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犢子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不知何許人。少往來涼州。有學(xué)行。靜退不交世務(wù)。忘身求法。以晉隆安元年。適西域。與法顯智嚴(yán)相繼遍游諸國。至羅剎之野。聞天鼓聲。釋迦遺跡。多所瞻禮。善梵語。學(xué)旁行書。后還長安。從跋陀禪師游。跋陀如匡山。云亦隨。所至混跡。久之來歸。安止道場寺。譯無量壽諸經(jīng)。又住六合寺。譯佛本行贊經(jīng)。元嘉二十六年終。壽七十四。
名僧傳抄
河北人也。
志局簡正。
師友稱之。
太元十四年。
入廬山。
時年十八矣。
值造波若臺。
通債少僧貞石筑土。
云投一石。
石相擊。
誤中一犢子死。
慚恨惆悵。
彌歷年所。
隆安元年。
乃辭入西域。
誓欲眼都神跡。
躬行懺悔。
遂游于闐。
及天竺諸國。
與智嚴(yán)法顯發(fā)軫。
是同游造各異。
于陀歷國。
見金薄彌勒成佛像。
整高八丈。
云于像下。
箅誠啟懺。
五十日。
夜見神光照燭皎然如曙。
觀者盈路。
彼諸宿德沙門。
并云靈輝數(shù)見(云云)。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釋寶云。未詳氏族。傳云。涼州人。少出家精勤有學(xué)行。志韻剛潔不偶于世。故少以方直純素為名。而求法懇惻亡身殉道。志欲躬睹靈跡廣尋經(jīng)要。遂以晉隆安之初遠(yuǎn)適西域。與法顯智嚴(yán)先后相隨。涉履流沙登踰雪嶺。勤苦艱危不以為難。遂歷于闐天竺諸國備睹靈異。乃經(jīng)羅剎之野聞天鼓之音。釋迦影跡多所瞻禮。云在外域遍學(xué)梵書。天竺諸國音字詁訓(xùn)悉皆備解。后還長安。隨禪師佛馱跋陀業(yè)禪進(jìn)道。俄而禪師橫為秦僧所擯。徒眾悉同其咎。云亦奔散。會廬山釋慧遠(yuǎn)解其擯事。共歸京師安止道場寺。眾僧以云志力堅猛弘道絕域。莫不披衿咨問敬而愛焉。云譯出新無量壽。晚出諸經(jīng)多云所治定。華戎兼通音訓(xùn)允正。云之所定眾咸信服。初關(guān)中沙門竺佛念善于宣譯。于符姚二代顯出眾經(jīng)。江左譯梵莫踰于云。故于晉宋之際。弘通法藏。沙門慧觀等。咸友而善之。云性好幽居以保閑寂。遂適六合山寺。譯出佛本行贊經(jīng)。山多荒民俗好草竊。云說法教誘多有改更。禮事供養(yǎng)十室而八。頃之道場慧觀臨亡請云還都總理寺任。云不得已而還。居道場歲許。復(fù)更還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終于山寺。春秋七十有四。其游履外國。別有記傳。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其先太原人。后父其自徐遷荊。遂占藉焉。始其母之孕曠也。夢浴水中。有童子乘寶船投其懷。以覺。生而敏慧端介。有操守。太清初。喪亂相繼。嘗起兵東征曠方壯勇。應(yīng)募克卒伍。淪陷不復(fù)振。由是寢世虛假。而婚娶悉謝絕。初謀脫俗。而巾褐輩。誘以神仙曰。必先受符箓而次陳章醮。曠曰。然則可得道乎。答曰。箓以護(hù)身。章以招貨。得道則未也。曠曰。敢問所以得道者。乃示以辟谷法。曰能如是僅七日雖飛升玉清可也。于是七日不食。無所驗。曰汝猶飲水耳。斷水七日無驗。曰汝夜眠耳。危坐七日。復(fù)無驗。卒棄去。從沙門受五戒。為佛弟子。而潛脩密證。稍著神異。江陵張詮再世目盲曠謂曰。