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77 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少修進士業(yè),未及隨計應試。后周世宗顯德中攝長沙縣丞。宋太平興國二年病卒。《詩話總龜》卷三五引《郡閣雅談》載其事跡,并錄詩1首,云是卒后其兄王仲偉于夢中所得。《全唐詩續(xù)拾》錄入。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560—1600 【介紹】: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歷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為白蘇齋。為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字伯修,公安人。萬歷丙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庶子贈禮部侍郎有白蘇齋集維基
袁宗道(1560年—1600年),字伯修,號玉蟠,一號石浦,湖廣公安縣(今湖北公安縣)長安里人,文學家,進士出身。萬歷七年(1579年)湖廣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十四年(1586年)會試第一(會元),殿試成二甲第一名進士(傳臚)。吏部觀政,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六年十月授翰林院編修,充經(jīng)筵展書官,十九年十月編纂六曹章奏,二十三年充正使纂修官,二十四年五月管理誥敕,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充東宮講官。二十六年七月升左中允,二十六年九月與范醇敬充武場考試官,二十七年五月升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掌司經(jīng)局篆,纂修、講讀如故,二十八年四月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讀,掌本坊印信,二十八年十一月病卒,終年四十歲。天啟初年贈少詹事。宗道以右庶子任東宮講官時,“省交游,簡應酬”,辦事“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致積勞成疾。去世以后,連購買棺材及眷屬回故里的路費都是朋友們的捐助和賣盡他的書畫幾硯湊的。他同時也是“公安派”文學的發(fā)起者和領袖之一,主張文章自要發(fā)揮性靈,研究古文不可全模仿拘泥,而是要「學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與弟宏道、中道并稱“公安三袁”,著有《白蘇齋集》等。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介紹】: 明四川南充人,字平倩,一字昭素。萬歷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時同館詩文推陶望齡,書畫推董其昌,輝詩及書與之齊名。袁中道稱其詩奇而藻,但佳作多散佚。官終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有《貽春堂集》、《鐵庵詩選》。
字平倩南充人官少詹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平倩,一字昭素,南充人。萬歷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有怡春堂集維基
黃輝(1562年4月12日—1612年),字平倩,一字昭素,號慎軒,四川順慶府南充縣人,明朝文學家,公安派成員之一。少時在順慶府金泉書院讀書,入翰林任瀚門下。萬歷四年丙子中鄉(xiāng)試,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中進士二甲二十四名。選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辛卯八月編修,推崇樂天、東坡詩文,是為“公安派”。遷右春坊右中允。萬歷二十五年,李贄居京郊,士大夫談禪大盛。公安三袁、黃輝、江盈科等人在京結葡萄社,以禪證儒。大學士沈一貫憎惡黃輝等狂禪。二十七年己亥升右中允,充皇長子講官,二十八年庚子升右諭德,三十年壬寅升右庶子,掌司經(jīng)局。是年,李贄遇難,同年十月,黃輝請辭歸里。萬歷三十九(1611年),升少詹事兼侍讀學士,萬歷四十年(1612年),卒于官。葬南充縣東十五里。
人物簡介
釋法瑄,字玄徹。幼棲燕山,托身桑門。明萬歷時,南游至當陽,止于玉泉。會無跡重修殿閣,及十方堂成,將弘講席,造就新徒,欲得大藏,以饟學者。以瑄來自都門,諳識舊事,使慈航偕之赴京。仆仆風塵,舟船南北,終遂所請,并載而歸。玉泉之右,林谷幽秀,有峰名紫紫,流水環(huán)繞,其下鄉(xiāng)貢袁君中道,別治一庵,讀書其中。丙辰歲,袁君捷南宮,成進士,以庵付瑄而去。逾年,瑄復謀于袁君曰:“凡蘭若,當具三寶者也。今佛相修矣,法典備矣,獨往來游侶尚無一粥飯,為棲息之地,可奈何?”袁君聞而善之,為文徵諸善信,卒置田百有馀畝,以贍行者。瑄勤于護法,嚴于律身,凡所綜營,利財不茍,人多敬服。主紫紫庵十馀年,諄諄以念佛為第一義。后無疾誦佛合掌而化。
