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45 【介紹】: 明末陜西米脂人,字英吾,號翻山鷂。初從李自成起義,崇禎八年,叛降洪承疇,隸賀人龍部。人龍誅,分領其眾,官至總兵。南明弘光帝時封興平伯,為江北四鎮(zhèn)之一,駐瓜州,受史可法節(jié)制。曾欲伏兵擊鎮(zhèn)將黃得功,賴史可法調停,免于火并。后北上抗清,至歸德,為叛將許定國所殺。
人物簡介
【生卒】:?—1645 【介紹】: 明山東青州人,字奇山。崇禎中以隊長轉戰(zhàn)于江南北,曾于激戰(zhàn)中救大將黃得功。弘光時從史可法守揚州,任副總兵。城破自刎死。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揚州府江都人,字永言。崇禎元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首陳保固民心一疏,言甚剴切。又疏糾輔臣奪情,罷歸。后起太仆寺卿,尋晉大理寺卿。前后上八十余疏,曾言張獻忠系詐降,熊文燦不當輕信,后果如其言。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永言,江都人。崇禎戊辰進士,改庶吉士授戶科給事中歷官大理少卿維基
姚思孝(?—17世紀),字永言,直隸揚州府江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姚思孝是天啟七年(1627年)的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進士,授庶吉士,遷任戶科給事中。張捷打算起用呂純?nèi)纾赋鲅詤渭內(nèi)缟婕皻J定逆案,不可起用;侍郎郭鞏因為逆案貶謫戍邊,同鄉(xiāng)為他訟冤,楊嗣昌在朝廷得知后駁回。不久姚思孝以進諫忤旨,被貶為江西布政照磨,移官南京國子助教,轉任南京太仆寺丞。弘光帝即位,擢任姚思孝為光祿少卿,再晉官大理左少卿。阮大鋮羅織僧人大悲罪狀,他的名字列入五十三參中名單,但結案后未呈上。左良玉帶兵東下,馬士英調黃得功、劉良佐防禦,令淮安、揚州空虛,清兵乘機南侵。弘光帝召見群臣,他和李之椿、喬可聘、吳希哲等人哭著聯(lián)名上書請示保衛(wèi)兩地;弘光帝表示同意,然而馬士英大聲斥罵他們:「你們這些臺省專喜歡說些不切實際的話,而且你們都是為左良玉黨羽游說,不可聽取。」姚思孝拿起朝笏追打馬士英,說:「腹心之患,何故坐視。」結果計劃終止。南京失守,姚思孝出家為僧終老。
人物簡介
【生卒】:?—1648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曹縣人,字鶴洲。在明自守備累擢至右都督,鎮(zhèn)守山東。崇禎末,大掠南下。弘光時,與黃得功、高杰、劉良佐為四鎮(zhèn),封東平伯,轄淮、海十一州縣。清兵南下時迎降,導清兵追弘光帝至蕪湖。順治五年,以謀叛被殺。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揚州興化人,字鹿友,號耑愚,晚號柴庵。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邵武知縣。歷晉江、濰縣。天啟二年征授御史,以召還文震孟等積忤魏忠賢削籍。崇禎改元起故官。出按陜西,劾治冒功將官。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扼河防,阻義軍偷渡;減免租賦;殺已降義軍首領賀宗漢等。后為兵部侍郎,言練兵稱旨。十五年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次年義軍破襄陽、荊州、承天。帝命甡督師。甡請以重兵自南京趨武昌,忤帝意,遂以遲延為罪,奪職遣戍云南金齒衛(wèi)。次年福王即位,赦還。入清,卒于家。有《柴庵疏集》、《潭西草堂憶記》、《寤言》等。維基