汝家冢內(nèi)有古井。而柩適塞之。今能移置其冢。而使井復(fù)為人用。則免矣。從其言果然。 又謂澗有古鐘可掘也。掘之得鐘不誣。仁州刺史以為惑眾。鞭其脊百而囚之。容不之慘。膚不之裂。獄卒試以八尺大械。且捶其膝。傍觀者意。其必碎骨斷筋。而捫視之。略無痕。吏戲絕其饋餉。雖久未嘗見餒色。然往往逢之市肆中。而獄系則自若也。大定三年。從獄中。乞草屩曰。今夜當(dāng)急行。吏卒疑以為逃。夜半城中火。百姓遷避爭郭門出不及。而死者七千人。曠領(lǐng)二百囚。行間道。曾莫知也。既薙落進(jìn)具。年已四十矣。即行頭陀于州北之四圣山曰。此福德地。且宜天子所安置。頃之檀施云委。歘成華構(gòu)。即今之開圣寺是也。宣明二年。顯平二陵皆近寺。則所謂福德地尤信。嘗沮夏水。彼岸虛舟自能隨呼而至。遂以濟(jì)。眾愈益訝之。曠戒勿復(fù)傳。及脩治成陽佛跡寺寺有耕牛。將產(chǎn)而犢難下。母牛且死。僧知事以告。曠曰。犢前生。此寺居士也。以竊常住物來償耳。然其頭之伸縮而不易出者。以羞故也。于母則無相害意。因執(zhí)爐臨闌。呵責(zé)遽生。以開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無疾而終。壽七十有五。終之時天香盆室。音樂彌空。隱然若向西南方去者。未卒之二年。每云吾脾痛復(fù)預(yù)言身后事。忽問律師云。阿那含人有疾否。律師未知所答。自答曰。報身法爾。既卒。手屈三指。仁壽元年。永濟(jì)寺僧法貴死。而復(fù)蘇曰。見閻王正值曠乘宮殿自空下。罪人喜曰。三果圣人。來救我等矣。則曠之登三果信矣。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智曠。
姓王。
本族太原。
中居徐部。
厥考后住荊州新豐縣。
母初將孕。
夢入流浴。
童子乘寶船來投。
便覺有娠。
及生長。
敏而重行。
梁太清初。
喪亂無像。
元帝當(dāng)辟。
曠少勇壯招募壯士隨軍東行。
未幾淪陷。
深悟虛假。
遂不婚娶專求離俗。
初值巾褐。
誘以神仙。
先受符箓次陳章醮。
便問。
此術(shù)能致道乎。
答曰。
箓既護(hù)身。
章亦招貨。
曠曰。
斯乃保茲苦器。
便名道耶。
又請度世法。
乃示斷粒。
必到玉清。
七日便飛。
至期不應(yīng)。
道士曰。
爾猶飲水。
致無有赴。
次更七日口絕水飲。
道士又曰。
爾夜尚眠。
致無感耳。
又更七日常坐不臥。
三期屢滿。
靡剋升天。
而氣力休強(qiáng)。
遠(yuǎn)近驚異。
后值高僧。
授戒為佛弟子。
德行動人。
漸示潛跡。
江陵張詮者。
二世眼盲。
曠曰。
爾家塳內(nèi)棺枕古井。
移墳開甃。
必獲禳焉。
因即隨言。
瞽者見道請求剃落。
眾咸憚之。
便伐薪施僧。
空閑靜慮。
又言。
澗有古鐘。
可掘出懸寺。
仁州刺史謂為詭惑。
鞭背百下無慘無破。
便送出臺。
拘在尚方。
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
傍觀謂言糜碎。
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
獄吏云。
承居士能忍饑。
便絕食七日。
身色如故。
市衢見行。
驗獄猶有。
方委分身。
梁宣大定三年。
從人乞草屩。
今夜當(dāng)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發(fā)。
四門出人。
不泄燒殺七千。
曠在獄。
