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孫蕡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永州零陵人,一說歙州歙縣人,又說交州武平人等等。相傳幼遇異人(一說即呂純陽),遂逆知禍福,鄉(xiāng)人神之,中宗景龍中仙去。世謂之何仙姑,即俗傳八仙之一。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傳說中八仙之一。
太平廣記》卷六二引《廣異記》,謂唐玄宗開元間廣州(今屬廣東)有神仙何二娘,為傳說之最早記載。
東軒筆錄》卷一〇、卷四云為北宋時永州人。
三洞群仙錄》卷九、卷一八引《摭遺》亦云北宋時人曾見之。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后集》卷五則云其為廣州增城何泰之女,武后時人。
《會仙觀記》則云其于中宗景龍中升仙。
三洞群仙錄》及嘉慶《廣東通志》卷三二九引明孫蕡《何仙姑記》錄其詩多首,皆為宋以后人所附會。
《全唐詩外編》收詩5首,斷句1聯(lián)。
全唐詩續(xù)補遺
仙姑,增城何泰女。生唐開耀間,紫云繞室,頂有六毫。四歲能舉一鈞。事親孝,性靜柔,游羅浮為仙。今有祠在增城縣南,有井尚存,即其舊宅。唐賜仙姑朝霞帔一襲。原案:《太平廣記》:廣州有何二娘,以織鞋為業(yè)。后飛去上羅浮山為仙。唐開元中敕令黃門使往廣州求何氏,得之。后又踴身而去,不知所之?!犊资狭罚涸龀呛问吓?,有神仙之術(shù)云云?!遁浀丶o勝》:女仙中增城何氏女下有何仙云?!稌捎^記》:昔有何仙居此,食云母。唐景龍中白日升仙。竊疑何二娘、何氏女、何仙乃一人,即世俗八仙中之何仙姑也。今按:《古今圖書集成神仙部》及《中國人名大辭典》又雜引《安慶府志》、《歙縣志》、《祁陽縣志》、《浙江通志》及《福建通志》,各有異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7—1277 【介紹】: 宋廣州南海人,字邦銓。入太學為上舍生??犊兄锹裕蕴煜聻榧喝?。嘗上書論賈似道誤國,又陳恢復之策,皆不為用。歸而講學九峰書院,人稱九峰先生。詩文典雅。有《九峰集》、《理學簡言》。
全宋詩
區(qū)仕衡(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邦銓,順德(今屬廣東)人。理宗淳祐間舉鄉(xiāng)貢,入太學為上舍生。上書論賈似道誤國,不報,歸筑九峰書院,聚徒講學,學者稱九峰先生。端宗景炎元年卒。今傳有《九峰先生集》三卷。事見本集附錄《家上舍公傳》、《上舍公墓表》?!^(qū)仕衡詩,以清道光南海伍氏詩雪軒刊《粵十三家集》本為底本,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四四
區(qū)仕衡(一二一七 — 一二七七),字邦銓。
順德人。
宋理宗淳祐間舉鄉(xiāng)貢,入太學為上舍生。
上書論賈似道誤國,不報。
歸筑九峰書院,聚徒講學,學者稱九峰先生。
宋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軍漸逼,端宗航海幸閩廣,仕衡出家資萬金,集鄉(xiāng)兵為聲援,上恢復策,議未決,而宋軍屢戰(zhàn)不利。
景炎元年(一二七六),仕衡病,次年卒。
有《九峰先生詩文集》十卷。
事見本集附錄歐大任撰《家上舍公傳》、孫蕡撰《上舍公墓表》。
全宋文·卷八一六七
區(qū)仕衡(一二一七——一二七六),字邦銓,廣州南海(今廣東廣州)人。淳祐中鄉(xiāng)貢,入太學為上舍生,與劉黻等同學。慷慨有大志,曾伏闕上書論奸臣誤國,兵士解體,乞黜斥賈似道,不報。遂歸田里,筑九峰講院,聚徒講學,學者稱九峰先生。德祐二年,元兵漸逼,端宗航海遁閩廣,宋太后命舉國以降,仕衡出家貲萬金,集鄉(xiāng)兵為郡邑聲援,而宋兵屢戰(zhàn)不利。仕衡知大勢已不可為,景炎元年病,不食而卒,臨終言:「吾得為宋家完人,幸也!」著有《理學簡言》一卷、《九峰集》三卷(存)。見劉黻《九峰講院記》、九世孫大任《家上舍公傳》(并見《九峰先生集》卷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41 【介紹】: 元僧。臨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稱寒拾里人,俗姓何。世為儒家。十一歲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賜號慧文正辯禪師,主中天竺,遷靈隱。后主徑山作大護持師二十年。工詩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詩選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臨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參藏叟和尚于徑山,言下豁然頓悟,藏叟告寂,依凈慈鞏石林為記室。與陵虛谷、海東嶼、熙晦機、永東州、真竹閣為莫逆交。尋掛錫靈隱伏虎巖,住徑山。請居第一座,既而退處楞伽室。大德間,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至大間,特旨賜號曰「慧文正辯」,行宣政院舉主中天竺,遷靈隱。延祐間,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升坐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南歸養(yǎng)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間,降璽書命主徑山,作大護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終于丈室,世壽八十八,僧臘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絕古雅,自稱「寒拾里人」。嘗擬寒山子詩百馀篇,四方衲子多傳誦之。林石田隱居吳山,不與世接,獨遺以詩曰:「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蛊淙≈厍拜吶绱?。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行端。字元叟。族臨海何氏。世為儒家。年十一。從叔父茂上人。得度于馀杭化城院。氣識淵邃??灰缘雷匀?。參藏叟老禪師于徑山。得旨。次至凈慈石林鞏公。處以記室。大德庚子。出世湖之資福。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行中書平章張公。