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熊華國(?—1645年),字自含,湖廣荊州府江陵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熊華國年小時以孝順聞名,天啟元年(1621年)中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成進士,獲授晉江知縣。任內(nèi)有名聲,代理南安縣事時曾招降???,捕殺對方內(nèi)應(yīng),令泉州安寧。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隆武帝任命熊華國為太仆少卿,兼任天興府尹,帶領(lǐng)民兵平定在福清、永福、古田、羅源搶掠的山寇涂紹、王可,不久去世。
人物簡介
字大車,宜黃人。籍晉江。崇禎戊辰進士。除知澄海縣,謫浙江按察照磨。歷官廣東按察副使,改授翰林院侍講。維基
吳載鰲,字大車,號皓庵,一號竹公,福建晉江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士。授廣東澄海縣知縣,升浙江按察司經(jīng)歷,歷官金華、杭州、湖州、嚴州等府推官,升戶部主事,遷廣東羅定僉事。隆武帝即位,召用為侍講,和楊廷瑞拜祭天興、古田、水口及延津的山川神祇,晉侍讀學(xué)士。福京失陷,吳載鰲隱居直到去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應(yīng)天府江寧人,號蒼舒。崇禎七年進士。授福清知縣,不事催科,左遷汀州經(jīng)歷。擢戶部,尋去職。明亡,為僧。人物簡介
凌世韶,字官球,號蒼舒,歙縣人,明崇禎甲戌進士,授寧化令,擢戶部主事,順康間隱居黃山,著《汭沙草》。維基
凌世韶(16世紀—17世紀),字蒼舒,直隸徽州府歙縣人,江寧縣籍,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崇禎三年(1630年),凌世韶參加應(yīng)天鄉(xiāng)試,中式舉人,崇禎七年(1634年)成甲戌科進士,獲授福建福清知縣,因為催收租稅不力造貶謫為汀州經(jīng)歷,之后曾擔(dān)任寧化知縣、處州推官及戶部河南司主事。弘光朝,改任郎中,參與金聲的義師,兵敗后到天興謁見隆武帝,升任尚寶司卿;福京失陷,他到黃山出家為僧,法名大時。
人物簡介
唐九經(jīng)(?—17世紀),字敏一,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一作會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唐九經(jīng)是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一百二十一名舉人,到崇禎十年(1637年)成進士,獲授長洲知縣,有惠政名聲;之后任職淮安推官,負責(zé)監(jiān)督藩鎮(zhèn)軍事。隆武年間他擔(dān)任天興督學(xué)御史,和林必達主持天興鄉(xiāng)試。清朝時御史王應(yīng)昌以督學(xué)八閩推薦唐九經(jīng),他推辭不赴任;同年饑荒,他倡議賑災(zāi),救活不少人命。他同時擅長書畫,所畫的師子林藏石小楷,世人爭相收藏。
人物簡介
龔棻(?—1640年代),字蠡源、建木,江西南昌府新建縣蜀溪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龔棻是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弘光元年(1645年)在南京赴吏部應(yīng)選;當時馬士英、阮大鋮把持朝政,他打算離間二人,因此故意和馬士英親友秘密交談反間,令對方動心,及后阮大鉞計劃誅殺東林黨人時,馬士英持卻持相反意見。南京失陷,他到福京謁見隆武帝,得授廣州府推官,招降海盜羅明受,因功升官驗封主事、員外郎。清兵攻至天興,萬元吉出鎮(zhèn)忠誠;龔棻招募水師五營,監(jiān)督羅明受、黃志忠六千人前往,到南安時遇上敵軍戰(zhàn)敗,他只身逃出至忠誠。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忠誠援絕城危,萬元吉勸他離去謀求后路,他假裝答應(yīng);數(shù)天后對方催促他,他大聲說:「走了!」和兩名仆人在金門乘坐一艘小船,離岸一丈多后向北面拜過,投水而死。南明朝廷追贈太仆卿、兵部右侍郎,謚忠毅,清朝通謚節(jié)憫。當?shù)厝藢⑺蜅钔Ⅶ?、萬元吉、姚奇胤、黎遂球、郭維經(jīng)、彭期生一起供奉,建祠祭祀。
人物簡介
【生卒】:1643—1681 【介紹】: 清福建南安人,一名錦,字玄之,小字錦舍。明延平郡王鄭成功子。康熙元年嗣郡王位,以陳永華為輔佐,馮錫范為侍衛(wèi),經(jīng)營臺灣,發(fā)展經(jīng)濟,屢拒清朝招撫。十三年耿精忠反清,乃乘機率師入福建,克泉、漳、潮、惠、汀諸州。十九年敗回臺灣,次年病死。全臺詩
鄭經(jīng)(1642~1681),諱錦,字式天,號賢之,又號元之,福建省南安縣人。明永歷十六年 (1662)繼任為反清復(fù)明的新領(lǐng)導(dǎo)者,大幅改變鄭成功時代的政制與舊臣。原先仍駐守在思明(今廈門),因為屢屢遇挫,遂于永歷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率眾東渡。改東都為東寧,升天興、萬年二縣為州,大小政事皆委于陳永華處理。1666年依陳永華之請,在承天府籌建圣廟(今臺南孔廟),普設(shè)學(xué)校,文物之盛,極于一時。清廷曾多次派使者來勸降,都遭鄭經(jīng)拒絕。永歷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1674)鄭經(jīng)聯(lián)合三藩反攻,跨海之初,屢獲勝績,后來遭清軍逐一擊退,閩粵八郡乃至思明、金門兩島都失守,于是在永歷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1680)撤返東寧。從此,心灰意冷,不理朝事,在洲仔尾造園庭(今開元寺),飲酒賦詩,圍棋射獵,縱情為長夜之歡,政事悉委交其子鄭克臧。永歷三十五年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二十八日病逝于承天府。 鄭經(jīng)頗擅長于詩,近人彭國棟評云:「語有思致,非僅存六朝形骸者。聞其嗣位后,頗事吟詠,而集中所收僅如此,知其遺落尚多也。」過去談鄭經(jīng)詩多以「玄覽堂叢書」《延平二王遺集》中署名為「元之」的十二首詩為主。朱鴻林于1994年發(fā)表〈鄭經(jīng)的詩集和詩歌〉〖編者按:此文刊在《明史研究》第四集,黃山書社,1994年。〗介紹了新發(fā)現(xiàn)的原始資料《東壁樓集》,并據(jù)序文內(nèi)容及所蓋的篆印證明此乃鄭經(jīng)于永歷二十八年西征初捷時在泉州的首刻本。此刻本原藏于日本內(nèi)閣文庫,今臺灣國家圖書館漢學(xué)中心,以及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均有影本。以下先呈現(xiàn)泉州刻本之《東壁樓集》詩作四百馀首,而后呈現(xiàn)《延平二王集》所收鄭經(jīng)在臺詩作。(施懿琳、楊永智合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