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許論

相關(guān)人物:共 57 位。
共 5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1—1502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藎臣。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從英宗北征被俘,令飼馬,乘隙逃歸。天順時,歷官陜西按察使、陜西巡撫,疏浚鄭、白二渠,溉田七萬余頃。成化初,言三邊大將遇敵逗留,雖云才怯,亦由權(quán)輕,請許以便宜行事;并不拘成規(guī)選拔將才。所司拘于成例,不能用。召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總督軍務(wù),鎮(zhèn)壓開成滿俊(滿四)起事。六年,再總督軍務(wù),與總兵官李震鎮(zhèn)壓荊襄流民起事。事后,驅(qū)逐久居山中流民,被殺及因饑疫而死者數(shù)十萬人。官至刑部尚書。以劾汪直,斥為民。直敗,復官致仕。卒謚襄毅。有《藏史居集》。
槜李詩系·卷九
忠,字藎臣,嘉善人,居秀水。
正統(tǒng)壬戌進士。
歷刑部員外郎。
從英廟北狩,陷沙漠,走七晝夜始達宣府,足刺蒺藜數(shù)百不覺也。
歸晉廣東按察副使。
歷陜西按察使。
賑活饑民以萬計。
憂去,軍民伏闕請留。
詔奪情還陜。
遷右副都御史撫其地。
時洮岷番亂,調(diào)兵撫捕之。
成化元年,寇入延綏塞。
忠及寧遠伯擊走之。
陜土亢且鹵,忠開龍首渠、鄭白渠,灌田七萬頃。
固原土達滿四叛,有眾二萬,廷議推忠總師。
忠曰:此賊須坐困之。
乃據(jù)其水草,持百日,賊渴甚有降意。
忠單騎入賊營,眾皆來歸。
而滿四尚率驍騎劫營,大小百馀戰(zhàn)皆捷,擒其愛將楊虎,貍不殺,解所佩金鉤遺之,遣使內(nèi)應(yīng),賊遂平。
升右都御史。
京師大水,詔忠巡視順天諸郡,賑活無算。
荊襄賊李胡子為亂,復詔忠督師往討。
忠先榜諭散歸流民百四十萬,斬首三千馀級。
因獻俘,上便宜十事。
尋轉(zhuǎn)刑部尚書,改兵部。
時巨珰汪直擅權(quán),忠疏其奸,罷直東廠。
有御史戴縉附直上書,白其能,仍領(lǐng)廠事,遂構(gòu)忠,落職去。
七年,諸奸敗,復忠原官。
卒贈太子太保,謚襄毅。
著有藏史居集。
維基
項忠(1421年—1502年),字藎臣,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刑部員外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爆發(fā)土木堡之變,明軍戰(zhàn)敗,項忠乘間挾二馬南逃,之后馬疲棄之,步行七晝夜方抵達宣府。景泰年間,由刑部郎中,升廣東按察司副使,巡按高州,后因從征瀧水瑤有功。天順初年歷任陜西按察使,母喪丁憂,部民詣闕乞留,詔起復用。當時陜西連年災(zāi)荒,項忠發(fā)廩振,且請輕罪納米,使百姓賴以為救濟。天順七年(1463年),召入為大理寺卿,百姓乞留,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當時發(fā)兵平定洮、岷羌族民亂,后悉數(shù)招降。之后在陜南開鑿水渠,使得西安引水入城。之后疏通運河,灌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五縣七萬馀頃民田,為民愛戴、祠祀。成化元年(1465年),上疏請減少兵役。毛里孩進攻延綏,朝廷命令項忠與楊信帶兵抵禦,無功。次年,楊信計劃大舉出兵河套,以項忠提督軍務(wù)。此時賊寇再次攻陷開城,深入靜寧等六州縣,大掠而去。項忠未能制止寇亂,被兵部彈劾,明憲宗特宥。成化二年(1466年)召還管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1468年),滿俊謀反,掠奪邊界,自稱招賢王,有眾四千。都指揮邢端等抵禦均失敗,后叛軍達兩萬之眾。御史命項忠總督軍務(wù),與監(jiān)督軍務(wù)太監(jiān)劉祥、總兵官都督劉玉帥京營及陜西四鎮(zhèn)兵討伐。大軍未行時,巡撫陳價等先以兵三萬進討又失敗。當時,朝議欲增兵,而項忠考慮京軍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將撓事權(quán),于是上言稱其調(diào)兵三萬三千馀人,足以滅賊。大學士彭時、商輅均贊同其主張,于是沒有派遣京軍。項忠于是與巡撫都御史馬文升分軍七道,抵石城下,與之交戰(zhàn)并多有斬獲。伏羌伯毛忠乘勝奪其西北山,幾乎破城時忽然中流矢而死。