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漢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江上詩鈔
女,字文若,張元灝女,歸同邑章氏,有凝暉閣詩稿。
閨秀詞鈔·卷十六
字文若,江陰人,進士元灝女,同邑章某室。有《錦錢詞》。
粟香四筆
云:吾邑張月槎進士,崇尚風(fēng)雅,所選得《月樓詩賦》風(fēng)行海內(nèi),其女文若女史,擅詠絮才,有《凝暉閣詩》及《錦錢詞稿》。
《楊柳》云“南浦多別離,行人去相續(xù)。
楊柳不知愁,春風(fēng)依舊綠。
”《秋夜》云“殘燈搖瘦影,冷雨掩重樓。
為有還家夢,翻添一段愁。
”《岸柳》云“千絲萬縷不勝嬌,空向風(fēng)前舞楚腰。
寂寂小橋人不到,和煙和雨弄春潮”。
其他斷句云“樹剩寒蟬抱,秋隨落葉深。
”“白云一徑少人跡,黃葉滿山多鹿眠。
”“曉風(fēng)楊柳鶯聲滑,暮雨梨花燕子寒。
”皆清新婉約之作。
至其《短歌行》有云“生無百歲,死有千秋。
”豪宕語,尤不易得之閨幨中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36—1822 【介紹】: 清滿洲鑲黃旗人,富察氏。
廣成子。
高宗孝賢純皇后侄,尚履親王允祹女。
乾隆間由生員累擢伊犁領(lǐng)隊大臣,以護軍統(tǒng)領(lǐng)攻小金川、大金川,授四川總督。
兩次從阿桂鎮(zhèn)壓甘肅撒拉爾回民起事。
歷伊犁將軍、正紅旗漢軍都統(tǒng)。
嘉慶初又率軍鎮(zhèn)壓川楚白蓮教起事。
王聰兒、姚之富為明亮軍所迫,投崖死。
旋又追殺張漢潮,敗徐添德、茍文明。
以年老召還,官至武英殿大學(xué)士,加太子太保。
卒謚文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00 【介紹】: 清滿洲正紅旗人,庫雅拉闊卓里氏。
乾隆間從攻緬甸、金川,又參與鎮(zhèn)壓臺灣林爽文起事,擢授正黃旗蒙古副都統(tǒng)。
五十六年,從攻廓爾喀。
嘉慶四年,赴陜西軍營從攻教軍張漢潮部。
翌年卒于軍。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維英(1811~1869),字碩芝,又字實之,號迂谷,清淡水廳人。
咸豐九年(1859)舉人。
少時受業(yè)于庠生黃德輝、舉人陳六山、拔貢鄭用鑒及其長兄陳維藻。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福建閩縣教諭;咸豐元年(1851),臺灣道徐宗干舉為孝廉方正;咸豐九年(1859)鄉(xiāng)試中舉,授內(nèi)閣中書。
回籍后掌教于仰山、學(xué)海兩書院。
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起事,因助餉捐得四品頭銜,并獲賞戴花翎。
晚年建讀書之處于劍潭畔,名曰「太古巢」,著有《鄉(xiāng)黨質(zhì)疑》、《偷閑錄》、《太古巢聯(lián)集》等。
  《鄉(xiāng)黨質(zhì)疑》,并未付梓,今已散佚。
《偷閒錄》稿本亦已佚失,在民間有多家抄本,如:新莊陳舜漁抄本(1930)、五股陳燦寶抄本(1931)、陳繞綠抄本(1934)、李見金抄本(1934)、吳朝綸抄本(1934)、新竹鄭神寶抄本(1935)。
民國四十二年(1953)八月,臺北縣文獻會曾從某氏手中取得最完善之珍藏抄本,計古今體詩七百二十六首,由廖漢臣重新加以整理并略加注釋刊于《臺北文物》,以下所收錄的陳維英《偷閒錄》詩作即以此為底本。
至于,《太古巢聯(lián)集》由田大熊、陳鐓厚編輯,何茂松發(fā)行〖參考陳維英撰,田大熊、陳鐓厚校編《太古巢聯(lián)集》,臺北:無聊齋,昭和十二年(1937)。〗。
張漢在〈陳迂谷聯(lián)文序〉謂陳維英乃北臺灣著名學(xué)者,其文似淺而深,似俗而雅,因有得于古人立言垂世之旨,故質(zhì)實可味,不徒以隸事賦物裁對見長。
臺北帝大東洋文學(xué)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聯(lián)集》的序文中說迂谷詩,托興遙深,取材宏富,具聲律之美,乃東寧詩人中,首屈一指者。
又認為其聯(lián)語對仗工整,愈出愈奇。
如銀臺金闕,珠玉雜陳,使人讀之目眩。
該書出版迄今已逾一甲子,世人鮮有見及者。
茲據(jù)原刊本,重新編校。
(黃哲永、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江上詩鈔
原名紫文,字少槎,號曼生,又號曼仙,元灝子,同治丙寅歲貢。
著有獨學(xué)庵詩草。
少槎姑丈為月槎先生令子。
悔余老人宅相才高學(xué)博,弱冠知名,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惟恃才傲物不諧于俗。
惜中年以前詩作,散佚殆盡,友人陳季鳴竭力搜羅,得若干首為一集,并從燕僑齋偶存稿中得序一篇,冠之于首以待梓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52—1900 【介紹】: 清浙江義烏人,字蓉生,號鼎甫。光緒二年進士。官至監(jiān)察御史。法越事起,屢次上書主戰(zhàn)。因劾李蓮英,降職,乞歸。主講廣雅書院。學(xué)通宋漢,以致用為歸。有《無邪堂答問》、《漢書管見》、《佩弦齋詩文雜著》。
維基
朱一新(1846年—1894年),字蓉生,號鼎甫。
浙江義烏毛店鎮(zhèn)朱店人。
清朝官員、學(xué)者,進士出身。
朱一新生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初五。
同治七年(1868年)朱一新就讀于金華麗正書院。
同治八年,他在杭州西湖孤山詁經(jīng)精舍肄業(yè),在該精舍曾師從俞樾。
同治九年(1870年)參加鄉(xiāng)試,中舉人,到北京捐資任職內(nèi)閣中書舍人,著《漢書管見》,編纂《京師坊巷志》。
光緒二年(1876年)恩科,朱一新中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三年散館,改列一等,升翰林院編修。
光緒十一年(1885年)秋,朱一新被簡放湖北鄉(xiāng)試副考官,回京后受慈禧太后破例召見。
光緒十一年冬,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
光緒十二年因上《豫防宦寺流弊疏》而遭貶為六部主事候補,遂以母病為由請準回鄉(xiāng)。
回鄉(xiāng)后,受兩廣總督張之洞邀請,任廣東肇慶端溪書院主講,遂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到達廣東,次年到達肇慶。
光緒十五年(1889年),朱一新移任廣州廣雅書院山長。
光緒十六年(1890年),康有為移居廣州后,朱一新與其有過學(xué)術(shù)討論。
朱一新在學(xué)術(shù)上主張漢、宋兼并。
光緒二十年朱一新去世。
其遺著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秋由其胞弟朱懷新主持編纂刻印,成分訂16冊之《拙盦叢稿》。
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廣東學(xué)政惲彥彬奏請將朱一新宣付史館立傳,并賞卿銜。
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禮部議奏照定章加五品銜,獲得批準。
宣統(tǒng)元年六月,兩廣總督張人駿奏請恢復(fù)朱一新原職原銜,取消之前的降調(diào)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