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旭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五
釋成時,字堅密。
姓吳氏,歙人也。
少為諸生,年二十八,忽軼塵網(wǎng),投跡空門,兼綜禪教,參訪略遍,及見藕益法師,遂終身依止,卒傳其道。
歙人延居仰山,山中猛獸為時所馴伏,不復(fù)為害。
自撰《齋天法儀》,感應(yīng)天神,人多見者。
后居江寧天界半峰,弘靈峰之遺教,勤修凈業(yè),日有恒課,雖甚寒暑不少懈。
以康熙十七年十月十五日寂于半峰,三日異香繞室。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六
釋萬清,字侶石,晚號山夫。
姓唐氏,楚人也。
將誕,母夢老僧戴笠執(zhí)杖入其室,明發(fā)生兒。
髫年聞持《大悲咒》者,數(shù)過即成誦。
比從塾師學(xué),輒慧根潛發(fā)。
嘗從菩提靈砠乞開示,歸而研于私室。
昏夜危坐,倦則面墻。
年二十求出家,投洪福寺禮應(yīng)知薙染,授以《楞嚴(yán)》讀之,至波斯匿王章觀河驗見處有省,尋詣寶華定庵圓具,既而曰:“持犯束身而已,心地發(fā)明,非大匠曷由啟迪。
”遂南下參碩揆志于靈隱,謁天岳晝于天童,叩湘翁法于顯圣,皆有引入。
庚午秋仲歸洪福,應(yīng)知舉趙州無字?勘之,清應(yīng)聲頌云:“趙州一無字,古今難辨別。
縱使能辨別,稱錘是生鐵。
”又舉“古宿云:者一片田地分付來多少時,我立地代汝購去,汝作么生。
”清復(fù)頌云:“大業(yè)不因謀,乾坤鐵篴秋。
卻妨有欺作,無意割鴻溝。
”應(yīng)知但瞑目危坐無言,蓋心肯之,遂付衣拂。
應(yīng)知寂后,眾請繼席。
有廢必興,頓改舊觀。
因閱天臺止觀,誓行般舟三昧,凡九十日。
至庚辰冬,復(fù)閉處一室,倏焉三載,偶乘昏倦,就榻假寐,遽躍然擲其衾褥于外,曰:“古人秉睿哲之資尚脅不至席,矧在椎魯,若不倍進(jìn)道業(yè),何日而辨?
”人皆嘆服。
乙酉春,圣祖南幸,清迓侯漕河,奏對明敏,御書“誕登寺”額賜之。
辛酉,永寧虛席,勉徇眾請住院,三載即辭退。
丙申,沐陽官耆延之清涼禪院,結(jié)制弘戒,法會之盛一時稱最,仍返誕登。
丁酉嘉平朔,復(fù)閉戶獨居,專修凈土,有終焉之志。
己亥歲大歉,僧眾絕糧,以頭碎扉,強而出之,是歲梢 稔,因竭馀財,建大雄殿及藏樓、禪堂、方丈、廚院,次弟落成,更置西莊土田二千馀畝。
雍正庚戌,傳席門人,掩關(guān)幽室,精進(jìn)凈修。
癸丑冬,世宗崇獎佛旨,召赴闕下,與論洞宗,應(yīng)語響捷。
次日復(fù)詢之曰:“《傳燈錄》所說汝宗,至太陽警元幾絕,得投子義青出而振之。
今隆替若何?
”清以被毀之故,據(jù)實奏之,為之駭異。
乃諭之曰:“朕為汝重建投子,汝可中興其道,為開山祖乎?
”尋賜紫衣、盂、杖,恩數(shù)優(yōu)渥,字而不名。
明年奉命主靈谷。
乾隆元年,投予廟告成,題曰“慈濟”。
二百年久廢祖庭,一日興復(fù)出于一言,使洞鐙再朗,泉石增煇,非有夙因,曷由致此。
明年夏初,殿脊倒,有聲若雷。
又夢見“英端瑞首”四字,謂其徒曰:“吾勿起矣,吾老矣。
安得英且瑞乎,開其端而創(chuàng)其首耳?
