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嘯溪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 【介紹】: 唐僧。吉州廬陵人,俗姓劉。初見禪宗六祖慧能,深器異之。后居青原山靜居寺,闡揚禪法,開青原一系,故又名青原行思。后傳法于希遷。開元中圓寂,敕謚洪濟大師,門徒尊為七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鐳氏。
廬陵安城人。
幼歲出家。
每群居論道。
思惟嘿然后聞曹溪法席之盛。
乃往參禮。
問曰。
當何所務(wù)。
即不落階級。
祖曰。
汝曾作什么來。
思曰。
圣諦亦不為。
祖曰。
又道不落階級。
思曰。
圣諦尚不為。
何階級之有。
祖深器之。
祖將示寂。
謂思曰。
從上衣法雙行。
師資遞授。
衣以表信。
法乃印心。
茍得其人。
何患不信。
吾今留衣。
永鎮(zhèn)山門。
以絕爭端。
汝當分化。
無令斷絕。
思得記莂。
住青原山凈居寺。
有沙彌希遷。
問于六祖曰。
和尚百年后。
希遷未審當依附誰。
祖曰。
尋思去。
及祖順世遷每兀坐。
想念而已。
第一座咄曰。
汝師兄名行思。
汝師所言尋思者。
政欲使汝依附師兄。
語意分明。
汝何迷執(zhí)。
遷便禮辭祖龕。
徑造凈居。
思問曰。
子何來。
遷曰曹溪思曰。
將得什么來。
遷曰。
未到曹溪亦不失。
思曰。
恁么用到曹溪作么。
遷曰。
若不到曹溪。
爭知不失。
遷又問曰。
溪大師還識和尚否。
思曰。
汝今識吾否。
遷曰。
識又爭能得。
又問。
和尚出嶺來多少時。
思曰。
我卻不如汝早晚離曹溪。
遷曰。
希遷不從曹溪來。
思曰。
我亦早知你去處也。
遷曰和尚幸是大人。
莫造次。
他日思問遷汝什么處來。
遷曰。
曹溪。
思乃舉拂子曰。
曹溪還有者個么。
遷曰。
非但曹溪。
西天亦無。
思曰。
子莫曾到西天否。
遷曰。
若到即有也。
思曰。
未在更道。
遷曰。
和尚也須道取一半。
莫全靠學人。
思曰。
不辭向汝道。
恐已后無人承當。
即令遷馳書到南岳曰。
汝速回。
吾有個鈯斧子。
與汝住山去。
遷至彼。
未呈書。
便問讓和尚云。
不慕諸圣。
不重己靈時如何。
讓曰。
子問太高生。
何不向下問。
遷曰。
寧可永劫沈淪。
不慕諸圣解脫。
讓休去。
遷回。
思問。
曰。
子送書達否。
遷曰。
信亦不通。
書亦不達。
思曰。
作么生。
遷舉前語。
卻曰。
發(fā)日蒙和尚許鈯斧子。
便請。
思垂一足。
遷禮拜神。
會來參。
思問什么處來。
會曰。
曹溪。
思曰。
曹溪意旨如何。
會振身而已。
思曰。
猶滯瓦礫在。
會曰。
和尚此間莫有真金與人否。
思曰。
設(shè)有與。
你向什么處著。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思曰。
廬陵未作么價。
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升堂告眾跏跗而逝。
僖宗謚弘濟。
塔號歸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1—782 【介紹】: 唐僧。
天臺宗九祖。
常州人,世居晉陵荊溪,稱荊溪大師,又稱妙樂大師。
俗姓戚。
原為儒家子弟,二十歲入左溪玄朗之門,三十八歲于宜興凈樂寺出家,后在吳郡開元寺講止觀。
玄朗卒,住天臺山國清寺。
有《法華玄義釋簽》、《摩訶止觀輔行傳弘訣》、《止觀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毗陵之荊溪戚氏子也。家世儒素。年二十。以處士。事左溪玄朗師。而受經(jīng)焉。異日朗謂之曰。汝何夢矣。曰疇昔之夜夢。著僧伽黎。挾兩輪。游大河中。朗曰。嘻汝其以止觀二法。度眾生于生死淵乎。天寶初。始緇薙。尋從越州曇一律師。究毗尼藏。復(fù)于吳之開元寺大闡所學。無幾何朗師捐世。乃嘆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之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yīng)乎物。二俱不住。而后庶幾以蹈大全。今之人或蕩于空?;蚰z于有。舍予其誰足取正哉。于是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shù)萬言。以貽諸后。詔書屢徵。卒辭疾不起。雖當大兵大饑之際。歸趨愈盛。而道迪愈勤。布衣草座。以身率物。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隴道場。語其徒曰。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圣為三德。爇炷則初后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曹其毋忽。