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301?—1385 【介紹】: 元明間浙江湖州人,字叔明,以隱居于仁和之黃鶴山,號黃鶴山樵,亦作黃鶴樵者,又號香光居士。趙孟頫外孫。敏于文,工畫山水人物,與黃公望、倪瓚、吳鎮(zhèn)為元末四家。元末曾官理問。畫山水師巨然,得外氏法,詩畫與倪瓚齊名。芒鞋竹杖,居山中幾三十年,作畫均以“萬壑在胸”為基礎(chǔ)。明洪武初知泰安州,嘗謁胡惟庸于私第,惟庸既誅,牽連下獄瘐死。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八
蒙字叔明,吳興人。元末官理問。洪武初,為泰安知州。坐胡黨死。(王達《聽雨樓諸賢記》: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松雪之外孫也。素好畫,得外氏法,然不求姘于時,惟假筆意以寓其天機之妙。為文章不尚矩度,頃刻數(shù)千言可就。都穆《談纂》。王叔明洪武初為泰安知州,泰安廳事后有樓三間,正對泰山。叔明畫泰山之勝,張絹素于壁,每興至,輒一舉筆,凡三年而畫成,傅色都了。時陳惟允為濟南經(jīng)歷,與叔明皆妙于畫,且相契厚。一日胥會值大雪,山景愈妙,叔明謂惟允曰:「改此畫為雪景可乎?」惟允曰:「如傅色何?」叔明曰:「我姑試之。」以筆涂粉,色殊不活。惟允沈思良久,曰:「我得之矣。」為小弓夾粉筆、張滿彈之,粉落絹上,儼若飛舞之勢,皆相顧以為神奇。叔明就題其上曰《岱宗密雪圖》。自誇以為無一俗筆,后惟允固欲得之,叔明因輟以贈。陳氏寶此圖百年,非賞鑒家不出,松江張學(xué)政廷采,好奇之士,亦善丹青,聞陳氏蓄是圖,往觀之,臥其下兩日不去,以為斯世不復(fù)有是筆也。徐武功尤愛之,嘗謂客曰:「予昔親登泰山,是以知斯圖之妙。諸君未嘗登,其妙處不盡知也。」后以三十千歸嘉興姚御史公綬,未幾姚氏火作,此畫亦付煨燼。惜哉!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黃鶴山樵王叔明為錢塘崔彥暉作《云林小隱圖》。叔明所長在重巖復(fù)嶂、楓丹栗黃,宏麗之致耳。而此圖則清遠滃郁,大有北苑、襄陽妙致,驟見之以為大癡老人,又疑老人不辦是也。圖后意似小未盡,問之王百谷,云:「猶及見全本,蓋少有浥瀾,為裝師截去耳。」題署者僧泐季潭。叔明既手書所撰云林詞,而同時為辭賦記序詩歌者凡廿七人,多佳士。而馀所知僅山陰王裕、金華蘇伯衡、始豐徐一夔、嘉興鮑恂、桐盧俞和、臨安錢宰、會稽唐愚士而已。沈道禎戲謂馀惜不及文待詔生,當一一為考以報。蓋待詔最能詳勝國先朝士大夫始末故也。《六硯齋筆記》:王叔明仿董北苑《風雨蕭寺圖》,氣韻掀簸,物象俱備,不知較北苑所作相去幾何?顧叔明自是寫圖手,遠近位置歷然,不為山林煙靄之所汩沒。余又見其為陶宗儀寫《南村圖》,鳧鴨貓犬,紡車舂碓,家人器具,一一畢備,若子久渾厚,云林疏簡,雖各極所擅,而施之以圖,似終遜黃鶴矣。云間沈良者題曰:「墨云擁高山,頃刻風雨至。劃然海潮聲,草木爭偃地。曠野少人行,山僧獨歸去。衲衣盡沾濕,敲戶何急事?倉皇前村民,乘屋一何亟!一婢已抱甕,一婦更持器。重茅惜被卷,破屋家所寄。戴笠者漁郎,理網(wǎng)屈雙臂。老翁若望家,擔物終不棄。陸走尚甚危,水行可無畏?前溪風雨惡,篙折水流駛。行者當早歸,居者不豫備。北苑為此圖,黃鶴師其意。想見晚來睛,云凈山橫翠。始信霎時間,真宰時相戲。予家有董北苑《風雨蕭寺圖》,是思陵所題,筆法高古精絕。叔明相訪,出以示之,稱賞不置。子輒以贈之。叔明為臨此卷,予展賞題此俚言,時至正庚寅秋七夕次日也。華溪沈良。」俞焯題云:「郎娘屋破葺茅茨,風雨溪山樹欲飛。出世不知休歇去,緇郎何事始知歸。俞焯題于都城寓舍。」張遠題云:「吾師一峰道人,曾有模董源《風雨蕭寺圖》,今見此可謂雙劍,神物須合,子中其藏之以俟。云間張遠。「竹懶曰:「馀憾不得見一峰作。合參兩家筆法。」 張丑《清河書畫舫》:王叔明小畫一幀,首題巖居高士,次題「黃鶴山人王蒙為雅宜山中陳惟寅畫」。筆法秀雅,積墨清潤,點染之間,咫尺千里,自非胸襟灑落,心手和調(diào),斷斷不能以成斯圖。益知名下無虛士。觀此真跡,殊覺偽者甚可笑也。同時倪、鄭二公,各有詩題額云:「幼輿丘壑末忘情,萬疊青山照眼明。擬向畫圖深處住,一檐晁日聽松聲。遂昌尚左生。」「筆精墨妙王右軍,澄懷臥游宗少文。叔明絕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倪瓚。」其后叔明自題選體一首,斷續(xù)不可以句,借無王集參補附此。今圖尚藏陳公云礽處,第恨紙弊墨殘,粗存梗概,正猶隔霧看花,惟想像神妙耳。信乎畫法之工也!