后當(dāng)有興者。
”因書偈曰:“虛度七十三年,宛如云過大千。
云既歸壑,太虛朗然。
”浴馀,易衣坐化,時乾隆二年八月二十三日,移時頂熱如焚,壽七十三,臘五十三,塔于丈人峰下。
清氣貌雄偉,廣顯豐頤。
垂老,面如滿月,須發(fā)如銀,目炯炯有光,人見而敬之。
五坐道場,皆有語錄。
所著詩文、偈頌,或勸刻之。
清曰:“佛祖教書,何止汗牛,今多置之,矧吾言乎,徒禍棗栗。
”性好放生,所活尤眾。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五
釋際圣,字了凡,姓薛氏,海寧人也。
父覺原,母曰慈蔭老人,后就養(yǎng)于寺,修念佛三昧坐化者。
際圣初生不啼,五歲始能言。
年十二讀《戰(zhàn)國策》云“生王之頭,不若死士之壟也”,即有觸發(fā)。
年二十四讀《蘭峰語錄》,念生死事,怦怦心動,不覺流涕掩卷,凄然惘惘。
出門至耀巖山,徜佯半載,始投中巖慧薙染,復(fù)受具于圓妙,乃事參求。
雍正五年,謁怡然于杭州大雄山崇福寺,入禪堂時,天慧居首座,令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經(jīng)數(shù)月無入處,泫然久之。
一日方舉前話,胸中若有物脫落,了無一念可得。
天慧曰:“參禪須參活句。
”問:“如何是活句?
”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殊未達(dá),徘徊庭間,聞彈指聲,忽有省,左顧右盼,無非自家受用處。
舉呈天慧,乃詰之曰:“既知萬法歸一,畢竟一歸何處?
”又不能對。
天慧曰:“汝今得處與萌芽相似,須更加精進(jìn)。
”乃兀坐枯寂七晝夜,忘寢食。
聞人舉肇法師會萬法為自己語,忽有會。
天慧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觸不背,當(dāng)作何觀感。
”際圣曰:“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天慧曰:“未也,更道。
”乃曰:“摩醯首羅三只眼。
”天慧曰:“孰是正眼?
”際圣一偈,天慧曰:“見處雖是,生死岸頭,猶未了得。
”其警策如是。
明年,居崇福依迅機,得疾甚劇,趺坐頃,力不能支,平日所得處俱不相應(yīng)。
疾愈,益自勵,度夏江寧香林寺。
一日見《金剛解》云:“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
”歡悅無量,出隨眾工作,上瓦于檐,相次遞舉,忽爾忘失從前,三際俱斷,瓦猶在手,不知所以,眾訶之。
際圣曰:“非爾境界。
”自此一切不疑。
語人曰:“雖古佛現(xiàn)身說法,不復(fù)參叩矣。
”十一年,憲廟念大法陵遲,禪林凋喪,思所振之。
詔訪玉林正派,天慧應(yīng)召入京。
進(jìn)見,詢向上事,應(yīng)機無滯,憲廟殊未深許。
掩關(guān)拈華寺,重加策發(fā),久之忽大徹。
進(jìn)對契旨,賜紫衣。
歸江東,住磬山圣月寺,乃招際圣入院,警語重提,勘發(fā)尤殷,嘗于辯論時,目際圣曰:“汝向中間說。
”際圣曰:“說即不中。
”天慧曰:“顢頇佛性,圇囫真如。
”然由此服膺愈深,精進(jìn)更勇。
旋住揚州福緣寺,禮佛次,舉頭見露拄,遂大徹,了知“情與無情,悉皆成佛”。
及還磬山,天慧屢舉古德淆訛公案試之,一一透脫無滯。
天慧既主高旻,乃命分座說法。
已而去之天目,復(fù)之天臺華頂。
乾隆十年,天慧將示寂,疾甚,遣使赍衣缽、遺書敦促繼席高旻。
道問傍流,遐邇慕德。
自是歷主鎮(zhèn)江嘉山、真州壽寧、常州開利,而終歸于高旻。
每結(jié)制,衲子云集,開悟者歲得三五人。
二十年,江東大饑,諸山緇侶多赴高旻,食指數(shù)千,恒虞不給,親出叩募,劬勞備至。
明年春,大疫,寺僧多病,遍候寒熱,視食與藥,夜以繼晝。
夏五月朔,患心疾,以席傳弟子了貞,病七日,安坐而逝。
以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七日寂,后十二年建塔于鎮(zhèn)江九華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