劉玉亦被圍困,當時諸軍欲退,項忠斬殺一千戶以治軍,后眾人力戰(zhàn),劉玉得以解圍。之后圍困數(shù)日,襲擊獲勝。論功,進右都御史,與林聰協(xié)掌院事。成化六年(1470年),荊襄間流民叛亂,李原自立為平王,與小王洪、王彪等掠奪南漳等地,流民附賊者至百萬,史稱鄖陽民變。憲宗詔項忠總督軍務(wù),與湖廣總兵官李震討伐。項忠采用分兵招降等策略,瓦解敵軍,大量流民出降。項忠軍對流民進行屠殺,“盡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其戍湖、貴者,又多道死,棄尸江滸”。項忠在鎮(zhèn)壓之后,自立“平荊襄碑”,以歌功頌德,百姓則稱之“墮淚”。項忠的濫殺并沒有解決荊襄的流民問題,流民“入山就食,勢不可止”,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命都御史原杰招撫荊襄地區(qū)的流民,終于解決問題。后項忠與兵部尚書白圭發(fā)生矛盾,互相彈劾。憲宗仍重用項忠,進左都御史,蔭子綬錦衣千戶。成化八年(1472年)召還,與李賓協(xié)掌都察院事。成化十年(1474年),拜刑部尚書,尋代白圭為兵部尚書。當時太監(jiān)汪直掌管西廠,異常恣橫,項忠屢遭侮辱不堪忍受,恰逢大學士商輅等彈劾汪直,項忠率領(lǐng)九卿亦彈劾汪直。西廠遂罷撤,汪直因此忌恨項忠。不久,西廠復設(shè),汪直以吳綬為腹心。項忠此前彈劾過吳綬,深表不安,稱病乞歸。未行時,吳綬誣陷其罪,隨后給事中郭鏜、御史馮貫等亦交相彈劾項忠,此事牽連其子項經(jīng)、太監(jiān)黃賜、興寧伯李震、彰武伯楊信等。詔法司會錦衣衛(wèi)廷鞫,項忠抗辯。然而眾人均知其出自汪直之意,無人敢為之伸冤,項忠被貶為民,黃賜、李震亦獲罪。汪直事敗后,恢復官職,不久致仕。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年八十二歲。贈太子太保,謚襄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3—1498 【介紹】: 明大名府??h人,字世昌。多力善射,有文武才。景泰二年進士。授御史。天順初至山東按察使。七年,因李賢薦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在官整軍經(jīng)武,大修邊備。成化初,兼巡撫宣府。七年,總督軍務(wù),數(shù)出邊塞,擊據(jù)有河套的韃靼軍。九年,率許寧、周立出榆林,收復河套。次年,為首任三邊總制。旋還朝,督十二團營,累官為兵部尚書。以急于功名,附宦官汪直。十六年,從汪直出兵,至威寧海子,襲殺韃靼軍老弱。封威寧伯。直得罪,越亦奪爵除名。弘治間復起,又結(jié)宦官李廣。十年,總制甘涼邊務(wù)。廣得罪,越頗憂恨,旋卒。越實能兵,能用將士,以結(jié)中官,為士論所輕。卒謚襄敏。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世昌,??h人。景泰辛未進士,天順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御史,巡撫大同,進兵部尚書,封威寧伯,佩征西前將軍印,累加少保兼太子太傅。贈太傅,謚襄敏。有云山老懶集。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八
越字世昌,浚人。景泰辛未進士,授御史。擢山東按察使,再擢右副都柳史,巡撫大同、宣府。改左副都御史,旋進右都御史,總督軍務(wù)。改左都御史,進三遏總制,加太子少保,還掌院事。進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提督軍務(wù)。以功封威寧伯,進太子太傅,佩平胡將軍印,改大同總兵官。以事奪爵除名,謫居安陸,詔復左都御史致仕。尋起總制甘涼,兼制延寧兩鎮(zhèn),加少保。卒贈太傅,謚襄敏。有集四卷。 (《四庫總目》:越魁杰之才,其詩文有河朔激壯之音,而往往傷于粗率。 《筆精》:王襄敏詩氣魄雄壯,不事磨煉。如「斬蛇赤帝留神劍,墮淚銅仙泣露盤」,「仕宦得閑方是貴,世途雖好不如禪」,「妄夢幾時曾得鹿,多歧何處不亡羊」。公馳驅(qū)戎馬之間,而賦詠不掇,未可與操觚翰苑者并論也。 《田按:襄敏雄才逸氣,不受檢束,詩亦復爾。然摘其佳句如「滿院落花春去早,一簾斜日燕歸遲」,「騷人已負梅花約,游子空歌《楊柳枝》」,「寒夜有霜供月色,窮邊無樹著秋聲」,「雨添野水連天遠,風約閑云出岫遲」,「一水盡頭僧釣月,萬松深處鶴巢云」,「雨添新綠水痕淺,風落殘紅花片輕」,「百年人有幾時健,一歲月無今夜明」,「客路蒼茫愁對酒,鄉(xiāng)山迢遞厭聞鵑」,「落花寂寂空啼鳥,冷雨瀟瀟已禁煙」,「扶筇竹下思閑坐,閣筆花前廢苦吟」,「月影到窗僧未定,秋聲著樹葉先飛」,「石壁掃云開梵剎,野橋分水到僧房」未嘗不一一入格也。)
