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唐宣州宣城人。懿宗咸通七年進士。初為縣小吏,晝夜苦讀。工絕句詩。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江遵,一作王遒。生卒年不詳。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幼為縣小吏,家貧無書,每借書于人,必晝夜苦讀強記,以此工詩,而深自晦密。后辭吏役赴京應(yīng)進士試,于灞浐間遇友人許棠。棠頗輕之,怒其赴試而辱之。后遵于懿宗咸通七年(866)登進士第,而棠5年后始登第。事跡散見《唐摭言》卷八、《鑒誡錄》卷九、《唐詩紀事》卷五九、《唐才子傳》卷八。遵善為歌詩,尤善以絕句詠史。辛文房稱其“拔身卑污,奮譽文苑”,并贊其《題李太尉平泉莊》、《過楊相宅》詩“俱為詩人稱賞,其余警策稱是”(《唐才子傳》卷八)?!?a target='_blank'>宋史·藝文志七》著錄王遒《詠史詩》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作江遵,補詩2首。唐詩匯評
汪遵,生卒年不詳,宣州涇縣(今安徽涇縣)人。家貧,初為縣小吏,借書于人,晝夜苦讀,工為詩,人皆不覺。后辭吏就試。咸通七年(866),登進士第。有《詠史詩》一卷。《全唐詩》編詩一卷。全唐詩續(xù)補遺
遵,宣城人,與許棠同鄉(xiāng)。幼為小吏。咸通七年登進士第。流寓楚卒。王漁洋《五代詩話》作楚人。
作品評論
遵初與鄉(xiāng)人許棠友善,工為絕詩,而深自晦密……洛中有李相德裕平泉莊,佳景殊勝,李未幾坐事貶朱崖。遵過題詩曰:“平泉風(fēng)景好高眠,水色嵐光滿目前。剛欲平它不平事,至今惆悵滿南邊?!庇帧哆^楊相宅》詩云:“倚伏從來事不遙,無何平地起青霄。才到青霄卻平地,門對古槐空寂寥。”俱為詩人稱賞。其馀警策稱是。升庵詩話
“負罪將軍在北朝、秦淮芳草綠迢迢。高臺愛妾魂應(yīng)斷,始擬反遲一為招。”此詠梁將軍陳伯玉之事……括書詠史如此,射雕手也。如胡曾、汪遵,不堪為奴仆矣。《詩源辨體》
晚唐七言絕,周曇有詠史一百四十六首,胡曾一百首,孫元晏七十馀首,汪遵五十馀首……俱庸淺不足成家,茲并不錄。
人物簡介
【生卒】:1301—1370 【介紹】: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xué)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明師克元都,復(fù)授侍講學(xué)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詞學(xué)圖錄
張以寧(1301-1370) 字志道,學(xué)者稱翠屏先生。福建古田人。官至侍讀學(xué)士。以績學(xué)享名,人呼之為"小張學(xué)士"。仕明,官侍講學(xué)士。長于經(jīng)學(xué),尤精《春秋》。有《翠屏集》,詞在集中。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志道閩人洪武初學(xué)士明詩紀事·甲簽·卷三
維基以寧字志道,古田人。元進士,官翰林學(xué)士。入明,復(fù)授侍講學(xué)士,出使安南還,道卒。有《翠屏稿》、《淮南稿》、《南歸紀行》、《安南紀行集》。(何喬遠《閩書》:學(xué)士奉使安南,御制詩送之。北還,道卒。學(xué)土亮直通敏,廉謹自將,臨終口占曰:「覆身惟有黔婁被,垂橐都無陸賈金。」 徐熜勃《筆精》:淮西閫帥夏貴,以至元丙子附元,授中書左丞,至己卯薨。有吊以詩曰:「自古誰不死,惜君遲四年。間君今日死,何似四年前?」元學(xué)士古田張以寧以洪武二年徵為原官,四年卒。與夏貴略相似。《列朝詩集》:國初詩派,西江則劉泰和崧、閩中則張古田志道。泰和以雅正標宗,古田以雄麗樹幟。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臺閣,其流也卑冗而不振。閩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規(guī)模唐音,其流也膚弱而無理。王士禛《古詩選》:有明一代,作者眾多。七言長句。在明初則高季迪、張志道、劉子高為最,后則李賓之。至何、李學(xué)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沈郁頓挫處用意。雖一變前人,號稱復(fù)古,而同源異派,實皆以杜氏為昆侖墟。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志道七古骨力遒健,才氣排宕,發(fā)源杜陵,出入遺山、道園之間,可以獨張一軍。田按:志道八歲賦《琴堂》詩,釋伯父于獄。史稱其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劄賦詩,可謂榮幸:《翠屏》一集咀含英華,當為閩詩一代開先,二藍、十子,皆在下風(fēng)。)
張以寧(1301年—1370年),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元末明初官員。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中進士,任黃巖判官、六合尹,因犯事免官。元順帝時,任國子助教、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明朝時,任侍講學(xué)士。洪武二年(1369年)秋,出使安南,在返回途中逝世。張以寧著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因其家在古田翠屏山下,稱翠屏先生。
人物簡介
