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函是

相關(guān)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8—522 【介紹】: 南朝梁時僧。吳郡人,俗姓顧,本名凈藏。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講說經(jīng)論,博采眾說,時輩莫及。梁武帝甚器重之住鐘山開善寺。后帝見僧行敗壞,欲自任白衣僧正以匡正之,集眾咨議,藏獨言其不可,事乃寢。尤精《成實論》,所著《成實論義疏》為當(dāng)時有影響之作。與僧旻、法云并稱梁代三大法師。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藏本名凈藏,吳人,天監(jiān)末居鐘山開善寺。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智藏。
姓顧氏。
本名凈藏。
吳郡吳人。
吳少傅曜之八世也。
高祖彭年司農(nóng)卿。
曾祖淳錢唐令。
祖瑤之員外郎。
父映奉朝請。
早亡其母嘗夢。
出繞吳城一匝。
密云四布而天中開朗。
眾星墜地取而吞之。
因而有娠焉。
及生藏也。
少而聰敏。
常懷退讓。
果食衣服爰及威儀皆新華。
先讓而處下末。
由此擊譽鄉(xiāng)閭敬而尚重。
年十六代宋明帝出家。
以泰初六年敕住興皇寺。
事師上定林寺僧遠僧祐天安寺弘宗。
此諸名德傳如前述。
藏稟依訓(xùn)范敬義弘隆。
嘗遇師疾甚不食多日。
藏亦從之。
待師進飲藏還進飲。
乃至平復(fù)方從師好。
自是戒德堅明學(xué)業(yè)通奧。
眾所知識超于夷等。
當(dāng)時柔次二公玄宗蓋世。
初從受學(xué)。
挹酌經(jīng)論統(tǒng)辯精理。
及其開關(guān)延敵。
莫能涉其津者。
藏洞曉若神微言每吐。
預(yù)有比蹤罔不折伏。
于是二僧嘆揖。
自以弗及之也。
齊太尉文憲王公。
深懷欽悅爰請安居。
常嘆相知之晚。
太宰文宣王。
建立正典紹隆釋教。
將講凈名選窮上首。
乃招集精解二十馀僧。
探授符策乃得于藏。
年臘最小獨居末坐。
敷述義理罔或抗衡。
道俗翕然彌崇高譽。
先是會稽慎法師。
志欲宣通妙法。
乃請文宣方求講匠。
以藏名稱普聞允當(dāng)僉屬。
遂流連會稽多歷年祀伏膺鼓篋寔系有徒。
但以律部未精重游京輦。
信同瓶喻有似燈傳。
俄而十誦明了諸部薄究。
未還吳郡道流生地。
學(xué)人裹糧隨之不少。
永元二年重游禹穴。
居法華山結(jié)眾弘業(yè)。
及齊德將謝。
王室大騷。
天地既閉經(jīng)籍道廢。
遂翻然高舉。
欲終焉禹穴。
逮有梁革命。
大弘正法。
皇華繼至。
方游京輦。
天子下禮承修。
榮貴莫不竦敬。
圣僧寶志遷神。
窀穸于鐘阜。
于墓前建塔。
寺名開善。
敕藏居之。
初藏未受具戒。
遇志于定林上寺。
遂推令居前。
垂示崇敬之跡。
識知德望有歸告之先見矣。
時梁武崇信釋門。
宮闕恣其游踐。
主者以負扆南面域中一人。
議以御坐之法唯天子所升。
沙門一不沾預(yù)。
藏聞之勃然厲色。
即入金門上正殿踞法座抗聲曰。
貧道昔為吳中顧郎。
尚不慚御榻。
況復(fù)乃祖定光。
金輪釋子也。
檀越若殺貧道即殺。
不慮無受生之處。
若付在尚方。
獄中不妨行道。
即拂衣而起。
帝遂罷敕任從前法。
斯跨略天子高岸釋門。
皆此類也。
有野姥者。
工相人也。
為記吉兇百不失一。
謂藏曰。
法師聰辯蓋世天下流名。
但恨年命不長。
可至三十一矣。
時年二十有九。
聞斯促報講解頓息。
竭精修道發(fā)大誓愿足不出門。
遂探經(jīng)藏得金剛般若。
受持讀誦畢命奉之。
至所危暮年香湯洗浴凈室誦經(jīng)以待死至。
俄而聞空中聲曰。
善男子。
汝往年三十一者。
是報盡期。
由般若經(jīng)力得倍壽矣。
藏后出山試過前相者。
乃大驚起曰。
何因尚在世也。
前見短壽之相。
今了一無。
沙門誠不可相矣。
藏問。
今得至幾。
答云。
色相骨法年六十馀。
藏曰。
五十為命。
已不為夭。
況復(fù)過也。
乃以由緣告之。
相者欣服。
竟以畢年辭世。
終如相言。
于是江左道俗。
競誦此經(jīng)。
多有徵應(yīng)。
乃至于今日有光大。
感通屢結(jié)。
逮梁大同中。
敬重三寶利動昏心。
澆波之儔。
肆情下達。
僧正憲網(wǎng)無施于過門。
帝欲自御僧官維任法侶。
敕主書遍令許者署名。
于時盛哲無敢抗者。
匿然投筆。
后以疏聞藏。
藏以筆橫轢之告曰。
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
帝覽之不以介意。
斯亦拒懷略萬乘季代一人。
而帝意彌盛。
事將施行于世。
雖藏后未同。
而敕已先被。
晚于華光殿設(shè)會。
眾僧大集。
后藏方至。
帝曰。
比見僧尼多未誦習(xí)。
白衣僧正不解科條。
俗法治之傷于過重。
弟子暇日欲自為白衣僧正亦依律立法。
此雖是法師之事。
然佛亦復(fù)付囑國王。
向來與諸僧共論。
咸言不異。
法師意旨如何。
藏曰。
陛下欲自臨僧事。
實光顯正法。
但僧尼多不如律。
所愿垂慈矜恕此事為后。
帝曰。
弟子此意豈欲苦眾僧耶。
正謂俗愚過重。
自可依律定之。
法師乃令矜恕。
此意何在。
答曰。
陛下誠欲降重從輕。
但末代眾僧難皆如律。
故敢乞矜恕。
帝曰。
請問諸僧犯罪。
佛法應(yīng)治之不。
答曰。
竊以佛理深遠教有出沒。
意謂亦治不治。
帝曰。
惟見付囑國王治之。
何處有不治之說。
答曰。
調(diào)達親是其事。
如來置之不治。
帝曰。
法師意謂。
調(diào)達何人。
答曰。
調(diào)達乃誠不可測。
夫示跡正欲顯教。
若不可不治。
圣人何容示此。
若一向治之。
則眾僧不立。
一向不治亦復(fù)不立。
帝動容追停前敕。
諸僧震懼相率啟請。
帝曰。
藏法師是大丈夫心。
謂是則道是。
言非則道非。
致詞宏大。
不以形命相累。
諸法師非大丈夫。
意實不同言則不異。
弟子向與藏法師碩諍。
而諸法師默然無見助者。
豈非意在不同耳。
事遂獲寢。
藏出告諸徒屬曰。
國王欲以佛法為己任。
乃是大士用心。
然衣冠一家子弟十?dāng)?shù)。
未必稱意。
況復(fù)眾僧。
五方混雜未易辯明。
正須去其甚泰耳。
且如來戒律布在世間。
若能遵用足相綱理。
僧正非但無益為損弘多。
常欲勸令罷之。
豈容贊成此事。
或曰。
理極如此。
當(dāng)萬乘之怒何能夷然。
藏笑曰。
此實可畏。
但吾年老。
縱復(fù)荷旨附會。
終不長生。
然死本所不惜。
故安之耳。
后法云謂眾曰。
帝于義理之中未能相謝。
一日之事真可愧服不久敕于彭城寺講成實。
聽侶千馀。
皆一時翹秀。
學(xué)觀榮之。
又敕于慧輪殿講波若經(jīng)。
別敕大德三十人預(yù)座。
藏開釋發(fā)趣各有清拔皆著私記擬后傳習(xí)。
天監(jiān)末年春舍身大懺。
招集道俗。
并自講金剛般若以為極悔。
惟留衣缽。
馀者傾盡一無遺馀。
陳郡謝幾卿。
指掛衣竹戲曰。
猶留此物尚有意耶。
藏曰。
身猶未滅意何由盡。
而尚懷靖處托意山林。
還居開善因不履世。
時或敕會。
乃上啟辭曰。
夙昔顧省心惑不調(diào)。
欲依佛一語于空閑自制。
而從緣流二十馀載。
在乎少壯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減。
若復(fù)退一毫。
便不堪自課。
故愿言靜處少自營衛(wèi)。
非敢傲世求名。
非欲從閑自誕。
是常人近情。
懼前徑之已迫耳。
帝手敕喻曰。
求空自閑依空入慧。
高蹈養(yǎng)神實是勝樂。
不違三乘。
亦以隨喜。
惟別之際能無悵然。
岐路贈言古人所重。
猶勸法師。
行無礙心。
大悲為首方便利益。
隨時用舍不宜頓杜。
以隔礙心行菩薩道無有是處。
敕往反頻。
仍久之然持操不改。
帝將受菩薩戒敕僧正牒老宿德望。
時超正略牒法深慧約智藏三人。
而帝意在于智者。
仍取之矣。
皇太子尤相敬接。
將致北面之禮。
肅恭虔往。
朱輪徐動鳴笳啟路。
降尊下禮就而謁之。
從遵戒范永為師傅。
又請于寺講大涅槃。
親臨幄坐爰命咨質(zhì)。
朝賢時彥道俗盈堂。
法筵之盛未之前聞。
又于北閣更延談?wù)摗?div id="csmkaj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0147_2_313_comment'>
皆嘆曰。
陪預(yù)勝席未曾有也。
藏任吹虛舟真行平等。
毀譽不動榮利未干。
宴坐空閑毅然山立。
雖神宇凝隔風(fēng)韻清高。
其應(yīng)物也汲汲然如有不足。
可謂望儼即溫。
君子之變者矣。
自現(xiàn)處巖岫晦形人世。
又于寺外山曲別立頭陀之舍六所。
并是茅茨容膝而已。
皇太子聞而游覽。
各賦詩而返。
其后章云。
非曰樂逸游。
意欲識箕潁。
藏結(jié)心世表。
常行懺悔。
每于六時翹仰靈相。
口云。
理味深玄淺思斟酌自抱疑礙。
恐乖圣意多僻。
因而懇惻詞淚俱發(fā)。
嘗宿靈曜寺。
夜行暫用心。
見有金光照曜。
一室洞明。
人問其故。
答曰。
此中奇妙未可得言。
是旦遘疾至于大漸。
帝及儲君中使相望。
四部白黑日夜參候。
敕為建齊手制愿文。
并繼以醫(yī)藥。
而天子不整。
唯增不降。
臨終詞色詳正。
遺言唯在弘法。
以普通三年九月十日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有五。
