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陸樹聲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48—約798或799,一作約737—約799 【介紹】: 唐河中蒲人,祖籍范陽,字允言。自玄宗天寶末至代宗大歷初,屢舉進士不第。德宗建中間,渾瑊辟為元帥府判官。貞元中,以韋渠牟薦,德宗召之內(nèi)殿,令和御制詩,超拜戶部郎中。尋卒。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時號“大歷十才子”。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9? 字允言,郡望范陽(今河北涿州),籍貫蒲州(今山西永濟西)。玄宗天寶末曾舉進士不第。安史亂起,避地江西鄱陽,與吉中孚為林下之友。代宗大歷初年屢試不報,經(jīng)宰相王縉、元載舉薦,授閿鄉(xiāng)尉,遷集賢院學士、秘書省校書郎,后出為陜府戶曹參軍、河南密縣令。德宗建中初(780)任昭應縣令,四年冬朱泚叛亂,一度陷于賊中。翌年,渾瑊辟為判官。亂平,隨渾瑊鎮(zhèn)河中,官至檢校戶部郎中。貞元十三、十四年間(797、798),舅韋渠牟于德宗前稱其才,召入內(nèi)殿,令和御制詩。未幾卒于河中。綸夙負詩名,為“大歷十才子”之一。其詩多為送別贈答、奉陪游宴之作,軍中之作則多慷慨之音,以《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臘日觀咸寧王部曲娑勒擒豹歌》等為善。盧綸工于敘事,兼擅眾體,古詩歌行不乏氣勢,律詩亦洗練明快,《晚次鄂州》、《長安春望》、《送李端》等均為大歷名篇。胡震亨云:“盧詩開朗,不作舉止,陡發(fā)驚彩,煥爾觸目。篇章亦富埒錢、劉。以古體未遒,屈居二氏亞等?!?《唐音癸簽》卷七)王士禛則以之為“大歷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話》卷四)。生平見《舊唐書·盧簡辭傳》、《新唐書·文藝傳下》、《唐才子傳》卷四。今人王達津《盧綸生平系詩》、傅璇琮《盧綸考》考其事跡頗詳?!?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詩集10卷,已佚,今所傳10卷本皆非全本。《全唐詩》編為5卷。今有劉初棠《盧綸詩集校注》。
唐詩匯評
盧綸(748-約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郡望出范陽(今河北涿縣)。安史亂起,寄居鄱陽。大歷初,舉進士不第。元載薦以為閿鄉(xiāng)尉。遷密縣令。建中初,為眧應令。渾城任京城西面副元帥,召為判官?,A鎮(zhèn)河中,綸亦隨之,檢校戶部郎中。貞元十四年,其舅太府卿韋渠牟得幸德宗,表其才,召見禁中,令和御制詩。居無何,卒。綸工詩,為“大歷十才子”之一。有《盧綸詩集》十卷,已佚。有《盧綸詩集》三卷行世。《全唐詩》編詩五卷。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大歷中,詩人李端、錢起、韓翃輩能為五言詩,而辭情捷麗,綸作尤工。
至貞元末,錢、李諸公凋落,綸嘗為懷舊詩五十韻,敘其事曰“吾與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fā)、崔補闕峒、耿拾遺湋、李校書端,風塵追游,向三十載。
數(shù)公皆負當時盛稱,榮耀未幾,俱沉下泉。
傷悼之際,暢博士當追感前事,賦詩五十韻見寄,輒有所酬,以申悲舊,兼寄夏侯審侍御。
”其歷言諸子云:“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靈,掌賦若吹籟,間言如建瓴。
郎中善馀慶,雅韻與琴清,郁郁松帶雪,蕭蕭鴻入冥。
員外真貴儒,弱冠被華纓,月香飄桂實,乳溜瀝瓊英。
補闕思沖融,巾拂藝亦精,彩蝶戲芳圃,瑞云滋翠屏。
拾遺興難侔,逸調(diào)曠無程,九醞貯彌潔,三花寒轉(zhuǎn)馨。
校書才智雄,舉世一娉婷,賭墅鬼神變,屬辭鸞鳳驚。
差肩曳長裾,總轡奉和鈴,共賦瑤臺雪,同觀金谷笙。
倚天方比劍,沉水忽如瓶。
君持玉盤珠,寫我懷袖盈,讀罷涕交頤,愿言躋百齡。
”綸之才思,皆此類也。
后村詩話
盧綸、李益善為五言絕句,意在言外。
時天彝《唐百家詩選評》
盧綸與李益中表,唱酬交贊,在大歷十才子中號為翹楚。
唐才子傳
綸與吉中孚、韓翃、耿湋、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夏侯審、李端,聯(lián)藻文林,銀黃相生,且同臭味,契分俱深,時號“大歷十才子”。唐之文體,至此一變矣。綸所作特勝,不減盛時,如三河少年,風流自賞。
唐音癸簽
盧詩開朗,不作舉止,陡發(fā)驚彩,煥爾觸目,篇章亦富埒錢、劉。以古體未遒,屈居二氏亞等。
《匯編唐詩十集》
唐云:盧詩尚樸,別是一種風味,恨篇各有瑕,似乏全力。鐘愛其僻,所選獨富,要不可作正法門。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允言才情雄灝,律詩煮古為餌,眼以石漿,氣之所噓,俱成金鵲腦,中唐詞壇赤幟也。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繼儒曰:盧詩奇悍之中,自饒雅致。
《詩源辨體》
七言古,盧氣勝于劉,才勝于錢,故稍為軼蕩而有格,但未能完美耳。
《唐詩評選》
大歷、貞元,國幾于亡,音乃亂矣。盧綸、耿湋當為風氣所攝。
《載酒園詩話又編》
劉長卿外,盧綸為佳。其詩亦以真而入妙。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貌衰緣藥盡,起晚為山寒”、“語少心長苦,愁深醉自遲”、“顏衰重喜歸鄉(xiāng)聞,身賤多慚問姓名”、“高歌猶愛《思歸引》,醉語惟夸漉酒巾”、“故友九泉留語別,逐臣千里寄書來”,皆能使人情為之移,甚者欷戲欲絕。寫景之工,則如“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上方月曉聞僧語,下界林疏見客行”、“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折花朝露滴,漱石野躲清”、“泉急龜依藻,花繁鳥近人”、“路濕云初上,山明日正中”、“人隨雁迢遞,棧與云重疊”,悉如目見也。
