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字圣徵,號月沙,少號秋崖,或曰習(xí)靜,或曰癡庵,晚號保晚亭主人。月沙先生集·汪煇序
今之言詩者。輒以漢魏三唐為云云。不知一代有一代之詩。一人有一人之詩不相肖也。意各寫其真。情各標(biāo)其勝。韻各領(lǐng)其奇。法各窮其變。非志超古今。學(xué)邁往圣者。不能吐胸中之錦繡。發(fā)玄奧之精華。頃讀李君號月沙圣徵者之佳制。音韻宏亮。氣概超群。若綴之華重其新。既槁之葉復(fù)其潤。生意洋然。神理煥發(fā)。卓異曹劉。駕軼李杜。而上之陵漢魏。下之逾三唐者也。余仰嘆之。李君真人杰者乎。竊意君之為君。不啻詩之為詩也。蓋君再柄文衡。六典禮曹。父祖子孫。青云繩武。相接揚芳。且也君之壽臻南極。福并東華。儼稱千載一時之盛。名譽重于鄉(xiāng)邦。聲實隆于中國。勤勞王事。盡節(jié)輸忠。旋乾轉(zhuǎn)坤。奠社稷于靈長之慶。調(diào)元贊化。撫黎庶于于變之天。立功立德。名垂不朽。建勛建業(yè)。奕世流芳。吁。李君真詩中之白眉者哉。余再玩之。不覺心悅神怡。勉爾續(xù)貂。敢以一言為序。 皇明賜進士第奉政大夫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汪煇撰。月沙集·姜曰廣序
月沙集·梁之垣序予以今皇帝之年。銜命朝鮮。未旬日。復(fù)以他命行。獨館伴李君周旋差久。一日。月沙手詩一帙。屬予序之。余既卒業(yè)。作而嘆曰。美哉彬彬乎。我國家之文治。于斯為盛矣。昔人有言。聲詩污隆。關(guān)乎世運。豈不然哉。詩三百篇。非圣臣名佐之筆。即田畯紅女之詞。大以昭其功德。微以寫夫性情。初未嘗抽繪章句。臨摹繩墨。思欲爭千秋于藝苑也。然而質(zhì)契神明。休符造化。后之才人詞客。鏤心刻腎。曾不得窺其堂奧焉。揆厥所由。時則大和元氣盎溢。在三代宇宙間故也。惟我國家號稱極治。文德之矢于今二百馀年。沕潏曼羨。郁郁乎煥哉。直與唐虞三代比烈矣。風(fēng)美所扇。人文郁流。云蒸霞變。說者謂詩道極衰于宋元而大備于昭代。非虛語也。東國沐浴文化。比于時夏元氣之所鼓蕩。故其學(xué)士大夫率能振和平之響。以鳴一代之休。而李君以家學(xué)淵源。素稱此中名宿。其大業(yè)彬彬。見推中朝宗匠。不亦宜乎。隨遇臻變。獨造真境。汪先生斯為不佞矣。且夫詩道。豈易言哉。胸情直舉。多任流移。則氣格不振。法律嚴(yán)持。好作矜莊。則風(fēng)趣頓傷。是以兩家各以所長。交相為譏。卒亦不相為用。何人鮮備善。亦元氣既漓。天實生才。有至有不至也。宗自然之說者。哆口關(guān)關(guān)睢鳩出于何典。得毋受人之形。復(fù)求人道于空桑乎。然衣冠土木而即具然命以為人。亦誠有所不可。何則。以其君形者不存焉耳。此則仿古之過也。原其所指宗。以究其所踵。受兩家疵累。斯可得而論也。夫惟有溫柔敦厚之旨。而無卑靡纖促之習(xí)。難矣哉。詩三百篇。往往可歌可詠。所以為盛世之元音也。若李君者。庶幾近之矣。詩曰。鳳凰鳴矣。于彼高岡。言瑞應(yīng)也。鳳凰鏘鏘之鳴。中律中呂。誰為為之。感于其氣然耳。元氣所召。有物來相。聲歌之發(fā)。不求工而自工。所謂作者不自知其所至而工焉者。顧失之乎。李君于是乎能鳳鳴矣。夫陳詩達俗。正使臣之職也。予持是編。歸將藉手以獻明庭。登諸紀(jì)載。用昭我國家之文治。騰衍海外者如此。嗚呼。豈不盛哉。皇明賜進士第欽差正使翰林院編修起注經(jīng)筵展書官南州姜曰廣。拜撰。
夫詩。言之文者也。言發(fā)于志。文生于情。如噫氣吹萬。于喁自鳴??倢偬旎[。各國之詩。名之曰風(fēng)。彼其途歌巷吟之音。非必學(xué)士詞人之調(diào)。而圣人用以冠詩首。文貴天然。是之取爾。三百后。詩盛于唐。其時家列鼓吹。惟太白稱為仙才。豈非以口頭妙辭。一派天機。獨風(fēng)人之致乎。晚世之詩。悖烈祖而禰近宗。推敲摹擬。以為此輞川也。此少陵也。刻畫愈工。天趣愈索。若隋園之剪?。終謝春華。無問秋實矣。東國之于詩學(xué)。若性之者。稚子女流。咸嫻聲律。而李月沙夙慧奇潁。早主文盟。奚囊之蓄更富。予索之。止睹其紀(jì)行一帙。圭復(fù)數(shù)過。則見夫豪宕而無傷蕩。飄逸而無傷媚。精工而無傷巧。兼眾善之美。發(fā)正始之音。其青蓮之后身耶。彩毫之嫡派耶。然予觀月沙。有進于詩者。學(xué)包二酉而不論文。胸藏萬甲而不言兵。玄參五派而不談禪。落落于世境之中。矯矯于風(fēng)塵之外。樸之未雕。玉之在璞。吾無以相其為人。其性地覺有異焉。吐鳳天成。雕蟲馀緒。詩也云乎哉。是為序。 皇明欽差宣諭監(jiān)軍道河南按察司副使東牟梁之垣撰。月沙集·張維序