敕葬獨龍之山。
赴送盈道同為建碑。
墳所寺內(nèi)各一。
新安太守蕭機制文。
湘東王繹制銘。
太子中庶子陳郡殷鈞為立墓志。
初藏常夢見金粟如來入室共談執(zhí)二麈尾。
其一寶裝。
其一者素。
留素者與藏。
又徵士廬江何胤。
居吳郡虎丘。
遇一神僧。
捉一函書云。
有人來寄語頃失之。
及開函視全不識其文詞。
后訪魏僧云。
是大莊嚴論中間兩紙也。
時人咸謂藏之所致。
又彭城劉混之罪當(dāng)從戮。
藏時處后堂。
為帝述四等義。
外奏聞之。
帝曰。
今為國事不得道四等義如何。
藏曰。
言行乘機也。
今機發(fā)而不中。
失在何人。
四等之舉義非徒設(shè)。
帝遂舍而不問。
竟以獲免。
劉氏終亦不委斯由。
其潛濟益被率多如此。
凡講大小品涅槃般若法華十地金光明成實百論阿毗曇心等。
各著義疏行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1—632 【介紹】: 隋唐時僧。義興人,俗姓吳,字法云。有才藻,為智顗高足弟子,住天臺山國清寺。隋煬帝曾為其設(shè)千僧齋,賜賞甚厚。有《私記天臺山智者詞旨》及《義記》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灌頂字法云,俗姓吳,義興人。師事智顗,終天臺國清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法云。
姓吳氏。
其先常州之義興人。
祖避地臨海之章安。
遂居焉。
頂生三月。
而亡其父。
未能言。
母偶稱佛法僧號。
而頂敩之。
音句清辯。
家人驚異。
于是攝靜寺拯法師。
聞而嘆曰。
此子非凡。
母因以非凡名之。
七歲使事拯為弟子。
所業(yè)日進。
年二十受具。
而譽益起矣。
逮乎拯終。
則當(dāng)陳之至德初也。
天臺智者顗公出涖光宅。
而頂從之。
研繹觀門。
頻蒙印可。
陳祚告窮。
乃隨智者。
游歷廬阜。
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開皇十一年。
煬帝以晉邸。
出鎮(zhèn)維楊。
從智者授王歸戒。
俄旋臺嶺。
又從之。
十七年智者疾。
頂執(zhí)侍如禮。
未幾而智者告終。
奉遺命。
以智者手書信物。
訃晉邸。
而教旨。
遣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
送頂還山。
仍就山飯千僧。
以致追慕之意。
且規(guī)置國清寺。
仁壽元年。
晉王以太子嗣位。
頂入賀。
兼謝置國清。
詔遣散騎侍郎張乾威。
送還山。
仍賜帛三千疋。
氈三百領(lǐng)。
就山飯千僧。
又加飾其寺焉。
二年詔曰。
夏序炎赫。
道體休宜。
禪悅資神。
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場莊論二師。
講凈名經(jīng)。
全用智者義疏。
判釋經(jīng)文。
禪師既是大師高足。
法門委寄。
今遣延屈。
必蒙霈然。
并法華經(jīng)疏。
隨使入京也。
佇遲來儀。
書不盡意。
頂于是入京。
為留三夏。
大業(yè)七年。
上治兵涿野。
詔見行在所。
貞觀六年。
八月七日。
以疾終于國清寺。
壽七十二。
先是謂弟子曰。
嘗聞之彌勒經(jīng)。
如來入滅。
香煙若云。
汝多燒香。
吾將去矣。
因垂戒諸子。
既而起立合掌。
如有所見而敬者。
且口稱彌陀號云。
越九日。
窆于寺之南山。
頂姿性慈攝。
利物有方。
其村之人有病者。
其子奔馳求救。
頂方焚旃檀香轉(zhuǎn)經(jīng)。
病者聞香氣輒愈。
且安洲樂安之南嶺尤奇秀。
頂每過則環(huán)視愛之。
嘆曰恨不夷坦?fàn)枴?div id="bzve2f2" class='inline' id='people_12051_2_104_comment'>
顧非可以匡眾開講乎。
未旬浹而白沙黃壤涌起如鏡面。
嘗講涅槃于隸業(yè)寺。
鐘鼓交作。
而海寇至。
干盾搶攘。
頂無懼色。
踞猊持麈自如。
而寇遽驚走。
蓋皆是人長丈馀。
執(zhí)戈戟以擬至。
佛壟諸徒。
累石塔別須二石為戶。
而弟子光英得石而厚丈。
頂漫舉杖畫其中曰。
如是乃可用。
則石應(yīng)手裂為二。
施之于塔。
雖巧匠猶不之及。
其弘法華于稱心精舍。
時吉藏法師。
心服其記義。
遂散眾東下。
餐稟其指。
夫智者之才辯。
能持之者。
唯頂而已。
故其錄具在。
今不繁序。
碑則常州弘善寺沙門法宣文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xí)禪四
釋灌頂。
字法云。
俗姓吳氏。
常州義興人也。
祖世避地東甌。
因而不返。
今為臨海之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親鞠養(yǎng)。
生甫三月。
孩而欲名。
思審物類未知所目。
母夜稱佛法僧名。
頂仍口敩。
音句清辯同共驚異。
因告攝靜寺慧拯法師。
聞而嘆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為字。
及年七歲還為拯公弟子。
日進文詞。
玄儒并騖清藻才綺。
即譽當(dāng)時。
年登二十。
進具奉儀。
德瓶油缽彌所留思。
洎拯師厭世。
沐道天臺。
承習(xí)定綱罔有虧緒。
陳至德元年。
從智顗禪主出居光宅。
研繹觀門頻蒙印可。
逮陳氏失馭。
隨師上江。
勝地名山盡皆游憩。
三宮廬阜九向衡峰。
無不揖跡依迎訪問遺逸。
后屆荊部停玉泉寺。
傳法轉(zhuǎn)化教敷西楚。
開皇十一年。
晉王作鎮(zhèn)揚州。
陪從智者戾止?溝。
居禪眾寺。
為法上將。
日討幽求。
俄隨智者。
東旋止于臺岳。
晚出稱心精舍開講法華。
跨朗籠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隨負篋屯涌。
有吉藏法師。
興皇入室。
嘉祥結(jié)肆獨擅浙東。
聞稱心道勝意之未許。
求借義記尋閱淺深。
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
因癈講散眾投足天臺餐稟法華發(fā)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現(xiàn)疾。
瞻侍曉夕艱劬盡心。
爰及滅度親承遺旨。
乃奉留書并諸信物。
哀泣跪授。
晉王五體投地悲淚頂受。
事遵賓禮情敦法親。
尋遣揚州總管府司馬王弘。
送頂還山為智者設(shè)千僧齋置國清寺。
即昔有晉曇光道猷之故跡也。
前峰佛隴寺號修禪。
在陳之日智者初建隴南十里。
地曰丹丘。
經(jīng)行平正瞻望顯博。
智者標基刊木。
欲建道場。
未果。
心期。
故遺囑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營。
置臬引繩一依舊旨。
仁壽元年。
晉王入嗣東巡本國。
萬里川途人野畢慶。
頂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參賀。
遂蒙引見。
慰問重疊酬對如響言無失厝。
臣主榮嘆。
又遣員外散騎侍郎張乾威送還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領(lǐng)。
又設(shè)千僧齋。
寺廟臺殿更加修緝。
故丹青之飾亂發(fā)朝霞。
松竹之嶺奄同被錦。
斯寔海西之壯觀也。
遠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傳。
仁壽二年下令延請云。
夏序炎赫道體休宜。
禪悅資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場莊論二師講凈名經(jīng)。
全用智者義疏判釋經(jīng)文。
禪師既是大師高足。
法門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華經(jīng)疏。
隨使入京也。
佇遲來儀書不盡意。
頂持衣負錫高步入宮。
三夏闡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無不伸請。
并隨問接對。
周統(tǒng)玄籍。
后遣信送還。
?遺隆倍。
大業(yè)七年。
治兵涿野親總元戎。
將欲蕩一東夷用清文軌。
因問左右備敘軒皇。
先壯阪泉之戮暴。
后嘆峒山之問道。
追思智者感慕動容。
下敕迎頂遠至行所。
引見天扆敘以同學(xué)之歡。
又遣侍郎吳旻送還臺寺。
爾后王人繼至房無虛月。
頂縱懷丘壑絕跡世累。
定慧兩修語默雙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遠方希睹三觀十如及以心塵使性。
并拜首投身請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業(yè)屢增二嚴無盡。
忽以貞觀六年八月七日。
終于國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輕疾無論藥療。
而室有異香。
臨終命弟子曰。
彌勒經(jīng)說。
佛入城日香煙若云。
汝多燒香。
吾將去矣。
因伸遺誡。
詞理妙切。