《大歷詩略》
盧允言詩意境不遠,而語輒中情,調(diào)亦圓勁,大歷妙手。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大歷諸子兼長七言古者,推盧綸、韓翃,比之摩潔、東川可稱具體。
養(yǎng)一齋詩話
大歷十老子,盧綸第一,吾鄉(xiāng)吉侍郎中孚第二。盧詩清高,可以與劉文房區(qū),不愧稱首。吉嘗薦盧于朝,盧集憶吉詩甚多,兩人蓋萬相契也。
潘德衡《唐詩評選》
綸詩五絕進作勁健語;七律則情致深婉,有一唱三嘆之音。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王筠、庚信。七古為優(yōu),明茂相宣,在君虞之亞;《冬日登城》首,太白之遺也。絕句清英獨秀,工寫神情。排律端凝,尚見陳隋實務。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會。
云谷其號也。
嘉善懷氏子。
二十受具。
修天臺小止觀。
往郡之天寧。
問所修何如于法舟濟公。
公曰。
夫?qū)W以悟心為主。
止觀之要。
不離身心氣息。
何能脫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師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盡而不知。
碗忽墮地。
猛然有省。
恍如夢覺。
公與印可。
自是韜晦叢林。
陸沉賤役。
閱鐔津集。
見明教翁護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頂戴禮誦。
至終夕不寐。
入京。
寓天界毗盧閣下。
精進行道。
嘗入定數(shù)日不起。
三年人無知者。
復愛棲霞幽深。
結(jié)庵于千佛嶺下。
始為陸五臺公見知。
時棲霞久廢。
陸公矢興復之愿。
請師住持。
師舉嵩山善公應命。
移居山最深處。
曰。
天開巖吊影如初。
一時宰官居士。
因陸公開導。
多造巖參。
請師一見。
即問。
日用事無論貴賤僧俗。
入室略無寒溫。
必展蒲團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觀甚至。
終日竟夜無一語。
臨別必叮嚀曰。
人命無嘗無空過日。
再見。
必問別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無以應。
即欲見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規(guī)益重。
雖無門庭施設。
使見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師一以等心相攝。
從來接人。
軟語低聲。
一味平懷。
未嘗有辭色。
時士大夫歸依者。
日益眾。
又不能入山。
愿請見者。
師以化導為心亦就見。
歲一往來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則在家二眾。
歸之如繞華座。
師一視如幻化人。
曾無一念分別心。
故親近者。
如嬰兒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鶴悅公。
實出其教。
師憫禪道絕響。
于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結(jié)坐禪期于天界。
學人請問直捷用心處。
師曰。
舉不顧即差互。
擬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終日吃飯。
不嚼粒米。
終日行路。
不踏穿地。
終日穿衣。
不掛寸絲。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應。
有宰官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曰。
有水皆含月。
無山不帶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師曰。
不得將龜作鱉。
師護法心深。
不輕初學。
不慢毀戒。
僧有不律。
亦不棄之。
委曲引誘進于善。
或有干法紀者。
師聞不待求而往救。
必懇懇當事。
乃曰。
佛法付囑王臣為外護。
唯在仰體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聞者莫不改容。
釋然必至解脫而后已。
然竟罔聞于其人。
聽者亦未嘗以多事為煩。
久久皆知出于無緣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時。
參師于山中。
對坐三晝夜不瞑目。
師問曰。
公何無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無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無他妄想耳。
師曰。
我將以公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豈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過積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進士。
有子嗣憨師。
為小師時。
侍師彌謹。
一日請曰。
說者謂。
某甲壽不長奈何。
師曰。
壽夭乃生死法。
參禪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則鬼神覷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師將北行。
師誡之曰。
古人行腳。
單為提明。
己躬下事爾。
當思。
他日何以見父母師友。
慎毋虛費草鞋錢也。
其善誘掖人類如此。
歲壬申。
嘉禾吏部尚書默泉吳公。
刑部尚書澹泉鄭公。
太仆五臺陸公。
與弟云臺。
同迎師歸故山。
諸公。
時時入室問道。
每見必炷香請益。
執(zhí)弟子禮。
紫柏師。
平泉陸公。
思庵徐公。
謁師叩華嚴宗旨。
師發(fā)揮法界圓融之妙。
皆嘆未曾有。
當江南禪道草昧之時。
出入多口之地。
始終無一議之者。
則師操行可知已。
師居鄉(xiāng)三年。
所蒙化者千萬計。
一夕四鄉(xiāng)之人。
