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鳳翔府人,字靈隱,號鴻濛子。師事陳摶,多得微旨。與種放、劉海蟾為方外友。游天臺,登赤城,廬于瓊臺觀。真宗召對,授著作郎,辭之。賜還山,令臺州給著作郎俸以養(yǎng)老。有《瓊臺集》。
張無夢,字靈隱,號鴻蒙子。幼入華山,與種放、劉海蟾為方外友,師事陳摶。后居天臺瓊臺峰,真宗曾召對,并以長歌贈行。后終于金陵(《嘉定赤城志》卷三五)。今錄詩四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19—1090 【介紹】: 宋鳳翔盩厔人,字大觀。仁宗慶歷六年進(jìn)士,授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夏縣、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時,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寧三年為開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為陜西、永興軍路轉(zhuǎn)運(yùn)使,知同、陜州。哲宗時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卒謚懿簡。有《春秋論》、《唐春秋》、《西山別錄》、《史記牴牾論》等。
趙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觀,其先亳州永城(今屬河南)人,后徙鳳翔盩厔(今陜西周至)。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jìn)士。初為孟州司戶參軍,歷知萬泉縣、夏縣、永昌縣、威州。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通判汾州。神宗即位,知商州,就除提點陜州刑獄。熙寧三年(一○七○),入為開封府判官,后知同州、滄州。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四年,同知院事。五年卒,年七十二。謚懿簡。有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一《趙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五首。全宋文·卷一一一五
趙瞻(一○一九——一○九○),字大觀,鳳翔盩厔(今陜西周至)人。慶歷六年進(jìn)士,授孟州司戶參軍。歷知州縣,遷屯田、都官員外郎。治平初除侍御史,以濮議迕英宗,出為汾州通判。神宗立,徙知商州,提點陜西刑獄,入為開封府判官,復(fù)出為陜西路轉(zhuǎn)運(yùn)副使,知同州、陜州、滄州。哲宗即位,召為太常少卿,拜戶部侍郎。元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五年卒,謚懿簡。著《春秋論》三十卷、《史記牴牾論》五卷、《唐春秋》五十卷、《奏議》十卷、《文集》二十卷、《西山別錄》一卷,皆不傳。見范祖禹撰《趙公神道碑》(《范太史集》卷四一),《宋史》卷三四一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20—1077 【介紹】: 宋鳳翔郿縣人,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少喜談兵,至欲結(jié)客取洮西地。范仲淹勸讀《中庸》,乃博覽群書,而反求之六經(jīng)。講《易》京師,遇程頤兄弟,以為不及,于是撤坐輟講,盡棄異學(xué)。登仁宗嘉祐二年進(jìn)士。為云巖令。神宗熙寧初為崇文院校書。尋稱疾屏居南山下,讀書講學(xué)。熙寧十年,以呂大防薦知太常禮院,以疾歸,道卒。門人欲謚明誠,后定謚獻(xiàn)。寧宗嘉定中賜謚明公。其學(xué)以《易》為宗,以《中庸》為體,以孔孟為法。講學(xué)關(guān)中,傳其學(xué)者稱為關(guān)學(xué)。有《正蒙》、《易說》等。
張載(一○二○~一○七八),字子厚,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徙家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學(xué)者稱橫渠先生。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jìn)士,授祁州司法參軍,調(diào)丹州云巖令。遷著作佐郎,簽書渭州軍事判官。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崇文院校書。次年移疾。十年春,復(fù)召還館,同知太常禮院。同年冬告歸,十二月乙亥卒道,年五十八。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賜謚明公。有《崇文集》十卷(《郡齋讀書志》卷四下),已佚。事見《張子全書》卷一五附宋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張載詩向無傳本。明嘉靖間呂楠編《張子鈔釋》,文集僅存一卷,所收詩悉自《宋文鑒》出,清乾隆間刊《張子全書》沿之。今從諸書輯得詩八十首,編為一卷。全宋文·卷一二九九
