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寶金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鄧,建州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
生卒年不詳。
禪宗僧侶,約生活于中唐。
嘗謁馬祖道一、石頭希遷,與南泉普愿論道,終為馬祖法嗣。
后至五臺山金剛窟前示滅。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二一、《景德傳燈錄》卷八均有傳。
諸書錄存其詩偈1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鄧。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剛毅。有執(zhí)不可或撓。既納具。初見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頭亦不契。終嗣馬祖。則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頭時。問云。如何得合道去。頭云。我亦不合道。峰云。畢竟如何。頭云。汝不合道來。得多少時耶。峰無語。一日石頭刬草次。峰叉手傍立。頭擲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個。不刬得那個。頭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勢。頭云。汝只刬得那個。不刬得者個。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說者個那個。峰一日推土車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請師收足。祖云。已展不縮。峰云。已進不退。乃推車過。祖歸法堂。手執(zhí)斧子云。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峰便出于祖前引頸。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與眾僧參次。泉指凈瓶云。銅瓶是境。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瓶中水來。峰便拈凈瓶于泉面前瀉水云。何曾動著。泉便休。到溈山。于上座頭。解放衣缽。溈山聞到。先具威儀。下堂看師叔。峰見山來。便作睡勢。山歸方丈。峰發(fā)去。少間山問侍者。師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時有什么言語。者云無言語。山云莫道無語。其聲如雷。元和中游五臺。道出淮西。吳元濟方以蔡城??雇鯉?。久相持未決勝負(fù)。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厲者。乃擲錫空際。飛步過之。兩軍之士。皆仰望嘆服。慈讓之心。油然以生。善惡逆順之理頓判。元濟之縛。蔡城之破。誠不待李愬之謀也。遍閱靈跡。乃復(fù)倒植于金剛窟中。以示滅焉。觀其履天戴地。衣裾褲褶。無所垂褪。而肢體不露。眾欲舁舉。則堅莫之動。后其女弟之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猶惑亂世俗耶。徐抵之仆。噫異矣。遂阇維。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后往觀方。見池陽南泉禪師令取澡罐。提舉相應(yīng)為愿公所許焉。終認(rèn)嗣馬禪師耳。峰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fù)。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yuǎn)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瞋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為修三昧。此者頭支厚載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難知諒。是人而不測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為女??之罵焉。如幻之功善權(quán)大矣。或曰?;次髦厶茣ポd隱峰飛錫解陣邪。通曰。小說所傳或得其實。是故春秋一經(jīng)。五家作傳可得同乎。 又漢州開化寺釋亡名。先因入寺見瑞應(yīng)交現(xiàn)。遂誓舍身剋苦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為琉璃色。有菩薩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極堅至必當(dāng)?shù)玫?。吾求證汝。亡名叩頭禮拜。斯須不見。寺僧至云。學(xué)院內(nèi)皆變琉璃色。嘆嗟不已。其僧復(fù)勤節(jié)行焉。 又鄧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鄧州間。日食二雉鳩。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避回。嘗饌羞之次有貧士求餐。分其二足與之食。食訖老僧盥漱雙鳩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貧士驚怪亦吐其飯其鳩二足復(fù)全。其僧實不食此禽。自爾眾人崇重號曰南陽雉鳩和尚也。有嘆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飲酒啖肴。然后吐出雞羊肉。皆化作本形。飛鳴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fù)。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yuǎn)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嗔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曾住五臺山金閣寺,后居洛陽佛光寺。
與順宗講談禪理,帝大悅,益重禪宗。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中唐時禪僧。
嗣馬祖道一。
曾住五臺山金閣寺,后住洛陽佛光寺。
曾與唐順宗談禪。
景德傳燈錄》卷六有傳,并收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1—1379 【介紹】: 明僧。浙江天臺人,號東溟,俗姓賈。出家于天臺廣嚴(yán)寺。元至正中住上天竺寺。元順帝賜號慈光妙應(yīng)普濟。洪武二年奉詔赴蔣山法會,奏對稱旨。以年老白眉,太祖呼以“白眉”而不名。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
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師之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矣。
一旦假寐。
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法師于上竺。
所處房頗卑濕。
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
此子不凡。
異日當(dāng)主茲山。
不可以小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
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器師延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
歷三?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
師知緣在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
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我皇明太祖洪武二年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上親問升濟沈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與。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金碧峰禪師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乃隋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齊。
命師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
謝院事日修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
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
寤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于人間世殆不遠(yuǎn)乎。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師生軀干脩偉。
眉長寸馀。
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師入城。
咸呼曰。
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師面嚴(yán)冷言不妄發(fā)。
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軟媚語。
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
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等若干人。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洪武初年。召入京。奏對稱旨。后辭歸杭之天竺。修西方凈業(yè)。洪武十二年七月朔日。謂弟子言。吾夢青蓮華池中清芬襲人。吾殆將去乎。四日坐逝。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東冥。
天臺賈氏子。
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師尚幼。
志求出家。
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和尚。
落發(fā)受具。
年二十二。
聞柏子庭講臺教。
于赤城。
師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
投丸于峻坂。
不足以喻其機之疾也。
吾道藉子大昌乎。
一日假??。
恍見竹橫地下。
竹上凝者。
白粥粲然。
師臥地食之。
既覺。
言于子庭。
庭為解曰。
竹與粥同音。
子得就地而食。
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
謁竹屋凈法師。
于上竺。
命典客寮。
掌堂僧籍。
竹屋化去。
時湛堂澄公繼其席。
廷師居后堂。
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
住薦福。
歷三?。
下天竺災(zāi)。
元臣高納麟。
請師新之。
寺宇告成。
王溍為之記。
四年。
遷上竺。
師知緣在。
夙夜罔怠。
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
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之號。
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
退隱于會稽巖壑間。
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
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
二十五年。
至于明朝。
太祖洪武二年。
詔赴蔣山佛會。
命禮部給饌。
明日召見奉天殿。
百僚咸集。
僧若魚貫。
惟師臘最高。
朱顏白眉。
班居前列。
上親問升濟沉冥之道。
師備奏稱旨太祖顧謂僧眾曰。
邇來學(xué)佛者。
惟飽餐優(yōu)游。
沉埋歲月。
如金剛楞伽心經(jīng)。
皆攝心之要典。
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
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
太祖但以白眉呼之。
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法師。
金碧峰禪師輩。
賜食禁中。
因奏瓦棺寺。
隋知者大師。
釋法華之所。
不可廢。
太祖命就天界。
別建室廬以存其跡。
詔師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
復(fù)于鐘山。
建水陸大齋。
命師說毗尼戒。
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峻辭歸上竺。
謝院事。
日修彌陀懺。
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
一夕夢青蓮花。
生方池中。
芬芳襲人。
窹告眾曰。
吾生凈土之祥見矣。
后四日。
趺坐合爪而寂。
世壽八十九。
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
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慧日。號東溟。天臺赤城人。軀干修偉。眉長三寸。目光射人。嘗從柏子庭和尚習(xí)教。解悟甚深。有戒行。人師法之。洪武初。以有道徵。上御奉天殿引見。時丞相御史大夫。暨百僚咸在。而僧伽魚貫而上。師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勞之。顧眾而言曰。邇來學(xué)佛者。唯飽食優(yōu)游。沉霾歲月。如金剛楞伽諸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某義。茍有不通。質(zhì)諸白眉法師可也。自后數(shù)召見。從容問道。字而不名。及建鐘山法會。請師敦說戒法。聞?wù)唛_懌。既而辭歸杭。居上天竺。一志安養(yǎng)。冥心合道。不雜馀念。洪武十二年七月朔。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妙修曰。此生凈土之祥也。吾將行矣。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閱世八十九。僧臘七十。師居常面嚴(yán)冷。片言不妄發(fā)。對王公大臣。未嘗出一軟媚語。至于誘進后學(xué)。溫然如春陽云。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慧日,號東溟,天臺賈氏子,即宋相賈似道之諸孫。
及似道責(zé)戍,慧日尚幼,志求出家,依縣之廣嚴(yán)寺平山數(shù)年,落發(fā)受具戒。
年二十二,聞柏子庭講臺教于赤城,即趨座下。
未幾,能領(lǐng)大義。
子庭嘆曰:“投丸于峻坂,不足以喻機之疾也,吾道藉子其大昌乎?