張丑《真跡日錄》;黃、王合作小幅,「仆暇日為郡曹劉彥敬畫《竹趣圖》甫畢,而一峰黃處土見過,仆出此求印正。處士以為可為添一遠山并樵徑,天趣迥殊,頓增深峻矣。時省郎耿君督兵華亭,索仆畫甚急,思拙筆弱,頃刻不就,因輟此奉獻。吳興王蒙敬題。」「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孫也。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晉、漢,至于鑒裁,尤所精詣,鷗波之宅相,非予而誰耶?至正壬辰冬,□□□人公望拜□。」 田按:元季四家,惟倪、王明初尚存。董宗伯云:「叔明畫從趙文敏風韻中來,故酷似其舅。又泛濫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維為宗。故其縱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規(guī)格之外。若使叔明專門師文敏,未必不為文敏所掩也。可謂名論。叔明畫有題名王子蒙者,是其早歲所作。叔明一作叔銘,又號香光居士,余嘗見《丹山瀛海卷》,即署斯號。叔明詩無專集可采,多據(jù)墨跡錄入。畫家贗托者多矣,馀所錄皆據(jù)明以來賞鑒家著錄,流傳有緒者,庶足存其真耳。)
人物簡介
【生卒】:1413—1493 【介紹】: 明廬州府無為州人,字繼遠。薛祥孫。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景泰時,遷戶部郎中,天順初,擢右侍郎,改工部,奉詔塞開封決河。還,仍改戶部。成化中,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以忤汪直,免官。全粵詩·卷九三
薛遠,字善述。原江南無為州人,海南衛(wèi)籍。明英宗正統(tǒng)七年(一四四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維基
薛遠(1414年—1495年)。南京廬州府無為州巢縣人。明初兵部尚書薛祥之孫。正統(tǒng)七年(1442年),薛遠考中壬戌科三甲第八十八名進士。景泰年間,官至戶部郎中。天順元年,升任戶部右侍郎,后改工部。奉詔塞開封決河,之后再改戶部。成化年間,督兩廣軍餉,后官至南京兵部尚書,以得罪汪直而被免官。
人物簡介
【生卒】:1551—1635 【介紹】: 明鳳陽府潁州人,字元平。萬歷二十年進士。授歷城知縣,移南京兵部主事。天啟初為兵部尚書。與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不和,意氣用事,令巡撫王化貞勿受廷弼節(jié)度,致廣寧失守,幾盡失關(guān)外地。言官紛劾,謝病歸。旋又起為兵部尚書,總督川、滇等省軍務(wù)。崇禎嗣位后,罷去。后義軍破潁州,被殺。維基
張鶴鳴(1551年—1635年),字元平,號鳳皋,晚號飄然翁,河南都司潁川衛(wèi)軍籍,直隸鳳陽府潁州(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告老還鄉(xiāng)后,于李自成兵亂中殉難。善詩文,有「趵突泉詩」流傳至今。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式丙戌科會試,因父病馳歸,未就殿試。萬歷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進士。授山東歷城縣知縣,值“礦使四處擾民,公力抗陳珰。”“凡便民興利之事,鶴鳴無不為之。”離任后,歷城人懷其德,建「仙令祠」祀之。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升南京兵部主事,升吏部郎中,留曹管事。三十一年丁母憂,三十四年服除,補禮部祠祭司郎中。三十五年七月升山東副使,分守濟南道。三十八年三月升陜西右參政、兵備臨鞏。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升陜西右布政使,同年八月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大破紅苗,擒賊首老蠟雞,威名甚著。天啟元年(1621年),升兵部左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wù),赴任中途,召還回朝,佐理兵部事。同年兵部尚書王象乾出督薊遼軍務(wù),張鶴鳴遂升兵部尚書,視侍郎事。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與張鶴鳴有隙,遂大力支持遼東巡撫王化貞。