自歐陽氏論文章有窮而后工之語。操觚家多稱引為口實。夫雕蟲寒苦之徒風(fēng)呻雨喟。啽哢飛走。爭妍丑于一言半辭者。以是率之猶可也。乃若鴻公哲匠冠冕詞壇。彰其色而黼黻青黃。協(xié)其聲而笙簧金石。以大鳴一世者。此其人與才。豈囿于窮途之域。而格其巧拙哉。歷觀前代豪杰之士。以文章致身宰輔。兼擅藝苑之譽者。蓋曠世罕覯。而唯我朝為最盛。此殆祖宗右文之效。若故相國月沙李公。真其人哉。公自布衣時。已有盛名。甫釋褐。攝官起居注。宣廟臨朝。見公記注贍敏。為倚案注目久之。不覺研滴墜水沾公衣。命黃門拭之。此公受知之始也。兵亂后恒管槐院文書。每一篇進。上未嘗不稱善。錫賚相踵?;蛎涍M草本。及辨誣事起。特命進秩充副使。所草奏本同時應(yīng)制者凡數(shù)人。而獨公作稱旨。華人見者萬口傳誦。至廷臣覆議。稱其明白洞快。讀之令人涕涔涔欲下。自是公之文名。遂震耀寰宇矣。無何而踐八座握文衡。為一代宗匠。論者謂文人遭遇之盛。古今鮮公比云。宣廟知公雖深。然無如消長之?dāng)?shù)何。竟未能究其用。尋遘否運。當(dāng)彝倫變故之際。守正不撓。屢阽不測及今上龍飛。公與諸耆碩同被眷遇。竟膺大拜。艱危之日。盡瘁彌綸。惓惓忠愛之誠。屢形于章疏。而公亦已老矣。公于文詞。天才絕人。雖高文大冊。多口占立就。而辭暢理盡。自中繩墨。宣廟嘗稱之曰。寫出肺肝。蘊籍典重。其知公也至矣。公既沒而諸子將行家集。謂維嘗出公門下。辱徵弁卷之文。噫。公之文章。不唯國人知之。天下之人舉知之。晚生末學(xué)。強欲贅以一言。是何足為公重哉。然維嘗觀皇朝汪學(xué)士煇敘公朝天詩。有曰生意洋然。神理煥發(fā)。卓異曹劉。駕軼李杜。夫汪公身生華夏文明之會。其所見者大矣。而朝天一稿。在公特豹文之一斑耳。然其稱道乃爾。如使汪公盡見其所未見。其為說豈止于是耶。夫文章。世固不乏。若公雍容大雅。得質(zhì)文之備。內(nèi)以明主為知己。外為中華所稱慕。施之廊廟則藻飾治道。用之急難則昭雪國誣。名實純粹。照映竹素。古人所謂經(jīng)國大業(yè)不朽盛事者。非公其誰當(dāng)之。公之詩文。以卷計者八十有一而續(xù)集不與焉。國朝名家集。未有若是多者。易大傳曰。富有之謂大業(yè)。不如是。何以稱大家數(shù)。嗚呼盛哉。(德水張維撰。)月沙集·宋時烈序
易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說者謂君臣父子各止其所。此則圣人之文也。下此而如鄭國之辭命。既見稱于圣人。而朱子亦善其能說義理。則其為數(shù)世之福也信矣。又孔子嘗嘆二代之文獻無徵。而然而又曰有宋存焉。蓋觀于正考。甫得商之名頌。以祀先王。而孔子得以編于詩后。則豈亦洪范微子諸書。亦宋之自出耶。蓋有獻然后有文。鄭之辭命。微東里諸人。則誰能草創(chuàng)而潤色之。殷商之季。茍無微箕膠鬲諸賢。則其遺俗流風(fēng)??傻靡源嬉?。其在我朝。則月沙李文忠公諱廷龜字圣徵。其殆庶幾乎。公自在小官。已掌絲綸。以至仁祖改玉之后。國家多事。權(quán)經(jīng)交互。而公發(fā)之容易。渾浩流轉(zhuǎn)。頃刻萬變。蓋彬彬乎昌矣。而其義理則必主于典謨雅頌。參之以左國公谷。故茍考信于六藝之文者。雖刻薄如申韓。縱橫如儀秦。莫不心服而口唯焉。最是萬歷戊戌辨誣奏文。辭嚴(yán)義明。名正理得。天朝諸大人開納敷奏。神宗皇帝洞照冤枉。快賜伸雪。圣謨神翰。炳如日星。微公此文。則數(shù)千里箕子之邦。將未免于夷虜禽獸之歸矣。最功定次。誰與競哉。雖然。為是者。有本有源。觀于宋御史幕中大學(xué)講語??梢姽畬W(xué)問。而其學(xué)一主于洛閩而靡他也。故御史雖主象山,陽明。而于公之論說。不敢剖擊。至于補亡之章。朱子實用廉頗趙卒。而御史亦且肯從公說。