吳甡(1589年—1670年),字鹿友,晚號柴庵。江蘇興化人。明末政治人物。萬歷四十一年,賜同進士出身。先后任福建邵武、晉江及山東濰縣知縣。天啟二年,由知縣入京任監(jiān)察御史,長官左都御史趙南星擬按年例將吳甡對調出京,吳甡于是推薦方震孺等,追論崔文升、李可灼等紅丸案進藥用藥錯誤致光宗身亡之罪,因而留京,成為東林黨人。之后建議撤銷內(nèi)操,請朝廷召用鄒元標、馮從吾、文震孟,于是和執(zhí)政的魏忠賢積怨相忤。天啟七年二月,削籍。崇禎改元,以故官起用為監(jiān)察御史。溫體仁、周延儒攻訐東林黨人錢謙益。吳甡恐防思宗任用兩人,建議入閣的枚卜大典在廷推名單中選用,事件因以平息。當時對魏忠賢黨羽的追究和京察同時舉行,吳甡建議魏黨的罪惡并非選舉法則所能概括,應該要先定罪。監(jiān)察御史任贊化因為彈劾溫體仁而外謫,吳甡上書救任、大力詆擊吏部尚書王永光向太監(jiān)獻媚,請罷黜王。兩者皆沒有得到采納。吳甡巡按河南的任上,有妖人聚眾搶劫村落,吳甡捕獲并誅殺首領。崇禎四年,朝廷任命吳甡攜帶內(nèi)帑十萬兩賑濟延綏,吳甡描述當時鄜州「一縣之內(nèi),十室九空」,延長縣「流賊數(shù)萬,屯聚城下」,清澗縣「荒亂尤甚,縣中之民,半化為盜,因之饑饉,人心洶洶……城十里外皆是賊巢」。時任三邊總督楊鶴指:「非救荒,乃救亂也。」吳甡頒布朝廷諭令,賊黨解散。思宗得知,即時任命吳甡巡按陜西。吳甡彈劾延綏鎮(zhèn)總兵官杜文煥殺良冒功,杜下獄奪職。吳甡數(shù)番為民請命,都得到朝廷允許。吳甡后為大理寺丞、左通政。崇禎七年九月,越級擢用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吳甡上書陳述防禦、邊寇、練兵、恤民四難,以及議兵、議將、議餉、議用人四件事。每年年終扼守黃河,提防陜西河南來的賊人,接連三年沒有一賊通過,期間修筑長城。崇禎八年四月上書:「晉民有三苦:一苦兇荒,無方法糊口謀生;一苦追呼,無力繳納租稅;一苦殺掠,無辦法保全性命。因此悉數(shù)淪為盜賊,請朝廷蠲免最殘破的十州的縣租。」思宗即時令朝廷商議施行。戶部建議徵收間架稅,吳甡力爭反對,沒有接得到采納。秋,清國征服察哈爾,清軍攻略朔州,兵鋒直抵忻州、代州,明國守將屢敗。宣大山西總督楊嗣昌派遣副將由代州前往偵察,亦戰(zhàn)敗逃走。山西巡撫吳甡降五級,楊及大同巡撫葉廷桂降三級,三人戴罪視事。早前定襄縣多次地震,吳甡說:“必定有清兵。”下令有司打造守城器具,最終卒之有入侵,定襄因為有準備的緣故,惟獨沒有被兵。山西大盜賀宗漢、劉浩然、高加計都是前任巡撫戴君恩所招撫,尾大不掉。吳甡明面上撫慰他們,而暗地里密令參將虎大威、劉光祚等下手,各個都被殲滅。吳甡行軍樹立兩面白旗,賊人脅從及老弱婦女跪在旗下即可免死,全活了頗多人。吳甡巡撫山西的任上四年,軍民擁戴就像慈母一樣。后因病歸家。后任河南、陜西等省巡撫。大學士溫體仁告訴吳甡:“流賊癬疥疾,勿憂也。”崇禎十一年二月,起用為兵部左侍郎。冬,長官兵部尚書楊嗣昌指邊關戒嚴,兵部左侍郎吳甡及兵部添注侍郎惠世楊久沒有到任,請重新廷推。明思宗發(fā)怒,落職閒住。崇禎十三年冬,以故官起用為兵部左侍郎。次年,協(xié)理京營戎政。崇禎十五年(1642年)擢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楊嗣昌死后,督師出缺,思宗命吳甡上前線督師,晉吳甡為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克襄陽、荊州、承天,建立大順政權。思宗命吳甡督師湖廣。吳甡請撥精兵三萬“自金陵赴武昌”,僅湊殘兵萬余。吳甡因手中無兵,一再找借口拖延,至四月仍未出京。五月初一,張獻忠陷漢陽,武昌大震。五月三十日張獻忠陷武昌。商毅收復漢陽,吳甡下令黃得功和劉良佐從黃州渡江,協(xié)同商毅圍剿張獻忠。八月,武昌失守,以“故延師期,以致楚省不守,根本震鄰”罪,令錦衣衛(wèi)把吳甡逮捕入京,被革職查辦,交法司議罪。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得知此事,馳書援救,思宗不允。十一月,被遣戍云南金齒(今云南保山)。途中得知李自成破北京事,肝膽俱摧。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建元弘光,下旨赦還。卒于康熙九年(1670年),《明史》評價:「抑時勢實難,非命世才,固罔知攸濟也。」有《柴庵疏集》20卷,清代被列為禁書。
