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玉搢

共 8 首
曬鹽場(乾隆丁亥)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釜海曾無薪爨勞,引潮曬日鬻盆牢。
勤劬事業(yè)營千灶(雖不煎鹽亦稱灶戶),次第工夫藉五。
大異浙東更淮北,亦寬背負(fù)及肩挑。
籌惟商與民胥便,別悉情形在此遭。
⑴ 曬鹽之法穿地為五池以次相屬土人呼之為圈旁為一溝窒其外候潮入蓄之汲貯第一池令滿曬五六日引注第二池遞曬遞注至第四池則味漸咸而為鹵量鹵之稠稀準(zhǔn)日以曝乃納之第五池復(fù)曬視凝如雪霜則鹽成矣
⑵ 附場居民掃括場地剩鹽肩挑背負(fù)三十斤以內(nèi)者聽其就近販?zhǔn)垡嗨唤?/div>
吳寶鼎磚字歌(丁酉) 清 · 翁方綱
此磚一在朱十齋,其一藏者顧秀才。
朱歟顧歟此孰是,面底四畔量無乖。
中間歲字損左半,朱跋所以笑取材。
周官法與夫差法(《吳都賦》:「采夫差之遺法。」),臨硎彎埼誰考哉。
火氣欲交垺欲孰,建業(yè)直到吳江隈。
吳郡助役亦想像,弗興龍首猶云?。
仙靈圖畫紅翠氣,雙螭萬瓦新宮開。
臨平建德鼎獲后,黃旗紫蓋讖漸催。
石函銀刻冊又璽,改年紀(jì)瑞紛紛來。
小雁嶺邊拾耕戶,千四百載生遠(yuǎn)哀。
磚文著錄世所少,朱云五鳳磚與偕。
五鳳非磚制亦異,此磚字特隸勢該。
天紀(jì)磚聞吳玉搢,己亥丁亥星周回。
惜哉朽壞不收拾,一十一字恰此儕。
吳碑僅傳皇象字,譎詭不獨(dú)文類俳。
工陶樸拙勝鐫篆,令我摹度增徘徊。
二京之末六朝始,書學(xué)孰為尋根荄。
署書符書必一貫,轉(zhuǎn)均尌側(cè)即體裁。
補(bǔ)諸吳錄江表傳,不與鏤楶同飛灰。
遺基莽蒼吊江水,更莫遠(yuǎn)問姑蘇臺。
⑴ 山陽吳山夫《金石文存》載一磚,文云「大吳天紀(jì)己亥,慈子劉翼立」。
我有金石癖,心契山陽吳。
手釋皇象文,竟獲巾箱圖(己亥典試金陵,作《天璽碑考》,因買得碑圖一卷,即吳山夫手跡也。)。
惓惓茲集中,時時說山夫
煙水風(fēng)露氣,中有斯人乎。
因君托遙訊,儻得訪遺書。
空音答風(fēng)雨,遠(yuǎn)夢來江湖。
??丈秸f碑八尺,顧南原說陰三列。
以陰證碑滋我疑,二家龂龂豈剿說。
釋文近得張力臣,親到碑下精剞劂。
繼南原者吳山夫,亦嘆陰趺字磨滅。
拓文但任氈蠟為,嗟予有口誰從決。
武林黃九官濟(jì)州,眼照萬古腸為熱。
諾我此段煩急足,三度緘來冒風(fēng)雪。
今秋始得手量石,五尺八寸高巀嶭。
兩列姓名四十二,下無一字非刓缺。
顧則失矣牛豈得,吳所誤者張何別。
從今一洗贉軸疑,有若兩造衷成讞。
汝南干商洪不識,經(jīng)義承師孰補(bǔ)闕。
小玲瓏館舊拓本,歸我緗囊非忝竊(晉齋所贈。)。
獨(dú)怪南原語奚自,直羨鐵橋碑手抉(濟(jì)寧李東琪有《得石圖》。)。
他年合作摩碑圖,著我從旁歌擊節(jié)。
須策秋盦第一功,舉杯千里邀明月。
近時嗜篆王與吳,秦碑具拓瑯邪無(王虛舟、吳山夫皆未見此。)。
七百年前趙家錄,不言此石今可摹。
青州進(jìn)士李文藻,軒髯意氣誇吾徒。
自言鷹窠搆危架,不數(shù)鵝鼻披榛蕪。
僅得十行又半字,持向二錢(坤一、辛楣。)兼贈吾。
爾時惜未段生遇,手量石角窮錙銖。
生也親挾海客去,時哉春杪未夏初。
天青無云浪不涌,槎枒鳥革蒼石膚。
摩挲新陽一斜照,微辨兩行五大夫。
