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丙簽·卷四【生卒】:1428—1491 【介紹】: 明浙江太平人,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顯,號定軒,晚號洞山遷叟。天順四年進士。授屯田主事。成化間為文選郎中。選郎向皆閉門謝客,孔昭獨不然,見客必詢訪人才高下。由是銓敘平允,其以私干者悉拒之。累遷南京工部右侍郎,以疾卒。嘉靖中追謚文毅。嘗與謝鐸同編《赤城論諫錄》,又有《定軒存稿》。
維基孔昭初名曜,以字行,改字世顯,黃巖人。天順庚辰進士,授工部主事。進員外郎,改吏部,進郎中,擢右通政,遷南工部侍郎。嘉靖中,贈禮部尚書,謚文毅。有《定軒集》。田按:文毅官吏部最有名,嘗與謝鳴治輯臺人詩為《赤城集》六卷,許廷慎、李長民諸人詩皆賴以傳。
黃孔昭(1428年—1491年),初名曜,后以字行,改字世顯,號定軒,晚號洞山遷叟。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臺州府黃巖縣(今浙江省黃巖縣)人。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天順四年(1460年)中進士,授戶部屯田主事,進都水司員外郎。成化五年(1469年),調(diào)戶部文選司郎中。之后升為右通政,久之,再升南京工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生卒】:1447—1516 【介紹】: 明湖廣茶陵人,字賓之,號西涯。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xué)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直內(nèi)閣,預(yù)機務(wù),與謝遷同日登用,對時弊多所匡正。十七年,赴闕里祭孔。還,上疏言沿途所見民生困苦狀。受顧命,輔佐武宗。劉瑾入司禮,東陽悒悒不得志,而常設(shè)法保全善類。正德七年,諫武宗調(diào)邊將江彬等入衛(wèi),不從。乃以老病辭官。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年,清節(jié)不渝。喜獎掖后學(xué),推挽才雋。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自明興以來宰臣以文章領(lǐng)袖縉紳者,楊士奇之后,東陽而已。罷政家居,請詩文書篆者填塞戶限,頗資為生活待客之費。卒謚文正。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詞學(xué)圖錄
李東陽(1447-1516) 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荼陵人,遷籍北京。歷官禮部、戶部、吏部尚書,文瀾殿、謹身殿、華蓋殿大學(xué)士,居相位十五年。謚文正。以宰臣而領(lǐng)袖文壇。其詩開"荼陵派"。有《懷麓堂集》,詞在集中。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東陽(1447~1516) 明代官員、學(xué)者。字賓之,號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北京。天順八年(1464)進士(傳臚),授編修,充東宮講官。弘治七年(1494)入內(nèi)閣,參預(yù)機務(wù)。歷任禮部、戶部、吏部尚書,文淵閣、謹身殿、華蓋殿大學(xué)士,為宰輔長達十五年。卒贈太師,謚文正。