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伯行

相關(guān)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7—1073 【介紹】: 本名敦實。宋道州營道人,字茂叔,號濂溪。周輔成子。以蔭為分寧縣主簿,歷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等,有治績。神宗熙寧初,知郴州,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提點刑獄。后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精于《》學,喜談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范疇,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程頤皆從其受業(yè)。卒謚元。有《太極圖說》、《通書》及文集,后人合編為《周子全書》。
全宋詩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
以舅鄭向蔭得官,初仕分寧主簿,歷知桂陽、南昌縣,合州判官,虔州通判。
神宗熙寧初,遷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
峰前有溪,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學者因稱濂溪先生。
六年卒,年五十七。
敦頤為宋代道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皆出其門下。
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賜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
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周敦頤詩,以清康熙張伯行刊《正誼堂集·周濂溪集》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輯《周濂溪集》(簡稱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周元公集》(簡稱四庫本)等。
輯錄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少孤,養(yǎng)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鄭向蔭補試將作監(jiān)主簿,授洪州分寧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州郴、桂陽二縣令。知洪州南昌縣,簽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攝邵州事。熙寧中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移知南康軍,自請分司南京而歸。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賜謚曰「元」。喜談名理,精于《》學,程顥、程頤從之學,為宋代理學開山之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見朱熹《濂溪先生事實記》,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3—1163 【介紹】: 宋南劍州劍浦人,字愿中,世號延平先生。從學羅從彥,得其《春秋》、《中庸》、《論語》、《孟子》之說。退居山里,謝絕世故四十余年,講經(jīng)說道,啟迪后學,答問不倦。雖清貧而怡然自得,若無意當世而傷時憂國。朱熹嘗從受業(yè),得其傳。卒謚文靖。有《李延平先生文集》。
全宋詩
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字愿中,世稱延平先生,劍浦(今福建南平)人。
從羅公彥學。
既而退居山田,謝絕世故馀四十年。
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四),朱熹受業(yè)于門。
三十二年,又迎謁于建安。
孝宗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一,謚文靖。
有《延平問答》及《語錄》行世。
清張伯行輯《延平先生文集》四卷,收于《正誼堂全書》。
事見《晦庵集》卷九七《延平先生李公行狀》、《文定集》卷二二《延平李先生墓志銘》、清毛念恃《延平四先生年譜》,《宋史》卷四二八有傳。
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四○六五
李侗(一○九三——一一六三),字愿中,世稱延平先生。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從羅從彥學,受《春秋》、《中庸》、《論語》、《孟子》之說。不事科舉,屏居山里四十馀年。主張「學問之道不在多言,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若見」。與楊時、羅從彥并稱「南劍三先生」。朱熹曾受業(yè)門下。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一。淳祐中追謚文靖。見朱熹《李先生行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38—1709 【介紹】: 清安徽歙縣人,字耳公,號達庵。
