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定志

共 3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秋辨九首 其一 陷昌震陵 明末清初 · 郭之奇
七言律詩
初秋之半,以考事于役中土。維時奴陷昌平,逼近畿。突險而行,身如寄焉。抵河干,復值流氛孔熾,邸抄隔絕者及月。闈中坐燋釜,心如焚焉??⒁郏豺?qū)中道,始聞出口信。以秋盡之前二日獲抵都,來往征途,蓋如夢焉。定志愴時,因約略聞見,總三秋作《秋辨》詩,七言九律?;蛟唬呵锖伪嬉??曰:辨其感于秋,與郁于秋者,而詩以言之也。然則亦言矣,言何容易?其感于外而不可終解者,微言以曉之;其郁于中而不能直達者,詳言以明之,因以謂之辨也。微言以曉近于比,詳言以明近于賦,故義類皆以詩行。而“憂心孔棘”,于詩人之溫厚少,于騷人之悲憤多矣。知罪惟秋,豈好辨哉!辨止于九,亦曰“悲哉秋之為氣也”。秋氣悲人,恐不自已,因有取于古人之深于秋者以節(jié)之。
小丑饑來望飽歸,中樞上策總依違。
狼堆曉夕添紅焰,龍鼎風塵出翠微。
選將徵兵仍故檄,全師守境便神機。
三輔殘黎何地免,諸陵端藉在天威。
開城留守金公禹錫以書來曰。先祖考忠貞公之卒。今五十年。墓隧之碑若表。業(yè)已具。而惟是竁無識。昔子先王考文孝公實撰狀??嘉暮喒堎n謚。窀穸之事得備矣。子必有聞于家庭者。今以是屬。子其克紹大父父之意。嗚呼。小子無似。其何敢秉公幽堂之筆。以承我前徽。又何足以闡揚盛烈。以永公于不朽。而竊嘗聞先人稱公。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及讀祖父書。景仰之誠。愈久愈深。每恨生后。未及與通家兒孫之列。一瞻君子之儀。蓋公始終大節(jié)。至今舉國婦孺靡不聞。而然慕之篤知之審。如小子者少矣。留守公不以固陋而辱命之者。蓋亦由此。故屢謝而不敢終辭。謹拜手以受而述焉。公諱德諴。字景和。號醒翁。其先商山人。遠祖高麗甫尹需。其后有曰鎰。贊成事。祿左代言。代言有三子。長政堂文學上洛君得培。討平紅巾賊。弟商山君得齊,洛城君先致。俱以儒將有功。世稱三元帥。墓在尚州開元洞。洛城生護軍承富。其配柳氏既孀。從一子遷于海西之白川居焉。仍世不振。至公叔父澤。首抗章請雪乙巳諸賢冤。直聲震一世。登科被選玉堂。官止殿中。公兄弟繼之以大。贈曾祖諱衡左通禮,祖諱長琇左承旨,考諱洪吏曹參判。參判娶延安李氏參奉胤公之女。以嘉靖壬戌七月五日生公。幼學于殿中公。文藝日就。甫成童。淹貫經(jīng)史。丁亥。舉發(fā)解三場。一居第一。戊子覆試。中上舍選高等。其冬。又魁東堂試。明年擢第。補成均館學諭。白沙李文忠公有鑒識。見而深重之。壬辰之亂。奉大夫人。避兵于海西。聞延安士民謀城守。無可將者。時李公廷馣在白川。公馳見為陳大義。遂與俱之延。延人果推以為帥。公為從事主兵餫。會聞大夫人遘癘。奔救未及還。城已圍不得入。而使李公成破賊之功者。實公計也。轉(zhuǎn)赴行朝。為郎禮工二曹。兼?zhèn)渚掷?。甲午。為軍功都廳。當大亂之后。大小戰(zhàn)功無算。請訴填咽。公一一詳核。高下得宜。一時稱其公平。轉(zhuǎn)禮曹正郎。拜宣川郡守尋罷。丁酉。為戶曹正郎。倭寇再動。天兵大舉南下。朝廷議遣度支堂郎于江華。