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權漢功(???),朝鮮人,高麗王朝官員。本貫安東權氏。 權漢功于忠烈王在位期間等第直史館。忠烈王與忠宣王父子都在元朝的時候,王惟紹等人離間王父子,權漢功為忠宣王的從臣,出仕忠宣王府邸,與崔誠之主選法。忠烈王薨,忠宣王歸國后,賜冠帶,常常出入宮禁,時不時召見,拜密直副使驟升僉議評理。當時忠宣王經常滯留元朝不歸國,從臣們都想要回國。漢功、誠之同掌銓注,貪其賄賂,無意東還。李思溫、金深彈劾于徽政院,將權漢功逮捕下獄。忠宣王怒,將此事告訴皇太后。于是權漢功被釋放,李思溫、金深遭到流放。 忠肅王即位后,表彰權漢功、崔誠之、樸景亮跟隨父親忠宣王之功。忠宣王奉御南游江浙,權漢功與李齊賢跟隨。權漢功、崔誠之、李光逢等人跟隨忠宣王在大都之時大肆收受賄賂,濫封親戚故舊為官,使得忠肅王非常不滿。1323年,上王忠宣王被流放吐蕃后,權漢功、李光逢、金廷美(金怡)、蔡洪哲、裴廷芝等人被逮捕。權漢功欲自廁所逃跑,但仍被逮捕,同李光逢、蔡洪哲一起籍沒家產流放遠島,金廷美則被釋放。權漢功、李光逢、蔡洪哲三人沒有進入海島,而是在洪州界聚眾擾民。不久后,元朝派人赦免了三人。權漢功怨恨忠肅王,于是投靠了沈王王皓。權漢功糾集沈王的黨羽,在慈云寺聚集百官,要求在廢黜忠肅王、改立王皓的請愿書上簽字。當時忽降大雨冰雹,監(jiān)察執(zhí)義尹宣佐便說此是豬狗不如的事,聚集簽字,百官紛紛效仿,于是失敗了。 權漢功多年跟隨忠宣王,為忠宣王所重用,忠宣王在流放吐蕃的時候還向權漢功寄詩,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忠惠王繼位后,得知權漢功二室康氏有姿色,派護軍樸伊刺赤納之宮中。伊刺赤先將其強奸,忠惠王得知后大怒,皆撲殺之。忠惠王被逮捕送到了元朝,群臣聚集在旻天寺,商議上書其鳴冤。權漢功說:「昔殷太甲不明于德,伊尹放諸桐三年,然后悛心改行,復于君位。又有一國,介于要沖之地,殺其朝覲諸侯及天子之使,于是天子遣人誅之。又有一國之臣使于他國,及其還,天子之使斬其君首而去,其臣詣尸所陳祭而哭,亦令斬之。今王無道,天子誅之,何得而救乎?」后來權漢功官至都僉議政丞、醴泉府院君。曾奉元朝之命,為太子左贊善。忠定王元年卒,謚文坦。著有文集《一齋逸稿》。 權漢功有二子:權仲達、權仲和。其中權仲和在朝鮮太宗在位期間擔任過領議政之職。《高麗史》將權漢功列為奸臣。
人物簡介
鄭道傳,朝鮮古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儒學家、改革家,在朝鮮王朝開國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字宗之,號三峰,本貫奉化,生于高麗榮州。自幼博覽群書,入仕高麗王朝以后力主改革,作為新興士大夫的代表人物而與守舊的世家大族對立。后投靠大將李成桂(后來的朝鮮太祖),并輔佐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封奉化伯。鄭道傳主張實行科田法,加強中央集權,大力崇儒排佛,對明朝采取事大政策,并主導規(guī)劃新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晚年卷入王位之爭,終于在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戊寅靖社)中被李成桂五子李芳遠(后來的朝鮮太宗)所殺。遺著《三峰集》。后世韓國史家稱其為“王朝的設計者”。
人物簡介
王瑤(1345年-1394年),高麗王朝第34任也是最后一任君主(1389年—1392年在位)。他是高麗神宗的七世孫,定原府院君王鈞之子,封定昌府院君。1389年冬被李成桂等擁立,1392年被廢黜,李成桂即位后降封他為恭讓君。1394年被李成桂派人殺死,后被李芳遠追封為恭讓王,葬于高陵。
人物簡介
河侖(??,1348年1月22日—1416年11月24日),字大臨、仲臨,號浩亭,本貫晉州,高麗王朝末期至朝鮮王朝初期大臣。 河侖不到二十歲就登科入仕,累官至同知密直司事,高麗昌王時因事被流放,恭讓王時出任全羅道都觀察使。朝鮮王朝開國后歷任全羅左道觀察黜陟使、僉書中樞院事、藝文春秋館學士等職,因得罪鄭道傳而被外放雞林府尹,一度獲罪流放,后投奔靖安君李芳遠,力勸其發(fā)動政變。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忠清道都觀察使任上,發(fā)生第一次王子之亂,鄭道傳被殺,李芳遠奪權,他趕回漢城聲援李芳遠,被拜為政堂文學,策一等定社功臣,封晉山君。不久擢為門下右政丞,進晉山伯。朝鮮太宗李芳遠即位后,他被策為一等佐命功臣,改封晉山府院君,建文四年(1402年)拜門下左政丞(實際上的首相),并被派往明朝祝賀明成祖登極。他前后四次出任左政丞(左議政),其間亦曾退為領議政府事(時為閑職),位高權重,是最受太宗器重的大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