【生卒】:1321—1381 【介紹】: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jīng)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fù)征為國子司業(yè),卒于官。謚恭介。博學(xué)工詩,江西人宗之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欽定四庫全書·槎翁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槎翁詩集》八卷,明劉崧撰。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元末舉于鄉(xiāng),洪武三年以人材薦,授職方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十三年,手敕召為禮部侍郎,署禮部尚書,致仕。十四年,復(fù)召為國子司業(yè),未旬日,卒。崧,七歲能賦詩。及長,日課一篇,讀書天寒,皸裂不少輟。其在官舍,孤燈諷誦,夜分不休,蓋其一生耽嗜吟詠,刻苦甚至故。年愈老而詩亦愈工。清江劉永之、金華宋濂輩,皆極稱之。當明之初,雄才角立,吳中詩派昉于高啟,越中詩派昉于劉基,閩中詩派昉于林鴻,嶺南詩派昉于孫蕡,而江右詩派則昉于崧。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dǎo)后進,迨楊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復(fù)變?yōu)榕_閣博大之體,而骨力不堅久之,遂浸成冗漫。北地信陽,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門戶。然崧之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創(chuàng)始之人矣。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高,初名楚,太和人。明初以人材舉授兵部職方即中,遷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尋,放還,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請老歸。復(fù)召為國子司業(yè),有《槎翁集》。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一
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人。元未舉于鄉(xiāng)。洪武初以經(jīng)明行修舉,授兵部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尋放歸。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致仕歸。復(fù)徵為國子司業(yè)。有《槎翁詩選》十二卷、《補遺四卷》、《文集》十八卷。(王士禛《古詩選》:有明一代,作者眾多。七言長句,在明初則高季迪、張志道、劉子高為最,后則李賓之。至何、李學(xué)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沈郁頓挫處用意,雖一變前人,號稱復(fù)古,而同源異派,實皆以杜氏為昆侖墟。田按:子高詩有《鐘陵》、《五云》、《鄧溪》、《雙溪》、《鳳山》、《瑤峰》、《墨池》、《東門》、《珠林》、《龍灣》、《北巖》、《龍門》、《戊巳》十有三集,合為《槎翁詩選》。其自序云:「年十六,得臨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詩誦之,晝夜不廢。益求漢、魏而下,盛唐以來號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知成樂必本于眾鈞,故未嘗執(zhí)一器,以求八音之備;調(diào)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嘗設(shè)一品,以求八珍之全。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鳥之鳴春,秋蟲之號寒。」可謂究極此事之甘苦。宋潛虛、劉仲修、烏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王弇州「胡元瑞、錢牧齋、朱竹亦有論定。余獨賞漁洋「七言為最」一語。故此選七言采掇為多云)。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蘇州府嘉定人,先世東蜀人,字常宗,號媯蜼子。少孤貧,讀書天臺山中,師事王貞文,得蘭溪金履祥之傳。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薦入翰林。乞歸后,常為知府魏觀作文,觀得罪,連坐死。曾著論力詆楊廉夫,以為文妖。有《三近齋稿》、《王常宗集》。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宗常,蜀人。明初布衣,為史官。明詩紀事·甲簽·卷六
彝字常宗,其先蜀人,徙居嘉定。洪武三年,以布衣召修《元史》,賜金幣遣歸。尋薦入翰林,乞養(yǎng)歸。坐魏觀事死。有《三近齋稿》。(王士禛《香祖筆記》:《王徵士集》,都少卿元敬編。元敬稱其古文明暢英發(fā),又或以為吳中四杰之一,以常宗代張來儀者。今觀其詩,歌行擬李賀、溫庭筠,墮入惡道,馀體亦不能佳,安能與高、楊相頡頏乎!田按:楊鐵崖擅名元季,王常宗作文妖以詆之,李西涯領(lǐng)風(fēng)雅于成、弘之間,張孟獨謂其蕪沒先進,斗一韻之艱,爭一字之巧以詆之。厭后錢牧齋為西涯修怨,至謂孟獨竊康德涵之詩;王漁洋為鐵崖復(fù)仇,至謂常宗擬溫、李墮入惡道。士僧多口,天道好還,亦可畏哉!平心而論,常宗詩類鐵崖,本自眷屬一家,胡乃操戈同室?都元敬謂常宗文明暢英發(fā),或以此屈鐵崖,未可知也。)