喜獎掖后學(xué),推挽才雋,為“茶陵詩派”領(lǐng)袖。有《懷麓堂集》等。青年時代曾游覽黃鶴樓,所作七古《寄題黃鶴樓簡秦開府》,描繪當年登樓攬勝的情景,其后有秦金、王守仁、聶賢、邵寶、夏言等二十馀位當時高官名流與此詩唱和,跡近小型同題詩會。李東陽致仕后曾在蛇山住過,高觀山龍華寺后有“東陽洞”。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賓之,茶陵人。正德時,官少師,謚文正。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賓之,茶陵人,天順甲申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八年,以禮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直內(nèi)閣,累進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xué)士。贈太師,謚文正。有懷麓堂前后集、南行北上諸槁。明詩紀事·丙簽·卷一
維基東陽字賓之,茶陵州人。天順甲申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xué)士,歷左庶子,太常少卿,擢禮部侍郎,直文淵閣,參預(yù)機務(wù)。進太子少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加少傅,再加少師。卒贈太師,謚文正。有《懷麓堂集》一百卷。(《四庫總目》:東陽文章為明一代大宗,自李夢陽、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間,倡復(fù)古學(xué),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才學(xué)足以籠罩一世,茶陵之光焰幾燼。逮北地、信陽之派轉(zhuǎn)相摹擬,流弊浙深,論者乃稍稍復(fù)理東陽之傳,以相撐拄。平心而論,何、李如齊桓、晉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氣終存。東陽如衰周弱魯,力不足禦強橫,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遺風(fēng)。殫后來雄偉奇杰之才,終不能擠而廢之,亦有由矣。楊一清《石淙類稿》:西涯先生高才絕識,獨步一時。詩文深厚雄渾,不為倔奇可駭之辭,而法度森嚴,思味雋永,古意獨存。《筆談》:長沙李東陽《大韶》一奏,俗樂俱廢;中興宗匠,邈焉寡儔。《馀冬敘錄》:西涯先生晚年耽對棋酒,春不善棋,然壽付有客,未嘗不與,頗以為勸。先生曰:「將何消日?」春曰。「詞翰熟自天成,足娛日力,既惠后生,又垂遠世。」先生笑曰:「此后生計,吾老不暇為此。」一日先生在棋酒間,有奉當?shù)烂跃掭S乞詞翰者踵至。先生弗怡,大書一絕云:「莫將性命作人情,寫字吟詩總害生。惟有圍棋堪遺興,客來時復(fù)兩三枰。」春觀之悚然,知先生前意之所在也。《升庵集》:唐子元薦與予書,論本朝之詩,弘治間文明中天,古學(xué)煥日。藝苑則李懷麓、張滄洲為赤幟,而和之者多失于流易。《夢蕉詩話》:弘治庚戌殿試進士,李西涯與諸老讀卷,相與倡和,有云:「國有禎祥非物寶,天將吾道付儒紳,」「云邊曉日中天見,夢里春雷昨夜聲。」「星辰畫下尚書履,風(fēng)日晴宜進士巾。」諸作中最為警句,人多誦之。《翰林記》:弘治初,上注意講學(xué),遣太監(jiān)戴義傳示圣意,命學(xué)士李東陽等各撰詩十首,用寓啟沃。