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大成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解脫紀(jì)行錄·序
川江之險(xiǎn)甲天下,聞?wù)呱儯扔谧T虎勞人。
墨客詩狀其險(xiǎn)者夥矣。
然詩而不記,記而不詳。
老坡之游石鐘,所以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同年笠庵金君,天下之壯士也。
年二十,許宰黔中。
往時(shí)充神京鉛運(yùn)使,出峽江以解脫紀(jì)行。
記經(jīng)而詩緯之,累然成帙。
蓋其學(xué)贍,故援據(jù)。
詳其才雄,故論斷確。
偉哉笠庵,使挾其所有出入侍從,備天子顧問,行秘書,豈足道哉。
抑余所以奇笠庵不在此。
夫贍于學(xué),學(xué)人也。
雄于才,才人也。
天下之大,具笠庵之才之學(xué)者,宜皆可以為笠庵之記與詩。
然前乎笠庵者。
固未嘗為笠庵之所為,而必待笠庵今日之自為者何歟。
今夫乘舟于囿,蕩而變色,地非甚險(xiǎn)而猶爾者,膽弱故也。
今使履厚寸之木,簸漾于驚湍飛澇中,而又風(fēng)師怒號于其上。
猛獸奇鬼,嵯岈逼伺于其旁。
危磯怪碣,探頭露臂,齧噬橫梗于其下。
當(dāng)此之時(shí),雖子建之才,公干之學(xué),亦必魂駴目昡,瑟縮于一葉之中,扃口戢手而莫敢動(dòng)。
笠庵獨(dú)申申然,如如然,搔首捋髭,濡墨引褚而敘之,而歌之,而考證辯駁之,而詼諧嘲笑之。
千里之遙,三月之久,無虛日,無虛地。
是則笠庵之奇,不奇于其才之雄。
學(xué)之贍,而奇于其膽之壯也。
夫惟有如是之膽,然后能為如是之記與詩。
則是笠庵之才,信非才人之才,而壯士之才;笠庵之學(xué),信非學(xué)人之學(xué)而壯士之學(xué)也。
昔謝疊山論文曰放膽,劉青田相人曰膽怯。
膽之于人大矣。
小用之于為文,為有膽之文,然后大用之于為吏,為有膽之吏。
為有膽之文,故可以朝百賦而郁怒,暮千詩而緊遒。
坦然出沒于三千懸水之中,而身不濡、目不瞬,是如卵之膽也,非難之難者也。
為有膽之吏,則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為人之所不敢為,屹然山立于萬麋傾角之會(huì),而利不動(dòng),威不惕,是一身之膽也,難之難者也。
笠庵之為吏也,一如其為文,而且有大過乎其為文者。
則是笠庵之心無掛礙,故無恐怖。
放此四大,還于一如。
夫亦安往而不如老坡之解脫也者。
區(qū)區(qū)出峽之解脫,其亦小矣。
雖然吾黔之服官者,率不免于是役。
則斯編也,一切眾生方將倚為苦海之航、迷津之筏。
其庶幾涉川而嬉,免于擿埴索途之苦矣,于解脫乎何有。
辛亥嘉平望日,山右年愚弟孫希元序。
解脫紀(jì)行錄·跋
笠庵舊從予游,性瀟灑,詩文亦如之。后登賢書,宰貴之珍。州上官識其能,奉使入京,出其詩文相質(zhì),乃道經(jīng)巴峽時(shí)作也。夫黔險(xiǎn)在陸,蜀險(xiǎn)在水,舟車往來,如行荊棘中,未易擺脫。生乃一一收之吟韻,而又未嘗沾沾山水間,視髯蘇峨眉名坡之義,適有合焉。余系官京師,無由周走天下,閱是集,既喜山川名勝如在目,而尤喜其胸次浩落,異乎俗吏之為也。儻謂乘險(xiǎn)躡虛,解脫自喜,則又非敬慎居官之道,斯亦淺之乎測笠庵已。友生石鵬翥手跋。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四
釋智檀,字香木,晚號肺山,姓馮氏,漢中人。
本儒家子,生有殊姿,方九齡即有志棄家學(xué)道。
頂有黑子,大如芡高于粒,有相者曰:此子松頂一珠,必高僧也。
檀聞之,益自決。
時(shí)寇盜充斥,父母繼亡,避兵深山,從熱病中感觀世音見相,膜拜而愈。
年二十,往明珠院禮無量薙發(fā),聞兩僧對語欲了生死必須參學(xué),乃矢 志行腳,至終南讀《楞嚴(yán)》有感,入長安遍投講席,所至或代座演論,群相推許。
已而嘆曰:“行腳事止于是耶?