熊廷弼請付二十萬金為軍,張鶴鳴不予,專庇王化貞,邊疆事大壞。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廷議熊廷弼、王化貞二人去留,張鶴鳴依然主張撤換熊廷弼,專任王化貞。剛廷議完,王化貞已經(jīng)放棄廣寧駐地逃跑。張鶴鳴內(nèi)慚,且懼罪,自愿前往遼東,詔加太子太保,賜蟒玉及尚方劍。而拖延不行,又逗留十七日,始抵山海關(guān)。每日只是下令捕捉間諜,用財物誘惑蒙古炒花、宰賽諸部。延宕數(shù)月后,就告老還鄉(xiāng),由王在晉接任。歸鄉(xiāng)后,住潁州古樓北張家胡同。天啟六年(1626年)春,魏忠賢當政,張鶴鳴起為南京工部尚書。十二月以安邦彥未滅,張鶴鳴先前有平苗功,改偏沅巡撫,七年(1627年)升兵部尚書、總督四川貴州云南湖廣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賜尚方劍。同年崇禎帝嗣位后,被彈劾,詔加太子太師致仕還鄉(xiāng)。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軍攻陷潁州,八十五歲的張鶴鳴被縛倒懸于樹,大罵而死,其次子張大壯,與弟張鶴騰、張鶴齡皆死,詔令以尚書之禮葬之。
人物簡介
【生卒】:1561—1631 【介紹】: 明山東長山人,字默承,號青岳。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編修,累官少詹事。以忤魏忠賢,革職為民。崇禎初,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參預(yù)機務(wù)。次第貶黜閹黨,人情大快。后以事忤旨革職,謫戍代州,卒于戍所。福王時復(fù)官。有《玉海纂》、《四素山房集》。維基
劉鴻訓(xùn)(1565年—1634年),字默承,號青岳,山東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區(qū))太和莊人。明代東林黨政治人物。劉一相之子。萬歷十三年乙酉科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庶吉士,改授翰林院編修,曾參修國史。泰昌元年(1620年),出使朝鮮,回國時遼陽已被清軍占領(lǐng),朝鮮為其建造二舶艦,繞境而返。途中收容多位難民。升任右中允,又改左諭德。天啟六年(1626年),任少詹事,因忤魏忠賢,被削籍為民。明思宗時,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后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任內(nèi)遇事敢任,曾建議先朝官員轉(zhuǎn)調(diào)太速,需行久任之法,又推薦了畢自嚴出任戶部尚書。但劉鴻訓(xùn)在廟堂議事,當其意見不被皇帝同意時,便會感嘆說「圣上畢竟只是年輕的君主」,崇禎帝都會因而生氣。崇禎二年(1629年),因改太傅惠安伯張慶臻敕書事,謫戍代州,按例總督京營者不轄京師巡補,劉鴻訓(xùn)及中書舍人田佳璧在敕書上多加「兼轄捕營」四字,遭御史吳玉彈劾,給事中張鼎延、御史王道直亦參劉鴻訓(xùn),此時正值「寧遠鬧餉」之時,且在羅織株連所謂閹黨之后,加上他曾說:主上畢竟是沖主。崇禎帝無意維護,而眾臣大作文章,御史田時震、給事中閻可陛接連劾其貪污收賄案。最終劉鴻訓(xùn)謫戍代州、兵部尚書王在晉、職方郎中苗思順遭削籍,田佳璧斬于市,張慶臻停祿三年。因痛斥閹黨楊維垣、李恒茂、楊所修、田景新等人,謫戍代州(今山西代縣)。崇禎七年(1634年)五月,卒于戍所,享年七十。著有《四素山房集》、《皇華集》等。
人物簡介
【生卒】:1563—1638 【介紹】: 明高陽人,字稚繩,號愷陽。為諸生時,教讀邊郡,喜從老兵究問險要阨塞。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進中允。歷諭德、洗馬。熹宗即位,充講官。朝臣推為兵部侍郎,主遼事。帝不欲承宗離講筵,不許。天啟二年廣寧失守,乃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承宗自請督師,既至,汰逃將,遣疲兵,用馬世龍等為將;又從袁崇煥請,筑寧遠等城,令崇煥守之。在關(guān)四年,凡修復(fù)城堡數(shù)十,練兵十一萬,開屯五千頃,遣將戍錦州、松山、大小凌河,拓地四百里。三年,為魏忠賢黨所讒,乞歸。崇禎二年,后金兵陷畿輔州縣多處,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復(fù)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歸咎承宗筑城之計,引疾歸。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陽,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環(huán)死。子孫多人皆戰(zhàn)死。福王時謚文忠。有《高陽集》。詞學(xué)圖錄