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將不惑。
始蒙剃落。
進(jìn)戒以后。
頭陀州北四望山。
去此地福德方安天子。
去城六十猛獸所屯。
初止以后馳弭床側(cè)。
每夕山隅四燈同照。
士俗云赴奄成華寺。
后宣明二年。
平顯二陵皆在寺前驗于往矣至于梁元覆敗王琳上迫。
后梁國移并預(yù)表莂。
有一宰鴨而為齋者。
鴨神夜告便曰。
何有殺牲而充凈供。
自爾便斷。
曾度夏水。
徒侶數(shù)十。
欲住不可欲去無從。
前岸兩船無人將至。
曠笑而舉聲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濟(jì)水。
誡以勿傳。
又于咸陽造佛跡寺。
有牛產(chǎn)犢。
出首還隱。
已過信次。
母將離弋。
僧告曠無惻。
答曰。
此犢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
今來償債。
其羞不出。
牛母無他。
因執(zhí)爐呵誡犢子。
疾當(dāng)償報。
何恥生乎。
應(yīng)言便出。
故神異冥徵不可備載。
以開皇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
終于四望開圣寺。
春秋七十有五。
自剋終期天香滿室。
合寺音樂西南而去。
未亡二年。
預(yù)云終事。
示如脾痛。
問律師曰。
阿那含人亦有疾不。
未答間自云。
報身法然。
及遷神后手屈三指。
仁壽元年。
永濟(jì)寺僧法貴。
死而又穌。
見閻羅王。
放還正值曠乘宮殿自空直下。
罪人喜曰。
三果圣僧來救我等。
所造八寺咸有靈奇。
或涌飛泉。
時降佛跡。
隨慧日道場法論備見若人為之碑頌。
廣彰德行。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曠。
姓王氏。
初母將孕。
夢入流浴。
童子乘寶船來投便覺有娠。
及生長敏而重行。
梁末為壯士。
后離俗從道學(xué)長生術(shù)。
及值高僧授戒為佛弟子。
德行動人漸示潛跡。
江陵張詮者二世眼盲。
曠曰。
爾家冢內(nèi)棺枕古井。
移墳開甃必獲禳焉。
因即隨言瞽者見道。
請求剃落。
眾咸憚之。
便伐薪施僧空閑靜慮。
又言。
澗有古鐘可掘出懸寺。
仁州刺史謂為詭惑。
鞭背百下無慘無破。
便送出臺拘在尚方。
有力者試以八尺械懸來捶膝。
傍觀謂言糜碎。
而曠容既無撓肉亦無痕獄吏云。
承居士能忍饑。
便絕食七日。
身色如故市衢見行驗獄猶有。
方信分身。
大定三年從人乞草屩。
今夜當(dāng)急行。
及三更合城火發(fā)。
四門出人不泄。
燒殺七千。
曠在獄引囚二百安步而出。
年將不惑始蒙剃落。
進(jìn)戒以后頭陀。
蛇弭床側(cè)。
每夕山隅四燈同照。
士俗云赴奄成華寺。
有一宰鴨而為齋者。
鴨神夜告便曰。
何有殺牲而充凈供。
自爾便斷。
曾度夏水徒侶數(shù)十欲住不可欲去無從。
前岸兩船無人將至。
曠笑而舉聲呼之。
船自截流直到。
遂因濟(jì)水。
誡以勿傳。
又于咸陽造佛跡寺。
有牛產(chǎn)犢出首還隱。
已過信次母將亡。
僧告曠知惻。
答曰。
此犢是寺居士。
侵用僧物今來償債。
其羞不出牛母無他。
因執(zhí)爐呵戒犢子
疾當(dāng)償報何恥生乎。
應(yīng)言便出。
神異冥徵不可備載。
以開皇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終于四望開圣寺。
自剋終期。
