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傳燈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六
義和,賜號圓證大師。
紹興間,住持平江府吳江縣華嚴寶塔教院。
乾道元年,住臨安慧因院。
著有《華嚴念佛三昧無盡燈》一卷。
見《樂邦文類》卷二、《法藏和尚傳》(《續(xù)藏經(jīng)》第二編乙第七套第三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1—1378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縣人,俗姓顧,字以中,號廣慧。出家于海云院,主持凈慈、徑山等寺。洪武初詔碩僧集天界寺,智及居首,以病不及召對,賜還海云寺,卒。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以中,吳縣顧氏子。幼入海云院,歷主兩浙大剎。洪武初,詔高僧十人,集大天界寺。智及居首。尋賜還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及。
字以中。
蘇之吳縣顧氏子。
入海云院祝發(fā)。
受具戒。
聞賢首家講法界觀。
往聽之。
未及終章。
莞爾笑曰。
一真法界。
圓同太虛。
但涉言辭。
即成剩法。
遂走建業(yè)。
謁廣智于龍翔。
微露文彩。
廣智賞異之。
尤為閩國王清獻公所敬。
有同袍嶼上人者。
訶之曰。
子才俊爽若此。
不思荷負大法。
甘作詩騷奴仆乎。
無盡燈偈所謂。
黃葉飄飄者。
不知作何見解。
師舌禁不能答。
即歸海云。
胸中如礙巨石。
踰月。
忽見秋葉吹墜于庭。
豁然有省。
喜不自勝。
乃走徑山。
見元叟。
叟勘辯之。
師應對無滯。
遂命執(zhí)侍。
遷主藏室。
至正壬午。
行院舉師。
出世昌國隆教。
轉(zhuǎn)普慈。
未幾。
行省達識公。
延主凈慈。
兵燹之馀。
艱窘危厲。
人所不能堪。
師運量有方。
軌范峻整。
綽有承平遺風。
遷主雙徑。
皇明龍興。
詔。
有道碩僧集天界。
師居首焉。
以病不及召對。
賜還穹窿山。
即海云也。
戊午八月。
忽示微疾。
至九月四日。
書偈而逝。
其徒。
以遺骨藏山之陰。
分爪發(fā)歸徑山。
于無等才公塔左瘞焉。
閱世六十八。
臘五十一。
師長深山立。
昂然如孤松在壑。
威令嚴肅。
其下無敢方命。
故所至百廢具興。
然處事達變。
接引后進。
又如春風時雨之及物。
使人不自知。
元帝師。
以為賢。
錫師六字師號。
曰明辯正宗廣慧云。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愚庵禪師者。名智及。吳人也。年十七為僧。亦得法于元叟端。住后四遷名剎。元帝師錫號明辯正宗廣慧禪師。及公長身山立昂然。如孤松在壑。法令嚴肅。其下無敢方命。所至百廢俱興。然能俯順時宜。又如春風時雨之及物。使人不知。以其提唱語句達九重。撐大元叟家聲。復喜納言。見三尺童。理長則就之。雖工剩藝。自視若不逮。至于料除積弊。不出詞色。力絕其原。故學士宋濂譽曰。元帝師以徽號。加愚庵及公。不虛也。暮年不得已。再赴明高帝詔抵京。抵京未幾。會楚石遷化。由此得辭還穹窿山。時年六十八。亦書偈趨寂焉?;鹪∮邢銡庖u人。如沉水香。所用數(shù)珠循環(huán)不壞。其遺骨紺澤。類青琉璃。設(shè)利羅積有光。復有夢堂噩禪師。與及齊名。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及,字以中,別號西麓,自題所居曰“愚庵”,姓顧氏,吳人也。謁廣智于龍翔,微露文彩,廣智大驚。有聚上人者呵之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負荷大法,甘作詩騷奴仆乎?無盡鐙偈所謂‘黃葉飄飄’者何謂也?”智及噤不能答,即歸海云,胸中如礙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見秋葉吹墜于庭,豁然有省。雖喜不自勝,不取證明眼,恐涉偏執(zhí),乃走見徑山,山勘之,智及應機不滯,遂命執(zhí)侍。久之,乃掌藏室。元至正壬午,行院欽其道譽,推主昌國隆教,轉(zhuǎn)普慈。未幾,行省左丞相達識公延主凈慈,復請遷徑山。一日,達識帖睦爾翩然來游,直趨方丈便問:“凈名丈室,容三萬二千獅子座,凈慈丈室容多少?”智及云:“一塵不立?!必┫嘣疲骸芭c么覿體相違。”智及揭簾云:“請丞相鑒?!蹦诵χx曰:“作家宗師,不勞再勘?!泵骱槲涔锍?,詔有道碩僧十馀人集天界寺,袖然居首,以病不能一對,賜還穹窿山,即海云所在也。戊午八月,忽示疾。至九月四日,索筆書偈而逝,茶毗火燄化成五色,有氣襲人如沈香,遺骨紺澤類青琉璃色,設(shè)利羅交輟于其上。其徒奉以藏海云山陰,又分爪發(fā)歸徑山瘞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性專,字守庵。
姓張氏,昆山人。
早歲薙發(fā),遍訪知識,謁妙峰受戒,預法華講席,聞聲領(lǐng)悟。
誓行頭陀,行十二時中,唯誦《法華》,深入禪定。
嘗于空中見西方寶池,成琉璃色,深廣無際,以白妙峰。
