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明得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正智,字臥云,姓陳氏,福寧人也。
初出家時,受剃度于泰順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觀慧,實傳月亭,中興臺教之學(xué)。
蓋佛法自梁以前,無宗教之別。
大通中,達摩西來,始崇教外別傳之旨。
而智者大師獨宏止觀于天臺,學(xué)者宗之,斯臺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無相大師,實因止觀發(fā)明大事,印證曹溪,號“一宿覺”,是則宗教旨歸,初無有異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風(fēng)大鬯。
永嘉之學(xué),薪盡不傳。
而天臺亦漸微弱,不復(fù)演揚止觀,專以講義為臺教矣。
蓋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師振中興之烈。
正智則月亭之正傳也。
智嗣大觀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觀雖習(xí)教典,而實研精止觀,常立庵天臺絕頂,覃思冥契。
又崇別教之旨,遍歷諸方叢席,斟酌印可。
始歸嗣晦谷,有“從來心印本無文”之囑。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爐錘合宗教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說,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復(fù)訂法系正派,以世其傳。
就雁山能仁寺,宣揚法要,一時龍象云集,然入室者,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儀魁壘,外示沖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絕。
雖宏解經(jīng)義,而托根止觀,行解雙圓。
法于大觀,了悟宗乘,屢登法席。
李尚書志、曹學(xué)士學(xué)佺、張大令文光俱延之講堂,躬親聽受,最后講《楞嚴》于永嘉之宏濟寺。
時大參石公萬程,備兵東甌,欽師道范,懷香謁之。
因即講次,從容問難,殊未了悟。
馳書請益,因命筆答之,曰:“覿面相逢,猶遭鈍置。
若更商確筆端,當(dāng)令師子脫頤。
”后聞木魚聲,又以相叩,智舉“敲空有響,擊木無聲”語復(fù)之,乃贊嘆而去。
智以雁蕩古剎,湮沒殆盡,而羅漢寺有應(yīng)真飛跡,且密邇能仁,望大觀作道場處,爐煙可接。
乃重營蘭若,游客衲子,棲息所,而道風(fēng)馥郁,被于遐邇矣。
講觀之馀,雅好登臨,搜奇剔異,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歲,道譽益隆,諸方參學(xué)緇素禮謁,每食踰千指。
更營雁湖絕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漢表,每一憑眺,心跡俱清。
歲乙酉,魯藩建邸臨海,仰其風(fēng)范,致書勞問。
內(nèi)史顧公超因奏請即雁湖建立禪院,復(fù)肅啟,禮請再四,智不報。
明年,大兵尋至,追討逋伏,而雁蕩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見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謂門人曰:“吾歸矣。
”沐浴更衣,然后順化。
世壽七十有四,僧臘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羅漢寺側(cè),與大觀塔合。
方大觀欲合宗教為一也,門戶競爭,教以宗為掠虛,宗以教為摭實。
其實宗為口頭之宗,教亦紙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則原自無分,又何從擬合。
故開口亂道,蛇入竹筒,論不自大觀起也,惟大觀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觀滅而智亦西歸,永嘉之焰誰續(xù)哉!
李象坤匊庵為作塔銘,寄慨深遠,有以夫!