舉師住中天竺。復遷靈隱。有旨。設(shè)水陸齋于金山。命師說法??⑹氯胗P。奏對稱旨。加賜佛日普炤之號。南歸即退。廬于良渚之西庵。至治壬戌。三宗四眾。相率白于行宣政院。請師補徑山。仍闔奏請降璽書護持。師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賜。人以為榮。而師漠如也。主徑山席三十年。足不越閫。道隆德重。諸方仰之。間作詩文。清絕古雅。林石田前輩居吳山。閉門無接。于師特敬慕之。嘗贈師以詩。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句。石田知師。以詩猶知見重。況知師以道者乎。先虎巖住徑山時。師為第一座。每聞巖法座上。舉云。度宗為北兵攻急。命道士設(shè)大醮。奏章天廷。問國家重事。高公伏章。久不得報。既竣事問故。高公云。為定徑山四十八代住持。天門不開。故得報遲也。巖舉此謂。住持非茍然。至于四十八代住持。尚預定之天庭。師聞頗心非之。及師繼席。適當其次。至正辛巳。示寂。窆全身于寂炤院。八十八歲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名行端。
號元叟。
生臺之臨海何姓。
何姓世以儒顯。
端母王氏。
博釋五經(jīng)章安子弟。
咸宗之如漢之曹大家。
南宋寶祐乙卯歲生端。
端生不茹葷。
襁褓中見沙門遂喜。
甫六歲。
母王氏授以論孟。
端咿唔成誦。
乃至經(jīng)子章句悉不可難。
每遇紛華雜遝。
端則莊坐如在定。
母因奇之曰。
吾家千里駒也。
然恐不為世用。
端叔父茂上人者。
早歲為僧。
住馀杭化城院。
適歸省故里。
端竟從之剃染。
遍游叢林。
謁徑山藏叟。
臨機悟旨。
藏叟悅之。
一日藏叟問端曰。
汝是臺州人那。
對曰。
臺州。
叟便喝。
端拜。
叟又喝。
端起叉手。
叟曰。
放汝三十棒。
端喏。
藏叟又曰。
還知我泉南無僧否。
端曰。
和尚聻。
叟便棒。
端按住曰。
莫道無僧好。
叟大笑而起。
端既罷參。
乃徜徉西湖山水間。
自稱寒拾里人。
育王珙作偈招曰。
夜半落霜花。
日輪正卓午。
寥寥天地間。
只有寒山子。
端不答。
乃典凈慈書記。
時凈慈石林鞏禪師居焉。
吳山石田林處士。
久隱不與世接。
乍見端篇翰。
獨以詩柬端。
有能吟天寶句不廢嶺南禪之語。
端又遠訪雪巖欽于仰山。
欽曰。
駕發(fā)何處。
端曰。
兩浙。
曰。
因甚語音不同。
端曰。
合取口。
曰。
獺徑橋高。
集云峰峻。
未識阇黎在。
端拍手曰。
鴨吞螺螄。
眼睛突出。
欽顧侍者點好茶來。
端曰。
也不消得。
于是以上禮賓之。
元成宗大德初。
為虎巖伏。
分座于徑山。
庚子。
出住湖州翔鳳。
乃曰。
大慧祖師道。
寧以此身代大地眾生。
受地獄苦。
終不將佛法作人情。
徑山先師藏叟和尚。
一生不肯四天下人。
縱饒釋迦老子達磨祖師到來。
也須退身有分。
山僧在侍者寮兩年。
弄盡機關(guān)。
做盡伎倆。
直是沒湊泊它處。
所以知其為大慧嫡孫。
今有炷香供養(yǎng)它。
也要大家證明。
甲辰。
詔主中天竺。
并賜慧日正辨師號。
皇慶壬子。
遷靈隱。
仁宗設(shè)無遮大會于金山。
命端證之。
又加號佛日。
乃退居良渚西庵。
英宗至治壬戌間。
起端居徑山。
端居徑山。
人才之盛。
不減妙喜。
其楚石琦輩。
時稱僧杰焉。
虞公文靖以文獻宗時。
兼游諸禪宿之門。
自稱微笑居士。
每方楊大年之為人。
多剝啄諸家語錄。
而讀端提唱。
乃謂其子弟曰。
元叟生平。
諦理恢拓。
廣說略說。
莫不弘偉。
然關(guān)要隱而不發(fā)。
以待其人。
大慧之流風馀韻。
猶有如此者。
不謂老夫復相識耳。
其提唱曰。
寂靜中做工夫者。
以寂靜為究竟。
他且不是你寂靜中究竟底物。
憒鬧中做主宰者。
以憒鬧為得意。
它且不是你憒鬧中得意底物。
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者。
以經(jīng)教為根本。
它且不是你經(jīng)教中領(lǐng)覽得底物。
師友中講磨者。
以師友為淵源。
他且不是你師友中講磨得底物。
此無形段金剛大士。
從塵點劫來。
直至而今。
如潛泉魚鼓波而自躍。
你擬向東邊討它。
它向西邊立地。
你向南邊討它。
它向北邊立地。
教它與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
一切人與它安名立字即不得。
一切處一切時。
與你萬象為主。
萬法為師。
此其是也。
自非上根利智具殺人不眨眼底手段。
將第八識斷一刀。
豈有成辦時節(jié)。
又曰。
自家根蒂下。
積生累劫。
多諸惡習。
若也照燭不破。
剔脫不行。
日用間豈免觸途成滯。
一切法中。
或有所疑地。
即礙殺了你。
一切法中。
或有所愛水。
即淹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
即燒殺了你。
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風。
即飄殺了你。
四者既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
明暗色空。
森羅萬象。
到處粘作一團。
如黐膠相似。
驅(qū)你入驢胎。
使你入馬腹。
總繇它在。
千佛出世。
亦無如之何矣。
端開化四十二年。
三受金襕。
密秘之。
不以披搭。
所賜金帛悉賑貧乏。
復多怒。
老益甚。
每據(jù)坐。
竟日傳餐訶罵。
及入寢室。
或竊問其故。
乃左右顧視。
欲舉已忘。
故道俗于怒罵中。
得旨者甚多。
順帝至正壬午秋。
示微疾。
問侍僧曰。
呼之曾已休。
吸之尚未舍。
安同諸苦源。
來者不來者。
如何是來者不來者。
僧無語。
端良久曰。
后五日看。
至期更衣趺坐曰。
本無生滅。
焉有去來。
冰河發(fā)??。
鐵樹花開。
垂一足而化。
世年八十八。
僧臘七十六。
所剪爪發(fā)。
舍利累然。
閟全身于鵬摶峰北。
謚曰普照。
塔曰寂照。
端退居良渚日。
忽有梵僧。
仗錫來徵般若樞要。
端示以獅王奮迅三昧。
其僧稽首蹈空而去。
左右皆驚愕。
端曰。
掩鼻偷香。
何足羨也。
贊曰。
大慧四傳至端禪師。
二百載矣。
幾如勁弓之末。
其勢不能穿魯縞。
師崛出珍公之門。
而道被三朝。
德邁九洲。
源厚流長。
不亦宜乎。
或謂。
師之后大抵說法朝廷。
豈其家化以金馬門為隱者耶。
曰否。
不離菩提樹下。
而據(jù)吉祥座者。