不敢疑貳。而其終不回頭者。惟經(jīng)一章改親為新而已。然則公之學(xué)之正而不撓奪于異端者如何也。嗚呼。公之帝庭奏文一出。而華夷逆順。皆得其止。此乃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義也。大學(xué)講語一出。而章句訓(xùn)詁。各得其止。此乃圣賢之宗旨??组T之衣缽也。是雖未可遽議于文明以止之域。而抑其所止者。亦不可謂不大。則其馀小者。因亦可知。盍觀于栗谷先生之狀文乎。今人大都曰知宗栗谷。而其知之真信之篤而形容盡者。未有如此狀者也。蓋學(xué)得其正。然后命辭無差。命辭無差。然后吾乃沛然矣。嗚呼。觀此數(shù)篇論議。則其為文獻何如也。雖百世可徵也。是宜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使與天壤終如可也。始門人崔有??淙诠?。今已壞亂。不可次第。公之孫判書翊相弼卿。奉其先旨。與其堂侄喜朝等亟謀重刊。而老峰閔相公鼎重大受。實贊斯役焉。其意蓋曰。宇宙間此等文字。自不泯滅。然六籍之傳。尚有賴于剞劂之功。則今玆重刊之役。正不可緩也云。弼卿諸人。猥以問序于余。余曰。序不必多矣。中朝大雅。本朝名公。皆已發(fā)揮矣。惟玆辨奏數(shù)文字。無甚表章。其在今日。表章之尤不可已也。何也。世衰道微。诐淫邪遁。塞路滔天。尊周之說。為天下所諱。而朱子之學(xué)。或不免抵排。公之文獻。尤豈可任其埋沒。不以新一世之耳目哉。曩也悉索弊賦之時。清陰文正公。引用奏中萬折必東語。公誦于朝。而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彝。燦然復(fù)明于世。嗚呼。百世之后。復(fù)有能徵如文正公者乎。不但為數(shù)世之福而已。否乎?;?qū)⒃挥谥怪渌购?。嗚呼。是豈易與俗人言哉。噫。 著雍執(zhí)徐三月日。恩津宋時烈撰。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福清人,字颙昆。萬歷四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工詩賦,精書畫。有《天尺樓稿》。維基
施兆昂,字颙昆,福建福清人見盧輔圣、崔爾平《中國書畫全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明末官員、畫家。施兆昂在萬歷四十七年(1609年)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據(jù)《明實錄.神宗實錄》第591卷記載:「辛亥改授考選進士。倪啟祚、丁進、施兆昂、姚明恭、侯恪、張翀、吳士元、楊夢袞、魯時升、楊世芳、顧錫疇、劉宇亮、金秉乾、朱繼祚、何吾騶、姚希孟、許可徵、姜曰廣、楊維新、陳萬言、丁乾學(xué)、雷躍龍、胡尚英為庶吉士。與同一甲進士孔貞運等送翰林院進學(xué)。」。。他學(xué)問淵博、工詩賦、精書畫。一生著有《天尺樓稿》及《館課四江集》。他聞山水便心動,曾游歷稻廬三天門、靈巖、嘯臺、及禮斗壇諸遺跡。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645 【介紹】: 明山東膠州人,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硁齋。萬歷三十八年進士。官御史。天啟初,巡按陜西,忤魏忠賢,罷歸。崇禎中,歷遷工部右侍郎,恥與中官張彝憲共坐,削籍歸。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右侍郎,遷戶部尚書。福王立,改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與姜曰廣協(xié)心輔政。為馬士英、阮大鋮所忌,謝政,無家可歸,流寓會稽。清兵下江南后,逃野寺中,絕食而卒。清賜謚忠直。有《太古堂集》。
