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永福

相關(guān)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26—1884 【介紹】: 清浙江山陰人,原籍河南祥符,字畇叔,一字叔云。
道光三十年進士,改庶吉士。
歷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禮部給事中,官至兩廣鹽運使兼署廣東按察使。
為御史時,疏劾王有齡、何桂清,有直聲。
中法戰(zhàn)爭時,征兵籌餉以濟劉永福。
工詩詞,曾辦“益社”,一時名流云集。
又善繪折枝花卉。
有《漚堂詩詞日記》、《傳忠堂古文》。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
周星譽,字畇叔,一字叔蕓,祥符籍浙江山陰人。道光庚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廣東鹽運使。有《鷗堂剩稿》。
詞學(xué)圖錄
周星譽(1826-1884) 字畇叔,一字叔云,號鷗公,又號芝薌,初名普潤,又名譽芬。祥符(今開封)人,祖籍紹興。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授編修。三十年中進士,由御史官廣東鹽運使。嘗在籍雙益社,浙東王星誠、李慈銘等咸隸社籍。能畫。其詞由詩入,時人有仙人煉汞,九轉(zhuǎn)初成之評。有《鷗堂剩稿》、《東鷗草堂詞》。
東鷗草堂詞·序
畇叔都轉(zhuǎn)《東鷗草堂詞》,介弟季貺太守,于同治癸亥梓于閩中,迄今二十馀年,印本稀有閩中版,亦不知尚存否。舊有譚仲修序云:中州周叔云,抗手竹林之游,躡足承明之選,沈詩任筆,兼善者甚少,海內(nèi)推許,于君無間?!稏|鷗詞》二卷,多其少作。白石、稼軒去人不遠,余聞之涷人云:原稿佳者夥,此僅十之三耳。雖然詞之必傳不嫌少,也因即刻鷗堂剩稿及日記,并重刻此,以廣其傳。光緒丙戌孟冬金武祥識。
維基
周星譽(1826年—1884年) 初名譽芬,字昀叔,一字叔云,河南群符(今開封)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由御史官廣東鹽運使。
與李慈銘、王星諴、周星貽、周星監(jiān)等人合稱五星。
光緒八年(1882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曾徵兵籌餉以接濟劉永福黑旗軍抵抗法軍。
光緒十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稱周星譽年老辦事胡涂,勒令其退休。
善繪折枝花卉,工詩詞。
著《鷗堂剩稿》、《鷗堂日記》、《東鷗草堂詞》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0—1904 【介紹】: 清江蘇常熟人,字叔平,晚號瓶庵居士,又號松禪。翁心存子。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同光兩朝皆為帝師。歷內(nèi)閣學(xué)士、左都御史、刑、工部尚書,官至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協(xié)辦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參機務(wù)。中日戰(zhàn)爭時,與李鴻藻主戰(zhàn)。和議起,力爭改約稿。戊戌間以贊助新政罷官革職,交地方官嚴(yán)加管束。卒于家。宣統(tǒng)元年復(fù)原官。工書法,著有《瓶廬詩文稿》、《翁文恭公日記》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晚號瓶廬,又號松禪,常熟人。咸豐丙辰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謚文恭。有《瓶廬詩稿》。
詞學(xué)圖錄
翁同龢(1830-1904) 字聲甫,號叔平,又號瓶廬、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六年(1856)進士。授修撰。歷官中允、內(nèi)閣學(xué)士、刑部與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與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戶部尚書領(lǐng)協(xié)辦大學(xué)士。以主變法革職回籍。宣統(tǒng)間追謚文恭。詩長于七絕,多托興蕭寥之作。詞風(fēng)類詩。有《瓶廬詩鈔》、《瓶廬文鈔》、《瓶廬詞鈔》。
維基
翁同龢(1830年5月19日—1904年7月4日),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人稱翁帝師、翁師傅,江蘇常熟人,清末大臣、書法家、狀元。
官至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大臣。
是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兩代帝師。
