劾,奪官。后再起為大理少卿,遷兵部右侍郎。憲宗立,以牽累貶官。會大藤峽徭、僮等族民眾起事,乃改以左僉都御史,參贊軍務(wù),督兵鎮(zhèn)壓。遷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wù)。有才略,治軍嚴,而謗議亦易起。為中官所傾軋,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七
雍字永熙,長洲人。
正統(tǒng)壬戌進士,除御史。
擢廣東副使,進右僉都御史,巡撫江西,改山西副使。
以事下獄,奪官。
尋超大理少卿,復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大同,入為兵部侍郎。
坐累眨浙江參政,擢左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wù),再進右都御史。
正德中,謚襄毅。
有集十五卷。
(田按:襄毅素為武功伯徐有貞所輕。
有貞自金齒赦還,時仰觀天象,謂將星在吳,益自負,常以鐵鞭自隨,數(shù)起舞。
及聞襄毅征兩廣有功,乃擲鞭太息曰:「孺子亦應天象耶?
」初賊蔓延兩廣,議者謂當分兵撲滅。
襄毅決計全師直搗大藤峽,始至峽口,儒生里老數(shù)十人伏謁道左,愿為向?qū)А?div id="ax15ogo" class='inline' id='people_50318_1_12_comment'>
襄毅叱左右縛斬之,果賊也。
賊大驚曰:「韓公天神也!
」麾兵奪橫石塘及九層樓諸險。
丘文莊浚《凱歌》所謂「一夜山靈驚失險,回頭不見九層樓」也。
大藤峽延廣六百里,中有大藤如虹,橫互兩崖間。
襄顏先后破賊三百二十四砦,斧大藤斷之,易名斷藤峽,勒石紀功而還,自作《平斷藤峽長歌》以紀事,所謂「大藤根株悉已斷,五嶺封疆真再造」也。)
維基
韓雍(1422年—1478年),字永熙,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授御史,出巡河道,后巡按江西。景泰二年(1451年),升廣東副使。景泰三年(1452年),經(jīng)華蓋殿大學士陳循推薦,任右僉都御史,代楊寧巡撫江西。重建滕王閣,“堂高逾二十尺,而樓又逾其半,宏深富麗”。又彈劾寧王朱奠培不法之事,得罪寧王府。天順元年(1457年),撤銷天下巡撫,改任山西副使。朱奠培因前事懷恨在心,趁機彈劾,被下獄奪官。后起用為大理寺少卿,不久復任右僉都御史,輔佐左都御史寇深理都察院事。天順四年(1460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大同。天順七年(1463年),入覲議事,留用為兵部右侍郎。明憲宗即位,受翰林院侍讀學士錢溥連累,貶為浙江左參政。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因廣西大藤峽(廣西桂平市西北約8公里的黔江下游)瑤、僮各族動亂,兵部尚書王竑力薦韓雍為左僉都御史,贊理軍務(wù),與趙輔等率軍16萬前往鎮(zhèn)壓,多所殺伐。五月,叛軍殺瀧水主簿陳衍。十一月,明軍長驅(qū)至大藤峽口,叛軍近7000人被殺,擒殺叛軍首領(lǐng)侯大茍,改地名為斷藤峽,韓雍任兩廣總督,駐梧州。最終因下屬及同僚攻訐致仕。兩廣人念其功績,立祠祭祀。家居五年后卒,享年五十七歲。正德年間,追謚襄毅。著有《襄毅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鳳陽府定遠人,字廷章。沐昂孫。沐斌卒,子沐琮幼,乃以都督同知代鎮(zhèn)。號令肅然嚴明,不可犯。天順初卒。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章,贈都督同知僖子,官至右軍都督。有繼軒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五
璘字廷章,定邊伯昂孫。
景泰初,以都督同知鎮(zhèn)守云南。
有《繼軒集》。
(《藝林伐山》:督繼軒沐璘字學皇象,畫學米元章,詩學六朝、盛唐。
以僻遠人罕知之。
升庵集》:丘文莊公曰:「自漢南越入中國,始有南海,然西海竟不知所在。
今望祀西海于蒲州。
滇之極西百夷之外,聞有大海通西南島夷,即西海也。
宜于云南城望祀之。
」慎案:王莽立西海郡于西寧之地,亦妄也。
今滇西百夷之外有大海,在今阿瓦地。
沐璘為都督,曾至其地,有詩云:「蛇首樓船十丈長,船頭鐃鼓樂笙簧。
篙師百櫓齊搖去,阿瓦城邊水似湯。
」即西海無疑矣。
田按:沐氏自黔寧以來,世有傳詩,繼軒詩極有風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臨高人,字汝學。
少年時受業(yè)于丘浚。
正統(tǒng)十二年舉人,歷官高州、邵武同知,任滿,改臨江府同知致仕。
所至清廉愛民,惟為人質(zhì)直,始終不得擢升。
卒年八十五。
有《雞肋集》、《經(jīng)籍目略》、《原教篇》、《瓊臺外紀》、《庚申錄》、《珠崖錄》等。
全粵詩·卷九三
王佐(一四二八 — 一五一二),字汝學,號桐鄉(xiāng)。
海南臨高人。
少時從學于唐舟、丘浚之門。
明英宗正統(tǒng)十二年(一四四七),以禮魁中舉人,與同榜陳獻章并稱“二俊”。