”自是為學(xué)沈浸醲郁,而名重一時。
一旦假寐,恍見竹橫地下,竹上凝者,白粥粲然,因臥地食之。
既覺,言于子庭,庭為解曰:“竹與粥同音,子得就地而食,殆非緣在上下天竺乎?
”于是渡錢塘,謁竹屋凈于上竺,所處房頗卑濕,乃作詩風(fēng)之。
竹屋見詩,謂眾曰:“此子不凡,異日當(dāng)主茲山,不可以少年易之也。
”故乃遇如賓友,無何,命典客寮,尋掌僧籍。
竹屋化去時,湛堂澄繼其席,延居后堂,年馀,出主吳山圣水。
元至正四年,住薦福,歷三?,下天竺災(zāi),慧乞高納麟請新之,寺宇告成,王溍為之記。
四年遷上竺,知緣在此,夙夜罔怠,凡寺中所制一重緝之。
元順帝聞其名,特賜“慈光妙應(yīng)普濟”之號,并金襕衣以徵之。
十六年退隱于會稽巖壑間,人無識者。
元相達識帖穆爾遣使物色得之,力請還山。
凡兩住上竺,二十五年。
至明太祖洪武二年,昭赴蔣山佛會,命禮部給饌,明日召見奉天殿,百僚咸集,僧若魚貫,惟慧日臘最高,朱顏白眉班居前列,太祖親問升濟沈冥之道,奏對稱旨。
太祖顧謂僧眾曰:“邇來學(xué)佛者,惟飽餐優(yōu)游,沈薶歲月,如《金剛》、《棱伽》、《心經(jīng)》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義?
今有不通者,當(dāng)質(zhì)諸白眉法師。
”自后召見,太祖但以白眉呼之,而不名也。
嘗與別峰同金碧峰輩賜食禁中。
因奏瓦官寺,乃隋 智者大師釋《法華》之所,不可從廢,太祖命就天界別建室廬,以存其跡,詔即開山說法。
五年孟春,復(fù)于鐘山建水陸大齋,命說毗尼戒,太祖親率百僚臨聽。
事竣,辭歸上竺,謝院事,日脩彌陀懺以臻凈業(yè)。
十二年秋七月,一夕夢青蓮花生方池中,芬芳襲人,寤告眾曰:“吾生凈土之祥見矣,于人間世殆不久也。
”后四日趺坐,合爪而寂,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三。
越十日,奉全身藏于寺之西峰妙應(yīng)塔院。
慧日軀干脩偉,眉長寸馀,目睛閃閃射人。
而人無老少,見其入城,感呼曰:“我白眉和尚來也。
”爭持香花以散其上。
慧日狀甚嚴(yán)冷,言不妄發(fā),嘗對王公大臣未出一媚語,至于誘引后學(xué),其辭色溫如春曦,故人多悅從其學(xué)。
嗣法有思濟、行樞、允鑒、允忠、良謹(jǐn)、普智、文會、元秀、景梵諸人。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永寧。一源字也。自號虛幻子?;礀|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歲入鄉(xiāng)校。能了經(jīng)籍大義。九歲離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司。給牒度為沙門。自是蓬累出游。歷見諸禪老。無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無用寬公。公門庭嚴(yán)峻。師方入戶。厲聲叱出之。師作禮于戶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問曰。何處人。師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請和尚道。公便暍。師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有省。公命舉偈。偈罷。振威一喝。師曰。喝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匾擔(dān)。捉住清風(fēng)剝了皮。師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執(zhí)侍三年。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親署一花書。授師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廣德??`茅于大洞中居之。無何。宜興之龍池。請師建立禪居。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結(jié)屋數(shù)十間。命曰禹門興化庵。山顛有龍池。龍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師召龍。受三皈戒。龍不復(fù)出。師居之久。復(fù)厭其未幽邃也。擇絕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師以退隱為心。間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歸龍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師主大華藏寺。師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fù)命補天童。師堅以疾辭。宋文憲謂。師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為急。及主大剎。屢退養(yǎng)龍池。雖天童實廁五山。亦搖首弗顧。其高風(fēng)峻節(jié)。如祥麟威鳳??赏豢杉?。何其賢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說法于龍光殿。上悅。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尋奉旨。函香至五臺。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辭南還。道趣維揚。鎮(zhèn)南王。率嬪妃等。延師入宮。稟受大戒。遣司馬護還龍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曰。吾將逝矣?;蛞运巹┻M。麾去之。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昧爽。師起沐浴服紙衣。索筆書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側(cè)臥而化。茶毗?,F(xiàn)五色光。齒牙舌輪。及所持?jǐn)?shù)珠。皆不壞。舍利無算。煙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競折枝取之。淘汰灰土。獲者亦眾。門人等。分馀骨與不壞者。五處建塔焉。師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其心。所至無不傾向。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公孟頫。馮內(nèi)翰子振。尤所賓禮者也。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無虛日。師受之即以施人。曾無毫發(fā)系吝。其自處則布袍糲食。沛然若有馀。凡發(fā)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而空義自彰。有四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
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寧。
字一源。
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
寧七傳至無用寬。
寬乃永寧之師也。
寬居舒州太湖。
門士不滿百。
皆峣然自肯之輩。
其得寧最晚。
而寬特注之。
以為可繼開福。
而闡東山法門。
初永寧。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
辭親棄俗。
依禾州之廣慧寺。
寺為州之望剎。
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
前一夕。
寺眾同夢肇公來。
次日獨寧至。
眾欣然。
疑為肇公再世也。
及為大僧。
汗游禪社。
走舒州見無用寬公。
公問。
何來。
對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對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寧擬進語。
公又喝。
寧擬退。
公連喝之。
寧大駭而趨出。
自是罷游。
堅依席下。
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
寧聞之脫然。
公乃召曰。
掣電飛來。
全身不顧。
擬議之間。
圣凡無路。
速道速道。
對曰。
火迸星飛。
有何擬議。
覿面當(dāng)機。
不是不是。
公喝。
寧曰。
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扁擔(dān)。
寧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久之辭去。
公曰。
逢龍即止。
遇水即居。
金雞玉兔。
鞭影長驅(qū)。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龍池致寧。
寧以為符其師讖。
欣就之。
連三載成叢林。
南國高人。
以見??為感。
同曰龍池尊宿。
不敢名之。
寧慕高峰之為人。
別業(yè)高崖。
至正間。
紫書三至。
不赴。
諸方勉之。
始受朝旨。
號佛心了悟禪師。
然足不越閫。
順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問寧之行略。
對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華岳迅烈風(fēng)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東山是其遠(yuǎn)祖。
寬無用容其入室。
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
野老不知堯舜力。
洪武元年。