翁同龢幼年時的國學(xué)教育系由其母親與姐姐教導(dǎo)完成。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參加科舉得恩貢,咸豐二年(1852)壬子順天鄉(xiāng)試中舉,咸豐六年(1856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任陜西學(xué)政,因病回京。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是翁同龢發(fā)現(xiàn)諸多疑竇,同治帝下令重審此案,其中涉及“兩湖派”與“江浙派”的權(quán)力斗爭。
光緒元年(1875年),翁同龢署刑部右侍郎。
次年四月,慈禧太后命教授光緒帝讀書。
不久,遷戶部侍郎,充經(jīng)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
歷任刑部、工部尚書。
光緒五年十一月,崇厚擅自與俄國簽訂通商十八條,六年八月十八日,翁同龢等人在養(yǎng)心殿面對兩宮皇太后,翁認為伊犁可以割走,但十八條不能應(yīng)允,特別是在西安、漢中設(shè)立通商口岸以及在松花江上行船等兩條不可許。
光緒八年(1882年),充任軍機大臣。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zhàn)爭中,主張進兵結(jié)合談判,不可一味依仗劉永福之黑旗軍。
不久,罷直軍機。
歷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
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jīng)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
翁同龢對于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推行的洋務(wù)運動頗為排斥,對于該運動也有所批評,并影響往后光緒帝親政后的舉措。
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以反腐等各理由刁難北洋水師,光緒十七年,暫停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兩年。
當(dāng)時有一副譏諷對聯(lián)描寫二人無能:「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nóng)常熟世間荒。
」上聯(lián)「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鴻章,下聯(lián)「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
李翁二人的恩怨間接導(dǎo)致日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北洋艦隊的失利。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
在甲午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
次年,清軍戰(zhàn)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
」又聯(lián)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
次年,兼任總理各國事務(wù)大臣。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變法開始后,6月15日,翁同龢突然遭光緒帝將其開缺回籍。
傳統(tǒng)說法認為翁支持維新變法,推薦康有為,擬定并頒發(fā)了戊戌變法的綱領(lǐng)性文件《明定國是詔》,故遭到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之名加以罷黜;另外一個說法,則是甲午戰(zhàn)爭之所以失敗,在于翁同龢對于北洋艦隊的武器更新百般刁難所致,有次恭親王奕?病重,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前往探望,光緒皇帝曾詢問恭親王奕?翁同龢是否值得重用,恭親王奕?對光緒帝表達反對意見,最后光緒皇帝在與慈禧討論后決定忍痛罷黜翁同龢。
戊戌政變后又遭嚴(yán)厲斥責(zé),將其罷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yán)加管束。
翁先到侄子江西巡撫翁曾桂署中暫住,然后回常熟故鄉(xiāng)。
光緒三十年(1904年)病逝于故鄉(xiāng)。
死后康有為譽之為“中國維新第一導(dǎo)師”。
然而,根據(jù)雷家圣《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一書指出: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說道:「那拉氏(慈禧太后)忽將出一朱諭,強令皇上宣布。
…皇上見此詔,戰(zhàn)栗變色,無可如何。
此朱諭實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聞系出于榮祿私人李盛鐸所擬云。
翁同龢一去,皇上之股肱頓失,然后可以為所欲為也。
」可見罷黜翁同龢的詔書,為「榮祿私人」李盛鐸所草擬。
但是康有為在《自編年譜》卻記載翁同龢被罷前夕,康有為「為御史李盛鐸草譯書、游歷及明賞罰、辨新舊摺,李上之。
」可見康有為替李盛鐸草擬之「明賞罰、辨新舊」的奏摺,即是彈劾翁同龢的奏摺,將翁同龢視為「舊」而加之以「罰」。
變法派領(lǐng)袖康有為竟然幫「榮祿私人」李盛鐸草擬奏摺,豈非怪事?
