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粲

相關(guān)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呂不韋 朝代:戰(zhàn)國末衛(wèi)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235 【介紹】: 戰(zhàn)國末衛(wèi)國濮陽人。
原為陽翟大商人,偶遇為質(zhì)于趙之秦公子異人(后名子楚),視為奇貨,設(shè)策使歸嗣位,為秦莊襄王。
任秦相,封文信侯。
攻滅東周,建三川郡,又占領(lǐng)韓、魏上黨郡,北略趙地,建太原郡。
秦王政立,繼任相國,尊為仲父。
又攻韓、魏,建置東郡。
門下食客三千,家僮萬人。
秦王政十年親政后,被免職徙蜀,憂懼自殺。
曾令賓客編撰《呂氏春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一
不韋,濮陽人,一云陽翟大賈。秦莊襄王以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始皇即位,尊為仲父,坐嫪毐事免,就封。十二年徙蜀自殺。有《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208 【介紹】: 東漢末山陽高平人,字景升。皇族遠(yuǎn)支。獻(xiàn)帝初平元年為荊州刺史,得當(dāng)?shù)睾雷逯С?,?jù)今湖北、湖南地方。李傕、郭汜入長安,以表為鎮(zhèn)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不參與混戰(zhàn),愛民養(yǎng)士,從容自保。及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紹求助于表,表許而不至,亦不援曹操,欲觀時變。操敗紹后征表,未至,表病卒。子劉琮降曹。
全后漢文·卷八十二
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后。
與張儉等號八俊。
辟大將軍何進(jìn)掾。
初平元年,拜荊州刺史,尋加鎮(zhèn)南將軍,封成武侯。
建安十三年,疽發(fā)背卒。
有《周易章句》五卷。
(《案表有遺袁譚、袁尚二書,乃《王粲作》,今編入王粲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208 【介紹】: 東漢魯國人,字文舉??鬃佣缹O。性好學(xué),有異才。初辟司徒楊賜府,大將軍何進(jìn)舉高第,為侍御史。后辟司空掾,拜北軍中候,遷虎賁中郎將。以忤董卓,轉(zhuǎn)議郎。獻(xiàn)帝時為北海相,立學(xué)校,表儒術(shù),薦賢良。歷少府、太中大夫,名重天下。自負(fù)才氣,對曹操多侮慢之辭,曾被免官,終與操積怨,構(gòu)陷成罪,為操所殺。文辭有名于世,為“建安七子”之一。有《孔北海集》。
全后漢文·卷八十三
融,字文舉,孔子二十世孫。
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
中平初,舉高第,為侍御史,病免。
辟司空掾,拜中軍侯,廷虎賁中郎將。
獻(xiàn)帝初,以忤董卓,左轉(zhuǎn)議郎,出為北海相,劉備表為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城陷出奔。
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以忤曹操免。
復(fù)為太中大夫,與劉楨,王粲、陳琳、阮瑀、徐干、應(yīng)玚為建安七子。
有《春秋》雜議難五卷,集十卷。
孫萌 朝代:東漢末

人物簡介

簡介
字文始。
少有才學(xué)。
年十五,能屬文。
初董卓之誅也,萌父瑞知王允必敗,京師不可居。
乃命萌將家屬至荊州,依劉表。
去無幾,瑞果為李傕等所殺。
及天子都許昌,追論誅董卓之功,封萌為澹津亭侯。
山陽王粲善。
萌當(dāng)就國,作詩以贈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魏河?xùn)|安邑人,字伯儒。
少以才學(xué)稱。
曹操辟為司空掾?qū)佟?div id="eeo2ui2" class='inline' id='people_3102_0_2_comment'>
嘗建議朝廷置鹽官專賣,招懷流民。
魏國建,拜侍中,與王粲并典制度。
官至尚書。
曹丕稱帝,復(fù)為尚書。