東陽擬十題,各撰七言律詩一章,曰「敬天」、曰「法祖」、曰「勤政」、曰「務(wù)學(xué)」、曰「任賢」、曰「訥諫」、曰「節(jié)用」、曰「愛民」、曰「恤刑」、曰「講武」,上嘉納焉。《藝苑卮言》:李文正為古樂府,一史斷耳,十不能得一。黃才伯辭不稱法,顧華玉、邊廷實、劉伯溫法不勝辭,此四人者,十不能得三。王子衡差自質(zhì)勝,十不能得四。徐昌谷雖不得叩源推委,而風(fēng)調(diào)高秀,十不能得五。何、李乃饒本色,然時時已調(diào)雜之,十不能得七。于鱗字字合矣,然可謂十不失一,亦不能得八。《弇洲讀書后》:向者于李賓之擬占樂府,病其太涉議論,過爾剪抑,以為十不得一。自今觀之,奇旨創(chuàng)造,名語疊出,縱不可被之管弦,自是天地間一種文字。崔廷槐《樓溪集》:西涯樂府優(yōu)于詩。《四溟詩話》:李西涯閣老善詩,門下多詞客。劉梅軒閣老忌之,聞人學(xué)詩,則叱之曰:「就作到李、杜,祇是酒徒。」李空同謂劉因噎廢食是也。西涯久于相位,陸滄浪以詩諷之曰:「聲名高與斗山齊,伴食中書日已西。回首湘江春草綠,鷓鴣啼罷子規(guī)啼。」 《四友齋叢說》:李西涯當國時,其門生滿朝。西涯又喜延納獎拔,故門生或朝罷,或散衙后,即群集其家,講藝談文,通日徹夜,率歲中以為常。一日有一門生歸省兼告養(yǎng)病還,西涯集同門餞之,即席賦詩。諸人中獨汪石潭才最敏,詩先成,中有一聯(lián)云:「千年芝草供靈藥,五色流泉洗道機。」眾人傳玩,以為絕佳。西涯將后一句抹去,令石潭重改,眾皆愕然。西涯曰:「歸省與養(yǎng)病是二事,今兩句單說養(yǎng)病,不及歸省,便是偏枯,且又近于合盤。」眾請西涯續(xù)之。西涯即援筆書曰:「五色宮袍當舞衣」。眾始嘆服。《存馀堂詩話》:李文正公《懷麓續(xù)稿五月七日泰陵忌日》詩云:「秘殿深嚴圣語溫,十年前是一乾坤。孤臣林壑馀生在,帝里金湯舊業(yè)存。舜殿南風(fēng)難解慍,漢陵西望欲銷魂。年年此日無窮恨,風(fēng)雨瀟瀟獨閉門。」讀之使人掩卷流涕。《詩藪》:成化以還,詩道旁落,唐人風(fēng)致,幾于盡隳。獨文正才具宏通,格律嚴整,高步一時,興起何、李,厥功甚偉。王兆云《烏衣佳話》:西涯李公曾與客聯(lián)句,拆敝褥中故絮以代燭。人或謂其好奇之過。馀曰不然,亦古人刻燭之遺意耳!其《次白洲留別》詩有「看花不厭傷多酒,燃絮還供未了詩」,蓋紀其實也。《國史唯疑》:李長沙云:「馀今年作《詩止詩》自戒。越兩月,為鳴治、師召所督,得聯(lián)句四章。鼎儀聞之,拆簡告罰。乃以雞酒往受盟,鳴治、師召以豬紅三斤、蛤蜊數(shù)十為助。亨父、明仲聞亦來稽。」師召,太常音;鳴治,謝文肅鐸。太平休暇,詞臣共詩酒為樂,最福德事,所飲饌僅爾,儉質(zhì)具見。《列朝詩集》:文正以金鐘玉衡之質(zhì),振朱弦清廟之音,含咀宮商,吐納和雅。沨沨乎,洋洋乎,長離之和鳴,共命之交響也。《明詩選》:陳臥子云:「文正網(wǎng)羅群彥,導(dǎo)揚風(fēng)流,如帝釋天人。雖無宗派,實為法門所貴。」 《池北偶談》:海鹽徐豐醫(yī)《詩談》云:「本朝詩莫盛國初,莫衰宣、正。至弘治,西涯倡之,空同、大復(fù)繼之,自是作者森起,于今為烈。」當時前輩之論如此。蓋空同、大復(fù)皆及西涯之門。牧齋撰《列朝詩集》乃力分左右袒。長沙、何李,界若鴻溝,后生小子竟不知源流所自,誤后學(xué)不淺。高士奇《天祿識馀》:明朝典禮中有慶成宴,每宴必傳旨云「滿斟酒」,又云「官人每飲乾」。故西涯李文正公詩云「坐擁日華看漸進,酒傳天語飲教乾」,蓋紀實也。《明詩別裁》:永樂以后詩,茶陵起而振之,如老鶴一鳴,喧啾俱廢。后李、何繼起,廓而大之,骎骎乎稱一代之盛矣!王元美謂長沙之于何、李,猶陳涉之啟漢高,此習(xí)氣未除,不免抑揚太過,宜招后人主掊擊也。田按,西涯宏才碩學(xué),汲引風(fēng)流,播之聲詩,洵足領(lǐng)袖一時,惟相業(yè)差有可議耳!)
