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黃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九
浩然,字希孟,號象巖,嘉善諸生。
師同邑袁了凡錢御泠國變后高臥村野留意星卜之學所居一室惟蓍草瓷壚酒瓢詩簏而巳私謚仁節(ji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3—1533 【介紹】: 明廣東南海人,字天祐,號可蘭。幼好學能文。弘治中襲世職為廣州衛(wèi)指揮使,正德中擢副總兵,鎮(zhèn)守廣西,進署都督僉事,督沈希儀等鎮(zhèn)壓瑤、壯各族起事。善馭軍,能與下同甘苦。性好書,每載以隨,軍暇常延儒生講論。
全粵詩·卷二○六
張祐(?
— 一五三二),字天祐。
廣州人。
明孝宗弘治間襲世職為廣州右衛(wèi)指揮使。
武宗正德二年(一五〇七)擢署都指揮僉事,守備德慶瀧水。
總督林廷選引為中軍,守備惠州、潮州。
遷廣西右參將,分守柳州、慶遠。
以討府江寇有功,擢副總兵,鎮(zhèn)守廣西,尋進署都督僉事。
以平古田徭、僮之亂,進署都督同知。
世宗嘉靖十一年,奉命平高州之亂,忽得危疾而卒。
明史》卷一六六、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七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會。
云谷其號也。
嘉善懷氏子。
二十受具。
修天臺小止觀。
往郡之天寧。
問所修何如于法舟濟公。
公曰。
夫?qū)W以悟心為主。
止觀之要。
不離身心氣息。
何能脫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矣。
因示以旨要。
師力究之。
一日受食。
食盡而不知。
碗忽墮地。
猛然有省。
恍如夢覺。
公與印可。
自是韜晦叢林。
陸沉賤役。
閱鐔津集。
見明教翁護法深心制行立愿。
欲少似之。
頂戴禮誦。
至終夕不寐。
入京。
寓天界毗盧閣下。
精進行道。
嘗入定數(shù)日不起。
三年人無知者。
復愛棲霞幽深。
結(jié)庵于千佛嶺下。
始為陸五臺公見知。
時棲霞久廢。
陸公矢興復之愿。
請師住持。
師舉嵩山善公應命。
移居山最深處。
曰。
天開巖吊影如初。
一時宰官居士。
因陸公開導。
多造巖參。
請師一見。
即問。
日用事無論貴賤僧俗。
入室略無寒溫。
必展蒲團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觀甚至。
終日竟夜無一語。
臨別必叮嚀曰。
人命無嘗無空過日。
再見。
必問別后用心何如。
故荒唐者。
茫無以應。
即欲見亦不敢近。
以慈愈切而規(guī)益重。
雖無門庭施設。
使見者望崖。
不寒而慄然。
師一以等心相攝。
從來接人。
軟語低聲。
一味平懷。
未嘗有辭色。
時士大夫歸依者。
日益眾。
又不能入山。
愿請見者。
師以化導為心亦就見。
歲一往來城中。
至必主回光寺。
每至則在家二眾。
歸之如繞華座。
師一視如幻化人。
曾無一念分別心。
故親近者。
如嬰兒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至普德。
臞鶴悅公。
實出其教。
師憫禪道絕響。
于嘉靖丙寅冬。
乃集五十三人。
結(jié)坐禪期于天界。
學人請問直捷用心處。
師曰。
舉不顧即差互。
擬思量何劫悟。
又曰。
古人道。
終日吃飯。
不嚼粒米。
終日行路。
不踏穿地。
終日穿衣。
不掛寸絲。
如是用心。
方有少分相應。
有宰官問。
如何是祖師意。
師曰。
有水皆含月。
無山不帶云。
曰莫更有奇特否。
師曰。
不得將龜作鱉。
師護法心深。
不輕初學。
不慢毀戒。
僧有不律。
亦不棄之。
委曲引誘進于善。
或有干法紀者。
師聞不待求而往救。
必懇懇當事。
乃曰。
佛法付囑王臣為外護。
唯在仰體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聞者莫不改容。
釋然必至解脫而后已。
然竟罔聞于其人。
聽者亦未嘗以多事為煩。
久久皆知出于無緣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時。
參師于山中。
對坐三晝夜不瞑目。
師問曰。
公何無妄念。
公曰。
我推我命。
無科第子嗣分。
故安心委命。
無他妄想耳。
師曰。
我將以公為豪杰。
乃一凡夫耳。
圣人云。
命繇自作。
福繇已求。
造化豈能拘人耶。
于是委示。
以改過積德。
唯心立命之旨。
公依教奉行。
竟登進士。
有子嗣憨師。
為小師時。
侍師彌謹。
一日請曰。
說者謂。
某甲壽不長奈何。
師曰。
壽夭乃生死法。
參禪乃了生死法。
若一念不生。
則鬼神覷不破。
造化何能拘之耶。
第患不明道眼耳。
憨師將北行。
師誡之曰。
古人行腳。
單為提明。
己躬下事爾。
當思。
他日何以見父母師友。
慎毋虛費草鞋錢也。
其善誘掖人類如此。
歲壬申。
嘉禾吏部尚書默泉吳公。
刑部尚書澹泉鄭公。
太仆五臺陸公。
與弟云臺。
同迎師歸故山。
諸公。
時時入室問道。
每見必炷香請益。
執(zhí)弟子禮。
紫柏師。
同平泉陸公。
思庵徐公。
謁師叩華嚴宗旨。
師發(fā)揮法界圓融之妙。
皆嘆未曾有。
當江南禪道草昧之時。
出入多口之地。
始終無一議之者。
則師操行可知已。
師居鄉(xiāng)三年。
所蒙化者千萬計。
一夕四鄉(xiāng)之人。
見師庵中發(fā)火。
及明視之。
師已寂然而逝矣。
時萬歷乙亥正月也。
世壽七十五。
僧臘五十馀。
葬于大云寺右。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十
釋法會,字云谷,姓懷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頗厭塵囂,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習瑜珈,會每嘆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決志操方,乃登壇受具,聞天臺小止觀法門,專精修習。
時法舟濟禪師續(xù)徑山之道,掩觀于郡之天寧,會往參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nèi)外脫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豈西來意耶?
學道必以悟心為主。