魏明帝時封??鄉(xiāng)侯。
受詔典著作,撰《魏官儀》。
善書法,精鳥篆、隸、草,以文章顯。
卒謚敬。
全三國文·卷二十八
覬字伯儒,河?xùn)|安邑人。曹公辟為司空掾,除茂陵令,再遷至尚書。魏國建,拜侍中。文帝即王位,徙尚書,尋還漢朝為侍郎。及受禪,復(fù)為尚書,封陽吉亭侯,明帝時進(jìn)封閿鄉(xiāng)侯。卒,謚曰敬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84 【介紹】: 西晉高平人,字正宗。
王粲從孫。
魏時辟公府,累遷尚書郎。
入晉,為汲郡太守,耕桑樹藝,躬自教示,開荒五千余頃。
比年普饑,人食不足,而汲郡獨無匱乏,有政聲。
遷衛(wèi)尉、河南尹、大司農(nóng)。
無復(fù)能名,為政苛碎,坐免官,時人以為暮年謬妄。
后起為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僧。不詳所出。初住揚都大寺,與慧愷、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時天竺沙門真諦在嶺南,法泰與宗愷等詣廣州制旨寺。筆受文義,咨探研索,近二十載。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不知何許人。早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梁代天竺沙門真諦。流寓嶺南。泰偕宗愷等事之。以赴廣州刺史歐陽頠之請。傳譯于制旨寺。陳太建三年。講所譯新經(jīng)于建鄴。驚異時眾。會彭城靜嵩來扣。泰為隨機按旨。披釋無遺。事見嵩傳。慧愷曹姓。義理淹博。詞力尤殷贍。贊諦譯事。每恨相見之晚。住廣州顯明寺。延諦房中。講俱舍論。光大間。僧宗法準(zhǔn)法忍等。就諦求學(xué)。為講攝論。與獲聽受請愷于智慧寺。講俱舍。至業(yè)品疏第九卷。遘疾不救。明年春。諦又化。 有受菩薩戒弟子曹毗。愷之叔子也。少隨愷入南中。既善攝論。兼承諸部。晚住江都。嘗以章甫縫掖。登座開演而沙門僧榮日嚴(yán)法侃等。皆咨稟焉。 時智敷道尼亦為愷所賞識。故愷之亡。諦撫膺哀慟。率敷尼等十有二人。于法準(zhǔn)房。傳香火。誓弘攝舍。后敷雖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從究涅槃?wù)?。僅得敘分。而哿以疾殂。乃專講攝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初
釋法泰。
不知何人。
學(xué)達(dá)釋宗跨轢淮海。
住楊都大寺。
與慧愷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義聲高邈宗匠當(dāng)時。
有天竺沙門真諦。
挾道孤游遠(yuǎn)化東鄙。
會虜冠勍殄。
僑寓流離一十馀年。
全無陳譯。
將旋舊國。
途出嶺南。
為廣州刺史歐陽頠固留。
因欲傳授。
周訪義侶。
擬閱新文。
泰遂與宗愷等。
不憚艱辛。
遠(yuǎn)尋三藏。
于廣州制旨寺。
筆受文義。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義記。
皆此土所無者。
泰雖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儀所及。
性無違越。
諦又與泰譯明了論。
釋律二十二大義。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陳太建三年。
泰還建業(yè)。
并赍新翻經(jīng)論創(chuàng)開義旨。
驚異當(dāng)時。
其諸部中。
有攝大乘俱舍論。
文詞該富理義凝玄。
思越恒情鮮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論。
兼玩成實。
學(xué)人聲望從風(fēng)歸靡。
陳武好異前朝。
廣流大品。
尤敦三論。
故泰雖屢演。
道俗無受。
使夫法座絕嗣闃爾無聞。
會彭城沙門靜嵩。
避地金陵。
學(xué)聲早被獨拔千載。
希斯正理。
晝談恒講夜請新宗。
因循荏苒乃經(jīng)涼燠。
泰振發(fā)玄門明衷弘詣。
覈其疑義每湊玄極。
皆隨機按旨。
披釋無遺。
事出嵩傳。
泰博咨真諦。
傳業(yè)嵩公。
知我者希。
浮諺斯及。
不測其終。
智愷。
俗姓曹氏。
住楊都寺。
初與法泰等前后異發(fā)。
同往嶺表奉祈真諦。
愷素積道風(fēng)詞力殷贍。