門人眾侶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發(fā)口三稱阿彌陀佛。
低身就臥累手當(dāng)心。
色貌歡愉。
奄然而逝。
舉體柔軟。
頂暖經(jīng)日嘗有同學(xué)智晞。
顗之親度。
清亮有名。
先以貞觀元年卒。
臨終云。
吾生兜率矣。
見先師智者。
寶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獨空。
云卻后六年灌頂法師升此說法。
焚香驗旨。
即慈尊降迎。
計歲論期。
審晞不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遠近奔號諠震林谷。
初頂化流囂俗神用弘方。
村人于法龍。
去山三十馀里。
染患將絕眾治不愈。
其子奔馳入山祈救。
頂為轉(zhuǎn)法華經(jīng)。
焚旃檀香。
病者雖遠。
乃聞檀香入鼻。
應(yīng)時痊復(fù)。
又樂安南嶺地曰安洲。
碧樹青溪泉流伏溺人徑不通。
頂留連愛玩。
顧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當(dāng)來此講經(jīng)。
曾未浹旬。
白砂遍涌平如玉鏡頂以感通相顯不違前愿。
仍講法華金光明二部。
用酬靈意。
嘗于章安攝靜寺講涅槃經(jīng)。
值海賊上抄道俗奔委。
頂方撾鐘就講。
顏無懾懼。
賊徒麾幡詣寺。
忽見兵旗曜日持弓執(zhí)戟人皆丈馀雄悍奮發(fā)。
群睹驚懅一時退散。
嘗于佛隴。
講暇攜引學(xué)徒。
累石為塔。
別須二片用搆塔門。
弟子光英。
先以車運一石。
咸疑厚大。
更欲旁求復(fù)勞人力。
頂舉杖聊撝。
前所運石颯然驚裂。
遂折為兩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戶。
宛如舊契。
若斯靈應(yīng)其相寔多。
自頂受業(yè)天臺又稟道衡岳。
思顗三世宗歸莫二。
若觀若講常依法華。
又講涅槃金光明凈名等經(jīng)。
及說圓頓止觀四念等法門。
其遍不少。
且智者辯才云行雨施。
或同天網(wǎng)乍擬瓔珞。
能持能領(lǐng)唯頂一人。
其私記智者詞旨。
及自制義記。
并雜文等題目。
并勒于碑陰。
弟子光英。
后生標俊優(yōu)柔教義。
與國清寺眾僉共紀其行。
樹其碑于寺之門。
常州弘善寺沙門法宣為文。
其詞甚麗。
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楊氏。
益州綿竹孝水人。
父瑋事三洞法。
綿梓諸州。
歲率饋來。
請章符佩懸。
以致福利。
瞽俗趨向之。
門庭如市。
妻始生一女。
名信相。
次生寬。
其孕子娩皆異常。
而寬瑞相尤甚。
方五六歲。
信相共于一處語。
父母旁聽之。
莫能曉。
怪而問焉。
答曰。
佛來為我說般若圣智界入法門。
茲與姊評議爾。
父母附口錄二百馀紙。
以示龍懷寺會阇梨。
會曰。
悉合經(jīng)旨。
有禪師。
于凈慧寺入定。
信相偶往。
至其門不肯前。
曰火聚奈何。
或曰何不以水滅之。
信相即作水觀。
是禪師出定。
勸其父母。
宜使出家。
當(dāng)是時。
婿已入聘幣矣。
喻之不可。
而道俗為出財贖。
然后許。
因偕寬剃落。
隋蜀王秀鎮(zhèn)坤維。
王妃為造精舍供養(yǎng)。
嘗出游。
或生疑嫌。
信相召語之曰。
莫于三寶所懷異心。
自取罪苦。
遇作功德事。
使掘地。
往往獲金。
如所費。
其于飲食。
或連日夜恣啖。
未嘗以為飽。
或餓經(jīng)歲序未嘗饑。
人目之圣尼。
精舍猶呼圣尼寺云。
寬年十三。
依空慧寺徹禪師學(xué)。
凡經(jīng)律不待教。
率淹貫如宿習(xí)。
朋類有難問。
輒為通。
龍懷會公。
尤敬事。
寬至縱其閑適。
不敢役使。
徒眾二百馀人。
竊以為言。
會聞而誨之曰。
此吾先師相禪師也。
昔先師。
與吾隱南山。
以避周禍。
隋興。
吾歸蜀。
先師囑之曰。
汝于彼土有緣當(dāng)盛。
致儔侶中有慧寬者。
宜善視之。
今其名良是。
吾亦焉敢慢吾先師哉。
且計先師死日。
正寬受生之辰也。
以故益不疑。
逮壯闡化鄉(xiāng)里。
二親咸慕服。
遂寺所居宅。
自爾梵剎相望。
而營齋祈福者。
所在群聚。
成都等七十縣。
歲時迎請供養(yǎng)。
施利山積而功德大矣。
貞觀中。
洛縣僧策。
持祝有神效。
一日暴卒。
頃之蘇曰。
見閻王使持祝。
并請寬師。
講地獄經(jīng)。
以救罪人。
然初不以介意也。
經(jīng)月馀復(fù)絕而蘇曰。
閻王大怒撻我百。
于是造寬。
疲劇中道而臥。
頓覺旋風(fēng)舉之空中。
倏爾而至。
殊不知三十里之遙也。
遇寬方集眾讀經(jīng)。
顧策曰。
遠行勞苦。
為眾生故。
當(dāng)勿辭勞也。
即令策升座持祝。
寬自講經(jīng)。
二中年綿竹宋尉。
世儒者。
頗慢佛。
每戲曰。
我于佛再賴其力。
或詰之則曰。
吾家圜阓中。
往來者于側(cè)溺不可禁。
因書佛字揭墻壁乃止。
嘗冬月墜水得出。
然寒甚且死。
求火不時得。
會有木佛在堂上。
急取燒之以活。
寬間致書喻之。
語意勤渠。
宋用以拭大便曰。
世以此道人有靈異。
今何如。
即糞門裂。
終踞廁莫能起。
口唱死。
連日夕。
遽使召寬謝。
愿造經(jīng)像懺悔。
滿一月竟死。
什邡陳氏施園圖建寺。
寬為區(qū)畫。
斷竹標其上曰。
此可為佛堂。
頓見泉水自標處上涌。
命掘之才數(shù)尺。
于大石下獲金瓶。
儲舍利七粒。
寬益拜請。
而舍利遂放光。
其變化之多。
至于滿瓶。
永徽四年夏六月二十五日。
夜沐浴更衣。
跏趺坐執(zhí)爐。
趣打鐘。
鐘聞近遠。
空中有哭聲。
寺內(nèi)光明燭天。
于是舉城奔赴曰。
阇梨涅槃矣。
示寂于所居之凈慧寺。
前一月。
寺池之紅蓮開白華。
橋三道。
其一正直。
寬房無故而梁圮。
聲震一寺。
豫章大木流血澗中。
磚塔十七層。
高數(shù)十丈。
忽中拆數(shù)寸。
神人五百從西方來。
皆長丈馀。
服天衣。
持香華。
擎紫金臺迎寬。
寬悉遣去。
既喪。
有雙鵝伏靈前。
悲鳴飛舞以送。
由寺至山二十里。
黑云翔空注雨。
隨棺草木皆靡。
境內(nèi)老幼縞素泣臨。
盡三歲遺體在山。
端坐如生。
略無禽獸侵蝕。
污穢朽腐之相。
民間齋僧供佛。
必別設(shè)座至今。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出家隱居終南豹林谷。每讀法華經(jīng)。至藥王品。忻然慕效之。私積薪槱為窟。誓必自燼。貞觀之季。靜夜于林中唱經(jīng)下火。清聲烈??。與風(fēng)俱遠。訖于熸息。猶見其跏坐如故。尋而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逮曉寂然。乃收其遣骸。起塔勒銘焉。 又荊州有姊妹比丘尼者。亦志脩藥王本事。于是漸斷粒食。服諸香油香蜜等物。而神爽高明。氣力不衰。貞觀三年二月八日。于州之逵道中。置二高座。姊妹乃以蠟布纏身。自踵至頂。惟出其面。眾共以華香幡蓋。迎升高座。姊妹更以火炬炷頂。端坐以誦法華。煙??及眼。聲猶宏亮。下及口鼻。而后息絕。達旦合座。骸骨消化。二舌獨存。眾為起塔以葬。 僧善導(dǎo)以道綽之教化行京師。親寫彌陀經(jīng)數(shù)萬卷。散諸士女。奉之以脩凈業(yè)者不可勝計。一日說法光明寺。或者問導(dǎo)曰。今稱佛名號。定生凈土否。導(dǎo)曰定生定生?;蛘叨Y拜訖??诔蠠o阿彌陀佛。聲聲相續(xù)不少置。因出寺立門前柳樹上。合掌西望。投身于地而死。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遺身篇第七
釋會通。雍州萬年御宿川人。少欣道檢游泊林泉。苦節(jié)戒行是其顧習(xí)。投終南豹林谷。潛隱綜業(yè)。讀法花經(jīng)至藥王品。便欣厭舍。私集柴木誓必行之。以貞觀末年。靜夜林中積薪為窟。誦至藥王便令下火。風(fēng)驚焰發(fā)煙火俱盛。卓爾加坐聲誦如故。尋爾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身方偃仆。至?xí)陨砘鹁銣?。乃收其遺骨為起白塔。勒銘存焉。貞觀之初。荊州有比丘尼姊妹。同誦法花。深厭形器。俱欲舍身。節(jié)約衣食欽崇苦行服諸香油漸斷粒食。后頓絕谷惟啖香蜜。精力所被神志鮮爽。周告道俗。剋日燒身。以貞觀三年二月八日。于荊州大街置二高座。乃以蠟布纏身至頂。惟出面目。眾聚如山。歌贊云會。誦至燒處。其姊先以火柱妹頂。請妹又以火柱姊頂。清夜兩炬一時同耀。焰下至眼。聲相轉(zhuǎn)明。漸下鼻口方乃歇滅。恰至明晨合坐洞舉。一時火花。骸骨摧朽。二舌俱存。合眾欣嗟。為起高塔。近并州城西有一書生。年二十四五。誦法華經(jīng)誓燒供養(yǎng)。乃集數(shù)束蒿乾籠之。人問其故。密而不述。后于中夜放火自燒。及人往救火盛已死。乃就加柴薪盡其形蔭。近有山僧善導(dǎo)者。周游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部。惟行念佛彌陀凈業(yè)。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jīng)數(shù)萬卷。士女奉者其數(shù)無量。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dǎo)曰。今念佛名定生凈土不。導(dǎo)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谡b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聞臺省。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會通。