見師庵中發(fā)火。
及明視之。
師已寂然而逝矣。
時萬歷乙亥正月也。
世壽七十五。
僧臘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
釋法會,字云谷,姓懷氏,嘉善胥山人也。幼有逸志,頗厭塵囂,投邑大云寺出家。初習瑜珈,會每嘆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年十九,決志操方,乃登壇受具,聞天臺小止觀法門,專精修習。時法舟濟禪師續(xù)徑山之道,掩觀于郡之天寧,會往參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nèi)外脫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豈西來意耶?學道必以悟心為主。”會悲仰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令重下疑情。會依所教,日夜參究,寢食俱廢。一日就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復請益舟,乃印可。閱《宗鏡錄》,大悟唯心之旨,從此一切經(jīng)教及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于是,韜晦叢林,陸沈賤役。偶讀《鐔津集》,見明教大師護法深心,初禮觀世音尊,日夜稱名十萬聲。會愿效其行,遂載觀世音像,徹宵不寐,禮拜經(jīng)行,終身不懈。時江南佛法禪道絕然無聞,會初至金陵,寓天界毗盧閣下行道,見者稱異。魏王聞之,乃請于西園叢桂庵供養(yǎng),會住此入定三日夜。居無何,西林永寧請住報恩寺之三藏殿,會危坐一龕,絕無將迎,足不越閫者三年,人無知者。偶有權貴人游至寺,見會端坐以為無禮,謾辱之,會拽杖之攝山棲霞。棲霞者,本梁時開山,武帝鑿千佛嶺,累朝賜供贍田地。但道場荒廢,殿堂為虎狼所穴,會愛其幽深,遂誅茅于千佛嶺下,塊然獨處,影不出山。時有盜侵之,竊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離庵,左右人獲之,送至,會食以飲食,盡其所有持去,由是聞者感化。太宰五臺陸公初仕祠部主政,訪古道場,偶游棲霞,見會氣宇不凡,雅重之。信宿山中,欲重興其寺,以會為主持,會堅辭,舉嵩山善以應命。善盡復寺故業(yè),建禪堂,開講席,江南叢林實肇于此,會之力也。道場既開,往來者眾,會乃移居于山之最深處,曰天開巖,吊影如初。一時士大夫開風造謁,會目無貴賤,不問道俗,入室必擲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觀本來,甚至終日竟夜無一語,臨別必叮嚀曰“無空過日”,再見必問“別后用心難易若何”。非深造有得,則茫無以應。蓋慈念愈切,繩糾益嚴,雖無門庭設施,見者望崖不寒而慄。了凡袁公未第時參謁山中,相對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謹,事詳《省身錄》。丙寅冬,憫禪道絕響,乃集五十三人結(jié)坐禪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眾同參,指示向上一路。會垂老悲心益切,雖最小沙彌一以慈眼視之,遇之以禮,凡動靜威儀無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誘,見者人人以為親已。尋常示人,特揭唯心凈土法門,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攝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終身禮誦,未嘗一夕輟。居鄉(xiāng)三載,所蒙化者以千萬計。一夜,四鄉(xiāng)之人見庵中火發(fā),及明趨視,會已寂然矣,時萬歷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壽七十有五,臘五十,茶毗葬于寺右。憨山感其發(fā)跡入道因緣,親蒙開示,禮塔于棲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見聞而為之傳,推為中興禪道之祖。惜機語失錄,無以發(fā)揚秘妙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16—1586 【介紹】: 明常州府宜興人,字思節(jié),號履庵。嘉靖二十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歷江西僉事,湖廣參政,山東按察使,廣東左布政使。所在多有建樹。萬歷初任禮部尚書,條陳崇儉等事。后以忤首輔張居正,謝病去官。卒謚文恭。有《履庵集》。
滄海遺珠
萬士和(1516-1586)字思節(jié),號履庵,常州府宜興人,嘉靖二十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著有《萬文恭公文集》十二卷,《履庵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思節(jié),宜興人。嘉靖辛丑進士,歷官禮部左侍郎謚文恭有摘槁
維基
萬士和(1516年—1586年),字思節(jié),號履庵、履庵,謚文恭,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省宜興縣)人。
嘉靖十九年(1540年)應天府鄉(xiāng)試中第九名舉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聯(lián)捷辛丑科會試第137名,二甲第58名進士,改庶吉士,授禮部主事。
父喪丁憂期滿,請求照顧老母,改南京兵部主事。
升任江西僉事,一年裁減上供瓷器上千件。
調(diào)任貴州提學副使,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升任湖廣右參政。
安撫、接納了二十八寨的苗民叛亂,因功被賞賜銀幣。
營造三殿的工程動工,采集木料的使者交錯紛繁。
因為有萬士和的謀劃備至,百姓賴以安寧。