人物簡介
中麗字仲孚,汝南人。; 田按:仲孚輯《光岳英華》,自一卷至三卷唐人詩,四卷至十卷元人詩,十一卷至十五卷明初詩。王漁洋云:「此集有揭軌序云:分律詩、歌行,凡若干首。今本僅七言律,無歌行,或非完書矣。然卷帙與焦太史《國史經(jīng)籍志》合,豈焦氏所據(jù)即此本,而歌行久軼不傳耶?自有宋歐、梅、蘇、黃已后,律詩多變體,求其抑揚抗墜有唐人遺音者,百無一焉。許氏此編由極變而返之正,不為無補,未可盡廢而使無傳也。」今檢《四庫》存目亦十五卷,與漁洋所見之本適合。仲孚詩不多見,特存其人,以為好事者勸焉。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寧陽人,字道中,號東魯。永樂十三年進士。累遷太常少卿。景泰中,以迎還上皇(英宗)受知。后參預(yù)“奪門”之謀,英宗復(fù)位,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入直文淵閣。未幾,為石亨所忌,貶陜西參政。亨敗,復(fù)官。憲宗即位,以侍郎致仕。有《東魯先生文集》。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一
維基彬字道中,寧陽人。永樂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正統(tǒng)末,累遷太常少卿,兼翰林待韶,提督四夷館。景泰中,奉迎英宗還,擢本寺卿。天順初,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學(xué)士,入直文淵閣,尋出為南京禮部右侍郎,甫行,貶陜西參政,乞休去。成化初,以侍郎致仕。有《東魯先生集》。(王士禛漁洋文略:鄉(xiāng)前輩許侍郎彬詩有云「道上鉤衣蒼耳子,風(fēng)前聒客白頭翁」句,可誦。田按:漁洋稱侍郎「道上鉤衣蒼耳子」一聯(lián),馀謂不如「黃河九曲天邊落,華岳三峰馬上來」尤雄俊也。)
許彬(1393年—1468年),字道中,號養(yǎng)浩,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兗州府寧陽縣(今山東省寧陽縣)人。祖籍安徽碭山。內(nèi)閣首輔。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參與編修明仁宗、宣宗實錄。累官修撰。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大學(xué)士曹鼐推薦提督四夷館。英宗在土木堡被俘,許彬出使與也先交涉。英宗命許彬前去土木堡吊祭陣亡將士。英宗復(fù)位后,封禮部侍郎,后貶為陜西參政。天順三年(1459年),石亨敗亡,詔復(fù)原職。
人物簡介
【生卒】:1473—1529 【介紹】: 明陜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為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為江西提學(xué)副使,倚恃氣節(jié),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后無文,唐后無詩,以復(fù)古為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yīng)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為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為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詞學(xué)圖錄
李夢陽(1473-1530) 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人,徙居河南扶溝。卒后門人私謚文毅。天啟時追謚景文。倡文必西漢,詩必盛唐,開明代詩文復(fù)古運動之先河,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延相并稱"前七子"。文沉博偉麗,詩雄渾豪壯,才力富健,籠罩一時。亦能詞。有《空同集》,詞在集中。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夢陽(1473—1530) 明代文學(xué)家。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子。甘肅慶陽人,祖籍扶溝(今河南開封)。弘治五年(1492)山西鄉(xiāng)試解元,弘治六年進士,任戶部主事,官終江西提學(xué)副使。后為權(quán)貴所惡,去職家居二十馀年卒。卒謚景文。工詩、古文,與徐禎卿、邊貢、何景明并稱四杰,明“前七子”之一,又為明“十才子”之一。曾多次游覽黃鶴樓,吟詩作賦。所作七律《登黃鶴樓》《漢江》、七絕《夏口夜泊別友人》等詩情深意雋,跌宕有致。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天賜,更字獻吉,慶陽人,徙扶溝。弘治癸丑進士,授戶部主事正德初歷郎中罷歸復(fù)起江西提學(xué)副使天啟中追謚景文有空同子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一
