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章溢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59 【介紹】: 元契丹人,字申之。
石抹繼祖子。
好學工詩。
襲父職為沿海上副萬戶,守處州。
讓職于弟,居臺州。
世祖至正十一年,奉江浙行省檄守溫州,御方國珍。
升浙東宣慰副使。
累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
以鎮(zhèn)壓處州各縣農(nóng)民起義,遂移守處州。
十七年,升行樞密院判官,總制處州。
用劉基為經(jīng)歷,胡深、葉琛、章溢參謀軍事。
次年底,率兵援婺州,為朱元璋軍所敗。
十九年,處州亦為朱部所破,走慶元縣,為亂兵所殺。
謚忠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2 【介紹】: 明開國時處州麗水人,字景淵。
元末從石抹宜孫守處州,為之出謀劃策,授行省元帥。
朱元璋軍克處州時,走避建寧。
后與劉基、宋濂、章溢同征至應(yīng)天,任營田司僉事,尋遷洪都知府,佐鄧愈鎮(zhèn)守。
祝宗、康泰叛時被執(zhí)不屈死。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度。
號白云。
處之麗水吳氏子。
年十五。
慨然有出塵志。
父母峻拒之。
師不火食者累日。
若將滅性焉。
父母無奈何。
使歸禪智寺。
禮空中假公。
剃發(fā)具戒。
即寺側(cè)楞伽庵。
深習禪定。
每趺坐。
達旦不寐。
如是者數(shù)年。
已而嘆曰。
六合之大如此。
頹然滯一室可乎。
遂出游七閩。
遍歷諸山。
無有契其意者。
旋浙。
見靈石芝公于凈慈。
又登天目。
參斷崖義公。
談鋒铦利。
人莫之敢攖。
時無見睹公。
說法天臺華頂峰。
大振圓悟之道。
師往拜之。
一見刳心焉。
服勤數(shù)載。
盡揭底蘊。
無見囑之曰。
昔南岳。
十五出家。
受大鑒記莂。
后得馬祖。
授之以心法。
針芥相投。
豈在多言耶。
勿掉三寸舌誑人。
須真正見解。
著于行履。
方為報佛之深恩耳。
師佩伏之弗敢忘。
又走長沙。
見無方普公。
走云居。
見小隱大公。
皆無異辭。
既而旋福林。
與毒種曇。
成山欽二公。
互相策勵。
如恐失之。
后從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請。
出世龍泉之普慈。
眾至八百人。
移茅山。
遷武峰。
從者恒如初。
國初吳元年。
隱禪智之岑樓。
洪武己酉。
詔起天下名僧。
敷宣大法。
師與焉。
初力辭。
戍將強起之。
適師至。
而會事解嚴。
遂還杭。
杭人奉師居虎跑。
又入華頂。
未幾示微疾。
浩然有歸志。
四眾堅留之。
師曰。
葉落歸根。
吾所愿也。
遂回福林。
五日忽沐浴易衣。
索筆書偈云。
無世可辭。
有眾可別。
太虛空中。
何必釘橛。
擲筆而逝。
壽六十七。
臘五十二。
阇維。
得五色舍利。
塔于院之西。
師靜謐寡言。
機用莫測。
臨眾無切督之威。
嚴厲之色。
唯以實相示人。
所至之處。
人皆欽慕。
如見古德。
或持香花供養(yǎng)。
或繪像事之。
不可以數(shù)計。
見客無懈容。
無蔓辭。
有問則言。
無則終日澄坐。
所作偈語。
不許人錄。