康熙十一年舉人。
歷績溪、英山教諭,升鎮(zhèn)江府教授。
所至修學規(guī),講理學。
應(yīng)蘇撫張伯行聘,主講蘇州紫陽書院。
旋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5—1719 【介紹】: 清江南金匱人,字天沐,號霞峰。
穿古衣冠,謝絕慶吊宴會,鍵戶讀書,日夜不倦。
窮究經(jīng)學,博覽先儒之說,而折衷于至當。
張伯行撫蘇,延主東林講會,不赴。
有《儀禮喪服答問》、《春秋類考》、《春秋疑義》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14 【介紹】: 清滿洲正紅旗人,棟鄂氏。
何和里四世孫。
自蔭生授吏部主事再遷郎中。
康熙中隨帝征噶爾丹,以運米得力,累遷山西巡撫,官至兩江總督。
性貪婪,虐吏害民,后與巡撫張伯行互劾,奪職。
尋以謀害母命,賜自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5—1717 【介紹】: 清廣東海康人,字文煥,號眉山??滴跞赀M士,授福建古田知縣。歷任臺灣知縣、福建巡撫、閩浙總督,居官清廉。深研宋儒理學著作。卒后追授禮部尚書,謚清端。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四
陳瑸,字文煥,號眉川,海康人。康熙甲戌進士,由知縣官至福建巡撫。贈禮部尚書,謚清端。有詩集。
全臺詩
陳瑸(1656~1718),字文煥,號眉川,廣東海康縣人。
清康熙卅三年(1694)進士,授福建古田知縣。
四十一年(1702)調(diào)知臺灣縣事,清操絕俗,慈惠利民。
公暇引諸生考課,以立品敦倫為先。
夜躬自巡行,詢父老疾苦。
聞讀書紡績聲,則重予獎賞,有群飲高歌者,嚴戒諭之。
念商艘水丁,重困窮黎,詳請豁免。
歲祲,設(shè)法賑貸,發(fā)倉平糶。
旱則日食脫粟飯以自勵。
會水漲潰堤,勢逼倉廒,躬親土石,士民莫不爭先趨役。
四十二年(1703)出為四川提學道。
四十九年(1710)用福建巡撫張伯行薦,七月奉特旨調(diào)任臺灣廈門道兼理學政。
民聞其再至,扶老攜幼,歡呼載道。
陳瑸以廉靜,兩歲科試士,矢公矢慎,養(yǎng)育人材,士風丕振。
時,臺灣有官莊之制,召民開墾,以其所入,為文武養(yǎng)廉之用。
陳瑸以其有弊,奏請廢止,悉入于官。
始建萬壽宮,中殿奉龍亭,以便文武朝賀。
五十年(1711)諭令各縣設(shè)立義學,招集生徒,延師誨課。
隔年夏天集刻《臺廈試牘》,爰梓其尤雅者若干篇示諸生,題曰:《海外人文》。
五十一年(1712)捐俸重修臺灣府儒學明倫堂,興建朱子祠及文昌閣。
設(shè)立十六齋以教士子,置學田以資師生膏火。
凡諸創(chuàng)造,親董其事,終日不倦。
在官應(yīng)得公使錢,悉屏不取。
五十三年(1714)超擢偏沅巡撫,旋入覲,清圣祖目之曰:「此苦行老僧也」。
是年十二月調(diào)福建巡撫。
五十五年(1716)冬兼攝閩浙總督。
五十六年(1717)奉命巡海至臺,北及上淡水,往復(fù)一千四百馀里,自持糒糗,攜小帳房以隨,露宿風餐,不入邸舍,不受饋獻。
五十七年(1718)以病乞休,詔慰留之。
未幾,卒于官,年六十三歲。
追授禮部尚書,謚「清端」。
著有《陳清端公文集》。
  陳瑸孫子良、子恭等輯其遺詩三百馀首,附于《陳清端公文集》之后,文詳而詩略,同里丁瑤泉續(xù)搜遺詩達六百馀首,多至十卷,又編次《年譜》,并付剞劂。
編者所據(jù)版本主要援引自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道光六年(1826)木刻本,丁宗洛編輯《??店惽宥斯娂贰嫉拦獗珑?,蔣丹林先生鑒定,板藏泲上東署不負齋。
書前印有徐宗干等人題詩,弁言標明內(nèi)容系由孫人龍刪定,卷首鏤「同里后學丁宗洛瑤泉編輯,連州后學張大業(yè)立庵參校。
」書末署「同郡后學周烈亞校字,里人后學陳定邵???。
」〗,有關(guān)臺灣詩作見于第七、十卷。
同時參考國家圖書館所藏《陳清端詩集》鉛活字本加以編校。
(楊永智撰)
維基
陳瑸(1656年7月14日—1718年11月24日),字文煥,號眉川,廣東??担ń窭字菔校┤?,同進士出身。陳瑸生于南明永歷十年(1656年)閏五月二十三日??滴跞辏?694年)登甲戌科進士,候銓??滴跞四辏?699年)任福建古田縣知縣??滴跛氖荒辏?702年)轉(zhuǎn)任臺灣縣知縣??滴跛氖辏?703年)行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授刑部主事。次年遷本部員外郎??滴跛氖四辏?709年)充會試同考官,即出為四川提督學道。次年任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并重修《臺灣府志》,任內(nèi)廢除「官莊」租賃收入??滴跷迨辏?714年)擢為湖南巡撫,次年,福建巡撫開缺,康熙帝曰:「陳瑸操守清廉,是一正人,但無甚才能,江南地方煩劇緊要,非伊所能。福建地方伊尚熟悉,著調(diào)福建巡撫,令速赴任?!梗煊诳滴跷迨哪辏?715年)調(diào)任福建巡撫??滴跷迨吣辏?718年)以病乞休,詔慰留之,同年十月初三日,卒于福建巡撫官署,享壽六十三歲。追授禮部尚書,謚清端。雍正八年(1730年)入祀賢良祠。乾隆六年(1741年)十月,恩賜其孫陳子良舉人。

