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一覺。祝發(fā)精修。嘗刺血書雜華經(jīng)八十一卷。善吟詠。有寒泓稿。與太子正字桂彥良游。甚厚。一日彥良。侍上文華殿。上問。爾在鄉(xiāng)里與誰游。對曰。有僧覺性原。嘗與游。有詩贈之。因誦詩。上稱善。即賜和。命考工監(jiān)丞徐瑛書之。寄贈一覺焉。無念受知天子。見禮親王。極一時之盛。全以實行感動。至一覺。則以桂重也。然一覺固有所以取重于桂者。儒尊士行。僧貴德業(yè)。我圣祖。敬德慕道之心。世出世間一揆。深得靈山付囑之意。即師號一節(jié)。在宋元時。何其紛紛也。至我朝。卷跡一掃。故歷代帝王。護法尊僧。非不及則過之。唯我圣祖。為體道得中云。
人物簡介
陳伯龍(16世紀—17世紀),字孟陽,號震東,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人。陳伯龍在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中舉人,三十二年(1604年)成進士,獲授新建知縣,以卓異外調(diào)漢川縣。漢川人民苦于徵收潞糧差額,他到任后整頓到剩下三千多兩盈馀;同時上陳六件事,包括定立區(qū)頭、杜絕波及、酌減火耗、實行一條鞭法等措施,使人民休養(yǎng)生息,上級同意實行。之后他再轉(zhuǎn)任獻縣知縣,連年旱蝗間命人每三十畝田鑿一口井,令縣內(nèi)無須再為旱災(zāi)憂慮;升任刑部主事,因父親逝世憂歸,在家去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僧,字玄津。居杭州凈慈寺。有《凈慈寺志》。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玄津,杭州凈慈寺僧,有吳詠。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大壑,字玄津,姓薛氏,錢塘人也。父鸞,母高氏,夢衣絳梵僧授蔗一枝,寤而產(chǎn)。壑貌質(zhì)清瑩,朗若冰雪,五歲寢樓上,屋旁老樹低枝拂檐,值鄰舍火起,焚燬幾盡,壑從燄中緣樹下,端坐,人皆異之。年十六,所恃見背,從父入凈慈寺,睹林木蓊翳,徘徊不忍去,因向父乞身為佛子,父許之。禮萬峰院僧袾薰薙度,會以密藏開師赍慈圣所賜大藏之補陀,駐錫茲山,見壑器之,以五字呈開,因勉以生死大義,勿墮世智綺語障。乃往授具戒于云棲,尋赴白門謁雪浪,究賢首教義。一日,定中見壽公三示十二之旨,舉似雪浪,曰:“永明三二,文殊二三。”言下豁然,諸經(jīng)了義多所參證。四方名剎爭以香幣延登講臺,如勝果、相國、無垢及金明、南禪、報恩皆次弟赴之。豎義無上,點石雨花,洵人天導(dǎo)師。偶歸,登宗鏡臺,憶初薙染時,嘆祖塔湮廢,已十五年,為之潛然,于臺畔筑方墳,卒從大慈山巖叢筱中,得所瘞壽祖遺蛻匣函舍利及金色骨,精誠所通,因起塔奉之。復(fù)新宗鏡堂,改建永明經(jīng)室,創(chuàng)香嚴社,脩大慈懺,度南北陣亡。遴同戒禮《法華》,威儀梵頌,秩然一變,間與達人名宿,闡揚正法,旁及詩詠。嘗念明圣全湖請為放生池,此壽祖本愿,湖之三潭葑踞泥淤,游泳失所,乃請于郡長監(jiān)司,交檄協(xié)助,筑內(nèi)堤外塘,中造殿閣門寮,復(fù)古湖心亭之舊,四方居士月舉放生會,魚樂鳶飛,各得其所,石閭劉巡撫作碑記之,具詳《山志》。壑警敏博綜,隨觸洞了,謂“諸佛立教以澄心耳,不覓本心祇在音聲輪上分別字句,譬猶認指為月,入海算沙。”于是福際龍華以講期請者,堅辭不赴,聞?wù)咩饺?,知有證悟之學(xué)。凈慈寺無專志歷七百年,壑搜采成帙,都為十卷,事核詞典,他山罕匹。而吳山之寶成寺,秀州金明之禪堂,咸杖其力營構(gòu)之,不日而成。坦性慈衷,穎才實行,惟法是荷,自度度世,動行無懈,禪定之馀,游泳翰墨,書畫俱清。所著《永明道跡》、《吳詠放生池》 、《黃山詩》、《遷塔詩》若干卷,傳于世。以明萬歷丙子十二月七日示寂,年五十二,臘三十七,茶毗塔于方墳之左,董其昌為之銘云。天啟六年,江西叁議黃汝亨為文記其生塔,并見《山志》。
人物簡介
