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汝南宋氏子。幼孤。母明敏能誦法花。稍通其義。年二十八。使依荷澤下禪德薙染。經(jīng)營僧事。凡六年。既而辭去參禮。又八年。然后于天臺止觀之道。知所歸向。于是瘁志劬躬。行四三昧。日中一食。不受別請。歲歉?;蜓蕷馐?。貌無餒色。體有瘡疥。手不爬搔。如是僅四十年。會昌四年二月。忽辟谷燕嘿。十七日誡門人曰。吾平生進脩。逮茲獲夢覺安隱。豈非其所感之報耶。復以天臺一宗文疏。傳之弟子元堪等。且曰。將踐圣階。降茲罕及。遂奄爾而逝。壽七十七。臘四十八。 元堪扶風馬氏子。素師事遠。及武宗汰法。乃悉以所受天臺文疏。藏之屋壁。未幾宣宗興復。重葺舊居。別為遠大作影堂。而取其部文。并置于內。六時行道。以終其身。則誠無負其所囑。如此其不謂之賢乎。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志遠。俗姓宋氏。家于汝南。其父早喪。孤侍孀親。承顏之禮匪遑晨夕。母常念法華經(jīng)精通五卷。遠識度明敏孤標卓然。年二十八辭親從師。歸依荷澤宗風晤解幽旨。經(jīng)營僧事聯(lián)綿六秋。凡諸取給未嘗混互。自爾辭師尋禮復經(jīng)八年。雖博贍兩宗情猶系滯。聞天臺一枝該通妙理。定慧雙融解進于行。十乘境觀起自一家。修性三德清涼盛演因命同輩追游五峰。棲遁林泉履歷前躅。曉六凡四圣之理。了開示悟入之門。百界千如包羅性相。即遮即照破立同時。依正圓融凡圣平等。豁開心目物我雙亡。僅四十年闡揚獨步。遠業(yè)精道邈志苦神和。臥不解衣食非別請。時歲不稔樵炊屢乖。每掬水漱流將期永日。體有瘡疥手不涂摩。戒檢遵修警慎心口。常以四種三昧鍊磨身心。至于緘札題尺。頗閑辭翰蟲篆之美。每有緇素負才學者異其辯說。或傍搜僻隱。欲為挫銳。伺之瑕玷。求其勝負。進雖傲然踞席。退乃踧踖??容。來高我山去隨四悉。洎會昌四年。春秋七十七。僧臘四十八。忽絕食數(shù)朝而說法罔憚。以二月十七日誡門人曰。吾自生修進不欺心口。今獲二種果報。臥安覺安而無痛惱。又曰。天臺宗疏務在宣傳。法華疏十卷本跡二門三周記別開近顯遠玄文十卷五義判釋。止觀十卷境觀雙修。不定頓漸八教粗妙。遮照平等行解圓明。一多相即一藏文句瑩玉摐金。將踐圣階降茲罕及。禮懺方等必假精誠。志之永懷副吾之意也。于時龍象云萃櫛比座隅。咸贊希奇同稱佛號。慈誨之際奄至遷靈。風慘云愁山昏水咽。林巒色變徒屬悽傷。阇維日諸子奔馳罔知所詣。雖學者如林。達其法者唯元堪。即扶風馬氏之裔也。氣度沖邃道風素高。蓋遠傾其解脫之瓶。注以醍醐之器。可謂一燈之后復然一燈。及武宗澄汰之際。稟師先旨哀慟累夕。以其章疏文句秘之屋壁。及宣宗再闡釋門。重葺舊居。取其教部置之影堂。六時經(jīng)行儼若前制。法華妙經(jīng)積歲傳唱。摩訶止觀久而敷揚。嗣繼之心已極師資之禮也。
人物簡介
【生卒】:777—853 【介紹】: 唐僧。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幼出家于五臺山善住閣院。糲食粗衣,有余則濟諸貧病。每預講席,傳《法華》、《維摩》二部,窮源盡理。憲宗元和中為五臺山都檢校守僧長。遇歲饑,眾請為華嚴寺都供養(yǎng)主。宣宗即位,為十寺僧長兼山門都修造供養(yǎng)主。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中山人。幼年師事五臺山善住閣院賢林出家。后以試經(jīng)合格得度。游方遍歷講席。而法華維摩尤所淹貫。歸高峰。卻掃謝世累。元和中。眾共以五臺都撿校守僧長起之。頵固辭不可。會歲饑。華嚴寺。蓋大圣常所垂應地。四方之巡禮者湊焉。至是窘乏。誠山中愧事也。乃復諉頵。充華嚴寺都供養(yǎng)主。時屬法照無著澄觀。三碩德在。而澄觀方制華嚴經(jīng)疏。且命頵為講主。日擁千僧。檀施稠疊。而供養(yǎng)豐腆。視他日加倍。間有沙門義園者。謗之曰。頵知常住久。其能無所私乎。夜則夢神謂曰。僧長千佛之一也。汝發(fā)慢言。當墮惡道。必懺悔毋緩。詰旦圓詣懺悔如禮。未幾。詔天下沙汰。遁之巖谷間大中初。詔度五臺諸寺五十僧。仍賜衣帔。于是再辟頵十寺僧長。兼山門都脩造供養(yǎng)主。七年大建無遮會。一月日。既而集弟子垂訓。吾欲息心斂跡。以自優(yōu)逸。紀綱眾務。