遂游學京師,監(jiān)試每擢第一,而會試不售。
成化二年(一四六六),選授高州同知,歷官邵武、臨江同知,所至以廉操聞。
然以質(zhì)直不與時合,游宦二十馀年而不得遷,后告歸。
有《雞肋集》、《金川玉屑集》、《瓊臺外紀》等。
明正德《瓊臺志》卷三六有傳。
王佐詩,別集僅存《雞肋集》十卷(前七卷為文,后三卷為詩)一種。
是集有明末刻本、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民國五年刻本、明陳是集編民國二十年海南書局鉛印本《溟南詩選》、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鉛印本《海南叢書》。
前二種未見,今以民國五年刻本(簡稱民國刊本)為底本,參校海南書局民國二十年鉛印本《溟南詩選》卷一所錄王佐詩(簡稱詩選)、海南書局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海南叢書》第三卷第二集《雞肋集》(簡稱叢書)。
另從明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瓊臺志》輯得《瓊臺外紀》等散篇佚詩,另作一卷,次于后。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八
佐字汝學,臨高人。正統(tǒng)丁卯舉人,授高州通判。改邵武、臨江。有《雞肋集》。 (楊慎《升庵集》:天順初,英廟大獵,從官皆戎服弓矢以護蹕,應制賦詩。有祭酒劉某詩,以「雕弓」為「弓雕」。太學生輕薄者帖詩于監(jiān)門云:「獵羽楊長共友僚,雕弓詩倒作弓雕。祭酒如今為酒祭,銜官何以答廷朝?」廣東舉人王佐復上詩于劉云:「樂羊終是愧巴西,許下唯聞哭習脂。豈是先生無好句,弓雕何愧古人詩。」本為能得司成之喜,劉覽之,愈怒。其后王佐刻其《桐鄉(xiāng)詩》,具載此首,遂大傳其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30—1483 【介紹】: 明河南杞縣人,字舜卿。景泰五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侍經(jīng)筵,與修《寰宇通志》。成化六年預修《英宗實錄》成,進太常卿,兼侍讀學士。以家艱還。服滿后命以學士掌翰林院事,即引疾乞休。卒謚襄敏。
維基
孫賢(1423年—1477年),字舜卿。
河南杞縣傅屯(今蘇木鄉(xiāng)傅屯)人,明代狀元,政治人物。
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孫賢中式庚午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舉人,治《詩經(jīng)》。
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傳言此科原取丘浚,因其貌不揚而改取孫賢。
授翰林院修撰,參與撰修《寰宇通志》。
天順元年(1457年)任左中允,為太子師傅。
憲宗時,授太常寺少卿。
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
撰修《英宗實錄》。
成化十三年(1477年)病逝,追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謚襄敏。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謝一夔,古源(今喬樂鄉(xiāng)前澤花園)人,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卒于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8年)。
天順四年進士,明英宗欽點狀元,曾出任翰林學士、禮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
其一生著述頗豐,修《英宗實錄》、《宋元通鑒綱目》、《續(xù)資治通鑒綱目》等史書,并著有《謝文莊公集》、《力余?!返龋€曾為明憲宗、孝宗父子的老師,是明代中葉一位頗具聲名的大臣、學者。
在安義縣喬樂鄉(xiāng)前澤村發(fā)現(xiàn)一塊漢白玉墓碑。
經(jīng)清洗后考證為明代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一甲進士、狀元謝一夔墓碑。
此漢白玉墓碑高240厘米、寬100厘米、厚20厘米,頂端為雙龍戲珠浮雕,上刻“敕葬太子少保翰林學士狀元謚文莊”及“天運乙酉歲仲春月”等文字。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一三一
黎暹,字景升。
順德人。
明憲宗成化元年(一四六五)舉人。
卒業(yè)國子監(jiān),嘗為祭酒丘浚所稱。
授金華府同知,罷歸,搆羅江書院,吟嘯其中。
有《草庭稿》。
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
海澄(1442年—?
