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蘇則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西域遐方。
獻純精之天產(chǎn)。
申重寶之帝鄉(xiāng)。
豈不以至誠感而靈必自順。
惟德動而坤珍莫藏。
不然。
何有慕于中土。
而走無脛于外荒。
彼珠之靈。
積陰之魄。
稟金氣而堅固。
韞河潤之耀澤。
布指而大小無差。
洞物而纖毫不隔。
迥夜常滿。
初月每讓其圓明。
爽曙欲凝。
高星自掩其孤白。
信殊方所秘。
亦稀代難致。
奪夏璜以為美。
齊楚璧而積異。
將配天光以輔三。
助皇明而照四。
積石峰峻。
燉煌路遠。
馳輝于晦磧之中。
流晶于白日之晚。
將為表龍旗而綴鸞輅。
必將誇池臺而耀宮苑。
殊不知(一作可)以萬邦為慮(一作憲)者。
此獻則違。
以三德為寶者。
此寶則非。
價越千金。
我當俯念其十產(chǎn)。
光含徑寸。
吾將靜照于九圍。
乃遂沉泉而反璞。
俾其媚川而自輝。
且立德者惟儉之本。
作貢者亦土之任。
剖蚌而獻。
既不編于夏書。
為器成之。
尚有干于時禁。
茍奪山川之精魄。
是虧雨露之恩浸。
所以前代有訓。
不珍異物。
誇齊威者。
再論而皆慚。
蘇則者一言而自屈。
豈若我全明德。
體大道。
照耀也不假隋侯之珍。
貞靜也自同罔象之寶。
由是化中國而及外夷。
如風之偃草。
珠賦 北宋 · 吳淑
德至淵泉,明珠出焉。
衒光芒于照乘,發(fā)晶熒于媚川。
出于赤野,產(chǎn)自丹淵。
映秋波而圓折,與夜月而虧全。
若夫列淮夷之貢,挺霍山之美,識夫馀之似棗,見館陶之若李。
或埋青蛉于地中,或采赤蚌于泉底。
漢武通夢于昆明,馬援被讒于薏苡。
若夫卻文礱之貢,納蘇則之詞,在易粟而猶可,顧彈雀以非宜。
王章之孤,既采之而致富;
弘節(jié)之后,亦賣之而被疑。
則有怒暗投而按劍,感清節(jié)而還浦。
哂楚人之賣櫝,悟趙相之去婦。
鐘離辭之而委地,黃向得之而歸主。
至于名傳火齊,價重木難,輦彼百斛,遺之一簞。
張丑欺吏以出境,伍員行詐而度關。
亦有麻姑擲米,漢皋解佩。
或以照北荒之闕,或以飾九華之蓋。
秦宓之薦定祖,武子之稱衛(wèi)玠。
雖曰陰精,不能無颣。
爾其玩茲鯨目,捋彼羊須,魚雖聞于及禍,岸或為之不枯。
秦冢徒懸于日月,大儒且解于裙襦。
亦聞朱仲出入于漢庭,董偃優(yōu)游于主第。
得鮫人之泣,伺驪龍之睡。
百琲獲季倫之賞,一斛受孫權之賜。
或涉海以遐求,或入關而見棄。
亦有蒼梧作壟,京洛揚灰。
楚王之問奚恤,太叔之納桓魋,象罔之求赤水,商丘之泳河隈。
復聞滋水魮魚,瀛洲紺翼,曾城列樹,開明廣植。
成于咳唾,第其甲乙。
蛇知隋氏之恩,鶴報噲參之德。
復有綴衣致飾,照夜為明。
嘗聞求火以向日,更因買劍以傾城。
飾首見步搖之狀,褰簾聞佩玉之聲。
采濁水以無失,握靈蛇而自矜。
鳥集燕昭之館,鳳儀少昊之庭。
斯九品之奇秘,固希世而垂名者也。
游凈居寺(1080年) 北宋 · 蘇軾
凈居寺,在光山縣南四十里大蘇山之南、小蘇山之北。寺僧居仁為余言:齊天保中,僧惠思過此,見父老,問其姓,曰蘇氏,又得二山名。乃嘆曰:吾師告我,遇三蘇則住。遂留結庵。而父老竟無有,蓋山神也。其后僧智顗見思于此山而得法焉,則世所謂思大和尚智者大師是也。唐神龍中,道岸禪師始建寺于其地。廣明庚子之亂,寺廢于兵火,至乾興中乃復,而賜名曰梵天云。
十載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畢婚嫁,攜手老翠微。
不悟俗緣在,失身蹈危機。