因此,李盛鐸不但非「榮祿私人」,而且可能是在康有為的授意與擬稿之下,上書彈劾翁同龢。
翁同龢的被罷,不是「那拉氏與榮祿最毒之計」,而是康有為「除舊布新」的結(jié)果。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翁同龢獲得官方「平反」,追復(fù)官銜,并追加謚號為文恭。
著作有《瓶廬詩稿》、《翁文恭公日記》、《翁文恭公軍機處日記》等。
柏正才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95 【介紹】: 名一作正材。
清劉永福部將。
光緒二十一年,奉劉永福命守臺南白沙墩,抗擊侵臺日軍。
與王德標(biāo)七星隊及徐驤等義軍于溪北、溪南等地與敵激戰(zhàn),中炮陣亡。
黃榮邦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95 【介紹】: 清臺灣臺中人,原名丑,一作阿丑。
本為綠林中人。
光緒二十一年夏,奮起抗日,隸劉永福部。
一度率所部二千五百人與王德標(biāo)等軍收復(fù)云林。
后在進攻彰化日軍時,中炮陣亡。
林義成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95 【介紹】: 即林苗生,又名林貓生。
出身綠林。
光緒二十一年夏,日軍侵臺時,奮起抗日,助劉永福守臺南,曾擊敗大埔林日軍,反攻彰化等地。
后于曾文溪陣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95 【介紹】: 清黑旗軍將領(lǐng)。
甲午中日戰(zhàn)爭隨劉永福抵臺灣,以守備率親軍七星隊駐臺南。
日軍侵臺,率部迎擊,先后守中寮、嘉義、云林等處,傷斃日軍近衛(wèi)師團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以下官兵多人。
最后在曾文溪與日軍鏖戰(zhàn)數(shù)日,傷亡慘重,退入后山。
后不詳。
朱乃昌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95 【介紹】: 清軍將領(lǐng)。
率部駐防臺南。
光緒二十一年,奉劉永福命迎擊侵臺日軍。
一度收復(fù)嘉義大埔林,旋中炮陣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41—1903 【介紹】: 清廣西灌陽人,字維卿。
同治四年進士。
中法戰(zhàn)起,自請出關(guān)招劉永福,率景字軍與之共敗法軍于宣光。
戰(zhàn)后,除臺灣道,累擢至巡撫。
《馬關(guān)條約》割讓臺灣于日本,士紳擁之為總統(tǒng),宣告自立。
日軍攻基隆,微服遁歸廈門。
有《請纓日記》。
全臺詩
唐景崧(1841~1903),字維卿,又字薇卿,號南注、南注生、請纓客,廣西灌陽人。
同治四年(1665)進士,入翰林院選庶吉士,授吏部主事。
光緒八年(1882)入越南,力勸劉永福黑旗軍加入抗法行列。
光緒十年(1884)率「景字軍」迎戰(zhàn)法軍有功,官升二品。
光緒十一年(1885)十月出任臺灣兵備道,兼理學(xué)政。
唐氏雅好文學(xué),曾修葺臺南道署舊有斐亭,創(chuàng)「斐亭吟社」,時邀僚屬、詩友飲酒賦詩。
臺人士之能詩者,悉禮致之,扢雅揚風(fēng),于斯為盛,一時臺士競為詩作。
又禮聘臺南進士施士潔擔(dān)任海東書院山長,挑選臺士之秀異者如丘逢甲、許南英、汪春源等入海東書院就讀,對當(dāng)?shù)匚娘L(fēng)之鼓倡,頗具影響力。
光緒十七年(1891)升臺灣布政使,駐省會臺北。
公馀復(fù)屢邀文士百數(shù)十人集于官署,為詩酒之會,尤以競作詩鐘為能。
適因安溪人林鶴年辦理茶釐船捐等局務(wù)來臺,贈以數(shù)十盆牡丹,故取名為「牡丹吟社」。
社員吟詠詩稿,景崧悉加收錄,遂有《詩畸》之輯錄。
此外,唐氏又好詩謎,臺南、臺北兩地任職時皆致力推展之,編有《謎拾》一書,對臺灣謎學(xué)之發(fā)展影響頗大。