),字靜之,廣東瓊山縣左所人,海南海氏。
海答兒后人。
海瑞伯父。
丘浚之門生。
天順年間,廣東鄉(xiāng)試中舉。
成化十一年,登進士三甲一四九名,授福建建陽縣知縣,選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47—1519 【介紹】: 明江西南城人,字景鳴。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編修。正德初遷南京太常寺卿。時劉瑾專權(quán),李東陽依違其間,玘雖為東陽所舉,仍貽書責之,且請削門生之籍。累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嚴謹,為僚屬所敬服。七年冬,考績赴都,引疾致仕歸。博學好古文,追求奇奧,學者稱圭峰先生。卒謚文肅。有《類說》、《圭峰文集》。
明詩紀事·丙簽·卷九
玘字景鳴,商城人。
成化丁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歷侍讀、南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擢南吏部侍郎,引疾歸。
嘉靖初,謚文肅。
有《圭峰集》三十卷。
(《藝苑卮言》:黃五岳省曾言南城羅公玘好為奇古,而率多怪險饾饤之辭。
居金陵時,每有撰造,必棲踞于喬樹之巔,霞思天想,成閉坐一室,客有于隙間窺者,見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氣,皆緩履以出。
都少卿穆藝伊考墓銘,銘成,語少卿曰:「吾為此銘,瞑去四五度矣!
」今其所傳《圭峰稿》者,大抵皆樹巔死去之所得也。
國史唯疑》:羅圭峰由輸粟入監(jiān),年四十馀。
祭酒丘文莊公議南士不聽北留,羅固請至再三,受撲不挫,面數(shù)之曰:「若能識幾字?
崛強乃爾!
」大聲應曰:「唯中秘書未讀耳!
」丘異之,識其名堂柱。
再試義奇甚,六館士莫有及者。
驚嘆為延譽于朝,遂以其年發(fā)解聯(lián)第,蔚為名儒。
田按:景鳴鄉(xiāng)舉出西涯之門。
西涯依違劉瑾,景鳴寄書責之云:「屢更變故,雖嘗貢書,然不敢頻頻者,恐彼此無益也。
今則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無所措手矣!
》曰:『不俟終日』,此言非歟?
彼朝夕獻諂以為當依依者,皆為其身謀也。
不知乃公身集百詬,百歲之后,史冊書之,萬世傳之,不知此輩亦能救之乎?
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死而不言,誰復言之?