斯何人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端,字原叟,姓何氏,臨海人也。年十二,從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嗲蟠蠓?,至忘寢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師授,自能通曉。初參藏叟珍,珍問:“何處人?”答云:“臺州?!闭浔愫?,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復依凈慈石林鞏為記室,與虛谷、東嶼、晦機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資福,遂以瓣香歸藏叟。居五載,學人奔湊,名聞京國,賜號“慧文正辯”。復遷中竺、靈隱、徑山諸剎,屢承恩寵,三錫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設(shè)水陸大會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訖入覲于便殿,從容奏對,深契圣衷,更賜“普照”之號。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閫,慕其道者鱗萃,幾無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書偈云:“本無生死,焉有去來。冰河發(fā)燄,鐵樹花開?!蓖豆P垂一足而化,壽八十八,臘七十六,留龕七日,顏貌如生。塔于徑塢曰,寂照分爪發(fā),別建塔于化城。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1285~1373)元末臨濟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夢堂,號酉庵。六歲喪父,奉母命習儒。及長志求出世間法,禮奉化廣法院良公為師。二十三歲,禮謁長蘆之雪庭傳公,剃發(fā)受具足戒。后聞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靈隱寺,前往參謁,大悟,嗣其法,司內(nèi)記,任徑山之書記。至元五年(1339)駐錫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開壽寺。帝賜號“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師為瑞光院之開山。八十二歲,編集六學僧傳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國清,奉號“佛真文懿大師”。洪武三年(1370),帝召見眾僧時,師為眾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國清寺,世壽八十九。(六學僧傳序、南宋元明僧寶傳卷十、增續(xù)傳燈錄卷四、佛祖綱目卷四十一、五燈嚴統(tǒng)卷二十二、宋學士集卷三十三)p6239?!对獰o見睹和尚塔銘》:“天臺山景德國清禪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師曇噩撰文”。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曇噩。字無夢。自號酉庵。慈溪王氏子。祖申。舉進士于宋。父祿。任于元。母周夫人。師生六歲而喪父。夫人命從鄉(xiāng)校。師游氣岸高。騫有一日千里之意。無書不探。學文于胡長孺。藻思浚發(fā)。縱橫逆順。隨意之所欲言。聲名頓出諸老生上。已而心有所感。嘆曰。攻書修辭。此世間相爾。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別夫人。走長蘆禮雪庭傳公。薙發(fā)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后。游心于教。復棄教而即禪。及雪庭遷靈隱。師往侍焉。雪庭示寂。元叟端公。來補其處。元叟。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之士。莫敢闖其門。師直前咨叩。了無畏懼。機鋒交觸。情想路絕。自一轉(zhuǎn)至于六七。語愈朗烈。元叟欣然頷之。延佑初。詔建水陸大會于金山。名浮屠賢士大夫畢集。師佐元叟。敷陳法要。及與群公辯論。義趣英發(fā)。莫不推敬。鎮(zhèn)南王聞之。延至廣陵。尊禮備至。彌年方遣重紀。至元五年。浙東帥閫。合府公邑令。請師出世慶元之保圣。再遷慈溪之開壽。三轉(zhuǎn)于國清。師所至。皆以荷擔大法為己任。煅煉學徒。孳孳如不及。多有開悟之者。瑞龍院。易甲乙住持為禪剎。師為開山。院因賴以增重。直與名伽藍相齊。海上颶風發(fā)。驟雨如注。層樓修廊俱仆。師所居亦就壓。人意師齏粉矣。亟撤其覆索之。一鉅木橫支榻上。師危坐其下。若神物為之護者。師凡四坐道場。去留信緣。皆略無凝滯。不久引退。叢林慕其名德之高。每辟室以居之。師教戒諸徒曰。吾與爾等。研究空宗。當外形骸忘寢食。以消累劫宿習。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終夜凝坐。以達于旦。洪武二年。就有道徵。館于天界寺。既奏對。上憫其年耄。放令還山。越四年。無疾而終。年八十有九矣。遺言云。三界空華。如風捲煙。六塵幻影。如湯澆雪。亙古亙今。唯一性獨存。吾之幻軀。今將入滅。滅后阇維。煅骨為塵。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師修身廣顙。昂然如鶴峙雞群。文思泉涌。有持卷軸求詩文者。積如束筍。當風日晴美。從容就席??v筆疾揮。須臾皆盡。長短精觕。無不合作。袁文清公。嘗指師謂人曰。此阿羅漢中人也。觀其為文。骎骎逼古作者。渡江以來。諸賢蹈襲蘇李。以雄快直致為誇。相帥成風。積弊幾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奮至于斯也。翰林學士張公翥曰。噩師。儀觀偉而重。戒行嚴而潔。文章簡而古。禪海尊宿。今一人耳。其為縉紳所推許。類若此。師平生著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歷代高僧傳。筆力遒勁。識者謂。有得于太史遷。日本國王。雖僻在東夷。亦慕師道行。屢發(fā)疏迎致之。師堅不往。王與左右謀。欲劫以歸。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獲免。自是厥后。凡遇師手跡。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能放異光云。其為海外所欽重如此。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禪師夢堂。名曇噩。與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門。同赴明君之詔。噩之祖父。以仕顯家。貴且富。羅綺交錯。噩生其間。為童時。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靜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與世交。