寧囑制紙衣木龕。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龕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xí)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dāng)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年十二,游揚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xùn)|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yán)峻,方入戶,厲聲叱之。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睙o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lǐng)悟,令造偈拈趙州。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睙o用嗒然一笑。復(fù)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睂幵唬骸盎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dāng)機,不是不是?!睙o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dān),捉將清風(fēng)剝?nèi)テぁ!睂幉挥X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弊允鞘套笥艺呷辏蛞詳鄥兞x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逢池便居?!睂幩爝€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之弗置。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fù)為害。久之復(fù)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gòu)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學(xué)侶聞風(fēng),遐邇奔赴。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禪師”。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壬申退歸龍池。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蹦缩耆黄鸶?。而寺嘗被災(zāi),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fù)命補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gòu)焉。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yīng)之。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還龍池。庚子,出領(lǐng)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壬寅,退歸龍池。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jié)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住麻蕻慈慧。未幾,成大叢林。有明洪武初元,復(fù)歸龍池,將不復(fù)出。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壽七十八,臘六十五。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元凈。字天鏡。號樸隱,會稽人,父倪機。母嚴(yán)氏。容貌魁偉。襟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押闔之術(shù)。不識為何物。祝發(fā)受具。嶷然有遠(yuǎn)志。從天岸講天臺止觀。復(fù)往雙徑。參行端。凈入門。端厲聲一喝。凈若聞雷霆聲。黏縛盡脫。遽稽首作禮。端曰。汝果何所見耶。復(fù)問答四三轉(zhuǎn)。皆愜端意。端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歸侍司。尋掌書記。時年二十七。丙申。出世會稽長慶。升天衣萬壽。四方問道者。聞風(fēng)來歸。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元凈。
字天鏡。
別號樸隱。
越之會稽人。
父倪機。
母嚴(yán)氏。
師初以童子出家。
領(lǐng)昭慶濡律師戒。
嶷然有遠(yuǎn)志。
韓莊節(jié)公性。
教之為文。
伸紙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嘆賞。
既而從天岸濟法師。
習(xí)天臺教。
盡得其學(xué)。
臺宗諸老。
競以書聘之。
欲令出門下。
師不從。
元叟端公。
說法雙徑。
人尊之為當(dāng)代妙喜。
師往從之。
入門。
叟厲聲一喝。
師若聞雷霆聲。
黏縛盡脫。
遽稽首作禮。
復(fù)問答三四轉(zhuǎn)。
皆愜叟意。
遂錄為子。
使掌記室。
久之。
游建業(yè)。
謁全悟?公于大龍翔寺。
全悟門風(fēng)高峻。
不輕許可。
見師特甚稱之。
繼往臨川。
謁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稱之。
留九十日而還。
他若黃文獻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華。
翰林學(xué)士危公素。
其同辭稱師。
無異于虞公。
名聞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請師出世會稽長慶寺。
升天衣萬壽禪寺。
四方問道者。
聞風(fēng)來歸。
師以氣衰。
倦于將迎。
營精舍一區(qū)。
而歸老焉。
即山陰和塔是也。
我太祖龍興。
師與鐘山法會之選。
與東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內(nèi)庭。
從容問道。
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
若將終身焉。
未幾。
靈隱虛席。
諸山交致疏幣。
延師主之。
師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禍作矣。
師入院。
甫浹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實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師曰。
若等盍選其人乎。
眾咸曰。
有德現(xiàn)者稱多才。
昔掌崇德莊田。
能辟其萊蕪。
以食四眾。
倘以功舉。
誰曰不然。
師諾之。
先是。
勤舊有聞。
歆現(xiàn)之獲田利。
率無賴比丘。
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現(xiàn)之被選也。
大懼發(fā)其奸私。
走崇德縣。
列現(xiàn)過失。
縣令丞寘不問。
適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訊鞫既得實。
以師為寺長。
失于簡察。
法當(dāng)緣坐。
移符逮師。
或謂師曰。
此三年前事爾。
況師實不知。
且不識聞。
宜自辯訴可也。
師笑曰。
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問曰。
現(xiàn)之犯禁。
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當(dāng)書責(zé)款以上。
師即操觚如吏言。
尚書暨侍郎覽之大驚。
咸曰。
師當(dāng)今名德也。
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wù)得其情。
師了無異辭。
于是。
皆謫陜西為民。
聞亦大悔。
且泣曰。
聞草芥耳。
豈意上累師德。
蚤知至此。
雖萬死不為也。
師弗顧。
行至寶應(yīng)。
謂從者曰。
吾四體。
稍異常時。
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寺。
寺住持。
故師舊識。
相見甚歡。
師女弟之夫陳義安。
宦移鳳陽。
以道經(jīng)寺中。
師悅曰。
吾遺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飯。
猶備言遷謫之故。
不見有憊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連稱無量壽佛之名。
泊然而逝。
實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義安等。
為其龕斂。
以俟師之季父至。
道衋然傷心。
遣其法孫梵譯。
走寶應(yīng)攜骨而還。
骨間舍利。
叢布如珠。
縣大夫。
及薦紳之流來觀。
皆嘆息而去。
其徒結(jié)竁于和塔祖壟之側(cè)。
瘞焉。
壽六十七。
臘五十三。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
曰樸園集。
師容貌魁偉。
襟懷煦然如春。
世間機阱押闔之術(shù)。
不識為何物。
性尚風(fēng)義。
斷江恩公。
與師締忘年交。
斷江卒。
師為刊布詩集。
復(fù)請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
起費補壞。
具有成績。
其敷闡大論。
發(fā)揮先哲。
釋門每于師是賴。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見焉。
竟以無罪謫死。
茍不歸之于定業(yè)。
將誰尤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凈源,字天鏡,一號樸隱,姓倪氏,會稽人也。
父機,母嚴(yán)氏,皆為士族。
童時,從弘教大師立公于大報恩寺祝發(fā)為僧,受戒于昭慶濡律師,嶷然有遠(yuǎn)志。
韓莊節(jié)公性以道德辭章下帷授徒,凈往從之。
于群經(jīng)要旨,作文程式,俯仰變化,開闔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紙引墨,思源源不渴,每進一解,韓公未嘗不稱善。
天岸濟以臺衡止觀開講于虎林之集慶,凈又往從之。
濟為折三千性具之義及四明孤山同異之辨,波瀾浩蕩,廉陛高嚴(yán),凈能一一領(lǐng)解,臺宗諸老競以書聘之。
時元叟端說法雙經(jīng)山,人尊為“當(dāng)代妙喜”。
凈又往從之,入門,叟厲聲呵之,若聞雷霆,黏縛盡脫,遽卻立作禮。
叟曰:“汝果何所見耶?