李東陽(1447年—1516年),字賓之,號西涯,湖廣茶陵縣(今湖南茶陵)人,金吾左衛(wèi)(今屬北京市)軍籍,明朝中葉重臣,文學(xué)家,書法家,茶陵詩派的核心人物。在北京長大,自幼即以才華之名。天順甲申進士,正德初累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為內(nèi)閣首輔,文壇領(lǐng)袖。卒謚文正。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君玉。家貧力學(xué),讀書至夜間,與其徒吸水噀面,醒則又讀。弘治十二年進士。任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多所平反。出為興化知府,升本司右參政致仕。歸二十年而卒??桃夤ピ?,力去陳言,雖一草一木,必遠出象外乃已。有《白齋集》。甬上耆舊詩·卷七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先生字君玉。少負異才。年十二即能賦詩。常手古人詩一卷,其父見之投諸雪淖中。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讀之。家貧,為諸生時,出游吳楚間授經(jīng),以所上束脩歸養(yǎng)親,能備甘脆。每讀書至夜分稍倦,則與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氣復(fù)立,乃更讀。其勵志若此。年及艾,始中進士。授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副。前后所治獄凡二萬七千馀人,論駁務(wù)得其平。有三人以造偽章論死,無所置辨。先生視其章,乃以篾布四邊,中畫字。遂判曰:篾作與私鑄不同,減死一等。司獄官落職,貧甚,將鬻其女歸。先生以月俸為治行得免。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薦為督學(xué)使,不報。出知福建興化府,為政尚簡易,務(wù)正風(fēng)俗,與諸生說經(jīng),喜以儒術(shù)飾治,有古良二千石風(fēng)。郡中林見素先生,海內(nèi)宿望,日與先生以文義往來,每共登臨,輒題名山壁,人稱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然先生性嗜林壑,數(shù)乞骸骨歸老,辭義確苦,乃進本省左參政致仕。先生操行廉白,家無遺財。人號曰白齋先生。里居十六年。惟以撰述為事。于詩律益工,彌造高妙。日怡神于林泉云鳥間。嘗自贊曰:辭讓太早。似乎失利。木石無虞。何謂不智。末年遺教曰:抱病懷殘喘,寄身屬杪秋。愛山一輿,樂水一舟。未死微軀,巳卜荒丘。永謝之日,不煩飾脩。生也既順,死復(fù)何求。卒年八十有一。子嘉慶,亦奇士,為詩殊有父風(fēng)。余常讀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學(xué)詩,志慕古人,然多從實地生變化,不敢為望空語。今所梓行,僅十之三四耳。自顛發(fā)黑,且蒼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陸,固不可得晚遇見素林先生相知為獨深,嘗曰:夢魂相接多在雪蒼雨碧之下,谷答風(fēng)響相和應(yīng),亦微哉!續(xù)藁出耄言,覺尤有味,未知獲入梓否?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顧之,度不能舉矣。人以為實錄。又論詩曰:自高、楊、張、徐諸人學(xué)唐,盡有好者。后李西涯、謝方石、張亨父及沈石田律詩甚多,生意循唐人繩墨,自能杰然。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盡知,行且求之。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間,時北地信陽名巳極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論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此其立意卓犖不回,能自異于流俗,隱然可見。今所傳白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竹里館集,則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為選三百二十八首序之。序曰:余少從家乘讀諸先輩贈先楝塘先生詩,惟喜張白齋先生琦一絕句。復(fù)從戴氏書肆見白齋集四本,詩極可喜。時方習(xí)制舉業(yè),未即購以歸。且意謂先輩詩文如此類必多,異時當?shù)米x之。未幾,余學(xué)為詩,求向所見白齋集,巳絕不可得。偶見王鳳洲詩,評于張琦下曰:如夜蛙鳴露,不離泥中。架上舊有李騰鵬詩統(tǒng)所選白齋詩,亦注曰王鳳洲云云,并欲唾之。及讀諸先輩選里中詩,俱甚推重先生,其論良是。然南江所錄凡二十八首,東沙所錄二十二首,與余向所喜頗不類。