談吐風云。變幻莫狀也。于諸子史。一閱不再。因游郡城延慶講堂。見六祖壇經(jīng)。遂竊懷歸翻讀。連日夕不釋手。乃至忘餐寢。竟辭脫發(fā)。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歷禪叢。乃罷參于徑山。噩事徑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禪寺請噩。噩則欣然肯來。居無何遷開壽。諳熟典故。師僧皆從之。噩畫一規(guī)曰。僧堂內(nèi)外有閱經(jīng)書者。罰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納油庫司。讀梵網(wǎng)經(jīng)。一僧納油。讀傳燈錄。一僧納油讀易。噩笑而憐之曰。立法之弊。寧至此乎。及移居天臺國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聰目察。敷揚宗旨。有道衲子趨焉。元順帝賜號佛真文懿禪師。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詔。館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馳當世。學冠諸老。與噩夜話。詞氣盡索。退而雅稱曰。此翁齒牙帶戟。不可與爭衡也。噩南歸。虛其名位。而規(guī)訓門人。復說偈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要得分明。涅槃后看。泊然示化。時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 贊曰。楚石愚庵夢堂行道。際遇于離亂之秋。俱持風采。稱為狂瀾砥柱。暮年感有國者與交游。光鮮元叟家聲。雖三公一時之方便。于法門則有力焉。經(jīng)云。但以假名字而引導之。此之謂也。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二
釋曇噩,字無夢,亦號夢堂,晚題所居曰“西庵”。
姓王氏,慈溪人也。
依凈慈雪庭傳薙發(fā)受具。
臺衡賢首慈恩諸文,晝夜研磨,不知有饑渴寒暑。
及雪庭遷靈隱,仍侍左右。
雪庭寂后,元叟端來補其處。
風規(guī)嚴峻,非宿學莫故闖其門。
噩值前咨叩,自一轉(zhuǎn)至于六七轉(zhuǎn)語,機鋒交觸無畏,端頷之,命掌內(nèi)記。
與群侶辯論,莫不推敬。
元至元初,出主慶元寶圣,遷鄞之開壽、臺之國清,后居瑞龍。
一日颶風驟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壓。
人意其齏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橫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為之呵護者。
噩凡四坐道場,不久即退。
嘗游越中,詩人劉夢熙、唐處敬輩集曹娥祠。
噩敝衣坐船尾,眾方分韻賦詩,殊不相顧。
俄而作禮曰:“有剩韻乞布施一字。
”拈蕉字與之。
噩即應(yīng)聲賦詩云:“平明飯罷促高梢,撐出五云門外橋。
離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
白翻睛雪浪花舞,綠弄晚風蒲葉搖。
西北陰沈天欲雨,臥聽篷韻學芭蕉。
”眾驚曰:“公非噩夢堂乎?
”遂邀入社。
明洪武三年,詔徵奏封,閔其年耄,敕令還山。
日本國王慕其道行,屢發(fā)疏請,欲迎致之,噩堅不往。
凡遇噩手寫經(jīng)論,必重購之而去,且詫其放異光云。
越四年,謂其徒曰:“吾有一物,無頭無面。
要得分明,涅槃后看。
”言訖歛目,趺坐而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1—1375 【介紹】: 元明間浙江青田人,字伯溫。劉濠曾孫。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進士,官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方國珍初起時,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強鎮(zhèn)壓。當局不能用,乃棄官隱居。在鄉(xiāng)組織武裝,與方氏相抗。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應(yīng)天,陳時務(wù)十八策。勸勿尊奉韓林兒,為籌劃用兵次第,獻計先滅陳友諒,次取張士誠,然后北定中原。吳元年,授太史令,累遷御史中丞。明建國后,封誠意伯。曾與李善長、宋濂定明典制。洪武四年,以弘文館學士致仕。后為胡惟庸所譖,憂憤而死。一說為惟庸毒死。謚文成。通經(jīng)史,精象緯,工詩文,與宋濂并為一代文宗。有《郁離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詞學圖錄
劉基(1311-1375) 字伯溫,號犁眉公。浙江青田人。朱元璋聘為謀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追謚文成。博學,尤精象緯術(shù)數(shù)。其詩恣縱有奇氣,為明代表性詩人之一。文則閎深肅括,與宋濂等開一代風氣。詞秀煉入神,為永樂以后諸家所不及。有《誠意伯文集》,詞在集中。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伯溫,青田人。洪武時,封誠意伯。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伯溫,青田人。元進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論佐命功封誠意伯正德中追謚文成有覆瓿集犁眉公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三
基字伯溫,青田人。
元進士。
吳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卒。
正德中,追謚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寫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潛《夢蕉詩話》:青田劉伯溫,論者稱其乘時佐命之功,炳機克終之道,甚與漢子房相似。
然或謂子房乃為韓報仇,怕溫則嘗委事于元,其出處不免有間,是蓋未深論也。
夫伯溫生元世,豈能超出天地外,不為元人也哉?
