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50 【介紹】: 明河南永城人。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崇禎七年以兵部侍郎代傅宗龍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九年,以清兵攻入關內(nèi),下吏,久之放還。弘光時起故官,代沈猶龍為兩廣總督,加兵部尚書。隆武帝時,封平粵伯,留鎮(zhèn)兩廣。閩中事敗,又與瞿式耜共立桂王于肇慶,進東閣大學士。清兵至,逃梧州,又走至岑溪,不得脫,乃降于李成棟,與家屬部眾數(shù)百人皆被殺。維基
丁魁楚(1563年—1647年),字中翹,號光三,圣名路加(拉丁語:Lucas),河南永城馬牧鄉(xiāng)丁老家村人,祖籍山東諸城,進士出身。萬歷四十年(1612年)鄉(xiāng)試中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登丙丑科進士。初官戶部陜西司主事。善事權要。崇禎四年(1631年)春,以右僉都御史為保定巡撫,崇禎七年(1634年)任兵部右侍郎,代傅宗龍任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因后金入塞,畿輔被兵,魁楚被究失機之責遣戍,崇禎十一年(1638年)之后釋放。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甲申國難后,由福王朱由崧即帝位,同年十月,以原官起用,以兵部右侍郎總督河南、湖廣兼巡撫承天、德安、襄陽等地,未及赴任,隨即代沈猶龍任廣東巡撫,總督兩廣軍務。隆武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于福州稱帝,命丁魁楚以原官協(xié)理戎政,尋加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賜尚方寶劍。靖江王朱亨嘉于桂林反叛,攻下梧州,監(jiān)禁廣西巡撫瞿式耜,丁魁楚檄令思恩參將陳邦傳等突襲朱亨嘉,于桂林捕獲朱亨嘉押送福州。隆武帝封丁魁楚為平粵伯,仍留鎮(zhèn)兩廣。唐王滅亡后,丁魁楚與瞿式耜、兵部尚書呂大器等擁立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是為永歷帝,進東閣大學士,兼理戎政。丁魁楚派軍士在肇慶靈羊峽一帶挖掘端硯,并將其制成精美的硯臺。清兵南下攻下廣州,進逼肇慶,丁魁楚奉永歷帝逃亡梧州,隨即又改道去岑溪,因錙重太多,有船三百馀艘載黃金二十萬兩、白金二百四十馀萬兩,被清將李成棟追上,丁魁楚投降。李成棟與丁魁楚曾經(jīng)結怨,李成棟于是殺魁楚家人數(shù)百人。魁楚乞求饒恕保全一個兒子,李成棟笑說:「汝身且莫保,尚求活人耶?」一并被殺。幼孫為李成棟部將羅成曜收養(yǎng)。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廣東新會人,字振璽。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官御史,忤魏忠賢去官。后遷江西參政,分守寶慶,有政績。全粵詩·卷五六五
黃公輔(一五七六—一六五九),字振璽,新會人。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一六一六)進士。知福州浦城縣。晉南京山西道御史。劾權珰魏忠賢、李實,旋削奪回籍。珰敗,起湖廣參議,分巡湖北。轉江西副使。復為參議,分守寶慶。越二年,兼?zhèn)浔?zhèn)長沙。未幾復回寶慶,臨亂兵萬馀逼城,督兵逆擊搗其巢,擒賊首斬之,馀黨悉平。上功,加俸二級,蔭一子。尋,會推都御史,撫治偏沅。以病辭歸。明思宗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起太仆卿,轉南左通政,刑部侍郎,晉兵部尚書,皆不拜。鼎革后,避地新寧。卒年八十有四。有《北燕巖集》四卷。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三有傳,又事見道光《新會縣志》卷六。維基