高弘圖(1583年—1645年),字研文,一字子猶,號硁齋,山東膠州(今膠縣)人。 明末政治人物。安宗時官至內(nèi)閣首輔。高弘圖生于萬歷十一年(1583年),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成進士。授中書舍人。后來升任御史,為官正直,不附權(quán)貴。天啟初年,陳時政八患,又推薦起用鄒元標(biāo)、趙南星等東林黨人,并轉(zhuǎn)任巡按陜西御使。在任期間,捕誅奸民,澄清吏治,惟后來高弘圖因「題薦屬吏」的公事上與趙南星意見相左,于是便以疾辭職。閹黨以為高弘圖和趙南星等東林黨人有隙,加上高弘圖為人中立不依附東林黨、三黨等,于是魏忠賢便重新起用高弘圖為原來的官職。期間高弘圖曾經(jīng)上書要求加強京營訓(xùn)練,整頓戎政,但后來因忤魏忠賢而被罷職。崇禎帝即位后,起用為太仆少卿,隨后因病辭職,后來又歷任左僉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但后來因得罪太監(jiān)張彝憲而激怒崇禎帝,因而被削籍罷官,此后家居十馀年不再當(dāng)官。在清兵入塞時期,曾經(jīng)捐家產(chǎn)以助守膠州城。崇禎十六年(1643年),因守城之功而重新被崇禎帝起用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戶部尚書。次年,李自成破北京,威宗自縊殉國,期間高弘圖曾積極協(xié)助時任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領(lǐng)兵北上勤王之事,但終不果。安宗監(jiān)國時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期間曾經(jīng)嘗試調(diào)解馬士英和東林黨人的關(guān)系,但最終失敗。又曾經(jīng)倡議遷都鳳陽,北伐山東,但不為接納。后來為馬士英、阮大鋮所排斥,是年十月,弘圖四疏乞休獲準(zhǔn)。流寓會稽(今浙江紹興)。弘圖在內(nèi)閣時,馬士英尚畏之,不敢放肆,一旦去職,遂無忌憚。清軍攻陷山東,弘圖流寓吳門,渡江入浙東。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破杭州,攜一幼孫逃入一野寺中,絕食九日,卒于會稽之竹園。與姜曰廣、史可法并稱“南中三賢相”。
人物簡介
【生卒】:?—1645 【介紹】: 明江西新城人,字元公,自號海岸道人。崇禎元年進士,歷寧波、杭州兩府推官,以丁憂歸。南明弘光時,授儀制主事。清軍破南京,被執(zhí)不屈死。有《瑤光閣集》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元公,建昌新城人。崇禎戊辰進士,歷寧波杭州二府推官累遷禮部郎中有瑤光閣集維基
黃端伯(?—1645年),字元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建昌府新城縣(今江西省黎川縣)人,生平好佛,嘗鐫私印曰「海岸道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散文家、詩人,因拒降清廷而殉國。黃端伯自幼聰敏好學(xué),博覽經(jīng)史。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進士,次年授浙江寧波府推官。那時倭寇常犯浙江沿海一帶,他集思廣益,提出防倭十條計策,使該地倭患大為減輕。他在寧波“布衣素食,貨利不攖其心”。對初次犯法者重在教育,對賄賂者則深惡痛絕。對窮書生,只要有文才,便加意勉勵,給予資助和推薦。崇禎五年(1632年),因母病故,遂回故里,三年服滿,改任杭州府推官。他辦事干練,廣知博聞,公務(wù)之余,常邀兩浙學(xué)士講學(xué)于西湖,為當(dāng)?shù)嘏囵B(yǎng)人才。崇禎十年(1637年),考選北上時,又逢父喪,居家七年。耳聞目睹居住在建昌(今南城縣)的益王朱慈炱作威作福、窮奢極欲的種種行為,義憤填膺,上疏朝廷,列數(shù)朱在建昌“擅增兵甲”,“擅增民詞,批行郡縣,騙害良民”等惡行。結(jié)果,反被朱慈炱誣諂為離間親藩。