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沈棨(16世紀—17世紀),字彥威,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萬歷四十年(1612年),沈棨中式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聯(lián)捷癸丑科進士,曾邊事遼東,與袁崇煥、孫元化同事,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宣府巡撫。清兵入宣府,沈棨與中官王坤等遣使議和,饋金帛牢醴,清兵于是退去。有女嫁與富戶屠熙之子屠堯。
人物簡介
王志道(1574年—1646年),字而宏,號東里,福建漳浦縣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中癸丑科進士,除丹陽知縣。天啟元年(1621年),擢任禮科給事中,天啟二年九月升兵科右給事中,因議“三案”被高攀龍所駁,疏請終養(yǎng)歸。其后附魏忠賢,以病請告,天啟五年召擢太常寺少卿,以外艱不至。服闋,升通政使司右通政,尋轉左通政,皆不赴,凡三晉秩,俱未嘗一履任。志道雖為忠賢所引,然不屑附麗,故后窮治黨與,訾議不及。崇禎元年,以原任左通政召用,送赴闕,中途聞朝議未定,有謂升職既不赴,宜以原左給事中用;有謂既有升職,自宜以通政起用,遂移疾,值京察,自陳升職未赴不職求罷,有旨準出缺在籍調理。明年夏,召為大理右少卿,再遷左副都御史,修撰陳于泰疏陳時弊,宣府監(jiān)視中官王坤力詆之,侵及首輔周延儒,志道上言彈劾,帝怒責回奏,志道反覆奏辨,帝益怒,御文華殿召對廷詰,輔臣周延儒亦為引咎申解,乃命志道退,竟削籍歸。志道自癸亥乞終養(yǎng),至是凡九載家居,在朝僅兩載耳。出輒多所建白,而國運既蹙,桑榆垂迫矣。南都時,起戶部右侍郎,明年改吏部,唐王立,仍故官,進左侍郎,再疏辭老病致仕歸。丙戌四月卒于家,年七十三。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進賢人,字良孺。萬歷二十九年進士。由知縣擢兵科給事中,旋掌科事。疏陳時弊,言極危切。天啟時,官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被指為東林黨人,革職戍邊。崇禎初,召還,累官至兵部尚書致仕。明亡后卒。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良,進賢人。萬歷辛丑進士,除長興知縣升禮部主事擢兵科給事中歷官右僉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拜南刑部尚書改兵部尚書有綠雪樓槁維基
熊明遇(1579年—1649年),字良孺(一字子良),號壇石山主人,江西南昌進賢北山人(今屬江西南昌縣涇口鄉(xiāng)東湖村)。萬歷二十八年庚子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聯(lián)捷辛丑科三甲139名進士,三十三年任浙江長興知縣。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擢兵科給事中,多所論劾,疏陳時弊,言極危切。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禮科給事中亓詩教懷疑熊明遇與東林黨通,上書彈劾他,建議將其外調。后歷任福建僉事、寧夏參議。天啟元年(1621年)以尚寶少卿進太仆少卿,不久,擢升南京右僉都御史,天啟五年(1625年)被魏忠賢革職,并牽連汪文言案,被貶到貴州平溪衛(wèi)。崇禎元年(1628年)起復,任兵部右侍郎,次年進為左侍郎,遷南京刑部尚書,崇禎四年(1631年)任兵部尚書,次年清軍入關劫掠,巡撫沈棨與中官王坤私自與清軍議和,被給事中孫三杰彈劾,明思宗將其解職,不久以兵部尚書銜致仕。致仕多年后又被人推薦起復為南京兵部尚書,改任工部尚書。后因病歸家,明亡后隱居不仕。熊明遇在萬歷年間已與耶穌會人士龐迪我(Didacus de Pantoja, 1571-1618)、陽瑪諾(Emmanuel Diaz, 1574-1659)、畢方濟接觸,并與徐光啟往來。對于西方科學有頗為深入的了解。在福建僉事任內,他曾向方孔炤與方以智父子前展現(xiàn)他所接觸的西學。方氏父子與熊明遇曾一同登臨游覽太姥山并大談西學,可說是明末清初西學東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格致草》和《則草》,是兩部介紹西學的重要著作,于萬歷末年刊刻的《則草》是第一本由中國士人完成與出版的西學作品。他又工詩善文,當時頗享盛名。著有《南樞集》、《青玉集》、《格致草》、《綠云樓集》、《羅岕茶記》等。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直行書》與《綠雪樓集》被列入禁燬書。