”復(fù)問答三四轉(zhuǎn),皆愜叟意,顧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錄為弟子,命歸侍司,尋掌記室,時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業(yè)大龍翔寺,寺主廣智全悟?公精貫儒釋,行文為世模范,不輕與人,見凈盛稱之。
繼往臨川,謁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稱之,留三月乃還。
當(dāng)時能文者若黃文獻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華,翰林學(xué)士危公素,莫不聞風(fēng)贊賞,由是聲光遠(yuǎn)施,上達聰聽。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請出世會稽長慶寺,遷天衣萬壽禪寺,四方問道者日至,凈以衰病倦于將迎,營精舍一區(qū)而歸老焉,所謂和塔處也。
元運既謝,明室初興,詔天下名僧建會鐘阜,升濟幽靈。
凈與上竺東溟日、五臺璧峰金特被召入內(nèi)庭,從容問道,賜食而退。
已而辭歸和塔,若將終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靈隱虛席,諸山交致疏幣,延凈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禍作矣。
初靈隱有莊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現(xiàn)掌之,開辟蕪萊,以食四眾,無賴比邱某歆其田利,請于前主僧代之。
及凈入靈隱,德現(xiàn)復(fù)充都監(jiān),某懼發(fā)其奸私,走崇德縣,列現(xiàn)過失,縣令丞寘不問。
未幾,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實,以凈為寺主失于檢察,法當(dāng)緣坐,移符逮凈。
或謂凈曰:“此三年前事,且實不知,宜自辯訴,可免。
”凈笑謝曰:“定業(yè)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問之曰:“現(xiàn)之犯禁,爾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當(dāng)書責(zé)款以上。
”凈即操觚如吏言,尚書侍郎見之,皆大驚曰:“凈當(dāng)今名德,惡宜有是?
”薦審之,務(wù)得其情。
凈了無異辭,于是皆謫陜西為民,行至寶應(yīng),謂從者道升曰:“吾四體稍異常時,報身殆將盡乎?
”夜宿寧國禪寺,主僧總虛了舊日交游,相見甚歡。
陳義安為青州衛(wèi)知事,移戍鳳陽,以道經(jīng)此,亦留寺中,與凈相遇,凈喜曰:“吾遺骸有所托矣。
”義安者,凈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飯,備言遷謫之故,不見憊色。
明旦端坐合爪,稱佛而逝,時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壽六十七,僧臘五十三。
義安、總虛為龕斂以俟,法孫梵譯走寶應(yīng),焚其骨,舍利叢布如珠結(jié),竁山陰和塔瘞焉。
凈容貌魁偉,懷煦然,如春世間,機阱之術(shù),不禁自絕。
性尚風(fēng)義,斷江恩與為忘年交。
其卒也,為刊其詩集,復(fù)乞虞公銘其塔。
三主名山,起廢補敗,具有成績。
《三會語》有錄二卷;詩文曰《樸園集》,葺若干卷。
譯等哀慕慈法,懼其湮沒,疏為事狀,徵文于宋文憲公濂而銘諸石。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小參 靈隱入院至晚小參。
欲識佛性義。
當(dāng)觀時節(jié)因緣。
時節(jié)若至。
其理自彰。
是故達摩大師十萬里西來。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謂之教外別傳。
于是二祖求個安心法門。
師云將心來與汝安。
祖云覓心了不可得。
師云與汝安心竟。
冬瓜印子一印印定了也。
然師資契會。
千載難逢。
山僧今夜小參。
禪客問話。
現(xiàn)前一眾。
坐立儼然。
豈不是時節(jié)因緣。
時節(jié)因緣既爾。
畢竟佛性義在什么處。
莫是在覓心了不可得處么。
莫是在與汝安心竟處么。
若道在覓心了不可得處。
是埋沒二祖。
若道與汝安心竟處。
是辜負(fù)大師。
到這里不可容易。
直須明自本心。
見自本性。
未明明取。
未見見取。
若也明見不了。
緇素不分。
一生只成得個顢頇佛性。
儱侗真如。
這般漢。
臘月三十日到來。
手忙腳亂。
如個落湯螃蟹相似。
無人替汝。
光陰迅速。
各自勉旃。
復(fù)說偈曰。
年登六十一春秋。
只合投間待死休。
不料業(yè)風(fēng)吹到此。
又同衲子結(jié)冤讎。
浴佛上堂。
舉藥山儼禪師因遵布衲作殿主。
浴佛次。
山問汝祇浴得這個。
還浴得那個么。
遵云把將那個來。
山休去。
師云。
者一個。
那一個。
一一從頭都浴過。
藥山布衲謾商量。
仔細(xì)看來成話墮。
成話墮。
轉(zhuǎn)誵訛。
拍禪床云。
武林春已老。
臺榭綠陰多。
佛誕上堂。
舉世尊才生下。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周行七步。
目顧四方云。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真成大人相不是小兒嬉。
云門云。
我當(dāng)時若見。
一棒打死與狗子吃。
貴圖天下太平。
要作老胡種族。
直須恁么始得。
法昌云。
好一棒。
太遲生。
未離兜率。
腳根下便與一錐。
豈到今日。
雖然如是。
大似賊過后張弓。
將謂胡須赤。
更有赤須胡。
黃面老子故是末上賣俏。
似乎旁若無人。
云門法昌雖則見義勇為。
爭奈劍去久矣。
爾方刻舟。
以主杖畫一畫召眾云。
還會么。
一把柳絲收不得。
和煙搭在玉欄桿。
碧峰和尚阇維。
奠茶。
五臺山拾得來。
誠非凡種。
關(guān)西子沒頭腦。
卻是靈根。
惟茲一味清茶。
蕩滌眾生熱惱。
只如則川拋下茶籃。
仰山撼動茶樹。
畢竟明甚么邊事。
度盞云。
踏翻生死海。
靠倒涅槃城。
龍山次韻 龍山吾兄瘦無肉。
度量汪汪幾千斛。
看他小小現(xiàn)神通。
彈指遍游諸佛國。
枯禪久甘藜藿腸。
節(jié)身不在餐楓香。
頂??一著超言義。
二三四七空摶量。
從古風(fēng)顛稱普化。
格外玄機未為蹉。
等閒打出觔斗來。
傳得師真能幾個。
而今痛自韜其光。
臥云深處開巖房。
是非榮辱我何有。
二時粥飯還如常。
乳虎已有食牛氣。
況是親從道場至。
入門未辨主與賓。
輒問西來祖師意。
水之冰也藍(lán)之青。
當(dāng)陽哮吼人皆驚。
豁開自己神通藏。
剖破微塵出大經(jīng)。
永嘉作歌唯證道。
凡圣兩途俱凈掃。
曹溪一宿歸去來。
珊瑚枝上日皓皓。
凈慈次韻 十里平湖一鏡開。
六橋險峻滑如苔。
直饒不滯程途者。
到此依然吃跌回。
行實 師諱慧明。
字性原。
別號幻隱。
生于元。
父項。
母陳氏。
七歲發(fā)疽。
忽失所在。
求得之。
則曰四童子舁我至此。
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
未幾出家。
后謁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籜山。
又謁徑山元叟端公。
端問東嶺來。
西嶺來。
師指草鞋曰。
此是三文錢買得。
端曰。
未在。
更道。
師曰。
某甲只如此。
和尚作么生。
端云。
念汝遠(yuǎn)來。
放汝三十棒。
師乃悟其旨。
久之。
遂罄底蘊。
曰才涉思惟。
皆為剩法。
洪武十九年示寂。
壽六十九。