光緒二十年(1894)九月出任臺灣巡撫,次年(1895)割臺議起,唐氏致電清廷,預(yù)言臺民將有大亂,建議急請英俄為同盟以保臺,并請辭巡撫職。
及馬關(guān)條約簽訂,全臺嘩然,唐氏復(fù)電告清廷,自云遭臺人「劫留」,不得已暫允駐臺,與當(dāng)?shù)丶澝癜l(fā)布公告,宣示保臺決心。
五月二十五日全臺紳民倡建「臺灣民主國」,共推唐氏為總統(tǒng)。
六月五日,日軍逼近臺北城,唐氏搭德船從滬尾遁逃,內(nèi)渡廈門,后歸桂林。
光緒二十三年(1897)支持康有為在桂林的維新運動,光緒二十五年(1899)任桂林「體用堂」中文總教習(xí)。
晚年耽愛戲劇改革,為中國十大劇種之一「桂戲」之奠基者。
著有《請纓日記》、《寄閒吟館詩存》、《看棋亭雜劇》。
唐氏在臺之作可見者不多,以下?lián)对娀匪珍浿剖显娮鳛榈妆荆瑓⒄锗嶚i云《師友風(fēng)義錄》、連橫《臺灣詩乘》、《臺北文物》六卷四期所刊賴鶴洲〈斐亭吟會?牡丹詩社〉進行編校。
(許俊雅、施懿琳合撰)
維基
唐景崧(1841年—1903年),字維卿,又字薇卿,號南注、南注生,又號請纓客。
廣西省桂林府灌陽縣人。
同治年間以進士入詞林,改吏部主事。
中法戰(zhàn)爭期間,請纓南下越南,招撫黑旗軍劉永福,且領(lǐng)軍與法軍激戰(zhàn)有功,歷升道員、布政使,署末代臺灣巡撫。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后,曾短暫出任臺灣民主國大總統(tǒng)八天。
后因日本軍隊從澳底登陸,唐景崧得知此消息,便攜帶銀兩逃回中國大陸。
黃守忠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廣西上思人,號藎臣,小名亞??。
早年率眾赴越南投效劉永福黑旗軍。
光緒九年在越南懷德府紙橋擊敗法軍李維業(yè)部。
次年又與滇軍合圍宣光法軍。
后改隸唐景崧之“景字營”,還駐廣西。
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率部隨馮子材北上勤王,至南京后停留數(shù)月而返。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梁成楠(?
~?
),字子嘉,號鈍庵,清廣東三水諸生。
少懷才負氣,應(yīng)制科時因得罪有司,離鄉(xiāng)出走;遍游長江中下游,曾于吳、楚一帶擔(dān)任幕客。
厭刑名、錢谷之俗,后東渡來臺。
居臺十馀年(約1885~1895),入巡撫劉銘傳幕下,并在中部統(tǒng)領(lǐng)林朝棟軍隊擔(dān)任書記,掌理開山撫番之相關(guān)文書,深得劉銘傳器重。
光緒十二年(1886)負責(zé)東勢角撫墾事宜,親自走訪各番社,詢問民眾疾苦,并納番女為妾,甚得當(dāng)?shù)刈∶駩鄞鳌?div id="gumeana" class='inline' id='people_65852_0_6_comment'>
光緒十三年(1887)安撫萬社番民,并有意開發(fā)卓蘭一帶,置產(chǎn)臺灣。
乙未(1895)割臺,委署彰化縣令;未幾,日軍至,攜妾從劉永福內(nèi)渡,在臺之家產(chǎn)盡失。
日治后,再度來臺,寓居霧峰林家;曾走訪鹿港洪繻,以詩唱和,相談甚歡。
后因在臺不得志,郁郁離去,客死于香江。
洪繻《寄鶴齋詩話》評云:「鈍庵詩法,蓋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蘇、黃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
近人李漁叔認為梁成楠詩,即境抒思,吐詞真切,能摒除浮詞偽語,有清明亢爽情致。
茲以連橫《臺灣詩薈》收錄梁氏六十八首詩為底本,參照洪繻《寄鶴齋詩話》、許鐵峰《鐵峰詩話》、鄭鵬云《師友風(fēng)義錄》、賴子清《臺灣詩醇》、陳漢光《臺灣詩錄》等編校。
共 2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