宜付來哲。遂趺坐凈室而滅。春秋七十七。僧臘五十八。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智頵者。中山人也。自幼辭親來五臺山善住閣院禮賢林為師。誦經(jīng)合格得度。神情爽拔氣調高峙。于世資財少欲知足。糲食充腹粗衣禦寒。馀有寸帛未嘗不濟諸貧病也。游方參玩預諸講席。傳法華維摩二部窮源盡理。后掛錫高峰息心卻掃。距元和中眾辟為五臺山都檢校守僧長。頵與時遷徙。固辭不允。遂登此職。后遇歲當饑饉寺宇蕭條。有華嚴寺是大圣棲真之所。巡游者頗眾供施稀疏。院宇倫巡例稱不迨。眾請為華嚴寺都供養(yǎng)主。時德不孤有法照無著澄觀之出世也。當觀師制華嚴經(jīng)疏。海眾云集。請頵為講主。日供千僧。十有馀祀食無告乏。皆云有無盡藏之米面也。歲久頗見豐盈。有鄰院僧義圓。亦當代之碩德也。謂頵久知常住私有謗言。非平等心是貪饕者也。夜有神人報圓曰。僧長是千佛之一數(shù)也。汝發(fā)輕言。若不悔過當墮惡道。圓乃詰朝嗚足懺謝。有茲驗也。及鐘武宗澄汰。頵遁乎山谷不舍文殊之化境。未逾歲載宣宗即位敕五臺諸寺度僧五十人宣供衣帔。山門再辟。頵為十寺僧長。兼山門都修造供養(yǎng)主。大中七年與寰海游臺。四眾建無遮精妙供養(yǎng)。一月日乃謂大眾曰。吾欲暫憩微骸息心斂跡佐助眾務吾無能為也。付諸俊哲繼吾遺躅。乃凈室安坐而滅。春秋七十七。夏臘五十八云。系曰。僧中職任也。如網(wǎng)之綱如屋之梁焉。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北齊則十統(tǒng)分員。唐世則僧錄命職。異乎常所聞者。五臺山自貞元中智頵始封僧長矣。亦猶魚鹽蜃蛤祈望守之也。
人物簡介
【生卒】:805—882 【介紹】: 唐僧。蘇州嘉興人,俗姓朱,字執(zhí)經(jīng)。幼通《維摩》、《法華》二經(jīng)。十六歲剃度。年二十三,投嵩山師遠和尚,獲無作法。專攻相部律宗及《中觀論》。文宗大和五年南歸,尋往杭州天竺寺習講《大涅槃經(jīng)》。開成元年,止越州嘉祥寺,敷講經(jīng)律。武宗會昌三年,移靜林寺,專講《涅槃》。尋被迫返俗。宣宗時復住開元寺,專講律乘。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執(zhí)經(jīng)。秀州嘉禾朱氏子。始九歲。父病且死。呼而囑之曰。我瞑目后。汝即出家。無滯俗為也。師授維摩法華二經(jīng)。閱再稔。皆通習其句讀義理?;驊騿査鶢I何事。率爾而對曰。坐蓮華臺。作師子吼。豈非吾輩所當營者。志學之歲。乃為薙落。及登嵩山。依遠和尚受具。時年已二十三矣。于是攻治律部。兼究中觀論指。寒暑四更。而性宗相學。俱造根極。大和五年。歸鄉(xiāng)里。俄聞錢唐天竺寺講涅槃經(jīng)。又往聽焉。開成初。東游臺嶠。偶止越之嘉祥寺。四眾請敷經(jīng)律。每加策勵?;蛴懈衅摺?。遷居靜林寺。專以涅槃宣導。會沙汰詔行。因晝衣縫掖。夜服伽梨。以待時變。大中復法。獲隸名開元寺。七年為寺之耆德。闡明律要。乾符三年。始覽藏典。中和二年六月二十九日。疾作而逝。壽七十有八。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之石奇山。不封不樹。遵遺命也。文威儀嚴整。凡升座秉麈。其徒凜有懼色。則足以窺知其所守矣。尤好辭章。無恙日。效白太傅。自著方墳銘。藏之篋笥。門人懷益。后見而悲之。乃建小塔。以勒其銘。而置其旁。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允文。字執(zhí)經(jīng)。姓朱氏。今秀州嘉禾人也。權輿九歲厥父云亡。然理命舍文奉佛。師授維摩法華二經(jīng)。敏速之性再稔皆通。高達之士謂之重理耳。或戲問文曰。爾出家之后擬營何事業(yè)乎。率然對曰。當陟蓮華臺而作師子吼。或訶誚之曰。耆宿前敢爾。或曰。志欲得大此子將來未易測也。至十六歲削頂周羅披安陀會相。次裹足西上投嵩山臨壇大德遠和尚邊獲無作法。時年二十三矣。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觀論。補衣分衛(wèi)寒燠四周。既扣義門必入師室。玄樞律范尤見精微。大和五年為思定省忽嘆歸歟。