妙曰:“此觀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
”專遂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彌勒像,嘉靖間,經(jīng)兵燹金蝕,專為新之,又構(gòu)石殿與像,稱感見瑞光,夜明如日。
二十三年秋,延傳燈法師講小本《彌阿經(jīng)》,有請易《彌勒上生經(jīng)》者。
專曰:“不然,吾聞彌陀與彌勒,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將使眾同悟本性彌陀,即本性彌勒。
先游蓮華凈土,然后預龍華勝會耳。
”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數(shù)日,衣褶中生靈芝一本,大于拳,色紅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4 【介紹】: 明僧。蘇州府吳江人,俗姓沈,字達觀,號紫柏。年十七出家虎丘寺,二十從講師受具戒參。游五臺,至京師,歸吳重建楞嚴廢寺。后游大房石經(jīng),進隋僧凈琬所藏佛舍利。旋以獄詞牽連論死,索浴說偈端坐而逝。有《長松茹退集》。(《光緒蘇州府志》卷一三四)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真可,字達觀,號紫柏,俗出吳江沈氏。嘗居嘉善荒墩,五歲不語。有異僧過其門,摩頂謂曰:“此兒出家當為人天師?!毖杂櫜灰姡炷苎?。兒時志氣雄放,不可羈勒。年十七,仗劍游塞上。至蘇州,遇雨,宿虎丘。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大悅,即薙發(fā)。嘗過匡山,窮相宗奧義。游五臺,至京師,參遍融笑巖諸老發(fā)明大事。還。住嘉善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こ抢銍浪戮脼閯莺栏钇浒?,志欲復之。萬歷壬辰至京,于石經(jīng)山得佛舍利玉函。聞于慈圣太后,賜紫伽黎迎供,因奏請興復楞嚴。又刻藏經(jīng)于徑山,復戒壇于檀柘。西游峨眉,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憩匡廬,復歸宗古寺。后聞憨山師以弘法被難,遠戍雷陽。嘆曰:“法門無人矣?!蹦峡堤貐菍毿?,以礦稅被逮,其妻投繯死。嘆曰:“閹人橫行至此,世道不可為矣?!蹦藳Q筴入都,曰:“海印不歸,我為法一大負。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傳燈錄不續(xù),我慧命一大負。舍此一具貧骨,釋此三負,不復走王舍城矣?!奔把龝z起,逮入詔獄,執(zhí)政意在鉤黨,欲牽連殺之。被笞,血肉狼籍,索浴說偈,堅坐而逝。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句曲沈氏子。十七剃發(fā)。游方。聞誦張拙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大疑。一日齋次忽悟。乃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如何若何。游京師因神宗皇帝。手書金剛經(jīng)汗下漬紙。疑更當易函遣近侍質(zhì)師。師進偈曰。御汗一滴。萬世津梁。無窮法藏。從此放光。帝大悅。癸卯秋。忽妖書發(fā)。帝見章奏甚憐之。法不能免。因逮及拷訊。時神色自如。抵死不屈。臘月五日入獄。法司定罪論死。師說偈曰。一笑繇來別有因。那知大塊不容塵。后茲收拾娘生足。鐵橛花開不待春。索浴罷囑侍者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說偈端坐而逝(觀千五臺山。累載藏經(jīng)板至徑山重刻書本。轉(zhuǎn)發(fā)楞嚴寺流通。洵莫大之功也)。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可,字達觀,晚號紫柏老人,姓沈氏,其先句曲人,后徙居吳江大湖灘畔。
母夢異人授以桃實,枝葉相附,色鮮而大,寤而有娠。
生時香氣盈室,人多奇之,雖在襁褓,貌若潛沈,五歲不語,父母憂之。
有異僧過門,摩頂,謂其父曰:“此兒出家,當為人天師。
”言訖不見。
真遂發(fā)語,不異成人。
先是庭中時見巨人跡,爾后不復見。
髫年嬉逐,性獨雄猛,狀貌魁杰,不喜見婦人,浴不許人先。
一日姊先就浴,乃大怒,自是親戚婦女莫敢近。
稍長,志益壯,父母不能拘,年十七方仗劍遠游塞上,行至姑蘇閭門,徘徊市中,天大雨,值虎邱僧明覺冒雨來,相顧遌間,壯其貌,因蔽之以蓋,遂同歸寺。
具夕餐驩甚,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心悅之。
侵晨入覺室,解腰纏十馀金授覺,請?zhí)甓?,因禮覺為師。
是夜,即兀坐達旦。
覺嘗欲募鐵十萬兩,造大鐘,真曰:“吾助之。
”徑往平湖巨室門外,趺坐三日不食,主人進食不為動,問:“何所為苦行乃爾?
”曰:“欲得鐵十萬兩,造大鐘。
