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瀚

相關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如通,字易庵,姓杭氏。
母氏潘,夢梵僧借宿而覺,是日生。
通年十五出家,禮大海為師。
未幾,往雙徑萬松,抉擇心要。
松問:“如何是白云不倚青山???
”通曰:“明月常懸古澗心。
”松為首肯,乃付以法。
嘉靖癸亥,司寇五臺陸公延主南山慧因,前后改觀。
萬歷壬午,蒙宰元洲張公禮致北山靈隱,重建大覺殿。
十五年瓦礫,一旦更新,其功不可泯也。
先是宣德九年,寺燬于火,有伐石良玠者,方建姑蘇虎邱寺大殿。
郡人慕之,禮主靈隱。
前后建置,多其力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永昌衛(wèi)人,字愈光。正德中舉人。少與楊慎同學,至老互相唱酬。嘗師事李夢陽,友何昌友。工詩。有《禺山詩選》、《禺山七言律鈔》、《禺山文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愈光,永昌衛(wèi)人。正德丁卯舉人有禺山詩選
明詩紀事·戊簽·卷八
含字愈光,永昌衛(wèi)人。
正德丁卯舉人。
有《禺山詩集》六卷。
(《四庫總目》:含學出于李夢陽,又與楊慎最契,故詩文皆慎所評定。
慎序有曰:張子文必弓左,字必蒼雅。
」其推挹甚至。
然其病正坐此,故襞績字句而乏鑄變化之功。
明人別有雕鏤堆砌一派,含其先聲歟!
升庵集》:愈光未卯能詩,有驚人句。
及長,博極群書,條入葉貫,雄辯邃古,神搜霆擊。
上獵漢、魏,下汲李、杜。
寢歌途鄂,鞠明究曛,弗工弗庸,弗們弗止。
《藝苑卮言》:張愈光詩,如拙匠琢山骨,斧鑿宛然,又如束銅錮腹,滿中外遺。
《國雅》:張愈光如「闌津天矯騰,逸浮空張之」,「鴻雁不傳云外字,芙蓉空照水中花」,「銅柱蒹葭鴻雁響,鐵城煙雨鷓胡啼」,此例數(shù)篇,非雕飾曼語。
田按:升庵謫滇,滇人楊給事士云、王僉事廷表、胡副使廷祿、李荊州元陽、唐僉事锜、張舉人含、與升庵游。
同時吳高河懋品題為「楊門六學士」。
六人中以十云及含為杰出。
含集中詩與升庵者彌望皆是。
升庵序《禺山集》,所謂「于困窮節(jié)義之交,萬言不竭」者是也。
升庵贈含詩云:「迢迢禺氏山,珠壁交晶英。
兩美必相臺,誰言容易并?
」懷禺山云:「一刻一折扎,一日一款襟。
」《禺山歌》云:「張子生長禺山野,蒼髫開口愛風雅。
翩翩欲度正始前,棲棲不肯開元下。
平生眼中人,誰為愛才者?
