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呂汝玉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0—1890 【介紹】: 清江蘇吳縣人,字伯寅,號鄭盦。
潘世恩孫。
咸豐二年一甲三名進(jìn)士,授編修。
數(shù)掌文衡典試,在南書房近四十年。
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
卒謚文勤。
通經(jīng)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
有《攀古樓彝器圖釋》。
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四
潘祖蔭,字伯寅,號鄭盦,吳縣人。咸豐壬子一甲三名進(jìn)士,授編修,官至工部尚書。謚文勤。
詞學(xué)圖錄
潘祖蔭(1830-1890) 字伯寅,號鄭盦。吳縣人。為歷任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高官的狀元宰輔潘世恩之孫。歷任侍讀學(xué)士、工部尚書、刑部尚書、軍機(jī)大臣,加太子太保銜,以疾卒于位,贈太子太傅,溢文勤。好金石,圖書金石收藏甲于吳中,聞名南北,有"潘神眼"之稱?!?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李慈銘為撰《潘文勤公墓志銘》。輯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及外集二卷、《滂喜民齋叢書》、《攀古樓彝器款識》等,詩無專集,《晚晴簃詩匯》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錄存二十余首。
維基
潘祖蔭(1830年—1890年),字伯寅,一字東鏞、鳳笙,號鄭盦、龜盦、龍威洞天主,江蘇省蘇州府吳縣(今蘇州市)人,祖籍安徽歙縣,為狀元潘世恩孫,曾任晚清政府要職,賜謚文勤。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挑取[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019/?index=8 謄錄]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獲恩賞為舉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被選任為國子監(jiān)學(xué)正學(xué)錄。咸豐二年(1852年)考上壬子恩科第一甲第三名探花,授職翰林院編修。后左遷侍讀,入值南書房,任日講起居注官。歷任侍讀學(xué)士、光祿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戶部侍郎、大理寺卿,禮部右侍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軍機(jī)大臣。咸豐十年(1860年),上疏力保被彈劾的左宗棠,說:“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惫饩w八年(1882年),任軍機(jī)大臣;次年(1883年)正月,服父喪去職。光緒十六年(1890年),忽感寒身,熱汗不止,十一月病逝于任上;朝廷追贈太子太傅,謚文勤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4—1895 【介紹】: 清廣東順德人,字仲約,號芍農(nóng)。咸豐九年進(jìn)士,授編修。光緒間官至禮部左侍郎。卒謚文誠。工詩善書,精碑版之學(xué),尤深于遼金元史,于典章輿地考索精詳。有《元秘史注》、《元史地名考》、《耶律楚材西游錄注》、《和林金石考》、《宗伯詩文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六
李文田,字仲約,號芍農(nóng),順德人。咸豐己未一甲三名進(jìn)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謚文誠。
維基
李文田(1834年—1895年),字畬光,一作仲約,號若農(nóng)、芍農(nóng),謚文誠,籍廣東順德均安上村,廣東近代著名文人,為清代翰林,著名蒙古史研究專家和碑學(xué)名家、書法家等,曾為《蒙古秘史》作注。
其于咸豐九年(1859)高中探花而名揚廣東,官至禮部右侍郎。
1895年在北京逝世,靈柩運回廣州,葬于白云山。
其在官途時曾多次充任鄉(xiāng)試考官、閱卷大臣,故有「疊掌文衡,學(xué)問淵通」之譽;其通曉兵法、經(jīng)史、天文、地理之學(xué),對金、元故實,西北水地尤有研究,著述甚多。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傅于天(?
~?
),字子亦,號覽青,咸豐至光緒初葉人士。
清彰化東勢角(今臺中東勢鎮(zhèn))人,一作樸仔口莊(今豐原市樸子里)人,又作翁仔社人。
為邑生員,二十六歲卒。
曾構(gòu)草堂于東勢峰下、大甲溪邊,額曰「肖巖」,躬率子弟耕讀于其間。
呂汝玉〈追懷諍友傅子亦〉詩云:「傅子攬青亦自奇,甲溪筑室水之湄。
性情果毅難容世,風(fēng)度孤高弗入時。
眼似金剛常怒目,心如菩薩不低眉。
珊珊傲骨誰能近,悅服延陵蕓閣師。
」可見其人品高學(xué)邃,性情果毅,一身傲骨。
獨與三角仔莊筱云山莊呂汝玉、汝修、汝成昆仲交游,相與唱和,亦與丘龍章、逢甲父子交篤。
同門中輩分較高,丘逢甲《柏莊詩草》屢屢稱之為「攬青叔」。
光緒初,吳子光講學(xué)于文英書院,館于呂家筱云軒,子亦與呂氏兄弟、丘逢甲等受業(yè)焉。
與呂氏兄弟、丘逢甲曾同游臺南,唱和之作集為《竹溪唱和集》。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謝道?。?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人稱「謝四」。
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
至其父謝樹棠習(xí)岐黃之術(shù),以醫(yī)藥活人。
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文人謝錫朋受書,后入廣東寓臺文人吳子光門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
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xué);光緒十六年(1890)在自宅設(shè)「養(yǎng)閒軒」,傅錫祺、張麗俊于此時受業(yè)門下。
光緒二十年(1894)應(yīng)大雅張家之請,授學(xué)于「學(xué)海軒」。
張書炳、張德林、張曉峰,皆為其弟子。
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隱于醫(yī)。
曾與林癡仙、林資修、連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
明治卅九年(1906)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俗稱「睦督科」);又于風(fēng)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