維基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字世昌,直隸大名府??h(今河南省??h)人,景泰辛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
封威寧伯。
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景泰二年(145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出按陜西。
父親去世時,王越因為不等待繼任者來接任就回鄉(xiāng),被都御史彈劾,得到景帝寬免。
天順初年,啟用掌管道章奏,拜為山東按察使。
天順七年(1463年),大同巡撫都御史韓雍召還,明英宗感嘆繼任人選難覓,大學士李賢遂舉薦王越,英宗召見,晉為右副都御史赴任。
方行即遭母喪,奪情視事。
王越到任后,修繕器甲,精簡兵卒,減課勸商。
成化三年(1467年),撫寧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贊理軍務(wù),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撫。
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軍侵犯河套地區(qū),延綏巡撫王銳求援,王越率軍趕赴,在榆林,派遣游擊將軍許寧出西路龍州、鎮(zhèn)靖諸堡,范瑾出東路神木、鎮(zhèn)羌諸堡,而自己與中官秦剛守榆林城為聲援。
各路部隊均獲勝,敵軍撤退。
次年,歸程途中抵達偏頭關(guān),延綏告警。
兵部彈劾其擅自撤兵,明憲宗下詔不降罪,命其趕赴延綏為援,隨后破軍。
后晉升為右副都御史,之后與朱永共同討伐阿羅出,在開荒川獲勝,之后論功升至右都御史。
成化六年,加總督軍務(wù),負責西方戰(zhàn)事,之后與敵軍交戰(zhàn)。
成化七年,遣侍郎葉盛至軍商議,當時明軍疲勞,請求休兵,與葉盛歸還。
廷臣認為河套地區(qū)不平,三邊終無寧日。
當時雖然派遣八萬部隊,但將權(quán)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diào)度。
于是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陜西、寧夏、延綏三鎮(zhèn)兵皆受節(jié)制,王越總督軍務(wù)。
但戰(zhàn)事不利,王越、趙輔紛紛上書蒙古勢力強大,必須調(diào)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yīng)當退到內(nèi)地。
當時科道紛紛彈劾兩人欺謾,恰逢趙輔得病召還,命寧晉伯劉聚代任。
成化七年,王越與劉聚在溫天嶺擊敗蒙古軍,晉升為左都御史。
當時明朝三次調(diào)換大將,但都以王越總督軍務(wù)。
經(jīng)過數(shù)次戰(zhàn)斗蒙古軍決定大舉進攻。
同年九月,滿都魯及孛羅忽、癿加思蘭留妻子老弱于紅鹽池,大舉深入,直抵秦州、安定。
王越則繞道率延綏總兵官許寧、游擊將軍周玉各將五千騎為左右哨,出榆林,逾紅兒山,涉白鹽灘,進攻其后方,并大獲全勝。
滿都魯?shù)纫騿适拮有螽a(chǎn),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區(qū),西陲從此數(shù)年安定。
成化十年,廷議設(shè)總制府于固原,舉定西侯蔣琬為總兵官,王越提督軍務(wù),控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邊,總兵、巡撫均聽從其節(jié)制。
后下詔罷免蔣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邊設(shè)總制。
后論功加封為太子少保。
當時紀功郎中張謹、兵科給事中郭鏜等彈劾其濫殺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賞薄,遂怏怏,稱疾還朝。
次年與左都御史李賓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團營。
汪直掌管西廠用事,與王越結(jié)交。
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學士劉吉、劉珝,稱「汪直行事亦甚公。
如黃賜專權(quán)納賂,非直不能去。
商、萬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憚。
二公入閣幾日,何亦為此?