既返故鄉(xiāng)淹時寢疾。未遑講唱。后聞錢塘天竺寺講大涅槃經(jīng)蔚為勝集。文往學焉。星歲未周鋒芒且露。開成元年因游臺嶠。止息越之嘉祥寺。眾藉清芬甄。命敷其經(jīng)律。文戢約聽徒頗為嚴毅。常訓之曰。夫苾芻行非家法具足別解脫律儀眾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精進故。怖畏故。防守故。如是方疾得道果矣。不然則弟子既墮師道徒施。聞其警策有涕泗交橫悛心革行思過半矣。會昌三年移居靜林寺。專以涅槃宣導。屬乎武宗澄汰。例被搜揚。晝披縫掖之衣。夜著縵條之服。罔虧僧行。唯逭俗譏。大中伊始。復振空門。重整法儀。乃隸名開元寺三十人數(shù)。七年寺之耆舊命講律乘。乾符三年丙申秋。罷講覽藏經(jīng)。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長逝。享齡七十有八。法臘五十五。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陽。遺言不許封樹也。初文講演升座學徒畏憚。暗嗚之際人皆披靡。乃戒威德之若是。于嘉祥靜林今大善三寺。講相疏二十七座。大經(jīng)二十五座。其為人也貌古而脩長。銳頂而皯黑。執(zhí)持密致振鷺在庭。未足方其潔也。然亦獵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預著方墳銘藏于篋笥。門人懷益因尋閱文籍。見而悲咽。遂從先師之志建小塔焉。后門人懷肅思寂。命名德虛受增加后序。贊寧登會稽曾禮文真相。見法孫可翔苦節(jié)進修葉杜多之行。故熟其事跡也。
人物簡介
【生卒】:1447—1519 【介紹】: 明江西南城人,字景鳴。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授編修。正德初遷南京太常寺卿。時劉瑾專權,李東陽依違其間,玘雖為東陽所舉,仍貽書責之,且請削門生之籍。累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嚴謹,為僚屬所敬服。七年冬,考績赴都,引疾致仕歸。博學好古文,追求奇奧,學者稱圭峰先生。卒謚文肅。有《類說》、《圭峰文集》。明詩紀事·丙簽·卷九
玘字景鳴,商城人。成化丁未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侍讀、南太常少卿,進本寺卿,擢南吏部侍郎,引疾歸。嘉靖初,謚文肅。有《圭峰集》三十卷。 (《藝苑卮言》:黃五岳省曾言南城羅公玘好為奇古,而率多怪險饾饤之辭。居金陵時,每有撰造,必棲踞于喬樹之巔,霞思天想,成閉坐一室,客有于隙間窺者,見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氣,皆緩履以出。都少卿穆藝伊考墓銘,銘成,語少卿曰:「吾為此銘,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傳《圭峰稿》者,大抵皆樹巔死去之所得也。 《國史唯疑》:羅圭峰由輸粟入監(jiān),年四十馀。祭酒丘文莊公議南士不聽北留,羅固請至再三,受撲不挫,面數(shù)之曰:「若能識幾字?崛強乃爾!」大聲應曰:「唯中秘書未讀耳!」丘異之,識其名堂柱。再試義奇甚,六館士莫有及者。驚嘆為延譽于朝,遂以其年發(fā)解聯(lián)第,蔚為名儒。 田按:景鳴鄉(xiāng)舉出西涯之門。西涯依違劉瑾,景鳴寄書責之云:「屢更變故,雖嘗貢書,然不敢頻頻者,恐彼此無益也。今則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無所措手矣!《易》曰:『不俟終日』,此言非歟?彼朝夕獻諂以為當依依者,皆為其身謀也。不知乃公身集百詬,百歲之后,史冊書之,萬世傳之,不知此輩亦能救之乎?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死而不言,誰復言之?伏望痛割舊志,勇而從之,不然請先削門生之籍,然后公言于眾,大加誅伐,以彰叛恩者之罪,生亦甘焉?!勾藭梢詧笈e主矣。景鳴文章綽有矩范,詩非所長,作文至瞑去四五度,劉彥和文章傷命之戒,諒哉?。?