夏五十八。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明。字性原。別號幻隱。臺之黃巖項氏子。母陳氏。七歲患疽。幾死置床上。忽不見。已而求得之。問其故。曰。頃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識者。知師為天神所祐矣。既長。不甘處俗。往依溫之寶冠東山魯公出家。謁竺元道公于仙居紫籜山。咨問心要。不大省發(fā)。去參徑山元叟。叟問。東嶺來西嶺來。指草鞋對曰。此是三文錢買得。叟曰。未在更道。師曰。某甲只如此。和尚如何。叟曰。念汝遠(yuǎn)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遂罄底蘊。執(zhí)侍掌藏鑰。未幾。出世鄴之五峰。遷金峨。洪武五年。與泐季潭。同奉詔入京。季潭被旨住天界。延師居第一座。提綱舉要。得表率叢林體。俄而補金山。十一年升住靈隱。學(xué)徒坌集。宗道大振。師始至。經(jīng)畫大雄殿。僅一載而落成。巍然山峙。嘗室中垂語曰。蓮華峰。被蜉蝣食卻半邊。為何不知。又云。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南高峰與北高峰斗額。是第幾機。罕有契之者。住靈隱十周寒暑。無何寺火無孑遺。逮捕。或勸師早自為計。師不顧。怡然詣有司。未鞫。即廡下說偈。端坐而逝。壽六十九也。
續(xù)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諱慧朗。字性原。別號幻隱。生于元世臺州府之黃巖縣項宅。母陳氏。七歲患疽?guī)姿馈V么采?。忽不見。已而求得之。問其故。曰。頃睡中有四童子舁至此。無他也。翌日疽愈。識者已知師為天神所祐矣。既長。不甘處俗。乃往依永嘉樂清寶冠寺魯山東公出家。后詣徑山。參元叟端公。端云。東嶺來。西嶺來。師指草鞋云。此是三文錢買得。端云。未在。更道。師云。某甲只恁么。未審和尚作么生。端云。念汝遠(yuǎn)來。放汝三十棒。師乃悟其旨。久之究盡底蘊。既而出世鄞之五峰?!』拭骱槲湮迥辍!≡t建佛會于鐘山。召高行沙門。師與季潭泐公與焉。后住靈隱。逮十寒暑。無何。遭無妄之災(zāi)。逮捕?;騽駧熢缱詾橛嫛煵活?。怡然詣所司。未鞠即廡下說偈。端坐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
出夏氏。
臺州黃巖人也。
諱慧明。
字性原。
居家不治生產(chǎn)。
日游僧寺。
父兄以不才子目之。
父卒。
明益無賴。
嘗貸餐親里姑舅之家。
或得斗米百錢歸。
又作飯僧佛事。
俄有長耳黃面病僧之門乞食于明。
明目碗羹施之。
復(fù)乞。
明躊躇答曰。
柰我無有何。
病僧曰。
無有亦須施我。
明莫知其意。
病僧指明內(nèi)灶曰。
那是甚么。
明回視。
失僧所在。
明乃大驚。
即走樂清。
依寶冠沙門。
斬其發(fā)焉。
每遇禪者。
則虛己請問。
或有聞即拜下風(fēng)。
久經(jīng)歲月。
而知有此事。
即腰包行腳。
上雙徑見元叟。
叟曰。
東嶺來。
西嶺來。
明指草鞋曰。
三文錢買的。
曰。
未在更道。
對曰。
慧明只恁么。
和尚作么生。
叟曰。
念你新到。
放你三十棒。
明退參。
三月方罄其旨。
久之。
出世寧波五峰寺。
明既蒞師首。
以身先眾。
間有憍懦不振者。
明亦委致起之。
凡垂機即宿。
倔??者。
為之失色。
于是。
湖江笑稱五峰門庭。
為曝腮處。
洪武間。
詔明主鐘山法會。
而天鏡凈。
璧峰金。
季潭泐。
皆與焉。
內(nèi)翰宋危諸公。
嘗問道于諸禪師。
一日間咨國事。
有答曰。
掃腥膻。
建禮樂。
萬代一時也。
復(fù)何慮焉。
明曰。
不然。
禮樂有三代之隔。
人心無夷夏之分。
敬天懼人。
思危防安。
天下平矣。
諸公悅服。
高帝聞明答語。
以為有王佐略。
欲留居都中。
時辭還山。
景濂宋公。
疏明居靈隱。
明不就。
乃薦同門天鏡凈禪師。
明還山日。
鄰寺故老相訊。
明乃蕭然布衲藤杖而已。
或問大內(nèi)隆遇典故。
明緘口無一語。
惟審山問歲節(jié)節(jié)俱至。
明退居。
無何而靈隱天鏡。
被流言坐忤時。
流徙陜西。
道經(jīng)寶應(yīng)。
夜宿寧國寺。
端坐而歿。
以故靈隱席虛。
師僧皆散。
諸方不肯應(yīng)。
復(fù)請明。
明嘆曰。
時哉時哉。
不可避乎。
明既任靈隱。
年雖邁。
接納無少倦。
嘗垂問曰。
蓮花峰。
被蜉蝣食卻半邊。
因甚不知。
僧進語曰。
不啞。
不聾。
不作阿家翁。
明喜之。
又問曰。
冷泉亭吞卻壑雷亭即不問。
南高峰與北高峰斗額。
是第幾機。
又僧進語曰。
和尚今日放參。
明亦喜之。
于是。
禪子蟻從。
元叟家聲。
復(fù)大振。
闡提陰嫉之。
明又被議逮捕。
或勸明引去。
明怒曰。
潛形茍免。
豈道人所為乎。
適浴佛。
明上堂曰。
者一個。
那一個。
一一從頭俱浴過。
藥山布衲謾商量。
仔細(xì)看來成話墮。
成話墮將誵訛。
拍禪床曰。
武林春色老。
臺榭綠陰多。
下座。
直詣法司。
從者如云。
有感泣愿以身代。
未鞠。
明跏趺廡下。
為眾說偈。
忽入滅。
天立變瞑。
雷雨暴作。
拔木飄瓦。
吏司懼而釋之。
叢席無恙。
時洪武十九年也。
嗣明法者。
正庵訚上座。
訚有勁操。
晚以衣拂授月江凈。
凈主徑山。
大廓性原之風(fēng)。
歿時有偈曰。
祖師門下客。
開口論無生。
老我百不會。
日午打三更。
贊曰。
南黃龍坐事抵獄。
兩月得釋。
皮骨僅存。
真點胸迎于途。
不自知泣下。
南公吒之。
明凈二尊宿。
不知獄吏之貴。
而冷處抽身。
可謂矍鑠矣。
嗚呼。
風(fēng)波亦叢林時所有也。
標(biāo)格如此。
足驗生平。
然際時能表里葉贊。
乃愿力也。
豈偶然哉。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解期 選佛場開定祖機。
辨明邪正在鉗錘。
禹門浪暖風(fēng)雷動。
正是魚龍變化時。
即今眾中莫有沖波激浪者么。
問答不錄。
師以拂子打一圓相云。
機前一著。
覿面全提。
復(fù)擊禪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聲揭露。
個里不許停思顧慮。
豈容開口分疏。
只饒眨得眼來。
劍去久矣。
縱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攢眉有分。
何也。
蓋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識所測。
若是個英俊衲僧。
向未舉以前自當(dāng)點首一笑。
是故祖師門下法應(yīng)如是。
嗟觀近世以來。
人心不古。
禪學(xué)之者。
不務(wù)真參實悟。
惟是接響承虛。
以覺識依通為悟明。
穿鑿機緣為參究。
破壞律儀為解脫。
夤緣據(jù)位為出世。
以致祖風(fēng)彫弊。
魔說熾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別傳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覺釋尊。
于二千年外。
已識盡眾生心病。
預(yù)設(shè)多種奇方。
于無漸次法中曲垂修證規(guī)則。
不過只要誘引當(dāng)人一個入路。
故經(jīng)云。
末世眾生。
希望成道。
無令求悟。
惟益多聞。
增長我見。
又云眾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開悟。
佛令結(jié)制安居。
剋期取證。
過三期日。
隨往無礙。
故知結(jié)解之有時也。
且如即今諸大德。
于九十日中還曾證悟也無。
已悟之者置之勿論。
如其未悟之者。
則此一冬不免又是虛喪了也。
若是個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為個圓覺期堂。
也莫論長期短期。
百日千日。
結(jié)制解制。
但以舉起話頭為始。
若一年不悟參一年。
十年不悟參十年。
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
盡平生不悟。
決定不移此志。
直須要見個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
故先哲所謂一念萬年豈虛語哉。
遂舉起拂子召眾云。
還知這九十日內(nèi)參究的消息落處么。
不見世尊道。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個里明辨得老瞿曇得失誵訛處。