”主人立予之,乃受食,載鐵回虎邱,歸即閉戶讀書,年馀不越閫,人多敬憚之。
年二十,從講師受戒具。
嘗至嘉興東塔寺,見僧書《華嚴經(jīng)》,跪誦良久,嘆曰:“禪者不當如是邪?
”遂之武塘景德寺掩關(guān)三年,復回吳門辭覺曰:“吾將行腳諸方,歷參知識。
”遂仗策去。
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至“斷除妄想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乃大疑之,遍書二語于壁間,默思潛索,頭面俱腫,偶爾舉箸,忽焉而悟。
淩躒諸方,嘗言:“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一掌便醒,安用他為。
”過匡山,窮相宗奧義。
一日行二十里足痛,更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里乃止,其猛進類此。
游五臺至峭壁空巖,見老宿孤坐,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
”宿豎一指。
又問:“既生后如何?
”宿展兩手。
豁然領(lǐng)解,跡之失所在。
至京師參遍融,問荅之間機鋒敏捷,融為折服,因留居焉。
九年復歸虎邱省覺。
更至淞江掩關(guān)百日,尋至嘉興見太宰陸光祖,心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開者,南昌人,棄青衾披剃于南海,聞真風,往歸之。
真知為法器,留侍焉。
郡城楞嚴寺為長水法師疏經(jīng)處,久廢,有力者侵為園亭。
真慨然傷之,欲為恢復計,屬開任其事,陸太宰弟云臺為建禪堂五楹。
既成,真刺臂血題其柱云:“若不究心坐禪徒增業(yè)苦,如能護法詆佛猶益真修。
”后二十年,太守槐亭蔡公舍貲重脩之,蓋真愿力所持也。
居常坐嘆道法陵遲,又念大藏卷帙重多,遐方僻陬有終身不聞佛法名字者,欲刻方冊易流通,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即有謗者罪當自代。
遂與太宰陸公及司成馮公夢禎、廷尉曾公同亨、囧卿瞿公汝稷一商度之,以開董其事,萬歷己丑創(chuàng)刻于五臺,居四年,以冰雪苦寒,復移于徑山寂照庵,工既成,開以病隱去。
初桐城吳公用先為儀曹郎,參道入室,從容及刻藏事,真遽曰:“君與此法有大因緣。
”真化后,吳公出長浙藩,用馮司成初議,脩復化城為徑山下院,藏貯經(jīng)版,人以為真預讖云。
嘗于于園書《法華經(jīng)》,顏書經(jīng)處曰“墨光亭”。
聞妙峰建鐵塔于蘆芽,乃送經(jīng)置塔中,且與計藏事。
復之都門訪憨山于東海,遂走海上至膠西,秋水泛漲,眾度必不能渡,真解衣先涉,疾呼眾,水已及肩,真躍而前,既渡,顧謂弟子曰:“死生關(guān)頭,須直過為得耳。
”眾皆欽服。
及底都門,訪石經(jīng)山,禮隋琬公塔,念琬公慮三災劫壤,正法澌滅,創(chuàng)刻石藏于巖洞,感其護法深心淚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已歸豪右,矢復之而未果。
乃決策西游蛾嵋,由三晉歷關(guān)中,跨棧道至蜀,禮普賢。
順流下瞿塘,過荊襄,登太和,至匡廬尋歸宗故址,唯古松一株,寺僧易米五斗,匠石將伐之,有乞者憐而乞米贖之,樹賴以存。
真聞而興感,樹根為樵斧剝斲,勢將折,真砌石填土,咒愿復生,以卜寺重興兆。
后樹日長,寺竟復,其愿力固如此。
過安慶,阮君自華請游皖公山馬祖庵,喜其超絕,屬建梵剎。
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最后弟子也。
復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
因隨過云居,禮石經(jīng)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nèi)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三十棒,輕則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shù),股盡墨。
乃云:“眾生無始習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diào)伏也。
”又與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jīng)》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
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jīng)》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
”瀕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