刑名非夙學,陷阱損積威。
遂恐生死隔,永與云山違。
今日復何日,芒鞋自輕飛。
稽首兩足尊,舉頭雙涕揮。
靈山會未散,八部猶光輝。
愿從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搖煙霏。
鐘聲自送客,出谷猶依依。
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
我讀淵明詩,頗識詩外意。
坡公繼逸響,個中有佳思。
取友百世上,古來獨二士。
陶固泉石人,蘇則廊廟器。
出處了無同,聲名都自異。
往來不可作,矧復通姓字。
神交定忘形,飲食尚知味。
蕤賓中聲律,片鐵猶應類。
茲文在尼父,為復昌旦事。
今時道古語,莫作今世視。
以我思惟心,充彼剛大氣。
芥子納須彌,誰信略相似。
⑴ 《永樂大典》卷八九九、四庫本作者
① 題,詩選作《答唐舉人平侯》,小注“即西洲先生”。
平生老戰(zhàn)場,遇子三舍避。
六一避后生,何止一頭地。
老將將北師,敢復言敵愾。
況提魏武卒,往當恒節(jié)制(當恒,詩選作“齊桓”。 )
漢兵出壺關,堂堂伸大義。
中興漢威儀(威,詩選作“禮”。 ),又復見司隸。
六一避后生,所見寧此意(寧,詩選作“乃”。 )
老手一指揮(指揮,詩選作“題注”。 ),淵默而雷厲。
一朝茂聲光(茂,詩選作“蘇”。 ),隱然起西裔。
四海仰大蘇,神仙寄人世。
天子獨奇才(獨,詩選作“稱”。 ),昭陽聞灑涕。
人生遇知音,古今誠所貴。
遇子蘇則然,知子歐所愧。
顧己愚且賤,于人何能濟。
嗟嗟老眊氉,久拚人共棄。
胡為乎為者,晚逐英髦隊。
布帛班錦叢,脫粟雜鼎味。
焉能有與無,適足增疵議。
白發(fā)照青春,造物深相忌(相,詩選作“此”。)。
欲斗小嬋娟,唯子一笑置。
三子者劉參軍峻沈仆射約駱侍御賓王也孝標以流寓休文以宦游賓王以起義出奔他郡跡三子始終無論隱侯即劉駱二君未可以婺槩者第吾邦文學三子實首倡之則婺雖一日之過猶其湯沐矧其生于斯仕于斯沒于斯也夫休文達矣孝標賓王則窮乃其風節(jié)矯矯咸足重婺余既為白諸學使蘇公則復檃括其槩并隱侯為三子之篇亦以余之窮有相類者匪曰氣味之合已也
嵯峨婺女郡,星斗垂寒芒。
寥寥曠千載,氣運開齊梁。
劉生實天啟,乳哺隨高堂。
翩然自北來,燁若孤鳳凰。
讀書紫薇岫,一目逾十行。
山棲表遠志,絕交廑中腸。
千言走珠貝,七錄披琳瑯。
含毫策錦被,倏忽驚巖廊。
遂令世主忌,坎壈終詞場。
龍蛇諒斯在,鴻鵠詎可量。
矯矯七尺軀,恥為萬乘降。
胡然際悍室,妖牝啼朝陽。
潛身嘆孤犢,跛足追亡羊。
太息敬通論,今古為徬徨。
⑴ 劉困于悍室轗軻終身常著論擬馮敬通見史余每太息云
甘肅秋禾遭旱外,其他北省率稱佳。
兩江上下同朝奏,各屬歉豐具摺排。
蘇則有馀八分幸,歙雖一欠七成皆。
胥因遇沴稔收減,誠祝合龍?zhí)柘祽选?div class="27aovsp" id='poem_sentence_3_1014920_comment'>
⑴ 甘肅蘭州寧夏等府屬今夏被旱成災收成歉薄雖不過一隅中之一隅節(jié)經(jīng)降旨令總督宜綿督率所屬實力撫綏賑糶蠲免
⑵ 其馀北省地方秋禾收成直??山東山西俱九分有馀河南亦八分有馀俱各豐稔洵堪欣慰
⑶ 據(jù)費淳奏江蘇省秋收分數(shù)十分者常熟等十六廳州縣九分暨九分以上者高淳等二十二州縣八分暨八分以上者丹徒等十一州縣七分暨七分以上者江浦等三縣六分以上者上元等七縣五分以上者睢寧等三州縣四分者宿遷等二縣四分以下者邳州等四州縣不成分數(shù)者豐沛二縣通省均勻牽算計得八分有馀等語