管漕轉(zhuǎn)。相臣金公應南知公才可獨辦。請以委之。軍興無乏。踰年竣還。由直講出守清風。無何自免。進禮賓軍器寺正。癸卯春。拜成川府使。先是守令過春分之任者。不許挈家。有母亦不得將。公以大夫人年高。不忍久離。言于諸大臣。請奉往。諸大臣許之。后人以為式。坐微事罷。復由諸寺正。除長湍府使。繡衣以清苦聞。賜表里。后拜直講。遷司藝。素性高淡。于名利若浼。故當路無推挽者。光海初。時議頗收才望。屢擬臺省。而除命終不及。李文忠公為體察使。以安州重鎮(zhèn)役巨民饑。啟言公公廉勤敏。舉朝無比。請令往治之。繡衣又褒啟。擬諸伯夷龔黃。蓋公蒞任。苦體砥廉。一塵不染。因革徐緩有序。靜而理。養(yǎng)老勸學。撫疲殘。有古良吏風。所至皆立碑以頌之。居二年。中水土疾。解官歸。壬子秋。大夫人下世。制才除。斥補輸城察訪。人見澌瘠甚多。勸以勿赴。公曰。親在。幸蒙恩屢專城。備盡榮養(yǎng)。今以地遠惡而規(guī)免不可。遂行至誠撫摩。郵卒大蘇。頃之病轉(zhuǎn)增。棄歸家食者三年。時盛治宮室。士夫家多令僮指趨役以取直。或有悶公貧。以是告者。公曰。寧餓死不忍為也。丁巳秋。敘拜軍資正。移正軍器寺。是冬。光海將廢母妃。賊臣慫恿。驅(qū)百僚議。公引經(jīng)草數(shù)百言。將獻。見李文忠公及行司直鄭公弘翼議。嘆曰。吾所欲言者。二公已先之。吾又何加。即書曰。臣一片愛君之心。與李恒福,鄭弘翼一也。議上。萬口一時傳誦。遂與二公同竄。公始栫棘于南海。兇黨密請移北塞。托以疑與島夷通也。初配明川。以其稍近內(nèi)。改穩(wěn)城。到南海七日。金吾郎先文飛傳。人皆謂將以處公。公亦自料必不免。令僮仆具粥以進。為書訣伯氏。神色怡然如常。及至。乃移配也。行過北青。見文忠。語及此事。文忠笑曰。吾儕罪大。死固甘心。至于粥飲待之。吾所不能。君可謂冥頑矣。戊午。建夷兵起。兇黨又言將通虜。徙之泗川。一歲中跋涉七千馀里。饕風虐雪瘴煙備嘗之。而氣益堅悍。事與劉元城絕相類焉。夫人自京隨往。公曰。此中即圜墻也。令處于遠村。越六年癸亥。仁祖大王改玉。首拜公司憲府執(zhí)義。自籬中召還。時悉釋守正諸臣而收用之。李忠定公貴亞銓曹。于公為姻家。而事異常式故也。公入城引嫌遞。明日。上特命還拜。俄升授刑曹參議。轉(zhuǎn)禮曹。秋。中朝遣推官。將問廢置曲折。特簡公往儐于關西。明春歸。其間拜同副承旨。遞移工曹兵曹。遷右副承旨。上御慶德宮。公進戒曰。此乃生民膏血。光海之所以覆亡者也。上為之動容。有命以二百間材瓦。賜長公主家。增其第。公論過制。封還銀臺。覆逆之規(guī)。自公復始。已而遞而復為。上因祭仁嬪廟。命復金公諒官資。公諒者曾在宣廟朝。開幽徑結宵人。為搢紳厲階。院中嘿然欲奉行。公獨執(zhí)不可。手草啟封還。有曰公諒事源流深遠。故不窮其本。而今以其姓名出于圣教。則遠近必驚公諒之尚在此世也。上盛怒。遂辭遞。自是擬清要。上皆不用。鄭忠肅公燁遺表言公事曰。孤忠直節(jié)。一言見忤云。后拜國子長。以作新為己任。修明輪講通讀。激勵勤至。朔望焚香。必率僚寀宿館下。養(yǎng)士之需。舊所隱沒。一皆收整。儒巾曾附麗兇論者。稍稍見解。公疏論之。諸生陳章謝罪。上答曰。大司成金某。立節(jié)昏朝。扶植綱常。游心墳典。博通古今。予自謂能得師儒。今后一遵教誨。勉修學業(yè)。仍遣中使宣醞。飲諸生以罰杯。丁卯奴寇至。