人物簡介
李樹初(?—1643年),字客天,湖廣黃州府蘄州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湖廣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聯(lián)捷己未科進士,任戶部主事,晉郎中,督宣大餉,轉大同知府。時太監(jiān)王坤節(jié)制宣大,巡按道員俱行角門進見,樹初稱疾不出,將中陽之,適珰敗,得免。后以山西副使致政家居,扁舟湖上,自課詩文,有《潁馀慵緒》數(shù)十卷。會流冠猖蹶,磬家資筑槃石、符乾二礬,蘄人賴之。崇禎十六年癸未,張獻忠圍蘄州,城破,與子孫訣曰:我在籍自當盡節(jié),爾輩讀圣賢書,死生有命,不可屈于賊。賊執(zhí)之,不屈死。繼妻封氏、長子延慶,貢生;孫之蘋、之藻廩生等從死,祀鄉(xiāng)賢,乾隆四十一年謚節(jié)憫。副使李樹初墓在州東東湖庵,父同知建中墓在盤龍觜,母彭恭人墓在廣濟栗木橋仙姑山,嗣父建木墓在竹林湖。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湖廣麻城人,字酉卿。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江西布政使,所在勵清操。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盡心荒政,民賴以蘇。旋為戶部侍郎,出督遼餉,駐天津,百務坌集,悉能辦治。崇禎間官至吏部尚書,言宦官王坤參論首輔周延儒事,謂如此將為萬世口實。帝怒,又以他事忤旨斥為民。卒于清初。
李長庚(?—1644年),字酉卿,號孟白,湖廣黃州府麻城縣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舉人,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浙江參政、山西按察使、江西左右布政使。擢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山東,不久任戶部左侍郎,出督遼餉。天啟二年三月,升南京刑部尚書。三年,遷戶部尚書,未任,以憂歸。魏忠賢以之為楊、左東林黨人,削籍還里。崇禎元年(1628年)五月起為工部尚書,復以憂去。五年八月,代閔洪學為吏部尚書,因忤溫體仁,再推郎中王茂學為知府,忤旨,斥為民。家居十年,國變,崇禎十七年(1644年)卒?!?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馭初,號余不。萬歷四十七年進士。崇禎五年由知縣入為刑科給事中,請興屯塞下以充軍用,不報。遷御史,以劾內臣王坤獲譴,謫福建布政司都事,稍遷至禮部郎中歸。旋卒。
趙東曦(?—1644年),字升之,號馭初,直隸松江府上??h人。趙東曦是嘉靖三十四年舉人趙廷炯的孫子、嘉靖三十五年進士趙灼的嗣孫,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次年(1619年)成進士,歷河南嵩縣、浙江金華知縣。崇禎五年(1632年)由知縣遷任刑科給事中,上請發(fā)起在邊塞屯田,充實軍用,但沒有回音。適逢宣府衛(wèi)有私下交好的事,王坤當時負責監(jiān)宣餉,又同期請求調換。于是趙東曦進言:「宣府失事,令陛下震怒,于是逮捕巡撫沈棨、罷免本兵熊明遇。其時王坤才在飲城樓商榷議和,得到邊臣長期包庇,不可能卸責;他更誇大邊境戰(zhàn)事暫停為自己功勞,請求調換。遣派內臣讓陛下一用并不容易,現(xiàn)在即使全部撤走都算不早。王坤只顧調官,意圖遮掩事實。希望陛下治罪王坤,撤走各使回京。」崇禎帝卻說:「宣鎮(zhèn)私下求和,是王坤上奏發(fā)現(xiàn)的,何謂欺隱呢?」因此貶謫他為福建布政司都事。后來他再獲起用,擔任行人正、禮部郎中,奉使回鄉(xiāng)。弘光帝繼位,徵召趙東曦為刑科給事中,未及赴任即去世。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江西南昌人,字省之,號念庵。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歷知臨淄、益都知縣。天啟間官御史,以糾魏忠賢獲罪,斥為民。崇禎初起故官,按宣、大二鎮(zhèn),為中官王坤劾罷。