黃公輔(1576年—1659年1月28日),字廷璽,廣東新會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年(1612年)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成進士,擔任浦城知縣,挽留辭官的葉向高、譴責卸職的錢象坤。轉任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后,他為誤讀帝詩的府屬辯白,發(fā)還饋金責備對方,又上疏彈劾韓敬、魏忠賢、李實不法,乞求治罪,言辭激切,被霍維華反劾而削籍。魏忠賢敗亡后,黃公輔得起用為湖廣湖北道參議,改任江西副使。其時湖廣有數(shù)百人到北京的楊嗣昌衙門,責罵楊嗣昌不為當?shù)刂?,對方因此上疏讓他留在湖廣,其后再進任寶慶參政,入賀朝廷期間上疏「流寇燎原,征討宜急」,獲崇禎帝嘉獎。崇禎十三年(1640年)黃公輔兼任長沙副使,正值張獻忠攻打長沙城,他設置埋伏,斬殺三千多名流賊平定事件;很快他回到寶慶,監(jiān)督軍隊反擊攻城的臨藍營軍隊,斬殺對方首領。他清廉謹慎,長沙、寶慶人民感恩其德政,獲舉薦任僉都御史撫治偏沅,與巡按不和而稱病歸鄉(xiāng)。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失陷,張家玉、陳子壯、陳邦彥起兵;黃公輔則在永歷元年(1647年)正月獲南明朝廷起用為太仆少卿,到七月時他也在新會起兵。陳邦彥攻打順德,和他約定屯兵充當犄角,他和連城璧接連收復新會及新寧,不久三人戰(zhàn)死,他的軍隊也散去。永歷帝臨幸肇慶,轉任左通政侍經(jīng)筵;永歷三年(1649年)擢官刑部左侍郎,署任兵部尚書,其時他已年老,無心仕進,只是想見皇帝抒發(fā)懷抱。次年(1650年)永歷帝西奔,他留在肇慶,率領李元胤、馬吉翔守衛(wèi)三水,兵敗后退入深山。永歷八年(1654年)李定國出師,黃公輔和孫子黃確依附王興;至十一年(1657年)他寫信給鄭成功,商議以福建、廣東軍隊收復南京,適逢勤王兵前來,他命黃確自龍門經(jīng)越南前往永歷帝行在。十二年(1658年),南明朝廷晉任他為兵部尚書、總督水陸義旅,賜尚方劍方便行事;他和王興議事被泄密,拒絕尚可喜前來招降,孫兒黃確、黃碩兄弟被擒后也堅持不屈。十三年(1659年)正月七日,黃公輔在文村憂憤而死,年八十四歲。
人物簡介
晏清(1578年—1650年),字玄洲,一字泰征,明朝末年至南明官員,湖廣承宣布政使司黃岡縣人。晏清中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授蕪湖知縣,有清廉的名聲;改吳江知縣,蕪湖民請他留任。吳江吏來迎接,在路上相爭,不得行,再宿乃去。吳江水澇,他為民請命,擢升為吏部驗封司主事。天啟年間,魏忠賢請封其從子魏良臣為伯爵;晏清阻止。吏部尚書周應秋削晏清籍。崇禎初年,以原官起用。崇禎九年(1636年),張獻忠騷擾蘄州、黃州,焚黃岡縣楓香橋一帶;文學鄧云程兜甲執(zhí)鐵鞭,率鄉(xiāng)兵數(shù)千格斗退敵。張獻忠駐黃岡縣白楊山,縣民被殺六、七萬人;晏清率父老向湖廣巡撫王夢尹請兵,王夢尹不應。晏清任驗封司郎中,周延儒勾結太監(jiān)王化民入吏部,奏轉任晏清為廣東鹽法道僉事。弘光元年(1645年),晏清任尚寶司卿;隆武二年(1646年),晏清任太仆寺卿:但都沒有赴任。當時江州、黃州已經(jīng)淪陷至滿清。朱由榔即位,擢升他為吏部左侍郎,辭官不至。李成棟破廣東,晏清避地潯南。永歷帝在南寧,擢升為吏部尚書。吳貞毓以主事任吏部侍郎,詆毀晏清。晏清為方端士所重,吳貞毓沒有什么作為。永歷四年(1650年),吳貞毓為戶部尚書,與王化澄一起陷害晏清,晏清辭官;皇帝不許。詔獄興起,晏清進諫,皇帝不聽;于是移病不起,拜表即行。在潯州不久病卒,年七十三歲。
人物簡介