為海西號召使。還歷司諫院大司諫,吏曹參議,弘文館副提學。常兼槐院副提調(diào)。間出為驪州春川。其在驪也。監(jiān)司請以待華使之禮待奴差。文移至州。公回牒極言其非。有蹈海之語。投印歸。乙亥春。元廟追崇將祔。而穆惠兩陵壞。廷臣以妨祔禮。多為掩諱。公疏言憂慶同時。有慊幽明孝思。請退以俟修陵完。不從。丙子夏。奴僭號。遣使來脅。公疏言天王未命之號。鄰國稱之。則春秋討之。今我書稱彼國號。已犯春秋之法矣。蠢玆蛇豕。食我皇土。黃屋左纛。不可共一天也。絕則為夏。不絕則為夷。宣祖大王定志養(yǎng)氣。畏天事大。及其塞乎天地。則中國如一家。四境如一身。終至天兵奏凱。愿殿下立至剛至大之表。為百官萬民倡。又言飭帥臣申軍律。示之以必死。為捍禦計。上不能用。大臣承命選廉謹吏。僅五人而已。而公與焉。升嘉善階。公于四五年間。喉司,經(jīng)幄,泮宮,薇垣。出入迭居。而為六曹參議殆遍。上以著節(jié)老臣。特示優(yōu)禮。而由鯁直寡合。位不加進。至是拜大司憲。尋辭遞。復由國子玉堂。還長憲府。遞為大護軍??冀K于新門外僑居之第。是年十二月十日也。公于前后國哀。喪食至卒哭乃已。仁烈王后喪。年已七十四。而猶不變。因成末疾。將革。東首命夫人出。欲草遺疏而未就。獨語諄諄曰。國事已無可為。壬辰恢復。賴天朝之靈。而今無復得力。奈何奈何。既沒四日。虜騎遽傅西郊。家人奉柩藁葬于西江。時極寒冰凍。倉卒掩土。而賊大陣?漫左右數(shù)月。遠近累累冢。發(fā)掘無數(shù)。獨公殯得免。人以為忠義之報。亂定。權窆于廣州月川里。庚子冬。改葬于積城群芳谷午向之原。公天姿剛直。志操清苦。性至孝。十二而孤。廬墓守制。如成人。事大夫人。順志為養(yǎng)。家貧甚。菽水盡歡。居官。未嘗以親故煩民曰。是非吾親意也。大夫人享年九十三歲。公寢不離側。衣不解帶。躬執(zhí)婢使之事。一夜或十起者數(shù)年。比喪。號絕者屢。葬后雖依禮反哭。而與伯氏替守丘墓。毀幾不全。祭祀視牲省器。皆親之。忌日悲哀如處喪。友愛甚篤。少喪姊。食素以訖服。伯氏老。撫之如嬰兒。其沒。公亦踰稀。而朝夕哭殯次。姊妹嫠居。竭誠救恤。取育孤甥堂侄。恩若己出。月俸歲饋。悉分親戚。以及鄰里。平生自奉。人所不堪。而不以介意。夫人告乏。則笑應曰。若至餓死之域。天有生活之道。每罷官歸。橐如洗。人或為言。則怒責曰。備甘毳以養(yǎng)親。且供妻孥。而又復營私。是乃大盜也。終身僦居。不蔽風雨。一狗裘三十年不易。貴且老。疏糲菜羹。如少賤時。易簀。無衣服以斂。常曰。人若留心于衣食。馀無足觀。聞人家侈靡之事。必曰。此亡家之道也。至于花卉圖畫。亦無所好。而惟專心經(jīng)籍及宋諸賢書。尤喜看名臣言行錄曰。吾于此自少至老。多有得力處。每論為學之要。以居敬為主。凝塵滿室。亦不掃曰。身心上塵尚未祛。何暇外乎。少嘗舟次通津。風雨暴作。船蕩幾覆。篙工顛仆號哭。渰死者三人。而正襟危坐。默誦程先生心存誠敬之語。蓋其定力有素。故能臨大節(jié)。確然不撓。始為軍器正。以從幸宿闕外閭家。夜深。主家有美女子開戶入曰。渾家往禱松岳。一婢熟睡。更無知者。公以禮責而退之。不欺暗室。又如此。貞介絕俗。清芬映世。而晚節(jié)愈自勵曰。凡人少壯?;蚰茱喒哉<把獨饧人?。迫于饑寒。溺于妻子。前后若兩人者多。吾所以益加警畏者也。又曰。人以微細事而忽之。則終至敗身而不自覺也。平居言行。