”因游湖廣,與人論《圓覺》至普眼章“根根塵塵周遍法界無壞無雜”處,忽聞孩提擊鐘聲,不覺失笑曰:原來又復(fù)雜其語。
竟下座,覺通體舒泰,不可言喻。
自是不復(fù)事義學(xué)。
抵九江參竺庵成,復(fù)謁龍池微,皆有機(jī)緣。
及造佛日,叩具德禮,結(jié)制靜坐三日,舉頭見桂樹,豁然如井中躍出,從前所見皆冰釋矣。
更隨普明照,問學(xué)三載。
順治甲午年,三十五始過寶壽,參白巖位中符,遂受印可。
尋至湖湘,覓隱深山,值長沙岳麓寺久廢,為虎狼所居,人莫敢近。
檀杖錫深入,就樹結(jié)茅,唯一行者自隨,夜則經(jīng)行林麓間,虎皆馴伏。
不踰月,禪侶聞風(fēng)漸至。
歲大旱,檀為誦佛禱雨,所至甘霖立沛,鄉(xiāng)人感之,方謀建寺,而張少師秉節(jié)鎮(zhèn)湖湘,蠲訾倡建大雄殿,督撫鉅公布金建法堂丈室,門廡庖湢無不備矣,竟成叢席。
中丞三韓周公召南來撫湘,未至長沙,先夢僧于沅芷署中求見,后至山寺,宛如舊識,遂議建藏經(jīng)閣。
后與召南譚論,有心靜自涼一語,不合,欲羅致其罪不得,或勸檀避之,檀曰:“禍患之來,亦時(shí)節(jié)因緣,山僧得力處正在于處禍患,處禍患即所以了生死也。
”械系至獄,笞辱隨之。
檀在獄中,每得食必施囚徒之饑者,有逋贖鍰,代募金償之,常勸念佛,以消夙業(yè)。
久之得釋,乃誅茅天岳云騰寺。
未幾,游南岳,住馬祖?zhèn)鞣ㄔ骸?div id="fdgyas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3034_0_23_comment'>
康熙庚子春,中夜月朗,二虎怒號,若山崩石裂,直至草廬,檀策杖坐門前,厲聲喝之曰:“爾業(yè)根未斷。
”一虎俯伏,久之鐘鳴,二虎一躍而去。
檀戒侍者:“慎勿言,恐謂我惑眾。
”后往山谷者,多見虎,虎不傷人,人皆知虎為檀所馴。
辛丑,道出衡陽,訪郡守張公,聞城外殺傷二虎,檀太息曰:“莫是我護(hù)山虎也。
”惋惜不已。
次日回寺,有虎于說法堂前大吼數(shù)聲,檀聞之,喜曰:“吾護(hù)山虎固無恙也。
”然虎若善解人意,每于寺眾聚集,新建柱梁,吼聲相應(yīng),不約而然,屢驗(yàn)無爽。
嘗有句云“玲瓏茅屋無關(guān)設(shè),虎鹿終朝伴作鄰”即其事也。
及檀寂,虎亦去。
著有《便麓居》、《剪蔓篇》《滇游集》《岳麓衡書》、《埋云草》及文集語錄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