銘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攝。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彼宗與教,胡為中裂。
峨峨觀公,建大爐爇。
砂屑并融,不假摶捏。
或鼎或彝,任其鑄出。
臥公親承,宏揚煜爍。
法座屢登,弘辯罄折。
國王敬禮,宰臣欽懾。
講觀不二,頓漸豈別。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與虛為鄰,孤操嶄絕。
昔棲其巔,今瘞其嵲。
無縫塔中,寂光不滅。”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慧宗。
別傳其字。
湖廣云夢汪氏子。
生而凝寂。
不樂世相。
七歲投白鶴寺出家。
九歲。
有王居士者。
引之入蜀。
至重慶綦江石門寺。
受具戒。
嘉靖甲午。
登峨眉顛禮佛次。
時云氣乍斂。
杲日當(dāng)空。
見金色異人。
乘小舟歷銅塔崖而沒。
述于得法師謙公。
公曰。
爾大有緣。
此菩薩示現(xiàn)也。
自是以荷擔(dān)山門為事矣。
居山四十年。
自白水至山顛。
樓觀像設(shè)之屬。
無不鼎新充拓。
儼如天宮化城。
隆慶己巳。
始出山。
游京師。
渡南海。
禮觀音大士。
入五臺。
有終焉之志。
師生平嚴持戒律。
不喜作紙墨文字曰。
三藏教典。
亦是糟粕。
更饒舌何為。
先示寂三日。
忽云。
將西歸。
澡浴更衣。
結(jié)跏澄息。
誦佛號不輟。
至期召諸弟子曰。
吾素不留文字。
今日不能無言。
因唱偈曰。
生本無所生。
死亦何所有。
這個臭皮囊。
今朝成腐朽。
弟子鳴鐘。
鐘止忽開目。
續(xù)唱(云云)。
安然而逝。
世壽八十一。
僧臘七十五。
塔在四會亭下。
師生平靈異最多。
嘗至新津興化寺。
鍊排不勝勞苦。
白板首求退。
遂往富民某氏之門。
趺坐七晝夜。
乞若干緡齋僧。
主人初不樂施。
至夜光明徹屋。
驚異跡之。
光從師坐處起。
始皈敬焉。
又往漢州金堂縣。
擊魚募化。
其聲所應(yīng)不定。
東擊西聞。
西擊東聞。
一夕大雨。
師不出戶。
魚聲亦遍田野。
村民物色之。
師但安坐神祠而已。
其渡海也。
見白衣大士。
坐金色蓮花。
冉冉云氣中。
弟子鎮(zhèn)滄。
未剃發(fā)時。
從師荷擔(dān)甚疲。
師問曰。
耐煩乎。
應(yīng)曰諾行一二十里。
復(fù)問答如前不少惰。
乃于雙飛橋。
為滄落發(fā)。
憐其愚。
令炷香跪大士前。
頂水盂誦祝聰明。
咒一百遍。
歷年至白水。
猶如此。
一日寺災(zāi)。
滄跪請師休去。
師數(shù)而罵之。
滄于是作入水想。
??赵?。
殿宇既空。
愿保庫司無恙。
遂歸庫房默坐。
頂水宛然。
火至自滅。
乃知師平生。
造就弟子。
皆此類也。
馮司成夢禎謂。
別傳老人。
踐履純白。
以莊嚴道場為佛事。
其向上一著子。
雖不聞其曾見何人。
嗣何家宗派。
要之乘愿輪而來。
不可以凡情測者也。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慧宗,字別傳,云夢人。明嘉靖中,游峨湄山,觀普賢像,因敬生悟,留居四十年,創(chuàng)造銅殿,復(fù)范金為普賢像一,諸佛銅像六十五,諸佛大銅像三,鑄銅鐘三,重二萬五千兩。初寶曇國師,當(dāng)洪武時,敕主峨湄山,重建鐵瓦殿,造普賢金像。留蜀十五年,道化行相,傳為斷崖再世。后召還,寂于天界寺。太祖嘗賜御詩二章云:“斷崖知是再來僧,今日還修未了因。借問山中何所有?清風(fēng)明月最相親?!薄吧街徐o閱歲華深,舉世何人識此僧?不獨峨湄幻銀色,從教大地變黃金?!?/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妙峰覺,法師(釋明得)入室弟子也,遙宗四明,宏天臺教觀之道,以師闡賢首,未諳臺衡,故質(zhì)六即蛣??之義。
曰:“天臺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名字,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若我蛣??則十界蛣??也,非蛣??上別有六即。
”覺曰:“不然,天臺六即,不論世出世間,有情無情,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yōu)劣哉。
曰:“圣人設(shè)教,誠為汲引迷涂,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于戲論,學(xué)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論,如云究竟,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如金出礦,似璧離璞,是故如來初成正覺,觀于九界一切眾生同時成佛,非惟九界正報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所以嘆云:‘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證
’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其究竟蛣??,永無成佛日矣。
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所謂十法界都為一隊無孔鐵錘。
若言究竟蛣??容有成佛,如來何日復(fù)迷而作眾生?
金重為礦,其失孰大?
”覺曰:“究竟蛣??,非是說也。
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稱究竟。
一界既爾,界界總?cè)?,?dāng)界而論,六即自備,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
乃笑曰:“子去作一究竟蛣??也。
”聞?wù)邿o不高其論。
吳俗尚崇事玄武,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禮者。
見故逆而問曰:“汝奚為而來?
”曰:“禮祖師也。
叱曰:“汝身為比丘,心實外道,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教中所謂毗沙門天王是也,彼以神力為佛外護,稱其為祖師,乃披七佛衣拜之,不亦謬乎?