皆可為世則。臨沒。遺令子弟曰。吾平生未嘗害一物。雖至微之物。生生之理。與人同也。爾等其念之。始訃聞。邊報急。賻祭不及行。后上聞之悼甚。命追賜如儀。以子從勛。贈吏曹判書。孝廟朝。先人陳公及鄭公弘翼忠節(jié)。宜并加易名之典。孝廟嘉嘆久之。命下太常議。夫人慶州李氏。別提元誠女。賢而安貧。在家佐公孝友。從官佐簡潔。以成公家法之美。后公十年卒。祔于墓左。生二男。長卨文科寺正。次向正郎。正有一男。即留守。三女適士人安斗極,牧使李曾禮,持平沈思泓。向有二男。圭錫夭。命錫參奉。二女適士人鄭洛,成重五。留守有三男。濡進士,演承文正字,浣進士。命錫有四男。泳生員。馀幼。嗚呼。當金墉之變。兇焰爇天。彝倫墜地。公獨奮發(fā)。刀鋸鼎鑊之中。特立為大冬松柏。斯已卓絕矣。自丁卯以后。堅守讜議。至丙子虜氛將逼。朝野震恐。無不喪氣者。尺疏扶義。精誠激烈。直與日月爭光。憂傷慨慷。至死而不已。非生稟至剛之氣而能之乎。噫嘻悲夫。纊息才絕。乾坤翻覆。百六運鐘。迄于今焉。吾知公之氣必郁結于九泉之下。凜凜乎上射穹蒼也已。遂感涕而系以銘曰。
于維我公,天實挺生。
既孝既悌,行通神明。
含貞履潔,玉雪其姿。
低徊外內(nèi),一視險夷。
時丁罔極,人紀斁絕。
公奮直辭,辭約以切。
一片丹心,同我白沙。
彼昏莫諒,淫威乃加。
環(huán)棘囚之,北塞南溟。
星霜七閱,天日復明。
脫公徽纏,冠以峨冠。
萬人爭睹,如鳳如鸞。
圣君曰咨,是予貞臣。
公進昌言,不避嬰鱗。
惓惓憂國,蹇蹇匪躬。
正色獨立,清議之宗。
嗟天降亂,釁起西裔。
脅我以從,義當國斃。
一封肝血,萬世天經(jīng)。
于維我公,始終大名。
古之遺直,今也則亡。
有丘睪如,正氣攸藏。
作詩銘幽,以告無垠。
非我可徵,先祖有言。
路轉(zhuǎn)山環(huán)雜古柯,覆茅苫舍傍坡陀。
疆隅湮沒遼金界,虎穴鷹巢處處多。
海門風動香煙細,古殿光歊神鬼睨。
玉歊寶匰想同陳,紀甗秦匜定分類。
劉侯山骨終菌蠢,吳女金伭祇侈媚。
摩挲不敢近褻玩,郟鄏儼睹成周治。
鏡如對面鑒毛發(fā),動植驚潛七行字。
千年獨葆形神全,水哭山嗚囚奰屃。
何時流落江之滸,亞字欄干雜珠翠。
有明權相分宜嚴,不與秦家別梟鷙。
議禮何曾準漢唐,但綴青詞固高位。
苞苴四海逾天家,香冠竟致忠良棄。
忽傳寶氣燭京口,逮系須臾等兒戲。
老奴固應寶康瓠,大哉奚取宗廟器。
金繩鐵鎖喧周道,席裹氈包擁津吏。
忠弼堂前沈水焚,有耳恥聞鄢趙議。
從來神物戒饕餮,培塿一敗成轉(zhuǎn)易。
破鏡飛天杳莫期,明珠還浦堪嗟異。
感傷離合竟何常,移植靈巖享高士。
清晝絪缊梵唱開,深堂斕駁魈蹤避。
洞荒三詔怪鷹巢,郁鬯誰陳舉前墮。
閱世昆明幾劫灰,乾坤蟻戰(zhàn)曾何啻。
嗟予裹足未能游,屈首紅蟫甘槁悴。
江天安得眼雙明,急呼袍笏軒昂拜。
彭城躍水不可見,蕞爾那許同軒輊。
程君好古繼前邈,辨析鳥蟲漏天意。
書窗三復王維篇,瓦鼎茶煙飏詩思。
侍郎明興奏微山湖水符定志詩以(乾隆丁未) 清 · 弘歷
五言律詩
多年經(jīng)擘畫,此日告功成(比年微山湖因來水微弱不能收符定志前據(jù)蘭第錫奏請?zhí)敉谏嫌纹滤忧再Y灌輸遂令明興前往督率地方官先行動帑疏浚節(jié)據(jù)明興奏稱業(yè)經(jīng)挑挖深通支干各河以及溝塍畎澮之水無不盈槽下注由河達湖)。
已足丈馀志,還堪尺一贏。