人物簡介
滄海遺珠【生卒】:1568—1610 【介紹】: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中郎,號石公。萬歷二十年進士。知吳縣,官至吏部郎中。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稱三袁,抨擊王世貞、李攀龍復古之風,主張詩文以抒寫性靈為主,時稱“公安體”。有《瓶花齋雜錄》、《破研齋集》、《袁中郎集》。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荊州府公安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兄宗道,弟中道合稱三袁。著有《袁中郎集》。黃鶴樓志·人物篇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學家。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曾任吳縣知縣,歷國子博士,官至吏部郎中。與兄宗道、弟中道并稱“三袁”,為文學史上“公安派”的創(chuàng)始者,中國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袁宏道曾多次游覽黃鶴樓,將黃鶴樓、岳陽樓、晴川閣和荊州仲宜樓稱譽為“楚四名樓”,并作七絕《偕王章甫陳公弼登黃鶴樓》二首,介紹黃鶴樓的建筑藝術等。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中郎,公安人。萬歷間,官稽勛郎中。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中郎,宗道弟。萬歷壬辰進士,除知吳縣改京府學官歷吏部稽勛郎中有錦忛解脫瀟碧堂瓶化齋華嵩?草破研齋廣陵桃源敝篋諸集
人物簡介
兗東新嘉驛中,壁間有題字云:“余生長會稽,幻攻書史。年方及笄。適于燕客。嗟林下之風至,事腹負之將軍。加以河東獅子。日吼數(shù)聲。今早薄言往訴,逢彼之怒,鞭箠亂下,辱等婦奴婢。余氣溢填胸。幾不能起。嗟乎!余籠中人耳,死何足惜!但恐委身草莽,湮沒無聞,故忍死須臾,候同類睡熟,竊至后亭。以淚和墨。題三詩于壁,并序出處。庶知音讀之,悲余生之不辰,則余死且不朽。”天啟初,余與袁小修北上見之,各有和詩。再過之,則已圬墁不可復跡矣。
人物簡介
【生卒】:1588—1641 【介紹】: 明湖廣武陵人,字文弱。楊鶴子。萬歷三十八年進士。除杭州府教授,累進戶部郎中。天啟初,引疾歸。崇禎初,起河南副使,十年累擢至兵部尚書,用“四正六隅”(十面網(wǎng))之策圍攻農(nóng)民軍。聞熊文燦在閩辦海盜有成效,薦之總理六省軍務。文燦專主招降,嗣昌既任之,乃曲為之解。十一年,奪情入閣,仍掌兵部。是年清兵再次入關,盧象升主戰(zhàn),嗣昌主和,遇事掣肘,致象升孤軍戰(zhàn)歿,嗣昌貶三秩,戴罪視事。十二年,文燦招降之張獻忠等再起。崇禎帝特旨命嗣昌督師。次年,經(jīng)襄陽入川駐重慶,追擊獻忠軍。而獻忠“以走致敵”,明軍疲于奔命。十四年,獻忠軍長驅出川,破襄陽,殺襄王。時李自成亦破洛陽,殺福王。嗣昌聞之,畏罪自殺。有《楊文弱先生文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文弱,武陵人。萬歷庚戌進士,歷官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維基
楊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號字微,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隸建平(今安徽郎溪)。明末政治、軍事人物。出身門閥,祖父楊時芳乃武陵名士,父親楊鶴以督軍著世,嗣昌為人雅好文藝,博聞強記、有辯才、文筆,與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鐘惺等來往。亦喜軍事,設「四正六隅」之策以滅流寇,一度頗有成效,后流寇復起,李自成烹殺福王朱常洵,張獻忠焚殺襄王朱翊銘,嗣昌憂悸以病卒,追贈太子太保。葬桃源金廠溪。楊嗣昌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中進士。歷任杭州府儒學教授、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戶部郎中。天啟年間因受閹黨排擠,稱病歸里。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永平。崇禎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撫寧境內(nèi)山海路、石門路),崇禎六年(1633年)升山海關巡撫。官至兵部尚書。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楊嗣昌至京師,兩人談話后,帝曰:“恨用卿晚。”六月,被任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崇禎十一年(1638年),奏請修繕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舊易新,極其壯固”。