」劉珝則答道「吾輩所言,非為身謀。
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為?
」王越不能回答。
兵部尚書項忠罷免,王越應(yīng)當升遷,但朝廷卻授予陜西巡撫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請解營務(wù),優(yōu)詔不許,御史自陳屢次戰(zhàn)功,被以前兵部尚書白圭壓下,乞求加官行賞。
余子俊亦稱王越賞不酬功,于是王越進兵部尚書,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寧伯。
明年,寇犯延綏,王越調(diào)兵援助,頗有斬獲,后因調(diào)兵與汪直結(jié)怨。
次年,下詔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三子以功蔭得官者,皆削籍。
弘治七年,尚書訟冤,詔復左都御史,致仕。
給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
弘治十年,達延汗寇犯甘肅,廷議復設(shè)總制官,先后會舉七人。
吏部尚書屠滽舉薦王越,于是王越恢復原職,加封太子太保,總制甘、涼邊務(wù)兼巡撫。
王越言甘鎮(zhèn)兵弱,非用延、寧兩鎮(zhèn)兵難以克敵,后請兼制兩鎮(zhèn)。
次年分兵進攻獲勝。
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
恰逢李廣得罪死,后連坐至王越。
王越聞憂恨,同年冬卒于甘州。
贈太傅,謚襄敏。
弘治十二年,新科進士王陽明奉旨送王越靈柩回??h安葬,奉工部委派監(jiān)督營造王越的墳?zāi)埂?div id="ipspme6" class='inline' id='people_50323_3_55_comment'>
??h流傳有王陽明夢中得王越寶劍的傳說。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496 【介紹】: 明淮安府山陽人,字本清。
景泰五年進士。
成化中累官大同巡撫。
孝宗立,召為戶部侍郎。
弘治四年,進尚書。
能為國家惜財用,每廷議用兵,輒堅持不可。
惟變鹽法,令淮商以銀代糧,鹽課增而邊鎮(zhèn)儲糧減。
九年,乞休歸卒。
維基
葉淇(1426年—1501年),字本清,直隸淮安衛(wèi)(今江蘇淮安市)人。景泰甲戌進士,歷仕四朝,弘治間官至戶部尚書。先祖是南宋宰相葉衡,世居金華。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授御史。天順初年,因得罪石亨,出京擔任武陟縣知縣。歷清江縣、寶坻縣知縣,皆有惠政。成化五年(1469年),經(jīng)推薦,超擢廣西按察司僉事。歷陜西副使。成化十九年(1483年)升河南按察使。累官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山西,調(diào)巡撫大同,贊理軍務(wù)。孝宗即位,召為戶部右侍郎,轉(zhuǎn)左侍郎。弘治四年(1491年),代李敏為戶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弘治五年(1492年),葉淇將開中法(納糧開中)變?yōu)檎凵ǎㄖ苯佑冒足y換鹽引),徽商挾其在兩淮的優(yōu)勢迅速發(fā)展起來。弘治九年(1496年)四月退休,弘治十四年(1501年),去世。李東陽為其撰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2—1507 【介紹】: 明江西弋陽人,字玉卿。
成化十四年進士。
由景陵知縣擢南京御史。
弘治二年,因劾南京守備中官蔣琮,被逮赴京論鞠,謫判桂陽。
遷慶遠知府,擊斬當?shù)厣贁?shù)民族首領(lǐng)韋七旋、韋萬妙。
升右江兵備副使,獻策平岑猛,請改流設(shè)官,廷議從之。
仕終河南按察使,引疾歸。
維基
姜綰(1452年—1507年),字玉卿。江西弋陽人。成化戊戌進士。江西鄉(xiāng)試第六十三名舉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登會試244名,三甲216名進士,由景陵縣知縣舉薦為南京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弘治二年(1489年),因與南京守備太監(jiān)蔣琮因蘆場事對抗,下南京三法司。不久恢復官職,同官孫纮、劉遜、金章、紀杰、曹玉、譚肅、徐禮、余浚,給事中繆樗等人均牽連,貶為桂陽州判官,改寧國府同知,再升慶遠府知府,期間平定叛亂有功,被總督劉大夏舉薦為右江兵備副使。起用為河南按察使,因病辭職回鄉(xiāng)。正德二年卒于家,享年五十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河間府東光人,字廷陳,一作時陳,號龍灣。弘治三年進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嘉靖初,為吏部尚書。時議建世室以祀世宗生父,紀執(zhí)不可,議遂寢。又奏言人材當惜,帝不納。以老病歸。卒年七十余。