⑷ 據(jù)張誠基奏安徽省秋收分數(shù)九分者黟縣等五縣八分有馀者桐城等七州縣八分者懷寧等二十二州縣七分有馀者潛山等三縣七分者太湖等九州縣六分有馀者壽州等四州縣六分者懷遠等三州縣五分者鳳陽等四州縣四分有馀者宿州等二州縣通省均勻牽算統(tǒng)計七分有馀等語
⑸ 今歲上下兩江旸雨調(diào)勻禾稻雜糧本屬一律暢茂可期上稔乃江蘇省因豐汛黃水漫溢淮徐海三府州屬低田間有被淹收成稍歉而安徽省之鳳潁泗等三府州屬臨河洼地亦間有積水薄收以致牽算分數(shù)稍減然尚幸各得七八分有馀猶為下稔至被水成災之處節(jié)次馳諭各該撫等速行實力賑恤并分別蠲緩俾小民口食有資不致一夫失所惟祝于霜降以前漫工早得合龍河復故道涸出地畝尚可趕種二麥實所縈系于懷耳
題林逋二扎四用蘇軾韻(乾隆己丑) 清 · 弘歷
五詩早入石渠藏,二扎人間如抱曲。
一時無意得聯(lián)珍,字精神照千秋綠。
我愛蘇詩賡以三,那論珷玞及真玉。
誰知石田先著鞭,此事誠堪驚世俗。
蘇則題詩沈題扎,恰似一鐙燃百燭。
翰臣金臺獲佳跡(裘曰修自記得之金臺王氏),意在豐城雙補足。
書我三作當題識,瘦勁誰當嗤少肉。
(頎)(淵)(寬)(東陽)和者四,各具清新率可錄。
東陽識見洵獨高,二義不礙重押曲。
春巡至今凡幾年,令我遐憶西湖竹。
竹之傳也固多人,不若林梅匹陶菊。
⑴ 石田諸人皆押一曲獨李東陽謂坡本韻乃二義重押
昨年甲子值元旦,農(nóng)諺稔秋果符矣。
九州之廣艱遍及,被災者鮮斯幸耳。
湖南安徽及淮徐,各撫胥奏大田美。
偏災已賑無須加(上年湖南安徽及江蘇之淮安徐州二府夏秋之間亦有因瀕臨江湖被水淹浸處所嗣?各該撫奏報通省秋收分數(shù)湖南則有九分安徽則七分有馀江蘇則九分有馀截長補短俱屬豐收至其偶被偏災州縣傳旨詢問亦據(jù)覆奏業(yè)經(jīng)賑恤不至失所新正均可母庸加賑),湖北已降加賑旨。
江西則有十四縣,仍當加賑蘇委靡。
九分十分有等差,一月兩月殊彼此
僻壤莫遺俾向隅,庶幾普濟予赤子。
⑴ 江西上年南昌饒州九江等府屬秋禾被淹成災節(jié)經(jīng)降旨令該撫實力賑撫惟是鄱陽馀干德興星子都昌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澤十縣中被災九分十分之極次貧民及南昌新建進賢建昌四縣中被災八分之極貧今春正賑己畢際茲青黃不接生計尚艱深堪軫念因再加恩諭令分別等差加賑兩月或一月以資接濟其被災五六七分及勘不成災地方并飭令察勘情形酌借口糧籽種俾災黎均沾愷澤不致向隅
剃須有說乎?予日:子貢滅須,則衣婦人之衣;(見王充《論衡》。)子思借須,則卻文侯之鬣。(見《孔叢子》。)古稱長須者奴,無須者圣。吾夫子無須,要知楊朱之所不拔,宜乎釋尊之所悉剃也已。余交南屏顛老十七年矣。飲醇有口,酒來則蘇則須張;說法無心,我到則荊卿發(fā)上。本來面目,相相皆空,縱不于?,鬑鬑頗有。乃者重到西湖,聞其于沉淪曲糵之時,為墮落須眉之舉,蓋臘年已六十也。迎門一笑,張儀之舌尚存;緩頰而談,參軍之髯盡落。豈果梵天大塔,有人向如來乞髭;亦或靈運尊髯,竟送與閨人斗草耶?抑余聞之,桓司馬雙腮反猬,貌似宣王;崔季圭四尺長須,儼然曹操。須已何助于人哉?某青春已去,張元之潞涿空傷;白發(fā)未生,劉備之諸毛已繞。于此過馬鳴刀下,已慚皮盡毛存;有日付周官薙人,亦許我還童返老乎?贈君四偈,龍髯莫攀;讀吾三玄,虎須再捋。
林公須發(fā)最神明(道林須發(fā)神明。見《世說》。),何事刪除不教生。
畢竟修羅才殺退,梵天刀下傲人情。
⑴ 佛須六十四莖。剃后,梵天立刀塔,以兩莖須與修羅助戰(zhàn),大勝。見《大藏》。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