”遂毀其像,易事達磨之像,謂其僧曰:“此爾祖師也。
“凡所過名蘭、精舍,有事玄武三官盡去之,俾學(xué)人專心正道,其護教概如此也。
為人脩干孤高,性度剛毅,以傳法為己任,故禍患不避其身,而欣感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則慈云藹然,七眾無不渥其沛澤。
白椎則三千炳著,八萬森嚴,室中雖不橫施棒喝,聞毒鼓而心死者眾矣。
萬歷丁亥告秋眾曰:“吾為汝等轉(zhuǎn)《首楞嚴》法輪,作再后示,無復(fù)為汝更轉(zhuǎn)也。
”冬示疾,尤諄諄囑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壽五十有八,臘四十有六,荼毗塔于徑山。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隱元。
福建東林林氏子也。
父在田。
母龔氏。
琦生六歲。
父客于湘。
家產(chǎn)日耗。
難以攻讀。
漸以耕樵為業(yè)。
每靜夜與二三友。
坐臥松下。
仰觀天河運轉(zhuǎn)。
星月流輝。
誰系誰主。
纏度不忒。
心甚駭焉。
遂有慕佛之念。
年二十母與長兄欲定聘。
自思身為男子。
不知父之游蹤。
急于娶。
非孝也。
因告母兄。
將聘金為路用。
直往豫章。
抵南京。
至寧波舟山。
見族叔。
又至紹興。
經(jīng)歷一載。
囊已空。
隨香船至南海。
朝觀音。
見佛地莊嚴。
一時凡念冰釋。
遂發(fā)心持齋。
投潮音洞主出家。
明年二月。
航海歸閩省母。
母以為自天降下。
喜不自勝。
勸母奉齋歸佛。
越明年。
母歸寂。
會鑒源于印林寺。
方便接引。
遂從削發(fā)。
即發(fā)愿精修。
辛酉。
往紹興顯圣寺。
聽涅槃經(jīng)。
時聞本師費和尚之名。
因遍處參尋。
壬戌。
鸚窩頂聽法華。
冬在夾石碧云。
聽楞嚴。
忽聞密老和尚。
來應(yīng)金粟。
即往參見。
隨問學(xué)人初入禪門。
未知做工夫。
求開示。
密云。
我這里無有工夫可做。
要行便行。
要坐便坐。
要臥便臥。
師云。
蚊子多臥不得時如何。
密云。
一巴掌。
師有省。
便拜云。
某甲會得和尚掌中意。
和尚云道看。
師便喝。
和尚云。
再道看。
師又喝。
和尚云。
三喝四喝后如何。
師云。
今歲鹽貴如米。
自此日?;顫姖姷?。
忽一日窗外風(fēng)吹入。
寒毛卓豎。
通身白汗。
大徹源底。
便知三世諸佛歷代祖師。
天下老和尚。
情與無情。
盡在。
一毫頭。
了了分明。
無二無別。
不可舉似于人。
庚午春。
黃檗本寺。
請老和尚進山。
師同回寺。
辛未。
眾請住獅子巖。
癸酉冬。
馬峰請費和尚主席。
命師為西堂。
一日諸禪人頌百丈再參馬祖。
一喝三日耳聾。
黃檗聞之不覺吐舌因緣。
師亦頌云。
一聲涂毒聞皆喪。
遍野髑髏沒處藏。
三寸舌申安國劍。
千秋凜凜白如霜。
呈上。
費老人即圈出示眾。
升座云。
吾有一枝拂子。
是從上用不盡的。
顧師云。
汝作么生奉持。
師喝便出。
到方丈。
師禮拜。
老人舉拂云。
汝且將去行持。
師接著。
便打一拂。
老人云。
將為報恩那。
又打一拂。
便歸寮。
甲戌回獅巖隱靜。
丙子夏。
本山請繼黃檗法席。
卻之不能。
巖下有側(cè)石如舟。
俱以不平為嘆。
師一夜在石中坐。
持大悲咒三遍。
默祝龍?zhí)臁?div id="5ow11d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425_0_140_comment'>
此去黃檗。
吾道大行。
為山增色。
此石可平。
默坐注香。
歸室次。
蚤徒良哉報云。
石已自平。
師乃名為自平石。
適法通專使送大衣源流至。
丁丑仲冬。
至山開堂。
如臘八示云。
昔日世尊升忉利天。
為母說法。
說甚么法。
驀豎拂云。
也只是這個。
今日山僧不動本際。
為諸父老談禪。
談甚么禪。
也只是這個。
這個又是個什么。
正如八十翁翁入場屋。
真誠不是小兒戲。
向個里消息恰好去。
許汝入黃檗門。
見黃檗人。
與黃檗同條合命。
共氣連枝。
不然。
盡是門外之繞漢。