維基
廖紀(1455年—1532年),字時陳,又字廷陳,號龍灣,直隸河間府東光縣(今河北省東光縣)人,官至吏部尚書。
庚子科(1480年)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七十五名舉人。
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二甲第八十九名進士。
都察院觀政,授吏部考功司主事,歷遷考功司、文選司郎中。
正德四年(1509年),任太仆寺少卿。
次年改太常寺少卿。
正德五年,任四夷館卿。
正德七年(1512年),任太常寺卿。
正德九年,任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廠,期間拒絕授受賄賂。
正德十二年,升任吏部右侍郎。
正德十四年,任吏部左侍郎。
明世宗即位后,拜為南京吏部尚書。
嘉靖元年(1522年),改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wù)。
此后被彈劾罷免。
嘉靖三年,大禮議方定,吏部尚書楊旦赴召,途中彈劾張璁、桂萼,張璁、桂萼一黨的陳洸遂彈劾楊旦而舉薦廖紀,明世宗遂罷免楊旦,以廖紀取代。
廖紀則上疏推辭道:“臣已經(jīng)七十歲,精力不如喬宇,聰明不如楊旦。
”當時世宗正厭惡此兩人,遂沒有批準。
光祿署丞何淵請建世室,祀興獻帝,下廷議,廖紀持不可。
此后三邊總督楊一清召還內(nèi)閣,張璁等欲起用王瓊,廖紀則舉薦彭澤、王守仁,世宗沒有批準。
此后則以鄧璋、王憲名上,竟用王憲。
嘉靖五年正月,御史張袞、喻茂堅、朱寔昌以世廟禮成,請寬恕大禮議中得罪的諸臣,張璁、桂萼亦以為請,奏章俱下吏部。
廖紀等人列上四十七人,但世宗卻沒有批準。
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勛而救馬永被謫官,給事中沈漢等救。
廖紀從容對答,并舉薦馬永和楊銳,得到世宗批準。
廖紀此后因老辭職,得到批準。
歷加太子太保、進少保,賜敕乘傳。
卒贈少傅,謚僖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5—1524 【介紹】: 明浙江桐廬人,字良佐。俞藎子。弘治三年進士,授長清知縣。正德六年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治水蘇、杭諸府,民享其利。尋進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先后鎮(zhèn)壓姚源王浩八、醴源徐九齡。嘉靖改元,以右都御史總督漕運。青州礦徒王堂等起事,自山東突入河南。諫督諸軍鎮(zhèn)壓,破之。未幾,召掌都察院事。卒謚莊襄。
維基
俞諫(1455年—1524年),字良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嚴州府桐廬縣(今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人,官至右都御史。
俞藎之子。
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二十九名舉人。
弘治三年(1490年)聯(lián)捷庚戌科三甲第三十二名進士,授山東長清縣知縣,升任南京監(jiān)察御史。
正德初,出為河南按察使司僉事,剿捕嵩縣雪花崖起事首領(lǐng)呂梅。
不久,改山西僉事。
正德三年(1508年),升江西布政使司參議,平定大帽山民變。
再升廣東按察使司副使,途中召為大理寺少卿。
正德六年(1511年),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治理蘇州、杭州等地水患,修治圩塘,百姓享其功勞。
進右副都御史,提督操江。
正德八年,姚源王浩八率眾民變,明武宗命俞諫替代陳金督江西、浙江、福建諸軍討伐。
當時王浩八有一萬余部隊,屯兵于浙江開化,被同知伍文定等所敗,隨后逃亡江西德興,以所執(zhí)都指揮白弘、江洪為任職,求按察使王秩招撫。