因隱幾泊然而化。壽七十二。臘三十四。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師瑩兆之西南隅。嗣其法者。吳門沙門元皓也。平日著述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錍論一卷。止觀義例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行于世。搢紳先生之得其道者。學士梁肅其尤也。故摛鴻筆。以發(fā)大師之蘊。而勒之金石誠無愧。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湛然。俗姓戚氏。世居晉陵之荊溪。則常州人也。昔佛滅度后。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嗣其學者號法性宗。元魏高齊間有釋慧文。默而識之。授南岳思大師。由是有三觀之學。洎智者大師蔚然興于天臺。而其道益大。以教言之則然乃龍樹之裔孫也。智者之五世孫也。左溪朗公之法子也。家本儒墨。我獨有邁俗之志。童丱邈焉異于常倫。年二十馀受經(jīng)于左溪。與之言大駭。異日謂然曰。汝何夢乎。然曰。疇昔夜夢披僧服掖二輪游大河之中。左溪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淵乎。乃授以本師所傳止觀。然德宇凝精神鋒爽拔。其密識深行沖氣慧用。方寸之間合于天倪。至是始以處士傳道。學者悅隨。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天寶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遂往越州曇一律師法集。廣尋持犯開制之律范焉。復(fù)于吳郡開元寺敷行止觀。無何朗師捐代。挈密藏獨運于東南。謂門人曰。道之難行也我知之矣。古先至人。靜以觀其本。動以應(yīng)乎物。二俱不住。乃蹈于大方。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于是大啟上法旁羅萬行。盡攝諸相入于無間。即文字以達觀。導語默以還源。乃祖述所傳章句凡十數(shù)萬言。心度諸禪身不踰矩。三學俱熾群疑日潰。求珠問影之類。稍見罔象之功行。止觀之盛始然之力也。天寶末。大歷初。詔書連徵。辭疾不就。當大兵大饑之際。揭厲法流學徒愈繁。瞻望堂室以為依怙。然慈以接之謹以守之。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艾不息。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隴道場。顧語學徒曰。道無方性無體。生歟死歟其旨一貫。吾歸骨此山報盡今夕。要與汝輩談道而訣。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圣為三德。爇炷則初后同相。涉海則淺深異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爾其志之。言訖隱幾泊然而化。春秋七十二。法臘三十四。門人號咽。奉全身起塔。袝于智者大師塋兆西南隅焉。入室弟子吳門元浩。可謂邇其人近其室矣。然平日輯纂教法。明決前疑開發(fā)后滯。則有法華釋簽法華疏記各十卷。止觀輔行傳弘訣十卷。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方等懺補闕儀二卷。略維摩疏十卷。維摩疏記三卷。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金[鏍-糸+拱]論一卷。及止觀義例止觀大意止觀文句十妙不二門等。盛行于世。詳其然師始天寶終建中。以自證之心說未聞之法。經(jīng)不云乎。云何于少時大作佛事。然師有焉。其朝達得其道者。唯梁肅學士。故摛鴻筆成絕妙之辭。彼題目云。嘗試論之。圣人不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傳灌頂。頂再世至于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發(fā)乘此寶。乘煥然中興。蓋受業(yè)身通者三十有九僧。搢紳先生高位崇名。屈體承教者又數(shù)十人。師嚴道尊遐邇歸仁。向非命世而生則何以臻此。觀夫梁學士之論儗議偕齊。非此人何以動鴻儒。非此筆何以銘哲匠。蓋洞入門室見宗廟之富。故以是研論矣。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謂歟。有會稽法華山神邕作真贊。至大宋開寶中。吳越國王錢氏。追重而誄之。號圓通尊者焉??刹皇菤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