如是數(shù)年,竟抑郁以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
后又有友人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錄有當(dāng)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之詩作 。
茲以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為底本,參照鄭鵬云《師友風(fēng)義錄》、王松《臺陽詩話》、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及王建竹《臺中詩乘》等編校。
全臺詩
謝道?。?852~1915),字頌臣,又作頌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稱之為「謝四」。
光緒年間秀才。
原籍廣東大埔,乾隆年間曾祖來臺開墾,卜居于田心仔莊(今臺中縣豐原市),以務(wù)農(nóng)為業(yè);至其父謝樹棠始習(xí)岐黃之術(shù),以醫(yī)藥活人。
謝氏為丘逢甲表兄,早年從苗栗謝錫朋受書,后入?yún)亲庸忾T下,與筱云山莊呂汝修、呂汝玉兄弟交誼頗深。
光緒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學(xué);光緒十六年(1890)應(yīng)大雅張家之請授學(xué)于「學(xué)海軒」。
傅錫祺、張書柄、張德林皆為其弟子。
臺灣割讓之際,謝氏募集義勇軍,率「誠」字正中營駐扎頭前莊(今桃園縣蘆竹鄉(xiāng));后因義軍節(jié)節(jié)敗退,遂西渡避難。
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臺。
隱于醫(yī),與林癡仙、林資修、連橫等人過往甚密。
酒酣耳熱之馀,往往痛陳時事。
晚年自營生壙于大甲溪右鍋底窩;又于風(fēng)景幽美處筑草堂,稱為「小東山」。
春秋佳日,招友朋,攜名妓,為文酒之會。
如是數(shù)年,遂抑郁而終。
謝氏著有《小東山詩存》,民國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謝秋濤刊??;民國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孫謝文昌二度刊印。
共收古今體詩一百一十首。
另收丘逢甲、林癡仙等唱和詩三十四首。
后來又有題謝氏詠生壙之詩,集為《科山生壙詩集》,當(dāng)時名流洪棄生、連雅堂、蔡啟運、陳基六均有詩收錄其中〖參考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館,1958年?!?。
以下所收詩作,據(jù)謝文昌刊印的《小東山詩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壙詩集》進(jìn)行編校。
(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呂汝修(1855~1889),官章賡年,號宜壽,又號餐霞子,以字行。
神岡三角仔呂炳南次子。
光緒元年(1875)生員,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
家豪富,購書兩萬馀卷,筑筱云軒藏之。
師事吳子光。
與其兄呂汝玉、其弟呂汝成合稱「海東三鳳」。
著有《餐霞子遺稿》、《海東三鳳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東三鳳集》,據(jù)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稱,系呂氏三兄弟合著,光緒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許南英、丘逢甲作序,呂汝誠之子呂伯先擔(dān)任???,計四卷,惜今已不可見。
民國七十年(1981)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呂氏兄弟殘稿,是否即《海東三鳳集》,難以判定,后仍以《海東三鳳集》名義梓行。
該書所收錄者共有四個部分:《海東三鳳集》、《餐霞子遺稿》、《竹溪唱和集》、《草廬居文稿》。
其中《海東三鳳集》多為試帖詩,作者雖系呂氏兄弟,但逾半數(shù)的詩作未署名。
書中所收詩多有重復(fù),排版偶見錯簡,應(yīng)非光緒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則為光緒七年(1881)呂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臺南時的唱和之作。
茲以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出版的《海東三鳳集》、《竹溪唱和集》、《餐霞子遺稿》為底本,參照館森鴻、尾崎秀真《鳥松閣唱和集》、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高火順《卅韻詩鈔》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呂汝誠(1860~1929),名松年,字汝誠,又字鶴巢、賡馥,號錫圭。
神岡三角仔呂炳南三子。
光緒年間廩生。
家豪富,購書兩萬馀卷,筑筱云軒藏之。
師事吳子光。
與其兄呂汝玉、呂汝修合稱「海東三鳳」。
乙未割臺后,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擔(dān)任葫蘆墩保甲局,明治三十年(1897)授紳章,并任三角仔區(qū)區(qū)長,在職五年。
作品收錄在《海東三鳳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東三鳳集》,據(jù)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稱,系呂氏三兄弟合著,光緒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許南英、丘逢甲作序,呂汝誠之子呂伯先擔(dān)任校刻,計四卷,惜今已不可見。
民國七十年(1981)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呂氏兄弟殘稿,是否即《海東三鳳集》,難以判定,后仍以《海東三鳳集》名義梓行。
該書所收錄者共有四個部分:《海東三鳳集》、《餐霞子遺稿》、《竹溪唱和集》、《草廬居文稿》。
其中《海東三鳳集》多為試帖詩,作者雖系呂氏兄弟,但逾半數(shù)的詩作未署名。
書中所收詩多有重復(fù),排版偶見錯簡,應(yīng)非光緒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則為光緒七年(1881)呂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臺南時的唱和之作。
以下作品輯錄自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出版的《海東三鳳集》、《竹溪唱和集》,以及館森鴻、尾崎秀真合編的《鳥松閣唱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