四十年(1561年)閏五月調(diào)任江西按察使,赴任超過日期,被彈劾而免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再次起用,擔任山東按察使,五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嘉靖四十四年二月,改任江西左布政使。
再調(diào)任廣東左布政使。
政事以往專門由左職決定,萬士和稱:“朝廷設置左右布政,如同左右手,沒有輕重高低。
”于是與右使相約分日辦事。
嘉靖帝召見,四十五年二月任命他為應天府府尹,六月升任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南京糧儲。
督導南京的糧食儲備,奏請六項便利百姓的事,十一月任南京戶部右侍郎。
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改任戶部右侍郎,總督倉場。
二年正月,改任禮部右侍郎職,九月晉升為本部左侍郎。
四年六月四次上疏稱病致仕,被許回鄉(xiāng)。
明神宗即位,隆慶六年(1572年)七月,萬士和出任原官,管南京禮部右侍郎事,萬歷元年(1573年)二月改管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事務。
禮部尚書陸樹聲離職。
張居正采納陸樹聲的建議,于十二月召萬士和接替。
上任后,萬士和逐條奏陳崇尚節(jié)儉數(shù)事。
因災異屢現(xiàn),奏請閉寵幸之門,容納剛直,淘汰冗員、抑制分外求請,大都觸犯了當時的權貴。
俺答汗與部屬貢奉馬匹,邊防大臣奏請增加對他們的官方獎賞。
萬士和稱賞賜有規(guī)定的數(shù)額,不要依從邊防大臣額外的請求,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
方士倚仗馮保請求封官,萬士和堅決不同意。
成國公朱希忠去世,張居正同意贈封為王,萬士和極力爭辯。
給事中余懋學議論事情被治罪,萬士和稱正直的大臣不應當責備。
因此屢次抵觸張居正。
萬歷三年(1575年)九月,禮科都給事中朱南雍乘機彈劾他,他便告病離去。
張居正去世后,請他出任南京禮部尚書,他再次上奏不赴任。
萬歷十四年卒,年七十一歲。
十五年二月贈太子少保,謚號文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22—1587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與成,號阜南。
陸樹聲弟。
嘉靖四十四年進士。
授嚴州府推官。
隆慶四年,任禮科給事中。
六年遷都給事中。
居職三年,直言上數(shù)十疏。
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為官清嚴,約束僚屬,屏絕聲色。
維基
陸樹德(1522年—1587年),字與成,別號阜南,榜姓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嘉靖乙丑進士。官至山東巡撫。父林鵠生三子,以家貧,次子樹聲入贅李氏,幼子樹德年十四,復入贅于薛氏,讀書于山寺中。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丙午科應天鄉(xiāng)試,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進士,都察院觀政,本年八月授浙江嚴州府推官。隆慶二年(1568年)六月行取,九月升任刑部湖廣司主事。隆慶四年(1570年)五月,改禮科給事中,十一月轉(zhuǎn)兵科右給事中,巡視京營。隆慶五年(1571年)二月,任會試同考官,轉(zhuǎn)左給事中,巡視內(nèi)十庫,又奉命冊封周、趙二王,八月升任禮科都給事中。神宗即位,陸樹德彈劾太監(jiān)馮保。隆慶六年(1572年)九月升尚寶司卿。萬歷三年(1575年)十月升應天府府丞。萬歷六年(1578年)三月,署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改南太常寺少卿,又署翰林、光祿、鴻臚,以忤馮保故,徘徊南中且七稔,足跡遍九列。萬歷九年六月,任南京太仆寺卿。萬歷十年三月,改北京太仆寺卿,十一月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十一年十二月以病辭職歸鄉(xiāng),萬歷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卒,年六十六歲。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常潤。
字大千。
號幻休。
江西進賢黃氏子。
幼失二親。
從父出游。
遂入佛牛山出家。
學攝心。
浮泛不得力。
誓遍參。
南詢?nèi)f松林公于徑山。
折而入都。
聽松秀二法師講楞嚴。
至圓明了知處。
忽有省。
復謁大方蓮公。
最后入少林。
參宗主小山書公。
言機相合。
如函蓋。
究進之力。
日益精勇。
一日舉洞山過水頌請益。
公詰之曰。
既不是。
渠畢竟是何人。
師于言下霍然。
以偈答曰。
若要識此人。
有個真消息。
無相滿虛空。
有形沒蹤跡。
曾為佛祖師。
嘗作乾坤則。
龜毛拂上清風生。
兔角杖頭明月出。
公囑令加護。
未幾辭去。
公授之偈。
以少室相累。
師謝未遑。
及公歸寂。
大眾迎師于都門。
三辭不獲已。
乃赴。
座下士百七人。
聞所未聞。
得未曾有。
咸謂寶鏡重光。
先堂頭付托得人矣。
嘗游五臺。
講法華于壽明寺。
眾見白光繞座。
偶行路次一精舍。
眾沙門。
羅拜稱祖師。
云。
昨夢伽藍神掃門。
旦日祖師過此。
今師適來。
師笑曰。
祖師過去久矣。
師居堂頭位。
且久卓然。
有古人之風。
大司馬汪公道昆謂。
師魁然修碩。
容止莊嚴。
其向應如洪鐘。
其普度如廣筏。
其砥波流如山立。
其隨機而顯化。
如珠走盤。
至其稟獨覺。
覺群迷日孳孳然。
以道自任。
(云云)。
信非虛語也。
以萬歷乙酉歲四月示寂。
大宗伯陸公樹聲。
文其石以頌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湖廣長沙人,俗姓羅,號象先。生而聰穎,年十五中秀才。尋遭家難,乃投南岳出家,依寶珠和尚受戒。有悟,南游駐錫天臺。日勤五悔,持《梵綱·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有間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從之學者甚眾。萬歷間以道高,賜紫衣。示寂后,武塘袁黃為之撰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真清。