孫承宗(1563-1638) 字稚繩,號愷陽。保定高陽人。明末名將,中極殿大學(xué)士,為魏忠賢所讒,罷歸。清軍陷高陽,自經(jīng)死。南明弘光時謚文正,清乾隆時謚忠定。作文屬筆,如蛟龍屈蟠,江流競注。為詩卓犖沉塞,元氣郁盤。詞粗獷豪邁,為烈士之壯歌。有《高陽集》,詞在集中。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稚繩,高陽人,萬歷甲辰賜進士第二,授翰林編修,累官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保,尋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xué)士,再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贈太傅。有南陽集。維基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直隸保定府安州高陽縣西莊村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xué)士。致仕后與清軍戰(zhàn)斗殉國。謚文忠,清朝改謚忠定。孫承宗少時相貌奇?zhèn)?,“鐵面劍眉,須髯戟張”。明萬歷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僅16歲。而后,孫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并逐漸接觸官場。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孫承宗到北京,入國子監(jiān)讀書;次年中甲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經(jīng)魁)。萬歷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wù),孫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大同是當時明朝的邊城重鎮(zhèn),孫承宗喜歡跟老將及退役兵卒究問險要邊情,史稱“伏劍游塞下,歷亭障,窮厄塞”,因而“曉暢邊事”。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入翰林十年。萬歷四十二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萬歷四十七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萬歷四十八年,矯旨遺詔廢礦稅、發(fā)內(nèi)帑。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期間與高攀龍、趙南星等東林黨人相交甚善。不料明光宗繼位僅一個月即駕崩,年僅16歲的皇長子來不急冊為太子即倉促繼位,即明熹宗,孫承宗繼而做了熹宗的老師。這樣,年近花甲的孫承宗,依借帝師的地位,逐漸地進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權(quán)力的中心。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升任為禮部右侍郎。經(jīng)東林黨人推薦后,熹宗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至遼東勘查。據(jù)說與經(jīng)略王在晉爭執(zhí),熹宗將王在晉改任南京兵部尚書,以孫承宗為遼東經(jīng)略,以為“邇年兵多不練,餉多不核。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監(jiān)陣,而以文官撥發(fā);以武略備邊,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邊任經(jīng)撫,而日問戰(zhàn)守于朝。