要證圓覺不為難矣。
設(shè)或未能見徹。
切忌依語生解。
幻叟今日不辭饒舌。
試為諸人頌出。
猛火鑄成金彈子。
當(dāng)機捏碎又渾圇。
等閒失得俱拈過。
風(fēng)送潮音出海門。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當(dāng)知佛即是心。
未審心是何物。
須要看這一念佛心。
從何處念起。
復(fù)又要看破這看的人畢竟是誰。
這里有個入處。
便知圓悟禪師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
故祖師云。
心同虛空界。
示等虛空法。
證得虛空時。
無是無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緣慮之心。
乃虛明圓湛廣大無相之心也。
三世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眾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諸佛由悟而證。
號曰菩提。
眾生因迷而昧。
故曰煩惱。
在圣不增。
在凡不減。
得之不有。
失之不無。
迷則業(yè)緣。
悟名佛性。
蓋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當(dāng)知此心曠劫至今。
本無生滅。
原非染凈。
孤光皎皎。
脫體無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無形狀可見。
無聲響可聞。
雖然無相。
無相不宗。
雖曰無聲。
無聲不應(yīng)。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聲響之谷。
色空不二。
動靜一如。
法法虛融。
塵塵解脫。
是知心有則法有。
心空則法空。
心邪則一切邪。
心正則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無。
則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則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與當(dāng)人自性心佛覿體混融。
了無隔礙。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則與從上佛祖所證所得更無差別。
復(fù)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論哉。
設(shè)或未然。
亦不用別求玄妙。
厭喧取寂。
但將平日所蘊一切智見掃蕩乾凈。
單單提起一句阿彌陀佛。
置之懷抱。
默然體究。
常時鞭起疑情。
這個念佛的畢竟是誰。
返復(fù)參究。
不可作有無卜度。
又不得將心待悟。
但有微塵許妄念存心。
皆為障礙。
直須打并教胸中空蕩蕩無一物。
而于行住坐臥之中。
乃至靜鬧閒忙之處。
都不用分別計較。
但要念念相續(xù)。
心心無間。
久久工夫純一。
自然寂靜輕安。
便有禪定現(xiàn)前。
儻正念不得純一。
昏散起時。
亦不用將心排遣。
但將話頭輕輕放下。
回光返照。
看這妄想昏沈從甚么處起。
只此一照。
則妄想昏沈當(dāng)下自然頓息。
日久堅持此念。
果無退失。
驀忽工夫入妙。
不覺不知一拶疑團粉碎。
歷劫塵勞當(dāng)下冰消瓦解。
只個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這不可得處豁開頂門正眼。
洞徹性空源底。
自當(dāng)點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穢土凈邦俱為剩語。
到此始信山僧未嘗有所說也。
更須向真正鉗錘下?lián)Э瘴蜊E。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廣大甚深無礙自在不思議解脫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國澤民。
則可以垂拱無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脫死生。
則應(yīng)用施為而無可無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機。
難容湊泊。
初參之士。
必假筌蹄。
所謂梵語阿彌陀佛。
此云無量壽。
佛者覺也覺即當(dāng)人之自心。
心即本來之佛性。
是故念佛者。
乃念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馳求。
馬大師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謂即心是佛。
何勞更念佛乎。
只為當(dāng)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執(zhí)相循名。
妄生倒惑。
橫見生死。
枉入迷流。
故勞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觀心。
要信自心是佛。
則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無間。
忽爾念到心思路絕處。
當(dāng)下根塵穎脫。
當(dāng)體空寂。
始知無念無心。
無心無念。
心念既無。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從有念而至無念。
因無念而證無心。
無心之心始是真心。
無念之念方名正念。
無佛之佛可謂無量壽佛者矣。
到此覓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這不可得處。
即識心達本之要門。
乃超生脫死之捷徑。
居士果能于此洞徹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為西方安養(yǎng)。
舉足動足無非古佛道場。
溪光山色頭頭章紫磨金容。
谷韻風(fēng)聲歷歷展紅蓮舌相。
塵塵契妙。
法法該宗。
不即不離。
心心解脫。
于斯領(lǐng)旨。
管取一笑而無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機緣法語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參扣曰。
昨蒙和尚開示濟川首座蒙山三關(guān)話。
弟子雖獲與聞。
心猶未了。
幸望和尚別垂方便。
師云。
照前問將來。
空云。
蟭螟蟲吸乾滄海。
魚龍蝦蟹向何處安身立命。
師曰。
長安路上金毛臥。
曰。
水母飛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見。
師云。
五鳳樓前鐵馬嘶。
曰蓮湖橋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師云。
明月照見夜行人。
曰請師一頌以為究竟。
師云。
好與痛棒。
曰棒則弟子甘領(lǐng)領(lǐng)。
則望和尚垂慈。
師乃呵呵一笑而為頌曰。
當(dāng)機把斷圣凡津。
擬議知伊屈未伸。
欲識蒙山端的旨。
垂鉤意在釣金鱗。
師云。
會么。
空遂作禮而退。
僧寶金山者。
入室參禮次。
師乃問云。
面南觀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語明甚么邊事。
曰和尚合卻口好。
師云。
未在。
曰瞞別人即得。
師云。
差別用處。
非智眼不能無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須具透關(guān)正眼。
未審如何是透關(guān)正眼。
山振聲一喝。
師云。
具得正眼。
當(dāng)明向上一機。
如何是向上一機。
曰青天日當(dāng)午。
師云。
猶未夢見在。
曰木人拈玉線。