/blockquote>維基羅玘(1447年—1519年),字景鳴,號圭峰,江西南城睦安鄉(xiāng)磁圭人,是明朝中葉政治人物和學者,成化丁未進士。他曾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見陳學霖《宋明史論叢》(2012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第185頁「明朝「國號」的緣起及「火德」問題」。學者稱他為圭峰先生。羅玘出生于仕宦家族,在家中四兄弟之中(羅網(wǎng)、羅坦、羅經(jīng)、羅純)排行第二。羅玘自幼敏而好學,博覽群書。年少時,他入國子監(jiān)。祭酒丘浚試其文章,結果令人甚為嘆服。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羅玘中式順天鄉(xiāng)試解元。次年中進士,并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進侍讀見黃佐《翰林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九〈經(jīng)筵恩賚〉)第966頁:「正德元年〔1506〕,開經(jīng)筵,賜宴及白金?幣有差。知經(jīng)筵事者,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太常少卿兼侍讀費宏,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讀毛澄,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講毛紀、傅圭,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講蔣冕,侍讀羅玘,修撰石寶也?!埂?。他從此更加鉆研古文,經(jīng)常手不釋卷,誦讀不輟。另外,羅玘為人嚴謹,勤政務實,勇于直言正諫,所以為世人敬畏。弘治九年(1496年),武岡知州劉遜被岷王膺鉟誣陷下獄。給事中龐泮、御史劉紳等前來進諫,同囚于獄中。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15:「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岡州知州劉遜、給事中御史龐泮、劉紳等諌下錦衣衛(wèi)獄」。于是,羅玘進言應以寬容態(tài)度去處理國家事務。弘治十一年(1498年),宦官李廣得罪太皇太后而自殺身亡。他遺下一書記述群臣與其交往之事。明孝宗閱后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其黨羽。羅玘上疏言孝宗不能只靠一封李廣的遺書去治大臣罪,否則延禍無辜。他建議只要密加查訪就可以迫使確實牽涉在內的人引疾而退或者以其他事宜斥責他們,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戶部郎中李夢陽應詔上書,卻遭壽寧侯張鶴齡誣陷下獄。羅玘為其申訴得以保全。及后羅玘升為侍讀。見《明史》(四庫全書本)卷286:「羅玘傳臣請降敕密諭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夢陽下獄,玘言壽寧侯托肺腑當有以保全之。夢陽不保為侯累,帝深納焉,秩滿進侍讀?!?。在正德元年(1506年),羅玘升為南京太常寺少卿。時正值宦官劉瑾亂政,大學士李東陽依附權勢,逢迎劉瑾。但朝政多有微言。羅玘雖然為李東陽所推薦,反而能棄私交而不毀大義。他修書予李氏,責備他助紂為虐,并與他斷絕交往。不久,他升為太常寺卿。直至正德二年(1508年),他又升為南京吏部右侍郎。當時宦官劉瑾導明武宗享樂、矯旨行事,以致國庫空虛。而朝臣亦上疏勸諫,言辭激切。但明武宗不納諫,羅玘因此而常常憂慮國事。四年后,即正德七年(1512年),他入京考績,托病辭官歸隱,從此潛心學問。他于《紅梅》一詩曾抒發(fā)了他當時托病辭官的心境:「西湖殘雪候多時,卻恨前年被雪欺。且學杏花紅似錦,暫邀啼鳥到南枝。」另外,羅玘辭官后看到地方官吏對百姓不斷加重苛捐雜稅而深感不安。