人物簡介
鄭二陽,字敦次,號潛庵,河南開封府鄢陵縣軍籍。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初授德安府推官,聽斷明允,事無冤滯。視篆孝感,舊例歲派富民數(shù)人供驛傳帷帳器具,民苦之,二陽至,悉自辦,遂除其弊。先是潞藩諸莊中官往來收租,民不勝擾,乃為設立區(qū)頭,供億賠償,又輒破產(chǎn)。二陽請于臺司,罷區(qū)頭,有司為之徵解,中官止受成事,人便之。行取如京,父老攀轅餞送,絡繹山谷。時逆珰專國,氣焰熏灼,令所私授二陽疏稿使劾楊漣不法事,清要可立得,二陽不從珰意,乃左授南工曹。天啟七年轉南禮部儀制司郎中,崇禎元年秋調南吏部文選司郎中,丁祖母周太宜人艱,服除遷海防僉事。鹽漕軍門大珰楊顯名欲府道以屬禮見,二陽謂兵道不與鹽筮,且敕書無提衡監(jiān)司語,屹不為動。當是時寇犯鳳陽,焚祖陵,淮陽大震,二陽韎韐臨戎,簡練將卒,一切戰(zhàn)守之具無不備。及寇再躪滁州,屠六合,而揚卒無烽火之警者,皆二陽綢繆之力也。舉廉卓第一,加淮揚道參議。泰州以灶變告,即親歷諸場開諭,為除蠹害,事遂寢。淮南旱蝗,饑民枕藉于道,乃立五廠賑濟之,全活者甚眾。二陽治揚五載,寬房稅,毀鋪禁,革贖鍰,停鳳米,釐剔百年積弊,民甚德之。及去任,郡城、瓜州、泰州、東臺建祠者六。崇禎十二年三月,用廷臣薦,召對平臺,五月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協(xié)理剿寇軍務。所屬地界四省群盜日熾,會楚豫淮皖合剿五營大賊,丁啟睿破張獻忠于麻城,二陽乃提兵與宋一鶴及鳳陽總督朱大典蹙賊左金王、老回回等于潛山懷寧山中,追破爭世王于燈草坪,斬首千八百級,一時東南半壁賴其保障。及李自成攻汴,督師丁啟睿、左良玉皆往援汴,獻忠乘間而東,掠民益軍,習水師于巢湖,太監(jiān)盧九德以總兵官黃得功、劉良佐之兵戰(zhàn)于夾山,敗績,江南大震,督撫解任聽議,二陽于四月十五日解任,至五月初七日廬州為獻忠陷沒,時新?lián)嵝焓朗a已任事二十馀日,刑科翁元益袒徐劾二陽,二陽遂被誣逮法司,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吳履中請以贖金釋系禁諸臣,二陽借貸納贖,被釋出獄。將治裝,值國變,與周元亮微服出都門,因作《逐婦吟》以明志。南下寓居京口,丙戌(1646年)歸里,杜門以詩文自娛,屢薦不起。敦宗睦族,至老不倦,卒年七十一。
人物簡介
【生卒】:?—1660 【介紹】: 清滿洲正黃旗人,富察氏。天命十一年,以佐領從攻明寧遠。崇德間,屢次從攻錦州。入關后從多鐸取河南、江南,追明弘光帝至蕪湖,破黃得功軍,俘弘光帝。后佐珠瑪喇破廣東新會,擊退李定國軍。封一等子,官至盛京總管。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602—1645 【介紹】: 明河南祥符人,順天大興籍,字憲之,一字道鄰。崇禎元年進士。授西安府推官,遷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八年,以副使監(jiān)江北諸軍,抗御農(nóng)民軍。十年,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等四府及毗連的河南、湖廣、江西部分地方,提督軍務,屢挫農(nóng)民軍兵鋒。十二年,丁憂去。服滿復出,總督漕運,進南京兵部尚書。十七年崇禎自經(jīng)于煤山,四月,馬士英議立福王政權于南京,可法以七不可告之。福王立,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馬士英、高弘圖并命。旋被排擠,以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出鎮(zhèn)揚州。鎮(zhèn)將高杰與黃得功等爭駐揚州,縱兵焚掠。可法苦心調和,勉令北伐。清攝政王多爾袞遺書勸降,可法報書拒之。清兵南下至揚州,可法調各鎮(zhèn)兵無至者。城破自刎未死,被執(zhí)不屈死。逾年,揚州人葬袍笏于梅花嶺。謚忠靖,清乾隆改忠正。有《史忠正集》。