號象先。
長沙湘潭羅氏子也。
生而穎異脩干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
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
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
此法門之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
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
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
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護。
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
密奏  張?zhí)筚n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師曰。
吾欲觀化。
無令人入。
聞吾擊磬聲。
當啟戶。
數(shù)日不聞動定。
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
師方排闥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
艷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
眾扣師室。
師從容語之曰。
圓宗無象。
滿教難思。
我若有宗可講。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
汝若有法可聽。
豈特頭上安頭。
實際卻為聲名之境。
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
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錙銖難入。
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
何須更煩忉怛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
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
偕師至毗陵永慶。
互以楞嚴參究。
荊山嘆曰。
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
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
師欲返初服。
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jié)千日之期。
已而復歸天臺古平田寺。
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
訂為方外交。
隨遷華頂天柱峰。
修大小彌陀懺六年。
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
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者戶外之履常滿。
一夕夢。
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
師方展拜。
傍有沙彌。
授與一牌書曰。
戒香薰修。
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蓋師日勤五悔。
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
嘗示眾曰。
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
遂令后學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
本自無愆誤造深罪。
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
不免識墮鐵城。
終未解脫。
汝等勉之。
萬歷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內(nèi)艱。
請師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
百日為期。
時臺郡王理邢某親登云嶠而設供焉。
戊子歲儉群盜蜂起。
相戒無敢入師之室。
??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芙蓉之席見招。
辭不赴忽謂眾曰。
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
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
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
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
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領徒五百說法此地。
昔螺溪寂法師請復臺教。
諦觀亦親禮足。
皆此寺也。
今為豪民奪之。
將為掩骨所。
竊思  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
誰之罪也。
遂罄衣缽贖歸之。
將謀興建。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
再畢返棹嘉禾龍淵。
欻抱疾告門人曰。
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