要見黃檗毫毛也大難。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八
釋隆琦,字隱元。姓林氏,黃檗人也。生有靈徵,幼志凝重。因父遠游不歸,絕意婚娶,附舟詣補陀禱祝,睹大士境界,遂欲軼塵。乃禮黃檗鑒源為師,薙染易服。遍造諸方,潛穎真參,心光燦發(fā)。聞密云居金粟,徑往依之,始露頭角,機鋒酬酢,迥出尋常,密云甚相契重。逮受黃檗請,琦乃偕還舊山,結(jié)茅于師子巖。隱安繼主檗山,琦本同參,則延之領(lǐng)眾,因繼其法。費隱既受別請,林御史汝翥與士眾請居祖席,始出世焉。坐夏十稔,指踰三千,鞭龍策象,聲光遠播。萬里扶桑,梯航申禮,祈教彼土,懇請尤摯。琦亦自知信于東倭,實有宿緣,當(dāng)為了之。故揚帆破浪,海若效靈,遂底長琦。島主欣迎,萬象云擁。駐錫興福,益以崇福,兼茲二剎,法雨所施,罔不沾溉。受請普門,國王、大將軍咸來致敬,寵錫優(yōu)渥,珍服名香,絡(luò)繹充積。琦亦漠然,惟思流通正教,弘我佛旨。但每念祖庭,時有故山之思,國王感其眷戀,乃于太和山更起梵宮,仍名黃檗,以慰其心。移居未久,舉首座性瑫自代,退隱松堂,國王為建壽塔,優(yōu)游泉石,十有馀載。預(yù)知報謝,乃示微疾,彼國王臣慰問再四,皆裁偈酬答,端居而化,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三日也。壽八十有二,臘五十有三。得法者二十二人,有《七會語錄》。琦貌魁偉,秉性剛正,苦行高誼,具在年譜。檗山大眾仰其馀徽,為筑衣缽塔,釋如幻弘為之記銘,見《瘦松集》。
釋通賢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浮石。
平湖趙氏子。
受密老人付囑。
住報恩。
臘八示云。
自舍皇宮入雪山。
六年冷坐絕追攀。
誰知今夜蒲團上。
紺目無端發(fā)眚斑。
山僧恁么告報。
祇要諸人拈卻炙脂帽子。
脫下鶻臭布衫。
便見古釋迦不先。
今彌勒非后。
一切時中。
不倚一物。
凈裸裸上無攀仰。
赤灑灑下絕己躬。
千圣不能知。
萬靈安可測。
一切坐斷。
不漏絲毫。
又新正解制示云。
才拴意馬不多時。
頃刻隆冬又過之。
耳畔只聞鑼鼓鬧。
聲聲敲入??成絲。
大眾。
還有不隨聲色轉(zhuǎn)變者么。
等閒識得東風(fēng)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到恁么地。
可謂知歸。
若有人問從甚處來。
切莫道報恩來。
因甚如此。
不將平實對。
正要使他疑。
故道泰不傳天子令。
時清休唱太平歌。
復(fù)舉世尊一日。
與阿難行次。
路見古塔。
世尊便作禮。
阿難云。
此何人塔。
世尊云。
過去諸佛塔。
阿難云。
是誰弟子。
世尊云。
是我弟子。
阿難云。
應(yīng)當(dāng)如是。
大眾。
既是過去諸佛。
為何又是現(xiàn)在世尊弟子。
既是世尊弟子。
為何又作禮。
如是推求。
一一相反。
阿難為何又言。
應(yīng)當(dāng)如是。
能向這里。
明得。
一切有為法當(dāng)體即無為。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二
釋通賢,字浮石,姓趙氏,當(dāng)湖人也。生有奇秉,性厭薰惺。稍長志學(xué),便懷出世,年十九潛越南海,禮紹宗薙染,因歸省父母,以獨子苦留。稍自蓄發(fā),貌為慰解。后投武源普凈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彌戒于云棲蓮,圓具于海寧湛然澄,隨侍嘉禾東塔,聞同堂舉七賢女尸陀林?有省。歸葬二親,復(fù)參證于云門,及聞金粟密道風(fēng)崇峻,決志歸依。明崇禎辛未,密遷天童,隨入侍寮。未幾,思出掩關(guān)武原,請辭,密語之曰:“汝三年關(guān)后,可隨處開堂,厚自保重?!比ソ?jīng)二載,密過嘉禾,破關(guān)執(zhí)侍,一日集眾,以拂子屬賢曰:“付汝為眾去。”自是,當(dāng)湖青蓮請賢開法。甲申冬,主席遁村報昌,順治戊子,遷海門廣慧。甲午,牧云謝事天童,延賢主持。丁酉,遷嘉禾棲真。己亥,遷宜興善權(quán)。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馬澗。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滅,世壽七十有五,塔于徑山之鵬搏峰下,著有語錄行世。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號石奇。