趙嬰不存楊樛在,李斯那并王戊呼。
邇來樛字訛著錄,何況竟石全模糊。
此紙分明畫遒勁,畫較周鼓分才逾。
始知畫肥與體稱,體亦周鼓脩加粗。
證以歐陽考岱釋,肯執(zhí)徐鄭援申屠。
吾去青州閱一歲,喜得詹事緘頻書。
隗狀權(quán)銘信可準(zhǔn),之推王劭功應(yīng)符。
之罘片石覓不得,汝州遺刻珍難誣。
夢從文登裹圓石,大海崛起蟠桃株。
夏承婁壽配石經(jīng),豐人叔賦我夙聆。
義門未見都穆本,何以甲乙能畦町。
昔摹寒山趙氏卷,竊疑自運(yùn)非模型。
小宛堂開跋初夏,綠陰搦管馀芳馨。
時于瘦勁出新意,似趁草篆姿伶俜。
邇來顧(藹吉。)玉搢。)說舊拓,未審都本誰辨鼮。
獨(dú)有義門齋語古,是有端緒非目熒。
華家己酉顧戊子,百六十載蹤合萍
真賞齋頭夜飛斝,齊女門外秋揚(yáng)舲。
此時此侶那更得,濟(jì)南前夏君車停。
小樓四照初握手,諾我五岳圖真形。
君歸割愛輒寄我,何啻諸老同窗欞。
卷端數(shù)行佚奚害,珠圓磊磊垂日星。
鄱陽闕處儼合璧,寒山陋矣矜挈瓶。
是間可以考隸勢,豈委波畫于畸零。
后梁有人來吊古,峴首想近新茅亭
阿彌小印宛手跡,南禺賦罷仍心銘。
漢隸佐書體孰偶,張遷韓仁語漫聽。
十年前摹夏承本,雙眼正共東沙青。
義門苦泥豐賦語,欲叩洪刻官曹廳。
小蓬萊閣墨響處,石帆亭子舊夢醒。
笑憑黃九懷顧八,重須樂石磨濟(jì)寧。
⑴ 豐道生為華東沙作賦,在嘉靖己酉。顧憩閑以此本贈何義門,在康熙戊子。
⑵ 此碑后有「貞明四年十二月廿四日偶因行過」十四字,甚古拙?!肛懨鳌苟中旅憤s山亭記見王象之輿地碑目。
⑶ 豐跋比之張遷碑,虛舟跋比之韓仁碑。
⑷ 予昔所摹寒山趙氏本已倩吳門顧文鉷鐫于濟(jì)上,故及之。
丁儉卿舍人兄新得宋嘉祐二體石經(jīng)三百七十馀紙,為《易》《書》《詩》《春秋》《禮記》《周禮》《孟子》七經(jīng)、《玉?!返葧?。述汴石經(jīng),不言有《孟子》。表章亞圣,自此刻始,是足補(bǔ)史志之闕。吳山夫嘗見四冊于吳門薄自昆家,乃《尚書》《周禮》《禮記》《孟子》。山夫自得五碑,止有《易》《書》《周禮》。顧亭林、朱竹垞皆謂汴經(jīng)久佚,拓本之富,未有如今日所得者。既黏綴為四大冊,有重出者卅馀片,另為一冊,寄京師付賢郎頤伯兄弟。頤伯來飲余齋,持冊丐題。余因憶祥符、陳留兩處二體石經(jīng),余皆曾尋獲摩賞。行路悤悤,未及詳討,不知汴中湮匿者尚有幾碑。亭林、竹垞謂其全佚者,非也。太宗表章《說文》,仁宗特刻二體石經(jīng),右文稽古,前代所無。而有宋一朝,篆學(xué)荒蕪特甚,深可慨嘆。酒后縱筆成詩,奉柬儉老。俟南游時詣六萟堂,當(dāng)獲飽觀快訂也。
昔年南北隨計(jì)吏,訪古尋碑劇閒恣。
祥符陳留兩縣學(xué),諦觀二體石經(jīng)字。
當(dāng)時單車急馳走,氈蠟無緣自攜致。
數(shù)紙雖從帖賈收,末由手拓窮精致。
三十年來成老?,百事荒涼從棄置。
今宵忽枉故人子,翠墨持示而翁寄。
三百七十有馀幅,得自淮安破書肆。
易書詩禮春秋經(jīng),附庸孟子七經(jīng)萃。
溯惟宣圣定六經(jīng),古文特秉周公制。
中興籀史屏不錄,魯國儒書賴弗墜。
臣斯敢以秦革周,倉雅茫茫委荒翳。
慘到焚書萬古無,三代斯文真墜地。
桃源俎豆無處問,孔壁金絲定馀幾。
何怪中郎校石經(jīng),止寫八分不求備。
先時洨長正六書,博采通人理群類。
上通古籀成大宗,李相秦文多割棄
黃初三體果嗜奇,本邯鄲純及衛(wèi)覬。