申臺何大復,梁園李空同。
結(jié)交折行輩,聲價騰煙鴻。
」壽張《禺山歌》云:「壽君十載前,合樽促席在連然。
壽君十載后,問月停遙舉酒。
」《暇日檢海內(nèi)交游》詩云:「高河長句禺山律,懷我好音三百篇。
」海內(nèi)絕句云:「張含秀句滿天下。
」二人襟契不淺,詩格亦略相似,惟才逮不逮升庵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西陽城人,字汝觀。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吳江知縣。善決獄。擢兵部主事。屢遷戶部侍郎,謝病去。隆慶時拜戶部尚書,督倉場。神宗即位,還理部事。有才智,初掌邦計,裁并諸費,去繁文十之三四。邊餉告缺,而諸邊歲出及屯田、鹽課均無可稽。國光大加整頓。萬歷四年離職,臨行,上所輯條例名《萬歷會計錄》。五年,起為吏部尚書,徇張居正意,置吳中行等于察籍,聲名頓損。居正卒后,為御史所劾落職,旋復官致仕。
維基
王國光(1512年—1594年),字汝觀,號疏庵,山西陽城縣(今屬山西省晉城市)人。
官至吏部尚書。
王國光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進士。
授吳江知縣。
調(diào)儀封(今河南蘭考)。
擢兵部主事。
改吏部,歷文選郎中。
三十八年正月升通政使司右通政、提督謄黃,四十年閏五月升太仆寺卿,十一月升順天府府尹,四十二年三月升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督理西苑農(nóng)事,四十四年二月以疾乞歸。
隆慶元年(1567年)十月起復,以原職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以養(yǎng)病未赴任。
四年八月再起為刑部左侍郎,五年十月升南京刑部尚書,十二月改任戶部尚書總督倉場。
神宗即位后,隆慶六年(1572年)七月王國光重新管理戶部事務。
萬歷三年(1575年),京察拾遺,王國光被南京給事中、御史彈劾,于是上疏請求罷官,被神宗挽留。
次年,王國光再次請辭,獲得批準,臨行將多年心得總結(jié)成《萬歷會計錄》獻上,神宗深為贊賞,發(fā)送戶部訂正,書成后,神宗又下詔褒揚。
萬歷五年(1577年)冬,吏部尚書張瀚被罷官,重新啟用王國光代職。
不久加太子太保。
王國光是萬歷初年張居正改革的重要助手。
張居正死后,御史楊寅秋以六項罪名彈劾國光,神宗震怒,將王國光撤職。
之后又念其功勞,命其復官以致仕。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病卒。
明史》有傳。
張濂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2—1561 【介紹】: 明浙江仁和人,字子清,號澤山。
張瀚從弟。
嘉靖十七年進士。
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力以抑奔競、振淹滯為職。
擢通政。
韃靼軍入侵,預守都城,以功擢右僉都御史,提督京畿南北諸郡屯田。
未幾坐訕謗左遷,遂辭歸。
維基
張濂(1512年—1561年),字子清,號澤山,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嘉靖十年(1531年)辛卯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一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擢通政司通政。韃靼入侵,預守都城,以功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京畿南北屯田。不久,因坐訕左遷,故而辭歸。
陳炌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陳炌(1516年—1585年),字文晦,號皆所,江西撫州府臨川縣人,民籍。
江西鄉(xiāng)試第十四名舉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式辛丑科會試第二百八十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六名進士。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由行人擢浙江道試御史,風節(jié)甚著。
督鹺河東,首先創(chuàng)建書院,以弘揚儒教為己任。
上疏申救曾銑規(guī)復河套,時論韙焉。
屏居十八年,召還,起授貴州道御史,四十四年十一月升光祿寺少卿。
歷升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南京太仆寺卿,四十五年閏十月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建牙西蜀,平都蠻、草坡諸寇。
隆慶四年升為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
五年十月,被戶科都給事中宋良佐彈劾其調(diào)度失宜,致使漕舟漂沒,被勒令回籍聽勘,不久令冠帶閑住。
萬歷元年(1573年)四月以薦起復,任左副都御史,協(xié)管院事。
遷刑部右侍郎,三年十月改吏部右侍郎,蔭子陳以訓入監(jiān)讀書,不久晉左侍郎。
五年十一月,吏部尚書張瀚去職后,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清潔自守,語不及私。
張居正死后,陳炌多次上疏乞休,十一年(1583年)七月被準致仕,卒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維基
王道成(1541年—16世紀),字原恭,四川重慶府巴縣人,民籍。
三月初八日生,行一,治《易經(jīng)》,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十六名舉人,年三十一歲中式隆慶五年辛未科會試第三百七十四名,第三甲第一百零七名進士。
授江西泰和縣知縣,萬歷三年(1575年)七月選授刑科給事中,五年二月升戶科右,四月升吏科左,巡視京營,又論劾吏部尚書張瀚,六年三月升工科都給事中,九年五月升太常寺少卿。
鄭準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鄭準(1534年—?
