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石寶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47—1519 【介紹】: 明江西南城人,字景鳴。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編修。正德初遷南京太常寺卿。時劉瑾專權(quán),李東陽依違其間,玘雖為東陽所舉,仍貽書責之,且請削門生之籍。累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嚴謹,為僚屬所敬服。七年冬,考績赴都,引疾致仕歸。博學好古文,追求奇奧,學者稱圭峰先生。卒謚文肅。有《類說》、《圭峰文集》。
明詩紀事·丙簽·卷九
玘字景鳴,商城人。成化丁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讀、南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擢南吏部侍郎,引疾歸。嘉靖初,謚文肅。有《圭峰集》三十卷。 (《藝苑卮言》:黃五岳省曾言南城羅公玘好為奇古,而率多怪險饾饤之辭。居金陵時,每有撰造,必棲踞于喬樹之巔,霞思天想,成閉坐一室,客有于隙間窺者,見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氣,皆緩履以出。都少卿穆藝伊考墓銘,銘成,語少卿曰:「吾為此銘,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傳《圭峰稿》者,大抵皆樹巔死去之所得也。 《國史唯疑》:羅圭峰由輸粟入監(jiān),年四十馀。祭酒丘文莊公議南士不聽北留,羅固請至再三,受撲不挫,面數(shù)之曰:「若能識幾字?崛強乃爾!」大聲應曰:「唯中秘書未讀耳!」丘異之,識其名堂柱。再試義奇甚,六館士莫有及者。驚嘆為延譽于朝,遂以其年發(fā)解聯(lián)第,蔚為名儒。 田按:景鳴鄉(xiāng)舉出西涯之門。西涯依違劉瑾,景鳴寄書責之云:「屢更變故,雖嘗貢書,然不敢頻頻者,恐彼此無益也。今則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無所措手矣!《》曰:『不俟終日』,此言非歟?彼朝夕獻諂以為當依依者,皆為其身謀也。不知乃公身集百詬,百歲之后,史冊書之,萬世傳之,不知此輩亦能救之乎?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死而不言,誰復言之?伏望痛割舊志,勇而從之,不然請先削門生之籍,然后公言于眾,大加誅伐,以彰叛恩者之罪,生亦甘焉。」此書可以報舉主矣。景鳴文章綽有矩范,詩非所長,作文至瞑去四五度,劉彥和文章傷命之戒,諒哉?。?/blockquote>
維基
羅玘(1447年—1519年),字景鳴,號圭峰,江西南城睦安鄉(xiāng)磁圭人,是明朝中葉政治人物和學者,成化丁未進士。
他曾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
見陳學霖《宋明史論叢》(2012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85頁「明朝「國號」的緣起及「火德」問題」。
學者稱他為圭峰先生。
羅玘出生于仕宦家族,在家中四兄弟之中(羅網(wǎng)、羅坦、羅經(jīng)、羅純)排行第二。
羅玘自幼敏而好學,博覽群書。
年少時,他入國子監(jiān)。
祭酒丘浚試其文章,結(jié)果令人甚為嘆服。
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羅玘中式順天鄉(xiāng)試解元。
次年中進士,并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進侍讀見黃佐《翰林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九〈經(jīng)筵恩賚〉)第966頁:「正德元年〔1506〕,開經(jīng)筵,賜宴及白金?幣有差。
知經(jīng)筵事者,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太常少卿兼侍讀費宏,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讀毛澄,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毛紀、傅圭,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講蔣冕,侍讀羅玘,修撰石寶也?!?。。
他從此更加鉆研古文,經(jīng)常手不釋卷,誦讀不輟。
另外,羅玘為人嚴謹,勤政務實,勇于直言正諫,所以為世人敬畏。
弘治九年(1496年),武岡知州劉遜被岷王膺鉟誣陷下獄。
給事中龐泮、御史劉紳等前來進諫,同囚于獄中。