憂時痛國,每形于辭。
如《憫亂》諸作二、三末句云:「惆悵無人奏丹扆,側(cè)身北望淚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腸斷嚴最戍鼓鼓撾」,「天涯地角風塵滿,極目云霄欲斷魂。
江湖愁絕無家客,佇看青天淚眼昏。
」至如《吊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諸賦,悲憤愁激,讀之使人躑躅思奮,其志可諒也。
胡應(yīng)麟《詩藪》:國初越詩派昉劉伯溫,吳詩派昉高季迪,閩詩派昉林子羽,嶺南詩派昉于孫蕡仲衍,江右詩派昉于劉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據(jù)一方,先驅(qū)當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時作,《犁眉公集》則入明后詩也。
《覆瓿》遠勝《犁眉》,前人已有定論。
文成為開國文臣,故錄其入明應(yīng)制之作,以為壓卷。
此集以《紀事》為名,尋常共見之集,無事可紀,概所不錄。
若人為《詩綜》所未采,與采而未備者,意在補遺,不從此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5 【介紹】: 元末明初廣東番禺人,字庸之。
元末,何真據(jù)嶺南,開府辟士,哲與孫蕡、王佐、趙介、李德并受禮遇,稱五先生。
朱元璋建吳國,招徠名儒,拜翰林待制。
明洪武初出知東阿縣,剖決如流,案牘無滯。
后判東平,以詿誤得罪,得釋歸。
后仍追治,被殺。
嘗構(gòu)軒名聽雪蓬,學者稱雪蓬先生。
工詩,有《雪蓬集》。
全粵詩·卷六六
黃哲(?
——一三七五),字庸之。
番禺人。
南園五先生之一。
明初太祖駐師金陵,招徠名儒。
哲以李善長、汪廣洋之薦,拜翰林待制。
尋出知山東東阿縣。
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升東平府通判。
尋上疏陳時務(wù)數(shù)十事,太祖怒其狂誹,欲治其罪。
會山東分省奏哲有政績,始釋不問。
哲南歸后,于洪武八年復徵還東平,治在郡詿誤,竟置于法。
著《雪篷集》。
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明黃佐《廣州人物傳》亦有傳。
黃哲詩主要從明黃佐《南園前五先生詩》輯錄整理而成。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庸之,番禺人。洪武時,官翰林待制。
明詩紀事·甲簽·卷九
哲字庸之,番禺人。
明初以薦拜翰林待制,入書閣侍太子讀書。
尋兼翰林典簽,出為東阿知縣,遷東平通判,罷歸,尋坐法死。
有雪篷集。
(黃佐《廣州人物傳》:庸之刻苦讀書,《通五經(jīng)》,嘗借《文選》手抄之,遂能作詩。
性好山水,結(jié)廬蒲澗,往來羅浮、峽山、南華諸名勝,以為未足,辭家度庾嶺,游吳、楚、齊、燕,一時湖海英豪皆與游焉。
當風雪時,泊舟秦淮,遇朱文昭,涂穎輩,相與握手吟詠,沽酒大噱,二人唶曰:「君才如《白雪》,吾雖知音,如寡和何?