洼田疏免澇,遠運濟通行(茲又據(jù)明興奏現(xiàn)在微山湖水于收符定志之外多收水一尺有馀不特田間瀝水暢導歸湖凡農(nóng)田低洼之處可免積潦且于本年浮送全漕船只倍資遄速即此后數(shù)年亦可隨時宣泄無虞匱乏矣)。
申定歲修制,毋虛費力營。
⑴ 此次大加挑挖嗣后若不實心經(jīng)理恐久遠仍致淤墊因諭河東總河蘭第錫山東巡撫長麟等隨時留心查勘疏浚仍著于每年霜降后具奏一次以憑查核庶功可經(jīng)久不致虛費前勞也
兩督任雖異,一漕事本同。
發(fā)先到應早,源治委斯通(往歲督河諸臣挑浚運中河不趁上游未放水以前先建閘座以致水無攔蓄因命阿桂馳往會籌妥辦并令蘭第錫畢沅長麟悉心會勘東省運河應行疏浚事宜特命明興專司其事于是微山湖水收符定志更有贏馀年來運道疏通糧艘得以遄行而今歲過淮倍早源治委通此其明驗也)。
幾費飭催力,竟成濟運功。
并稱膏澍渥,額首感無窮。
⑴ 蘭第錫前奏本年漕船首進淮安二幫于正月二十二日催出江南黃林莊入山東境在后各幫以次前進近又據(jù)管干珍等奏首進漕船二十六幫共船一千二百馀只俱于正月二十八日盤驗過淮蓋緣去歲漕船于中秋節(jié)前全數(shù)抵通因得及早回空不致有守凍情事是以能復冬兌冬開舊制今歲到通日期自較去歲當更早矣
⑵ 茲又據(jù)蘭第錫管干珍各奏桃源淮安等處同于正月二十九日雷雨交作入土極為優(yōu)渥不特麥苗長發(fā)春田播種之候得此甘澍預兆年豐而山泉暢注運道水勢益加充裕覽奏更為慰慶
去年通運命明興,幸得微山湖水增(近歲以微山湖收水多不及舊志以致不能濟運上年命明興前往動帑挑挖疏導于定志一丈一尺之外并多收水一尺于是八閘以南浮送糧艘可期遄速)。
孰謂衛(wèi)河弱于北,又兼古淺梗相仍。
浚淤一再材能遣,轉(zhuǎn)漕督催天庾登。
更報南糧早去歲,人為濟事語誠徵。
⑴ 其自臨清以北專藉衛(wèi)河濟運乃今春衛(wèi)輝懷慶一帶缺雨衛(wèi)水微弱兼之直??更多古淺以致豫漕已不能前進而南糧又安望其遄行耶
⑵ 前命御史和琳巡視山東漕務又令內(nèi)閣學士管干珍馳往分投查探水勢淤淺之所督令疏浚一面催?糧艘茲據(jù)會奏管干珍南赴館陶沿河至淺阻之秤鉤灣地方將豫省之平前平后任城徐前徐后五幫督催過淺次第挽至臨清插幫行走和琳北赴武城德州一帶沿河酌量起撥查催前進于五月初五日南糧大河前泗州后二幫?出東境柘園鎮(zhèn)淮安三揚州二等幫現(xiàn)亦跟梢北上其東省十幫豫省之通天兩幫已全數(shù)盡入直境查上年南糧首幫于五月十七日始出東境本年較早十二日是今歲抵壩可期迅速二人材能洵為不負任使爾
倉場侍郎奏開斛起運詩以志事(乾隆己酉)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近數(shù)年來運道艱,幾多神思費其間。
曰懲曰勸匪一致,籌?;I疏有幾般(前數(shù)年漕船阻滯漕臣毓奇張皇無計為之籌畫再三又因督河諸臣挑浚運中河時不趁上游未放水以前先建閘座以致水無攔蓄一泄無馀嚴行督飭設法辦理將薩載李奉翰各降頂帶示罰又以黃水倒樣沙停清水不能暢出命大學士阿桂馳往河工為之主張會商熟籌妥辦以期利濟運道至前歲復諭令蘭第錫與畢流長麟悉心會勘東省運河應行疏浚各處特命明興專司其事并諭以民修各工先行動帑興修俟工竣后分年帶徵以紓民力如動帑過多即據(jù)實奏聞降旨豁免嗣據(jù)明興將支干各河一律疏浚深通徵山湖收水較每年定志一丈一尺外多收一尺馀于橋是南北運河始得通暢至上年又以衛(wèi)河水小直??吳一帶間有淺阻之處亦節(jié)次傳諭挑浚趕辦并官造撥船起運漕糧乃得迅速抵壩回空不致凍阻而所帶土宜貨物源源而來京師市價亦日就平減)