維基夢陽字獻吉,慶陽人。弘治癸丑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以劾張鶴齡系獄。尋宥出,代韓文草疏劾劉瑾,謫山西布政司經(jīng)歷,復(fù)摭他事下獄,得釋。瑾誅,起故官,出為江西提學(xué)副使,坐作宸濠《陽春書院記》削籍。天啟中,追謚景文。有《空同集》六十六卷。(《四庫總目》:夢陽才力富健,足以籠罩一時。《橫云山人史稿》:弘治時,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與何景明、除禎卿、邊貢、朱應(yīng)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典景明、祖卿、貢、海、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大復(fù)集》:空同有超代軼俗之見,其高者不能外前人,下者已踐近代。夫意象應(yīng)曰「合」,意象乖曰「離」。空同丙寅間詩為「合」,江西以后詩為「離」。丙寅間作,叩其音,尚中金石,江西以后之作,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讀之,若搖鞞鐸耳。《國寶新編》:李獻吉朗暢玉立,傲睨當世。讀書斷自漢、魏以上,故其詩文卓爾不群。晚始泛濫諸家,益濟宏博,或失則粗,矯枉之偏,不得不然耳。王廷相《家藏集》:李獻吉以恢闊統(tǒng)辯之才,成沈博偉麗之文。游精于秦,漢,割正于六朝,執(zhí)符于雅謨,參變于諸子,用成一家之言,遂能掩蔽前賢、命令當世。黃省僧《五岳山人集》:先生古賦《騷選》、樂府古詩、漢魏覽眺諸篇,逼煩東樂。近體歌廳,少陵、太白,往匠可淩,后哲難繼。明興以來,一人而已。《升庵集》:唐子元薦與馀書論本朝之詩,李、何一出,變而學(xué)杜,壯乎偉矣!然正變云擾,而剽襲雷同;比興漸微而《風(fēng)騷》稍遠。《藝苑卮言》:李獻古詩如金鳷擘天,神龍戲海;又如韓信用兵,眾寡如意,排蕩莫測。國朝習(xí)杜者凡數(shù)家華容孫宜得杜肉,東郡謝榛得杜貌,華州王維楨得杜筋,閩州鄭善夫得杜骨。然就其所得,亦近似耳。唯獻吉具體而微。《四溟詩話》:李獻吉極苦思,垂成如一二句弗工,即棄之。田深父見兩惜之,獻吉曰:「是自家物,終久還來。」 《國史唯疑》:正德七年、九年黃河連清,李夢陽詩云:「今瑞定于今帝運,世人休擬圣人生。」蓋婉辭也。至嘉靖改元,始直書其事,為入繼大統(tǒng)之祥云:「紫蓋復(fù)從嘉靖始,黃河先為圣人清。」 《詩談》:關(guān)中李夢陽崧高之秀,上菁青冥;龍門之派,一瀉千里。獨其論黃、陳不香色,而時不免自犯其言。《詩藪》:李獻吉詩文山斗一代,其手辟秦、漢、盛唐之派,可謂達磨西來,獨辟禪教。又如曹溪卓錫,萬眾皈依。馮時可《元成選集》:空同歌行,縱橫開闔,神于青蓮;七律雄渾豪麗,深于杜陵。異色絕焰,吾無間然。張偉《談藝錄》:李獻吉雄豪壯麗,如長江巨浸,滔滔千里,雖有枯槎敗筏,無妨飄蕩。《明詩選》:陳臥子曰:「獻吉志意高邁,才氣沈雄,有籠罩群俊之懷。其詩自漢、魏以至關(guān)元,各體見長,然崢嶸清壯,不掩本色。其源蓋出于《春風(fēng)》。」李舒章曰:「獻吉以雄厚之思,發(fā)清剛之氣,如華岳秋高,奇云秀彩,變動不竭。古詩、樂府純法漢、瑰,下及阮、謝,無不神合。近體則專宗少陵,然于合處反見其離,于離處反見其合。」 孫枝蔚《四杰詩選》:王元美謂律至獻吉而大。其大者若《冬日象山書院》:「人亡故國還祠廟,世異陰崖尚品題。」《臺寺夏日》:「云雷畫壁丹青壯,神鬼虛堂世代遙。」《熊監(jiān)察至自河西》:「封事幾騰天北極,籌邊真歷地西頭。」《繁臺次秦氏韻》:「草綠梁臺猶殿閣,花殘宋苑只宮墻。」皆氣象高古者也。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錢牧翁撰列朝詩,大旨在尊西涯,貶李空同、李滄溟。又因空同而及大復(fù),因滄溟而及弇州,素垢指瘢,不遺馀力。夫其駁滄溟古樂府、擬古詩是也,并空同《東山草堂歌》而亦疵之,則妄矣!所錄《空同集》詩,亦多泯其杰作。黃省曾吳人,以其北學(xué)于空同,則擯之,于朱淩溪應(yīng)登、顧東橋璘輩亦然。子竊非之。《明詩別裁》:空同五言古宗法陳思、康樂,然過于雕刻,未極自然。七言古雄渾悲壯,縱橫變化。七言近體開合動蕩,不拘故方,準之杜陵,幾于具體,故當雄視一代。錢受之詆其模擬剽賊,等于嬰兒之學(xué)語。至謂「讀書種子從此斷絕」,吾不知其為何心也!馬星冀《東泉詩話》:北地七言歌行最為擅場,如《漢京篇》、《去婦詞》、《土兵行》,皆有杜陵之風(fēng)。起調(diào)尤工,其《送李中丞赴鎮(zhèn)》:「黃云橫天海氣惡,前飛鹙鸧后叫鶴。陰風(fēng)夜撼醫(yī)無閭,曉來雪片如手落。」《送李帥之云中》:「黃風(fēng)北來云氣惡,云州健兒夜吹角。將軍按劍坐待曙,紇干山搖月半落。」起調(diào)相同,亦有轍跡可尋。田按:空同志壯才雄,目短一世,好掊擊人,而受人掊擊亦甚。然究一時才杰,亦不能出其右也。成、弘之間,茶陵首執(zhí)文柄,海內(nèi)才俊,盡歸陶鑄。空同出而異軍特起,臺閣壇坫,移于郎署,始猶依違,不欲顯然攻之也。贈昌谷《崢嶸百年會》詩云:「我?guī)熱绕饤钆c李,力挽一發(fā)回千鈞。大賢衣缽豈虛擲,應(yīng)須爾輩揚其塵。」至西涯六十壽詩。則僅「文章班馬則,道術(shù)孟頗醇」二句頌其文章。而「絕藝邕斯上,高情頡籀鄰。一揮驚霹靂,只字破風(fēng)塵。絢練玉侯宅,蒼茫海岳濱。幽刂光沕窟,巨榜照嶙峋。星燦將軍碣,云垂學(xué)士珉。崖題半?yún)浅?,墨刻遍齊秦」等句,專頌。揚其書法,軒輊已見微意。及西江放廢后,茶陵已歿,乃放言不諱,作《朱淩溪墓志》云:「一時篤古之士,爭慕響臻,而執(zhí)政顧不之喜,惡抑之。北人樸,恥乏黼黻,以經(jīng)學(xué)自文,曰:后生不務(wù)實,即詩到李、杜,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襲常,方工離浮靡麗之詞,取媚時眼。見淩溪等古文詞,愈惡抑之曰:『是賣平天冠者。』凡號稱文學(xué)士,率不獲列于清銜,陰欲困之。」北人謂劉文靖,柄文者謂茶陵也。平心而論,茶陵詩文固自可傳,而空同復(fù)古之功,亦不可沒。從古文人相輕。由來已然,論者固不必為之左右袒矣。)