乃對翻攝論。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對翻俱舍論。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數(shù)八十三卷。
諦云。
吾早值子。
綴緝經(jīng)論絓是前翻。
不應(yīng)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
吾無恨矣。
愷后延諦。
還廣州顯明寺。
住本房中。
請諦重講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陳光大中。
僧宗法準(zhǔn)慧忍等。
度嶺就諦求學(xué)。
以未聞攝論。
更為講之。
起四月初。
至臘月八日方訖一遍。
明年宗等又請愷。
于智慧寺講俱舍論。
成名學(xué)士七十馀人。
同欽咨謁。
講至業(yè)品疏第九卷。
文猶未盡。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紙題詩曰。
千秋本難滿。
三時理易傾。
石火無恒焰。
電光非久明。
遺文空滿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隴向凄清。
一朝隨露盡。
唯有夜松聲。
因放筆。
與諸名德握手語別。
端坐儼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廣州西陰寺南崗。
自馀論文。
真諦續(xù)講。
至惑品第三卷。
因爾乖豫。
便廢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諦有菩薩戒弟子曹毗者。
愷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遠(yuǎn)度。
少攜至南受學(xué)攝論。
咨承諸部皆著功績。
太建三年。
毗請建興寺僧正明勇法師。
續(xù)講攝論。
成學(xué)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綜習(xí)前業(yè)。
常于白塔等寺開演諸論。
冠屨裙襦服同賢士。
登座談吐每發(fā)深致。
席端學(xué)士并是名賓。
禪定僧榮日嚴(yán)法侃等皆資其學(xué)。
時有循州平等寺沙門智敫者。
弱年聽延祚寺道緣二師成實。
并往北土沙門法明。
聽金剛般若論。
又往希堅二德。
聽婆沙中論。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者。
方始離之。
馀例準(zhǔn)此。
及翻攝論。
乃為廣州刺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安居。
不獲專習(xí)。
后翻俱舍方預(yù)其席。
及愷講此論。
敫與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聽受。
及愷之云亡。
諦撫膺哀慟。
遂來法準(zhǔn)房中。
率尼響敫等十有二人。
共傳香火。
令弘攝舍兩論誓無斷絕。
皆共奉旨仰無墜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侶彫散宗嗣將虧。
太建九年。
敫相續(xù)敷弘。
最多聯(lián)類。
同聽諦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滅法。
避地歸陳。
晚隨使劉璋至南海獲涅槃?wù)摗?div id="is22ewy" class='inline' id='people_10520_2_181_comment'>
敫曾講斯經(jīng)。
欣其本習(xí)伏膺請求。
便為開說。
止得序分種性分前十三章玄義。
后返豫章鶴嶺山。
敫又與璣法師隨從。
因復(fù)為說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進(jìn)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傳授。
乃令敫下都覓海潮法師當(dāng)窮論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業(yè)。
所尋不值。
乃遇棲玄寺曉禪師。
賜與曇林解涅槃疏釋經(jīng)后分。
文兼論意而不整足。
便還故寺。
常講新文十三章義。
近二十遍。
開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燒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盡。
其年授敫。