所幸秋霖鋪底足,更欣春雨益波潺。
較先兩月開斛早,事在人為理不刪。
⑴ 自乙巳年起河南安徽江蘇等省久旱洪澤湖來水微弱清口致有停沙又以運中河歲久淤墊漕船節(jié)節(jié)阻滯嗣丙午夏秋黃水盛漲清水不能刷沙而山東微山湖連年水匱又不能收符舊制以濟運道遂致南漕北上又復淺阻是以頻年漕船不能全數(shù)抵通屢有截留之事詳見前數(shù)年志事詩注
⑵ 上年秋雨深透河水充足加以今春南北雨雪優(yōu)沾運道益為暢達茲據(jù)倉場侍郎蘇凌阿劉秉恬奏稱山東德州衛(wèi)并豫省通州所等共二十幫漕船于二月十九二十六等日俱已陸續(xù)拽過津關其首幫已于三月十二日抵壩即擇吉于十二日敬祀河神開斛起運查上年東省首幫于五月十二日始行到通本年較早兩月現(xiàn)在南糧頭二三進各船俱能挨次跟樓北上銜尾而至今歲全漕自可仍復從前舊制等語可見事在人為果能實心經(jīng)盡自有成效也
戊戌以來漕運滯,至今一十二年過
其間廑幾宵而旰,無奈示惟勸與訶。
乃得中秋到已畢,較之昔歲早猶多(前歲疇咨疏浚南北運河以洪澤湖來水微弱漸致清口停沙因命阿桂會同江南督臣河臣熟籌妥辦又命明興挑浚山東支干各河于是微山湖水匱較每年定志一丈一尺外多收水一尺及直??吳橋一帶間有淺阻之處亦諭令直督設法挑挖并官造撥船預備起運其有實力效繢者立予優(yōu)敘懈弛者嚴加懲創(chuàng)總期迅達全漕以還舊制茲據(jù)蘇凌阿等奏本年漕糧及帶運往年緩減之糧共三百五十三萬六千馀石均于中秋節(jié)前全數(shù)抵通今歲雖有閏月然全漕之外并有加褒帶運之糧多米二十馀萬石以米數(shù)核計起卸日期即除去閏月亦較四十二年為早等語漕船既已早到回空無阻自此每年可復冬兌冬開之制蓋幾經(jīng)籌盡始得奏效洵乎事在人為也)
慰哉更與慚俱切,事在人為語不訛。
⑴ 自四十二年八月內(nèi)全漕屆期抵通后連年以水淺滯運多有截留守凍情事若非邇年加意籌辨幾成積重之勢
微湖積水運河資,儲蓄無方遂失宜
邇歲盡心為(去聲)經(jīng)理,昨年得力免稽遲(曾命大學士阿桂會同江南督臣河臣籌辦清口停沙復命山東巡撫明興將山東支干各河一律挑浚于是微山湖積水較每年定志一丈一尺外多收水一尺是以近年全漕抵通為期較早而去歲則于七月初旬亦已全數(shù)鱗泊通州以次驗收不可謂非邇來盡心經(jīng)理之效也)。
因之亟命勤厥后,即見茲陳早及期。
更報南糧循序進,由來萬事在人為。
⑴ 江南邳宿一帶運河每歲藉微山湖積水以濟漕運乃因司河者儲蓄無方遂致河水淺滯往往有截留守凍情事
⑵ 去歲漕艘得以及早回空繼此自當勤加整頓永復冬兌冬開舊制茲據(jù)李奉翰和琳會奏往來查催督飭業(yè)將南旺分水口及臨清濟寧彭口各塘河并臺莊八閘一帶攢挑完竣適漕臣管干珍報稱南糧頭幫大河前幫船二十二只于正月十三日渡黃隨即飭令運河道沈啟震將微山湖口啟板放水暢注八閘下達江境邳宿運河以資助濟等語自非水勢充裕安得及早遄行如此益知事在人為何慮積重之不可返耶
共 3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