李夢陽(1472年—1529年),字獻吉(一說又名獻吉,字恩賜),號空同子。陜西慶陽(今甘肅)人,祖籍河南扶溝,明朝文學(xué)家、詩學(xué)家、詩人、政治家,弘治六年癸丑進士,官至江西副使。因事還歸故里,家居十余年而卒。他以作為前七子領(lǐng)袖統(tǒng)領(lǐng)文壇、掀起明朝文學(xué)復(fù)古運動而著稱,與何景明并稱“李何”,兩人又與王世貞、李攀龍并稱“李何王李”,是為“明朝文壇四杰”。在詩文上,李夢陽竭力反對臺閣體綺靡不實、千篇一律的詩風(fēng),主張通過“宗漢崇唐”的復(fù)古以臻風(fēng)雅。他以此提出的一系列觀點最終使得明朝詩風(fēng)發(fā)生大變,掀起了持續(xù)一個世紀的詩文復(fù)古運動。李夢陽以一生不畏權(quán)貴著稱,亦因此而五次入獄,最終被朝廷除名,放歸鄉(xiāng)里,郁郁而終。作為明朝詩壇領(lǐng)袖與復(fù)古運動的主導(dǎo)者,李夢陽一直飽受爭議。文學(xué)界歷來對他評價不高,多以“剽竊套作”“詩作毫無靈魂”對其定論。贊揚者則認為他的詩歌并不局限于擬古,多揭露現(xiàn)實、抒發(fā)真情的佳作,并稱他為“晚明文學(xué)的先驅(qū)”。
人物簡介
【生卒】:1476—1532 【介紹】: 明山東歷城人,字廷實,號華泉。弘治九年進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給事中,峻直敢言。遷衛(wèi)輝、荊州知府,頗有政績。嘉靖時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久官留都,優(yōu)閑無事,日夜游賞,遭劾罷歸。好藏書,搜訪金石古文尤富,一夕毀于火,遂病重而卒。善詩文,風(fēng)格婉約,與李夢陽、何景明等稱“前七子”。有《華泉集》。詞學(xué)圖錄
邊貢(1476-1532) 字廷實,號華泉。山東歷城(今濟南)人。有《邊華泉集》,詞在集中。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實,歷城人。弘治丙辰進士,由太常博士擢戶科給事中歷知衛(wèi)輝荊州二府升湖廣提學(xué)副使召為南太常少卿累進南戶部尚書有華泉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二
維基貢字廷實,歷城人。弘治丙辰進士,授太常博士。擢戶科給事中,改太常丞,出知衛(wèi)輝府。改荊州,歷山西、河南提學(xué)副使。召拜南太常少卿,遷太仆卿,改太常卿,提督四夷館,進刑部侍郎、戶部尚書。有《華泉集》十四卷。(《四庫總目》:貢詩才力雄健,不及李夢陽、何景明善于用長;意境清遠,不及徐禎卿、薛蕙善于用短,而夷猶于諸人之間。無憑陵一世之名,而日久論定,亦不受世人之排擊。昔薛蕙于嚴嵩為同年,頗相倡和。及嵩柄國,蕙即謝絕往還,并削去舊作,不留一字。是集乃以送嵩之作列為壓卷,不免見疑于清議。然詩集為貢沒后其里人劉天民所編,時當嘉靖戊戌,正嵩熾盛之日,或夭民無識,趨附時局,非貢本志歟!朱觀熰《海岳靈秀集》:華泉之作雖不逮李、何,然平淡和粹,孝廟以前,海岳之才無其倫比。《四友齋叢說》:世人獨推何、李為當代第一。馀以為空同關(guān)中人,氣稍過勁,未免失之怒張;大復(fù)之俊節(jié)亮語,出于天性,亦自難列,伹工于言句,而乏意外之趣。獨邊華泉興象飄逸,而語亦清圓,故當共推此人。《藝苑卮言》:邊廷實詩,如洛陽名園,處處綺卉,不必盡稱姚、魏;又如五陵裘馬,千金少年。《詩藪》:弘、正并推邊、何、徐、李,每怪邊品第懸遠,胡得此稱?及讀獻吉《送昌谷》詩:「是時少年誰最文?太常邊丞何舍人。」仲默《贈君采》亦有「十年流落失邊李」之句。則李、何于邊,正自不淺。馀細閱當時諸家,若仲鳧、德涵、敬大、子衡,詩皆非長。華玉、繼之、升之、士選輩或調(diào)正格卑,或格高調(diào)僻。獨邊視諸人差為諧合,不得不爾。《明詩選》:陳臥子曰:「廷實粗率末除,然時見精詣,五言尤稱長城。」末轅文曰:「尚書才情甚富,故能于沈穩(wěn)處見其流麗,聲價在昌谷之下。」 《國雅》:邊同徒《集》中如「綠水閶門道,青山建業(yè)城」,「地入河源渺,天連塞日曛」,又「魯連箭滅遺書在,微子城荒故堞留」,「千盤鳥道懸云上,五色龍江抱日流」,應(yīng)是豪華語。《明詩別裁》:華泉邊幅較狹,而風(fēng)人遺韻,故自不乏。李、何、邊、徐并名,有以也。《田按:《華泉集》蕪蔓末剪。今睹阮亭《詩選》,頓爾改觀。曹子建常嘆異世相知,誰訂吾文者。阮亭真華泉曠世知己。華泉古詩佳作不及何、李之多,律體翩翩,自是風(fēng)流一代人豪。竹詫專取五絕,未為知言。)
邊貢(1476年—1532年),字廷實,號華泉,山東歷城(今濟南市)人。明朝官員、詩人、文學(xué)家。弘治丙辰進士,累官南京戶部尚書。邊貢文學(xué)成就卓著,是「前七子」之一。有《華泉集》。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四名。弘治九年(1496年)聯(lián)捷丙辰科進士。授太常寺博士,十八年六月授兵科給事中,九月升太常寺寺丞,正德初出任衛(wèi)輝府知府,改任荊州府,六年(1511年)七月升山西提學(xué)副使,丁憂,服闋,九年五月復(fù)除河南提學(xué)副使,以母憂家居。嘉靖繼位,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一月以薦起為南京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升南京太仆寺卿,三年三月升南京太常寺卿,六年四月改北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七年閏十月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八年九月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十年五月右都御史汪鋐彈劾其嗜酒曠職,月視事無三日,遂令致仕。