其富貴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缽遺囑弟子。
如法阇維。
盡發(fā)長物。
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
有勉服藥石者。
師謝曰。
生死藥能拒乎。
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
此人間世固不久矣。
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而已。
期于二十九日告終。
每日雖米漿不入于口。
與眾說無生法。
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別眾曰。
吾即逝矣。
無以世俗事累我。
眾請曰。
和尚往生凈土。
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眾曰。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畢泊然而逝。
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
手足溫軟怡容可掬。
吊者無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
舉火之際忽有片云。
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
煙焰起時異香充塞。
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
所聞種種隨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
紅者如桃。
白者如玉。
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
師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示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壽五十七。
臘三十八。
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
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象先。
長沙湘潭羅氏子。
生而穎異。
修干玉立。
威儀嚴肅。
不妄言笑。
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
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
常對賓朋。
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
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
過而目之曰。
此法門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
遂投南岳伏虎岳。
依寶珠和尚薙染。
受具足戒。
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
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
從珠游金陵。
探禹穴。
因舟觸岸有聲。
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護。
珠以年高。
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忽一日命師曰。
吾欲觀化。
無令人入。
聞吾擊磬聲。
當啟戶。
數(shù)日不聞動定。
師密窺牖隙。
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
師方排闥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師乃訪鹽官古跡。
駐錫覺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
講起信論于吉祥。
師乃率眾。
延唱臨濟宗旨。
眾扣師室。
從容語之曰。
圓宗無象。
滿教難思。
我若有宗可講。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
汝若有法可聽。
豈特頭上安頭。
實際卻為聲名之境。
三世諸佛。
歷代祖師。
不過以楔出楔。
隨迷遣迷。
是故會旨者。
山岳易移。
乖宗者。
錙銖難入。
況起信之旨。
大徹宗乘。
何須更煩忉怛。
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師乃南游天臺。
窮搜勝絕。
懷無見睹之高風。
誅茆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
赴石梁之社。
偕師至毗陵永慶。
互以楞嚴參究。
荊山嘆曰。
某所講經(jīng)。
雖精微于佛語。
聞師所論。
誠出卷于塵中。
師欲返初服。
而禮部唐公荊川。
留結(jié)千日之期。
已而復歸天臺。
古平田寺。
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
訂為方外交。
隨遷華頂天柱峰。
修大小彌陀懺。
六年。
暇則敷演十乘。
闡明三觀。
故四方學者。
攀蘿而至。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
聘說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沖涵。
聘講于桐川。
再畢返掉嘉禾龍淵。
歘抱疾。
告門人付衣缽。
遺囑弟子如法阇維。
盡發(fā)長物。
于五臺云棲西。
興五處飯僧。
卒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壽五十七。
臘三十八。
如惺抱骨建塔。
遷于寺西螺師山右。
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清,字象先,湘潭羅氏子。