石女度針。
師云。
從上佛祖不傳之妙。
子作么生領(lǐng)會。
山近前禮一拜。
師云。
轉(zhuǎn)身一句速道將來。
曰雨添山色秀。
風(fēng)來竹影移。
師擬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師云。
放子二十棒。
山復(fù)回身近前合掌曰。
謝和尚垂慈。
深錐痛劄。
師云。
子雖有滔天之浪。
且無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師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禮。
僧問有佛處不得住時如何。
師舉起手中拂子。
僧云。
無佛處急走過又作么生。
師放下手中拂子。
云。
會么。
僧云不會。
師云。
兩頭不著。
千圣難窺。
這個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處沒蹤跡。
沒蹤跡處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離。
師云。
不即。
不即個甚么。
不離。
不離個甚么。
僧?dāng)M對。
師打一拂子云。
這虛頭漢。
僧無語。
師宴坐室中。
有勝上座者從外入來。
師云。
是誰。
勝云。
某甲。
師云。
作么。
勝云。
佛殿里拜佛來。
師云。
佛向你道甚么。
勝云。
不曾道。
師云。
你頭不曾點地那。
勝云。
下下點地。
師云。
又謂不曾道。
勝云。
某甲會也。
師云。
你會個甚么。
勝云。
吐露太分明。
師便喝。
勝擬對。
師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來參。
師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親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覷不著。
師云。
覷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師云。
為甚么覷不著。
凝云。
為無蹤跡。
師云。
既謂無蹤跡。
說甚么覷不著。
你在無蹤跡處窠臼。
這個且置。
只如燒了撒了。
你向甚么處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疊疊。
澗水響潺潺。
師云。
我不問你青山疊疊。
澗水潺潺。
畢竟燒了撒了向甚么處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顯露。
師云。
這虛頭漢。
腳跟尚未點地在。
說甚么顯露不顯露。
凝乃觸禮一拜。
師云亦未在。
凝又?jǐn)M開口。
師咄云。
你再亂道。
辟破你口門。
凝禮謝而退。
有僧扣師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畢竟是個甚么。
師與僧一掌云。
你道是個甚么。
僧?dāng)M開口。
師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師因消遣。
至韶古音關(guān)房。
以拄杖扣門三下曰。
關(guān)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誰云在不在。
即開門見師。
乃觸禮一拜。
師曰。
此猶是奴兒婢子之事。
請關(guān)中主相見。
韶乃叉手默然。
師曰。
此則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師適來問甚么。
師曰。
問汝關(guān)中主。
韶曰。
喚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絕。
渠儂目面已呈師。
動靜何曾有區(qū)別。
師曰。
恁么則子不在關(guān)內(nèi)耶。
韶曰。
弟子見師亦不在關(guān)外。
師以手拍關(guān)門一下曰。
怎奈這個何。
韶擬對。
師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別。
只個門戶亦無所有。
門戶既非。
則誰在關(guān)內(nèi)誰在關(guān)外耶。
雖然理則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諦規(guī)矩。
尤不可違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這無分別無內(nèi)外處。
豎立脊梁。
全機坐斷。
徹底掀翻。
囫圇嚼破。
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學(xué)。
抑不負(fù)其己靈也。
子其勉而進之。
三載出關(guān)之日。
拄杖子再為汝勘過。
韶遂作禮。
行實 師諱紹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歲出家。
初從玄極和尚。
最后謁東普無際和尚得法。
正統(tǒng)六年。
再見東普。
普問子數(shù)年來住在何處。
曰我所住廓然無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無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學(xué)得來者。
曰一法不有。
學(xué)自何來。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誰落誰空。
普曰。
畢竟事若何。
曰水。
淺石出。
雨霽云收。
普曰。
莫亂道。
只如佛祖來也不許。
縱爾橫吞藏教。
現(xiàn)百千神通。
到這里更是不許。
曰和尚雖是把斷要津。
其奈勞神不易。
普曰。
克家須是破家兒。
恁么干蠱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復(fù)召入詰之曰。
汝將平昔次第發(fā)明處告我。
楚山悉具以對。
普曰。
還我無字意來。
曰這僧問處偏多事。
趙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處。
曰青山綠水。
燕語鶯啼。
歷歷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頭頂虛空。
腳踏實地。
普召弟子鳴鐘集眾。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話頭之日為始事。
一年不悟參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盡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罷參。
至哉言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紹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動止。寡言笑。九歲出家。從玄極和尚學(xué)禪。后獲印于東普無際禪師。正統(tǒng)六年。再參東普。普問。子數(shù)年住何處。曰我所住處。廓然無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無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學(xué)得來者。曰一法不有。學(xué)自何來。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普曰??思翼毷瞧萍覂?。至晚復(fù)召入。詰之曰。汝將平昔次第發(fā)明處告我。師悉具以對。普曰。還我無字意來。師偈答曰。這僧問處偏多事。趙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處。曰青山綠水。燕語鶯啼。歷歷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頭頂虛空。腳踏實地。普召弟子。鳴鐘集眾。取袈裟拂子授之。師容止莊重。雖宴居。如對清眾。具擇法眼??彬瀸W(xué)者。百不失一。門徒數(shù)十人。唯寶山金者。深入堂奧。讀師語錄。直捷簡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三