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15:「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岡州知州劉遜、給事中御史龐泮、劉紳等諌下錦衣衛(wèi)獄」。
于是,羅玘進言應以寬容態(tài)度去處理國家事務。
弘治十一年(1498年),宦官李廣得罪太皇太后而自殺身亡。
他遺下一書記述群臣與其交往之事。
明孝宗閱后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其黨羽。
羅玘上疏言孝宗不能只靠一封李廣的遺書去治大臣罪,否則延禍無辜。
他建議只要密加查訪就可以迫使確實牽涉在內(nèi)的人引疾而退或者以其他事宜斥責他們,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
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戶部郎中李夢陽應詔上書,卻遭壽寧侯張鶴齡誣陷下獄。
羅玘為其申訴得以保全。
及后羅玘升為侍讀。
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286:「羅玘傳臣請降敕密諭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
李夢陽下獄,玘言壽寧侯托肺腑當有以保全之。
夢陽不保為侯累,帝深納焉,秩滿進侍讀。」。
在正德元年(1506年),羅玘升為南京太常寺少卿。
時正值宦官劉瑾亂政,大學士李東陽依附權(quán)勢,逢迎劉瑾。
但朝政多有微言。
羅玘雖然為李東陽所推薦,反而能棄私交而不毀大義。
他修書予李氏,責備他助紂為虐,并與他斷絕交往。
不久,他升為太常寺卿。
直至正德二年(1508年),他又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
當時宦官劉瑾導明武宗享樂、矯旨行事,以致國庫空虛。
而朝臣亦上疏勸諫,言辭激切。
但明武宗不納諫,羅玘因此而常常憂慮國事。
四年后,即正德七年(1512年),他入京考績,托病辭官歸隱,從此潛心學問。
他于《紅梅》一詩曾抒發(fā)了他當時托病辭官的心境:「西湖殘雪候多時,卻恨前年被雪欺。
且學杏花紅似錦,暫邀啼鳥到南枝。
」另外,羅玘辭官后看到地方官吏對百姓不斷加重苛捐雜稅而深感不安。
在正德九年(1514年),寧王朱宸濠圖謀叛逆,他因素仰羅玘名聲,便派人送來厚禮以結(jié)交羅玘。
但羅玘堅拒不受,避居金溪深山。
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發(fā)動叛亂。
羅玘雖然抱恙,仍然修書一封聲討寧王,并與朝廷守臣相約討伐之事。
但是還未成事羅玘便病歿。
其遺體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張公嶺項山寺左側(cè)。
以上資料根據(jù)羅玘《文肅公圭峰羅先生文集》整理而成。
羅玘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圭峰書院,著書立說。
其一生著有《圭峰文集》18卷,《續(xù)集》14卷,《類說》2卷及《圭峰奏議》等。

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丙簽·卷九
寶字邦彥,槁城人。
成化丁未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
歷修撰、南侍讀學士、國子祭酒,擢南吏部侍郎,召改禮部,兼翰林學士,掌院事。
拜本部尚書,掌詹事府事,進吏部,入內(nèi)閣專典誥敕。
尋詔以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
進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乞歸。
卒謚文隱。
隆慶初改謚文介。
有《熊峰》十卷。
(《四庫總目》:缶出李東陽之門,東陽每稱后進可托以柄斯文者惟缶一人。
缶詩文皆平正通達,具有茶陵之體。
《列卿記》:文隱詩歌成一家言。
少師李文正曰:「邦彥詩詞皆中矩度,而七言古詩尤超脫凡近,眾所不及。
」《藝苑卮言》:石少保詩如披沙揀金,時時見
靜志居詩話》,少保爰立在永陵初年,是時諸臣以議禮忤旨。
帝初欲爰以自助,而鯁直自守,至三封內(nèi)批,帝心弗善也。
故雖位列中臺,其詩多蹇產(chǎn)而不釋,如云:「黽勉二十年,十事九失意。
」又云:「人生值命薄,所遇多不平。
」又云:「誰云日偃仰,亦復成局促。
」又云:「趾發(fā)物已迕,意行悔相連。
」又云:「軒冕豈不華,一喜生眾惕。
」又云:「幡幡鳴春鳥,解使朝變昏。
」又云:「古來忠與邪,往往激褊淺。
」又云:「茍移造化柄,蕢士亦易崇。
」又云:「寧為白璧碎,不作脂與韋。
寧為鈍劍折,不作鉤與錐。
」又云:「事去朝露空,安辨窮與達?
」又云:「箋誥日紛綸,君臣互相諛。
但聞都俞聲,無復咈與吁。
」又云:「終然千古下,忽有知己嘆。
」蓋當日綸扉之閩,未盡和衷之雅,一傳眾咻,誰與為善?