”會悲仰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令重下疑情。
會依所教,日夜參究,寢食俱廢。
一日就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
復請益舟,乃印可。
閱《宗鏡錄》,大悟唯心之旨,從此一切經(jīng)教及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韜晦叢林,陸沈賤役。
偶讀《鐔津集》,見明教大師護法深心,初禮觀世音尊,日夜稱名十萬聲。
會愿效其行,遂載觀世音像,徹宵不寐,禮拜經(jīng)行,終身不懈。
時江南佛法禪道絕然無聞,會初至金陵,寓天界毗盧閣下行道,見者稱異。
魏王聞之,乃請于西園叢桂庵供養(yǎng),會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無何,西林永寧請住報恩寺之三藏殿,會危坐一龕,絕無將迎,足不越閫者三年,人無知者。
偶有權(quán)貴人游至寺,見會端坐以為無禮,謾辱之,會拽杖之攝山棲霞。
棲霞者,本梁時開山,武帝鑿千佛嶺,累朝賜供贍田地。
但道場荒廢,殿堂為虎狼所穴,會愛其幽深,遂誅茅于千佛嶺下,塊然獨處,影不出山。
時有盜侵之,竊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離庵,左右人獲之,送至,會食以飲食,盡其所有持去,由是聞者感化。
太宰五臺陸公初仕祠部主政,訪古道場,偶游棲霞,見會氣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興其寺,以會為主持,會堅辭,舉嵩山善以應命。
善盡復寺故業(yè),建禪堂,開講席,江南叢林實肇于此,會之力也。
道場既開,往來者眾,會乃移居于山之最深處,曰天開巖,吊影如初。
一時士大夫開風造謁,會目無貴賤,不問道俗,入室必擲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觀本來,甚至終日竟夜無一語,臨別必叮嚀曰“無空過日”,再見必問“別后用心難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則茫無以應。
蓋慈念愈切,繩糾益嚴,雖無門庭設施,見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時參謁山中,相對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謹,事詳《省身錄》。
丙寅冬,憫禪道絕響,乃集五十三人結(jié)坐禪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眾同參,指示向上一路。
會垂老悲心益切,雖最小沙彌一以慈眼視之,遇之以禮,凡動靜威儀無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誘,見者人人以為親已。
尋常示人,特揭唯心凈土法門,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攝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終身禮誦,未嘗一夕輟。
居鄉(xiāng)三載,所蒙化者以千萬計。
一夜,四鄉(xiāng)之人見庵中火發(fā),及明趨視,會已寂然矣,時萬歷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壽七十有五,臘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發(fā)跡入道因緣,親蒙開示,禮塔于棲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見聞而為之傳,推為中興禪道之祖。
惜機語失錄,無以發(fā)揚秘妙云。
蔣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揚州府江都人。
蔣驥孫。
嗣定西侯。
嘉靖中累典軍府。
以征蠻將軍鎮(zhèn)兩廣,以鎮(zhèn)壓曾平海賊,及鎮(zhèn)壓慶遠徭民,加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心易,號華平。萬歷二年進士。授南昌府學教授,遷泉州推官,以事謫江西布政司理問,遷奉新知縣。有《世穆兩朝編年史》、《華平先生集》。
槜李詩系·卷十五
大綸字心易,號華平,立之曾孫。萬歷甲戌進士,試政西曹。時江陵秉政進白燕紅蓮以為瑞。綸言于朝曰:大臣不宜稱祥瑞,啟侈心。五月蓮固宜開,即不然,物非其時,謂之草妖。燕,玄鳥也。白者金象,兆為兵,奚瑞之有?江陵聞而嗛之,遂請教南昌,遷泉州司理。時侍郎洪朝選失江陵意,欲中以法。綸嘆曰:洪公庇正丑邪!范孟博之儔,殺之非法。乃為書具陳天道人事,不宜枉殺大臣以媚人。江陵益嗛之,遂罷官。又七年,推補江西藩幕,遷奉新令。復與上官不協(xié),掉首而歸。卒年七十有一。門人私謚曰文介先生。所輯永昭兩陵史、屯馀、耕馀諸稿,華平集行世。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心易,嘉善人。萬歷甲戌進士,由南昌教授升泉州推官謫江西布政司理問遷知奉新縣有華蘋集
維基
支大綸(1534年—1604年),字心易,號華平,浙江嘉善縣人,同進士出身。
袁黃并稱“支袁”。
嘉靖十三年(1534年)生。
萬歷二年(1574年)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進士,歷官江西南昌府儒學教授,萬歷四年(1576年)升遷福建泉州府推官,次年,因洪朝選案謫江西布政司理問,升任奉新縣知縣,因“與上官不協(xié),掉首而還,隱居著書”。
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卒,年七十一。
門人私謚曰文介先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6—1606 【介紹】: 明浙江仁和人,字時祥,號桐岡。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絳州知州。歷濟南知府、福建布政使,進副都御史,巡撫山東,請加強海防。萬歷二十年,以兵部左侍郎經(jīng)略朝鮮、薊遼等處軍務,與李如松援朝鮮。次年,擊敗日本軍,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時兵部尚書石星主撤兵議和,遂被召還。尋乞歸。有《朝鮮復國經(jīng)略》。