」自是益有名。
田按:孫西庵應(yīng)制《賦醉學士歌》贈宋景濂,景濂集后附錄獨不載此歌。
西庵本集亦不錄,殊為缺典。
西庵集中應(yīng)制游鐘山諸詩,亦不見好。
庸之官翰林典簽時,左丞相徐達北伐捷聞,太祖命賦詩稱旨。
末幾祈雨鐘山猶應(yīng),御制七言詩志喜,庸之復應(yīng)命奉和云:「雨陽時若民乃康,孰令熯旱憂吾王。
九土如焚嗟亢陽,天津欲竭陰虹藏。
齋宮對越騰馨香,真宰默應(yīng)徵休祥。
靈祗率職妖魃禳,甘霖信宿乃汪洋。
白龍后土占歲穰,黍稷報功王道昌。
小臣頌述歌虞唐,巍巍端拱垂衣裳。
」音節(jié)殊自高朗。
庸之非徒擅長風雅,吏治亦復可觀。
知東阿時值旱,麥苗盡雕,乃齋戒徒跣烈日中,詣洪范祠龍池禱雨,詞旨哀惻,甘澍應(yīng)時優(yōu)渥,民呼曰:「此黃公雨也。
」庸之有詩紀事云:「齋沐戒徒禦,星言趨絳壇。
屬茲愆陽序,雩祀罄衷丹。
龍湫窅深,神物時蜿蟠。
馨潔始云薦,靈祈紛可干。
沛然感敷施,霢霂濟多艱。
淅淅在林畹,冥冥被岡巒。
焦原幸沾濡,庶類同忻歡。
鳴鸛集穹窒,翔鱗躍紋瀾。
郊垌悅童耄,庠塾慶衣冠。
所協(xié)詠歸趣,方希民俗安。
賡歌《誦云漢》,元化奚能殫。
」誦此詩,如見元魯山一輩人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9 【介紹】: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lǐng)鄉(xiāng)薦,年已四十八。戰(zhàn)亂隱居,張士誠屢辟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并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jiān),教勛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槜李詩系·卷七
瓊,字廷琚,一字廷珍,別號清江,初名闕,字廷臣,崇德人。少穎異,師同邑黃次山及會稽楊廉夫,而學益進。年四十八,始領(lǐng)元鄉(xiāng)薦。張士誠據(jù)吳,累徵不就,隱居殳山,教授生徒。洪武初,徵修元史,同官李敏卿輩服其史才文重京師。壬子,校士浙省,入為國子助教,乞歸。其在史館時,與金華宋景濂友善,凡有撰著,互相推讓,亦一時兩雄也。黃巖方行贈詩有云:殳山仙翁發(fā)如雪,胸蟠太和吐日月。手中鍊石輕女媧,五色曾將補天裂。其推重如此。著有清江集。其詩博大警敏,矯然不群,評其才質(zhì),當不在高、楊以下。有明一代,吾郡詩人林立,以清江冠之,斯無愧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崇德人。洪武初徵修元史,除國子助教。有清江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六
瓊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崇德人。
洪武三年徽修《元史》,賜金帛遣歸。
六年,以薦除國子助教。
九年,改中都助教。
有《清江集》四十卷。
(《四庫總目》:瓊學詩于楊維楨,然其論文稱「立言不在嶄絕刻峭,而平衍為可觀,不在荒唐險怪,而豐腴為可樂」。
蓋雖出于維楨之門,而學其所長,不學其所短,宗旨頗不相襲。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其詩爽豁類汪廣洋,整麗似劉基,圓秀勝林鴻,清空近袁凱,風華亞高啟,朗凈遇張羽,繁縟愈孫蕡,足以領(lǐng)袖一時。
鄉(xiāng)曲之言,未免過實。
然其詩溫厚之中自然高秀,雖不能兼有諸人之勝,而馳驟諸人之間,實固無所多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1—1381 【介紹】: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jīng)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征為國子司業(yè),卒于官。謚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欽定四庫全書·槎翁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槎翁詩集》八卷,明劉崧撰。
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
元末舉于鄉(xiāng),洪武三年以人材薦,授職方郎中。
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輸作京師。
十三年,手敕召為禮部侍郎,署禮部尚書,致仕。
十四年,復召為國子司業(yè),未旬日,卒。
崧,七歲能賦詩。
及長,日課一篇,讀書天寒,皸裂不少輟。
其在官舍,孤燈諷誦,夜分不休,蓋其一生耽嗜吟詠,刻苦甚至故。
年愈老而詩亦愈工。
清江劉永之、金華宋濂輩,皆極稱之。
當明之初,雄才角立,吳中詩派昉于高啟,越中詩派昉于劉基,閩中詩派昉于林鴻,嶺南詩派昉于孫蕡,而江右詩派則昉于崧。
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后進,迨楊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復變?yōu)榕_閣博大之體,而骨力不堅久之,遂浸成冗漫。
北地信陽,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門戶。
然崧之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創(chuàng)始之人矣。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高,初名楚,太和人。明初以人材舉授兵部職方即中,遷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尋,放還,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請老歸。復召為國子司業(yè),有《槎翁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一
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人。元未舉于鄉(xiāng)。洪武初以經(jīng)明行修舉,授兵部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尋放歸。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致仕歸。復徵為國子司業(yè)。有《槎翁詩選》十二卷、《補遺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詩選》:有明一代,作者眾多。七言長句,在明初則高季迪、張志道、劉子高為最,后則李賓之。至何、李學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沈郁頓挫處用意,雖一變前人,號稱復古,而同源異派,實皆以杜氏為昆侖墟。 田按:子高詩有《鐘陵》、《五云》、《鄧溪》、《雙溪》、《鳳山》、《瑤峰》、《墨池》、《東門》、《珠林》、《龍灣》、《北巖》、《龍門》、《戊巳》十有三集,合為《槎翁詩選》。其自序云:「年十六,得臨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詩誦之,晝夜不廢。益求漢、魏而下,盛唐以來號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知成樂必本于眾鈞,故未嘗執(zhí)一器,以求八音之備;調(diào)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嘗設(shè)一品,以求八珍之全。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鳥之鳴春,秋蟲之號寒?!箍芍^究極此事之甘苦。宋潛虛、劉仲修、烏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王弇州「胡元瑞、錢牧齋、朱竹亦有論定。余獨賞漁洋「七言為最」一語。故此選七言采掇為多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8—1398 【介紹】: 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十七歲入皇覺寺為僧,旋即出外化緣乞食。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自親兵升九夫長,娶子興養(yǎng)女馬氏為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為鎮(zhèn)撫。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受宋龍鳳政權(quán)任為都元帥,以元璋為左副元帥。同年,渡江攻集慶。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yīng)天府,遂稱吳國公。此后,東與張士誠爭江浙,西與陳友諒爭長江中游地區(qū)。宋小明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殺陳友諒。次年,稱吳王。龍鳳十二年,圍張士誠于蘇州。次年,始稱吳元年,破蘇州,俘殺張士誠;繼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陸續(xù)攻克南北各地,屢次出塞攻擊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屢興大獄,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后株連死者數(shù)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以文字取殺身之禍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mào)易,禁用白銀交易。
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上)
太祖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州鐘離人。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起兵,丁未稱吳元年,戊申建元洪武。
在位三十一年崩,葬孝陵。
有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黃瑜《雙槐》《歲鈔》: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覽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賦》言不契道,乃親更為之。
賦成,召禁林群臣觀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賦以進。
」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鋪敘成章,詣東黃閣次第投獻。
上皆親覽焉。
復置品評于其間。
已而賜坐,敕大官進天廚奇珍,內(nèi)臣行觴。
觴已,上顧濂曰:「卿何不盡飲?