人物簡介
【生卒】:1479—1511 【介紹】: 明吳縣人,字昌毅。弘治十八年進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貶國子博士。少精文理,長稱文雄,詩甲海內(nèi),名滿士林。躋身江東三才子、吳中四才子、前七子和十才子之列。著有《迪功集》、《談藝錄》等。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昌谷吳縣人官博士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昌榖,一字昌國,吳縣人。弘治乙丑進士,除大理寺左寺副左遷國子博士有迪功集又嘆嘆焦桐鸚鵡花間野興自慚等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二
維基禎卿字昌谷,一字昌國,吳人。弘治乙丑進士,除大理寺左寺副,降國子博士。有《迪功集》六卷,又有《嘆嘆》、《焦桐》、《鸚鵡》、《花間》、《野興》、《自慚》等集。(《四庫總目》:禎卿論詩宗旨見于《談藝錄》及《與李夢陽第一書》。如云:「古詩三百可以博其源,遺篇十九可以約其趣,樂府雄高可以勵其氣,《離騷》深永可以裨其思。」又云:「繩漢之武,其流也猶至于魏;宗晉之體,其弊不可以悉。」據(jù)其所談,仍北地摹古之門徑。特夢陽才雄而氣盛,故枵張其詞;禎卿慮澹而思深,故密運以意。當時不能與夢陽爭先,日久論定,亦不與夢陽俱廢。《國寶新編》:昌谷專門詩學(xué),究訂體裁,上探《騷》、《雅》,下括高、岑,取充棟之草,刪存百一,成一家之言,至今海內(nèi)奉如圭璧。皇甫涍《少玄集》:詩之為藝,獨異眾體。昌谷韻度鮮朗,情言超瑩,而原其趣,參之以神,要其構(gòu),極之以變。考則古昔,往往冥契。君之于詩,可以繼軌二晉,標冠一代。《皇甫汸司勛集》:徐集獨綜菁英,莫可瑕類,非其佳穢自得,去取過嚴乎?《環(huán)溪詩話》:徐迪功詩如洞天仙子,偶落人間,不作風(fēng)塵中語。《藝苑卮言》:徐昌谷詩如白云自流,山泉泠然,殘雪在地,掩映新月。又如飛天仙人,偶游下界,不染塵俗。昌谷自選《迪功集》,咸自精美,無復(fù)可憾。近皇甫氏為刻《外集》,袁氏為刻五集,即少年所稱「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lián)P州樹樹花」者是已。不知舞陽、絳、灌既貴后,為人稱其屠狗吹簫,以為佳事,寧不泚顙。王世懋《藝圃擷馀》:詩有必不能廢者,雖眾體未備,而獨擅一家之長。如孟浩然洮洮易盡,止以五言雋永,千載并稱王、孟。明其徐昌谷、高子業(yè)乎?二君詩大不同,而皆巧于用短。徐能以高韻勝,有蟬蛻軒舉之風(fēng);高能以深情勝,有秋閨怨婦之態(tài)。更千百年,李、何尚有廢興,二君必?zé)o絕響。《國雅》:徐昌谷豪縱英裁,格高調(diào)雅,馳騁于漢唐之間,婉而有味,渾而無跡,諸體高妙,都無累句可刪。《續(xù)吳先賢贊》;徐昌谷初與唐寅、文壁游,其詩逸麗。迨見李一何制作,遂變而益遒,研極詩之變。逆其初,由卿云以來,至西京之盛,沿魏、晉而下,其所攻論甚嚴,談藝之作,出鐘嶸矣。吳之文自昌谷始變而為六代。《王稚登晉陵集》:武宗之時,文士輩出。李君赤幟于關(guān)西,徐子白眉于東海。李資弘亮,徐學(xué)精深。長才絕力,則徐不逮李;清聲古色,則李不逮徐。《明詩選》:陳臥子曰:「昌谷似與仲默同源,然仲默俊逸,昌谷矜貴,又自有殊。」宋轅文曰:「昌谷如秋夜銀河,爛爛垂地。何、李刻意少陵,迪功獨宗太白,不若嘉清時七子同境也。」 王士禛《居易錄》:徐昌國《談藝錄》:「未睹鈞天之美,則《北里》為工;不詠《開雎》之亂,則《桑中》為雋。」當是既見空同之后,深悔其吳耳!田按:昌谷才力不及李、何富健,而清詞逸格,矯矯出群,不授后人指摘。良由存詩不多耳。《談藝》一錄,清言微旨,可儷嚴滄浪。)
徐禎卿(1479年—1511年),字昌榖,又字昌國。直隸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明代文學(xué)家。其先常熟縣人,遷居吳縣。早年學(xué)文于吳寬,學(xué)書法于李應(yīng)禎。年少時,與同郡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并稱“吳中四才子”。十六歲成《新倩集》,弘治十四年以國子生辛酉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第七十二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乙丑科進士。因其貌不揚,不得入翰林,授大理左寺副。與李夢陽、何景明交游。因犯人逃亡牽連,降國子監(jiān)博士。正德六年(1511年)卒,年僅三十三歲?!?a target='_blank'>明史·文苑》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488—1559 【介紹】: 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子。正德六年進士。授翰林修撰。嘉靖初,充經(jīng)筵講官,召為翰林學(xué)士。大禮議起,上疏力諫,并與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復(fù)蘇,遣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于戍所。