”遂長別。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
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門。
吳入獄,真多方調(diào)護,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出獄。
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
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
若釋此三負,當不復入王舍城矣。
”居無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
”因說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學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
”真復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
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nèi)文殊臺。
真生平以荷負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始從楞嚴,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jīng)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
所著有《內(nèi)外集》若干卷行世。
釋法鎧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江陰居士趙我聞謁請出家,遂薙發(fā)于山中,命名曰法鎧,所謂(釋真可)最后弟子也。
復北游至潭柘,慈圣太后聞之,命近侍陳儒致齊供特賜紫伽黎。
因隨過云居,禮石經(jīng)于雷音寺,啟石室,佛座下得金函,貯佛舍利三,光燭巖壑,因奉舍利入內(nèi)供三日,出帑金重藏于石窟,以圣母賜金贖琬公塔院。
初在潭柘,居常禮佛后方食。
一日,客至誤先舉食,乃對知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爾痛責三十棒,輕則倍之。
”知事愕然,不知為誰,真乃自伏于佛前,受杖如數(shù),股盡墨。
乃云:“眾生無始習氣,如油入灰牢不可破,茍情折不痛,未易調(diào)伏也。
”又與憨山議脩《大明傳燈錄》,以禪宗凋敝,往浚曹溪以開法脈,先至匡山以待,時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憨山供奉圣母賜《大藏經(jīng)》建海印寺成,以別緣觸圣怒,詔逮下獄,鞫無他辭,遣戍雷陽,毀其寺。
真在匡山,聞報,為誦《法華經(jīng)》百部,冀祐不死。
往探曹溪,回即赴都下救之。
及聞南放,遂待于江滸,執(zhí)手欷歔曰:“君不生還,吾不有生日。
”瀕行且屬曰:“吾他日即先君死,后事屬君。
”遂長別。
庚子,朝廷以三殿工榷礦稅,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奏被逮,其夫人哀憤以環(huán)死。
真在匡山聞之,曰:“時事至此,其如世道何!
”遂杖策赴都門。
吳入獄,真多方調(diào)護,授以毗舍浮佛半偈,謂誦滿十萬,當出獄。
吳持至八萬聲,果蒙上意解,得末減。
每嘆法門無人,謂:“憨山不歸,則吾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則吾救世一大負;傳燈未贖,則我慧命一大負。
若釋此三負,當不復入王舍城矣。
”居無何,妖書發(fā),震動中外,忌者乘間劾真,竟以是罹難,及輸司寇,乃索浴罷,屬侍者性田曰:“吾去矣,幸謝江南諸護法。
”因說偈端坐而逝。
御史曹公學程以建言逮系,聞之即趨至,撫之曰:“師去得好。
”真復開目視之,微笑悠然而息,時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世壽六十有一,法臘四十有一,越十一年乙卯葬于雙徑山。
后弟子法鎧啟之,以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荼毗,歸靈骨塔于五峰內(nèi)文殊臺。
真生平以荷負大法為懷,每見古剎荒廢必思恢復,始從楞嚴,終至歸宗云居,重興梵剎一十五所。
既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若寂音尊者所著諸經(jīng)論文集,及蘇長公易解,盡搜刻之行于世。
性耽山水,云行鳥飛,一衲無馀,氣雄體豐,面目嚴冷,而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必令自參以發(fā)其悟,直至疑根盡拔而后已。
所著有《內(nèi)外集》若干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