雪竇結(jié)制云。
祇如諸方結(jié)制。
廚庫豐足。
事事次第。
物物有馀。
九十日內(nèi)一期安坐。
始成個模樣。
雪竇者里。
上無片瓦。
下無卓錐。
直得一物也無。
驀豎拂子云。
向這里。
急須薦取。
不得無繩自縛。
所謂本自無瘡。
勿傷之也。
不然。
倚他門戶傍他墻。
剛被時人喚作郎。
元旦召眾云。
一年三百六十日。
今朝是最初一日。
若有道得最初句。
便乃年新。
月新。
日新。
日日新。
時時新。
刻刻新。
新新無住。
于無住中。
不妨天是天。
地是地。
山是山。
水是水。
僧是僧。
俗是俗。
未嘗移易一絲毫。
所以道。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小參云。
今日臘月三十夜。
年窮歲盡之際。
幸然無些子事。
今于無事中。
山僧為汝商量。
大眾。
既然無事。
且道又商量個甚么。
明得。
便春夏秋冬。
生住異滅。
人事消長。
時節(jié)遷流。
物我道同。
古今不二。
不見僧問古德。
年窮歲盡時如何。
德云。
東村王老夜燒錢。
看他古人明得的。
向結(jié)角羅紋處。
恁么答話。
豈不綽綽有馀??哉。
又示眾云。
當(dāng)陽一著。
獨露無遮。
八面玲瓏。
十方軒豁。
明眼作證。
豈敢囊藏。
直得瓊樓玉殿。
百草頭上全彰。
千丈報身。
瓦礫堆邊頓現(xiàn)。
塵塵爾。
剎剎爾。
突出無位真人。
發(fā)明現(xiàn)成公案。
直饒三世諸佛。
歷代老古錐到來。
個個退身有分。
正當(dāng)恁么時如何。
水歸大海波濤靜。
云到蒼梧氣象閒。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六
釋諦勇,字定高。
姓蔡氏,海寧人也。
幼失怙恃,靡所瞻依,孤弱窮苦,幾歷艱辛。
稍長,感觸塵綱,便思超脫,欲仗三寶,藉報雙親。
遂于州中護國院出家,精持律儀,馥郁戒香,嗣法幅嚴。
敝建蓮社,恒以誦禮,苦心勸導(dǎo),緇白景仰,從之如歸。
及移住延恩,鼎新殿宇,雖工作繁興,執(zhí)持不問。
嘉慶丙辰秋示微疾,自知時至,預(yù)請安國得法師封龕,至期沐浴更衣,微聲念佛,泊然而逝。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謝維巖(1879~1921),字瑞琳,號籟軒,又號石秋,以號行。
臺灣臺南市人。
光緒十七年(1891)中秀才,是年與許南英、蔡國琳、趙鐘麒等人共組「浪吟詩社」;日本治臺之后,又于明治三十年(1897)與連橫、李少青等人重振該社。
明治三十九年(1906)應(yīng)連橫之邀,擔(dān)任《臺南新報》漢文部主筆;同年秋天,因老成凋零,臺南地區(qū)漢詩人另組「南社」,由謝氏擔(dān)任干事之職,為該社重要成員。
大正三年(1914)前往中國旅游,大正七年(1918)辭去報社之職,前往神戶經(jīng)商,設(shè)立凱南公司,大正十年(1921)卒于日本神戶。
謝氏詩作蘊藉平和,不矜才使氣而自見真性情。
生平作品約近千首,可惜大多亡佚。
哲嗣謝國城于民國五十四年(1965)蒐集其作,題為《謝籟軒詩集》,僅有三十八首完整的作品。
民國五十九年(1970)盧嘉興得到謝星樓之子謝汝川之助,參考謝氏剪報;再參考臺南市立圖書館珍藏的《壽星集》、《臺灣詩醇》、《鯤濤集》、《開元寺徵詩》,又增補了三十四首詩作。
茲據(jù)上述資料進行編校。
(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