慎投荒三十余年,博覽群書。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第一。但援據(jù)博而不免有誤,又不免竄改古人,假托舊籍,英雄欺人,亦時有之。所撰詩、詞、散曲等甚多,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chuàng)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時風(fēng)氣之外。但因僻處云南,故不能如李夢陽、何景明為文壇領(lǐng)袖。另撰各種雜著一百余種。有《升庵全集》。詞學(xué)圖錄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士第一。謚文憲。以博洽冠一時,著述甚富。其詩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門戶。工詞,涉筆瑰麗富贍,有沐蘭浴芳、吐云含雪之妙。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樂府》、《廿一史彈詞》。編有《百琲明珠》、《詞林全選》。詞集名《升庵長短句》。黃鶴樓志·人物篇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xué)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受業(yè)于李東陽門下。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試狀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時,因觸帝怒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后追贈光祿寺少卿,謚文憲。其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當世第一,有《升庵全集》。正德十年(1516)冬末,經(jīng)江夏(今武昌)赴京時游覽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借登高攬勝表達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還曾在其《升庵詩話》中多次對與黃鶴樓有關(guān)的歷代詩作予以評論推介。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升庵,成都人。正德狀元,官修撰。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師廷和子。正德辛未賜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天啟初追謚文憲有升庵集明詩紀事·戊簽·卷一
維基慎字用修,新都人,大學(xué)士廷和子。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以議禮杖謫永昌。天啟初,追謚文寧。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遺集》二十六卷。(四庫總目,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于明代獨立門戶。薛寧《考功集》:升奄詩穹極詞章之綺靡,可以見其卓絕之才;牢籠載籍之青華,可以見其宏博之學(xué)。唐四杰不能過也。升奄集:陸賈《南中行紀》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絲穿花心繞髻為飾。」梁章隱《詠素馨花》詩云:「細花穿弱縷,盤向綠云鬟。」用陸賈語,貫花繞髻之飾,至今猶然,。予嘗有詩云:「金碧佳人墮馬樁,鷓鴣林里采秋芳。穿花貫縷盤香雪,曾把風(fēng)流惱陸郎。」姜孟賓笑謂予曰:「不謂陸賈風(fēng)流之案,千年而始發(fā)耶?」 《藝苑卮言》:楊用修詩如暴富兒郎,銅山金埒,不曉吃飯著衣。用修謫滇中,有東山之癖。諸夷酋欲得其詩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間乞書。楊欣然命筆,醉墨淋漓裾袖。酋重賞伎女,購歸裝潢成卷。楊后亦知之,便以為快。用修在滬州,賞醉,胡粉傳面,作雙丫髻插花。門生異之,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為怍。人謂此君故自污,非也。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壯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國雅》:楊修撰詩如錦城雪棧,險怪高峻。《詩藪》: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如題柳七言律云:「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天。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fēng)前。別離江上遠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風(fēng)流蘊藉,字字天成,如初發(fā)芙蓉,鮮華莫比。滇中作《春興》八首,語亦多工。焦竑《玉堂叢話》:正德丁丑歲,武廟閱《文獻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張。