王秩接受,但王浩八反悔,佔領(lǐng)貴溪裴源山,收復余眾,連營十里。
俞諫于是下令王秩與副使胡世寧、參政吳廷舉佔領(lǐng)各地要害,而親自與都督李鋐乘夜冒雨進攻,攻破并俘虜斬殺數(shù)千人,并生擒王浩八。
其黨羽潰走玉山,俞諫則與南贛巡撫周南、江西巡撫任漢再次進攻并斬獲七百馀人。
剩下叛軍逃亡姚源,俞諫則命吳廷舉等進剿逼擒。
民變之事仍然不休,王垂七、胡念二等繼續(xù)叛變,殺害按察使司副使李情、及饒州通判陳達、秦碧,指揮邢世臣等,俞諫隨后再次率兵平亂。
隨后兼任江西巡撫,次年出擊臨川民變,升都察院右都御史,仍兼江西巡撫。
群盜悉平。
寧王朱宸濠命張鰲山諫,正德十一年(1515年),俞諫被召還,致仕歸鄉(xiāng)。
嘉靖元年(1522年),因舉薦,俞諫得到起用并擔任故職,并任漕運總督。
青州礦盜王堂等起義,在東昌、兗州、濟南等地流竄搶劫。
都指揮楊紀及指揮楊浩等進攻,楊浩戰(zhàn)死,楊紀被免。
世宗責怪山東將吏,御史諸臣分道逐賊,義軍流劫金鄉(xiāng)、魚臺間。
突然進攻曹州,準備渡過黃河,但未能實現(xiàn),遂再次掠奪考城等黃河西岸。
而當時王友賢等率眾掠祥符、封丘,南抵徐州。
河南及保定等地紛紛告急。
廷議以諸道巡撫權(quán)位相埒,命俞諫與都督魯綱并提督兩畿、山東、河南等軍務(wù),節(jié)制各地軍隊。
當時,義軍在考城再次出現(xiàn),官軍欲追繳,而河南義軍張進引三百騎馳至,雙方交戰(zhàn),官軍大潰,將士死者八百余人。
俞諫于是改用連營相進之計,義軍勢力遂消亡。
同年秋,召回掌管都察院事。
又過一年后去世,贈太子太保,謚莊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1—1534 【介紹】: 明河南靈寶人,字廷綸,號函谷山人。許進次子。弘治十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劾中官苗逵貪肆,進刑科右給事中,改翰林檢討。進忤劉瑾削籍,誥亦謫為全州判官。父喪歸,家居授徒講學。嘉靖初起南京通政參議,官至戶部尚書。有《通鑒綱目前編》。
維基
許誥(1471年—1534年),字廷綸,號函谷,河南河南府陜州靈寶縣人。
許進次子。
許贊、許論之兄。
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進士,授戶科給事中,出視延綏軍儲等事,得到明孝宗嘉獎。
后彈劾監(jiān)督中官苗逵貪污罪,進為刑科右給事中。
正德元年(1506年),其父許進擔任兵部尚書,根據(jù)明朝法律,大臣之子不能擔任言官職位,于是改為翰林院檢討。
當時恰逢許進忤逆劉瑾削籍,許誥亦被謫為全州判官。
父喪歸養(yǎng),久之,因舉薦起用為尚寶司丞。
嘉靖年間,起用為南京通政參議,改翰林院侍講學士,升太常寺卿掌國子監(jiān)。
嘉靖十一年(1532年),升吏部右侍郎,同年冬改為南京戶部尚書。
十三年(1534年)卒于任,贈太子太保,謚莊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3—1548 【介紹】: 明河南靈寶人,字廷美。許進子。弘治九年進士。嘉靖中歷官刑部、戶部、吏部尚書。時嚴嵩柄政,贊懾嵩不敢抗。二十三年,以嵩引薦,詔以本官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wù)。政事一決于嵩,無所可否。久之加少傅,以年老數(shù)乞休,忤帝,落職閑住。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美,靈寶人。弘治丙辰進士,累官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贈少師謚文簡有松皋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七
贊字廷美,靈寶人。弘治丙辰進士,授大名推官。入為御史,改編修,以忤劉瑾講知臨淄縣。瑾誅,起浙江僉事,進副使,改山西提學副使,歷四川參政、按察使,召拜光祿寺卿。遷刑部侍郎,進尚書,改戶部、吏部,進少保兼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wù)。卒贈少師,謚文簡。有《松皋集》二十六卷。 田按:文簡家門鼎盛。予嘗過靈寶,見路旁神道碑林立,皆許氏也。及檢史,乃知襄毅許公以知兵通敏,位尚書。襄毅八子三尚書,太子太保誥,太子太保論,及文簡也,皆以甲科任事才敏見稱?!稄m州別集》錄宗門盛事,以福州之林、靈寶之許為稱首。然襄毅遇劉瑾,以委蛇徇意,不免削籍,文簡遇分宜以柔和易制,幸躋臺輔。季世之居通顯,難矣哉!