令任廣循二州僧任。
經(jīng)五載廢闕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場寺。
偏講攝論十有馀遍。
坐中達(dá)解二十五人。
璣山瞰等并堪領(lǐng)匠。
仁壽元年。
遘疾終于本寺。
敫撰諦之翻譯歷。
始末指訂。
并卷部時節(jié)人世詳備。
廣有成敘。
道尼住本九江。
尋宗諦旨。
興講攝論騰譽京師。
開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達(dá)雍輦開悟弘多。
自是南中無復(fù)講主。
雖云敷說蓋無取矣。
房穎叔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1 【介紹】: 唐清河人。
房景伯四世孫。
武則天時,累官地官郎中。
曾見蘇晉《八卦論》,許為后來王粲。
大足元年,遷天官侍郎,未及任,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7—768 【介紹】: 唐潁川人,祖籍南蘭陵,字茂挺。蕭晶孫。玄宗開元二十三年進(jìn)士,天寶初補秘書正字,名聞天下,號蕭夫子。史官韋述薦其自代,召詣史館待制,因忤李林甫,罷。林甫死,調(diào)河南參軍事。安祿山反,往見河南采訪使郭納言御守計,不用,因走山南,節(jié)度使源洧辟為掌書記。后授揚州功曹參軍,到任兩夜即去??退烙谌昴下蒙?。門人謚為文元先生。擅古文,與李華齊名。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9—760 字茂挺,排行十,郡望南蘭陵(今江蘇常州),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進(jìn)士及第,歷仕桂林參軍、秘書正字。天寶八載(749)為集賢校理,受李林甫排斥,調(diào)為廣陵府參軍事,十載轉(zhuǎn)河南參軍事。肅宗至德元載(756),山南節(jié)度使源洧辟為掌書記。永王亂平,淮南節(jié)度使表為揚州功曹參軍。乾元三年(760)歸葬先人,客死汝南。門人共謚為文元先生。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舊唐書·韋述傳》、李華《蕭穎士文集序》。蕭名重于時,人稱“蕭夫子”,與李華齊名,時稱“蕭李”。日本遣使入朝,自述國人愿得蕭夫子為師。有文集10卷,已佚。《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蕭穎士(717-759),字茂挺 蕭梁宗室后裔,祖籍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居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四歲能文,十歲入太學(xué)。開元二十三年(735),登進(jìn)士第,對策第一,授金壇尉。歷桂州參軍,丁家艱去職。天寶初,任秘書正字,搜求遺書,因“慢官離局”被劾免,居濮陽,以教授為生,人稱“蕭夫子”。后召為集賢校理,不屈于季林甫,降資參廣陵軍事。十載,因人薦入史館待制,復(fù)調(diào)參河南府寫事。安史亂起,為山南節(jié)度使源洧掌書記。洧卒,入淮南李成式幕為揚州功曹參軍,掌書記。乾元中,為諸道租庸使第五琦從事,赴嵩條遷祔先人遺骨,客死汝南逆旅。穎士工文能詩,獎掖后進(jìn),名重一時。文章與李華齊名,世稱“蕭李”。有《梁蕭史譜》二十卷,《游梁新集》三卷,《文集》十卷,均佚。后人輯有《蕭茂挺文集》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穎士字茂挺。梁鄱陽王恢七世孫。開元二十三年舉進(jìn)士。對策第一。天寶初補秘書正字。劾免。留客濮陽。學(xué)者皆從授業(yè)。號蕭夫子。召為集賢校理。嘗作伐櫻桃賦譏李林甫。見疾免官。林甫死。更調(diào)河南府參軍事。安祿山有寵。穎士知將亂。托疾游少室山。乾元初授揚州功曹參軍。至官信宿去。客死汝南。年五十二。門人共謚曰文。

作品評論

唐詩紀(jì)事
李華序其文曰:開元、天寶間,以文學(xué)著于時者,曰蘭陵蕭穎士,字茂挺……君謂:六經(jīng)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壯,而不能經(jīng),厥后有賈誼、文詞詳正,近于理體。
枚乘、司馬相如,亦瑰麗才士,然而不近風(fēng)雅。
揚雄用意頗深,班彪識理,張衡宏曠,曹植豐贍,王粲超逸,嵇康標(biāo)舉,此外皆金相玉質(zhì),所尚或殊,不能備舉。