后之論詩者,有稱先生嘔心刻腎,務(wù)去陳言,品目甚當,而所錄又只二首,使就諸家所選,即鳳洲所言,尚非甚過。意中不平久之。至前歲始從釋悟留所得所謂白齋集四本,如身客萬里外,遇故鄉(xiāng)良友,驚喜交集。釋于石又示其竹里館詩二本,贈先人絕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詩盡出矣。余適在患氣中,且喘且讀,手錄三百馀首。竊謂先生詩發(fā)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無愧風(fēng)雅。至其為興為比,吐咀山川,驅(qū)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間嘗于諸體,盡相題目。樂府最為高手,惜不多作。古詩歌行別有蒼然之色。可方山陰徐文長,而徐稍不及。若五七言律詩則妙矣。至于五七言絕句則神矣。今先生自編其詩,先絕句,次律詩,次樂府古詩,即一詮次間,甲乙巳定,此可謂寸心自知者。且先生歷官大理時,北地信陽方樹赤幟,一時靡然風(fēng)偃。而先生高唱單行,不阡不陌,是誠不可無一者也。余因念先生生平為詩,惟晚遇林見素先生一人耳。身歿以后,久應(yīng)論定。然其不知我者,既橫相訾詬,其知我者亦使與眾人為伍,略無高下,其蔽反甚于毀之。今先生二集遺板俱壞,遍詢里中所藏,僅存三四冊,事固有不可知。儻更數(shù)十年,此三四冊亦復(fù)散去,將使世間第一種文字,遂化為脈望,蕩為飄風(fēng)野火,忽焉盡滅,天下寧有是理耶?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辭其責(zé)也。余既錄成,日為里中諸君誦之,必盡一卷方已。適梨洲黃先生過訪草堂,急取共讀,相與狂呼大叫,聲聲相接。余更起浮白一斗,謂黃先生曰:請于數(shù)百年中取一詞家,足當我白齋者,鄴嗣愿盡此斗。先生亦笑謂余言不狂。次日,黃先生歸舟中,語萬生允誠曰:白齋詩誠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負海內(nèi)之望,表章一山陰布衣,世始知有徐渭。今杲堂乃以東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難耶?余聞其語,為悵然久之,夫余既杜門漸老,不與海內(nèi)詞人一通名紙,況悠悠千載,亦誰為知我者?乃獨此愛異賞奇,若不容口,遂頓忘其身之老且廢也。雖然,余不足傳,而倘以傳白齋之詩,遂得并傳,是終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余固藉白齋先生矣。
字君玉,鄞縣人。弘治己未進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官福建布政司左參政有白齋竹里館二集明詩紀事·丁簽·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進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寺副、寺正,出為興化知府,進參政致仕。有《白齋》、《竹里館》二集。 (《見素集》:白齋詩疏宕孤絕,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雖雜備眾體,而收功實由山谷。寧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藝苑卮言》:張君玉詩如夜蛙鳴露,自極聲致,然不脫淤泥中。 《甬上耆舊集》:先生詩吐咀山川,驅(qū)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 《田按:白齋詩如飲苦酒、食諫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時,不可無此一體。)
人物簡介
一清字應(yīng)寧,云南安寧州人。成化壬辰進士,授中書舍人。出為山西提學(xué)僉事,遷陜西副使。召為太常少卿,進南太常卿,拜左副都御史,督理陜西馬政。進巡撫,總制三邊,擢右都御史,引疾歸。以忤劉瑾逮系獄,尋解,致仕。起總制軍務(wù),召拜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少傅、太子太傅,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入?yún)C務(wù),再致仕。起兵部尚書、左都御史,仍總制陜西三邊,召還,改吏部尚書,加少師、太子太師,兼謹身殿大學(xué)士,進華蓋殿大學(xué)士,請老歸,落職閑住。卒后復(fù)故官,贈太保,謚文襄。有《石淙類稿》四十五卷、詩十九卷。(《藝苑卮言》:楊文襄如老弋陽伎,發(fā)喉甚便,而多鼻音,不復(fù)見調(diào)。《詩藪》:國朝詩流顯達無若孝廟以還,李文正東陽、楊文襄一清、石文隱缶、謝文肅鐸、吳文定寬、程學(xué)士敏政,凡所制作,務(wù)為和平暢達,演繹有馀,覃研不足。《野獲編》:楊文襄在正德末年以次揆、少傅居丹陽。適武宗南巡,以征寧庶人為名,幸其第,留車駕,前后凡三至焉。上賦絕句十二首賜之,楊以絕句賀上圣武,數(shù)亦如之。又有應(yīng)制律詩諸篇,刻為二編,《名車駕幸第錄》。吳中王文恪為詩四章侈其事,其最后一詩云:「漫衍魚龍看未了,梨園新部出《西廂》。」想其時文襄上南山之觴,以崔、張傳奇命伶人侑玉食。王詩蓋紀其實也。楊是時特荷殊眷,徒以邀致六飛為榮,而不能力勸旋軫,僅以《冊府元龜》等書為獻,似乖舊弼之誼,然能止蘇、浙之行,則功亦足稱。《靜志居詩話》:邃庵古詩原本韓、蘇,近體一以陳簡齋、陸放翁為師。李獻吉《送徐呂谷》詩「吾師崛起楊與李,力挽元化回千鈞」,初意楊非李敵,不過為師同耳。及觀《石淙集》,實有高出李者,乃知文士以千秋自命,類不輕許人也。田按:文襄《石淙全集》利鈍雜陳,其杰出之篇,實可與茶陵旗鼓相當。)