惜哉入石止兩經(jīng),臆造科文相雜廁。
五胡擾擾紛謬體,有唐巍巍握神器。
昭陵繭紙寶俗書,開成石壁斠同異。
雖然事有本末歧,要知俱遠(yuǎn)篆分意。
后蜀刊石兼?zhèn)髯?,翔?shí)一更前代例。
莫嗤閏位孟知祥,賢哉仆射毋昭裔。
右文崛起宋雍熙,應(yīng)時果有徐常侍。
遠(yuǎn)從祭酒續(xù)遺緒,特斥陽冰出新義。
傳及仁廟崇正學(xué),首重篆文真楷配。
七經(jīng)朗朗列膠庠,二體森森標(biāo)職志。
無如講義忽郁興,坐使奇文墮幽閟。
歐蘇文筆騁雄駿,周程學(xué)術(shù)真淵粹。
不聞?wù)摀?jù)到石經(jīng),神物嗟從何處避。
許氏遺書幸已傳,徐家系傳孤行世。
茲經(jīng)寥闃少人窺,豈待渡江落胡騎。
打本都如鳳羽稀,貞珉那免牛角礪。
先生微尚在高密,淬掌鏤心研六藝。
精誠所感經(jīng)有神,秘奧來逢天所賜。
零瓊碎璧不肯舍,緘付賢郎勤誨示。
賢郎懇懇敬父執(zhí),手編來破猿翁醉。
猿翁經(jīng)畬久不鋤,粗識??扁迷次弟。
舊學(xué)溫尋四十年,靈光想象三千歲(四目靈光,見《倉頡碑》。)。
其箕云云與于烏,觸手摩挲古芬膩。
頗望時髦略識字,休競詞華忘典記。
幾時去泊淮浦舟,與君細(xì)剪寒鐙穗。
金石重探錢阮遺,觚彝遠(yuǎn)索商周邃。
江上烽煙當(dāng)漸息,中天日月還重麗。
古篆不毀圣不死,禮樂可興經(jīng)可繼。
莫驚此語迂且夸,請讀山陽丁氏新裝巨冊四。
⑴ 秦刻石多與許書不合,知叔重自云合以古籀,即刊落秦文也。
⑵ 三體石經(jīng)止有《尚書》《春秋》,其古文特依科斗形造出。
⑶ 即此冊中篆書「其」作「箕」,「云」作「云」,「于」作「烏」,古氣可掬。
熹平殘字六百馀,三體兩冊摹當(dāng)涂。
開成石經(jīng)最完足,太和長興分兩途。
九經(jīng)十經(jīng)毋昭裔,雍都舊本同步趨。
自蜀廣政迄乾道,未盡清獻(xiàn)詳成都。
宋人稱引據(jù)蜀本,陜本南渡阻崎嶇。
鵲巢乘舟僅起訖,谷林謝山空欷歔。
長興板本行北宋,郡齋讀書記國初。
邢璹林甫說不取,夢土作乂示一隅。
兩楹深刻出嘉祐,長編恍載帝曰俞。
癸辛雜志及玉海,篆隸二體標(biāo)揭橥。
誰知牟駝岡一戰(zhàn),艮岳花石棄焚如。
或傳石經(jīng)同禹鼎,沈淪入水黃泥淤。
或云元季始茫昧,金源失載獨(dú)何歟。
游梁太學(xué)羅壽可,如山堆積猶于諸。
重修況聞耶律隆,也先帖木復(fù)規(guī)模。
亭林季野皆惝恍,竹垞道古仍模糊。
弇山僅搜陳留縣,開封早拓吳山夫。
竹汀跋尾等彭本,苕溪茂才分鈔胥。
一時方氏別藏弆,周官戴記兼易書。
稍資考證馮教授,中州作記尤區(qū)區(qū)。
山陽丁氏生已晚,閱市得此真不圖。
易書詩禮春秋經(jīng),益以孟子古所無。
三萬字將四百紙,唱和大放詞瓊琚。
多藏古字自善本,六書謬誤堪胡盧。
如其作箕云作云,及修作脩于作烏。
又池作沱齋作亝,若援此例概可誣。
求將作裘衰作蓑,朋將作鳳乎作呼。
良由許書失古本,說文北宋宗大徐。
存沱刪池但失訓(xùn),此例更仆妄未祛。
怪哉猿叟講許學(xué),古氣可掬翻稱譽(yù)。
近來唐本多發(fā)見,說文木部韻寫吳。
夥顆內(nèi)閣北宋本,不數(shù)雙井及髯蘇。
紛紛石印玻璃版,著錄誰纂觚不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