生而穎異,修干玉成,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護。
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張?zhí)?,賜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
”數(shù)日不聞聲息,清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神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以清為唱臨濟宗旨,率眾叩其室,清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
”清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州留結(jié)千日之期。
已而復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交而去。
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戶外之履常滿。
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方展拜間,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蓋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
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
”萬歷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喪,乞清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
時臺郡邢主理親登云嶠而設供焉。
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室。
槜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芺蓉之席見招,辭不赴。
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
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領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
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之所。
竊思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
”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
有勉服藥石者,清謝曰:“生死,藥能拒乎?
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此人間世固不久矣。
”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終。
每日雖米漿不入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
”眾請曰:“此去往生凈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眾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蠕,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煙燄起時,異香充塞,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
清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
釋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5—1636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啟時累官南京禮部尚書。以閹黨柄政,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書法,初學顏真卿,又學虞世南,出入魏晉各大家,書風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畫,遠宗董源、巨然,近學黃公望、倪瓚,融其筆墨,自成清潤明秀一格。畫論標榜文人氣息,以佛教宗派喻畫史各家為“南北宗”,推崇南宗為文人畫之正脈,影響波及至今。卒謚文敏。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
詞學圖錄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敏。精于書畫鑒賞,富收藏,多書畫論著。其"南北宗"畫論影響深遠。工書畫,名重當世。有《畫禪室隨筆》、《容臺集》、《畫旨》等。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玄宰,華亭人。官禮部尚書。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玄宰,松江華亭人。萬歷己丑進士,改授庶吉士授編修出為湖廣提學副使召為太常卿歷遷禮部尚書追謚文敏有容臺集
維基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光居士,直隸華亭縣(今上海松江區(qū))人。
書畫家。
萬歷己丑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與邢侗、張瑞圖、米萬鐘合稱晚明四家。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十九日(1555年2月10日),董其昌生于南直隸松江府上??h(今屬上海市)董家匯,早年在平湖城西門馮大參家坐館當過塾師,愛好參禪曹洞宗,與新埭鎮(zhèn)泖口陸兆芳友好。