王命禹(1579年—17世紀),字伯允,號玉鳧,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人。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八十一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中式丁未科會試第一百三十七名,二甲第三名進士。禮部觀政,授工部主事,三十八年(1610年)升員外郎,曾因讓一名奸商伏法而著名,三十九年(1611年)升都水司郎中管理中河,修筑崩潰的河溝,寫下《治河八議》讓后人實行,四十年(1612年)丁憂,四十五年(1617年)京察,后事不詳。
人物簡介
【生卒】:?—1644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孟闇,一字懋明。受業(yè)于同里鄒元標(biāo)。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御史,以敢言聞,被指目為東林。崇禎初為兵部侍郎,銳意清厘,戎政大飭。后為左都御史。李自成攻克京師,自縊死。維基
李邦華(1574年—1644年),字孟闇,號懋明,江西吉水人。明末政治人物。生而早慧,受業(yè)于同里的東林元老鄒元標(biāo),萬歷三十一年與父李廷諫同舉鄉(xiāng)試。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授涇縣知縣,實行常平社倉保甲諸法,有政聲。當(dāng)時朝士多詆毀顧憲成,邦華為之辯解,遂被指為東林黨人。奏陳法祖用人十事:“曰內(nèi)閣不當(dāng)專用詞臣,曰詞臣不當(dāng)專守館局,曰詞臣不當(dāng)教習(xí)內(nèi)書堂,曰六科都給事中不當(dāng)內(nèi)外間阻,曰御史升遷不當(dāng)概論考滿,曰吏部乞假不當(dāng)積至正郎,曰關(guān)倉諸差不當(dāng)專用舉貢任子,曰調(diào)簡推知不當(dāng)驟遷京秩,曰進士改教不當(dāng)概從內(nèi)轉(zhuǎn),曰邊方州縣不當(dāng)盡用鄉(xiāng)貢。”沒有得到回應(yīng)。萬歷四十四年以疾歸鄉(xiāng)。萬歷四十五年,出京任山東參議。天啟初年,滿洲女真崛起,遼東告急。天啟二年(1622年),朝廷徵召邦華出任天津巡撫,當(dāng)時山東正值徐鴻儒作亂,賊兵圍攻景州,邦華成功用奇兵斬俘四千多人。遷光祿少卿,擢右僉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后來楊漣等東林黨人被陸續(xù)逼害,李邦華也因閹黨懷疑他要和孫承宗清君側(cè),因而被魏黨削籍。崇禎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不久在東林黨人瞿式耜推薦下,改兵部侍郎協(xié)理戎政。崇禎二年(1629)四月時改為兵部尚書,綜理京營戎政,同年九月,“汰京軍虛冒者四千五十馀人”,又汰老弱千人,軍缺非年壯力強者不錄,懲治積猾的掾史官僚,原來京營每年開支米一百六十萬石,李邦華節(jié)省至一百四十四萬石,任內(nèi)「戎政大釐」、「軍容甚壯」。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用為南京兵部尚書,重定營制,汰不急之將。崇禎十五年冬,代劉宗周擔(dān)任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安撫宣稱要就食南京的左良玉,權(quán)宜發(fā)九江庫銀十五萬及糧食六個月,遂退其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華請帝固守京師,未得反應(yīng)。又曾經(jīng)舉明成祖北征而留時任太子明仁宗留守南京為例,建議讓皇太子監(jiān)軍南京,但同樣未得反應(yīng)。不久后,又推薦袁繼咸、張國維、路振飛等「差有方略堪禦賊」,而史可法「饒忠膽,南方當(dāng)耑委之」,但未得答覆。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國祠,十九日,內(nèi)城亦陷,邦華向文天祥的牌位三鞠躬,并說:“邦華死國難,請從先生于九泉矣。”又有詩曰:“堂堂丈夫兮圣賢為徒,忠孝大節(jié)兮誓死靡渝,臨危授命兮吾無愧吾。”遂投繯而死。贈太保、吏部尚書,謚忠文。清朝時賜謚忠肅。
人物簡介