本郡人。
姓吳。
名元卿。
德宗朝為六宮使。
方春韶陽。
花卉盛發(fā)。
玩賞移時。
忽聞空中有言曰。
虛幻之相。
開謝不停。
能壞善根。
仁者安可視之。
因大感悟。
自是忽忽不樂。
帝怪而問其故。
以愿從釋為對。
帝召相者視之曰。
此人當(dāng)紹出世法。
遂放歸。
見韜光。
光指其謁鳥窠。
求度。
三請不從。
乃先創(chuàng)庵。
事既成。
韜光力言之鳥窠。
乃為祝發(fā)。
服勤數(shù)年。
未蒙印授。
一日告辭。
鳥窠曰。
汝何往。
曰。
諸方學(xué)佛法去。
曰。
若是佛法。
吾此間亦有少許。
曰。
如何是和尚佛法。
鳥窠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師即豁然大悟。
于是不復(fù)他行。
常居左右。
世號布毛侍者。
今招賢寺乃師道場。
贊曰。
金貂職近  紫禁春濃  割棄富貴  瞥如輕鴻 求師慕道  勞苦在躬  不具智勇  豈悟真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5—774 【介紹】: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譯名不空金剛。幼喪父,隨叔父至中國,師事金剛智。后奉金剛智命赴天竺及獅子國求密藏。玄宗天寶五載再入唐,加號智藏國師,居京兆大興善寺,譯出密部經(jīng)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與善無畏、金剛智并稱“開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為灌頂國師。官至鴻臚卿,封肅國公。出入宮廷,廣占田園,勢移權(quán)貴。卒謚大辨廣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羅。北天竺婆羅門族。幼隨季父至東土。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師子國。天寶五載。赍密藏還京師。賜號智藏。歷元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國師。永泰元年詔特進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九年敕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是年卒。敕贈司空。謚大辨正廣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不空金剛。今止行不空。略也。其先北天竺婆羅門也。幼從季父東游。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不旬浹。能通梵本悉曇章。聲明論等。師大異之。俄受菩薩戒。且入金剛界大曼茶羅。擲華以驗后事。知其為教門瑞器。洎登具。善一切有部。異國書語。六月而畢聲明大論。再夕而終文殊普賢行愿。此在它人。非一紀一年。未易習(xí)者。其敏利可當(dāng)哉。祈學(xué)新瑜伽五部三密法。師久未之許。詔空還天竺。人以為必不可留矣。師獨夜夢。京師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旦詔止空。師益以為神。乃盡傳五部灌頂。摩訶阇梨法。毗盧遮那經(jīng)。蘇悉地軌則等。開元二十年。三藏師示滅。圖塔影堂。既加繕治。旋游五天。弟子含光慧??等。三十人侍。始抵南海。采訪使鎦巨鄰。懇請灌頂于法性寺演暢。度者萬計。感文殊見身。二十九年。過訶凌國。遇大風(fēng)。作法止之。至獅子國。見普賢阿阇黎??兆允菍W(xué)無常師。凡秘藏諸經(jīng)。五百部本三昧耶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標幟。文義性相。無不通究。 一日王縱狂象。人趨避莫敢近??湛谡b手印。住慈定當(dāng)衢立。象數(shù)頭輒踢跌。次游五印土。屢彰奇應(yīng)。天寶五載。還京師。進獅子國王尸羅迷伽表。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氎等。詔止鴻臚寺。既而又詔入內(nèi)。立壇為帝灌頂。后徙居凈居寺。是歲夏旱。詔禱雨。制曰。時不得賒。雨不得暴??照埩⒖兹竿鯄\之。未三日而雨。上大悅。躬持筐。出紫袈裟一副。使即披擐。并賜帛三百匹。嘗詔空止大風(fēng)。請一銀瓶作法。風(fēng)遂止。偶池鵝觸翻瓶。風(fēng)起益暴。詔如前作法。隨效。賜號智藏。八載詔許西還。乘驛至南海郡。詔留赴河隴。節(jié)度使哥舒翰。請弟子含光等。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授法。十三載。并授金剛界大曼拿羅于武威開元寺。士庶數(shù)千人。是日道場地震??赵?。群心所感之至也。十五載。還京師居大興善寺。肅宗皇帝即位初??粘C鼙眸P翔靈武起居。上亦遣使求密法。逮收復(fù)返正。皆如逆料。乾元中詔入內(nèi)。建道場護摩。受轉(zhuǎn)輪王位。七寶灌頂法。上元末。上不豫??侦鸪Ub大隨求至七遍。翌日有瘳。表乞歸山。李輔國宣詔。許。 于終南山智炬寺脩功德。一夕感大樂薩埵。放光證驗。以位鄰悉地??赵?。眾生未度。吾寧自度耶。 代宗即位。恩禮隆渥。譯嚴。密。仁王二經(jīng)。上為序以頒行之。是日卿云見。天下表賀。永泰元年。制受特進試鴻臚卿。加號大廣智三藏。大歷三年。于興善寺立道場。詔近侍大臣諸禁。并入灌頂。四年請自今于天下僧堂中。奉文殊菩薩。為上座。蓋憍陳如。雖先度。而特小乘故爾。制曰可。五年夏彗星出。詔空于五臺脩功德。訖事星沒。秋還自五臺。詔以所御獅子驄迎入。賜沿道供帳。六年十二月二日。進所譯經(jīng)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且以賀上生日也。有疏不錄。京師不雨。詔立壇以禱。制曰必三日內(nèi)者。則法力致也。三日外者。非法力矣。僅二日果大霔。上賜紫羅衣一襲。雜?百段。弟子衣各一襲。飯千僧。請造文殊閣。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共成之。內(nèi)出錢。約三千萬以助。九年示疾。上疏以辭。詔勞問賜醫(yī)藥。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固讓不允。六月十五日卒。享年七十。僧臘五十。謚大辨廣正智三藏。弟子慧朗紹灌頂位。 空于總持。最彰殊勝。利物尤多。玄宗嘗詔禱雨??赵淮颂鞌?shù)也。某日當(dāng)自雨。不可強。強之恐暴。因以詔其師金剛智。果風(fēng)雨大作。坊市有漂溺而死者。遽詔空止之。空于寺庭。捏六七泥媼。灑水作梵語罵之。有頃霽。 一日偕術(shù)士羅公遠。侍玄宗。坐便殿。公遠時時以如意反手搔背??张瓓Z如意。擊碎其前。公遠再三俯地拾不可得。玄宗且起助之拾。空遽舉手出如意。示公遠。因笑曰。特戲耳。在地者其影也。可拾乎。 北邙巨蛇見形。作人語。丐空救度。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陷洛陽。以快所懷??諡槭跉w戒。說因果。至謂汝昔以嗔毒太重。受此業(yè)身。今復(fù)甚。吾力其柰何哉。當(dāng)思吾言。勿自縱放。后樵者見蛇死澗下。臭聞數(shù)里。 天寶中。西蕃大石康居三國兵。圍西涼。詔空誦仁王密語于內(nèi)道場。才二七遍。帝于殿庭見若五百馀人者。驚問空??赵淮伺抽T天王子。領(lǐng)兵赴陛下命。救西涼。宜急設(shè)食遣之。既而西涼捷書至。以為三國圍急。忽東北去城三十馀里。云霧蔽塞。鼓角聲動山谷。三國營壘。中夜有金色鼠。咋絕弓弩弦。莫能制。至是用輒廢。遂大奔潰。于時或見神人。皆介冑刀劍以立。光發(fā)北城門樓上。有天王坐而怒視。帝省書益多空。 或謂空無它伎能。遇禱雨。但設(shè)繡座。手持數(shù)寸木神。簸旋之。擲使立座上。俟牙出目瞬。則雨矣。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失所天。
隨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
初導(dǎo)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浹旬已通徹矣。
師大異之。
與受菩薩戒。
引入金剛界大曼荼羅。
驗以擲花。
知后大興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諳異國書語。
師之翻經(jīng)常令共譯。
凡學(xué)聲明論。
