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董正官(?~1853),字鈞伯,又字訓之,云南太和(今云南大理)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進士。曾任福建安溪、常泰、云霄等縣職務。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十七日,由霞浦知縣升任臺灣府撫民理番海防捕糧通判,又授噶瑪蘭通判。為政勤慎,曾于數(shù)月間結訟牒六百馀件。噶瑪蘭通判任內,常親臨廳屬各隘,督責防番事宜。又親任噶瑪蘭仰山書院山長,化育當?shù)厥孔?。咸豐三年(1853)八月十四日,吳磋抗清事起,董氏前往征討,抵大陂口,中伏,自刎而死。朝廷賜恤,世襲云騎衛(wèi)。廳民設位,附五榖廳祀之。董正官曾令邑中生員李祺生續(xù)編《噶瑪蘭廳志》,且列名監(jiān)修。其詩多收錄于《噶瑪蘭廳志》?!紖⒖肌杜_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 國家圖書館,2001年。〗(施懿琳撰)維基
董正官(1798年6月23日—1853年9月16日),字鈞伯,又字訓之,號史城、質甫,云南太和(大理)人,同進士出身。道光十三年(1833年)登癸巳科進士,歷任福建安溪縣、長泰縣、霞浦縣、云霄廳等知縣,期間嚴守海疆、熱心辦學、勤察辦案,道光十四(1834年)以優(yōu)異政績提升為云霄廳同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十一月十七日,升任臺灣府撫民理番通判,又授噶瑪蘭廳通判。咸豐三年(1853年)朝廷因軍糧不濟,向富紳籌借勸募并向民間收購倉谷,因而刺激米價高漲,引發(fā)民怨。且官方收購價格過低,勢同變相徵收,造成官逼民反局勢。當時吳磋、林汶英召集群眾以梅州(今宜蘭市梅州里)為據(jù)點,抗拒官府賤價蒐購糧食。八月十四日夜,董正官會同營都司劉紹春圍捕吳磋等義民,當時義首林汶英通知吳磋防范,吳磋乃派王強等人埋伏于斗門頭樹林,待董正官通過時將其刺殺并割斷首級。之后首級滾落到韭菜園里,是臺灣俗諺“董大老吃韭”、“董大老死埤口──有功打無勞 ”的來源。事聞旌忠烈予云騎尉,世職恩騎尉世襲,誥授奉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