在正德九年(1514年),寧王朱宸濠圖謀叛逆,他因素仰羅玘名聲,便派人送來厚禮以結交羅玘。但羅玘堅拒不受,避居金溪深山。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發(fā)動叛亂。羅玘雖然抱恙,仍然修書一封聲討寧王,并與朝廷守臣相約討伐之事。但是還未成事羅玘便病歿。其遺體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張公嶺項山寺左側。以上資料根據(jù)羅玘《文肅公圭峰羅先生文集》整理而成。羅玘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圭峰書院,著書立說。其一生著有《圭峰文集》18卷,《續(xù)集》14卷,《類說》2卷及《圭峰奏議》等。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弋陽人,字抑之。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正德中,與修《孝宗實錄》。不附劉瑾、焦芳,調為南京工部員外郎。嘉靖元年,為吏部侍郎,上疏爭大禮,乞休歸。學宗洛閩,與王守仁交好而不同其說,學者稱石潭先生。維基
汪?。?468年),字抑之,號石潭,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廣信府弋陽縣(今江西省弋陽縣)人,弘治癸丑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汪偉之兄。汪俊之父汪鳳曾為貴州參政。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六年(1493年),汪俊會試第一(會元),廷試二甲四十二名進士,授庶吉士,進翰林院編修。正德年間,參與修撰孝宗實錄,因不依附劉瑾、焦芳等人,被調任南京工部員外郎。劉瑾事敗后,召還恢復原職,升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升禮部右侍郎。嘉靖元年(1522年)轉吏部左侍郎。當時朝廷討論興獻王尊號,其與尚書喬宇、毛澄等人力爭反對。毛澄借病辭去,代替者羅欽順不赴任,于是命汪俊任禮部尚書。當時獻王已加帝號,禮部主事桂萼再次請求稱皇考。嘉靖三年,汪俊率領廷臣七十三人上疏反對,奏摺被扣內廷不發(fā),卻特召請桂萼、張璁、席書等支持獻王皇考的官員從南京回京師。汪俊再三勸阻,終不得世宗同意,于是被罷免離去。《明倫大典》書成后,被落職,卒于家中。隆慶年間,贈少保,謚文莊。
人物簡介
【生卒】:1458—1521 【介紹】: 明河間府任丘人,字廷瑞,號阿陵。弘治六年進士。官吳縣知縣,有能名。擢江西瑞州知府,筑城堡,毀淫祠,興學校。因忤權貴罷歸。曾刻《便民圖纂》。維基
鄺璠(1458年—1522年),字廷瑞,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弘治五年(1492年),鄺璠中式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弘治六年(1493年)聯(lián)捷癸丑科毛澄榜三甲二十一名進士。翌年任蘇州府吳縣(今屬蘇州市)知縣。正德六年(1511年),升任瑞州府知府。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參政。
人物簡介
【生卒】:1460—1542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南夫,號白樓。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正德初,進侍講,為經(jīng)筵講官。被劉瑾排擠出外。瑾敗,復為侍講。世宗初累擢禮部左侍郎,力爭大禮,頗著風節(jié)。尚書汪俊去,一鵬署部事。仍力言為本生父立廟大內之非。入內閣專典誥,敕兼掌詹事府事,累進禮部尚書。張聰、桂萼新用事,恨一鵬異己,乃出為南京吏部尚書,乞歸,卒謚文端。有《吳文端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南夫,長洲人。弘治癸丑進士。累官太子少保,南吏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端。有集。維基