潘曾瑋(16世紀—17世紀),字采生,號二岳,南直隸鎮(zhèn)江府溧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潘曾瑋年少貧而力學,崇禎三年(1630年)中舉人,次年(1598年)聯(lián)捷進士,授浙江杭州教授,遷任國子監(jiān)博士,上呈《北雍條議》。擢戶部主事后,革除夙弊,在蕪湖榷關時,謝絕饋贈。升廣東分巡副使,平定海盜李朝天、劉鐵臂等萬馀人。明亡仕清,不久隨李成棟反正,和洪天擢、李綺到南寧迎接永歷帝,升任光祿寺少卿,轉任大理寺卿。不久辭官歸鄉(xiāng),杜門教學。有子八人、孫三十人。卒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七八【介紹】: 明廣東香山人,字龍友,號家岡。萬歷四十七年進士。官少詹事。崇禎六年擢禮部尚書,旋入閣,與首輔溫體仁不協(xié),罷去。南明隆武帝召為內(nèi)閣首輔。閩疆既失,赴廣州,永歷帝以原官召之,引疾辭去。有《寶綸閣集》。
維基何吾騶,字龍友,號象岡。香山人。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一六一八)舉人,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進士,擬鼎甲,改二甲四名,由庶吉士歷官少詹事。明思宗崇禎初,晉左春坊充經(jīng)筵日講官。會纂修《神廟實錄》成,晉少詹事兼侍講學士,歷官正詹事。明思宗崇禎五年(一六三二)擢禮部右侍郎。六年(一六三三)十一月加尚書,同王應熊入閣,溫體仁久柄政,欲斥給事中許譽卿,已擬旨,文震孟爭之,吾騶亦助為言。體仁訐奏,帝奪震孟官,兼罷吾騶。居久之,唐王自立于福州,召為首輔,與鄭芝龍議事,輒相牴牾。閩疆既失,永明王以原官召之,為給事中金堡、大理寺少卿趙昱等所攻,引疾去。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十一月桂王由榔稱號于肇慶,適唐王聿鍵弟聿??嗣為唐王者,與大學士何吾騶自閩浮海至南海,關捷先等首倡兄終弟及議。大學士蘇觀生遂與吾騶及布政使顧元鏡、侍郎東莞王應華、南海曾道唯、總督林察等擁立聿??,改年紹武。就都司署為行宮,應華、道唯并拜東閣大學士。招海上四姓盜,授總兵等官,與肇慶相拒。十二月十五日大兵克廣州,時唐王聿??方事閱射,急易服逾垣匿王應華家,俄縋城走,為追騎所獲,投繯而絕。何吾騶及應華等悉降。卒于家。有《元氣堂詩文集》三十卷、《經(jīng)筵日講拜稽錄》四卷、《周易補注》四卷、《云笈軒稿》二卷和《石刻楷草四種》。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有傳。
何吾騶(1581年—1651年),初字瑞虎吾騶一名出自中國上古神獸騶吾,其形象一說是頭黑色紋路的白老虎,另一說則是頭五彩斑斕的長尾虎,因騶吾心地善良,從不吃有生命的物體,又在中國古代被視為祥瑞之獸,故何吾騶初字曰:“瑞虎”。,又字龍友,號象岡,晚號閒足道人。廣東香山小欖鎮(zhèn)(今中山市)人。進士出身。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中丙午科舉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進士,授庶吉士,歷官左春坊充經(jīng)筵講官,后升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崇禎五年(1632年)擢禮部右侍郎。崇禎六年(1633年)升禮部尚書,任大學士兼代理首輔。因與文震孟為給事中許譽卿辯護,為溫體仁訐奏,罷歸。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陷南京,唐王朱聿鍵召任首輔,與鄭芝龍不合,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與大學士蘇觀生等在廣州擁立紹武帝,有足疾,后紹武帝殉國,遂回廣東,是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攻入廣州,吾騶投降。稱疾還鄉(xiāng),卒于家。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四○【生卒】:1583—? 【介紹】: 明廣東順德人,字亮垣,一字象甫,號玉侖。萬歷三十五年殿試第一,授修撰,歷官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入閣,累加少傅,予告歸。后相南明永歷帝,年老不能決事,數(shù)為臺省所論列,乞歸卒。
