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一鳳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周祜。
明常州府江陰人。
周榮起長女,潘圣瑞妻。
臨文淑《本草圖》堪稱絕品。
善畫花卉蟲鳥,用筆如春蠶吐絲,設(shè)色鮮麗,氣韻生動。
與妹淑禧合作之“芙蓉扇”,尤受人贊賞。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真節(jié)。
號素庵。
襄陽人也。
少為郡弟子。
忽宿根內(nèi)萌即辭割親愛。
禮明休和尚祝發(fā)。
既而北游京師。
遍參講席。
居秀法師座下饜餐法喜深得賢首之印。
師之學(xué)富內(nèi)外。
諸方每以龍象推之。
久之負錫南還金陵。
出主攝山棲霞。
眾逾三百教備五乘。
據(jù)師子座撾大法鼓三十馀年。
檀施之馀拓地為廬。
時殷宗伯得瑯琊大士像。
五臺陸公亦鑄金像。
悉歸師供奉。
羅參知署曰圓通精舍。
句曲李石麓學(xué)士盟為方外交。
師闡大法不以期限。
嘗講法華經(jīng)至多寶塔品。
空忽現(xiàn)寶塔于座前一如經(jīng)言。
四眾跂觀灑然希覯。
中使張某奉慈圣皇太后命至同睹圣瑞。
乃出尚方金縷僧伽黎衣一襲。
宣慈旨賜之。
即于講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
汪道昆記其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素庵法師。諱某。生于襄陽鐘氏。壯歲棄儒。遍訪知識。至南陽留山寺。禮泯庵休公落發(fā)。瓢然一缽。歷伏牛清涼受具。依秀法師。習(xí)經(jīng)論凡十一載。精其業(yè)。南禮普陀。過白下。白下名流。針芥自合。以攝山講席留師。道聲大振。師亦樂茲山幽邃。遂誅茆筑室。棲遲十年。一日扶杖將行。留偈凈業(yè)堂云。自入棲霞已十年。東修西補未曾閒。掀翻瓦礫成禪院。除剪荊榛作菜園。每煉蔬羹供海眾。恒宜大教繼先賢。如斯弗為兒孫業(yè)。留與同袍萬古傳。其氣韻可想矣。已而為眾復(fù)留。師身長幾七尺。頭顱方直。面目有光。隆顙豐頤。音聲如鐘。生平履踐。如冰雪。隨所酬應(yīng)。春溫日旭。人自意消。說法直截簡易。不為峻語。而格頑導(dǎo)愚。遠近欽悅。凡講華嚴大鈔法華楞嚴諸大乘經(jīng)論。各若干座。以萬歷癸巳十一月十三日后夜。端坐念佛而逝。三日中夜?;饾M山。若列炬。閱世七十五。法臘五十。師生平瑞跡甚多。初至攝山演華嚴。至入法界品。塔放五色光。又一日講法華。至寶塔品。見空中光相儼然。汪司馬道昆。為作銘記。司馬公兩舉無遮大會。于新安焦山。見異人數(shù)十曹。伏師前以脫苦謝。司馬親見之。丙戌大饑。僧眾絕食。而蕪陰郝氏。裹百斛米至。初登殿禮佛。驚謂曰。是夢中教我賑米佛也。辛卯冬。講法華于婁東之淮云。至地涌品。毫光繚繞法座下。經(jīng)久不散。應(yīng)蕪湖講。期度江。風(fēng)浪大作。師咒觀音力。應(yīng)聲寂然。其他毛舉未易悉數(shù)。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真節(jié),字素庵,襄陽人也。
少為郡弟子,忽宿根內(nèi)萌,即辭割親愛,禮明休祝發(fā),既而北游京師,遍參講席,謁秀法師,饜餐法喜,深得賢首之印。
節(jié)學(xué)富內(nèi)外,諸方每以龍象推之。
久之,負錫南還金陵,出主攝山樓霞,眾逾三百,教備五乘,據(jù)師子座,撾大法鼓三十馀年,檀施之馀,拓地為廬。