左思詩賦,有雅頌遺風(fēng),干寶著論,近乎王化根源,此外皆夐絕無聞。
近日陳拾遺文體最正。
以此而言,見君述作。
《載酒園詩話又編》
人有一時負(fù)重名,既久而聲暫歇者,唐之蕭茂挺,宋之梅圣俞是也。詩文具在,不知當(dāng)時何以傾動蠻貊如此!蕭嘗謂“屈、宋雄壯而不能經(jīng),賈生近理,枚馬瑰麗而不近風(fēng)雅。”然其《江有楓》、《菊榮》、《涼雨》、《有竹》諸篇,豈遂真《風(fēng)》《雅》乎?于《三百篇》雖具孫叔之衣冠,尚無優(yōu)孟之抵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29 【介紹】: 唐隴西姑臧人,字君虞。李揆族子。代宗大歷四年登進(jìn)士第。德宗建中四年登書判拔萃科??陀窝嘹w,幽州節(jié)度使劉濟辟為從事。憲宗元和中歷秘書少監(jiān)、集賢學(xué)士、散騎常侍等。文宗大和元年,以禮部尚書致仕。歌詩與李賀齊名,樂工爭求之。佳作妙句,人或施之圖繪、或以為歌詞。一說,乃大歷十才子之一。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8—829 字君虞,排行十,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代宗廣德二年(764)涼州陷于吐蕃前,隨家遷離故土,定居洛陽。大歷四年(769)登進(jìn)士第,授華州鄭縣尉。兩年后又中諷諫主文科,擢鄭縣主簿。九年入渭北節(jié)度使臧希讓幕,隨軍北征備邊。德宗建中二年(781)轉(zhuǎn)入朔方節(jié)度使李懷光幕,曾巡行朔野。四年以書判登拔萃科,授侍御史。貞元元年(785)后輾轉(zhuǎn)于天德軍杜希全、邠寧張獻(xiàn)甫、幽州劉濟幕,至十六年方離軍府。后入朝官都官郎中、中書舍人、河南少尹、秘書少監(jiān)、集賢殿學(xué)士,官至右散騎常侍。文宗大和元年(827)加禮部尚書銜致仕。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卞孝萱有《李益年譜稿》、譚優(yōu)學(xué)有《李益行年考》頗詳備。李益詩名早著,其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可分三期。一為入軍幕前之青年期,詩風(fēng)近“十才子”,以五律為長,《喜見外弟又言別》、《竹窗聞風(fēng)寄苗發(fā)司空曙》等為代表作;二為處軍旅中達(dá)26年之壯年期,多作邊塞詩,為創(chuàng)作之頂峰。內(nèi)容豐富,思緒深沉,抒發(fā)從戎之心情,描繪塞上之風(fēng)光,《塞下曲》、《夜上受降城聞笛》、《從軍北征》等豪邁慷慨,為七絕之代表作。七律《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同崔邠登鸛雀樓》,亦氣勢雄健,境界壯闊,亦為大歷七律所罕見。三為入朝后之晚年作品,多流連光景,慕仙向道之作,追慕閑適,成就不高。李益身跨大歷、元和兩代,其七絕凝煉含蓄,韻味深長,甚得后人推崇,胡應(yīng)麟以為“七言絕,開元之下,便當(dāng)以李益為第一”(《詩藪》內(nèi)編卷六)。他體亦頗多佳作?!?a target='_blank'>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其詩2卷,今存《李益集》(一名《李君虞集》)2卷。今人范之麟有《李益詩注》。臺灣學(xué)者王夢鷗撰有《唐詩人李益和他的作品》,分段考述其生平系詩,不乏獨到之見?!?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續(xù)拾》補入1首。
唐詩匯評
李益(748-約829),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四年(769)登進(jìn)士第。六年,登制科舉,授鄭縣主簿。歷參渭北臧希讓、朔方李懷光、靈州杜希全、邠寧張獻(xiàn)甫幕。元和中召為都官郎中、中書舍人,出為河南少尹,復(fù)入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學(xué)士,歷太子右庶子。元和末,遷右散騎常侍。大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益風(fēng)流有文詞,詩名早著,其詩或畫工圖繪,或唱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一名《李君虞集》)二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