黃士俊,字亮垣,號五崙。順德人。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一六〇七)狀元。授修撰,歷官禮部尚書,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明思宗崇禎九年入閣,累加少傅。后告歸。唐王以原官召,未赴。后相永明王,耄不能決事,數(shù)為臺省所論列,乞歸卒。清康熙《順德縣志》卷八有傳。維基
黃士俊(1570年—1661年),字亮垣,號玉崙。廣東順德縣(現(xiàn)順德區(qū)杏壇鎮(zhèn)右灘村)人,祖籍福建莆田黃岸。明末政治人物。黃士俊為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廣東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殿試位列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任太子洗馬,歷春坊官、詹事府詹事、侍讀學士、玉牒館總裁。崇禎二年(1629年),升任禮部尚書,協(xié)理詹事府事。崇禎九年(1636年),任東閣大學士。崇禎十年(1637年)為文淵閣大學士。歷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清兵入關后,士俊未保晚節(jié),薙發(fā)易服。清順治六年(南明永歷三年,1649年己丑)黃士俊往肇慶覲奉南明永歷帝,惜朝綱腐敗,遂辭官,回鄉(xiāng)隱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家,享年91歲,謚文裕。
人物簡介
梁士濟,字遂良。南海人。明熹宗天啟五年(一六二五)進士,授奉新令,擢御史。著有《矯臺》、《城臺》等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九、七五。維基
梁士濟(1580年代—1650年代),字遂良,廣東廣州府南??h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梁士濟是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的舉人,多次上書未獲回音,從事教書二十多年,門生有數(shù)百人;到天啟元年(1625年)他登進士,授奉新知縣,調(diào)往清江。湖廣地方用兵,需要徵給糧食,他只能辛勞應辦。崇禎五年(1632年)峒寇作亂,守道計畫讓城外居民撤離,梁士濟堅持不可以,說:「盜寇來到,放火焚燒就沒有怨恨了。」自己帶領精銳士兵扼守河上,居民才得以安定。他又設置學田資助士人,擴大弟子生員到科舉規(guī)定,待士亦有禮;對人不涉及私事,議罪謹慎不苛求。他在諸生中認識后來文章節(jié)義聞名的楊廷麟,朝廷因為他循良召任,當?shù)孛癖姸颊埱笏粝?,為他停車三日?div id="5nvz7xx" class='inline' id='people_48205_1_6_comment'>之后他改任兵科給事中,轉為江西道御史,再遷官浙江道巡按云南,因父親逝世辭官。劉香作亂,熊文燦來訪商討對策,梁士濟堅持不要招撫,應一舉殲滅。不久他再獲起用巡按四川,當?shù)爻涑饬骺?,他詳細檢驗功罪,革除貪污,取消火耗,于是流寇逃遁,人民安樂;同時又整修昭烈君臣陵墓及杜甫草堂。完成使命后回歸朝廷,他的行李卻依然簡陋。不久梁士濟改為巡按北直,任內(nèi)鏟除宦官,彈劾宗室,矯正外戚,不回避權要;他奉敕監(jiān)軍山海關,查核將領,籌措兵餉。再轉掌河南道,為皇帝侍讀,他四次上疏辭官,因此歸鄉(xiāng)。南京失守,梁士濟入西樵山躲避。隆武帝繼位,張家玉再三推薦他,下旨盡快出任撫按,但未赴官;永歷帝即位,擢任他為太仆卿;永歷二年(1648年)再晉為兵部右侍郎,去世時虛歲七十七。
人物簡介
孫昌祖(?—17世紀),字鶴林,福州府侯官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孫昌祖是萬歷三十八年進士孫昌裔的堂弟,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但因為試卷內(nèi)寫下詆毀魏忠賢的文字,與艾南英、謝于道、程科會三人被罰停三科會試。到崇禎十三年(1640年)才能中進士,獲授嘉興推官,任內(nèi)號稱仁愛明察。南明年間嘉興失陷,孫昌祖到福京謁見隆武帝,遷任吏科右給事中;后來再到肇慶謁見永歷帝,升任禮科都給事中,之后事跡不詳。