天香滿室。
合寺音樂。
西南而去。
釋法通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關(guān)。京兆鄠?cè)恕P∧瓿黾?。羸弱不勝衣。稍掁觸輒偃仆。由是同侶侮之。每流涕禱于觀音像前曰。通聞菩薩悲憫。所愿必從。乞垂獎?wù)T。免斯輕慢。且誦觀音經(jīng)旦夕不輟。后歲馀。歸覲母于俗氏。食畢假寐庭樹下少焉口流涎沫三升許。母懼遽覺之問何故。通曰方夢有人以箸三驢馱見遺。而使之盡啖。始啖其一而遂覺。惜其二之失也。自爾肌膚堅緊。氣貌雄偉。然往來者。初亦不知其有力也。寺僧戡奮尤壯勇。通因竊取其袈裟置柱下。戡見以為鬼神間語通。通笑為舉柱出袈裟易甚。戡大駭服。于是四方之以力名者。皆造通。請教。通為拽車牛卻行。豆麥略把即粉碎。南山有石臼大可重五百斤。通負(fù)歸寺用至今露置貯水施禽鳥。隋高祖時。西域進(jìn)壯士。詔通與角。壯士前搏通。通不為動。已而通稍捉壯士兩手。則血濺仆地乞命。通遽釋之曰。我戒殺故爾。不然且碎汝骨。煬帝之季。避亂隱南山。未幾丁母憂。出襄事乃反。然性資精誠節(jié)約。未嘗小忤物。時輩推之。武德初。卒于其所居法海寺。春秋五十六。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法通。
姓關(guān)。
京兆鄠?cè)恕?div id="fhvznb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077_1_2_comment'>
小出家。
極尪弱。
隨風(fēng)偃什似任羅綺。
由是同侶頗輕之。
通輒流淚。
一朝對觀音像慨慷曰。
通聞菩薩圣鑒所愿剋從。
乞垂提誘免斯輕侮。
因斯誦觀音經(jīng)晝夜不舍。
后歲馀歸本生覲母。
旦食訖。
假寐于庭樹下。
少間口中涎沫流液。
向有三升。
母以為物忤。
遽呼覺問。
何事如此。
通曰。
向見有人遺三驢馱?。
通啖始一驢。
娘呼遂覺。
馀二失之。
自爾覺身力雄勇肌膚堅?。
密舉大木石不以為重。
寺有僧戡者。
膂力之最。
通竊取袈裟安在柱下。
戡初不見。
謂是神鬼所為。
通笑為舉梁抽取。
戡大駭服。
有大石臼重五百馀斤。
通于南山負(fù)來供僧用。
今見在貯水施禽鳥。
隋高祖重之。
有西蕃貢一人。
云大壯。
在北門試相撲無得者。
帝頗恧之云。
大隋國無有健者。
召通來令相撲。
通曰。
何處出家人為此事。
必知?dú)饬Α?div id="5h5zrxd"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077_1_46_comment'>
把手即知。
便喚彼來。
通任其把捉。
其人努力把捉。
通都不以為懷。
至通后捉。
總攬兩手急搦。
一時血出外灒。
彼即蟠臥在地乞命。
通放之曰。
我不敢殺捉。
恐爾手碎去。
于是大伏。
舉朝稱慶京邑弄力者聞而造之。
通為把豆麥便碎。
倒曳車牛卻行。
當(dāng)時壯士命為天力士也。
煬帝末。
避亂隱南山。
乃負(fù)一具硙并犢子。
大神通也。
未幾丁母憂出山歸葬。
事了返山。
雖力兼百夫。
未曾忤物。
精誠節(jié)約。
時輩推之。
以武德初卒。
春秋五十六。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吳越時禪僧。嗣羅山道閑。后住婺州明招山,歷40余年,禪語流傳甚廣。世稱明招和尚?!?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三有傳,此書及《祖堂集》收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明招德謙禪師。