維基
許贊(1473年—1548年),字廷美,號松皋,河南河南府陜州靈寶縣人,弘治丙辰進士,嘉靖時累官刑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
許進第三子。
許誥之弟,許論之兄。
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九年(1496年)聯(lián)捷丙辰科進士。
任大名府推官,十五年(1502年)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避父職,正德二年(1507年)十一月改翰林院編修。
其父被劉瑾迫害,許贊受牽連貶官,出為臨淄縣知縣,丁父憂,服闋,升浙江按察司僉事,升副使,理海道,十四年(1519年)七月改山西督學副使,又調(diào)山東副使。
明世宗繼位,十六年(1521年)八月升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升四川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嘉靖四年(1525年)八月轉(zhuǎn)浙江左布政使,入為光祿寺卿,六年(1527年)九月升刑部右侍郎,以辨疑獄知名。
七年(1528年)七月升刑部左侍郎。
后因刑部尚書高友璣被彈劾,八年(1529年)任刑部尚書,檢舉揭發(fā)多起貪污賄賂。
十年(1531年)改任戶部尚書,后母喪歸省,服未闋,十四年(1535年)任吏部尚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二十二年(1543年)入閣兼文淵閣大學士,與禮部尚書張璧、嚴嵩一同參與機務(wù),“政事盡決于嵩”,加少傅,再三上疏,自請退休。
贈少師,謚文簡。
筑有花園口,位于鄭州北郊的黃河岸邊,佔地540畝,遍植奇花異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6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誠甫,號致齋。正德九年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員外郎。嘗從王守仁論學。朱宸濠反,上防江三策。武宗南征,抗疏諫,尋告歸。嘉靖二年起南京刑部郎中,在大禮議中,與張璁、桂萼聯(lián)疏,頗合世宗意。官終禮部侍郎。
甬上耆舊詩·卷十一
先生字誠甫。
中進士,官兵部曹。
時王文成公方論學,先生在其門,稱高弟。
宸濠初反,先生上江防三策,為大司馬喬公所重,復上諫南巡疏。
武宗幸南都,百官服罩甲衣以朝,先生約言官共奏,不宜服褻不果,即移疾歸。
尋起刑部,會張、桂諸臣方議大禮,舉朝嘩之,先生持論獨與合。
至署丞何淵請睿宗入太廟,即具疏力言不可。
出守吉安。
下車首建白鷺洲書院,以學道教諸生。
宸濠遺孽朱祥阻隘嘯眾,白日乘肩輿橫行城市中,吏不敢問。
先生潛發(fā)兵布賊舍左右,候除夜,牒郡從事他出,猝至其所。
賊方聚飲酣,伏發(fā),立縛祥父子及其黨,無一人得脫,盡斬之。
人謂先生計略足方文成也。
巨寇既平,次治奸吏,次決健訟,次行清里法,次行團甲法,次修義倉,行備荒法,俱有條緒。
稍遷福建鹽運使,召修明倫大典,晉光祿卿。
輯光祿須知,為疏以進。
略曰:帝王謹?shù)?,于供御飲食,至為切近?div id="1556t5p" class='inline' id='people_55661_1_16_comment'>
防奢止欲,養(yǎng)德養(yǎng)身,不可不慎。
唯宗廟薦食,所在必虔,乞定制,使祀有常式,薦有常品,膳有常味,賓賜有常格,多寡有常數(shù),使貪饞無所干利。
上納之,著為令。
遷兵部侍郎。
編修楊名以論權(quán)貴下獄,詔窮治主者。
時在議禮大獄,后黨議漸生,先生疏言:楊名罪不罪,宜有定法。
然罪一楊名,而必求主使之人,延及善類,將盡于一網(wǎng),其關(guān)國家元氣不小。
乞得寬名罪,無窮其事。
上為霽威,然坐是竟出為福建參政。
召補禮部侍郎。
莊肅皇后崩,廷議欲從殺禮,先生力爭之。
廣寧兵變,復疏請擒治渠魁,以昭國體,者韙之。
未幾卒。
先生為人溫恭廉靜,然風節(jié)最著,未嘗為貴勢所詘。
至其應(yīng)變成務(wù),沈幾默運,每確有定力。
時以為傳文武之學而能見諸用,當以先生舉首焉。
維基