黃端伯于憤怒中棄官為僧,避居廬山。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陷北京,崇禎帝自縊。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福王朱由崧即于南京稱帝,黃端伯面北動哭,盼為國效力。經(jīng)禮部尚書姜曰廣推薦,授為正六品禮部儀制司主事、禮部儀制司郎中。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失守,朱由崧逃逸,禮部尚書錢謙益及忻城伯趙之龍等百官皆迎降,城內(nèi)自殺殉國的,除了南京守備太監(jiān)韓贊周以外,只有十二個人,其中高級官員僅刑部尚書高倬,其馀皆是中下級官吏以及一般讀書人,故時人嘆曰:“國家無事,公卿大臣享其尊榮;不幸有變,儒生小臣奮其義烈!”黃端伯在其寓所能仁寺傍門書寫“大明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不降”大字,拒不出迎。清豫親王多鐸,命兵卒將端伯押至面前,并吆喝使跪,端伯不屈。多鐸拍案叱喝:“你認(rèn)為弘光帝是何種人物,想為他一死?”端伯朗言:“皇帝圣明!”不愿多說一句。多鐸問:“馬士英何等臣屬?”端伯答曰:“馬士英,忠臣也!”多鐸又可氣又可笑,問:“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為忠?”黃端伯說:“馬士英不降,擁送太后入浙江,當(dāng)然是忠臣。”他指著已經(jīng)剃發(fā)易服的趙之龍等人說:“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多鐸點頭良久,他問:“素聞黃先生耿介孤直,能否在大清做官?”黃端伯?dāng)嗳痪芙^并斥責(zé)迎清失節(jié)之人,說得降臣趙之龍等人面色發(fā)赤。多鐸將其關(guān)押在江寧逾四個月,其間端伯一再拒絕清廷勸降。雖然身處牢獄之中,依然談笑如常,且作《明夷錄》言:“丹心傾漢室,碧血吐秦廷”以明其志。六月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剃發(fā),他指頸說:“我寧剃(殺)頭不剃發(fā)”。八月十三日,多鐸再勸端伯降,并威脅道:“不降則戳!”黃端伯誓死拒降,多鐸遂命殺之。黃端伯整肅冠履,昂首引頸受刃。劊子手心驚目眩,不敢舉刀,黃端伯厲聲高喊:“何不刺我心!”臨刑前,面北遙拜,顏色自若,觀者萬馀,焚香拜泣,連多鐸也嘆稱“南來硬漢僅見此人”,“北向叩頭,口呼高皇帝、烈皇帝就死”。口占絕命詞曰:對面絕商量,獨露金剛王。
割截?zé)o嗔恨,刀山是道場。
人物簡介
【生卒】:?—1645 【介紹】: 明安慶府太湖人,字介公。崇禎三年舉人。十三年,就試教職,特用為刑部主事。十五年,擢武德道兵備僉事。清兵入山東,演祚守德州,有詔獎勵。乃疏劾督師范志完諸不法事。帝怒,誅志完。尋以憂去。南明福王時,以曾主張立潞王,為馬士英所陷,逮治賜死。維基
雷演祚(?—1645年),字介公。太湖(今屬安徽)人。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舉試教職,授刑部主事,時號“庚辰特用”。又拔擢為武德道兵備僉事。十五年,清軍攻入山東,演祚守德州。是年五月,雷演祚劾范志完督師山東時縱兵淫掠,并赴京與其對質(zhì)。崇禎十六年七月,崇禎在中左門召見群臣,親審范志完,最后范遭誅殺。崇禎十七年(1644年),雷演祚與呂大器、姜曰廣打算擁立潞王朱常汸。及福王朱由崧立,呂大器被逐,阮大鋮把持朝政,借狂僧“大悲案”,羅列罪狀,大興黨獄,搜捕東林黨人,御史王懩因言:“斬百大悲,不如斬周鑣、雷演祚。”,最后雷演祚、周鑣被勒令自盡。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吳江人,字光甫,號閹昭。明崇禎四年進士。巡按江西。聞京師失守,脫身懷印歸里。以詩畫自娛。有《西巡政略》。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光甫,吳江人。崇禎辛未進士,歷知宣化會稽二縣擢浙江道御史有澤畔吟維基