隆慶五年(1571年),十七歲參加松江府會考,因松江知府衷貞吉認為董寫字太差,只得第二名,從此發(fā)憤臨池,從學于陸樹聲、莫如忠等,得益不少。
萬歷七年(1579年)參加應天鄉(xiāng)試,見王羲之《官奴帖》唐摹本,驚嘆不已。
萬歷十六年(1588年)參加戊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
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第二甲第一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翰林院學習,禮部左侍郎田一俊病故,護喪到田氏的家鄉(xiāng)福建,萬歷二十年(1592年)春,獲授翰林院編修。
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皇長子朱常洛出閣講學,充任講官。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任湖廣按察司副使。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出任湖廣提學副使。
泰昌元年(1620年)明光宗即位,為太常寺少卿、掌國子司業(yè)事。
天啟二年(1622年)參修《泰昌實錄》。
天啟五年(1625年)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天啟六年(1626年)辭官。
崇禎四年(1631年)任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同閹黨阮大鋮過從甚密。
崇禎九年九月二十八日(1636年10月26日)戌時,董其昌病逝于松江居所,享壽八十一歲。
身后謚文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陜西耀州人,字之楨。萬歷五年進士。官御史。出視屯田,清權貴侵地九千六百余頃。張居正病重,薦其座主潘晟入內(nèi)閣,國與同官抗言不可,乃止。又極論中官馮保罪。首輔申時行欲置所不悅者十九人于察典,國堅決拒絕,并與主持察政之馬允登爭吵。出為四川副使。十九人因此得免。官至右都御史,巡撫保定。
維基
王國,字之楨,陜西西安府耀州(今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qū))人。
禮部尚書王圖之兄。
陜西鄉(xiāng)試第三十八名。
萬歷五年(1577年)登丁丑科進士。
選翰林院庶吉士,改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出視畿輔屯田,清理成國公朱允禎吞并民田。
曾舉薦王錫爵、陸樹聲、胡執(zhí)禮、耿定向、海瑞、胡直、顏鯨、魏允貞。
后出督南畿學政,因病歸。
后獲起用,掌河南道。
因與御史馬允登相毆,吏部尚書楊巍上聞,萬歷十五年(1587年),改外任四川副使,稱病歸里。
久之,起故官,蒞山西。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改督河南學政,遷山東參政。
召為太仆寺少卿。
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復出任山西副使,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任南京鴻臚寺卿。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任南京太常寺卿。
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任南京太仆寺卿。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任南京太常寺卿。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任南京通政使。
同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
后進右都御史,巡撫如故。
以剛介,為黨人所忌,因被彈劾乞求致仕歸鄉(xiāng)。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初名彥璋,字伯達,松江華亭人。萬歷己丑進士,授行人,累官南刑部侍郎。
維基
陸彥章,字伯達,號紫陽,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人。
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
其父陸樹聲特遺書戒之,書云:「于家則疑盈滿,于國則妨俊英,毋趨捷徑,毋昵權門,乃吾子也。
淡泊靜退,此吾四子家箴,兒自佩之。
」,此信傳至都下,聞者無不嘆服。。
使勿預館試,受行人司行人。
在職二年,乞歸侍親,朝廷對此嘉許,特給半俸,待遇前所未有。
父喪,服闕不出。
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即家拜光祿寺丞,不得已之官。
轉(zhuǎn)光祿寺少卿,遷太仆寺少卿,引疾歸。
天啟四年(1624年),以光祿寺卿召,堅辭。
崇禎二年(1629年),召為刑部右侍郎,因病未上。
次年卒。

人物簡介

簡介
張齡(1910~1979),湖南湘潭人。
字劍芬。
號“無諍居士”。
自幼悟性奇佳,九歲能文,鄉(xiāng)里目為神童。
十九歲時,任湖南彬州縣長。
此后歷任國民政府秘書等政界公職,并在東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校執(zhí)教。
張氏自幼崇信佛教,及長,先后皈依太虛、虛云、南亭等大師,且熱心于佛教弘法事業(yè)。
其書法及所撰詩、文、對聯(lián)頗為佛教界所稱道。
臺灣各大寺院之碑文、塔銘、對聯(lián)等,出諸其手者為數(shù)甚多。
故氏在臺灣佛教界享有“湖南才子”之美譽。
民國六十八年逝世,享年七十。
張齡老居士有佛門聯(lián)圣之稱,其作品多署名“張劍芬”。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