人物簡介
【生卒】:1460—1528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jié)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quán),同邑張文冕附之為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為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后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shù)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滄海遺珠
顧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華亭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著有《東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士廉,松江華亭人。弘治癸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南禮部侍郎進本部尚書致仕謚文僖有東江集明詩紀事·丙簽·卷一
維基清字士廉,松江華亭人。弘治癸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進侍讀,以忤劉瑾,降編修,改南兵部員外。瑾誅,復(fù)故官,擢侍讀學(xué)士,歷少詹事,進禮部侍郎,罷歸。起南禮部侍郎,引疾,進本部尚書致仕。卒謚文僖。有《東江家藏集》四十二卷。(《四庫總目》:顧清《東江家藏集》皆晚年所自編,故體例精審。其詩清新婉麗,天趣盎然;文簡煉醇雅,自嫻法律。當時何、李崛興,文體將變,清所著波瀾氣焰雎未能極俶奇?zhèn)愔^,要不謂之正聲不可也。在茶陵一派中,亦挺然翹楚矣!《列朝詩集》:文僖詩清新婉麗,深得長沙衣缽。正、嘉之際,獨存正始之音。今人以其不為何、李輩所推,不復(fù)過而問焉,斯所謂耳食者也。《靜志居詩話》:東江詩決西涯,觀其險韻再四疊用,足見能事。當日諸公受長沙衣缽,或推方石,或稱二泉,或首熊峰,以鄙見衡之,要皆不敵也。田按:東江雖法西涯,實導(dǎo)源東坡。古歌噴薄郁盤,可與匏庵抗席。弇州輩評詩,于附和何、李者,自鄶以下亦刺刺不休,而東江曾不齒及,宜來牧齋之指摘也。)
顧清(1460年—1528年),字士廉,號東江,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屬上海市松江區(qū))人。弘治五年(1492年)舉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一。弘治六年(1493年)聯(lián)捷癸丑科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改翰林院庶吉士,八年十月授編修。十六年三月以《大明會典》成,升侍讀。正德二年(1507年)七月與左諭德傅圭主考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三年十月丁外艱,四年五月因忤劉瑾,以未諳事體,令量調(diào)外任,調(diào)任南京兵部車駕司員外郎,五年八月劉瑾被殺,復(fù)原職。六年五月升侍讀學(xué)士,時仍居憂,八年五月服闋,乃拜命。九年四月與左中允賈詠為武舉考試官。十一年五月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xué)士,十月與吏部尚書靳貴主考禮部會試,十二年三月教習(xí)庶吉士,六月升禮部右侍郎。世宗繼位,被劾致仕。嘉靖六年(1527年)四月起復(fù)為南京禮部右侍郎。屢次乞歸,七年十月以南京禮部尚書銜致仕,顧清在赴京進奉徽號賀表途中去世于河間府,年六十九。嘉靖十六年十月賜祭葬,謚文僖。
人物簡介
【生卒】:1461—1527 【介紹】: 明湖廣景陵人,字振之。弘治十五年進士。授編修。閉門自守,不妄交人。正德時,累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尋改北。教士務(wù)實學(xué)而不專章句。以病歸。嘉靖初,交薦不起。卒謚文恪。有《蓮北集》、《東廂集》。滄海遺珠