周燦(?—1645年),字光甫,號闇昭 ,蘇州府吳江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授宣化縣知縣,八年丁憂,十一年補調(diào)浙江會稽縣,為政有成績。轉(zhuǎn)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江西,入境時,部下官吏都命差役出迎,只有某邑帶來豐厚的禮物。周燦很生氣,留下差役不遣派,官吏恐怕要辭官,他就召諭那些官吏,讓他們自己辭免官職。其時張獻忠連破袁州、吉安,南昌大為震動,軍情緊急。巡撫郭都賢關(guān)門不理,他親自帶兵登城巡險,再調(diào)兵征討,二府才得以恢復(fù)。周燦特別上疏兵餉事宜,指出楚地分割,請求救諸臣合力夾攻,藉此保衛(wèi)南直隸,又請求南漕糧食賦稅各減半紓解民困;并暫停九江關(guān)卡,撫恤商艱。弘光帝繼位,惠王朱常潤暫住廣信府,他上表江右險要貧瘠,諸王星羅棋布,沒有位置再分封,言辭非常懇切。宗室朱統(tǒng)??奉承馬士英,詆毀姜曰廣,并誣蔑楊廷麟犯法,曰廣因此去職;周燦反駁朱統(tǒng)??誤國殃民,又指出楊廷麟得知北京失守時赤足痛哭,希望恢復(fù)家國,雖然中途被阻止,而他奮不顧身救國是有實心,怎可能得到誹謗,結(jié)果事情沒有再被過問;同時他也請求恢復(fù)艾南英舉人資格,召用傅冠、熊明遇,被馬士英怨恨,罷官歸鄉(xiāng)。其后他組織詩社,追悼國事而令自己痛哭失明,很快去世。
人物簡介
王夢尹,字叔任,號樂萃,別號陸澤,直隸真定府寧晉縣(今河北省寧晉縣)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己未進士,天啟間任給事中,奉旨出使朝鮮。崇禎間官至湖廣巡撫。少繼仲父嗣,仲母高太恭人撫之如己出。戊午舉于鄉(xiāng),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聯(lián)捷己未科進士。歷官山東臨淄縣、益都縣知縣,有官聲。天啟五年(1625年),授工科給事中,改兵科給事中。充副使隨姜曰廣出使朝鮮,回程途中巡視毛文龍皮島駐兵,持肯定意見。為魏忠賢所銜,以事奪秩。崇禎元年(1628年),復(fù)原職,升任工科右給事中,改戶科右給事中,彈劾張體乾等。崇禎二年(1629年),擔(dān)任太常寺少卿。崇禎五年(1632年),升任通政司右參議,再升左通政。告病歸里。癸酉冬,流寇蹂躪畿南,與知縣汴梁曹公悉力守御,城賴以全。八年乙亥,寇逼楚,崇禎九年,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銜,兼湖廣巡撫,參與剿撫李自成、張獻忠亂軍。因戰(zhàn)事不力,總督盧象升戰(zhàn)歿,王夢尹被免。回鄉(xiāng)后,以詩文自娛,庚辰,詔起副都御史,協(xié)理都察院事,固辭不就。明亡不再出仕。年七十八卒,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陸朗,號開先,南直隸上元縣人。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中舉,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刑部觀政,七年授中書舍人,十二年掌中書科事。南明弘光時,官戶科給事中,后轉(zhuǎn)任江西僉事,以結(jié)交內(nèi)官留用。后與黃耳鼎一起攻訐姜曰廣、徐石麒、劉宗周等東林黨人結(jié)黨欺君,把持朝政,無人臣禮,石麒等人遂稱病辭職
人物簡介