楚山禪師。唐安人也。名紹琦。姓雷氏。八歲入鄉(xiāng)校。不假師授而知誦。次載失父。遂棄業(yè)。而學(xué)出世法于玄極通禪師。通愛之。與語輒終日。每至節(jié)要處。不敢犯其詞。乃跪請益。通嘆曰。子根性太利。難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療耳。琦愕然曰。木偶人??扇氲酪Mㄐυ?。入道須是木偶人始得。琦憤而趨出。益疑之。經(jīng)晝夜。遂振衣起曰。吾師豈欺我哉。復(fù)入。剖于通前。通獨以掌反覆示之。不領(lǐng)。遂背去。遍參知識。俱不得意。聞無際悟和尚。居普州之東林。東林禪風(fēng)。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輩竊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對曰。廓然無定。曰。有何所得。對曰。本來無失。何得之有。曰。學(xué)將來底??白魃趺?。對曰。一法不有。學(xué)自何來。曰。汝落空耶。對曰。我尚非我。誰落誰空。曰。畢竟如何。琦曰。水淺石出。雨霽云收。悟公笑曰??v汝橫吞藏教?,F(xiàn)百千神通。其如老趙州無字公案。怎生消繳。琦又?jǐn)M對。悟公連叱退之。琦大慚。數(shù)日不敢仰視。忽聞凈板鳴?;砣皇幈M廉纖。急披衣禮謝。悟肯之。遂以斷橋源流。囑琦行化。當(dāng)是之時。斷橋之脈微矣。及悟公繼響。而得法者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領(lǐng)天柱。遷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葉翻茂。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齒最少。號圭庵。事琦甚謹(jǐn)。叢林憚其嚴(yán)厲。敬其慧識。以香林遠(yuǎn)方之一日童子進茶。琦啜罷。顧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處。琦曰。何以見得。玠呼接盞。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還你。無對。琦乃顧玠。玠曰。只者無言語處。不隔纖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問訊。童子問訊。琦度盞。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無語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無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則積劫無明。了則本來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則不為迷因。不知有番為隔礙。琦曰。子還有知也無。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則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臨機大用。舉必全真。說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語一默。剖析是非。分別名相處。與適來童子。見識是同是別。玠曰。擇法智眼。無作妙用。體性雖同。用處縣隔。曰。既云擇法。安能無作乎。玠曰。智炤非識。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雖分別。實無分別之能也。曰。今對萬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別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發(fā)光。圓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芍^鵝王擇乳矣。未幾。玠膺疾。琦下視之。值心上座在側(cè)。琦因問曰。如何是心。玠曰。開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顧心曰。何不作禮。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還能覿體頌出乎。玠對曰。祖師心印若為傳。有語分明。不在言能向機前親領(lǐng)得。海門撐出釣魚船。琦曰。珍調(diào)四大。饒益將來。一日玠疾革。作呻吟聲。琦問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還用得著么。對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則叫。癢則笑。琦曰叫與笑者。復(fù)是阿誰。曰。四大無我。叫者亦非真。寂體中實無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處。曰。秋風(fēng)不扇。桂蕊飄香。琦曰。恁么則遍界絕遮藏也。曰。有眼覷不見。琦曰。只如三寸。氣消時向甚處。安身立命。對曰。雨過天晴。青山依舊。曰。從今別后。再得相見否。對曰。曠劫不違。今何有間。曰。子不病耶。對曰。病與不病??偛幌喔伞g鶊?zhí)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誰。曰。玠固非我。亦不離我。琦乃嘆曰。善哉。妙契無生。徹證真常。子雖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謝曰。與祖玠趲。將龕子來。琦命舁龕至。玠顧左右。曰吾當(dāng)行矣。整衣龕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話大行。時蜀多義學(xué)?;ヒ詣倭酉啾攘俊g灰孕淖诮抑?。而小大俱圓。有問。祖師西來意。則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問祖師西來意。曰。雪消山頂露。風(fēng)過樹頭搖。又問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欄桿上石獅子。紅藕花間白鷺鷥。又問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問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愛以無字問僧。有對曰。風(fēng)吹秋月冷。雪壓老梅寒。又僧對曰。出匣吹毛劍。寒光射斗牛。又對曰。無孔鐵錘當(dāng)面擲。琦皆喜之。后示疾。諸山訊候。有進曰。和尚還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會么。擬對。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車掛壁。撞倒虛空。青天霹靂。阿呵呵。泥牛吞卻老龍珠。澄澄性海漚花息。瞑目而寂。時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贊曰。楚山行化。當(dāng)明運昌隆之際。純以心性禪。應(yīng)接群機。以故。門下一時龍蟠鳳翥焉。乃至祖玠輩。風(fēng)鬯春枝節(jié)節(jié)是。令見者聞?wù)?。莫不神往。但不再傳其緒俱??。豈慈父欲子食藥而愈疾。遂稱沒于他方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