維基
宋應昌(1536年10月—1606年2月),字思文,一字時祥,號桐岡,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明朝軍事人物,曾參與萬歷朝鮮之役。
其先為浙江越州人,后遷至杭州。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三名舉人,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會試第三百九十九名,二甲第二十名進士。
禮部觀政,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授絳州知州,四年五月升刑部員外郎,十二月考選戶科給事中,五年五月升刑科右給事中,六年五月升禮科左給事中,丁憂歸。
萬歷三年(1575年)二月復除禮科左給事中,四月巡視京營,七月升濟南府知府,八年二月升山西按察司副使,十一年二月升河南右參政,十二年七月升山東按察使,十四年正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十七年正月升福建左布政使,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籌建營衛(wèi)巡司,有政聲。
二十年(1592年)四月升大理寺卿,六月升工部右侍郎,八月改兵部右侍郎,往保定、薊鎮(zhèn)、遼東等處經(jīng)略備倭事宜。
萬歷二十年(1592年),豐臣秀吉集結(jié)二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半島,朝鮮兵望風奔潰,“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軍長驅(qū)直入,攻陷首都漢陽(今首爾)。
國王李昖倉皇逃難,向明朝求援。
宋應昌亦以為:“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于泰山矣。
”是年八月十九日,應昌以兵部右侍郎經(jīng)略備倭軍務,九月離京,與遼東總兵李成梁之子李如松率軍共赴朝鮮。
戰(zhàn)爭初期宋應昌駐扎遼東籌糧,十二月二十六日,宋應昌的贊畫袁黃與李如松率師東渡鴨綠江。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八日,李如松先后收復平壤、開城。
宋應昌的南軍繼承了戚家軍優(yōu)良傳統(tǒng),軍紀良好,所至秋毫無犯。
李如松的北軍殺良冒功,引發(fā)南北軍矛盾。
萬歷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宋應昌抵達朝鮮。
二十七日,明軍在碧蹄館輕敵戰(zhàn)敗,李如松大兵退守開城。
此時明軍乏糧,死傷又多,士氣十分消沉。
隨著明軍失利,戰(zhàn)爭進入和談階段。
是年三月初,小西行長移書沈惟敬,再次“懇求封貢東歸”,宋應昌起用沈惟敬,命其前往日營交涉,催促日軍撤退,并送還王子。
兵部尚書石星極力用封貢促使日軍撤退,得到內(nèi)閣輔臣趙志皋的支持。
朝鮮君臣明確向明朝政府提出拒絕和談的要求。
宋應昌鑒于軍隊疲困又無戰(zhàn)功,也樂于推掉責任。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四月,中日雙方就和談達成協(xié)議后,日軍開始南撤。
宋應昌建議留兵防守,反對兵部尚書石星全面撤兵,遂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引疾歸。
同年十二月,正式卸任,由薊遼總督顧養(yǎng)謙代理御倭事務。
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科道拾遺,冠帶閑住。
晚年隱居西湖孤山。
三十四年(1606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道器圖說》、《心徑茅鋤》、《窺測陳筌》、《經(jīng)略復國要編》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
湖廣長沙人,俗姓羅,號象先。
生而聰穎,年十五中秀才。
尋遭家難,乃投南岳出家,依寶珠和尚受戒。
有悟,南游駐錫天臺。
日勤五悔,持《梵綱·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
有間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
從之學者甚眾。
萬歷間以道高,賜紫衣。
示寂后,武塘袁黃為之撰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真清。
號象先。
長沙湘潭羅氏子也。
生而穎異脩干玉立威儀嚴肅不妄言笑。
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
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
此法門之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
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
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
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護。
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
密奏  張?zhí)筚n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師曰。
吾欲觀化。
無令人入。
聞吾擊磬聲。
當啟戶。
數(shù)日不聞動定。
師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
師方排闥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師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