陳以聞(1586年—17世紀),字無異、寄生,號石泓,湖廣黃州府麻城縣人,軍籍。陳以聞是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舉人,次年(1607年)聯(lián)捷進士,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授吳縣知縣,任內(nèi)不畏強權(quán);調(diào)任無錫,實行均田役法,押運需要兌狀,判決案件有威嚴。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升任禮部主客司主事,天啟元年(1621年)降為兩浙運判,天啟二年升工部營繕?biāo)局魇?,三年改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晉尚寶司司丞,因為和楊漣、高攀龍友好而被魏珰誣告削籍。崇禎初年他獲重新起用,任光祿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右通政,官至刑部左侍郎。
人物簡介
字顓愚,霸州人。有《紫竹林集》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六
釋觀衡,字顓愚。姓趙氏,霸人也。家世農(nóng)業(yè),母夢大士攜童子入門,亟取抱之,遂生衡。性端凝,不好嬉戲。七歲從鄉(xiāng)塾讀,能通字義。質(zhì)邁凡儕,顧喜近桑門,不樂章句。年十二,即蔬食自持,常念觀世音號,自在流露,若出于不自知。漸有超塵之思,講于父母不之許,乃潛逸。途遇五臺山圓炤寺惠仁,皈依求度,止于沙村,棲遲五載。年十八,詣五臺清涼山師子窟,參空印,令居侍寮,親授經(jīng)典。敷繹旨要,迎刃而解,如是三年,無間寒暑。萬歷庚子,年二十二,隨印至北京,侍楞嚴講席,進菩薩戒,參達觀。后歷齊魯吳越,叩雪浪、云棲二師。至天臺華頂峰,喜其孤迥,結(jié)庵獨處,讀《楞嚴經(jīng)》,豁然融徹。癸卯春,至雙徑訪樂愚,尋過金陵,休夏長干。秋游九華,冬上匡山,卜靜乾罡嶺,苒荏數(shù)秋。嘗月夜經(jīng)行,忽焉省悟。遂下嶺,禮育王舍利。復(fù)渡海。丁未再至天臺。入閩,游武夷古寺。戊申夏,自瑞金入粵,游南華,冬進曹溪。己酉夏,見憨山于端州。秋登南岳,遂卜居石廩峰,誤食草烏而病。壬子春,紫蘿劉居士迎入荼陵,養(yǎng)疾云陽。冬講《楞嚴》,釋論朗徹,聽者百馀人,風(fēng)紀肅然。甲寅,過邵陵,車自心居士延居無念閣。丙辰,年三十八,邵陵諸檀那于雙清磯后,首辟荊棘,創(chuàng)建禪林,顏曰五臺,不忘厥初。經(jīng)語佛聲,朗朗動聽,啟人信心,見聞隨喜,大生歡悅。丁巳紫陽梁五峰,施以己宅,助建靜室,堂閣廚庫,次苐落成,鄭太史為題曰耑山蘭若。地靜人幽,闡志撰述,是夏著《心經(jīng)小談》。戊午春,集《律儀常軌》及《律學(xué)知要》。夏四月說戒,立《圓通懺法》一卷,并《戒壇規(guī)則》。壬戌作《中庸說白》及《天主說辯》。癸亥,年四十五,作述志詩,自道其生平甚悉,詩具集中。又以此方教體,在音與聞,舍聞無音,舍音無教,因述《禮觀音儀》一卷,率眾薰脩,得真實行者十五人,是則合音聞而為教體,即音聞而歸圣性也。又著《金剛四依解》。丁卯,作《禮佛發(fā)愿儀》。己巳,著《首楞嚴經(jīng)懸談》。辛未,著《金剛般若略談》。門人集所著,刻之成帙,衡名之曰《閉門語》。壬申,著《楞嚴四依解》。甲戌秋,泛舟之武陵,詣德山,禮鑒大師塔,憩于乾明寺。常德榮王迎衡,于梅園說戒。冬至湘潭,居法寶庵。乙亥秋,去攸縣,歷云陽,過吉州,禮青原大師塔。丁丑春,之吉安城,理舟楫,詣匡山,掃憨山師塔。秋下匡山,登云居,禮祖塔,主人味白請主法,不許,乃去云門。疾作,憩甘露庵,熊給諫青嶼,與山中僧眾,合詞堅請。九月朔,入云居方丈。以禪堂久廢,躬親畚插。更建靜室,筑羅漢堂。期年之間,楝宇一新。是時衡年已六十馀矣。辛巳秋七月,赴吉州劉孝則翰撰青原祖庭之請,九月至青原。說戒結(jié)制,法席甚隆。壬午秋復(fù)歸云居,筑橋于南溪,曰“安樂橋”,下鐫隱語,有“再遇游鮮主蓋豆函”八字,人莫之識。甲申,金陵士夫迎主石城清涼寺法席。時燕京已陷,明主死之。五月,建薦思宗烈皇帝及后妃諸臣道場。冬十月,得竹林于金陵城北,欲避煩囂,卓錫此間,號曰紫竹林。更建禪堂及殿寮靜室。丙戌,弘戒天界寺,得新學(xué)百七十七人。五月三日疾增劇,命弟子音乘等攝林中事。四日招眾居士謝別,六日端坐而逝,年六十有八。丁亥九月奉靈龕,詣云居建塔。衡廣顙豐頤,平頂大耳,脩髯如戟,短發(fā)覆肩,歲一剃落。目光炯炯,學(xué)者見之不威而嚴。初侍空印,宗賢首,而禪宗印可于憨山。立法不為崖岸,不分門戶,田夫牧童,禮不異節(jié),故所至香花爭迎。于《楞嚴》宗旨得最上正覺,所作法語偈頌包舉深宏,今所見者有《語錄》三十卷,而詩頌書疏附之。弟子音乘為編年譜。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平湖人,字汾仲,一字丹葵。天啟五年進士,授當(dāng)涂知縣。累遷至南京湖廣道御史。有《青蒲草》。槜李詩系·卷十九