此極弊也。今天下當重將權(quán)。擇一沉雄有氣略者,授之節(jié)鉞,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邊疆小勝小敗,皆不足問,要使守關(guān)無闌入,而徐為恢復(fù)計。”期間大膽起用袁崇煥、孫元化、鹿善繼、茅元儀等人,修復(fù)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頃,“自承宗出鎮(zhèn),關(guān)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fù)以邊事為慮矣。”后金當時與察哈爾部交戰(zhàn),并未進攻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派太監(jiān)劉應(yīng)坤到山海關(guān),以帑金十萬兩犒軍,為孫承宗所鄙視,同年八月,發(fā)生柳河之役,馬世龍因冒進兵敗,魏忠賢以孫承宗不附己,借口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軍用物資,參劾孫承宗。十五日,熹宗批準孫承宗回籍養(yǎng)病,后以高第代為經(jīng)略。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長城,進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復(fù)用孫承宗。袁崇煥被執(zhí)下獄后,孫承宗力保祖大壽,復(fù)用孫承宗為督師,移鎮(zhèn)山海關(guān),修建入海長城之「老龍頭」,且于建后由內(nèi)閣大學(xué)士楊嗣昌題字「寧海城」于「老龍頭」城樓上,遼左得以粗安。崇禎三年(1630年),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克復(fù)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明人史稱“遵永大捷”。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清軍攻大凌河,祖大壽堅守城池,命宋偉、吳襄救援,二將陣前不和,張春的援軍也被擊潰,祖大壽被逼殺何可綱而降清。明思宗因此罷孫承宗官。家居七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長城,犯保定,攻高陽。孫承宗年已75歲,率領(lǐng)全家子孫拒守,高陽城墻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壯烈戰(zhàn)死。孫承宗被俘,望闕叩頭,投繯而死。明思宗聞訊,追復(fù)其故官,給予祭葬。南明弘光帝時,予謚文忠。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專謚忠定。
人物簡介
【生卒】:?—1631 【介紹】: 明陜西同州人,字泰宇。萬歷二十八年舉人。歷刑部主事,勵操行,善談兵。天啟二年遼東西盡失,廷議急邊才,擢為山東僉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備道。地當孔道,士馬絡(luò)繹,難民云集。春運籌有方。崇禎元年改關(guān)內(nèi)道,以兵部尚書王在晉誣劾,削籍下獄。旋以所劾不實,得釋。三年,永平失守,起為永平兵備參議,進參政,與諸將收復(fù)城池。四年監(jiān)吳襄、宋偉兩總兵救大凌河新城,兵敗被執(zhí),不屈死。
人物簡介
吳玉(1587年—1642年),字和璞,號昆峰,山西太原府壽陽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山西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聯(lián)捷壬戌科進士。崇禎初擢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疏劾|楊維垣而并及趙興邦、徐大化、阮大鋮并周大成、孫之獬諸人,疏參樞臣王在晉乞媚邪黨,同官劉鴻訓(xùn)擅增張慶臻敕書事。彈劾原任宣府巡撫李養(yǎng)沖侵撫賞庫逆珰建祠銀七萬馀兩及永寧洗馬林匿報江沙梁冒功諸狀,后升河南右參議。墓在北鄉(xiāng)神武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