人物簡介

維基
鄭亦鄒,生卒年不詳,字居仲,福建海澄人。
歷史學家。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福建舉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即于京任內(nèi)閣中書,因無意于仕途,經(jīng)閩巡撫張清恪聘鄭亦鄒返鄉(xiāng),于漳州東南白云山書院任學正,授徒著述。

人物簡介

維基
趙晉(?
—1713年),字晝?nèi)柖瘛?div id="twnm4ts" class='inline' id='people_80520_0_1_comment'>
福建閩縣人。
清朝翰林。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
授翰林院編修。
康熙五十年(1711年)辛卯科江南鄉(xiāng)試,任副主考官。
發(fā)榜時因結(jié)果不公,引發(fā)辛卯科場案,考生鬧事。
經(jīng)江蘇巡撫張伯行上奏,康熙帝下旨嚴查,查明兩江總督噶禮、副主考趙晉及考官王曰俞、方名等受賄。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正月,九卿議定噶禮被革職,趙晉等則被問斬。
據(jù)稱趙晉在行刑前死于揚州獄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72—1751 【介紹】: 清江蘇無錫人,字豫原,號劍光,又號芋園。康熙五十九年舉人,授涇縣訓導。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不赴試。有《延綠閣集》等。
清詩別裁集
字豫原,江南無錫人。
康熙庚子舉人。
著有《延綠閣集》。
○豫原名節(jié)自負,遂寧張公審督撫互揭一案,歸罪張清恪公,避制府氣焰也。
豫原不平,上書斥之,幾罹于法,后圣祖直清恪而罪制府,豫原得以無事,即此一節(jié),異于模棱媕婀者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72—1751 【介紹】: 清江蘇金壇人,字罕皆,家近巳山,學者稱巳山先生。雍正元年進士,授檢討。旋假歸不再出仕。曾主講維揚書院。長于八股文。有《四書本義匯參》、《巳山先生文集》。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五
王步青,字漢階,又字罕皆,號己山,金壇人。雍正癸卯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有《鸴鳩草》。
維基
王步青(1672年—1751年),字漢階,又字罕皆,號后村、己山,別稱己山先生。
江蘇省鎮(zhèn)江府金壇縣(今屬常州市金壇市)人。
經(jīng)學家、理學家。
王步青長身玉立,自年少為諸生時便以文采知名,但潛心鉆研經(jīng)學義理。
張伯行任江蘇巡撫時,招集江蘇十五府知名文士至蘇州紫陽書院,講授《語錄》;三次考試,王步青都取得第一,張伯行稱贊王步青能「窺道之本原,契圣賢之旨趣」。
曾經(jīng)與桂林陳宏謀有十馀封書信往來,都以道義相互勉勵,興辦正學、整飭吏治、激勵風俗,期許成為一代名臣。
陳宏謀稱王步青的學問以濂、洛、關(guān)、閩為宗,以日用倫常為實際,躬行心得,不只是空言。
王步青每日隨身攜帶書籍,隨時閱讀,舟車行路時也不曾間斷。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鄉(xiāng)試舉人。
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恩科第三甲第八十六名同進士出身。
選翰林院庶吉士。
三年(1725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
雍正六年(1728年)告歸。
王步青入翰林時已年過五十歲,在京師時獨自居住一小屋;歸鄉(xiāng)后閉門教授學生,府縣官員都很少見到其面。
掌教揚州維揚書院,遵循白鹿洞書院遺規(guī),主張「我朝用經(jīng)義取士,士子當因文見道」,門生多為名士;又選輯鄉(xiāng)會試中式墨卷,反對浮誇、推崇典雅文風,許多文士以其為宗。
晚年更加勤學,購買一處房屋,書齋命名為「無逸所」,座右銘:「道脈端須存夜氣,老年尤務(wù)惜分陰」。
乾隆十六年(1751年)無疾而卒,年八十,入祀鄉(xiāng)賢祠。
沈德潛為其撰墓碑銘:「金沙王氏,代有令德,篤生醇儒,日光玉色。
立朝揚華,歸田纂述,敬信紫陽,窺尋正脈。
剪繁剔蕪,尊孔黜墨,昭示后人,天空水碧。
循循庸行,惟正是適。
名因?qū)嵙鳎离S年積。
斯人云亡,士林傷衋。
習吉佳城,郁蒼松櫪。
吾作銘詞,勒于文石,后有過者,車行必式。」
共 1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