時殷宗伯得郎邪大士像,五臺陸公亦鑄金像,悉歸節(jié)供奉,羅參知署曰圓通精舍。
句曲李石麓學(xué)士盟,為外方交。
節(jié)闡大法,不以期限。
嘗講《法華經(jīng)》至《多寶塔品》空中忽現(xiàn)寶塔于座前,一如經(jīng)言,四眾跂觀,灑然希覯。
中使張某,奉慈圣寶太后命至,同睹圣瑞,乃出尚方金縷僧伽黎衣一襲,宣慈旨錫之,即于講堂之西建一浮屠,以徵神化,汪道昆記其事。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釋元賢,字永覺。
姓蔡氏,建陽人。
父云津,世守詩書,遠祖西山,為宋大儒。
賢初名德懋,早歲入泮,為名諸生,嗜周程張朱之學(xué)。
年二十五,讀書山寺,聞?wù)b《法華》偈,豁然開朗。
因從趙居士豫齋受《楞嚴》、《法華》、《圓覺》諸經(jīng)。
明年,壽昌無明開法董巖,賢往謁之,反覆詰難。
無明曰:“此事不可以意解,須力參乃契。
”歸究話頭久之,無所入。
一日留僧夜坐,舉南泉斬貓語有省,乃作頌曰:“兩堂紛鬧大無端,寶劍揮時膽盡寒。
幸有晚來趙州老,毗盧頂上獨盤桓。
”舉呈無明,明謂之曰:“參學(xué)之士,不得于一機一境上取,則雖百匝千重,垂手直過尚當(dāng)遇人,所謂‘身雖已在青云上,猶更將身入眾藏’,是參學(xué)眼也。
”為別頌曰:“大方之家手段,遇物一刀兩斷。
趙州救得此貓,未免熱瞞一上。
若是有路英靈,畢竟要他命換。
”賢得頌益省。
年四十,始棄家往建昌,依壽昌寺無明落發(fā)。
未幾,得承心印,及無明遷化,依博山無異三載,遂進具戒。
嘗舟過劍津,聞同行僧唱經(jīng)云:“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
”賢因徹悟,見壽昌用處,乃作偈曰:“金雞啄破碧琉璃,萬歇千休祇自知。
穩(wěn)臥片帆天正朗,前山無復(fù)雨鳩啼。
”癸亥秋,居甌寧金仙庵,閱大藏三年,徙建安荷山。
明年之槜李請藏經(jīng),歸作《建州宏釋錄》,復(fù)會通儒釋,作《寱言》。
壬申,謁聞谷于寶善庵,時宜興曹安祖兵憲,請作《諸祖道影贊》,乃屬賢命筆,賢成百馀贊。
聞谷驚訝不已,即以大戒付之,推主鼓山,年已五十有七矣。
尋遷泉之開元、杭之真寂、劍之寶善,復(fù)歸鼓山,重創(chuàng)梵宇諸所。
撰述并《語錄》,凡二十種,都百馀卷。
其目曰:《凈慈要語》、《諸祖道影傳》、《開元志》、《禪馀內(nèi)外集》、《楞嚴義奧疏》、《金剛略疏》、《心經(jīng)指掌》、《四分戒本約義》、《律學(xué)發(fā)軔》、《鼓山志》、《洞上古轍》及《續(xù)寱言》;《補鐙錄》,以補《五鐙會元》之闕;復(fù)作《繼鐙錄》,蓋《傳鐙錄》止于宋,自宋至明四百馀年,未有修者,賢廣蒐博采,至是乃有成書。
寂于順治丁酉年十月七日,壽八十,臘四十有二。
臨化偈云:“末后句,親分付。
三界內(nèi)外,無可尋處。
”塔于寺之西畬其居山,頗致瑞應(yīng)。
甲戌四月十一日,甘露降山門松樹,賢有偈曰:“圣瑞端宜降大都,窮山何得獨沾濡。
曉來扶杖三門外,笑看松頭綴玉珠。
”至九月十九日,甘露復(fù)降,亦偈云:“玉露霏霏又一番,滿林花木已同繁。
丁寧莫道甜如蜜,恐惹游人入石門?!?div id="7epyc7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610_0_35_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