艷師乃率眾延唱臨濟宗旨。
眾扣師室。
師從容語之曰。
圓宗無象。
滿教難思。
我若有宗可講。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
汝若有法可聽。
豈特頭上安頭。
實際卻為聲名之境。
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
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錙銖難入。
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
何須更煩忉怛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師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
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
偕師至毗陵永慶。
互以楞嚴參究。
荊山嘆曰。
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
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
師欲返初服。
而禮部唐公荊川留結(jié)千日之期。
已而復歸天臺古平田寺。
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
訂為方外交。
隨遷華頂天柱峰。
修大小彌陀懺六年。
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
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者戶外之履常滿。
一夕夢。
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
師方展拜。
傍有沙彌。
授與一牌書曰。
戒香薰修。
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蓋師日勤五悔。
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
嘗示眾曰。
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
遂令后學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
本自無愆誤造深罪。
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
不免識墮鐵城。
終未解脫。
汝等勉之。
萬歷丁亥八月蒙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丁內(nèi)艱。
請師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
百日為期。
時臺郡王理邢某親登云嶠而設供焉。
戊子歲儉群盜蜂起。
相戒無敢入師之室。
??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芙蓉之席見招。
辭不赴忽謂眾曰。
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
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
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
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
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領(lǐng)徒五百說法此地。
昔螺溪寂法師請復臺教。
諦觀亦親禮足。
皆此寺也。
今為豪民奪之。
將為掩骨所。
竊思  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
誰之罪也。
遂罄衣缽贖歸之。
將謀興建。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
再畢返棹嘉禾龍淵。
欻抱疾告門人曰。
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
其富貴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缽遺囑弟子。
如法阇維。
盡發(fā)長物。
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
有勉服藥石者。
師謝曰。
生死藥能拒乎。
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
此人間世固不久矣。
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而已。
期于二十九日告終。
每日雖米漿不入于口。
與眾說無生法。
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別眾曰。
吾即逝矣。
無以世俗事累我。
眾請曰。
和尚往生凈土。
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眾曰。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畢泊然而逝。
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
手足溫軟怡容可掬。
吊者無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
舉火之際忽有片云。
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
煙焰起時異香充塞。
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
所聞種種隨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
紅者如桃。
白者如玉。
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