乃知人生不得行胸懷,作相與不遇等也。
田按:少保立朝,岳岳懷方,不肯隨人作計,詩亦清音亮節(jié),不愧詞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0—1528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jié)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quán),同邑張文冕附之為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為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后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shù)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滄海遺珠
顧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華亭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著有《東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士廉,松江華亭人。弘治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南禮部侍郎進本部尚書致仕謚文僖有東江集
明詩紀事·丙簽·卷一
清字士廉,松江華亭人。
弘治癸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進侍讀,以忤劉瑾,降編修,改南兵部員外。
瑾誅,復故官,擢侍讀學士,歷少詹事,進禮部侍郎,罷歸。
起南禮部侍郎,引疾,進本部尚書致仕。
卒謚文僖。
有《東江家藏集》四十二卷。
(《四庫總目》:顧清《東江家藏集》皆晚年所自編,故體例精審。
其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文簡煉醇雅,自嫻法律。
當時何、李崛興,文體將變,清所著波瀾氣焰雎未能極俶奇?zhèn)愔^,要不謂之正聲不可也。
在茶陵一派中,亦挺然翹楚矣!
列朝詩集》:文僖詩清新婉麗,深得長沙衣缽。
正、嘉之際,獨存正始之音。
今人以其不為何、李輩所推,不復過而問焉,斯所謂耳食者也。
靜志居詩話》:東江詩決西涯,觀其險韻再四疊用,足見能事。
當日諸公受長沙衣缽,或推方石,或稱二泉,或首熊峰,以鄙見衡之,要皆不敵也。
田按:東江雖法西涯,實導源東坡。
古歌噴薄郁盤,可與匏庵抗席。
弇州輩評詩,于附和何、李者,自鄶以下亦刺刺不休,而東江曾不齒及,宜來牧齋之指摘也。)
維基
顧清(1460年—1528年),字士廉,號東江,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屬上海市松江區(qū))人。弘治五年(1492年)舉應天鄉(xiāng)試第一。弘治六年(1493年)聯(lián)捷癸丑科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改翰林院庶吉士,八年十月授編修。十六年三月以《大明會典》成,升侍讀。正德二年(1507年)七月與左諭德傅圭主考應天府鄉(xiāng)試。三年十月丁外艱,四年五月因忤劉瑾,以未諳事體,令量調(diào)外任,調(diào)任南京兵部車駕司員外郎,五年八月劉瑾被殺,復原職。六年五月升侍讀學士,時仍居憂,八年五月服闋,乃拜命。九年四月與左中允賈詠為武舉考試官。十一年五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十月與吏部尚書靳貴主考禮部會試,十二年三月教習庶吉士,六月升禮部右侍郎。世宗繼位,被劾致仕。嘉靖六年(1527年)四月起復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屢次乞歸,七年十月以南京禮部尚書銜致仕,顧清在赴京進奉徽號賀表途中去世于河間府,年六十九。嘉靖十六年十月賜祭葬,謚文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3—1533 【介紹】: 明廣西全州人,字敬之。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正德時,累官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時主昏政亂,冕持正不撓,有匡弼功。武宗崩,與楊廷和共誅江彬。嘉靖初,以議“大禮”忤旨,代楊廷和為首輔僅二月即乞歸。卒謚文定。有《湘皋集》、《瓊臺詩話》。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敬之,全州人。成化丁未進士,累官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贈少師謚文定有湘皋集
明詩紀事·丙簽·卷九
冕字敬之,全州人。成化丁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中允、諭德、侍講學士、少詹事,擢吏部侍郎,改掌詹事府,典誥敕。遷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進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少傅,改戶部,進謹身殿大學士,乞休,落職閑住。隆慶初,復官。謚文定。有《湘皋集》三十三卷。 田按:文定嘗著《瓊山詩話》,專紀丘文莊詩,相業(yè)遠過瓊山,詩則末逮也。
維基
蔣冕(1463年—1532年),字敬之,一字敬所,號湘皋、湘原。