人物簡介
鄧啟?。?6世紀—17世紀),原名鄧啟泰,字望之,號賁聞,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鄧啟隆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中式丁酉科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成進士,授直隸寧國府推官。任內(nèi)守貧刻苦,多次平反冤獄;改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請求朝廷盡快處分逆黨,以正法紀。之后調(diào)貴州道,出巡兩淮鹽政,疏通獲得數(shù)十萬充盈國庫。弘光帝即位,升太常少卿,諭祭桂王朱常瀛;永歷帝繼位后,改任太仆卿,卒年八十七。
人物簡介
李士淳(一五八五 — 一六六五),號二何。程鄉(xiāng)(今梅州)人。明神宗萬歷三十七年(一六〇九)解元,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進士。授山西翼城知縣,調(diào)曲沃知縣。十一年(一六三八年)以卓異召入對策,授翰林院編修,任東宮講讀。十六年任會試同考官。晚年歸隱靈光寺三柏軒。著有《三柏軒集》、《古今文范》、《詩藝》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〇五有傳。維基
李士淳(1585年—1665年),字仲壘,號二河,又號玉溪,福建清流(今三明)人,一說廣東程鄉(xiāng)(今梅州市梅縣區(qū))人。同進士出身。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中己酉科廣東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崇禎元年(1628年)登戊辰科進士,授山西翼城縣知縣,建翔山書院,以計殺山西巨寇王嘉胤。崇禎八年(1635年)調(diào)任山西曲沃縣知縣。十一年戊寅行取入都,時有考選翰林之命,行取者爭奔競。給事中陳啟新論之,上怒,罪廷臣濫侚者,吏部尚書田唯嘉乃請先推部曹,凡推二十二人,士淳授戶部云南司主事,會同授者王章、任浚、涂必泓、李嗣京欲疏辯之,憚為首獲罪,以士淳年老,四人不告而首其名,士淳怒,與章等大詬。會上知唯嘉有私,詔許與考,又以為首者必良士,召入對策稱旨,擢第一,授翰林院編修,充東宮講讀。六年以啟沃有功,加侍讀學士。十六年癸未,分校禮闈。崇禎十七年甲申,李自成陷京師,士淳為所獲,被四夾,受刑甚慘,卒不污偽命,潛遁歸里。隆武帝即位福州,授士淳詹事府詹事,命練兵措餉。士淳仆仆興長平鎮(zhèn)間,持缽沿門,有如老衲。又遣其子李梓多方勸導,得餉二萬有余,兵科給事中張家玉疏稱其忠。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鎮(zhèn)平土寇攻圍程鄉(xiāng),張家玉前往招降,士淳拜而送焉。清兵入潮州,士淳委蛇觀變,陰圖恢復。永歷帝即位,擢禮部右侍郎,轉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xié)理詹事府事、經(jīng)筵講官,敕使敦促不出,皆在家拜命。庚寅(1651年),廣東復陷。壬辰(1652年),大學士郭之奇聯(lián)絡閩廣,圖謀合力大舉,聞士淳與羅萬杰、賴其肖、謝元汴等起兵于潮州,遣使以臘詔相通。癸巳(1653年),郝尚久反正,程鄉(xiāng)為吳六奇所守,潮廣路不通,尚久敗,事遂無成。在鄉(xiāng)重建松江書院,又創(chuàng)辦耆英書院。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以薦起用,有司敦促至再,堅辭不就,世比之王伯厚、元遺山。年八十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