一紀之功六月而畢。
誦文殊普賢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終。
其敏利皆此類也。
欲求學(xué)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載。
師未教詔。
空擬回天竺。
師夢京城諸寺佛菩薩像皆東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與五部灌頂護摩阿阇梨法及毗盧遮那經(jīng)蘇悉地軌則等。
盡傳付之。
厥后師往洛陽。
隨侍之際遇其示滅。
即開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謚已畢。
曾奉遺旨令往五天并師子國。
遂議遐征。
初至南???。
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
空自對本尊祈請旬日。
感文殊現(xiàn)身。
及將登舟。
采訪使召誡番禺界蕃客大首領(lǐng)伊習(xí)賓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師子國。
宜約束船主好將三藏并弟子含光慧??等三七人國信等達彼無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崙舶離南海。
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fēng)。
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
禳之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
慧??等亦慟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經(jīng)夾。
作法誦大隨求一遍。
即時風(fēng)偃海澄。
又遇大鯨出水。
噴浪若山。
甚于前患。
眾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誦娑竭龍王經(jīng)。
逡巡眾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
王遣使迎之。
將入城步騎羽衛(wèi)駢羅衢路。
王見空禮足。
請住宮中七日供養(yǎng)。
日以黃金斛滿盛香水。
王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輔佐。
如王之禮焉。
空始見普賢阿阇梨。
遂奉獻金寶錦繡之屬。
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壇法。
并許含光慧??等。
同受五部灌頂。
空自爾學(xué)無常師。
廣求密藏。
及諸經(jīng)論五百馀部。
本三昧耶。
諸尊密印儀形色像壇法幖幟。
文義性相無不盡源。
一日王作調(diào)象戲。
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誦手印作于慈定。
當(dāng)衢而立。
狂象數(shù)頭頓皆踢跌。
舉國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屢彰瑞應(yīng)。
至天寶五載還京。
進師子國王尸羅迷伽表。
及金寶瓔珞般若梵夾雜珠白氎等。
奉敕權(quán)止鴻臚續(xù)詔入內(nèi)立壇為帝灌頂。
后移居凈影寺。
是歲終夏愆陽。
詔令祈雨。
制曰。
時不得賒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
未盡三日雨已浹洽。
帝大悅。
自持寶箱賜紫袈裟一副。
親為披擐。
仍賜絹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風(fēng)卒起。
詔空禳止。
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戢靜。
忽因池鵝誤觸瓶傾。
其風(fēng)又作急暴過前。
敕令再止。
隨止隨效。
帝乃賜號曰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
乘驛騎五匹至南???。
有敕再留十二載。
敕令赴河隴。
節(jié)度使哥舒翰所請。
十三載至武威住開元寺。
節(jié)度使洎賓從皆愿受灌頂。
士庶數(shù)千人咸登道場。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別為功德使開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剛界大曼荼羅。
是日道場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載詔還京住大興善寺。
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鳳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乾元中帝請入內(nèi)。
建道場護摩法。
為帝受轉(zhuǎn)輪王位七寶灌頂。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禮焉。
空表請入山。
李輔國宣敕令于終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誦之夕感大樂薩埵舒毫發(fā)光以相證驗位鄰悉地。
空曰。
眾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肅宗厭代。
代宗即位。
恩渥彌厚。
譯密嚴仁王二經(jīng)畢。
帝為序焉。
頒行之日慶云俄現(xiàn)。
舉朝表賀。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進試鴻臚卿。
加號大廣智三藏。
大歷三年于興善寺立道場。
敕賜錦繡褥十二領(lǐng)繡羅幡三十二首。
又賜道場僧二七日齋糧。
敕近侍大臣諸禁軍使。
并入灌頂。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薩為上座。
制許之。
此蓋慊憍陳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詔。
請空往五臺山修功德。
于時彗星出焉。
法事告終星亦隨沒。
秋空至自五臺。
帝以師子驄并御鞍轡遣中使出城迎入。
賜沿道供帳。
六年十月二日。
帝誕節(jié)進所譯之經(jīng)。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師三藏十有四載。
稟受瑜伽法門。
復(fù)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諸經(jīng)論。
計五百馀部。
天寶五載卻至上都。
上皇詔入內(nèi)立灌頂?shù)缊觥?div id="gdvrnsx"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86_3_189_comment'>
所赍梵經(jīng)盡許翻度。
肅宗于內(nèi)立護摩及灌頂法。
累奉二圣。
令鳩聚先代外國梵文。
或絳索脫落者修。
未譯者譯。
陛下恭遵遺旨。
再使翻傳利濟群品。
起于天寶迄今大歷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并目錄。
及筆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誦儀軌寫畢遇誕節(jié)。
謹具進上。
敕付中外并編入一切經(jīng)目錄中。
李憲誠宣敕賜空錦?絹八百匹。
同翻經(jīng)十大德。
各賜三十匹。
沙門潛真表謝。
僧俗弟子賜物有差。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
詔空祈請。
如三日內(nèi)雨。
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壇。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賜紫羅衣并雜?百匹。
弟子衣七副。
設(shè)千僧齋。
以報功也。
空進表。
請造文殊閣。
敕允奏。
貴妃韓王華陽公主同成之。
舍內(nèi)庫錢約三千萬計。
復(fù)翻孽路荼王經(jīng)。
宣賜相繼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揚妙法誡勖門人。
每語及普賢愿行出生無邊法門經(jīng)。
勸令誦持。
再三嘆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屬意觀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詮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覺身。