師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示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壽五十七。
臘三十八。
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
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象先。
長沙湘潭羅氏子。
生而穎異。
修干玉立。
威儀嚴肅。
不妄言笑。
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
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
常對賓朋。
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
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
過而目之曰。
此法門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
遂投南岳伏虎岳。
依寶珠和尚薙染。
受具足戒。
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
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
從珠游金陵。
探禹穴。
因舟觸岸有聲。
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護。
珠以年高。
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忽一日命師曰。
吾欲觀化。
無令人入。
聞吾擊磬聲。
當啟戶。
數(shù)日不聞動定。
師密窺牖隙。
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
師方排闥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師乃訪鹽官古跡。
駐錫覺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長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
講起信論于吉祥。
師乃率眾。
延唱臨濟宗旨。
眾扣師室。
從容語之曰。
圓宗無象。
滿教難思。
我若有宗可講。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
汝若有法可聽。
豈特頭上安頭。
實際卻為聲名之境。
三世諸佛。
歷代祖師。
不過以楔出楔。
隨迷遣迷。
是故會旨者。
山岳易移。
乖宗者。
錙銖難入。
況起信之旨。
大徹宗乘。
何須更煩忉怛。
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師乃南游天臺。
窮搜勝絕。
懷無見睹之高風。
誅茆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
赴石梁之社。
偕師至毗陵永慶。
互以楞嚴參究。
荊山嘆曰。
某所講經(jīng)。
雖精微于佛語。
聞師所論。
誠出卷于塵中。
師欲返初服。
而禮部唐公荊川。
留結(jié)千日之期。
已而復歸天臺。
古平田寺。
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
訂為方外交。
隨遷華頂天柱峰。
修大小彌陀懺。
六年。
暇則敷演十乘。
闡明三觀。
故四方學者。
攀蘿而至。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
聘說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沖涵。
聘講于桐川。
再畢返掉嘉禾龍淵。
歘抱疾。
告門人付衣缽。
遺囑弟子如法阇維。
盡發(fā)長物。
于五臺云棲西。
興五處飯僧。
卒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壽五十七。
臘三十八。
如惺抱骨建塔。
遷于寺西螺師山右。
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真清,字象先,湘潭羅氏子。
生而穎異,修干玉成,威儀嚴肅,不妄言笑,日誦經(jīng)史數(shù)千言,終身不忘一字。
父為河南縣尹,常對賓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補邑弟子員。
偶有異僧,過而目之曰:“此法門之良驥也。
”十九因家難起,遂投南岳伏虎巖,依寶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無字話。
自是一心參究,寒暑不輟。
至二十五,從珠游金陵,探禹穴,因舟觸岸有聲,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護。
珠以年高,自普陀棲隱于下天竺。
時內(nèi)臣張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張?zhí)?,賜紫色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清曰:“吾欲觀化,無令人入,聞吾擊磬聲,當啟戶。
”數(shù)日不聞聲息,清密窺牖隙,見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聞磬,師方排闥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清乃訪鹽官古跡,駐錫覺皇,俄患背疾,感神入夢授藥,病愈。
時佛慧寺月溪法師講《起信論》于吉祥,以清為唱臨濟宗旨,率眾叩其室,清從容語之曰:“圓宗無象,滿教難思,我若有宗可講,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為緣慮之場,汝若有法可聽,豈特頭上安頭,實際卻為聲名之境,三世諸佛、歷代祖師不過以楔出楔,隨迷遣迷,是故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況《起信》之旨大徹宗乘,何須更煩忉怛,勉之。