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桂林府全州(今廣西全州縣全州鎮(zhèn)北門一帶)人。
明朝弘治、正德兩朝及嘉靖前期重要政治人物,累官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為內(nèi)閣首輔。
成化十三年(1477年)舉丁酉科廣西鄉(xiāng)試第一,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與兄蔣昪同登進士,列會試第十一名,二甲十一名,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
弘治十三年,歷司經(jīng)局校書。
正德中,累官至吏部左侍郎,改掌詹事府,典誥敕,進禮部尚書,仍掌詹事府事。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入閣為文淵閣大學士,參贊機務。
十二年,改為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
十四年扈帝南征還,加太子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蔣冕協(xié)助楊廷和協(xié)誅江彬,并參與迎封明世宗。
世宗即位后,議定策功,加封伯爵,蔣冕堅持辭退。
改為蔭錦衣世指揮,又辭去。
于是改為蔭五品文職,仍進一階。
御史張鵬疏評大臣賢否,請求罷免蔣冕。
御史趙永亨亦詆毀石寶不能掌管吏部。
蔣冕、石寶遂求辭去。
朝廷大臣商議稱此不平,而諸位給事中、御史俱稱不可去。
世宗于是命鴻臚寺下諭請留,并再下詔嘉獎,隨后兩人重新起用。
嘉靖三年,世宗遣官在江南織造,命蔣冕起草敕書。
蔣冕以江南受災,而上疏請止,世宗不聽,敕書亦久不進呈。
世宗責其違慢,冕引罪而止。
大禮議事件,蔣冕堅持此前的世宗為武宗之后人說法,與楊廷和等人一同與世宗力爭,因反對世宗為生父立廟被奪職削官。
卒于家。
隆慶初年(1568年)敕令復官,謚文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1 【介紹】: 明真定府藁城人,字邦秀。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汜水知縣,擢御史。正德中累官大同巡撫,久歷邊陲,熟諳軍務,邊境以寧。召拜兵部右侍郎,擢戶部尚書。帝在宣府索銀百萬兩,玠堅持不發(fā)。廷臣跪闕下諫南巡,又上疏論救,遭切責,引疾歸,家居二年卒。
維基
石玠(1463年—1521年),字邦秀,直隸真定府藁城縣(今河北省藁城市)人,官至戶部尚書。
大學士石寶之兄。
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進士。
弘治年間,由汜水知縣召為監(jiān)察御史,出巡大同軍儲,按察甘肅、陜西等地,其所呈上的邊防事務,均適合時宜,為都御史戴珊所推崇。
當時恰逢災異,石玠又上疏彈劾南京刑部尚書翟瑄以下二十七人。
正德年間,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并拜為兵部右侍郎。
此后趕赴遼東巡撫泰寧三衛(wèi)與海西部長犯邊諸事,隨后召還。
左都御史陸完改任,朝廷推舉替代者,三次均不得報準,隨后舉薦石玠為右都御史,掌管都察院。
御史李隱彈劾其攀附權(quán)貴,武宗未予答覆。
正德十年(1515年),拜為戶部尚書,任內(nèi)多次反對中官干涉朝政,并反對武宗北出居庸關(guān)。
正德十四年,因得罪權(quán)貴小人而辭職歸鄉(xiāng),家居兩年去世,贈太子少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68—1535 【介紹】: 明江西鉛山人,字子充。成化二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正德中,累遷戶部尚書,以拒與幸臣錢寧及寧王宸濠交結(jié),被誣構(gòu),遂乞歸。世宗即位,復起,入閣輔政,數(shù)勸帝革武宗弊政后代楊廷和為首輔,為張璁等攻訐,致仕。及璁等去位,再起為原官,尋卒,謚文憲。。有《武廟初所見事》、《宸章集錄》、《費文憲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
費宏(1468~1535) 明代官員、學者。字子充,號健齋、鵝湖,晚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人。成化十九年(1483)鄉(xiāng)試解元,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狀元,授修撰。其后三次入閣,歷官禮戶吏三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首輔官加太子太師,卒謚文憲。有《鵝湖摘稿》《費文憲集》。有七古《登黃鶴樓步中丞秦公和少師韻》。
明詩紀事·丙簽·卷九
宏字子充,鉛山人。
成化丁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
歷贊善、諭德,太常少卿,兼侍讀,擢禮部侍郎,進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
加太子太保,進武英殿大學士,改戶部尚書,致仕。
嘉靖初,起原官,加少保,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再進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卒贈太保,謚文憲。
有《鵝湖摘稿》二十卷。
田按:世宗朝,先以議禮,次以齋醮,君子小人,迭為消長,然其初政,如費文憲、楊文襄、石文隱輩,未嘗不傾心延接,君賡臣和。
