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新建人,字孟起。萬歷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南京吏部郎中。居官貞亮有守,同里鄧以贊、衷貞吉亦官南都,人號“江右三清”。由湖廣參政累擢為福建左布政使。天啟初以工部侍郎總督河道。曾扼濟寧以防白蓮教義軍。尋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以魏忠賢用事,連疏求去,逾年卒。崇禎初謚清襄。維基
陳道亨(1552年—1628年),字孟起,號蠡源,江西新建縣人。明朝官員。萬歷十四年(1586年)進士,丁外艱,服除,授刑部主事,改南京兵部,調(diào)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移病歸,復起南吏部驗封司郎中。與同鄉(xiāng)鄧以贊、衷貞吉都在南京做官,人稱“江右三清”。為官清廉,貞亮有守。三十一年丁內(nèi)艱,三十六年起升湖廣武昌道右參政,歷任山東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四十三年遷福建左布政使。四十四年二月,以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光宗立,進刑部左侍郎,改工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天啟元年(1621年)蔭男陳弘緒為國子生。因平白蓮教徐鴻儒作亂有功,二年十月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后因楊漣等被誣陷事件憤然上疏,不納。于是請求辭官歸鄉(xiāng),崇禎元年卒,年七十七。崇禎初,贈太子少保,謚清襄。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真定府柏鄉(xiāng)人,字渭陽。萬歷十四年進士。授昆山知縣,以循良擢兵科給事中。時寧夏告警,奉命閱邊,疏言觸當?shù)?,謫夏津縣丞。累遷戶部侍郎總督漕運,參預鎮(zhèn)壓白蓮教徐鴻儒起義。官至戶部尚書總督倉場。
呂兆熊(1561年—?),字宗望,一字恒伯,號渭陽,更號鴻原, 直隸柏鄉(xiāng)縣人。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鄉(xiāng)試六十七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八名,登三甲第四十七名。吏部觀政,任直隸昆山縣知縣。在任五年,治縣有方。擢兵科給事中。寧夏出現(xiàn)叛亂,呂兆熊奉命閱邊,駐守開原十年。萬歷四十一年任河南大梁道僉事,累擢光祿寺少卿,升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陜西。巴渝變亂,呂兆熊移駐漢中,抓獲亂首。天啟二年十二月(1623年初),以功升戶部右侍郎,總督漕運,海防巡撫鳳陽等處地方。天啟五年(1625年),升戶部尚書,總督倉場。崇禎帝即位,兆熊起赴南京任職,未到任卒。
人物簡介
【生卒】:?—1622 【介紹】: 明冀州武邑人。天啟時與王好賢、徐鴻儒共傳王森聞香教。二年響應徐鴻儒起事,占武邑,攻景州。不久為官軍鎮(zhèn)壓,被捕處死。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浙江蕭山人,字道之,號槎庵。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天津兵備道。參與鎮(zhèn)壓山東白蓮教徒徐鴻儒起事。官終福建右布政使。有《經(jīng)史典奧》。
來斯行(1567年—1633年),字道之,號槎庵,又號馬湖,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蕭山縣(今杭州市蕭山區(qū))人。生于隆慶元年(1567年)。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浙江鄉(xiāng)試第五十六名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聯(lián)捷丁未科進士,丁父靜觀公來嘉謨憂,服闋謁選,授刑部主事,壬子典試廣西,事竣,丁母沈淑人憂歸。服闋,補工部主事,坐察典貶永平府推官。秩滿,擢兵部主事,遷監(jiān)軍僉事,出任天津兵備道。山東白蓮教叛亂,他身先士卒攻破并擒獲首領(lǐng)徐鴻儒,升參議,仍備兵津門。奢安之亂起,擢貴州平越道副使,又升廣西按察使,尋稱病還鄉(xiāng)。崇禎元年三月,起復為福建按察使,再升福建右布政使,一載舊疾復作,遂乞骸家居。崇禎六年(1633)卒,年六十七。
人物簡介
李右諫,字袞思,江西南昌府豐城縣人,進士出身。萬歷十六年戊子科舉人,十七年(1589年)聯(lián)捷己丑科進士,任績溪縣知縣,調(diào)歙縣,擢部郎,出為蘇州知府,歷湖廣右參政,四十六年五月調(diào)山東兗東道參政,泰昌元年(1620年)十月升湖廣按察使。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起補山東按察使。妖人徐鴻儒等倡亂,鄒、滕震動,遂犯東兗。巡撫趙彥提兵往援,賊眾分趨濟南。右諫獨保孤城,百計備御,堅壁清野,事平追治,多株連無辜,撫按不能決,下之右諫。右諫虛心矢慎,勘錄數(shù)萬言,極稱平允,以功進湖廣右布政,終南京太仆寺卿。
人物簡介