胡良機,字省之,別號念麓,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歷任臨淄、益都二縣知縣。天啟初擢御史,疏論客氏、魏忠賢,又請停內操。以年例遷廣東參議,良機方按貴州,不俟代而去,遂斥為民。崇禎元年起巡按廣東御史,又按宣大二鎮(zhèn)。升廣東副使。年滿當代,褒以敏練,令復巡一年,尋為中官王坤劾罷。久之,起光祿典簿,終南京吏部主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晦伯,號緝敏。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御史。天啟元年,后金陷遼陽,日宣請召大僚決庶政,宥侯震旸以開言路,原中宮以肅名分。忤旨切責。旋出理河東鹽政。天啟五年被劾為東林邪黨,削籍。崇禎帝即位,復官。十三年,擢吏部尚書。后以推閣臣人選,忤旨戍邊。赦還卒。有《敬修堂全集》。維基
李日宣,字晦伯,號緝敬,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李日宣是鄒元標弟子,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成進士,授中書舍人,擢云南道御史。天啟元年(1621年),以濫薦逐臣,停俸三月。二年,巡視河東鹽政。還朝,以族父李邦華任兵部侍郎,避嫌歸鄉(xiāng)。五年七月,閹黨倪文煥彈劾李邦華、李日宣為東林黨,遂被削籍為民。崇禎元年(1628年),起復為福建道御史,巡按河南,還朝掌河南道事。因得罪宦官王坤,遷大理寺丞,晉太常寺卿。九年冬,擢兵部右侍郎,鎮(zhèn)守昌平。久之,轉左侍郎,協(xié)理戎政。十三年九月,廷推為吏部尚書。十五年五月,以會推閣臣,忤大學士陳演,奪職,六月,下日宣等六人于刑部獄。七月,謫李日宣、章正宸、張煊戍邊,房可壯、宋玫、張三謨削籍,赦還后病逝。著有《敬修堂全集》三十卷。
人物簡介
維基【介紹】: 明福建龍溪人,字中嚴,號倩石。崇禎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疏陳兵屯之策與北方水政,皆為思宗所納。旋以言不可令中官王坤按核巡按御史胡良機,忤思宗,貶三級出之外。后再起為光祿署丞。
魏呈潤,字中嚴,一字倩石,福建龍溪縣(今漳州市)人。崇禎元年(1628年),中戊辰科進士,由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因王坤彈劾巡按御史胡良機,魏呈潤疏言不可,被貶三級。逝世時為光祿署丞。《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劉斯??(?—1649年),字文修,號大容,江西南昌府南昌縣民籍,梓溪里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聯(lián)捷丙辰科進士,授零陵縣知縣,丁母憂,服闋,天啟二年補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知縣,御??軇⑾憷嫌泄?,崇禎元年擢刑科給事中。斯琜負氣敢言,又是大學士劉一燝從子,熟悉中朝賢奸之辨。戎政尚書霍維華,魏忠賢之黨魁,自科員不三年至尚書,妻弟陸藎臣亦內侍,丁卯七月知熹宗疾沉篤,以袁崇煥賜蔭事,與魏忠賢為異,詰責放歸。思陵不知其故,即位起維華今職,又欲遣之行邊。斯琜及科臣顏繼祖各上疏白其奸狀,遂輟行,俄罷官去。又疏論左僉都御史賈繼春,疏上,繼春改官。疏救袁崇煥,三年,轉兵科,又轉禮科。五年,轉吏科都給事中。六年二月,以彈劾內監(jiān)王坤,疏上,帝銜怒。未幾以資俸進南京通政司右參議,下旨詰責,調外任。俄起官行人,久之,轉光祿寺寺丞,晉少卿,推右僉都御史,會李自成犯京師,手詔轉左。城陷,間道南歸。順治六年己丑(1649年)正月二日,朱衣烏紗北面呼先帝,再拜然后鼓樂前導,率三子入家廟,見者大駭。駐梓溪清將喬承寵聞訊,發(fā)兵圍之,縛之而去。斯琜曰:「向憂不得死所,今遂志矣!」父子四人同死南昌己丑之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