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吉

相關(guān)人物:共 21 位。
共 9 首
吁。三閭大夫之事。司馬相如班孟堅各有言。蛻不載故也。噫。大夫之賢。懷王之事。蛻得之。涕泗下衣。濡毫瀝辭。(集作血)噫。大夫之為臣。千萬年其誰肖。宋玉淮南王劉向東方朔王褒繼有悼語。蛻一小儒也。思賢人之作。悲哿人之佞。著吊屈原(集無原字)辭三章。吊公之志也。雨濛湘波。浮楫搖歌。既(集無既字)而悲。伸紙波辭。祈公兮采之。
悵二之淚竹。圓紅滴滴兮臨乎湮沚。
竦枝與脩干兮。吟哀風之不已。
搖勁節(jié)而錦舒兮。垂高蔭而自美。
招翔鸞之與翠鳳兮。緝晴霞之數(shù)里。
繁柯重乎舜祠兮。瘦影謺乎湘水。
諒高節(jié)之自任(一作佳)兮。匪庭筱之云比。
鄙眾蔭之延接兮。恥凡羽之棲止。
入清溪之浪聲兮。無笙簧之相擬。
恨葉翻波兮騷屑之風。露滴煙蒙兮濯纓之子。
悵靈均之節(jié)兮依然。想貞姿兮千年若此。
文穆遺墟草樹荒,仙郎重此卜玄堂。
一盂麥飯澆寒食,幾勺椒漿酹夕陽。
山勢猶存前古勝,薇花還發(fā)舊時香。
檀弓讀罷憑軒望,宿草芊芊思感傷。
粵自賡歌之風云邈兮,何世教之沈沈。
君視臣如土芥兮,孰相戒而規(guī)箴。
惟商受之昏暴兮,縱一己之驕淫。
既峻宇而雕墻兮,又甘酒而嗜飲。
寵艷妻而煽處兮,崇廉來之孔壬。
罪貫盈而莫極兮,火益熱而水益深。
惟王子之謇謇兮,懷滿腹之忠忱。
慨湯緒之將殄兮,孰憂思之可任。
不愿少師之適周兮,為臣仆而輸琛。
不愿太師之為奴兮,苦被發(fā)而調(diào)琴。
愿蓀美之可完兮,肯括囊而佯瘖。
仰批鱗而不止兮,寫歷歷而披襟。
既余聽之邈邈兮,反見剖乎厥心。
嗟以仁而蹈害兮,信天道之難諶。
偉三仁之惻怛兮,忠于古而名于今。
撫遺圖而慘澹兮,聊作頌而悲吟。
子卿重遠使,武皇侈邊功。
如何常勝徒,竊搆單于中。
身拘志弗移,抱節(jié)甘長終。
牧羝豈望乳,聊以安其窮。
迢迢北海上,終見南飛鴻。
廿年歸絕域,千古憐孤忠。
麒麟耿遺像,丹青照旻穹。
翻嗟茂陵樹,落日生悲風。
望郎風韻異尋常,昭代聲名邁漢唐。
奕世文章歸渾厚,傳家簪笏更輝光。
討論遺典趨青瑣,賁飾熙朝近玉皇。
臨別新詩聊把贈,珠璣贏得滿荷囊。
辭朝 明 · 鄒智
七言律詩
《云》、《韶》聲靜拜彤墀,轉(zhuǎn)覺嬋媛不自持。
罪大故應誅兩觀,網(wǎng)疏猶得竄三危。
盡披肝膽知何日,望見衣裳只此時。
但愿太平無一事,孤臣萬死更何悲。
《靜志居詩話》:立齋以吉士建言,請?zhí)柸f安、劉吉、尹直三小人,而進用王恕、王竑、彭韶三君子。泰陵初政,不報。既而萬、尹被彈事去,劉獨銜憾劉骨,嗾其黨攻中書人,湯御史鼐,辭連立齋及劉壽州概、李主事文樣、董沔陽杰,謂數(shù)人以詩酒相結(jié)納,互相標榜,詆毀朝政。概貽鼐書云夜夢一人騎牛將墜,鼐手挽之不仆。又見鼐執(zhí)五色石,引牛就道。人騎牛者「朱」也,以為鼐將有扶持社稷主力。法司周內(nèi)坐以妖言惑眾律,罪當死;賴王端毅、何文南、徐文靖諳公力持之得生。而立齋遠謫化州千戶所吏目。既逾嶺,從陳文恭講學。未幾夭折。惜夫!其《獄中詩》云:「人到白頭終是盡,事垂青史定誰真?夢中不識身猶系,又逐東風入紫宸?!拐b者傷之。至《辭朝》詩云:「望見衣裳只此時?!狗懦贾鹂妥x之,尤為凄斷。