紹儀字丹葵,球之孫。生時有東方歲星之兆。天啟乙丑登進士,授當(dāng)涂令。以簡治繁,時稱仙吏。嘗出見酒肆一人,修然古貌,遍身絲縷如牛毛,紅類丹砂,知其異,與語,蓋靖難時人,玄書秘箓,扣之無不應(yīng),遂傾心事之,頗得其學(xué)。擢留都御史,巡視屯田。上條議十二則,格不行。乞歸,一意為修煉術(shù),著書自娛。有史諾康濟譜、青蒲草玄、三續(xù)養(yǎng)生論諸刻。暮年頗歷艱危,踽踽如窮士。年八十四卒。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汾仲,平湖人。天啟乙丑進士,除知當(dāng)涂縣擢南湖廣道御史有青蒲草維基
郭紹儀(16世紀—17世紀),字汾仲,號丹葵,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郭紹儀自小學(xué)習(xí)煉丹,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舉己酉科浙江鄉(xiāng)試,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士,廷對當(dāng)日遇上魏忠賢的嬖人賣珠兒,對他說:「去見魏忠賢,你可當(dāng)狀元。」他笑著推卻:「我本是清貧,登第已經(jīng)足夠。」授當(dāng)涂知縣,以簡治政,被稱為仙吏。天啟七年(1627年)時主持南直隸鄉(xiāng)試,選拔多名人才,其后升任南京監(jiān)察御史;上書指出錦衣衛(wèi)騷動幾乎惹禍,又上呈屯田條議十二則,因勛戚佔據(jù)土地未能實行。不久辭官回鄉(xiāng),專心煉丹。南京失陷后,曾和馬嘉植起兵恢復(fù)。卒年八十三。
人物簡介
張幼安(1590年代—1640年代),字寧倩,山東東昌府聊城縣人。張幼安本名張宿,因仰慕東漢高士管寧而更名張幼安,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當(dāng)時父親、萬歷二十九年進士張鳳翔忤逆魏珰下獄,他上書為父親以身贖罪,次年二人一同被謫戍陜西。崇禎七年(1637年)張幼安成進士,獲授威縣知縣,寬免舊有科派和俵解徵收,舒緩民困,又上陳救窮民三法與去除三大弊:「除驛馬幫貼,除詞訟科罰,除庫藏借動」。令主政者感動,于畿輔實行。三年后他的聲望大著,代理曲周、邯鄲縣事時釐剔夙奸,獲當(dāng)?shù)厝肆⒈灥拢皇荒辏?638年)威縣戒嚴,他前往清河打算借兵解困,遂以此遭誣陷,證實清白后因病去世,年四十九歲,有《實救窮民三事》、《筆疇辰告》、《瓠庵小言》等著作,入祀威縣名宦祠。
人物簡介
【生卒】:?—1643 【介紹】: 明陜西城固人,字健沖。天啟五年進士。崇禎間官御史,極論四川巡撫王維章貪劣。出按云南,還言民力已竭。遷浙江右參政,未任而罷。崇禎十六年義軍克城固,欲用之。不從被殺。維基
張鳳翮(?—1644年),字健沖,號慰堂,陜西漢中府城固縣人。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士。崇禎年間,擔(dān)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四川巡撫王維章貪污劣行,請求召還給事中章正宸,未得接納。不久巡按云南,回朝時說:「陛下提議再征一年稅收,民力已枯竭,討賊大臣懈怠渙散,浪費百萬金錢。」崇禎帝采納,命兵部飛騎要求熊文燦進攻,但張獻忠已反叛;其后因論事遷任浙江按察使,再升任江西巡撫。張鳳翮為人倜儻,曾說:「不先在家鄉(xiāng)立功,怎能在天下立功?」故此發(fā)跡后開建城東新堰,又修筑南樂義堡,并建議實行丁隨糧行。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遷浙江右參政,惟未任而罷官;李自成攻陷城固,威脅他出仕,他拒絕而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