若指諸掌重重囑累。
一夜命弟子趙遷持筆硯來。
吾略出涅槃茶毗儀軌以貽后代。
使準此送終。
遷稽首三請。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眾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辭。
敕使勞問賜醫(yī)藥。
加開府儀同三司。
封肅國公。
食邑三千戶。
固讓不俞。
空甚不悅。
且曰。
圣眾儼如舒手相慰。
白月圓滿吾當(dāng)逝矣。
奈何臨終更竊名位。
乃以五股金剛鈴杵先師所傳者并銀盤子菩提子水精數(shù)珠。
留別附中使李憲誠進。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東首倚臥。
北面瞻望闕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臘五十。
弟子慧朗次紹灌頂之位。
馀知法者數(shù)人。
帝聞輟視朝三日。
賜絹布雜物錢四十萬。
造塔錢二百馀萬。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護喪事。
空未終前諸僧夢。
千仞寶臺摧。
文殊新閣頹。
金剛杵飛上天。
又興善寺后池?zé)o故而涸。
林竹生實庭花變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詔高品劉仙鶴。
就寺置祭。
贈司空。
謚曰大辯廣正智三藏。
火滅收舍利數(shù)百粒。
八十粒進內(nèi)。
其頂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顆。
半隱半現(xiàn)。
敕于本院別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總持門最彰殊勝。
測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嘗因歲旱。
敕空祈雨。
空曰。
過某日可禱之。
或強得之其暴可怪。
敕請本師金剛智設(shè)壇。
果風(fēng)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樹木有拔仆者。
遽詔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媼五六。
溜水作梵言罵之。
有頃開霽矣。
玄宗召術(shù)士羅公遠。
與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時時反手搔背。
羅曰。
借尊師如意。
時殿上有華石。
空揮如意擊碎于其前。
羅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舉手示羅。
如意復(fù)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見之。
矯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氣。
見空人語曰。
弟子惡報。
和尚如何見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
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復(fù)恚恨乎。
吾力何及。
當(dāng)思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shù)里。
空凡應(yīng)詔祈雨無他軌則。
但設(shè)一繡座。
手簸旋數(shù)寸木神子。
念咒擲之。
當(dāng)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則雨至矣。
又天寶中西蕃大石康三國帥兵圍西涼府。
詔空入。
帝御于道場。
空秉香壚誦仁王密語二七遍。
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
驚問空。
空曰。
毗沙門天王子領(lǐng)兵救安西。
請急設(shè)食發(fā)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東北三十許里。
云霧間見神兵長偉。
鼓角諠鳴山地崩震。
蕃部驚潰。
彼營壘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絕。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終三朝所賜墨制一皆進納。
生榮死哀。
西域傳法僧至此今古少類矣。
嗣其法位慧朗師也。
御史大夫嚴郢為碑。
徐浩書之樹于本院焉。
系曰。
傳教令輪者。
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
不空為二祖。
慧朗為三祖。
已下宗承所損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別。
咸曰。
傳瑜伽大教。
多則多矣。
而少驗者何。
亦猶羽嘉生應(yīng)龍。
應(yīng)龍生鳳皇。
凰皇已降生庶鳥矣。
欲無變革。
其可得乎。
神僧傳·卷第八
釋不空。
梵名阿目祛跋折羅。
華言不空金剛。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羅門族。
幼失所天。
隨叔父觀光東國。
年十五師事金剛智三藏。
初導(dǎo)以梵本悉曇章及聲明論。
浹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扶件切)等三七人。
附昆崙舶離南海。
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fēng)。
眾商惶怖各作本國法。
禳之無驗。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護。
慧??等慟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憂。
遂右手執(zhí)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經(jīng)夾。
作法誦大隨求一遍。
即時風(fēng)偃海澄。
又遇大鯨出水。
噴浪若山。
甚于前患。
眾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誦娑竭龍王經(jīng)。
逡巡眾難俱息。
既達師子國。
王遣使迎之。
極備供養(yǎng)。
一日王作調(diào)象戲。
人皆登高望之無敢近者。
空口誦手印住于慈定。
當(dāng)衢而立。
狂象數(shù)頭頓皆踢(徒郎切)趺。
舉國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屢彰瑞應(yīng)。
至天寶五載還京。
是歲終夏愆陽。
詔令祈雨。
制曰。
時不得賒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壇。
未盡三日雨已浹洽。
帝大悅。
后因一日大風(fēng)卒起。
詔空禳止。
請銀瓶一枚作法加持。
須臾戢靜。
忽因池鵝誤觸瓶傾。
其風(fēng)又作急暴過前。
敕令再止。
隨止隨效。
帝乃賜號曰智藏焉。
天寶八載許回本國。
乘驛騎五匹至南???。
有敕再留。
至德初鑾駕在靈武風(fēng)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肅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隨求真言祓除至七過。
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禮焉。
肅宗厭世。
代宗即位。
恩渥彌厚。
又以京師春夏不雨。
詔空祈請。
如三日內(nèi)雨是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壇。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一歲復(fù)大旱。
京兆尹蕭昕詣寺謂為結(jié)壇致雨。
不空命其徒取樺皮僅尺馀。
繢小龍于其上。
而以爐香甌水置于前。
轉(zhuǎn)吹震舌呼使咒之。
食頃即以繢龍授昕曰。
可投此于曲江中。
投訖亟還。
無冒風(fēng)雨。
昕如言投之。
旋有白龍才尺馀。
搖鬣振鱗自水出。
俄而龍長數(shù)丈。
狀如曳素。
倏忽亙天。
昕鞭馬疾驅(qū)未及數(shù)十步。
云物凝晦暴雨驟降。
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決渠矣。
至永泰中香水沐浴東首以臥。
比面瞻禮闕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茶毗火滅。
收舍利數(shù)百粒。
其頂骨不燃。
中有舍利一顆。