」廉出,跽奏曰:「臣荷陛下圣慈,賜以醇酎,敢不如詔?
第臣年衰邁,恐不勝杯杓,志不攝氣,或愆于禮度,無以上承寵光爾。
」上曰:「卿姑試之。
」濂即席而飲。
將徹,上復顧曰:「卿更宜酹一觴。
」濂再起固辭。
上曰:「一觴豈解醉人乎?
卒飲之。
」濂舉觴至口端,又復瑟縮看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為?
」對曰:「天威咫尺間,不敢重有所瀆。
」 勉強一吸至盡。
上大悅。
濂顏面變赪,頓覺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
上復笑曰:「卿宜自述一詩,朕亦為卿賦醉歌。
」二奉御捧黃綾案進。
上揮翰如飛,須臾成《楚辭》一章,曰:「西風颯颯兮金張,特會儒臣兮舉觴。
目蒼柳兮裊娜,閱澄江兮水洋洋。
為斯悅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瓊斝兮銀漿。
宋生微飲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驟蹌蹌。
美秋景兮共樂,但有益于彼兮何傷?
」濂既醉,下筆欹傾,字不成行列。
甫綴五韻,上遽召濂至,命編脩官朱右重書以遺濂。
遂諭濂曰:「卿藏之以示子孫。
非惟見朕寵愛卿,亦可見一時君臣道臺,共樂太平之盛也。
」濂五拜叩首以謝。
上更敕侍臣應(yīng)制,賦《醉學》《士歌》者四人:考功監(jiān)丞華克勤、給事中宋善、方徵、彭通聞。
而續(xù)賦者五人:秦府長史林溫、太子正字桂彥良、翰林編修王璉、張唯、典籍孫蕡。
彭與孫皆吾廣人也。
) 黃佐《翰林記》:太祖嘗出御制詩文,以示詞臣。
太子正字桂彥良即于上前大聲誦之瑯然,左右驚愕,學士承旨詹同私戒之。
上知之,謂曰:「儒者事君,正當誠意,毋事矯揉也。
」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丙午年六月,上禱雨鐘山獲應(yīng),賦七言喜雨詩,命待制黃哲等賡和。
已而諸將告捷,多令翰林諸臣應(yīng)制賦詩,上親加品評。
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題,命典籍吳伯宗賦之,援筆立就,詞語峻潔。
上嘉其才敏,賜織金綿衣。
嘗幸清流關(guān),賦詩,命扈從儒臣和之。
起居注劉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縱逸,功成猶遣歷間關(guān)」之句。
上嘆賞曰:「可謂安不忘危。
」賜以白金文綺。
又起居注蔣子杰應(yīng)命即物賦詠,立成。
上大悅,特寵賜和章。
一日命群儒撰《豢鶴文》,吳府伴讀王驥操觚立就,學士宋濂為之進呈。
上稱善。
及日將南至,大祀于園丘,上復命群臣賦七言律十二韻,冠以三百言序。
驥與黃昶先成,跽讀禦榻前。
上聽畢,加獎勵,命進學禁林云。
解縉《春雨軒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衛(wèi)之龍門,禾有異莖同穗之祥。
今上皇帝遣皮來進,群臣上表賀。
太祖高皇帝親禦翰墨,為詩一章,以賜今上皇帝。
其詩首言創(chuàng)業(yè)之艱,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亂之師,撫民致治之略。
中言天錫豐登之屢,史書垂示之嚴,明堂里禋薦之重。
末示謙沖戒謹之意。
為善不足之誠,大矜下民之惠。
與民同樂之盛心,滋于言表。
蓋不以嘉禾之祥為可矜,而以為可懼,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業(yè)業(yè),足以垂訊于千萬年。
今上皇帝服膺圣訓,念手澤之存,颯誦追維,不能自已,乃永樂三年用摹勒于石。
拓本裝治成軸,分賜諸王及近臣。
于是臣縉亦得與賜焉。
楊慎《藝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鄉(xiāng)試《賀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彈丸黑子之地;傅一廖二,成大統(tǒng)函夏之天。
」傅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頌》中謂「傅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
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雜存》:宋太史濂乞歸時,徹制詩二首餞之云:「白下開尊話別離。
知君此后跡應(yīng)稀。
」濂續(xù)云:「臣身愿作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
」上悅,賜白金、緡幣、文綺,曰:「與汝作百歲衣也。
」自是歲一朝焉。
田按:《堯山堂外紀》:「洪武十年,宋學士景廉乞骸骨歸,華亭朱孟辨紀其事,作詩送之:『城上春云暖更飛,念卿此地跡應(yīng)稀,臣身愿作隨陽雁,一度秋來一度歸。
』」據(jù)此則又為孟辨詩,而非太祖與濂賡續(xù)也。
詩亦小有異同。
周亮工《閩小紀》:林廷綱洪武初,承太祖親擢吏科給事中,寵遇日隆。
嘗侍游江間殿。
太祖首唱詩二句曰:「江間小殿與云齊,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足成三聯(lián)曰:「雉尾曉開紅日近,龍衣春濕彩云低。
旌旗影裹貔貅息,斧鉞門前騏驥嘶。
簪筆詩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賜新題。
」后賜名恒忠。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書。
既下集慶,始厭馬上,長篇短歌,操筆輒韻,有魏武樂府風,制詞質(zhì)古,一洗駢偶之習。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草木子》謂上有佳句云:「烏啼紅樹裹,人在翠微中。
」天下誦之。
又皇太子《新月詩》云:「昨夜嚴陵失釣鉤,何入移上碧云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野史附之。
謂為太祖及懿文不享國之證。
草木子》乃元遺民國初所著書,謂上者,順帝也;皇太子者,愛猷識理達臘也。
蓋以其不獲有天下,而在東宮頗擅權(quán),故記之耳。
《高帝集》無此二句。
朱孟震《續(xù)玉笥詩談》:近有作《道聽錄》者,指黃巢《詠菊》,元梁王《曉行》之作以為高皇,宋人譏高宗《養(yǎng)鴿》詩載葉氏《草木子》,而以為武宗北狩。
書非異聞,時非久遠,尚謬妄若此,況遠且僻哉!