問飲天監(jiān),不知為何星也。內(nèi)使下問翰林院,同館相視愕然。楊公慎曰:「注張,柳星也。《周禮》以注鳴者諞注咮也。《史記律書》:南方諸為七宿,柳為鳥之咮也。史記律書》:西至于注張。《漢書天文志》:柳為鳥喙。」內(nèi)使以復(fù)。同館戲曰:「子言誠辯且博矣。不干私習(xí)天文之禁乎?」嘉靖初,給事中張翀疏有「矞宇嵬瑣」四字。上令問內(nèi)閣,不知也。慎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復(fù)。梁文康欽曰:用修之強記,何必減穌頌乎?」 《續(xù)玉笥詩談》:升奄《題唐僖宗行宮柱礎(chǔ)》云:「唐帝行宮有露臺,礎(chǔ)連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蠶叢狩,王氣遙叢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fēng)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塵駕,不及胡僧度海杯。」楚今故在。游太初為予言,寺僧令匠鑿而丹之。乃知李文饒方竹未嘗無對。《明詩選》:宋轅文曰:「用修病在貪博,故使事處往往求巧得拙。要其天才本是奇麗,如百寶流穌。」陳臥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時見新警。」李舒章曰:「用修山光風(fēng)翠,金碧之中,時見靈霞之潤。」 王士禛《皇華記聞》:楊用修在滇,制小肩興,如升之形,僅可容膝。張愈光含題一聯(lián)其上云:「人到東京須氣節(jié)。地當西晉且風(fēng)流。」所謂升奄者以此。香祖筆記:明詩至楊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學(xué)者。其詩如《詠柳》「垂楊垂柳綰芳年」一篇,世共知之。又《古意》「淩波洛浦遇陳王」、《鷓鴣詞》「秦時明月玉弓懸」、《關(guān)山月》「迢迢賤妾隔湘川」、《出關(guān)擬唐人》「狼弧芒角正鸞環(huán)」、《塞下曲》「長榆塞上接龜沙」諸篇,工妙天成,不減前作。又《青蛉行寄內(nèi)絕句》亦絕妙。大抵皆自古樂府出。益都王遵坦太平論明詩,獨推新都為性之者,亦自有見。《明詩別裁》:升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xué),隨題賦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五言非其所長,以過于秾麗,失穆如清風(fēng)之旨也。田按:升奄詩,早歲醉心六朝,艷情麗曲,可謂絕世才華。晚乃漸入老蒼,有少陵、謫仙格調(diào),亦間入東波、涪翁一派。前后七子執(zhí)盟騷壇,海內(nèi)附和,翕翕成風(fēng)。馀采升奄、蘇門、君采、稚欽、鴻山、蘿山、子安、少玄數(shù)君子詩,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別為一集,以見豪杰能自樹立者,數(shù)不隨風(fēng)會為轉(zhuǎn)移也。)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qū)馬家鎮(zhèn)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官員、作家。為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lǐng)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云南,終老于戍地,一生未獲赦免。后追贈光祿少卿,謚號文憲?,F(xiàn)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仍存有其私家園林升庵桂湖以及楊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楊慎為湖廣提學(xué)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楊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師。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進京后,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xué)習(xí)。正德二年(1507年)楊慎中式丁卯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錄》,得到蔣冕、費宏贊賞。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guān),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xiāng)。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起用任經(jīng)筵講官,并經(jīng)常講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爆發(fā),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將眾人下詔獄廷杖,當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楊慎及給事中劉濟、安磐等七人又聚眾當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都被謫戍。