半隱半現(xiàn)。
敕于本院別起塔焉。
初玄宗召術(shù)士羅公遠與空角法。
同在便殿。
羅時時反手搔背。
空曰。
借尊師如意。
時殿上有花石。
空揮如意擊碎于其前。
羅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意欲起取。
空曰。
上勿起此影耳。
乃舉手示羅。
如意復(fù)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見之。
矯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氣。
見空人語曰。
弟子惡報。
和尚如何見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陽城以快所懷也。
空為其受歸戒說因果。
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今報。
那復(fù)恚恨乎吾力何及。
當(dāng)師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見蛇死澗下。
臭聞數(shù)里。
又一日風(fēng)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樹木有拔仆者。
遽召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媼五六溜水作梵言罵之。
有頃開霽矣。
嘗西蕃大石康三國。
帥兵圍西涼府。
詔空入。
帝御于道場。
空秉香爐誦仁王密語二七遍。
帝見神兵可五百員在于殿庭。
驚問空。
空曰。
毗沙門天王子領(lǐng)兵救安西。
請急設(shè)食發(fā)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城東北三十許里。
云霧間見神兵長偉。
鼓角喧鳴山地崩震。
蕃部驚潰。
彼營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絕。
城北門樓有光明天王。
怒視蕃帥大奔。
帝覽奏謝空。
因敕諸道城樓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詩僧。幼出家,代宗大歷初至杭州華嚴寺,師華嚴宗僧人守真。歸越州開元寺后,又從曇一學(xué)《四分律》。大歷八年(773)至南陽從慧忠習(xí)禪觀。大歷、貞元間以能詩聞名于江南,與詩人皎然齊名,時稱會稽二清。與當(dāng)時詩人交往頻繁。晚年住襄州辨覺寺,約卒于憲宗元和間?!?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十五有傳,另參《唐才子傳》卷三。其詩多送別贈答及行旅抒懷之作?!?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清江,生卒年不詳,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大歷初出家,從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守直求法,又曾居越州云門寺。后北游,曾至汴州,返越。建中中復(fù)北游,至陜州。晚年居襄州辨覺寺,卒。劉言史有詩哭之。工詩,與嚴維、盧綸等友善,又與清晝(皎然)齊名,時謂之“會稽二清”?!?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會稽人。未詳氏族。少即抗志物外。沮于父母之愛。故久而從落染焉。師事曇一律主。諷誦通利。識者以為釋門千里駒也。俄從守直律師。于浙陽天竺壇登具。仍依一公。習(xí)南山律鈔。且研究相疏。皆通暢無遺憾。善辭章?;蛸x詠。輒擅譽一時。性褊躁。雖尊長猶掁觸不已。一公每優(yōu)容之。后竟去。莫之遮挽。既游歷迄。無所遇。乃悔歸。拜一公曰。前念無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一公憫其誠。遂為師資如初。大歷八年。江于汝濆以鄉(xiāng)曲。見南陽忠國師。嘗。有所傳授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清江。
會稽人也。
不詳氏族。
幼悟幻泡身拘羈鞅。
因入精舍便戀空門。
父母沮勸建乎難拔。
禮曇一律主為親教師。
諷誦經(jīng)法寓目俱通。
長者品量之曰。
釋門千里駒也。
于浙陽天竺戒壇求法。
與同學(xué)清源從守直和尚下為弟子。
還聽習(xí)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鈔。
間歲精義入神舉皆通暢。
而善篇章。
儒家筆語體高辭典。
又擅一隅之美。
時少倫儗。
其褊懆之性不與人類。
嘗于一公少因不足。
亦有舍和尚之譏。
由是游方服勤。
凡云律筵無不預(yù)者。
自責(zé)己曰。
天下行半少有如我本師者。
還會稽。
一公猶老。
當(dāng)其僧大集時。
擊木唱某再投和尚攝受。
時一公詬罵。
江雨淚而懺悔曰。
前念無知后心有悟。
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
茍不許收則越人不可以強售章甫也。
一公憫其數(shù)四求哀。
乃曰。
為汝含垢。
遂為師資如初。
江有禪觀之學(xué)。
大歷八年于汝濆遇忠國師。
因弟子說自。
忠曰。
此律師是和尚鄉(xiāng)人。
乃欣然相會尋往南陽。
再謁國師密傳心要焉。
系曰。
江嘗為七夕詩。
或謂之四背中一背也。
通曰。
詩人興詠用意不倫。
慧休怨別。
陸機牽牛星。
屈原湘夫人。
豈為色邪。
皆當(dāng)時寓言興類而已。
若然者言火則焚口。
說食則療饑也矣。
江之舍師后乃揚師之美。
反權(quán)合道也。
實為此詩警世無常引令入佛智焉。
其故何也。
詳江遇忠國師大明玄理無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作品評論

因話錄
貞元、元和以來,越州有清江、清晝,婺州有乾俊、乾輔,時謂之“會稽二清”、“東陽二乾”、
《宋僧傳?清江傳》
(清江)還,聽飛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鈔,間歲精義入神,舉皆通暢,而善篇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30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俗姓李。少隨父官至南康,頻游梵剎,遂出家。后從馬祖道一學(xué)于龔公山,挺然出類。憲宗元和七年,于鄂州黃鵠山結(jié)茅以居,四方學(xué)者多從之。文宗大和元年,牛僧孺出鎮(zhèn)江漢,頗欽重之,奏寺額為大寂院。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東京尉氏之李氏。
小年侍父官南康。
遍游廬山梵剎。
而樂居之。
遂白其父。
愿出家。
既剃發(fā)受具戒。
即習(xí)最上乘法。
時大寂禪師。
方聚徒龔公山。
等負杖造焉。
其扣擊之頃挺然。
非儕類可擬。
后住隋州土門。
嘗謁州牧王常侍。
而退將出門。
王呼之云和尚。
等回顧。
王敲柱三下。
等作圓相。
復(fù)三撥之。
竟行。
元和七年。
結(jié)茅武昌黃鵠山。
日分衛(wèi)以自給。
于是巴蜀荊襄尚玄理者。
無遠不至。
大和元年。
屬相國牛公僧孺。
出鎮(zhèn)三江。
聞等名。
命駕至。
且慮其蘭若之不隸名籍。
特為奏請。
賜大寂。
一日晚參。
眾人皆于等前道不審。
已而等謂眾曰。
適來聲。
向什么處去也。
有一僧。
豎起指頭。
等曰。
珍重。
明日其僧上參次。
等轉(zhuǎn)身面壁。
作呻吟聲而臥。
謂其僧曰。
老僧兩三日來。
不多安樂。
大德身邊。
有什么藥。
與老僧些少。
僧指凈瓶曰。
者個凈瓶。
什么處得來等曰。
者個是老僧底。
大德底在什么處。
僧曰。
是和尚底。
亦是某甲底。
四年十月乃示寂。
享年八十二。
弟子誓通等塔全身。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無等。姓李氏。今東京尉氏人也。負志卓犖辭氣貞正。少隨父官于南康。頻游梵剎向僧瞻像。往即忘歸。既作沙門遇道一禪師在龔公山學(xué)侶蟻慕。等求法于其間挺然出類。元和七年游漢上。后至武昌睹郡西黃鵠山奇秀。遂結(jié)茅分衛(wèi)。由此巴蜀荊襄尚玄理者。無遠不至矣。大和元載屬相國牛公僧孺出鎮(zhèn)三江。聞等道香普熏遐邇。命駕枉問。風(fēng)虎相須為法重人。牛公慮其蘭若不隸名籍。特為秦題曰大寂也。憧憧往來堂無虛位。至四年十月示滅。年八十二。弟子誓通奉全身入塔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張氏。
豫章?;枞?。
幼事涅槃和尚獲薙落。
建受具。
即扣禪門。
后佩記莂于藥山之室。
藥一日問。
子何處去來。
智云。
游山來。
藥云不離此室。
速道將來。
智云。
山上烏兒白似雪。
澗底游魚忙不徹。
智與云巖侍立次。
藥云。
智不到處。
切忌道著道著則頭角生。
智頭陀怎么生。