伏望痛割舊志,勇而從之,不然請先削門生之籍,然后公言于眾,大加誅伐,以彰叛恩者之罪,生亦甘焉。
」此書可以報舉主矣。
景鳴文章綽有矩范,詩非所長,作文至瞑去四五度,劉彥和文章傷命之戒,諒哉?。?div id="t60wokx" class='inline' id='people_50512_1_25_comment'>
維基
羅玘(1447年—1519年),字景鳴,號圭峰,江西南城睦安鄉(xiāng)磁圭人,是明朝中葉政治人物和學者,成化丁未進士。
他曾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
見陳學霖《宋明史論叢》(2012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85頁「明朝「國號」的緣起及「火德」問題」。
學者稱他為圭峰先生。
羅玘出生于仕宦家族,在家中四兄弟之中(羅網(wǎng)、羅坦、羅經(jīng)、羅純)排行第二。
羅玘自幼敏而好學,博覽群書。
年少時,他入國子監(jiān)。
祭酒丘浚試其文章,結(jié)果令人甚為嘆服。
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羅玘中式順天鄉(xiāng)試解元。
次年中進士,并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進侍讀見黃佐《翰林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九〈經(jīng)筵恩賚〉)第966頁:「正德元年〔1506〕,開經(jīng)筵,賜宴及白金?幣有差。
知經(jīng)筵事者,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太常少卿兼侍讀費宏,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讀毛澄,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毛紀、傅圭,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講蔣冕,侍讀羅玘,修撰石寶也?!埂?。
他從此更加鉆研古文,經(jīng)常手不釋卷,誦讀不輟。
另外,羅玘為人嚴謹,勤政務(wù)實,勇于直言正諫,所以為世人敬畏。
弘治九年(1496年),武岡知州劉遜被岷王膺鉟誣陷下獄。
給事中龐泮、御史劉紳等前來進諫,同囚于獄中。
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15:「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岡州知州劉遜、給事中御史龐泮、劉紳等諌下錦衣衛(wèi)獄」。
于是,羅玘進言應以寬容態(tài)度去處理國家事務(wù)。
弘治十一年(1498年),宦官李廣得罪太皇太后而自殺身亡。
他遺下一書記述群臣與其交往之事。
明孝宗閱后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其黨羽。
羅玘上疏言孝宗不能只靠一封李廣的遺書去治大臣罪,否則延禍無辜。
他建議只要密加查訪就可以迫使確實牽涉在內(nèi)的人引疾而退或者以其他事宜斥責他們,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
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戶部郎中李夢陽應詔上書,卻遭壽寧侯張鶴齡誣陷下獄。
羅玘為其申訴得以保全。
及后羅玘升為侍讀。
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286:「羅玘傳臣請降敕密諭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
李夢陽下獄,玘言壽寧侯托肺腑當有以保全之。
夢陽不保為侯累,帝深納焉,秩滿進侍讀?!?。
在正德元年(1506年),羅玘升為南京太常寺少卿。
時正值宦官劉瑾亂政,大學士李東陽依附權(quán)勢,逢迎劉瑾。
但朝政多有微言。
羅玘雖然為李東陽所推薦,反而能棄私交而不毀大義。
他修書予李氏,責備他助紂為虐,并與他斷絕交往。
不久,他升為太常寺卿。
直至正德二年(1508年),他又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
當時宦官劉瑾導明武宗享樂、矯旨行事,以致國庫空虛。
而朝臣亦上疏勸諫,言辭激切。
但明武宗不納諫,羅玘因此而常常憂慮國事。
四年后,即正德七年(1512年),他入京考績,托病辭官歸隱,從此潛心學問。
他于《紅梅》一詩曾抒發(fā)了他當時托病辭官的心境:「西湖殘雪候多時,卻恨前年被雪欺。
且學杏花紅似錦,暫邀啼鳥到南枝。
」另外,羅玘辭官后看到地方官吏對百姓不斷加重苛捐雜稅而深感不安。
在正德九年(1514年),寧王朱宸濠圖謀叛逆,他因素仰羅玘名聲,便派人送來厚禮以結(jié)交羅玘。
但羅玘堅拒不受,避居金溪深山。
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發(fā)動叛亂。
羅玘雖然抱恙,仍然修書一封聲討寧王,并與朝廷守臣相約討伐之事。
但是還未成事羅玘便病歿。
其遺體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張公嶺項山寺左側(cè)。
以上資料根據(jù)羅玘《文肅公圭峰羅先生文集》整理而成。
羅玘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圭峰書院,著書立說。
其一生著有《圭峰文集》18卷,《續(xù)集》14卷,《類說》2卷及《圭峰奏議》等。
共 2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