皇帝二十五年。再命出師。討卉服救朝鮮。虎臣登壇者四。都督為之將。儒臣受命者。有若經(jīng)理。有若按察。有若御史。有若給事。有若主事。軍門大老爺。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仗鈇鉞總督之鐵騎。數(shù)以萬者七。水師又三萬。玄甲耀日。朱旗絳天。軍容之盛。古未有也。相公乃戾藩都。乃開督府。先命四都督壓賊而陳。為常山勢。使賊不得顧首尾。于時閒山失利之馀。國民之心搖矣。自公靜以鎮(zhèn)之。恃此無恐。加以蔚山之捷。島山之戰(zhàn)。折箠笞之。勢將破竹。天大雨雪。恐犯兵忌。捲甲解圍。知難而退。使就烹蛟鱷。得脫于鼎鑊。天也。未幾北虜有警。公移節(jié)遼陽。東征之事。付諸撫院。撫院之去。公又建牙下國。部勒水陸大將。自作載書。共詣關(guān)王廟。祭以筑壇。盟以歃血。同心討賊。指天誓日。鼓三軍之氣。激以忠義。士皆瞋目。四大將意氣相合。咸奮大勇。遂觀兵三路。薄而蹴之。水師躍入。戰(zhàn)比有功。遂大破之。焚其千艘。沈其卒于海中。鹵獲數(shù)千級。賊不能支。僅以數(shù)舸宵遁。海上復屯。次第瓦解。師遂不戰(zhàn)。其所以指授勝算。乃我公所節(jié)制也。蓋其胸中韜略。暗合孫吳。故雍容衽席之上。決勝千里之外。以至功耆而績凝。非夫智足以料敵。勇足以決幾。夫孰能與于此。摧陷廓清。雖曰群帥用命。而發(fā)縱指示。乃有主張之者在。不則雖羆虎百萬。何益于勝敗之數(shù)。必如是。乃可為三軍之司命矣。而況公之大節(jié)卓卓不可及者。不惟智勇。惟其忠義奮發(fā)。上簡帝心。下折不可破之萬口。力排和議之非。為議戰(zhàn)者立赤幟。此功為大。公之為侍郎也。有此讜論。故天子知其可大用也。乃委此重寄。公亦始終確乎不拔。破萬古婁敬之謬計。全屬藩于垂亡。壯軍容于四夷。尊中國攘蠻夷。若論其功。當不在桓文之下。昔唐憲宗之討淮蔡也。朝臣皆欲罷兵。獨裴晉公奮不顧身。誓不與賊俱生。身請督戰(zhàn)。終平淮西。始以必討。堅結(jié)主心。故不從中掣肘。得展其力。韓愈識得此意。故其碑頌也。不首李愬而歸功于晉公。其卒章乃曰。凡此蔡功。惟斷乃成。李愬武人。病于不學。疑退之污阿晉公。當時之人。亦未及此。惜哉。今此東征之功。亦猶是也。向微公排和議。動天意。力主征討。則陸賈之使復出矣。雖有頗牧。烏能措其手足哉。若然。公之雋功。不惟冠出于群帥。于晉公有光矣。自古鑿匈門任將帥。莫不以非常之人。立非常之功。然而鷹揚戰(zhàn)陳。未必皆武夫也。文武吉甫。詩書卻縠。將于周,晉世。咸有大功。耿,賈,寇,鄧。亦甚文也。