【生卒】:1602—1645 【介紹】: 明河南祥符人,順天大興籍,字憲之,一字道鄰。崇禎元年進士。授西安府推官,遷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八年,以副使監(jiān)江北諸軍,抗御農(nóng)民軍。十年,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等四府及毗連的河南、湖廣、江西部分地方,提督軍務(wù),屢挫農(nóng)民軍兵鋒。十二年,丁憂去。服滿復(fù)出,總督漕運,進南京兵部尚書。十七年崇禎自經(jīng)于煤山,四月,馬士英議立福王政權(quán)于南京,可法以七不可告之。福王立,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與馬士英、高弘圖并命。旋被排擠,以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出鎮(zhèn)揚州。鎮(zhèn)將高杰與黃得功等爭駐揚州,縱兵焚掠??煞嘈恼{(diào)和,勉令北伐。清攝政王多爾袞遺書勸降,可法報書拒之。清兵南下至揚州,可法調(diào)各鎮(zhèn)兵無至者。城破自刎未死,被執(zhí)不屈死。逾年,揚州人葬袍笏于梅花嶺。謚忠靖,清乾隆改忠正。有《史忠正集》。維基
史可法(1602年12月16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又字道鄰,南明隆武朝廷謚忠烈,監(jiān)國魯王朝廷謚忠靖,永歷朝廷改謚文忠。乾隆朝改謚忠正。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市),錦衣衛(wèi)籍。明末政治人物,東林黨人,與姜曰廣、高弘圖并稱“南中三賢相”。弘光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追贈太師。崇禎初以進士出身入仕,早年在南直隸參加鎮(zhèn)壓民變。崇禎末年,累官南都兵部尚書。甲申之變、清兵入關(guān)之后,史可法輔佐南明朝廷。弘光帝登基,史可法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督師江北,節(jié)制四鎮(zhèn)。弘光元年,鎮(zhèn)守?fù)P州。弘光二年四月,多鐸南下,攻陷揚州,斬殺史可法。清朝秀才計六奇編寫的《明季南略》記載史可法縋城出逃。全祖望《梅花嶺記》則說史可法死在揚州,但是民間因為敬佩史可法,都相傳史可法未死。乾隆年間,清政府在揚州建立史可法祠,并在官撰明史中敲定了史可法在揚州殉難的說法。現(xiàn)江蘇省揚州市設(shè)有史可法紀(jì)念館及其衣冠冢,其冢于文革中被發(fā)掘,只有玉帶一條而已。其祠有揚州知府任民育同祀,今有守?fù)P州諸將牌位。后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人物簡介
字文載,紹興山陰人。崇禎庚辰進士,任南平知縣維基
祁熊佳(1608年2月3日—1673年9月25日),字非熊,又字文載,號師濂,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九年(1636年)中式丙子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登進士,選授福建南平縣知縣,催收革除火耗,命令民眾將稅款投入?yún)T中,又淘汰索價守宿的船夫;遷兵科給事中。弘光年間,馬士英以王之明假冒太子交付三法司審訊,藉詞誣陷黃澍、姜曰廣為幕后主使。他當(dāng)眾說:「現(xiàn)在不知道太子真?zhèn)?,若胡亂施加笞刑,如何令天下信服?如今朝廷老成凋落,又同時羅織冤獄,這樣什么意思?」因此馬士英終止此事;不久他也在朝廷選采女期間上疏千字奏章反對。左良玉帶兵討伐馬士英,徵召祁熊佳,他說:「國賊馬士英令神人共憤,我當(dāng)然想親手殺死他以謝天下,但將軍帶兵東向出師無名,恐怕難以服眾。」左良玉不聽,唯這番話令時人傳誦。到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任命他監(jiān)督張名振軍隊渡江;隆武帝改任改福建道御史,加尚寶司丞,升任左中允、侍讀;福京淪陷后不再出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