魯鐸(1461-1527)字振之,號蓮北,湖廣景陵人,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卒謚文恪。著有《魯文恪公文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壬戌會試第一改庶吉士以編修使安南累官南國子監(jiān)祭酒贈禮部侍郎謚文恪有蓮北使交東廂諸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九
鐸字振之,景陵人。弘治壬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司業(yè),進祭酒。謐文恪。有集十卷。 田按:文洛清節(jié)名德,為六館師范。詩存樸質(zhì)而時有風(fēng)趣,譬之老樹著花,亦饒姿致。維基
魯鐸(1458年—1524年),字振之,湖廣沔陽州景陵縣(今湖北天門市)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丙午科湖廣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會試第一,殿試位居二甲第二名。選庶吉士,歷官翰林院編修。他閉門自守,不妄交人。武宗即位,魯鐸代替丁憂的倫文敘出使安南,謝絕饋贈。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遷國子監(jiān)司業(yè)。丁憂服闋,五年九月復(fù)除原職。十年四月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十一年九月改北祭酒。十二年八月稱病歸返。嘉靖初年,經(jīng)刑部尚書林俊推薦,用孝宗朝謝鐸舊例,重新起用為南祭酒。逾年,又申請停職。累征不起,卒謚文恪。《明史》有傳,稱其“以德望重于時”。
人物簡介
【生卒】:約1464—約1493 【介紹】: 明湖廣麻城人,字天瑞。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孝宗立,上封事,言在位者多非其人,權(quán)移內(nèi)侍,朝野寒心,道路側(cè)目云云。謫陜西咸寧縣丞。以薦召為兵部主事,監(jiān)司以下饋贈皆不納,未逾月,貶貴州興隆衛(wèi)經(jīng)歷。都御史鄧廷瓚用兵苗鄉(xiāng),咨以兵事,大奇之,欲薦為監(jiān)司,固辭不得。乃奉表入都,仍固乞告歸。道經(jīng)商城,溺死。有《檢齋稿》。維基
李文祥,字天瑞,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黃州府麻城縣(今湖北省麻城市)人。李文祥祖父李正芳任山西布政使,其父李?官至陜西參政。李文祥二十歲中舉,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登進士。當時萬安執(zhí)政,重視其才,因為其孫萬弘璧與李文祥同榜,于是在家里款待他,李文祥則內(nèi)心不滿,在題詞言語中暗語諷刺,萬安怨恨甚深。不久,明孝宗繼位,李文祥上疏批評政局。宦官以及內(nèi)閣大臣萬安、劉吉、尹直等讀后,對他非常厭惡。貶為陜西咸寧縣丞,南京主事夏崇文論救未果。工部主事林沂復(fù)請召李文祥、湯鼐、陳獻章、謝鐸等。當時朝廷大臣亦多為舉薦,但被劉吉、尹直阻撓。弘治二年(1489年),經(jīng)尚書王恕舉薦,李文祥升任兵部主事,堅拒屬下行賄。到職不到一月,又因為吉人案而下獄,貶為貴州興隆衛(wèi)經(jīng)歷。都御史鄧廷瓚征苗族叛亂,詢問其用兵之道,并被其才能所驚訝,準備舉薦為監(jiān)司。李文祥則稱不可,最后堅持辭職告歸。途徑河南商城,渡冰落水遇難,年僅三十歲。
人物簡介
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號培階,河南南陽鎮(zhèn)平縣石佛寺李營人,嘉慶乙卯進士。歷官云南定遠縣、大姚縣、易門縣知縣,鎮(zhèn)雄州知州加同知銜、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東川府知府。嘉慶十八年(1813年)鄉(xiāng)試中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登進士,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門下,敕授文林郎,誥授朝議大夫。道光十三年二月(1833年3月),吏部選派云南省定遠縣知縣(民國三年改稱牟定縣至今),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仲秋節(jié)到任,題其署衙大堂名曰:「與民相見」,楹聯(lián)為:「早座堂,早結(jié)案,早完國稞,勤勤慎慎,從此地做去;不想錢,不生氣,不縱家丁,安安祥祥,向其中討來。」每次出門,不用威儀,僅一二仆人相隨,路遇百姓爭執(zhí),每置座而勸解之。勤政愛民,清廉奉公,無日不以興利除弊為急務(wù)。