為漢室中興名將??酌鳌H逭邭庀?。綸巾羽扇。杜預癖于春秋。射不穿札。三國若晉。未有其比。郭子儀。進士也。李綱,虞允文。亦皆儒者。以能將名。儒臣之有樹立者如此。若然。先武夫奪其氣。非勇也。斗勁敵與之角。非智也。惟其仁以使勇。義以使智。輕裘緩帶。不動聲色。而折沖樽俎之間者。是真將也。是故。無智名無勇功。今我相公。受天子命。為戎臣帥。以刮海孽。以全屬藩。其勇大矣。其智遠矣。其烈盛矣。不矜不伐。而天下莫與爭者。豈揚子云所謂真儒無敵者非耶。成周之法。大司馬掌邦政。統(tǒng)六師。平邦國。有事則行九伐之威。故周之兵法。以司馬名之。唐憲宗之命裴度曰。汝長御史。其往視師。相公以都副御史兼兵部尚書。是并案唐周之舊也。周禮。凡征伐有功。則大司馬左執(zhí)律右秉籥。以奏凱歌。今此奉詔而歸。其將為是。其飲至也。吾知其賜彤弓而覺報宴也。采薇以遣之。杕杜以勞之?;食Y。猶周禮也。太史方將大書特書不一書也。公之名之功。于是不朽矣。若夫銅柱石銘。其在我小邦乎。顧不佞銜寡君使儐之命。望履幕下。幸也。借之顏色。亦幸也。異代執(zhí)鞭所欣慕焉。并時而親炙之。又非幸也歟。于其行也。謹作詩一篇。頌其功而泄其去后之思。詩曰。
皇帝即祚,四夷咸賓。
薄海內(nèi)外,悉主悉臣。
惟時卉服,頑不即工。
臶食我鮮,外奰內(nèi)訌。
皇帝曰吁,東民魚肉。
予惟一視,若傷有?。
惟爾百辟,孰可將者。
僉曰邢侯,夏官司馬。
皇帝曰俞,往哉汝諧。
島夷匪茹,為狼為豺。
再命討之,是膺是懲。
肆朕命汝,式克欽承。
豸冠虎符,汝其總督。
征東戎事,惟汝是屬。
邢侯受命,成師以出。
社于受脤,廟于受鉞。
高牙大纛,肅肅東征。
螭虎十萬,悠悠旆旌。
邢侯戾止,其從如云。
坐鎮(zhèn)玉帳,方事之殷。
指揮三軍,若使一人。
折沖樽俎,妙算如神。
風馳猛將,深入霆擊。
摧枯拉朽,定于傳檄。
天嗇其功,捲歸不戰(zhàn)。
奮翼再舉,山川震眩。
水師壓海,火烈赤壁。
萬艘揚灰,匈酋褫魄。
復屯瓦解,壁壘皆空。
鯨海不雪,妖氛遣風。
南徼永清,伊誰之力。
東人再生,伊誰之德。
皇帝圣神,天地父母。
我公奉揚,文武左右。
天子之武,我公是揚。
天子之威,我公是將。
矯矯我公,智勇兼之。
其智如何,黃石鬼師。
神出鬼入,韜鈐素嫻。
其勇如何,不動如山。
見危授命,義氣橫秋。
當其孔棘,紛紜眾謀。
議和議戰(zhàn),莫適其可。
公獨抗論,右袒于果。
始終一節(jié),不變其守。
有嚴天討,問兵刮寇。
耆致其功,是所以乃。
所惜鯨鯢,不血于海。
驅(qū)蚊勿撲,是以靜勝。
百全善后,所其戡定。
若戰(zhàn)服刑,佳兵不祥。
暴骨以逞,仁者所傷。
公之弭兵,談笑有馀。
保合我燼,恤于簡書。
龔行帝命,式固藩衛(wèi)。
烈烈我公,解紛濟世。
東土仰止,泰山北斗。
口不言功,為而不有。
能事畢矣,式遄其歸。
鴻飛遵渚,之子袞衣。
皇帝曰于,汝節(jié)汝回。
天罰已行,桀黠大摧。
予懋乃功,曰篤不忘。
形于麟閣,名于太常。