),字正衡,號衡庵,直隸蘇州府吳縣人,民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應天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隆慶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八十九名,三甲第二百六十一名進士。
授浙江東陽縣知縣,萬歷元年(1573年)十二月選授南京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二年(1574年)十一月上言京察屆期,吏部尚書張瀚宜矢公慎,并言其不公不慎數(shù)事。
三年(1575年)二月出為廣東按察司僉事,不久去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釋廣徹,字通天,未詳何許人。
游方至馀杭,與金省吾中丞有一日之雅,向之乞靜宇數(shù)楹為清梵地。
張元洲尚書家廟傍有資福院者,綠蔭沈沈,人足罕至。
聞中丞有高僧,慨然許之,廣徹居焉。
日諷金經(jīng),夜則籠燭繞巷,誦佛達旦。
省吾一夕夜歸,遇之涂,為書其籠紗曰“沙門廣徹,念佛通天”。
如是數(shù)年,萬歷中卒于所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7—1667以后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山陰人,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有《瑯?gòu)治募?、?a target='_blank'>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石匱書》(今存后集)。
簡介
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浙江山陰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六歲隨父居杭州。入清,避隱剡溪。精聲律,尤長于小品。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卒。著有《嫏嬛文集》、《陶庵夢憶》等十馀種。
詞學圖錄
張岱(1597-1684) 字宗子,一字石公,號陶庵,一名維城。
山陰人。
家富,寓居杭州,不事科舉,不求仕進,著述終老。
精小品文,工詩詞。
有《嫏嬛文集》、《張子文秕》、《陶庵夢憶》、《西湖尋夢》,詞在文集中。
近人輯有《張岱詩文集》。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黃玉階(1850~1918),字蓂華,別號瀛洲散人,清彰化縣大肚堡五汊港(今臺中縣梧棲鎮(zhèn))人。
自幼從黃邦習漢學,繼從李清機學中醫(yī)。
光緒元年(1875)初開門戶,乞藥者甚眾,翌年開始執(zhí)業(yè)。
光緒八年(1882)遷居臺北大稻埕,行醫(yī)濟世,并倡設「普愿社」,宣講佛教宗旨,不久遷居臺北城內(nèi)。
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zhàn)爭事起,協(xié)助巡撫劉銘傳募勇抵禦法軍侵臺有功,獲頒五品軍功銜。
是時淡北一帶霍亂蔓延,居民死亡無數(shù),黃氏精配丸散,到各莊診治,并撰《療養(yǎng)新方》一卷,闡述防治風土疫癘之法。
1895年,割臺事起,臺北地區(qū)霍亂復熾,復著《霍亂吊腳痧醫(yī)書》分送全臺,并舍藥施救。
明治二十九年(1896),鼠疫(百斯篤)、斑痧癥相繼發(fā)生,黃氏施醫(yī)濟藥,再著《疙瘩瘟治法新編》,遍贈全島藉以防治。
明治三十年(1897)獲臺灣總督府頒發(fā)漢醫(yī)師執(zhí)照,為日治時期臺人領有此證照之首例。
除醫(yī)術卓越外,黃玉階亦為宗教領袖,任臺灣齋教三大派之先天道最高領導人「頂航」,積極整頓教務,創(chuàng)建「至善堂」會所和「普愿社」講堂,并整合其他佛道宗教團體,戮力于移風易俗、教化社會。
同年受賜紳章,并宣導放足斷發(fā),陸續(xù)倡立「臺北天然足會」、「斷發(fā)不改裝會」等,并皆擔任會長。
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先后擔任任大稻埕區(qū)長、監(jiān)獄教誨師、大龍峒區(qū)長。
大正五年(1916)獲頒藍綬褒章。
1918年因糖尿病去世,享年六十九。
〖參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黃玉階先生略傳」,1911年2月18日,第二版;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頁1;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596至597;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頁923。
〗黃氏目前可見詩作無多,多發(fā)表于《臺灣日日新報》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之「瀛社詩壇」、「藝苑」、「詞林」專欄,另有部分詩作散見于《網(wǎng)溪詩集》、《鳥松閣唱和集》、《壽星集》、《海上唱和集》等,今即據(jù)此輯錄編校。
(廖振富、張明權撰)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