智便出去。
云巖問藥山。
智師兄為什么不祗對和尚。
藥云。
我今日。
背痛。
是他卻會汝去問取。
巖問智。
智云。
汝去問取和尚。
巖遷化時。
遣人送書到。
智覽之云。
云巖不知有。
悔當(dāng)時不向伊道。
雖然如是要且不違藥山之子。
臥次椑樹問云。
作什么答云。
蓋覆。
椑云。
臥是坐是。
答云。
不在兩頭。
椑云。
爭奈蓋覆。
答云。
莫亂道。
智見椑樹坐次云。
作什么椑云和南。
答云。
隔闊來多少時。
椑云恰是。
乃拂袖出。
因溈山問云巖菩提以何為座。
巖云。
以無為為座。
巖卻問溈山。
山云。
以諸法空為座。
溈山又問智。
智云坐也。
聽伊坐。
臥也聽伊臥。
有一人不坐不臥。
速道速道。
溈山問。
智什么處去來答云看病來溈云。
有幾人病答云有病底。
有不病底。
溈云不病底。
莫是智頭陀否。
答云。
病與不病總不于他事。
一日到五峰。
五峰問。
還識藥山老宿否。
答云不識。
峰云為什么不識。
答云不識不識。
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
智下禪床作女人拜云。
謝子遠來。
都無祗待。
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
 答云。
東土不曾逢。
石霜問。
百年后。
有人問極則事。
作么生向他道。
智喚沙彌。
沙彌應(yīng)諾。
智云添卻凈瓶水著良久卻問石霜。
適來問什么霜再舉智便起去。
太和九年乙卯九月。
示疾。
僧眾慰問其苦。
智曰有償無受。
汝知之乎。
眾皆愁然。
十一日謂眾曰。
吾今西邁。
理無東移。
言訖告寂。
壽六十有七。
阇維獲靈骨數(shù)片。
金色玉聲。
瘞于石霜山之陽。
謚脩一大師塔號寶相。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圓智。俗姓張。豫章?;枞艘???倎O之年頓求出離。禮涅槃和尚躬執(zhí)鉼屨。爰登戒地誓叩禪門。見乎藥山示其心決。后居長沙道吾山。海眾相從猶蜂蟻之附王焉。以太和九年乙卯九月十一日長逝。享年六十七。阇維得不灰之骨數(shù)片。腦蓋一節(jié)特異而清瑩。其色如金其響如銅。乃建塔于石霜山。敕謚脩一大師寶相之塔。得其道者則普會焉。智公初領(lǐng)悟藥山宗旨。儼師誨之曰。吾無寶玉大弓以為分器。今賞汝犢鼻一腰。雖云微末而表親褻歟。南岳僧玄泰著碑頌。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嗣夾山善會。后住洛陽韶山,世稱韶山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九、《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三〇錄其歌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不知何許人。
既得法于澧陽之夾山。
后于洛陽之韶山闡化。
一日下山見遵布衲。
遵問韶山在什么處。
普指竹處云。
只者便是。
遵云擬伸一問得否。
普云。
看君不是金牙作。
爭解張弓射尉遲。
遵云。
鳳凰直入煙霄路。
誰怕林中野雀兒。
普云。
饒君直在威音外。
猶較韶山半月程。
遵云。
且道過在什么處。
普云。
倜儻之詞。
時人知有。
遵云恁么則真玉泥中異。
不撥萬機塵。
普云。
魯般門下。
徒勞巧妙。
遵云。
學(xué)人只恁么。
師意如何。
普云。
玉女夜拋梭。
寄錦于西舍。
遵云莫便是和尚家風(fēng)也無。
普云。
橫身當(dāng)宇宙。
誰是出頭人。
久之而終。
謚無畏。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寰普者。不知何許人也。稟形淳粹克性謙沖。居于丑夷下風(fēng)請業(yè)。汪汪然其識度輒難擬議。具戒之后經(jīng)論溫尋。然后杖錫南游澧陽。遇夾山而得心契。有參學(xué)舉問。垂手攜歸。不使一機失其開誘。其所不薦勸令披覽經(jīng)法。亦近秀寂之遺風(fēng)耳。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九
禪師名道簡。
其先范陽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閑靜寡言。
童子剃落。
受滿分戒。
遍游叢席。
造云居。
謁膺禪師。
膺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而誡令。
刻苦事眾。
于是簡躬探井臼。
司樵?。
遍掌寺務(wù)。
不妨商略古今。
眾莫有知者。
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靈甚。
膺公住三峰時受服役。
既來云居。
神亦從至。
舍于枯樹之下。
而樹茂。
號安樂樹神。
屬膺將順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諱。
誰可繼者。
曰堂中簡。
主事僧意不在簡。
謂令揀選。
可當(dāng)說法者。
僉曰第二座可。
然且攝禮。
先請簡。
簡豈敢當(dāng)也。
既申請。
簡無所辭讓。
即自持道具。
入方丈。
攝眾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簡知之。
一夕遁去。
安樂樹神者號泣。
詰旦眾追至麥莊。
悔過迎歸。
聞空中連呼。
曰和尚來也。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
曰隨處得自在。
問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
曰是。
曰為什么卻在釋迦會下聽法。
曰他不爭人我。
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
曰問這赤頭漢作么。
問橫身蓋覆時如何。
曰還蓋得么。
問蛇子為什么吞卻蛇。
師曰。
在理何傷。
問諸佛道不得處。
和尚還道得么。
曰汝道。
什么處諸圣道不得。
問路逢猛虎時如何。
曰千人萬人不逢。
偏汝便逢。
問獨宿孤峰時如何。
曰閑著七間僧堂不宿。
阿誰教汝孤峰獨宿。
問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高峰深海迥絕孤危。
似汝閨閤中軟暖么。
又問。
叢林多好論。
尊貴邊事如何。
曰要汝知大唐天子不書斷。
會么。
簡契悟精深。
履踐明驗。
而對機應(yīng)物。
度越格量。
天下宗之。
師壽八十馀。
無疾而化。
廬州帥張崇為建塔于本山。
贊曰。
大陽明安。
嘗疏藥山之語曰。
高高山上標不出。
深深海底藏不沒。
其兒孫遵承之。
以為妙得其旨。
及聞云居之言。
則如真虎踞地而吼。
百獸震恐。
乃悟明安所示。
蓋裴旻之虎也。
予為作偈曰。
高高山上立。
深深海底行。
道人行立處。
塵世有誰爭。
無間功不立。
渠儂尊貴生。
詶君顛倒欲。
枯木一枝榮。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道簡。
其先范陽人。
史失其氏。
天姿粹美。
閑靜寡言。
童子剃發(fā)。
受滿分戒。
遍游叢席。
造云居謁膺禪師。
膺與語連三日。
大奇之。
戒令刻苦事眾。
遂躬操井臼。
司樵爨。
遍掌寺務(wù)。
不妨商略古今。
眾莫有知者。
以臘高為堂中第一座。
先是高安洞山。
有神靈甚。
膺公往三峰。
時受服役。
既來云居。
神亦從至。
舍于枯樹下。
樹茂。
號安樂樹神。
屬膺將順寂。
主事僧白曰。
和尚即不諱。
誰可繼者。
曰。
堂中簡。
主事僧。
意不在簡。
謂令揀選可當(dāng)說法者。
僉曰。
第二座可然。
且攝禮先請簡。
簡豈敢當(dāng)也。
既申請。
簡無所辭讓。
即自持道具入方丈。
攝眾演法自如。
主事僧大沮。
師知之。
一夕遁去。
安樂樹神號泣。
詰旦眾追至麥莊。
悔過迎歸。
聞空中連呼。
曰和尚來也。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
曰。
隨處得自在。
問維摩豈不是金粟如來。
曰是。
曰。
為甚么卻在釋迦會下聽法。
曰。
他不爭人我。
問如何是朱頂王菩薩。
曰。
問這赤頭漢作么。
問橫身蓋覆時如何。
曰。
還蓋得么。
問蛇子什么吞卻蛇師。
曰。
在理何傷。
問。
諸佛道不得處。
和尚還道得么。
曰。
汝道什么處道不得。
問。
路逢猛虎時如何。
曰。
千人萬人不逢。
偏汝便逢。
問。
獨宿孤峰時如何。
曰。
閑著七間堂。
誰教汝孤峰獨宿。
問。
古人云。
若欲保任此事。
直須向高高山頂立。
深深海里行。
意旨如何。
曰。
高峰深海。
迥絕孤危。
似汝閨閣中軟暖么。
又問。
叢林多好論尊貴邊事如何。
曰。
要汝知大唐天子。
不會書斷會么。
簡契悟精深。
履踐明驗。
而對機應(yīng)物。
度越凡量。
天下宗之。
壽八十馀。
無疾而化。
廬州帥張崇。
為建塔本山。
系曰。
有同安丕禪師者。
與師同為膺公嫡嗣。
難兄弟也。
丕之嗣曰同安志。
志之嗣曰梁山緣觀。
自丕。
自觀。
皆失考生。
緣不及傳。
觀之子。
則為大陽玄矣。
別具膺公。
見宋傳。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