我公奉詔,乃有行色。
四牡騑騑,龍旗抑抑。
惟我小邦,蜂蠆蠚毒。
不可復振,剪焉傾覆。
不有帝力,其何復國。
不有公來,誰因誰極。
帝德廣運,仁以興滅。
公心豈弟,義以繼絕。
有周之宣,用師淮夷。
召虎底績,吉甫作詩。
唐討蔡州,晉公是主。
愈碑頌功,不歸于愬。
猗歟我公,于古有光。
功無與讓,赫赫洸洸。
伏波南征,交趾絕猘。
乃樹銅柱,為漢之界。
竇憲北伐,焚草上庭。
乃勒燕山,紀漢之銘。
矧伊公烈,卓犖千古。
不柱不銘,缺望東土。
魏顆卻秦,刻鐘以美。
杜預平吳,沈碑自喜。
矧伊公功,閥閱為最。
名傳天下,光燭海外。
南山之竹,不足揄揚。
東海之波,不盡流芳。
愿留公像,中國而閣。
千秋萬歲,庶不落莫。
愿攀公轅,借寇于帝。
假我數(shù)年,以終其惠。
昔公來思,華岳為重。
今公去矣,漢水色動。
曩者微公,國其不活。
今者失公,民若自割。
公無遽歸,于我信處。
瞻望行塵,帝京何許。
我作此詩,歌于道周。
毋我斁遺,邦人是庥。
天命圖賦 明末清初 · 金炰
曰余小子,羹墻鄒魯,寤寐閩洛。
道無所聞,學無所覺。
無師友以砭愚,慨前脩之難則。
膠擾于善惡之關(guān),騖乎燕越之轅。
鼎里守虎,幾費功于丹鉛。
缽中藏龍,謾留意于真詮。
佇盤桓而且思,如涉海而無船。
一客有過之者,叩我柴門,驚我閑眠。
手攜一圖,名曰命。
秋巒居士之所畫,退溪先生之所正。
據(jù)茂叔圖而排布,述子思中庸而發(fā)明。
因人物之稟賦,原理之化生。
蓋欲學者,即顯而知微,由粗而得精。
掛諸而默會,若昏蒙之暫醒。
遂惕然而念,喟然而嘆曰:在是矣。
原夫維天之命,于穆不已。
既無聲臭,焉有始。
樞紐造化,根柢品匯。
一靜一動,爰立兩儀。
一消長,以行四時。
是其真實無妄而循環(huán)不窮者,曰惟爾及其。
一理□真,二五凝精。
錯綜經(jīng)緯,虛聚實成。
缊交感,物物生生。
草木兮逆,飛走兮橫。
皆偏塞之異,賦曰:惟人之最靈。
得陰陽之精英,肖天地之儀形。
眾理于方寸,統(tǒng)四性與七情。
惟所受之本善,水之而鏡明。
及因物而感發(fā),茲善惡之由分。
質(zhì)有淑而慝,氣或明而或昏。
茍奔放而無節(jié),鮮本心之能存。
瀾蕩而汎溢,意馬逸而狂奔。
失一身之所主,戕萬之所根。
必以敬而操之,能不為外誘之遷易。
曷為敬,主一無適。
靜而存養(yǎng),若奉拱璧。
動而省察,若辨黑。
屋漏雖隱,如對賓客。
利欲雖微,如禦寇敵。
既表之俱修,斯體用之無忒。
逮充實而輝光,直上達乎德。
審操舍之在我,豈待他求而可至。
惟彼圣人性者,清明純粹。
定之以中正仁義,行之以至誠無息。
既極之是立,致天地之位育。
君子修之,持敬克己。
戒于未發(fā)之時,謹慎于獨知之地。
及成功而詣極,與人而一致。
眾人悖之,安肆日偷。
牛羊牧而不知可憂,雞犬放而莫知其求。
違禽獸者不遠,甘暴棄為下流。
然天賦之本性,不以是而滅息。
茍氣質(zhì)之善變,亦至乎圣域。
嗚呼,惟君子小人之分別,曰一敬與一肆。