受羅山印記。
靡滯于一隅。
激揚(yáng)玄旨。
諸老宿畏其敏捷。
后學(xué)鮮敢當(dāng)者。
嘗到昭慶。
指壁畫問僧。
那個是甚么神。
曰護(hù)法善神。
師曰。
會昌沙汰時。
何處去來。
僧無對。
師令問演侍者。
演曰。
汝甚劫中遭此難來。
僧回舉似師。
師曰。
直饒演上座。
他后聚一千眾。
有甚用處。
僧禮拜請別語。
師曰。
甚么處去也。
次到坦長老處。
坦曰。
夫參學(xué)。
一人所在亦須到。
半人所在亦須到。
師便問。
一人所在即不問。
作么生是半人所在。
坦無對。
后令小師問師。
師曰。
汝欲識半人所在。
祇是弄泥團(tuán)漢。
清上座舉仰山插鍬話問師。
古人意在叉手處插鍬處。
師召清。
清應(yīng)話。
師曰。
還夢見仰山么。
清曰。
不要上座下語。
祇要商量。
師曰。
若要商量。
堂頭自有一千五百人老師在。
又到雙巖。
巖請吃茶次曰。
某甲致一問。
若道得。
便舍院與阇黎住。
若道不得。
即不舍院。
遂舉金剛經(jīng)云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
且道此經(jīng)是何人說。
師曰。
說與不說。
拈向這邊著。
祇如和尚。
決定喚甚么作此經(jīng)。
巖無對。
師曰。
一切賢圣。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祇如差別。
是過不是過。
若是過。
一切賢圣皆是過。
若不是過。
決定喚甚么作差別。
巖亦無語。
師曰。
噫雪峰道底。
師訪保寧。
中路相遇。
便問。
兄是道伴中人。
乃點(diǎn)鼻頭曰。
這個礙塞我不徹。
與我拈卻少時得么。
寧曰。
和尚有來多少時。
師曰。
噫洎賺我踏破一緉草鞋便回。
國泰代曰。
非但某甲。
諸佛亦不奈何。
師曰。
因甚么以己方人。
師在婺州智者寺。
居第一座。
尋嘗不受凈水。
主事嗔曰。
上座不識觸凈。
為甚么不受凈水。
師跳下床。
提起凈瓶曰。
這個是觸是凈。
事無語。
師乃撲破。
師有師叔在廨院。
患甚。
附書來問曰。
某甲有此大病。
如今正受疼痛。
一切處安置伊不得。
還有人救得么。
師乃復(fù)曰。
頂門上中此金剛箭。
逶過那邊去也。
有一僧。
曾在師法席。
辭去住庵一年。
后來禮拜曰。
古人道。
三日不相見。
莫作舊時看。
師乃露胸問曰。
汝道我有多少蓋膽毛。
僧無對。
師卻問。
汝什么時離庵。
曰今朝。
師曰。
來時折腳鐺子。
分付與阿誰。
僧又無語。
師乃喝出。
師住明招山四十載。
語句流布四方。
將欲遷化。
上堂告眾囑付。
其夜展足。
問侍者曰。
昔釋迦如來。
展開雙足。
放百寶光明。
汝道吾今放多少。
侍者曰。
昔日鶴林。
今日和尚。
師以手拂眉曰。
莫辜負(fù)么。
說偈曰。
驀刀叢里逞全威。
汝等應(yīng)當(dāng)善護(hù)持。
火里鐵牛生犢子
臨岐誰解湊吾機(jī)。
偈畢安坐。
寂然長往。
今塔院存焉。
系曰。
常言學(xué)仙須骨。
學(xué)佛須緣。
洞賓蓋有骨有緣者耳。
然非黃龍手段斬截。
恐此漢未易壓倒。
明招悟入沒量。
如鄧天君下視草木皆焦。
所謂但知盡法不顧無民。
由是知巖頭門日孤冷弗振。
不得如象骨老子法澤綿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