張載(一○二○——一○七八),字子厚,大梁(今河南開封)人,占籍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zhèn),學(xué)者稱橫渠先生。少力學(xué),喜談兵,至欲結(jié)客取洮西地。以書謁范仲淹,仲淹勸讀《中庸》,遂精研六經(jīng)。嘗講《易》京師,與二程討論道學(xué)之要。嘉祐二年登進(jìn)士第,歷祁州司法參軍、云巖令、渭州軍事判官。熙寧初為崇政院校書。對新法持異議,辭官歸鄉(xiāng),隱居著述。十年初,復(fù)召入朝,知太常禮院。同年十二月病卒,年五十八。載為理學(xué)奠基人之一,其學(xué)以《易》為宗,以《中庸》為的,以《禮》為體,以孔孟為極,世稱「關(guān)學(xué)」。著有《正蒙》、《易說》、《經(jīng)學(xué)理窟》、語錄、文集等。見呂大臨《橫渠先生行狀》(《張子全書》附)、《宋史》卷四二七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六三【生卒】:1030—1076 【介紹】: 宋鳳翔郿縣,字天祺。張載弟。第進(jìn)士。知金堂縣,有善政。神宗熙寧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累章論王安石、韓絳、呂惠卿等亂法。貶知公安縣,徙夏縣,又徙鳳翔府司竹監(jiān),舉家遂不食筍。篤厚寬裕,樂道人善。與兄載被關(guān)中學(xué)者稱為“二張”。
張戩(一○三○——一○七六),字天祺,眉(今陜西眉縣)人,載弟。起進(jìn)士,調(diào)閿鄉(xiāng)主簿,知金堂縣。熙寧初,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累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還常平使者,又詣中書爭之,遂稱病待罪。出知公安縣,徙夏縣,又徙鳳翔府司竹監(jiān)。熙寧九年卒于官,年四十七。見張質(zhì)京《張戩壙志》,《宋史》卷四二七《張載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39—1086 【介紹】: 宋鳳翔府寶雞人,字子嚴(yán)。初習(xí)明經(jīng),誦《戴禮》,注疏首尾爛熟。會朝廷改科目,罷明經(jīng),遂嘆而不復(fù)為科舉之學(xué),而專閱史傳,考古人行實,時與鄉(xiāng)中士人為詩酒之樂。能推財拯乏,所交游皆磊落宏博之士。
人物簡介
全宋詩【生卒】:1086—1154 【介紹】: 宋鳳翔府成紀(jì)人,字伯英。好騎射,負(fù)才氣,起于諸盜。年十六,為三陽弓箭手。欽宗靖康至高宗建炎、紹興間,與金人戰(zhàn),屢立奇功。曾討江淮,平苗劉,破李成,皆著勞績。紹興十一年拜樞密使。知朝廷欲罷兵,首請納所統(tǒng)兵,力贊議和。秦檜盡罷諸將兵權(quán)付俊。歲余無去志,檜使江邈論罷之。累封廣、益國公,進(jìn)封清河郡王,拜太師。與韓世忠、劉锜、岳飛并為南宋四大名將。然岳飛冤獄,俊獨(dú)助檜成其事,為世所鄙。卒謚忠烈。
張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兆谡推吣辏ㄒ灰灰黄撸瑸槎贾笓]使。宣和間累轉(zhuǎn)武功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江南招討使。紹興元年(一一三一),改江淮路招討使,拜太尉。屯兵建康,置司盱眙,屢立戰(zhàn)功,為中興四將之一。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九,謚忠烈。事見《海陵集》卷二三《張循王神道碑》,《宋史》卷三六九有傳。全宋文·卷三八五一
張俊(一○八六——一一五四),字伯英,成紀(jì)(今甘肅天水)人。早年以武功授保義郎。靖康初奮力抗金,授武義大夫,權(quán)河北十三將。勤王,高宗(時為康王)擢為元帥府統(tǒng)制,累功轉(zhuǎn)榮州刺史,遷至拱衛(wèi)大夫。高宗即位,為御營前軍統(tǒng)制。建炎四年入衛(wèi),拜檢校少保。紹興初以江淮招討使討平叛將李成,拜太尉。紹興四年為浙西、江東安撫使,屯建康,敗偽齊劉猊,拜少保,改淮南西路宣撫使。紹興十一年,力贊和議,與秦檜意合,且首請納兵,拜樞密使。次年春,進(jìn)封清河郡王。紹興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六十九。追封循王,謚忠烈??槟纤嗡拇竺麑⒅?,然其主和議、助秦檜成岳飛冤獄,為世所鄙。見周麟之《張循王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三六九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鳳翔成紀(jì)人,字德高。張俊從子。初從韓世忠討苗傅,補(bǔ)承信郎,累功遷武功郎。高宗紹興六年,從張俊擊劉猊,十一年,又大敗金人于柘皋、濠州,除興寧軍承宣使。三十二年,為鎮(zhèn)江府都統(tǒng),大敗金人于海州。孝宗即位,授檢校少保、淮東招撫使,未上卒,年五十一。謚恭莊。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歸德府商丘人,字念劬。家富,有文學(xué)。萬歷舉人。為文崇古。延浙中名士宋鳳翔至家,教其子劉伯愚、甥吳伯裔,后皆以古學(xué)名世。當(dāng)?shù)睾筮M(jìn)之士知重古文,格之力為多。有《淑少陵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