田按:《明史藝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四庫》著錄二十卷。
自漢祖以馬上得天下,《大風》一歌,妙合音節(jié)。
明祖起自布衣,與漢合符,御制篇章,炳為巨集。
野史所載,最為繁雜,茲擇其可信者著于編,以瞻一代之風尚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臨海人,字中立。博學,工詩文。元順帝至正舉人。洪武初征修《元史》,授翰林應(yīng)奉,洪武三年任禮部尚書。酌定諸禮儀,定科舉式。四年,充首次會試主考官。五年,請依唐宋會要記載時政。后出為湖廣參政,官至晉王府右相。嘗自號耐久道人,太祖聞而惡之,坐事殺之。有《昭鑒錄》。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中立,天臺人。元至正中鄉(xiāng)薦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應(yīng)奉文字升禮部尚書出為湖廣參政致仕復召為國子祭酒以參政致仕
明詩紀事·甲簽·卷六
凱字中立,臨海人。
元末領(lǐng)鄉(xiāng)薦。
洪武初,召修《元史》,除翰林應(yīng)奉,擢禮部尚書。
出為湖魔參政,召還為國子祭酒,改晉王府右相,致仕。
追論在禮部事死。
有集。
田按:徐大章作《陶尚書集序》稱中立才高學博,識見卓遠。
又《與王待制論修元史》書稱中立有史學。
惜集今不傳。
中立致仕后號耐久道人,帝聞而惡之,追論在禮部時朝使往高麗,主客曹誤用符驗,論死。
當時士之以文字受禍者,高季迪以作上梁文、王常宗以作文,孫西庵以《題藍玉畫》、王叔明以往藍玉家觀畫、蘇平仲以表箋忤旨。
王弇州云:「洪武間三司衛(wèi)所進表箋,皆令教官為之,當時以嫌疑見法者不少,其可知者: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為海門衛(wèi)撰《增官吏俸謝表》,內(nèi)用『作則垂憲』,誅;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為都司撰《賀萬壽表》,內(nèi)用『垂子孫而作則』,誅;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為按察司撰《賀冬節(jié)表》,內(nèi)用『儀則天下』,誅;桂林府學訓導蔣質(zhì)為布、按二司作《正旦賀表》,內(nèi)用『建中作則』,誅;常州府學訓導蔣鎮(zhèn)為本府作《正旦賀表》,用『睿性生知』,誅;常德府澧州學正孟清為本府作《賀冬節(jié)表》,內(nèi)用『圣德在秋』,誅;陳州學訓導周冕為本府作《萬壽賀表》,內(nèi)用『壽域千秋』,誅;懷慶府學訓導呂睿為本府作《謝欽賜馬匹表》,用『遙瞻帝扉』,誅;祥符縣學教諭賈翥為本縣作《正旦賀表》,用『取法象魏』,誅;鳳陽府亳州訓導林云為府作《賜燕謝東宮箋》,用『式君父以班爵祿』,誅;尉氏縣學教諭許玄為本府作《萬壽賀表》,用『雷震天下』,誅;德安府訓導汲登為本府作《賀冊立太孫表》,用『永紹億年』,誅;德安府訓導《吳憲賀冊立表》,用『永紹億年』,誅。
又有以『天下有道』及『望拜青門』誅者。
諸所誅者。
『則』嫌于賊也;『生知』嫌于僧也;『帝扉』嫌于帝非也;『有道』嫌于有盜也,其他則不可曉矣。
」史既諱不載,而《雙槐歲抄》出于黃氏祖孫之筆,頗核,因節(jié)而志之。
余又檢李文達《日錄》云:「高廟時有張翰林者,以直諫謫蒲州學正,表詞有『天下有道,萬壽無疆』之句。
上怒曰:『謗我是強盜!
』即嚴逮殿鞠,張仰首曰:『陛下有旨:表文不許杜撰,務(wù)出經(jīng)典。
「天下有道」乃四書圣言,「萬壽無疆」乃《國風》傾語,何云誹謗?
』上良久曰:『還觜強!
』釋之。
左右相謂曰:『數(shù)年以來,惟容此一人。
』」觀此則不容者多矣。
當時有「廣文禦囚,撰表墓志」之謠,哀哉!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