史可法(1602年12月16日—1645年5月20日),字憲之,又字道鄰,南明隆武朝廷謚忠烈,監(jiān)國魯王朝廷謚忠靖,永歷朝廷改謚文忠。乾隆朝改謚忠正。河南開封府祥符縣人(今河南開封市),錦衣衛(wèi)籍。明末政治人物,東林黨人,與姜曰廣、高弘圖并稱“南中三賢相”。弘光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追贈太師。崇禎初以進士出身入仕,早年在南直隸參加鎮(zhèn)壓民變。崇禎末年,累官南都兵部尚書。甲申之變、清兵入關之后,史可法輔佐南明朝廷。弘光帝登基,史可法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江北,節(jié)制四鎮(zhèn)。弘光元年,鎮(zhèn)守揚州。弘光二年四月,多鐸南下,攻陷揚州,斬殺史可法。清朝秀才計六奇編寫的《明季南略》記載史可法縋城出逃。全祖望《梅花嶺記》則說史可法死在揚州,但是民間因為敬佩史可法,都相傳史可法未死。乾隆年間,清政府在揚州建立史可法祠,并在官撰明史中敲定了史可法在揚州殉難的說法。現(xiàn)江蘇省揚州市設有史可法紀念館及其衣冠冢,其冢于文革中被發(fā)掘,只有玉帶一條而已。其祠有揚州知府任民育同祀,今有守揚州諸將牌位。后人收其著作,編為《史忠正公集》。
人物簡介
維基字明卿,號魯山,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人。少孤,為童子時即受知于同邑左光斗,妻以兄女。天啟五年(1625年)登丁未科進士,初為南樂縣知縣,歷政三載,政績卓著,調繁滑縣,擢授工科給事中,首劾權相溫體仁,被謫。體仁敗,復起為給諫。累遷大理寺卿,特疏出劉宗周、金光辰于獄,薦史可法于吏部。總兵黃得功被逮,疏請釋之,得出鎮(zhèn)鳳陽。尋以兵部侍郎總督宣大,越二年以疾乞歸。甲申京師陷,馬士英擁立福王,視孫晉為東林黨魁,乃倉皇奉母,避居浙江仙居,因自號馀庵,又曰遁翁。筑室龍眠山,率子弟讀書其中。年六十八卒。刊有《東甌》、《黃山》、《廬山》、《曹溪》、《南岳》諸集,居家事母汪太淑人以孝,教子若孫以嚴。子孫中麟、孫中彖,一為順治甲午舉人,一為順治乙未進士。里人稱為孝節(jié)先生。
孫晉,字明卿,號魯山,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人。少孤,為童子時即受知于同邑左光斗,妻以兄女。天啟五年(1625年)登丁未科進士,初為南樂縣知縣,歷政三載,政績卓著,調繁滑縣,擢授工科給事中,首劾權相溫體仁,被謫。體仁敗,復起為給諫。累遷大理寺卿,特疏出劉宗周、金光辰于獄,薦史可法于吏部。總兵黃得功被逮,疏請釋之,得出鎮(zhèn)鳳陽。尋以兵部侍郎總督宣大,越二年以疾乞歸。甲申京師陷,馬士英擁立福王,視孫晉為東林黨魁,乃倉皇奉母,避居浙江仙居,因自號馀庵,又曰遁翁。筑室龍眠山,率子弟讀書其中。年六十八卒。刊有《東甌》、《黃山》、《廬山》、《曹溪》、《南岳》諸集,居家事母汪太淑人以孝,教子若孫以嚴。子孫中麟、孫中彖,一為順治甲午舉人,一為順治乙未進士。里人稱為孝節(jié)先生。
人物簡介
吳桂丹(1855年—1902年),字萬程,號秋舫,廣東高要縣廣利鎮(zhèn)水坑鄉(xiāng)(今鼎湖區(qū)桂城街道水坑村)人。晚清官員。光緒五年(1879年)舉人,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己丑科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由二甲庶吉士升補翰林院編修,記名御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北京病卒,由長子遠基扶柩回籍,葬于宋隆嶺腳村虎山之原。2012年廣東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發(fā)現(xiàn)其墓仍然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