吳一鵬(1460年—1542年),字南夫,號白樓,直隸長洲人。明朝禮部尚書。生于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八年授翰林院編修,預修《大明會典》,丁父憂歸。正德二年(1507年),晉升為翰林院侍講,充任經(jīng)筵官。因得罪劉瑾,貶為南京刑部員外郎,后升任南京禮部郎中。劉瑾被誅后,恢復為翰林院侍講。此后加為翰林院侍講學士,歷任國子監(jiān)祭酒、太常卿。世宗初年,累擢禮部左侍郎。與尚書毛澄、汪俊力爭大禮。汪俊去官,一鵬署部事,累進禮部尚書,入內閣典誥,為張璁、桂萼所忌,出任南京吏部尚書,兩年后,朝廷彈劾王瓊等人,吳一鵬等一并被彈劾,他于是請求致仕歸鄉(xiāng)。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去世,年八十三歲。謚文端。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永嘉人,字思獻。弘治九年進士。充經(jīng)筵講官,進講時舉直錯枉,以諷刺劉瑾。瑾矯旨詰責。瑾誅,擢禮部侍郎,鑒于儲位久虛,疏請育宗室一人,并乞停止巡幸。維基
王瓚(1462年—1524年),字思獻,號甌濱,一號環(huán)庵,浙江永嘉縣(今屬龍灣區(qū))人,弘治丙辰榜眼。官至禮部右侍郎。弘治八年(1495年)鄉(xiāng)試中舉。次年會試第十五名,殿試登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參與修撰《大明會典》。正德五年(1510年)升翰林院侍講,充經(jīng)筵講官,因得罪劉瑾,被貶國子監(jiān)司業(yè)。劉瑾被誅后,升為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改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正德十二年(1517年)升任禮部右侍郎。嘉靖初年(1522年)大禮議中,因與張璁支持明世宗封生父興獻王為皇考,而遭到禮部尚書毛澄、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反對,并被貶為南京禮部侍郎。隨后母喪丁憂,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贈禮部尚書,謚文定。
人物簡介
【生卒】:?—約1524 【介紹】: 明四川內江人,字德中,正德九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練習國典,尚書及諸曹長有大疑難,必先訪才。嘉靖初以議大禮,被杖下獄,數(shù)月卒。維基
余才(?—?年),字德仲,四川成都府內江縣人,軍籍。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九年(1514年)甲戌科二甲第八十一名進士,授禮部主事,歷員外、儀制司郎中,因諫武宗游獵,被廷杖幾乎斃命。世宗繼位后,嘉靖二(1523年)年六月彈劾奏太常寺卿汪舉陳請十二籩豆有乖典禮,又誣托為已故尚書毛澄,請求治罪。三年參與議大禮,五年(1526年)六月升光祿寺少卿,六年九月因李福達案與寺卿汪玄錫被逮問,廷杖后革職閑住,臥病數(shù)月后去世。隆慶時,追贈太常寺少卿,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胡旸(1468年—?),字景和,直隸任丘縣(今河北省任丘市)人。弘治五年(1492年),胡旸中式壬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一百二十五名舉人,弘治六年(1493年)聯(lián)捷癸丑科毛澄榜會試第二百八十九名,三甲一百一十六名進士。累官至山東按察使司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