故今無傳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名智度。號白云。處州麗水吳氏子也。初住普慈。終于福林。度居福林時。以無見睹公藤杖手卷囑累古拙俊。是為斷橋一脈。有克肖之者也。蓋睹公。法繼方山寶。寶嗣斷橋倫。故度望斷橋。為四葉之祖焉。度為人沉默而曠達。初受業(yè)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禪師。假。陰察度根器。使行卑劣行以挫之。每呼度名。度每應(yīng)諾。假曰。將謂將謂。度不領(lǐng)。乃使度南詢曰。善財。是菩薩中行腳樣子也。趙州。是祖師中行腳樣子也。龐蘊。是居士中行腳樣子也。今人行腳。不效此三老。則枉費芒鞋。徒自困耳。度即遍參南北禪席。已而歸省。假公喜曰。你來也。吾事畢矣。一日說偈曰。地水火風先佛記。掘地深埋第一義。一免檀那幾片柴。二免人言無舍利。乃端坐蛻去。度掩面哭曰。蒼天蒼天?;蛟?。君哭遲矣。度乃大笑。遂廬于塔。日取楞嚴圓覺研究。悉能貫之。然于日用之際。又不能得大自在。嘆曰。參禪不求大徹癡禪也。吾師豈虛語哉。但恨游方時。未抵天臺參無見睹。當是時。睹公稱為宗門繡虎。居華頂。禪流憚之。度即趨華頂謁睹。以西來密意扣之。睹掀眉視曰。得娑羅峰點頭。向汝道。度以手搖曳。睹便喝。度悟旨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ㄩ_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睹曰。我家無殘羹餿飯。曰即今亦不少。睹欣而肯之曰。我四十年住此山。一老道者耳。別無甚奇特。惟先師未了公案。今以責汝。汝善保任。睹便趨寂。度住后。以為先師遺囑在躬。因時接物。隨機開導。聲重湖江。與夢堂愚庵諸老齊名。明洪武二年。有詔赴京。即疏辭還。門下有以不耐事諫者。度怒責曰。汝不聞古德有言乎??v饒弄到帝王家。也是一場乾打閧。將來法門。濫竿竊符之弊。必汝輩也。未幾。遷化于福林。有遺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虛空中。何必釘橛。火浴收五色舍利。大如菽。塔于寺西。度隨所說法偈頌。弗許記錄。禪者竊書其語。度乃瞋逐。曰。奴流敢裨販吾語。作口頭人事以衒叢林耶。復有老宿。以未見度語句為恨。潛探眾中。值度入室。徵判險要。如揭貫花。老宿大喜曰。不意斷橋猶在。 贊曰。睹公居山四十載。耽耽坐視。非白云解其項下之鈴。幾鈍置耳。白云行道。垂手低眉。蓋亦蒼頡造書契。而代結(jié)繩者耶。及暮年。仍襲睹公之風。翛然高枕。瞋責子弟有竊符濫竽之弊。又何異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語云。百花叢里過。一葉不沾身。其白云乎。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度,字白云,姓吳氏,麗水人也。
父德大,母葉氏,具有善愿。
度生而靈穎,迥異凡近。
年十五,灑然有出塵之趣,欲就浮屠學。
父母方珍愛,峻辭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父母知不可奪,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薙發(fā),受具戒,習禪定。
于楞伽庵,每趺坐達旦,如是者數(shù)年。
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
”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著。
復還郡之白云山,因澄禪師道場遺址,筑福林院,為憩息之所。
日取《楞嚴》、《圓覺》二經(jīng)鈔疏讀之。
既熟,不假師授,章旨自通。
久居此山,遂以為號。
已而復嘆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麥粉,了無出期,德山所謂‘窮諸玄義,若一豪置于大虛’者,信不誣也。
”乃去之,出游浙河之西,見靈石芝于凈慈。
未幾,又上天目山,參斷崖義,譚鋒铦利,莫之敢攖。
時無見睹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
更踰濤江叩之,曰:“西來密意何如?