裁減童生考試費用,捐增文龍書院津貼以發(fā)展教育;精簡吏役剔除征稅中間環(huán)節(jié),替山區(qū)窮苦農(nóng)民完稅,減輕底層人民負擔(dān);積極響應(yīng)林則徐禁煙運動,查禁地方罌粟;在深山密林形勢險峻要道關(guān)隘處筑路建哨,維護地方治安,利于商賈行旅;建平成閘以興修水利;逢農(nóng)事節(jié)令必到鄉(xiāng)間視察農(nóng)民耕種豐欠,李德生有《午日賞農(nóng)》詩一首:“寒煙連樹子規(guī)啼,田野爭趨雨一犁。人向忙中過節(jié)令,我乘霽后踏新泥。榴花結(jié)艷輝紅陌,菖葉分光映綠畦。獨恨此行忘載酒,慰伊力作遍招攜。”明年政通人和,申請修《定遠縣志》,獲云南布政使司批準,由李德生任纂修,于道光十五年冬成書。李德生在《定遠縣志》凡例中強調(diào):「惟實實有關(guān)于此地民生大事始錄之,恐其一字之誣誣全書,因理正之以成信志 。《定遠縣志》自天文、地理、山川、建制、暨學(xué)校風(fēng)俗,靡不詳載。類分三十六目,共成八卷,以卷領(lǐng)目,名目為志。詳而不冗,簡而不漏。采訪節(jié)孝百三十人予以旌表,表彰貞節(jié),維持風(fēng)化。倉儲一志,內(nèi)容詳備,防災(zāi)救災(zāi),可見一斑。《定遠縣志》最早用文字記錄了中國西南邊疆彝族傳統(tǒng)左腳舞等民族風(fēng)俗;最早用文字記錄了定遠縣銅礦生產(chǎn)和鹽井生產(chǎn)。后人采之,即據(jù)為千秋之信史。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姚縣知縣三個月,時間雖短暫,但任事實心,行政干練,裁汰規(guī)費,減免童試卷價,夫人教姚民紡織,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長生祿位,禁弗能止,其政績被道光《大姚縣志》撰文永記。三個月后復(fù)任定遠縣知縣,在任六年定遠大治,立大功五次。道光十八年(1838年)調(diào)任易門縣知縣加五級,紀錄二十一次。初抵任時頗繁難,前任多名循吏皆因銅政被議,李德生有《易門即事詩》云:“宦跡蓬飛兩鬢殘,范甑褚笠守儒寒。學(xué)為廉吏談何易,博得循聲稱亦難。才短愧無新雨露,事忙懶換舊衣冠。何時閑散償歸志,平子臺前把釣竿。”經(jīng)過深入細致調(diào)查研究銅務(wù)(開采、冶煉、儲運、銷售)著《銅政論》 ,決心革除之前各級官吏諸多攘公肥私弊端,改進銅礦管理辦法,銅產(chǎn)量增加。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升鎮(zhèn)雄州知州(加一級),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又以辦銅逾額加同知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辦銅有功升東川府知府。李德生以民生為執(zhí)政首要,體恤民苦,仁政惠民,向上請準減免繁重礦稅,捐置義地,使眾多失業(yè)礦工得以復(fù)業(yè),為惠尤巨,深受各族百姓愛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東川府城垣坍塌,稟請重修,照前規(guī)模加高三尺,內(nèi)皮改用方石扣砌,另用凈土筑填牢實。垛口排墻,一律拆砌,添用新磚。石帽樓櫓,炮臺柵門,重新建造,較前堅固。城身高二丈一尺,周圍垛口一千三百七十二個,李德生帶頭捐銀并勸官紳士民富戶捐銀,共籌捐銀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六兩,并未報請帑。事俊題奏,蒙議敘在案。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三日(1847年2月27日),東川府巧家廳湯丹廠突發(fā)回漢百姓聚眾持械斗毆傷斃案,史稱“湯丹案”,李德生聞信,從一老奴,單騎走山徑中,越兩晝夜達難所,處置審理“湯丹案”強調(diào):“同系赤子,但分良莠,不問漢回”。判別曲直,分清首從,只誅首犯,從者不問。調(diào)撥糧款對難民給糧筑屋予以救濟,并拿自己的俸銀安慰撫恤難民,民怨釋然。受到時任云貴總督林則徐的高度贊賞:“汝之為官,可謂不負所學(xué),亦不負吾所知矣!即如湯丹一案,誰能如是,肯如是,敢如是者!”林則徐親書「太守第」匾額贈與李德生,深加獎勵卓異列上考,李德生在東川府四續(xù)其任。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請辭,朝廷未批準,且以助永昌軍需功繼續(xù)留任東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至十月任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咸豐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終于東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