黃宗明(?—1536年),字誠甫,號致齋,原姓薛,后復姓黃,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寧波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進士出身。官至禮部侍郎。正德八年(1513年)舉癸酉科浙江鄉(xiāng)試,正德九年(1514年)聯(lián)捷甲戌科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升員外郎,曾經(jīng)跟從王守仁學習。寧王朱宸濠謀反,曾上江防三策。明武宗南征時,曾經(jīng)上疏勸阻,被罷免歸鄉(xiāng)。嘉靖二年(1523年),起為南京刑部郎中。大禮議中,因支持明世宗立生父為皇考,嘉靖四年(1525年)升任吉安府知府、福建鹽運使。嘉靖六年(1527年),召修《明倫大典》,因母陳淑人喪丁憂去官。除服,八年七月召拜為光祿寺卿。嘉靖十一年(1532年)四月,升任兵部右侍郎。同年冬,因為翰林院編修楊名因彈劾汪鋐下詔獄,話語牽連同官程文德等一同入獄。世宗下詔書責察主謀者,恰逢黃宗明上疏勸阻,引起世宗大怒,并被稱為主謀,下詔獄。貶為福建右參政。次年(1533年)九月,世宗因念及其在大禮議中功勞,召回,升為禮部右侍郎。轉(zhuǎn)左侍郎,十五年冬卒于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0—1567 【介紹】: 明江西分宜人,字惟中,號介溪。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移疾歸,結(jié)交名流,讀書鈐山十年,以詩文獲盛名。還朝,進侍講。世宗時累官為禮部尚書,以佞悅當上意,撰青詞獨能稱旨。嘉靖二十一年任武英殿大學士,入直文淵閣。二十三年,代翟鑾為首輔。累加至華蓋殿大學士、太子太師。嵩一意媚上,竊權(quán)罔利,與子世蕃父子濟惡,橫行公卿間。構(gòu)殺夏言、曾銑、張經(jīng)等,治劾己者楊繼盛等至死,引黨羽趙文華、鄢懋卿等居要地,專政二十年之久。后帝漸厭其橫。四十一年,徐階所親御史鄒應(yīng)龍抗疏極論世蕃不法狀,嵩因而罷官。后又因御史林潤劾其家居不法事,革職為民,寄食墓舍而死。有《鈐山堂集》。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介溪,分宜人。官宰相。有鈐山堂集。
維基
嚴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字惟中,號介溪,又號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間權(quán)臣,官至內(nèi)閣首輔、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
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旋病休歸里。
嚴嵩讀書八載,詩文峻潔,聲名始著。
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還朝復官。
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奉命祭告顯陵,歸而極言祥瑞,世宗喜。
幾年內(nèi)先后遷其為吏部右侍郎,進南京禮部尚書,兩年后改任吏部尚書。
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賀萬壽節(jié)至京師。
時值廷議重修《宋史》,遂留京以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銜主持其事。
他善伺帝意,以醮祀青詞,取得寵信,加為太子太保。
二十一年(1542年),拜武英殿大學士。
入直文淵閣,仍掌禮部事。
后解部事,專直西苑;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
嚴嵩一意媚上,竊權(quán)罔利,專擅國政近二十年。
士大夫側(cè)目屏息,不肖者奔走其門,行賄者絡(luò)繹不絕。
嚴嵩戕害他人以成已私,并大力排除異已。
他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招權(quán)納賄,肆行貪污,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晚年,以事激怒世宗,為世宗所疏遠,被抄家去職,兩年后而歿。
著有《鈐山堂集》40卷。
共 5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