”無見曰:“待娑羅峰點頭,乃與汝言。
”度儗答,無見遽喝,度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花開芒種后,葉落立秋前。
”無見頷之,服勤數(shù)載,乃翩然辭還。
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歲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
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佛深恩。
”度佩服之,弗敢忘。
然既有所證入,儼然如白云在天,卷舒無礙。
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入云居見小隱大,當機問答,無異華頂。
元至正甲申,縣令長徇緇素之請,迎還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互相策勵,如恐失之。
甲午,復隱楞迦庵。
壬寅,王府參軍胡公深安復請至福林。
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龍泉之普慈,徒侶景從,云輸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無缺。
乙巳,移茅山。
丙午,遷武峰。
元季亂擾,復隱岑樓。
明室龍興,首崇正教。
洪武己酉,始建法會于蔣山,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與焉。
初猶力辭,戍將疆起之。
度曰:“心境雙忘,隨緣去住,復何拘礙。
”遂行,將至而會散,乃還杭。
杭人奉居虎跑,歷夏及秋,便趨華頂。
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留之。
度曰:“落葉歸根,吾所愿也。
”遂旋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
大虛空中,何必釘撅。
”擲筆而逝。
時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壽六十七,臘五十二。
阇維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齒牙數(shù)珠。
弟子仁哲瘞骨院西,善女子唐凈德為建塔其上。
度靜謐寡言,機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厲之色,唯以實相示人。
所至人皆欽慕,如見古德,或持香華供養(yǎng),或繪像事之,不可數(shù)計。
蓋信心為一切功德之母,茍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
自圓悟八傳,至于無見,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
度自幼齡,即能信道,決可脫離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徹究心源,縱橫自在。
平昔教人,隨機開導,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否則終日澄坐而已。
金華宋濂為之銘曰:“華頂之峰,有道所居。
隨時演法,大音鏗如。
當機一喝,見者驚愕。
言出霆奔,無蟄不作。
振錫而歸,我亦何心。
舉首睇之,白云在岑。
乘運而游,或出或處。
落葉歸根,古今一軌。
塵緣既盡,翛然而化。
擲筆坐蛻,如人赴家。
世相有滅,其性常在。
誰謂師亡,青山不改?!?div id="wzh0obi"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57_2_63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0—1381 【介紹】: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
幼敏明強記,從吳萊等名師學。
元順帝至正中,隱居龍門山,號玄真子。
朱元璋取婺州,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yīng)天,授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jīng)書。
主修《元史》,又預(yù)修日歷等。
遷國子司業(yè)、禮部主事,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
官內(nèi)庭久,未嘗訐人過。
洪武十三年,其長孫宋慎坐胡惟庸黨死,帝欲置其死,賴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謫茂州卒于夔州。
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太史公。
正德中,追謚文憲。
有《宋學士文集》。
詞學圖錄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元末順帝曾召為翰林院編修,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朱元璋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明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濂制,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為"太史公"。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有《宋學士文集》。
人物簡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師從柳貫、黃潛,元時授翰林院編修,隱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制誥,任《元史》總裁,以老致仕。謚“文憲”。有《宋學士集》。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華人。洪武時官學士。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薦除翰林編修,以親老辭,入仙華山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經(jīng),為元史總裁官,仕至翰林學士承旨,兼太子贊善大夫。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翰苑、芝園、蘿山諸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編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徵為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jīng),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學士。降編修,遷國子司業(yè),謫安遠知縣。召為禮部主事,遷贊善大夫,擢侍講學士,進學士承旨,致仕歸。以孫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鑾坡》、《芝園》、《蘿山》、《朝天》諸集七十五卷。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帝嘗謂宋濂:「浙東人才,惟卿與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學問之博,祎不如卿?!褂謬L與劉誠意論文,誠意謂:「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 徐泰《詩談》:宋景濂、王子充詩亦純雅,以文名。 沈士謙《明良錄略》:濂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詩藪》: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語,而《思春曲十韻》如「南浦沈書傳素鯉,東風將恨與新鶯」,「物華半老胭脂苑,春霧輕籠翡翠城」,「因彈《別鶴》心如剪,為妒文鴛繡懶成」,「陽臺樹密朝霞迥,巫峽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麗。 田按,景濂自幼嗜學,家貧無書,每假藏書家,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不敢逾期約。又嘗入青蘿山,不下書屋者屢年。得鄭氏所畜書數(shù)萬卷,無不盡閱,閱無不盡記。師事吳淵穎、黃文獻、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學既刻苦,授受復有淵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時遇主,司制作之柄,為開國文臣之首。蠻夷朝貢,數(shù)問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潛溪集》,雕板國中。當其恩遇優(yōu)濃,醉學士之詩歌,甘露百歲衣之賞賜,論者傳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繯以歿。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厭斯世而不居,甘遠跡于峨岷,蓋將吊重華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濱。吁!可悲也!」集中小詩,猶是元習;長篇大作,往往規(guī)模退之,時亦失之冗遝。蓋兼才為難,自唐以來如韓退之、蘇長公世不多見,正不必美備難具也。)
章存道 朝代:明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2 【介紹】: 明浙江龍泉人。
章溢子。
元末從父集鄉(xiāng)兵保鄉(xiāng)里。
應(yīng)朱元璋聘赴應(yīng)天,存道率部歸總管孫炎,屢卻陳友定兵。
授處州翼元帥副使。
旋從李文忠平閩。
洪武初,從馮勝北征,積功授處州衛(wèi)指揮副使。
五年,從湯和出塞,戰(zhàn)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