史稱帝御平臺賜宏御制七言一章,命輯倡和詩集,署宏銜曰「內(nèi)閣掌參機務輔導首臣」。
嘆其尊禮,前剛此未有。
馀檢《宸章輯錄》,帝賜文憲詩云:「每從古訓尋治理,歌詠研磨陶性情。
詩成朕意或未愜,中侍傳宣出紫清。
」賜文襄詩云:「才兼文與武,內(nèi)外資安攘。
寬朕西顧憂,遂使吾民康。
」賜文隱詩云:「卿以延薦入,性資特剛方。
在木類松柏,在玉如圭璋。
可否每獻贊,忠實無他腸。
」張璁、桂萼以議禮貴,忌宏寵,萼言「詩文小技,不足勞圣心,且使宏得馮寵靈,淩壓朝士。
」未幾,宏、缶皆去,一清被傾陷,發(fā)憤疽發(fā)背死,而缶致仕,后卒,且得下謚矣。
維基
費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號健齋,又號鵝湖,晚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縣橫林(今河口鎮(zhèn)柴家村)人,祖籍湖廣永興(今湖北陽新),狀元。成化十六年(1480年)中廣信府童子試文元。成化十九年(1483年)中江西鄉(xiāng)試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登丁未科狀元,年僅十九歲,為翰林院修撰,成為明代最年輕的狀元翰林,八月,參修《憲宗實錄》,進左贊善,直講東宮,進左諭德。明武宗繼位后,升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參與修撰《孝宗實錄》,充日講官。正德二年(1507年)升為禮部右侍郎,后轉(zhuǎn)為左侍郎。正德五年(1510年)為禮部尚書,次年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進為戶部尚書。寧王朱宸濠蓄意謀反,對費宏“以?幣珍玩”相饋贈,費宏拒絕,道:“聞寧王輦金入京,謀復護衛(wèi),若聽他所為,我江西人必無噍類,我在閣一日,必不允行?!痹夤ビ?,被迫辭歸。明世宗即位后,重新起用,加少保,進入內(nèi)閣,與楊廷和、蔣冕、毛紀等一同輔政、幫助革除武宗弊政。楊廷和辭職后,費宏擔任首輔,加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大禮議中,其為張璁、桂萼所陷害,嘉靖六年(1527年)二次致仕。嘉靖十四年(1535年)再度復官,世宗賜“舊輔元臣”銀章。不久即卒,贈太保,謚文憲。著有《費文憲集選要》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1 【介紹】: 明江西安仁人,字子實,號古山。正德六年進士。授丹徒知縣。嘉靖初遷南京刑部主事。時帝欲尊崇本生父母,萼與張璁迎合帝意,疏請稱孝宗曰皇伯考,興獻帝曰皇考,由是受知。累遷至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參機務,開尚書兼學士之例。性多疑猜,排斥異己,言官交章論劾,寵漸衰,遂致仕。后又召還,不久引疾歸。有《桂文襄奏議》等。
維基
桂萼(1478年—1531年),字子實,號見山、古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饒州府安仁縣(今江西省馀江縣)人。
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正德二年(1507年),桂萼中式丁卯科江西鄉(xiāng)試丁卯科江西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登辛未科會試326名,三甲62名進士,歷丹徒、武康、成安等縣知縣,屢忤長官,抑制豪強,政績頗著。
嘉靖元年(1522年),由成安縣知縣遷南京刑部主事。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爆發(fā)大禮議事件,桂萼上疏請斥逐楊廷和,并率先與張璁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
嘉靖四年(1525年)升任詹事,仍兼翰林學士,因為屢次支持世宗,而受到廷臣反對,其與張璁接連成功彈劾費宏與石寶等人。
此后屢次被給事中彈劾,但仍然留用,他亦請求世宗開言路并懲治奸臣浪費等,得到實行。
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晉升為禮部右侍郎,仍然兼翰林學士。
同年九月,改吏部左侍郎,又升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明代尚書兼學士自桂萼始。
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加太子太保。
《明倫大典》書成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接連彈劾不依附其的官員。
嘉靖八年(1529年)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內(nèi)閣參贊機務。
其升遷之速,史上罕見。
同年八月,因恐被彈劾,自請退休,同年九月復奉召回京,帝贊為“俊彥宿學”,賜銀質(zhì)印章兩方,一刻“忠誠敬慎”;另一鐫“繩愆匡違”。
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以疾歸,八月卒于家中,葬于安仁七都楊源塘(今錦江鎮(zhèn)鐵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間尚存有墓志銘。
追賜太傅,謚文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徽州府婺源人,字得之。正德十二年進士。擢禮科給事中,歷江西右參議。性情溫雅,與世無爭,而內(nèi)蘊剛正,人莫敢犯。官至四川副使。
維基
汪思(1483年—?