【生卒】:?—1630 【介紹】: 明沂州衛(wèi)人。起家世職,積官至大同總兵。天啟二年為山東總兵官,鎮(zhèn)壓白蓮教徐鴻儒,累進左都督。崇禎初,移薊鎮(zhèn)西協(xié),二年,擊退清兵,收復三屯營。明年卒官。
人物簡介
【介紹】: 明陜西華州人,字士昌。萬歷三十一年舉人,天啟二年授滕縣知縣,視事三日,徐鴻儒義軍薄城,民什九從之,文胤率吏卒抗拒,被執(zhí)死。
人物簡介
董羽宸(16世紀—17世紀),字原孚,號邃初,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董羽宸是嘉靖二十九年進士董傳策的堂弟,在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中舉人,到四十一年(1613年)成進士,獲授浙江馀姚知縣,遷云南道御史,改為巡視山東,遣散徐鴻儒的黨羽;又巡按順德、永平、保定、河間,駐守通州。他上陳劉之綸不善于作戰(zhàn),結(jié)果劉之綸一如他所料敗死,并升任順天府府尹。之后董羽宸自光祿卿升官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因為忤逆薛國觀遭貶謫為南京尚寶丞,削籍歸鄉(xiāng)。清兵攻至上海,他出門迎降;到隆武帝繼位,起用他為南京吏部左侍郎,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生卒】:?—1644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孟闇,一字懋明。受業(yè)于同里鄒元標。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御史,以敢言聞,被指目為東林。崇禎初為兵部侍郎,銳意清厘,戎政大飭。后為左都御史。李自成攻克京師,自縊死。維基
李邦華(1574年—1644年),字孟闇,號懋明,江西吉水人。明末政治人物。生而早慧,受業(yè)于同里的東林元老鄒元標,萬歷三十一年與父李廷諫同舉鄉(xiāng)試。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授涇縣知縣,實行常平社倉保甲諸法,有政聲。當時朝士多詆毀顧憲成,邦華為之辯解,遂被指為東林黨人。奏陳法祖用人十事:“曰內(nèi)閣不當專用詞臣,曰詞臣不當專守館局,曰詞臣不當教習內(nèi)書堂,曰六科都給事中不當內(nèi)外間阻,曰御史升遷不當概論考滿,曰吏部乞假不當積至正郎,曰關(guān)倉諸差不當專用舉貢任子,曰調(diào)簡推知不當驟遷京秩,曰進士改教不當概從內(nèi)轉(zhuǎn),曰邊方州縣不當盡用鄉(xiāng)貢。”沒有得到回應。萬歷四十四年以疾歸鄉(xiāng)。萬歷四十五年,出京任山東參議。天啟初年,滿洲女真崛起,遼東告急。天啟二年(1622年),朝廷徵召邦華出任天津巡撫,當時山東正值徐鴻儒作亂,賊兵圍攻景州,邦華成功用奇兵斬俘四千多人。遷光祿少卿,擢右僉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后來楊漣等東林黨人被陸續(xù)逼害,李邦華也因閹黨懷疑他要和孫承宗清君側(cè),因而被魏黨削籍。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不久在東林黨人瞿式耜推薦下,改兵部侍郎協(xié)理戎政。崇禎二年(1629)四月時改為兵部尚書,綜理京營戎政,同年九月,“汰京軍虛冒者四千五十馀人”,又汰老弱千人,軍缺非年壯力強者不錄,懲治積猾的掾史官僚,原來京營每年開支米一百六十萬石,李邦華節(jié)省至一百四十四萬石,任內(nèi)「戎政大釐」、「軍容甚壯」。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為南京兵部尚書,重定營制,汰不急之將。崇禎十五年冬,代劉宗周擔任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安撫宣稱要就食南京的左良玉,權(quán)宜發(fā)九江庫銀十五萬及糧食六個月,遂退其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華請帝固守京師,未得反應。又曾經(jīng)舉明成祖北征而留時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為例,建議讓皇太子監(jiān)軍南京,但同樣未得反應。不久后,又推薦袁繼咸、張國維、路振飛等「差有方略堪禦賊」,而史可法「饒忠膽,南方當耑委之」,但未得答覆。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國祠,十九日,內(nèi)城亦陷,邦華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并說:“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于九泉矣。”又有詩曰:“堂堂丈夫兮圣賢為徒,忠孝大節(jié)兮誓死靡渝,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遂投繯而死。贈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清朝時賜謚忠肅。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福清人,字大葳,號心宏。萬歷三十四年舉人。嘗任沛縣知縣。天啟二年,徐鴻儒起事于山東,汝翥參與平定。后奏劾魏忠賢,削籍歸。南明時,魯王召為兵部右侍郎。與清軍戰(zhàn)于福寧,敗,被俘,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