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楊文照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維英(1811~1869),字碩芝,又字實之,號迂谷,清淡水廳人。
咸豐九年(1859)舉人。
少時受業(yè)于庠生黃德輝、舉人陳六山、拔貢鄭用鑒及其長兄陳維藻。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福建閩縣教諭;咸豐元年(1851),臺灣道徐宗干舉為孝廉方正;咸豐九年(1859)鄉(xiāng)試中舉,授內閣中書。
回籍后掌教于仰山、學海兩書院。
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起事,因助餉捐得四品頭銜,并獲賞戴花翎。
晚年建讀書之處于劍潭畔,名曰「太古巢」,著有《鄉(xiāng)黨質疑》、《偷閑錄》、《太古巢聯(lián)集》等。
  《鄉(xiāng)黨質疑》,并未付梓,今已散佚。
《偷閒錄》稿本亦已佚失,在民間有多家抄本,如:新莊陳舜漁抄本(1930)、五股陳燦寶抄本(1931)、陳繞綠抄本(1934)、李見金抄本(1934)、吳朝綸抄本(1934)、新竹鄭神寶抄本(1935)。
民國四十二年(1953)八月,臺北縣文獻會曾從某氏手中取得最完善之珍藏抄本,計古今體詩七百二十六首,由廖漢臣重新加以整理并略加注釋刊于《臺北文物》,以下所收錄的陳維英《偷閒錄》詩作即以此為底本。
至于,《太古巢聯(lián)集》由田大熊、陳鐓厚編輯,何茂松發(fā)行〖參考陳維英撰,田大熊、陳鐓厚校編《太古巢聯(lián)集》,臺北:無聊齋,昭和十二年(1937)。〗。
張漢在〈陳迂谷聯(lián)文序〉謂陳維英乃北臺灣著名學者,其文似淺而深,似俗而雅,因有得于古人立言垂世之旨,故質實可味,不徒以隸事賦物裁對見長。
臺北帝大東洋文學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聯(lián)集》的序文中說迂谷詩,托興遙深,取材宏富,具聲律之美,乃東寧詩人中,首屈一指者。
又認為其聯(lián)語對仗工整,愈出愈奇。
如銀臺金闕,珠玉雜陳,使人讀之目眩。
該書出版迄今已逾一甲子,世人鮮有見及者。
茲據(jù)原刊本,重新編校。
(黃哲永、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區(qū)天民(?
~?
),字覺生,廣東香山舉人。
咸豐十年(1860)始設海關,奉命來臺,與鎮(zhèn)、道會商辦理〖參考連橫《臺灣詩乘》。
〗,督辦北路軍務。
存詩〈游劍潭〉一首,當時和者甚多,見連橫《臺灣詩乘》,今據(jù)以校錄。
(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連日春(1827~1887),字靄如,清三貂頂雙溪(今新北雙溪鄉(xiāng))人,后遷住大稻埕。
八歲能文,及冠,遍讀群書,拜大龍峒名儒陳維英為師。
同治八年(1869)與陳維英、張半崖、查少白、白良驥、潘永清、陳樹藍等二十馀人,同游劍潭,以〈題劍潭古寺〉詩相唱和。
光緒二年(1876)中舉,返鄉(xiāng)后題所居處曰:「鳩之居」,設塾稻江,孜孜造士。
光緒十年(1884),曾協(xié)助劉銘傳擊退侵臺法軍。
連氏書法峭麗,有晉人風貌;著有詩文集多卷,惜多散佚。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王人俊(1866~1918),名承烈,號采甫,以號行世。
清淡水艋舺(今臺北市萬華)人。
光緒十七年(1891)淡水縣生員,游泮后擬赴秋試,適逢乙未割臺之變,未成行。
于是絕意仕途,閒居寄情詩酒,并設塾授課。
明治四十二年(1909)春,與林湘沅、謝汝銓、洪以南諸賢,倡設臺北「瀛社」,為該社中堅社員。
生平致力吟詠,直抒胸臆,詩風平易流暢,時以詼諧筆調,反映現(xiàn)實生活。
鄉(xiāng)里父兄素重其品德,門生幾達千人,臺灣作家王詩瑯亦曾從其學。
王人俊著作雖豐,惜遭兵燹而散失〖參考邱秀堂《鯤海粹編。
臺北七君子詩存》,臺北:臺灣史跡研究中心,1980年;廖一瑾(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唐羽《基隆顏氏家乘》,臺北:基隆顏氏家乘纂修小組,1997年12月。
〗。
2004年廈門大學出版《臺灣文獻匯刊》收錄其《雜文詩輯鈔》〖編者按:《雜文詩輯鈔》原題〈臺北艋舺秀才〉,為王采甫輯鈔,楊蓮福整理。
以下所收王人俊詩三首系楊蓮福所藏《雜文詩輯鈔》,收錄于《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第十一冊丁,陳支平主編,九州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
〗,乃王人俊輯鈔前人詩文佳作,屬于王氏之作極少。
生平詩作大多發(fā)表于《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并收錄于《詠李烈姬詩集》、《劍潭馀光》、《壽星集》、《環(huán)鏡樓唱和集》、《東寧擊缽吟前集》、《網(wǎng)溪詩集》、《臺灣詩錄》、《臺海詩珠》、邱秀堂所輯《鯤海粹編。
臺北七君子詩存》,今即據(jù)此輯錄編校。
(蔡美端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