圣狂在于毫差,信其幾之可畏。
倘有志于斯學,盍力于敬之一字。
登孔昊而上下,偉群龍之繼起。
皆敬而傳心,照秋月于寒水。
是參贊之極功,非后學擬議。
歷兩都而江左,徒清言以為美。
寥寥兮千五年,皆醉生而夢死。
溯濂溪之淵源,想庭草之意思。
風兮弄月,玉色兮金聲。
緯地兮經(jīng)天,繩直兮準平。
冰壺之的源,集儒粹兮會圣精。
皆不外乎此敬,信古而作程。
示斯道之準的,炳圣謨于日星。
噫,海東在一隅,久圣道之不明。
既范疇之無傳,孰開聾而盲。
幸圃翁之挺出,卓先覺而倡明。
諸賢相繼而奮起,集大成于我先生。
既躬行而心得,患末學之昏愚。
此圖而訂正,極精蘊而無馀。
誠燭幽之寶鑒,信迷之指南。
何今人之冥行,付天理于空談。
余小子生晚矣,固昏昏其無類。
非不知順保之為吉,念變化不易。
愿仍圖而自牖,庶不負乎天畀。
① 內(nèi)廷詞臣之歷資最久者莫如張照張照江蘇婁縣人康熙己丑翰林皇考御極擢贊善薦陟內(nèi)閣學士選刑部侍郎管順天府尹事尋晉尚書雍正乙卯命赴貴州經(jīng)理苗疆余嗣位撤回以總督張廣泗往代初張照承皇考命赴黔曾諭及苗疆事鄂爾泰或有經(jīng)理未善處照既至即札致哈元生令搜求鄂爾泰之事哈元生據(jù)以入告是照未能領(lǐng)略圣意辦理失宜實自取戾也因命罷職治罪時鄂爾泰以大學士充總理事務因欲置之重刑而余悉其委曲不肯既而宥之命在武英殿修書行走乾隆丁巳授內(nèi)閣學士入直南書房庚申遷刑部侍郎踰年擢尚書甲子冬丁父憂歸卒于途賜恤如例張照性穎敏博學多識中和韶樂多所釐定文筆亦俊逸拔俗尤工書臨模各臻其妙字無大小皆有精神貫注閱時雖久每展對筆墨如新余嘗謂張照書過于董其昌非虛譽也
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
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
羲之后一人,舍照誰能若。
即今觀其跡,宛似成于昨。
精神貫注深,非人所可學。
三朝直內(nèi)廷,受恩早且渥(葉)。
其詩喜談禪,學蘇(謂東坡)太相(去聲)著。
以苗疆獲罪,意實別有托(張照既未能體鄂爾皇考圣意妥辦苗疆而先以尋泰之釁為急原應治重罪然其事之始末適以奉如何論同理苗疆故知之最悉而不肯抵彼以罪照應感激朕恩而彼乃私有怨言竟謂朕受鄂爾泰蒙蔽抵彼以罪若朕果受鄂爾泰蒙蔽則照早不保首領(lǐng)矣尚有后日之為尚書耶然事已過亦不追治其罪恐疑案滋后世之議故明敘而注之)
平苗事既久,復用仍遷擢。
性敏才本高,未免失行薄。
使其生前明,標榜必致錯。
本朝無所施,小哉張與鄂
⑴ 鄂爾泰張廷玉素不相得兩家亦各有私人但我朝綱紀肅清不能如明季門戶黨援之盛蓋照即張所喜而鄂所惡者張廣泗即鄂所喜而張所惡者余非不知既不使一成一敗亦不使兩敗俱傷在余心固自有權(quán)衡而鄂與張兩皆成就為賢臣不亦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