”眾皆稽首而退。
清乃南游天臺,窮搜勝絕,懷無見睹之高風,誅茆其塔前三年。
有荊山法師赴石梁之社,偕清至毗陵永慶,互以《楞嚴》參究,荊山嘆曰:“某所講經(jīng)雖精微于佛語,聞師所論誠出卷于塵中。
”清欲返初服,而禮部唐公荊州留結(jié)千日之期。
已而復歸天臺古平田寺,臨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訪道,訂交而去。
隨遷華頂天柱峰,修大小彌陀懺六年,暇則敷演十乘,闡明三觀,故四方學者攀蘿而至,戶外之履常滿。
一夕,夢琳宮綺麗,寶樹參差,見彌陀三圣,方展拜間,傍有沙彌授與一牌,書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蓋清日勤五悔,密持《梵網(wǎng)心地品》及《十六觀經(jīng)》為常課,是亦精誠之所感耳。
嘗示眾曰:“大乘八萬,小乘三千,實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輕蔑律儀,惟恃見解,遂令后學不遵佛制,輒犯規(guī)繩,本自無愆,誤造深罪,饒他才過七步,辯若懸河,不免識墮鐵城,終未解脫,汝等勉之。
”萬歷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賜金紋紫方袍以寵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喪,乞清就永明禪室闡《妙宗鈔》,百日為期。
時臺郡邢主理親登云嶠而設供焉。
戊子歲儉,群盜蜂起,相戒無敢入室。
槜李五臺居士陸光祖虛芺蓉之席見招,辭不赴。
忽謂眾曰:“桃源之慈云,實懶融四世孫為開山,唐天寶賜額曰‘云居’,山曰‘安國’。
五代德韶國師中興為第二道場,永明壽禪師剃發(fā)之所,今坐禪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領(lǐng)徒五百說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師請復臺教諦觀,亦親禮足,皆此寺也。
今為豪民奪之,將為掩骨之所。
竊思朝廷千數(shù)百年之香火,一旦為俗子葬地,誰之罪也?
”遂罄衣缽贖歸之,將謀興建。
俄云間陸宗伯平泉聘說法于本一院,李方伯沖涵聘講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龍淵,歘抱疾,告門人曰:“夜來神人啟我為魏府子,其富貴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缽,遺囑弟子如法阇維,盡發(fā)長物于五臺、云棲、西興五處飯僧。
有勉服藥石者,清謝曰:“生死,藥能拒乎?
吾凈土緣熟,圣境冥現(xiàn),此人間世固不久矣。
”是歲正月七日,乃絕粒惟飲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終。
每日雖米漿不入口,與眾說無生法,誨諭進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別眾曰:“吾即逝矣,無以世俗事累我。
”眾請曰:“此去往生凈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眾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畢,泊然而逝,延五日顏色紅潤如生,手足溫蠕,怡容可掬,吊者無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霽明,凈無纖翳,舉火之際,忽有片云如蓋凝覆其上,灑微雨數(shù)點,煙燄起時,異香充塞,內(nèi)自殿閣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聞種種隨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鏘鏘有聲,紅者如桃,白者如玉,綠者潤似瑯竿,猶香氣郁郁。
清寂于萬歷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壽五十七,臘三十八。
釋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岡,壬寅遷于寺西螺師山右繡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黃撰銘。

人物簡介

維基
葉重第(1558年—1599),字道及,號振齋,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民籍。
袁黃同為楊貞復門生。
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應天鄉(xiāng)試三十五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十五名,登三甲第五十四名。
刑部觀政,授浙江山陰縣知縣,未赴任。。
補玉田縣知縣,擢工部主事,升員外郎,二十六年十二月升貴州按察司提學僉事。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十九
儼,字若思,了凡子。
天啟乙丑進士,授高安令,尋卒。
有抱膝齋集。
其詩神幽韻異,彷佛晚唐,至經(jīng)世之文,尋源竟委,無出其右者。
維基
袁儼,字若思,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士,官江西高安縣知縣,尋卒。有《抱膝齋集》三卷,其詩神韻幽異,彷佛晚唐,至經(jīng)世之文尋源竟委,無出其右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6—1608 【介紹】: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昭齊。葉紹袁長女,葉小鸞姐。三歲能誦《長恨歌》,十三能詩,書法遒勁有晉人風。嫁袁氏,郁郁不得志。小鸞將嫁而卒,紈紈哭之過哀,發(fā)病死。有《愁言集》。
閨秀百家詞選·芳雪軒詞
葉紈紈,字昭齊,吳江人。
沈宛君長女,適袁了凡孫,年二十三卒。
有遺稿名《愁言》,《名媛集》稱其詩俊逸蕭永,如新桐初引,青山照人,其詞亦復爾爾。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