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一
益。宰相揆族子。第進(jìn)士。憲宗聞其名。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殿學(xué)士。遷太子賓客。轉(zhuǎn)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時又有太子庶子李益同在朝。故世言文章李益以別之。

作品評論

《國史補》
李益詩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畫為圖障。又有云:“回樂峰前沙似肯,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天下亦唱為樂曲。
詩人主客圖
李益:清奪雅正主。
舊唐書本傳
(益)長為歌詩,貞元與宗人李賀齊名。每作一篇,為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詞。
唐詩紀(jì)事
益錄其從軍詩贈左補闕盧景亮,自序云:從事十八載,五在兵間,故為文多軍旅之思?;蛞蜍娭芯坪?,或時塞上兵寢,投劍秉筆,散懷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氣,武毅果厲。
唐才子傳
(益)風(fēng)流有詞藻,與宗人賀相埒,每一篇就,樂工賂求之,被于雅樂,供奉天子。如《征人》、《早行》篇天下皆施之繪畫。二十三受策秩,從軍十年,運籌決勝,尤其所長。往往鞍馬間為文,橫槊賦詩,故多抑揚激歷悲離之作,高適、岑參之流也。
《唐詩品》
君虞生習(xí)世紛,中遭頓抑,邊朔之氣,身所經(jīng)聞。故《從軍》、《出塞》之作,盡其情理,而慕散投林,更深遐思。古詩郁紆盤薄,姿態(tài)變出,自非中唐之致。其七言小詩,與張水部作等,亦《國風(fēng)》之次也。
《藝苑卮言》
岑參、李益詩語不多,而結(jié)法撰意雷同者幾半,始信少陵如韓淮陰“多多益善”耳。
詩鏡總論
李益五古,得太白之深,所不能者澹蕩耳。太白力有馀閑,故游衍自得,益將矻矻以為之。
唐音癸簽
李君虞生長西涼,負(fù)才尚氣;流落戎旃,坎壈世故。所作從軍詩,悲壯宛轉(zhuǎn),樂人譜入聲肷,至今誦之,令人凄斷。
唐音癸簽
唐人詩譜入樂者,初、盛王維為多,中、晚李益、白居易為多。
《詩源辨體》
李益,貞元時人。五言古多六朝體,效永明者,酷得其風(fēng)神。七言古,氣格絕類盛唐。……五言律,氣格亦勝,《白馬羽林兒》一篇,可配開、寶;“霜風(fēng)先獨樹,瘴雨失荒城”一聯(lián),雄偉亦類初唐。七言絕,開、寶而下,足稱獨步。
《詩源辨體》
李益、權(quán)德輿在大歷之后,而其詩氣格有類盛唐者,乃是其氣質(zhì)不同,非有意復(fù)古也。
《唐詩別裁》
七言絕句,中唐以李庶子、劉賓客為最,音節(jié)神韻,可追逐龍標(biāo)、供奉。
《大歷詩略》
李尚書益久在軍戎,故所為詩多風(fēng)云之氣。其視錢、劉,猶岑參之于王、孟,鮑照之于顏、謝也。七絕尤高,在大歷間無與頡頏者。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
此公下筆,獐無弱調(diào)。自是天寶以后有數(shù)人物,其名噪一時,有以也夫。
養(yǎng)一齋詩話
大抵益詩深于七絕,律體乃其所短。
張澍《李尚書詩集序》
跡漢以來,仲宣賦從軍,只貢頌諛;靈運送秀才,徒述懷思。
唯君虞以爽颯之氣,寫征戍之情,覽關(guān)塞之勝,極辛苦之狀。
當(dāng)朔風(fēng)驅(qū)雁,荒月拜狐,抗聲讀之,恍見士卒踏冰而皸瘃,介馬停秣而悲鳴,詎非才之所獨至耶?
其他章句,亦清麗絕倫,宜與長吉齊名,無所愧讓。
《越縵堂讀書記》
若論絕句,則李十郎之雄渾高奇,不特冠冕十子,即太白、龍標(biāo)亦當(dāng)退讓。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邱希范、吳叔庠,而參宗于摩詰。長于托詠,朗潤風(fēng)華,正如落花依草,妍然嫵媚。馀作少衰,開晚唐之派.大歷十人,固其杰也。
《詩學(xué)淵源》
其詩辭藻秀發(fā),自然清麗,源出齊梁,而獨多高致,但少古耳。近體七律如《馬嵬》諸作,雖格高調(diào)逸,晚唐莫及,然已為西昆“三十六體”之宗矣。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