),字得之,號方塘,直隸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婺源縣)人。
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會試二百十一名,廷試二甲四十六名進士。
選翰林院庶吉士,十四年八月授兵科給事中。
嘉靖初,首薦耆舊大臣石寶、韓文、彭澤等輔佐新政,極論太監(jiān)崔文、鮑忠、芮賢之罪,薦尚書林俊之忠,力救諌臣劉最,名重一時。
二年(1523年)三月升工科右,四月升刑科左,十二月外補廣東布政司右參議,官終云南副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9—1566后 【介紹】: 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號嵩渚。正德九年進士。任沔陽知州、同知寧波府,升山西僉事。少負俊才,嘗馳馬夷門外,釃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學多聞,以古文名于時。曾作《理情賦》,李夢陽見而往訪。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夢陽持論偏頗。有《祥符鄉(xiāng)賢傳》、《汴京遺跡志》、《醫(yī)史》、《觀政集》、《嵩渚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川父,祥符人。正德甲戌進士,授沔陽知州歷山西按察司僉事有嵩渚集
明詩紀事·戊簽·卷六
濂字川父,祥符人。
正德甲戌進士,授沔陽知州。
遷寧波同知,擢山西按察僉事。
有嵩渚集》一百卷。
(《四庫總目》:《嵩渚集濂》所自訂,皆于七子之外自為一格。
大抵筆鋒踔屬,泉涌飆馳;而裁剪尚疏,不免才多之患。
濂跋石寶熊峰》,謂「詩文傳世,豈貴于多」,其說良是。
而自定已作乃不能盡剪楱枯,信乎割愛之難也田按:川父作《理情賦》,左舜齊持以示李獻吉,獻吉大驚,訪之吹臺。
王子衡《少石子歌》云:「大梁翩翩李川父。
」薛君采梁圓歌》云:「大梁李侯才絕妙,司馬鄒生爾同調(diào)。
」其為名輩推譬如此。
馀檢《嵩渚集》,大約近體勝于古體,七言勝于五言。
川父尤留心鄉(xiāng)邦故實,所著《汴京跡志》二十四卷,博綜典洽,幾興《長安志》、《雍錄》抗行。
又撰《祥符鄉(xiāng)賢傅》八卷、祥符文獻志十七卷,著述繁富,不僅以詩歌擅名已也。)
維基
李濂(1489年—1566年),字川甫,號嵩渚。河南祥符縣(今屬開封市)人,明朝官員、文學家。李濂生于弘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489年2月),年少即身負俊才,時常跟從豪俠少年奔騎出城,搏獸射雉,酒酣悲歌,仰慕信陵君、侯生之為人。與李夢陽內(nèi)弟左國璣并稱田、左。曾作《理情賦》,李夢陽大加贊賞,并在吹臺拜訪李濂。李濂自此知名于河、雒間。正德八年(1513年),李濂高中河南鄉(xiāng)試第一名,正德九年(1514年),聯(lián)捷甲戌科二甲進士,次年授官沔陽知州,十六年遷寧波府同知,嘉靖二年(1523年)擢升山西屯田僉事,后攝學政。嘉靖五年(1526年)免歸。居鄉(xiāng)四十馀年,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正誨,字無跡,初祝發(fā)時名永燈,姓劉氏,當陽人也。
母李氏,幼從外祖之宜都,十歲舍入石寶山,有塾師館于寺,與眾課讀多解文義,以未了梵咒為憾。
年十六西游憩圣水寺,見習瑜伽者,喟然嘆曰:法固如是耶?
去之,復歸石寶,讀書益力。
年二十,見僧持《緇門警訓》者,誦之泣下,作偈曰:“善財與我原同性,不證菩提誓不休。
”遂詣荊南訪天柱于普仰寺,柱器之,為更名正誨,留居三年,遍閱大藏。
柱寂,乃游伏牛,尋其遺跡,因之兩都重登講席。
慈圣太后聞其清譽,賜以千金,修葺玉泉,復請三藏存之寺中。
初當陽舊有度門寺,荒廢已久,人多不知。
誨在普仰時,天柱曾口授北宗五十六字,云在度門秀國師碑后。
誨自都歸,便訪度門,去玉泉七里見古寺破落,有石黝然,曰“大通秀國師之碑”,在榛莽中,撫之悽然,集工修治,因于塔前興復度門寺,曰:“吾將老此,為北宗之裔。
”自是,養(yǎng)晦此中,專志凈土。
崇禎元年正月,先期告逝,端坐說偈曰:“人間去住是尋常,處處名山古道場。
一念不生三世佛,誰能直下可承當。
”有僧問曰:“究竟若何?
”誨以手撫案曰:“究竟到彼岸。
”遂寂,塔于楞伽峰麓秀國師之傍。
尋陵王憲使維章為之記。
誨所著有《識略莊子注》及詩文諸稿。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