嗣昌力主“安內(nèi)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戰(zhàn)術,各個擊破。所謂“四正”是陜西、河南、湖廣、鳳陽四鎮(zhèn),“六隅”則是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六區(qū)。集合“四正六隅”為十面羅網(wǎng),各有側重,協(xié)同配合,“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嗣昌增兵十四萬,加餉銀二百八十萬兩。由熊文燦為五省軍務總理,剿撫兼施。此舉在一年內(nèi)頗見成效。張獻忠、羅汝才等闖軍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同年冬天,清軍三路大軍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動,崇禎帝和戰(zhàn)不定,楊嗣昌時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力主議和。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財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zhàn),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建議;但盧象升主張堅決抵抗,遂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zhàn)于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權,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屢戰(zhàn)失利,最后戰(zhàn)死沙場。大學士楊嗣昌卻一意誣陷象升臨陣脫逃,派士卒俞振龍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龍不畏淫威,堅持指認象升遺體,「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張目曰:『天道神明,無枉忠臣。』」 千總楊國棟因為不肯順從楊嗣昌意思修改塘報,堅持象升已戰(zhàn)死,而被處極刑。崇禎急調洪承疇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虧一簣。后李自成往河南發(fā)展。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楊嗣昌以大學士督師,賜尚方寶劍,前赴湖廣指揮圍剿張獻忠等。嗣昌與陜西副將賀人龍、李國奇夾擊張獻忠于太平縣瑪瑙山(今四川萬源),史載“大破之,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巖谷死者無算。”崇禎表示嘉許,有手諭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辭朝至今,半載有余,無日不懸朕念,與行間將士勞苦倍嘗,而須發(fā)盡白,深軫朕懷。又聞卿調度周密,賞罰嚴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圖”。接下來寒溪寺、鹽井、木瓜溪等地連戰(zhàn)皆捷。但此時明朝官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諸將多不用命,賀人龍與左良玉皆擁兵自重,不聽使喚。楊嗣昌下令:赦免農(nóng)民軍將領羅汝才等人的罪狀,唯獨張獻忠不赦,有擒張獻忠者,賞白銀五千兩,錦衣衛(wèi)指揮使世襲;斬殺張獻忠者二千兩,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世襲。張獻忠則戲謔地回應稱:“有斬督師(楊嗣昌)來者,賞銀三錢。”還四處張貼,嗣昌非常害怕且驚訝,認為左右都是張獻忠的臥底。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陽,烹福王朱常洵。二月初四半夜,張獻忠一日夜馳三百里出四川,奇襲襄陽,初五日,在西門城樓殺襄王朱翊銘。朝野震驚,時人認為藩王遇難,將領必須負責,所以嗣昌憂懼交加,嗣昌在給湖廣巡撫宋一鶴的信中寫道:“天降奇禍,突中襄藩,仆嘔血傷心,束身俟死,無他說矣。”舊病復發(fā),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監(jiān)軍萬元吉問他為何不報知皇上?楊嗣昌只吐出兩個字:“不敢!”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園。楊嗣昌死,自此戰(zhàn)爭主動權轉入闖軍手中。兵部尚書陳新甲以陜西三邊總督丁啟睿接替督師,并起用原兵部尚書傅宗龍繼任陜西三邊總督,負責剿寇。此后張獻忠攻破武陵,特恨楊嗣昌,掘其七世祖墳,焚其夫婦靈柩,并把其尸體斬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